碧海潮生 发表于 2005-7-14 17:10

对联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f73809 size=5>不才也出一个</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f73809 size=5>身居潇湘   尽言唯楚有豺(才)</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f73809 size=5>唯楚有豺(才)是岳麓书院的楹联下句于斯为盛应该和他对不上</FONT></P>

寒雪牵魂箫 发表于 2005-7-14 17:39

<P>岳麓书院的楹联是:“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楼上的有两个错别字,先自己改过来把。</P>
<P>这副对联是嘉庆年间岳麓书院山长袁名曜,把《左传》里面的虽楚有材,改成了惟楚有材,下联是岳麓书院学生张中阶从《论语》“唐虞之际,于斯为盛”里面摘的。</P>
<P>这是宽对,不存在对不上的问题。</P>


萧小噜 发表于 2005-8-5 14:40

<P>深! </P><P>可否解释解释,看不懂</P>

布衣上卿 发表于 2005-8-6 01:22

<P>就是岳麓书院自己臭屁的对联拉</P>
<P>上联说,天下就是楚地(湖南湖北)有人才
下联说,(两湖)人才就以这里(岳麓书院)的最为盛集(盛字很不好翻,能意会不好言传)
    意淫的厉害.不过中国近代岳麓书院倒是出了不少了不得的走读生,像张之洞,黄兴和毛泽东都在那里学习过.</P>

萧小噜 发表于 2005-8-6 01:27

<P>那完整的对联是怎样的??我还弄不清完整的是怎样的啊..................</P><P>我知道这个书院是从余秋雨的文章</P>

布衣上卿 发表于 2005-8-6 02:53

<P>已经是完整的了</P>
<P>http://img1.qq.com/news/20050510/1716911.jpg</P>
<P>不过这个算做对联不大妥,因为不合对联的规矩.上联平声尾就更不太妙,(不知道是不是按湘音读的,湖南话里"才"发近似"采"的一个仄声)当作拆开的一副中堂看吧</P>
<P>小弟对楼主一个</P>
<P>身在潇湘,尽言惟楚有才</P>
<P>意纵燕赵,谁谓塞北无人</P>




萧小噜 发表于 2005-8-6 17:16

寒雪牵魂箫 发表于 2005-8-6 18:32

<P>这幅对联放到古代确实有点底气不足,古代湖南确实没出过很多人才,有个说法“半部中国近代史由湘人写就”,所以这对联放到近代却是实至名归。
  
</P>

碧海潮生 发表于 2005-8-7 03:02

<P>近代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就是两广和两湖啊 </P><P>这对联在古代应该是写江西的尤其是宋代放眼文坛 除三苏父子只外欧阳修 曾巩   王安石文天祥 黄庭坚 都是江西人啊明朝更甚啊可惜啊近代江西文人除了陈寅恪外 无足观者</P>

孤琴古韵 发表于 2005-8-16 12:22

<P>身在潇湘,尽言惟楚有才</P><P>木长天下,怎道仅尔是梁</P><P>呵呵~我是东北人,声讨啦</P>

靖※儿 发表于 2005-8-16 17:00

<P>布衣上卿得回对经典哈</P>
<P>我也来对一个:</P>
<P>身居潇湘,尽言惟楚有材</P>
<P>眼观天下,慷慨九州同气</P>

寒雪牵魂箫 发表于 2005-9-19 00:07

<P>惟楚有材,于斯为盛</P><P>“惟”和“于”是虚拟语气助词,没有实际意义。</P><P>原意:湖南有人才,以岳麓书院最盛。</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