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超女系列一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R>
<TD bgColor=#ff0000 height=30><FONT color=#ffffff> <b>三、思考:超级话题,两难的文化与社会课题</b></FONT></TD></TR>
<TR>
<TD class=unnamed1 vAlign=top bgColor=#ffecec height=1467>
<TABLE cellSpacing=5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
<TR>
<TD class=font-14px vAlign=top bgColor=#ffffff height=1402>
<P> <b></b><b>担忧,“娱乐” 冲撞“教育”版块</b></P>
<P> <b></b><b></b>《中国青年报》6月26日一篇评论文章观点鲜明地指出,无疑,“超级女声”已经由一个单一的娱乐活动演变为一个社会事件。 </P>
<P> <b></b><b></b>让我们始料未及的是,“超级女声”会以这种方式为我们提出一个超难的文化与社会课题。与初期相比,社会在对待“超级女声”的问题上已经开始出现明显的分野,在“不干涉原则”继续为多数人坚持的同时,“叫停”的呼吁也已由弱变强,所得到的呼应也越来越多。 </P>
<P> <b></b><b></b>解析“超级女声”的“超级”,不能只停留于娱乐的层面,事实上,一个单一的娱乐事件决不会引发这样大规模的关注。“超女”的本质在于,娱乐活动的边界“入侵”传统的非娱乐领域,直接侵入“未成年人”与“教育”这一向来被社会视为“必须固守”的领域。“娱乐”与“教育”两大“社会版块”正面冲撞。 </P>
<P> <b></b><b></b>“超级女声”所触及的社会痛点是全方位的。成群的女孩子不惜逃课奔赴充满酸涩甚至痛苦的“海选”秀场,与其说是明星梦的诱惑,不如说是一种更强大、更神秘的青春梦想的释放。用她们自己歌中的话说,“虽然我还在象牙塔,我多么想一夜长大!”“梦想总会有沙漠,梦想就是种快乐!”女孩子们的青春躁动已经雄辩地证明:被我们寄予无限期望的校园决不是她们真正的梦想所在。在激烈的社会变动中,孱弱的教育已经彻底无力驾驭和引导下一代的青春激情和梦想,面对孩子们集体从校园中“逃离”的景象,社会茫然无措,我们甚至根本不懂她们在想些什么。 </P>
<P> <b></b><b></b>网友宝庆邵阳陆认为,它反映出了社会价值的浮躁和虚伪。当一个事物明显超越其应有边界,呈现过度的热力和影响之时,必然是不正常的。超级女声越来越明显的“越位”揭示出国家、社会、公众、教育的全方位缺位。 </P>
<P>网友真自我说,“超级女生”现象的出现是市场“双赢”原则在媒体领域的灵活应用。这是在中国当前媒体大肆播报空、大、虚,缺乏心理需求节目后出现的独辟歧境的大胆尝试,既然是尝试我们就不能要求太高,必然是社会转型过程中的阶段性现象,以后必将回归到一种理性的状态。</P>
<P> <b> 叫好,“超级女声”寻回“公平机会” </b></P>
<P> <b></b><b></b>红网评论撰稿人高杰在一篇评论中谈到,美国哲学家约翰?罗尔斯认为,要保证合作体系作为一种纯粹的程序正义就必须坚持“公平机会”原则,否则分配正义就无从谈起。如果某些社会职位不公平地向所有人开放,那么被排除在外的人们就会觉得自己受到了不公正待遇的感觉就是对的。他们的抱怨不仅是因为他们得不到职位的某些外在奖赏,例如财富和权力,而且是因为他们被禁止体验履行某些社会义务而产生的自我实现感。 </P>
<P> <b></b><b></b>“超级女声”的口号“超级女声、想唱就唱”实际上就暗含了“人人都有机会”这样一层意思,而这种人人都可参与的“海选”形式也恰恰契合了民众对于“公平机会”的诉求。从20世纪80年代的“官倒现象”,到90年代的“权利资本化”、“内部人控制”,和由此导致的国有资产流失,再到今天人们意见最大的“行政性行业垄断”,乃至股票市场上比比皆是的“黑幕”交易、操纵行为, 都体现了“公平机会”在我们的社会体系中的缺失。</P>
<P><b>迷惑,“反偶像” 时代到来,喜耶?忧耶? </b></P>
<P> <b></b><b></b>5月22日《华西都市报》针对湖南超级女声在四川搞得风生水起的现象发表了一篇评论,认为,《超级女声》、《造星工厂》、《莱卡我型我show》等平民唱主角的娱乐节目收视火爆,虽然暂时不可能出中国内地的“孔庆祥”,但娱乐节目的反偶像时代已初露端倪。</P>
<P> <b></b><b></b>没有明星偶像的节目能够火得比夏天还热,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可飚升的收视率却告诉我们这是事实。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现象?这种热潮是否预示着娱乐反偶像时代的来临,是昙花一现还是一场革命?</P>
<P> <b></b><b></b>一位资深电视制作人分析说:“在造星工业日益繁荣的今天,流水线包装出来的明星越来越趋于同质化。他们在镜头面前做同样的表情,说同样的话,同样完美,同样光彩,但却缺乏个性和真诚,让观众们渐渐产生了审美疲劳。再加上明星的负面新闻层出不穷,这也让将明星视为榜样的观众们有些沮丧。所以到头来,观众倒宁愿看这些没有经过包装的、最真实的‘非偶像’。”文化评论家肖鹰更直接地指出:平民节目的火爆是反偶像时代到来的前奏。</P>
<P>
<b>思考,一道“超级两难”的文化与社会课题</b></P>
<P> <b></b><b></b>事实上,“超级女声”的问题绝非孤立存在,只是我们没有准确地把它与其他事件加以联系而已。周杰伦的《蜗牛》入选教育曲目,这与“超级女声”现象有着本质上的一致。如果说,《蜗牛》入选是社会试图重新掌握未成年人成长的导向话语权,那么“超级女声现象”的出现则证明,社会的这种积极努力还远远不够———一个娱乐节目的轻松出手,就可以造成未成年人教育领域惊慌失措的混乱。 </P>
<P> <b></b><b></b>摆在社会面前的,是一道超级两难的文化与社会课题。简单地一“禁”了之,根本不能解决任何深层的问题,“超级女声”在娱乐与传播的层面也自有其价值。而孩子们充满渴望的歌声中,我们听到的也尽是青春梦想的表达。把这种群体性的梦想粗暴地扼杀,我们于心何忍?但是另一面,越来越多的“超女乱象”又不断刺激着社会的神经,从中,我们又看到了与教育观念相悖的某些不良趋势。 </P>
<P> <b></b><b></b>当一个事物明显超越其应有边界,呈现过度的热力和影响之时,必然是不正常的。超级女声越来越明显的“越位”揭示出国家、社会、公众、教育的全方位缺位。 </P>
<P> <b></b><b></b>此时此刻,是成人社会冷静下来思考的时候了。孩子们自然可以继续唱下去,但我们的目光应该从纷乱的演播室移出,投向更广阔的世界。孩子们有表达梦想的权力,而成人世界更有严肃思考的责任。“超女”活动的合法权益和孩子们的青春梦想应该得到尊重,但“立人、立德、立心、求知”更是社会必须固守的对未成年人的责任底线。公众和媒体应该抛开一切盲目跟风炒作的心态,以对未成年人高度负责的冷静和理性,真正展开更有价值的深层的思考。</P></TD></TR></TABLE></TD></TR></TABLE> <P>庸俗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媚俗我们社会盛产媚俗</P><P> </P> 可惜我对这样的造星活动没什么兴趣 一年比一年火! <P>无聊,不要讨论他们</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