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以发展变化的眼光读金庸小说
我们知道,金庸小说最大的特点就是海纳百川。这个海纳百川不仅仅指金庸小说内容涵盖面之广、涉及的文化范畴之多、蕴含的思想之博大精深,更重要的是金庸小说具有普适性,包容了很多发展变化,直观上讲就是金庸小说适合不同的读者群,老少咸宜,雅俗共赏、超越了时间和空间。普适性是自然之“道”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因为普适,所以能包容所有的发展变化,所以能超越时空,所以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正因为具有合乎自然之道的普适性,金庸小说才能长期屹立在小说的巅峰。好的文学作品是要超越作者本身的,因为作者的思想是有限的,他所创作的优秀作品并不局限于他的个人思想,必须有一个超越,达到普适。这时,作者相对于其作品也不过是一个普通读者而已。这就是“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金庸小说普适的精髓,是需要读者一点点去领悟的,而且,必须是以发展变化的眼光去读才可渐渐领悟的。
以一个小男孩的个人成长过程为例。高中以前,他读金庸小说可能只热衷于里面的武功,那是一个美丽的梦,幻想自己可以象张无忌那样练就绝世神功,横行无忌。这样可以不用天天读书,不用处处受大人的管制,可以随心所欲,任何自己想要的都能信手拈来。他不会去考虑金庸小说中那些沉重的历史、政治、人生话题,也不会对复杂的感情感兴趣。
读高中了,逐渐拥有了独立自主的思想和能力,爱情也提上了日程。恋爱中的男孩,开始痴迷于杨龙的十六年,黯然销魂掌能不能克敌制胜无所谓,那种形销骨立的相思之情才让人感慨。他对神雕中结了婚的郭黄不感兴趣,爱情么,就是要轰轰烈烈或者缠绵悱恻,爱情之后的问题对他来说太遥远了。
大学期间,男孩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虽然还没有定型,却也总认为自己是对的。关于爱情、婚姻,关于社会,也都根据少量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的判断。闲的时候,不免发些“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牢骚,写两首闲愁几许的诗词,或是对自己心仪的女生应该象赵敏还是象小昭做一番臆想。重读金庸,他开始看出武功和感情之外的东西,开始看到杨过的成长,看到笑傲江湖的政治,看到鹿鼎记对侠的疑问,看到连城诀中险恶的人性。当然,他对这些东西感触不深,只能凭借自己并不多的人生经验和并不成熟的世界观主观评判一番。
终于工作了,接触到了实实在在的社会,认识了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三十岁的男人,人生观世界观基本定型,事业逐渐稳固,家庭开始组建,他已经可以承担“成熟”二字了。繁忙的工作之后,倚在用血汗钱赚来的舒适沙发上再读读精装的金庸全集,那种实实在在的感觉很是舒服。以成熟的眼光看看,金庸小说还是能带来很多新的触发和感慨。
明白了爱情的各种表现,终于知道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弥足珍贵,感动于郭黄水乳交融和携手赴难。清楚的看出杨过如何从一个偏激的愣头青转变为神雕大侠。切身体会了社会中有过于连城诀的黑暗,但也体会了笑傲江湖的人间真情和正义力量。对萧峰的无奈已然了然于胸,却努力学习令狐冲处世的适应能力。心仪郭靖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风范并将之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同时也在思考如何处理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冲突。
经历了完整的人生,六十岁的男人终于退役了。再度捧起熟极而流的金庸全集,用自己六十年的人生智慧重读这些蕴藏着自然智慧的小说,一生的种种是非恩怨、成败得失、情感纠葛一一涌上心头,如同书中的人物一样丰富多彩。而在这些经历的背后,是一条清晰的线,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不断进步更新的世界观,也许,它起源于金庸小说,但已经超越了小说而鲜明生动的独自存在。
人生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人的思想需要不断更新,不断充实,不断改进。金庸小说中的人物,都有明显的成长过程,他们最终能取得成功决非幸至,而是与他们的成长经历以及他们对个人成长的领悟能力息息相关。金庸小说中包含的发展变化因素具有普适性和典型性,所以我们必须以发展的眼光去读,才能体会这些发展变化,才能对我们自身的成长起到积极作用。
三人行必有我师,一个能不断从身边各种事物中学到东西的人,才能保持长久的生命力,才是一个鲜活生动的人,才能不受时空的束缚,不受人为框架的束缚,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读金庸小说可以让你不断提高自己,只要你认真去读,认真去想。拿我自己而言,在自己的每个人生阶段去读金庸,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读到的东西也越来越深刻。我认为,作为通俗文学,金庸小说的成功在于其普适性而不是深刻性,金庸小说体现的思想虽然很多都符合自然之道,但并不很深刻。所以读金庸小说势必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初读者觉得浅显,精读者觉得深奥,读透者明其浅显深奥之处,明其珍贵不足之处,则金庸小说莫不了然于胸——这个境界虽然不是人人都能达到的,却是每个金庸小说读者都应该知道并为之努力的。
所以一方面精读者不要以嗤之以鼻的态度对待那些初读者,每个人都是从这个时代过来的,不要和他们争辩,而是要引导他们以正确的方式来读;另一方面初读者也不要固执己见,要以发展的眼光去读,把自己的成长过程与小说相互认证,帮助自己进一步成长——书中人物的短处其实也往往是自己的短处。
其实读任何书都一样,都是由读者的世界观主导的。你的世界观越端正、越先进,你的读书效率就越高,对作品的赏析就越客观深刻。反过来,你对书的理解程度也表明了你的世界观。如果你对一本好书的理解总是很肤浅,说明你的世界观需要深化了;如果你读一本好书总是一成不变的,说明你的世界观过于死板了;如果你读一本书之前总是先入为主,说明你的世界观太主观了;如果你对一本书的理解总是失之偏颇,说明你的世界观太偏激了。总之,读书是个人世界观形成、完善、充实、发展、反馈的最佳途径之一,用头脑读好书,以发展变化的眼光读好书,是我们不断成长的发动机。
读金庸小说的过程完全可以和个人世界观的成长过程相结合。如果真的能到读透金庸小说的境界,说明你的世界观已经在金庸小说所蕴含的世界观之上了,则你的智慧与胸怀也必然如金庸小说一般,合乎自然之道,普适、自由、海纳百川了。这难道不是我们足以毕生追求的境界么?
在研读金庸小说的路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距离;在读书的路上,我们永无止境。既然已经上路,我们就坚持以正确的方式走下去吧!
[ 本帖最后由 shaolinpai 于 2010-7-2 08:34 编辑 ] 虽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但“内行”也有层次的不同、侧重的不同。 <P>不是想学写武侠,也不是要研究金庸武学,我只是把它作为一种娱乐,从小看金庸武侠,有过不少快乐,也给我人生中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所以很多大人不让自己的孩子看武侠小说,我想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P>
<P>娱乐归娱乐,喜欢归喜欢,如果用研读的话,你就已不是一般人看小说的那种境界。而且我觉得有些评论和研究出来的文学,有些过于脱离原著,像有的东西连作者本人原来都没想到过,但别人看了却是另一种效果。因为每个人的欣赏水平都不一样,每个人的经历不一样,每个人的观念也不一样。毕竟武侠小说只是为了带给人的一种娱乐,再高尚一点,也只是弘扬其中的侠义精神和道德观念,所以没必要把武侠小说于自己的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否则你就属于幻想型的人,会对自己的现实产生影响。
</P>
<P>久不见大哥出手,今又睹大哥高手风范.</P><P>大哥此文中结合金庸小说所说的人生不断成熟的过程,让小弟想起了孔子的从"十有五而志于学"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发展历程.小弟也认为,人生就象一条河流,虽然初始时点点滴滴,但继而必渐成涓涓细流,后之则当越来越壮阔,直至如长江大河,最终则应似百川归海,乃至海天相接,水天一色,天地万物混成一体,至此,人的胸怀将无量宽广.很有意思的是,金庸的武侠小说所呈现的势头也是如此,从第一部书剑恩仇录开始,后来的著作无论容量还是内涵,境界越来越广大精微,所以有人说,金庸的武侠小说长篇比短篇好,后期的比前期的好,道理就在于此,一方面是因为金庸本人的人生境界在不断进步,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越长篇其功力就越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P><P>易经有言:日新之谓盛德,每天都要不断进步才是伟大的德行.观天地万物,大化流行,天天都处于无穷无尽的更新过程中.天地如此,人生又何尝不该如此?</P> <P>大哥好文~</P><P>透过文中的例子,我仿佛也看到自己一步步变化的过程。从孩童到如今的二十多年光阴,由最初的只知道崇拜偶像到现在的学会用客观的眼光去看事看人,的确如文中所讲——“人生是一个发展的过程”。</P><P>金庸的作品之所以经久不衰也正是因为其博大精深,每个人都能从中学到得到自己需要的东西,渴望的东西,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年龄的增长,便会发现自己需求的东西也在变。这就是进步。人不可能永远停留在一个阶段,金庸的作品也一样,直到最后一部《鹿鼎记》的问世,已经达到一个高峰。可能金庸觉得是时候了,便选择了激流勇退。</P><P>而我们每一次看金庸的这些作品,每一次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与感悟,随着阅历的增长,相信这些感觉会更明显。当然,我们离真正研读到精透还差得很多,但人生总是在进步的,我们一直在不断超越自己,永远在迈上新的征程,同时也坚信那句话:发展才是硬道理。</P> 金庸的封笔太妙了! 金庸的每部小说都是一个寓言故事,而他的十五部小说可以看成是一个整体,就是一个庞大的发展中的寓言,似乎就是他本人的人生经历的射影。所以金庸的武侠小说不仅仅是娱乐小说,其中的心酸苦辣,没有丰富阅历的人,未必能读懂。 金庸小说好是好,但也没必要往它脸上贴金。
[ 本帖最后由 血刀 于 2009-9-4 14:29 编辑 ] 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解读金庸作品的三大基本原则。 按目前最流行的话说,金庸作品是升级流和无限流,古龙则是无敌流。 金庸作品及主人公都有完整而详细的成长过程,且涵盖范围很广,古龙则以大道至简之风格写书,主人公基本都是出道即巅峰,但并不代表没有发展过程,只是相对于金庸而言呈现出的特点。 现在看来,所谓发展变化的眼光,不仅仅是在金庸作品或所谓新派武侠小说范围内当如此,时至今日,网络小说也经历了玄幻、仙侠、修真、洪荒以至无限流、全息流等等,而猫腻等人的庆余年等武侠作品结合权术治国等方面与旧武侠、新派武侠等有回归但不同之势,则所谓以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金庸作品,更应该以从传统武侠到网络文学的大背景下看待金庸作品,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有对比才有新发现,玄幻时代也衰落了,或曰也有成为传统之势。 还有人看玄幻吗?套路用尽,一路繁花落去,看剩几个果实挂于枝头? 从小白到至尊,从高中生到宇宙大帝,穿越,逆袭,男强女强,装逼打脸,复制自己以前的作品~原创性不足,无非就是这样了。 道家和佛门的名词也基本被借用得差不多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