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姑苏慕容绝学之参合指以及庄园参合庄——“参合”名字的由来
参合!这两个字,在慕容世家心中,是永远的沉痛<br>因为,这是他们的国耻。慕容世家就是要告戒后世子孙<br>时时刻刻勿忘国耻,所以可能才把“参合”二字给有关事物命名的吧<br><br>===============================================<br><br> 中国北魏登国十年(后燕建兴十年,395),北魏军在参合陂(今内蒙古凉城东北)击败后燕军的作战。<br> 北魏建国后,势力逐渐强大,欲摆脱后燕对其控制。后燕缺乏战马,屡求于魏,甚至为求良马扣留了魏使。于是,魏与后燕绝交,转而与西燕联合;后燕故欲以武力征服北魏。后燕建兴九年,后燕主慕容垂出兵击灭西燕。次年五月,命太子慕容宝、辽西王慕容农、赵王慕容麟等领兵8万,自五原(今山西寿阳北)攻魏。又遣范阳王慕容德、陈留王慕容绍率步骑1.8万为后援。七月,燕军至魏地五原(今内蒙古包头西北),掠取了大量粮食,但找不到魏军主力,遂进军至河水(黄河)边,赶造船只,准备南渡。<br> 面对燕军的进攻,魏王拓跋□采纳长史张衮示弱骄敌而后克之计,从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北)西撤,渡过河水,将部落和20多万骑兵转移至千余里外远避。同时派右司马许谦往后秦求援。八月,魏集结军队于河水以南;九月,进至河边。魏王在燕军进至五原后,派兵截获来往于五原、燕都中山(今河北定县)的燕国信使,使慕容宝等数月得不到都城音讯;在得知慕容垂正生病的消息后,又令所执燕使隔河向燕军假传慕容垂已死。慕容宝等闻讯忧恐,军心动荡,因而不敢南渡与魏军决战。此时,魏王命陈留公拓跋虔率5万骑、东平公拓跋仪领10 万骑分别屯于今河套一带;略阳公拓跋遵率7万骑截燕军南归之路。再加后秦也遣其将领杨佛嵩引兵救魏,魏势益盛。两军隔河相持数十天。慕容麟部将慕舆嵩等以为慕容垂真死,谋奉慕容麟为燕主,事泄被杀,军心益乱。燕军自五月出兵至十月,未能与魏军决战,师劳兵疲,士气低落。慕容宝遂于十月二十五夜焚船撤退。他以为魏兵不能渡河,故未派兵留后侦察。十一月初三,天气骤冷,河水结冰,魏王即率兵渡河,留下辎重,选精骑2万余,尾追燕军。<br> 燕军至参合陂,大风从军后盖顶而来。沙门支昙猛向慕容宝建议:风暴迅猛,魏兵可能趁机前来,须加强防备。慕容德也从中劝说。慕容宝遂遣慕容麟率骑 3万殿后掩护。但慕容麟不信支昙猛之言,纵骑游猎,不加戒备。慕容宝又派骑兵刺探魏军行踪,但侦骑只行十余里,即解鞍寝歇。魏军昼夜兼程,于十一月初九黄昏抵参合陂西。此时燕军安营于陂东河边。魏王连夜部署,令士卒衔枚并束马口潜进。十日晨,魏军登山,下临燕营。燕军正准备东归,忽见魏军,顿时惊乱。魏王纵兵奋击,燕军争相渡河逃命,人马相践踏,压溺死者数以万计。拓跋遵率兵在前截击,燕军纷纷弃械投降,仅慕容宝等数千骑逃脱。魏军对被俘的四五万燕军,除选用数名燕臣外,其余皆坑杀。<br> 此战,北魏针对燕军恃强轻敌的心理,采取示弱远避、待疲而打的后发制人方针,对退敌勇猛追击,终获全胜。从此改变了两国力量的对比,后燕日渐衰落,北魏势力进入中原。 <br><br>===============================================<br><br> 注意,参合陂活埋五万人,这个活埋人数之多,在中国历史上排行第三<br>这是一个多大的悲剧啊!<br>这个悲剧,注定了以后身为慕容世家的成员,一生的使命,就是:雪耻,复国!<br><br>===============================================<br><br>其实当时慕容垂若不是老迈多病,不能亲自参战,只能派三个白痴亲王指挥<br>我想,战局不会如此<br><br>想那慕容垂,横行中原一生,亲自征战上百场,极少败战,生平只有一对手:谢玄。其余人等皆难入他眼。乃中国鲜卑族历史上第一军事奇才!可惜,他辛辛苦苦创下的万世基业,竟然毁在他三个手下当中。<br><br>叹哉,慕容垂,悲哉,参合陂!<br><br> <FONT color=#0f00ff>慕容垂,后燕开国皇帝人称北霸枪,武功盖世。在淝水之战中,他的部队是前秦所有部队中,唯一不败反而有战绩的部队<br>在〈边荒传说〉中,他是北方武林第一高手。在其余涉及到慕容世家的小说中,都把他评为慕容世家杰出的先祖。那么,他的真实历史如何?<br><br>====================================<br><br> (326~396) 中国十六国时期,后燕建立者,军事统帅。字道明,原名霸,棘城(今辽宁义县西北)人,鲜卑族。前燕王慕容□第五子。慕容□时封吴王。慕容□继帝位后,皇室内部矛盾加剧,他恐被太傅慕容评等谋害,于前燕建熙十年(369)底投奔前秦,任冠军将军。前秦建元十九年 (383)淝水之战 后,他离秦自立。次年称燕王,建后燕。燕元三年(386)称帝,定都中山(今河北定县)。建兴十一年(396),带病攻北魏,死于回师途中。他13岁即随父驰骋疆场,征战一生,勇猛多谋,才兼文武,善于统兵驭将。南伐后赵,北攻□勒,反击东晋,攻灭西燕,屡获胜利。他认为时来易失,赴机在速,注重抓住战机,出奇制敌。东晋大司马桓温攻前燕,慕容垂大败晋军于枋头(今河南浚县西南),当晋军兼程急退时,引军徐行跟踪,并密遣劲骑设伏于前,待晋军疲竭松弛,突然急袭,前后夹攻,斩3万人(见桓温攻前燕之战)。燕元二年,他围前秦将苻丕于邺(今河北临漳西南),晋将刘牢之引兵救苻丕。后燕军迎战失利撤围北走,被晋军紧追,秦军亦跟进,情势危急。他乘秦、晋两军未合,突然回师反击,大破晋军,刘牢之单骑逃脱。建兴九年,他攻西燕主慕容永,分处置兵,使其不知所备,又引军佯退,诱其追击,以伏骑断其后,诸军四面俱进,斩8000 余人,乘势灭亡西燕。他治军严整,并量才录用降将,以尽其所长。 <br>============================<br><br><br>要是慕容复有其先祖慕容垂一半的雄才伟略,也不会落得那般下场了!</FONT><br><br>[此帖子已被 边城玫女 在 2004-11-18 21:10:25 编辑过] <FONT color=#0013ff>一、参合陂之战<br>楼主写的很详细很翔实了,这里引一下通鉴的参合陂之战,似乎没有楼主的详细呢 <br>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br>燕军至参合陂,有大风,黑气如堤,自军后来,临覆军上。沙门支昙猛言于宝曰:“风气暴迅,魏兵将至之候,宜遣兵御之。”宝以去魏军已远,笑而不应。昙猛固请不已,麟怒曰:“以殿下神武,师徒之盛,足以横行沙漠,索虏何敢远来!而昙猛妄言惊众,当斩以徇!”昙猛泣曰:“苻氏以百万之师,败于淮南,正由恃众轻敌,不信天道故也!”司徒德劝宝从昙猛言,宝乃遣麟帅骑三万居军后以备非常。麟以昙猛赤妄,纵骑游猎,不肯设备。宝遣骑还诇魏兵,骑和十馀里,即解鞍寝。<br>魏军晨夜兼行,乙酉,暮,至参合陂西。燕军在陂东,营于蟠羊山南水上。魏王珪夜部分诸将,掩覆燕军,士卒衔枚束马口潜进。丙戌,日出,魏军登山,下临燕营。燕军将东引,顾见之,士卒大惊扰乱。珪纵兵击之,燕兵走赴水,人马相腾,蹑压溺死者以万数。略阳公遵以兵邀其前,燕兵四五万人,一时放仗敛手就禽,其遗迸去者不过数千人,太子宝等皆单骑仅免。杀燕右仆陈留悼王绍,生禽鲁阳王倭奴、桂林王道成、济阴公尹国等文武将吏数千人,兵甲粮货以巨万计。道成,垂之弟子也。<br></FONT><br><br>[此帖子已被 风铃草 在 2004-11-19 9:43:20 编辑过] <FONT color=#001bff>二、坑杀<br>拓跋珪大获全胜,他从燕军的俘虏中挑了些可用之才留在北魏,其余的人准备悉数发还衣物粮食,遣送回国,也好借机招揽中原人心。他的中部大人王建说:“燕国强盛,这次倾全国之力前来,我军侥幸取胜,不如杀掉降卒,将来它们再无可用之兵,打败他们就易如反掌了!”拓跋珪叹道:“若听从你的话,只怕我将陷于不仁不义之地。”然而魏国的将领对后燕尚有余悸,都认为王建说得有理,拓跋珪便下一道命令,将四五万的后燕士兵全部活埋!<br><br>王建的一席话,毛泽东早就有过很有见地的评述:“王建庸人,不懂政治”。杀降卒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是被看作是残忍而毫无益处的行为,白起、项羽都是坑杀降卒的超级刽子手,结果都没有好的下场,这个出主意的王建后来得以善终,还算是混得不错的。话说回来,拓跋珪开创北魏,一世英雄,本可以当一代明君,却莫名其妙的听从了王建的一番建言,做了这件令天下仁人志士寒心的事,尽管他事后立刻就表达了悔悟,也是无法让人原谅的。拓跋珪从此再也没得到燕国军民的信任,他包围燕国国都中山一年,到最后皇帝大臣们全部离城出逃,却仍然无法攻下。他派人登楼劝降,得到的答复便是:“但恐如参合之众,故求全日月命耳!”这时的拓跋珪一口唾沫吐到王建的脸上,却已经晚了。于是拓跋珪一辈子也没有实现完全吞并燕国的目标,北魏足足花了三代四十多年的时间,才最后取得燕国的故土,这其中拓跋珪坑杀数万燕军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至于拓跋珪自己,后来也不得好死,冥冥中或许也因为这可耻“罪行”而遭受的“报应”吧。<br><br>大规模坑杀之残忍,之愚蠢,之悲剧,无出其右。白起这厮,转世一万次,也免不了遭雷劈死!至于拓跋珪,着实是自毁长城!<br></FONT><br><br>[此帖子已被 风铃草 在 2004-11-19 9:43:36 编辑过] <FONT color=#000bff>三、慕容垂<br>慕容垂的军事才华和政治才华在五胡史上绝对是无出其右。<br>但越是这样的牛人就越容易在晚年犯错误(规律耶?),而且,越是这样的牛人其子孙往往都不太成器,也许是因为他们家族的灵气都被他用尽了吧 <br>慕容垂之死更为参合陂蒙上了一层悲壮的“家族阴影”:<br>慕容宝回到中山,向父亲陈述失败的惨状,竭力请求再次伐魏。旁边慕容德又说:“索虏碰巧打了这场胜仗,有看轻太子的意思,如果不以陛下的神武把他们制服,恐怕后患无穷。”七十岁的慕容垂听了这话,决定亲自出征,为身后的燕国谋取生存的空间。他让慕容隆和慕容盛调集旧都龙城的精兵来到中山,约定次年(公元396年)大举西征,攻打北魏。<br>军容精整的龙城精骑进入中山,后燕的士气重新振作。三月,慕容垂亲率燕军秘密出发,凿开太行山道,出其不意地直逼北魏占据的平城(今山西大同)。拓跋虔的三万军马驻守此地。慕容垂派慕容农和慕容隆率领龙城精兵为前锋,突袭平城。拓跋虔一向不设防备,看到燕军来攻,才仓促出战,龙城兵是燕国战斗力最强的鲜卑旧部,一个个奋勇争先,如下山猛虎,魏军招架不住,拓跋虔战死,残部全部被后燕收编。拓跋虔是拓跋珪的弟弟,在北魏威望不小,他的死讯传来,拓跋珪大惊失色,就想逃走,北魏各部都开始心怀二意,拓跋珪竟不知往哪里逃。<br>燕军一路前行,慕容垂来到了昔日战场参合陂。万人坑上的泥土犹新,一年前尚且生龙活虎的数万士卒已成堆积如山的尸骨,无数冤魂仿佛还在山间飘荡。燕军设下祭坛,死难将士的父兄一起放声痛哭,声音响彻山谷。白发苍苍的慕容垂面对此情此景,心中又惭又恨,那最后一点战斗的气神再也无法坚持下去,哇的一口鲜血吐了出来。一代枭雄慕容垂,就此在血泪交加的参合陂前倒了下去…………<br><br>可见,尽管慕容垂已垂垂老矣,但一旦亲自用兵,还是无人能敌。<br>sigh,奈何,参合陂啊参合陂,实在是慕容家族难以逾越的大坡呵!<br>一代枭雄慕容垂就这样悲壮的与参合陂的哭声永远结合在一起。<br>慕容垂是慕容家族永远的骄傲,参合陂是慕容家族心中永远的痛。<br>然而,慕容垂的子孙后代虽然代代以“参合”二字励志,甚至建了参合庄,创了参合指,却永远没有人能达到他们伟大祖先的境界——因为他们家族的灵气早已被慕容垂自己用去了八分····<br><br></FONT><br><br>[此帖子已被 风铃草 在 2004-11-19 9:43:52 编辑过] “然而,慕容垂的子孙后代虽然代代以“参合”二字励志,甚至建了参合庄,创了参合指,却永远没有人能达到他们伟大祖先的境界——因为他们家族的灵气早已被慕容垂自己用去了八分····”<br><br>三妹,你要注意咯哦~~~~~~~ 原文由 风铃草 发表:<br><FONT color=#000bff><br>然而,慕容垂的子孙后代虽然代代以“参合”二字励志,甚至建了参合庄,创了参合指,却永远没有人能达到他们伟大祖先的境界——因为他们家族的灵气早已被慕容垂自己用去了八分····<br><br></FONT><br><br><br><br>可怜的慕容子孙呵<br>为之一哭!<br>幸好,偶滴祖先似乎没有特别出名滴 君子之泽,三世而竭! 天命如此,要是在欧洲,以慕容垂的才略,一定可以间万事不拔之基 可惜啊,一山更比一山高。慕容垂虽然在军事上是绝对的天才,但在政治上还是显得略差一些,在用人上则比较失败,所以只能成一时之霸业而无法筑万世之基业。 <P>历史好悠久呀~</P><P>-------------------------------------------------------------
<P>岁月难得沉默秋风厌倦漂泊
夕阳赖着不走挂在墙头舍不得我
昔日伊人耳边话已和潮声向东流
再回首往事也随枫叶一片片落
爱已走到尽头恨也放弃承诺
命运自认幽默想法太多由不得我
壮志凌云几分愁知己难逢几人留
再回首却闻笑传醉梦中
笑谈词穷古痴今狂终成空
刀钝刃乏恩断义绝梦方破
路荒遗滩饱览足迹没人懂
多年望眼欲穿过红尘滚滚我没看透
词嘲墨尽千情万怨英杰愁
曲终人散发花鬓白红颜殁
烛残未觉与日争辉徒消瘦
当泪干血隐狂涌白雪纷飞都成空
</P>
慕容垂被王猛整得挺惨的,政治不是很强,只是碰到前秦分崩离析的好时候,当时瓜分前秦的不只他一个 要是这样说,诸葛亮以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之才出山,有刘备之绝对信任,有隆中对之妙策,精通奇门遁甲,结果于统一天下之王业劳而无功,累死也实现不了理想,又找谁说理去?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第三第四才是军事,政治和外交是国策中的上策和中策,以军事来解决问题,无论军事多么高明,已然是下策,故老子曰用兵乃不得已,历史上无论古今中外,军事上很高明但政治上幼稚者大有人在,即明证也。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第三第四才是军事,政治和外交是国策中的上策和中策,以军事来解决问题,无论军事多么高明,已然是下策,故老子曰用兵乃不得已,历史上无论古今中外,军事上很高明但政治上幼稚者大有人在,即明证也。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