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馨 发表于 2006-5-23 17:57

[贴图]故宫:600年的光荣与梦想

<P><IMG src="http://img04.21cn.com/2006/04/14/5440761.jpg" border=0></P>
<P>是谁创造了历史?又是谁在历史中创造了伟大的文明? <BR><BR></P>
<P>  公元1403年1月23日,中国农历癸未年的元月一日。这一天,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依然延续着自古以来的传统,度过他们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农历元旦。 <BR><BR>
<P>  这一年,人们收到的类似今天的贺年卡上,不再有建文的年号了。建文帝4年的统治,在一场史称靖难之变的战争后,成为了往事。</P>

无馨 发表于 2006-5-23 17:58

<P>http://img04.21cn.com/2006/04/14/5440762.jpg</P>
<P>公元1403年的大年初一,大明朝第三个皇帝朱棣,正式启用永乐作为自己的年号。这一年为永乐元年。年号的更替,随之带来的将是这个王朝的更多变化。 </P>
<P>http://img04.21cn.com/2006/04/14/5440763.jpg</P>
<P>永乐元年,明朝的首都在今天中国南京。这座六朝古都自东汉时代起就被认为有王者之气。明太祖朱元璋将都城定在这里,并集中国两千年宫殿建筑之精华,建造了皇家宫殿。今天这座宫殿仅留下了这些遗址,但仍不失当年的气魄。 <BR><BR></P>
<P>  而此时的北京城在大明的版图上,还是朝廷的一个布政司,叫做北平。这里人烟稀少。朱棣11岁时被封为燕王,他和他的旧部们熟悉这里,对这个地方充满着感情。</P>

无馨 发表于 2006-5-23 17:59

<P>http://img04.21cn.com/2006/04/14/5440764.jpg</P>
<P>永乐元年的农历正月十三这一天,朱棣按祖制祭祀完天地回到皇宫。当君臣们相聚一堂时,一个叫李至刚的礼部尚书,提出了一个建议。他说,我以为北平这个地方,是皇上承运龙兴之地。应该遵循太祖高皇帝,另设一个都城的制度,把北平立为京都。永乐皇帝,当即非常高兴地答应了下来。在这之后的几个小时里,将北平升为北京,成为王朝第二个京都的一道圣旨昭告了天下。</P>
<P>http://img04.21cn.com/2006/04/14/5440765.jpg</P>
<P>这个消息很快传遍了全国,而一座伟大宫殿将由此诞生。 <BR><BR></P>
<P>  刚刚登基不久的永乐皇帝,用这样一道圣旨昭示天下,表达自己治理天下的理念。 <BR><BR>
<P>  从目前看到的史料中,我们可以发现,公元1403年的朱棣正处于一种十分微妙而不安的气氛中。作为一个从侄儿手中夺取皇权,刚登大极的皇帝,他面临太多棘手的问题。对反对他的建文帝旧臣的杀戮仍在继续。</P>

无馨 发表于 2006-5-23 18:01

<P>http://img04.21cn.com/2006/04/14/5440776.jpg</P>
<P>杀了很多人以后,朱棣感到十分不安。他也曾询问身边的一位大臣茹常,我这样做会不会得罪了天地祖宗?<BR><BR></P>
<P>  更让他感到不安的是,攻入南京城时,他的侄儿建文帝就在一场大火中神秘失踪,生死不明。尽管他按天子礼仪,给这位侄儿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但后世的很多历史学家认为,当时被下葬的并不是建文帝本人。真正的建文帝,很可能已经逃亡在外。这件事成为朱棣最大的一块心病。</P>
<P>http://img04.21cn.com/2006/04/14/5440777.jpg</P>
<P>之后有一天上朝时,朱棣差点被御史大夫景清刺杀。 <BR><BR></P>
<P>  此事之后,朱棣在南京城里经常做恶梦。他或许更加强烈地开始怀念他的故地北京。</P>

无馨 发表于 2006-5-23 18:02

<P>http://img04.21cn.com/2006/04/14/5440778.jpg</P>
<P>站在南京皇宫的遗迹中,我们不难想像,曾经在北方生活多年的永乐皇帝,可能越来越不喜欢住在南京。他开始谋划将第一京都迁往北京的行动。 <BR><BR></P>
<P>  很快当年的5月份,在一次临朝时,他对大臣们说,北京是我旧时的封国。有国社国稷,将实施国都的礼治。然而皇上的建议,却遭到了大臣们的激烈反对。从那以后,朱棣谨慎了很多,他开始以迂回而秘密的方式,为迁都进行系统而缜密的准备。 </P>
<P>http://img04.21cn.com/2006/04/14/5440779.jpg</P>
<P>公元1403年,由北平刚刚改称为北京的城市里,突然多了很多来自江浙等地的南方人。他们得到朝廷的应允,迁至北京,即可获得五年免缴税赋的优待条件。这些人普遍比较富有,很快便在北京做起他们以往在南方所经营的生意。同时在北京的郊区,也多了很多农民开始垦荒种地,大规模的移民工程开始了。 <BR><BR></P>
<P>  当浩浩荡荡的移民队伍涌向北京时, 在距北京万里之遥的西北草原上,蒙古帖木儿大汗指挥的铁骑大军,已经向中原开拔。大明朝的北方又面临着威胁。 <BR><BR>
<P>  然而正当永乐皇帝,准备布防迎战时,帖木儿却突然在行军途中病故。一场大战消于无形。 </P>

无馨 发表于 2006-5-23 18:04

<P>http://img04.21cn.com/2006/04/14/5440780.jpg</P>
<P>公元1405年6月,东南风吹起的时候,郑和受永乐皇帝的派遣率一支船队作远洋航行。带着永乐皇帝向世界展现大明国威的使命驶向茫茫的海洋。据说这次航行,也是为了寻找失踪的建文帝。 <BR><BR></P>
<P>  公元1406年8月,当郑和的舰队浩荡行进时,南京皇宫里发生了一件让朱棣高兴的事。我们已经无法考证,是出于永乐皇帝本人的暗中授意,还是大臣们自己揣摩上意的结果。总之在这一天的朝堂上,以丘福为首的一群大臣,建议在北京修建一座新的宫殿,永乐皇帝非常愉快地接受了这个建议。 </P>
<P>http://img04.21cn.com/2006/04/14/5440786.jpg</P>
<P>于是一场浩大的工程拉开了序幕。 <BR><BR></P>
<P>  永乐皇帝开始派他的心腹亲信们奔赴全国各地,为这项巨大工程做准备。他们中有工部尚书宋礼、吏部右侍郎师逵、户部左侍郎古朴。 <BR><BR>
<P>  这些人即将去往的地方,是四川湖广等地的群山峻岭。他们这次要去开采的是楠木。珍贵的楠木,多生长在原始森林的险峻之处,那里常常有虎豹蛇蟒的出没。官员和百姓们冒着危险进山采木,很多人丢失了性命。后世有人用“入山一千,出山五百”来形容采木的代价。 <BR><BR>
<P>  这里是今天紫禁城太和殿的内景,当年那些被砍伐的楠木,就是被用来制作这些柱子的。那些永乐时期巨大的楠木,在太和殿里早已难见踪影,这些巨大的柱子,是后来清朝由松木拼凑而成的。 <BR><BR>
<P>  这是公元2004年6月,故宫大修进行的一次运木工程。这些巨大的木材,通过现代的运输工具运到故宫,也是一项庞杂而艰巨的工作。 <BR><BR>
<P>  那么500年前,比这些木材巨大数倍的楠木,又是怎么运到紫禁城里的呢? </P>

无馨 发表于 2006-5-23 18:05

<P>http://img04.21cn.com/2006/04/14/5440787.jpg</P>
<P>被派往四川的工部尚书宋礼,这样向皇帝描述了一次大木出山的传奇情景。有一天山洪暴发,一株大木顺流而下。遇有巨石拦路,大木发出像雷鸣一样的巨响,撞击巨石。巨石裂开大木完好无缺。后来永乐皇帝将发生这一故事的那座大山封为神木山。 <BR><BR></P>
<P>  这只是一个特殊的例子。更多的木材,从川贵湖北的崇山峻岭中依靠天然的河流和修好的运河,输送到北京。 <BR><BR>
<P>  永乐时期为建造新的宫殿,而进行的采木工作,据说持续了整整13年。然而开采修建宫殿的石料,同样也很艰辛。我们在保和殿后,看到了这块故宫中最大的丹陛石。它是在明代,由一块完整的石头雕刻而成。而这样巨大的石头,是如何被运到这里来的呢? <BR><BR>
<P>  据历史记载,这些石头都来自于北京西南郊房山的大石窝和门头沟的青白口。这里从明清两代跨越600年,直到现在还在生产汉白玉石头。我们终于在明朝史料中,发现了保和殿后那块石料的开采和运输过程。这块石料开采就动用了一万多名民工和六千多名士兵,而运往京城则更为艰巨。数万名民工,在运送石料的道路两旁,修路填坑。每隔一里左右掘一口井,在隆冬严寒滴水成冰的日子,从井里汲水泼成冰道。二万民工一千多头骡子,用了整整28天的时间,才运到京城。那些同样被费尽心力,运到紫禁城的巨石,大部分都被安放在故宫中轴线的御道上。 </P>
<P>http://img04.21cn.com/2006/04/14/5440788.jpg</P>
<P>据现在的专家学者研究,这次宫殿建设的备料过程长达近十年。 <BR><BR></P>
<P>  在这十年中,北京逐渐成了大明王朝疆域内,最热闹最庞大的建筑工地。这是今天我们用三维动画再现的,当年营建紫禁城时北京工地的景象。那些由此而生的著名工地名称一直保存至今。 <BR><BR>
<P>  在这样一个浩大的工程中,能被历史记载下来的人,只有极少的几个。那些当年为这座宫殿付出辛劳的工匠,据说超过百万之多。他们中也不乏幸运者,有两个来自山西的工匠王顺、胡良。永乐皇帝视察工地的一天,看到他们的彩绘。皇帝扶着王顺的肩膀,对他称赞不已。 <BR><BR>
<P>  泰宁侯陈珪,公元1406年被任命为改造建设北京城及宫殿的总指挥。永乐皇帝在写给陈珪的一封诏书里说:“要善待工地上的军人和民工,饮食和作息要有规律,不要过于劳累。你们要体谅我爱惜百姓的想法”陈珪一直在北京监工,直到公元1419年去世,他没有等到紫禁城落成的那一天。 <BR><BR>
<P>  据历史记载,在参与这项工程的能工巧匠中,以老木匠金珩为首的二十多人被同时提升为营缮所丞。而其他一些著名人物,像负责石料制作的陆祥、负责工艺的蔡信,也都被历史记载了下来。 </P>
<P align=center> 图片作者:<a href="http://www.pagki.com/photos/landscape.asp"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00>白鸟</FONT></A>   (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贴图]故宫:600年的光荣与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