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子 发表于 2006-12-29 01:24

[原创]应倾城侠友之邀《论武侠的出路》,今天先发个开头,明天继续

<P>论武侠的出路</P>
<P><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o:p></P>
<P><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o:p></P>
<P>起因:<st1:chsdate Year="2006" Month="12" Day="28" IsLunarDate="False" IsROCDate="False" w:st="o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06</FONT>年<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2</FONT>月<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8</FONT>日晚</st1:chsdate>,受倾城侠友之邀,同写一名为《论武侠的出路》之文。本主题无人可以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但因是命题作文,也便怪不得夫子妄谈,在此胡诌乱侃,指点江山。</P>
<P><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o:p></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说起武侠的出路,近期最吸引眼球的事端不外乎,步非烟“炮轰”金庸的“革命说”。无论从平面媒体亦或网络,这都成为一个热点话题,我见江湖也有转载,大概一部分人还是知道此事的。<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起因是在今年的“黄易文学奖”的颁奖仪式上,获奖后的步非烟在论谈武侠的历史使命时,抛出一句,“现在是革命金庸的时候了”,但很快“革命金庸”被媒体篡改为“革金庸的命”,文字顺序一变,产生的效果也果然不同,一时间“革命说”成为时尚的谈资。</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女作者步非烟,我也算认识吧,有过一些接触,可以肯定的是,她绝非什么狂妄之人,相比较其他大陆新武侠作者,她是最平易近人的一个,这样的细节我可以举出很多,但与本文主题无关,也便不多扯了。</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由此引出一个话题,步非烟说这一批武侠作者要担负起武侠革新的历史使命,但她所坚持的所谓“神话式武侠”是否会成为武侠的出路呢?不管是步非烟本人还是她的“烟丝”都不否认这样一个事实(而且步非烟也曾说过类似的话),步非烟的未来没人敢下定言,但她的现在以及过去所表现出的实力,尚无法令人相信她可以颠覆金庸。</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那么以步非烟为代表之一的大陆新武侠群体所坚持的创新是否为武侠指明了一条出路?也许以上的文字刚刚导出我们想探讨的话题。</P>
<P><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o:p></P>
<P align=center>传统武侠的“玄虚”体系</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最早用文字提出“侠”思想的可考历史可能出自墨子,所谓的“任侠”内涵并不弱于今天的“侠之大者”。“很多人讲,江湖是儒家的一套道德观念,加上道家一套人生观,再加上墨家的一套组织办法,形成的一个东西。”(《今古传奇·武侠版》的原主编木剑客语)。蛮有道理,不管再怎样理想化,武侠依然时常落于墨家推崇的实质。《墨子<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经上》曰<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任<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士损己而益所为也。”墨家的这种信条仍是衡量侠的重要标准。</P>
<P>但真正让侠扬名的韩非子却在《五蠹》中这样描述,“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虽然此时的“侠”已经有些变了味道,但“侠”与国家的强权对立特质却一直保留下来,成为侠文化的重要内涵。</P>
<P>司马迁算是为游侠立了传,但较有影响的侠义小说当属《水浒传》,虽然那种动不动就杀人全家的“豪迈”让法制下生活的今人有些受不了,但那种兄弟间的义气却一直影响后世。《水浒传》算不算武侠小说,尚难下定论,但近世时的平江不肖生显然为武侠打开了一个局面,探讨武侠的出路,也应当从此时开始,武侠从此时才真正开始成为文字的一种载体。</P>
<P>平江不肖生确立了江湖的概念,但其小说真正受欢迎的部分是神怪内容,如著名的电影《火烧红莲寺》便取于他的首部小说《江湖奇侠传》中的一个章回,而像《近代侠义英雄传》这类记实式的小说却“叫好不叫座”,并没有受到市场的青睐。在此不得不强调一个要素,武侠小说在开始时便是“玄虚”的内容更受欢迎,有如今天的武侠小说“奇幻”化,故而单纯地批判大陆新武侠有向奇幻发展的趋向没多大意思,武侠小说从诞生起,就有向“玄虚”靠拢的状况。</P>
<P>之后出现的还珠楼主在武侠界的影响要更大于平江不肖生,还珠楼主是仙魔小说的代表人物,其作品是典型的“荒诞”,在同时代便被评论家们批为“荒诞之极”,他将神话、志怪、剑仙、武侠溶为一体,构建成自己的独特武侠体系。代表作《蜀山剑侠传》洋洋洒洒四百余万字,对以后的多位著名武侠作家产生深远影响,可算一部不朽的武侠著作。</P>
<P>虽然同时代也存在着像白羽、郑证因这样的“技击派”,但其影响远不能和还珠楼主为代表的“仙侠派”相及。</P>
<P>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早期的武侠小说以“玄虚”为主打的文字体系,仙怪等内容构成了传统武侠小说的风貌,而并非金庸、梁羽生作品为代表的“传统”内容。</P>
<P>见许多人声称“大陆新武侠”违背了传统武侠的核心,向“奇幻”靠拢,走上了歧途。但梁羽生、金庸的武侠小说却以新派武侠的角色出场,经两位大师的努力,颠覆了以还珠楼主为代表的传统武侠体系,建立了新派武侠,影响至今。</P>
<P>以上的废话简单回顾了下武侠的发展史,仅为了说明,武侠小说在自成体系开始便以“仙怪”、“玄虚”的面目问世。金庸、梁羽生则让侠从“神”回到了“人”,虽然仍存在过于夸张的现象,但都尽量保持在可以理解的“度”,即所谓的“超能力”具备理论上的合理性,让读者愿意相信人在某种条件下人可以具备这些能力。</P>
<P><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o:p></P>

吴艾 发表于 2006-12-31 21:55

见广识博,我会跟进的,谢谢

冰剑天女 发表于 2006-12-31 22:15

<P>那个步非烟要革金庸的命,我在报纸上看到过的.很想发上来.一直没时间.</P>
<P>那个报纸偶到现在还收藏着呢.</P>
<P>师父,继续啊</P>

吴艾 发表于 2007-1-1 20:23

<P>从侠的出现到现在,金庸所走的传统路线,是大多数人所理想的路线,武侠所走的路是一首挽歌,一首虽败犹荣的诗篇,武林人永远是乡野村夫的小打小闹,从来不登大雅之堂不管你武功如张三丰,还是正直如郭靖,他永远只是政治的附庸,武侠从来不能改变历史,这是武侠的悲哀,从&lt;&lt;书&gt;&gt;到&lt;&lt;笑&gt;&gt;再到&lt;&lt;鹿&gt;&gt;是从侠之大者,到大侠,到中侠,小侠,再到无侠 ,最后到反侠的演变过程,说明武侠的最后出路是消亡.</P>

吴艾 发表于 2007-1-1 20:25

具体的情节再具体说来,请夫子和大家指正,谢谢.

夫子 发表于 2007-1-1 21:03

<P>说的还不错,看来倾城是深思过很久的,不过这更像在讨论侠的境界还非武侠的出路.实话说,以后的武侠当走向何是个困惑许多正在锋线上写作的武侠作者、作家的问题,至今没人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P>
<P>仅从金庸的作品议侠境,俺以前倒是写过一个,下帖发来,不妨大家做个探讨。</P>

夫子 发表于 2007-1-1 21:07

<STRONG>金庸之侠境</STRONG>
<DIV>
<P>侠境</P>
<P>   武侠里面看名家,可以说金古双峰并峙,也可说梁金古温黄五大家。但从武侠之外看武侠,似乎能提及的仅有金庸先生一人了。金庸在许多武侠方面所达到的成就,令后人不是只得仰视便是另辟蹊径。关于侠的理解上也是一般。</P>
<P>金庸于1957年开写的第三武侠作品《射雕英雄传》提到“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于是至今,这仍然是一种最具说服力的衡量侠的标准。这当然不会是侠的最善的阐释,也似渐渐有人对此不满,但另一种比此更恰当的最具说服力的阐述却依然没有出现。<BR>“侠之大者”是否为金庸首提不大清楚(应当是吧,便认为是他第一个提出的相信也不会有太多反对)。“为国为民”,与此相似的说法或理解可以说早便存在了,但金庸先生将侠的定义高度提精和浓缩了,也自然甚得到人们的认可。</P>
<P>“侠”之一字最早出现在何处无可考证,但很早便有侠之本色当推墨子了,也被后世用“任侠”二字形容他的某些观点的,可见其与“侠”的密切关系了。墨子的十论中“兼爱、非攻”已很有侠的特点,墨家一派抗强扶弱、救人救国于危难且功成不受赏、施恩不图报的事例比比皆是。便是今日来看也是除了敬佩还是敬佩。而那个墨子为了阻止楚国攻宋,撕破衣衫裹伤脚,连行十日十夜,用相当手段说服楚惠王与公输盘放弃攻宋之计划的故事,自也流传甚广。结局是,墨子回程路过宋国时,天下大雨,墨子想于闾门中避雨却被守门人拒绝,任由这救了全国百姓的恩人行在风雨里。墨子可以用辩词说服顽固的楚王与鲁班,却不屑多说一句让被救的宋人知道其所为。一个侠字,墨子当之无愧。</P>
<P>首位让侠永载史册当要“感谢”韩非子了,他在《五蠹》那句“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终于让侠字有了记载了。不过此时所谓的“游侠”与即便后来司马迁如何为其立传之“布衣之侠”用今天的标准都有点不称侠这个称呼的,甚至有时其含义干脆等同于土匪地痞。就算另一部分的“游侠”会大义凛然,示死如归的,却还是给人以某些贵族请的刺客杀手的感觉(虽然不一定是用钱所聘),难见其合于今天的侠义标准的。</P>
<P>但不管怎样,侠与国家的法令规则总免不了会出现对立,确是直影响到今天。</P>
<P>以后东汉三国时期便已见诗歌中有为国为民的侠客形象了,便也无须多言。可见“侠之大者”的这种精神产生也很早的,但金庸先生为其做了很令人心服的总结。</P>
<P>有一点可以肯定的,便是古时所谓的侠有时的意义与今日不大一样的,但依然还是能找到一些共通处的。</P>
<P><BR>纵观金庸的小说,可以说他一直在努力写极致的侠,一直努力写着侠所应有境界,总是进行一种侠的顶峰的写作,相比下侠的各种丰富形式并非他笔下侠之方向的。只是以侠的境界为其主方向而非境界下的侠的各种丰富形式。</P>
<P>不管做到与否,金庸总是向着他当时所理解的侠的终极方向在写。于是在他同时代,在他以后到至今,金庸总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高山一样。别人或者写着侠的多种表现形式,或者是只得另辟蹊径了。</P>
<P>当写《射雕英雄传》时,相较于后期的几部巨著,金庸用了更倾向于儒家的思想概括出了“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符合人们心目中的侠的至高境界的,这样的概括如今也是无法替代的。<BR>但仅为一国一民,却又怎可成为一种侠的终极呢?各为其主,又如何谈是非标准呢?皆为本国本族杀伐,皆是出于本国本族的利益。追寻下去,似也总免不了违了侠义的准则了。</P>
<P>人们心目中自来便有个种很模糊的侠义标准的,用言语很难准确地规定一个定义。但当无谓的杀戮又起时,还是会清楚此已是有违侠义的了。</P>
<P>“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显然是有其局限性的。<BR>金庸先生也早便清楚这一点。在《神雕侠侣》的后记中,金庸这样写道,“郭靖说:‘为国为民,侠之大者’。这句话在今日仍有重大的积极意义,但我深信将来国家的界限一定会消灭,那时候‘爱国’、‘抗敌’等等观念就没有多大意义了。”<BR>此后记写于一九七六年五月,已是金庸封笔后的第四个年头了(差四个月)。可以说这多少反应着金庸在以后的侠之观念的。他也有“侠之大者”有其局限性这种认识的。</P>
<P>《神雕侠侣》中的扬过开始不再如以往的主角形象那般的正统了,反叛的精神俞发地突发出来。这种反叛直到更多体现道家思想的《笑傲江湖》时,已及大成。而在塑造完郭靖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侠之大者”似乎也是金庸心目中的最高境界,在此以后的几部作品中家国再也不是金庸作品下的主要矛盾。</P>
<P>纵观金庸的十四部大作外加小作《越女剑》,金庸一个很令人钦佩的特点是并不塑造重复的人物。每部作品都在表现着侠或他理解的人世的不同方面。迥异的世间百态,金庸都在尝试着从不同角度的极致阐示。</P>
<P>上面的话正是想说明一件事,因为金庸并不创作重复性的人物,故从郭靖的成功塑造后,金庸开始不再将家国的矛盾做为一种主要环境来检验侠了。一个道理,“侠之大者”在当时金庸的心中也已成为一个颠峰,他自知也没法跨越,便不在同样的环境中创造侠了,家国中郭靖已经是一种极致了。当然直至《天龙八部》的出现。<BR>于是在此阶段中,我们见到了金庸在侠的别的方面的所做创作或创新。<BR>1959年,以写作技巧为主的《雪山飞狐》(未出现的人物塑造成主角)弥补了《碧血剑》的遗憾。<BR>1960-1961年,《飞狐外传》塑造出一个不仅“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而且“不为美色所动,不为哀恳所动,不为面子所动”的极致侠客形象。 <BR>1961年,较短的两部《白马啸西风》和《鸳鸯刀》。<BR>1963年《连城决》,几乎完全处身于逆境的侠客。</P>
<P>同年的另一部巨著《天龙八部》开写,而在四年的漫长写作过程中,又完成了1964年的《倚天屠龙记》与1965年的《侠客行》<BR></P>
<P>经过这许多作品的过渡与思索,金庸的又一次创作高峰在《天龙八部》终于迸发出来。他再次回到了以家国矛盾为主的复杂社会环境中。而他所站的高度却已不是以汉为中心的“为国为民”上了。汉也罢,胡也罢,;男也罢,女也罢;君主也罢,草莽也罢;英雄也罢,奸徒也罢;用陈世骧先生在《天龙八部》题记中的话:“有情皆孽,无人不冤”。金庸用了更近于佛家的思想让人体验了狭隘民族观是那么的虚妄。</P>
<P>绝世英雄箫峰,为一不知名的小女子可以独对天下豪杰,为义气可以无视千军万马,为了苍生的安宁可背弃君主。而当年在中原时,自他的契丹人身世被揭起,却似一下注定他无恶不赦之徒的品质般,再无法见容于汉人中了。契丹人似若从出生起便注定了为恶的本质?家国的烙印竟如此之重。在辽国时,为了两族免于相互的杀戮箫峰放弃所有名利反对战争,最终却是,这个豪迈汉子挤于民族矛盾的夹缝中无法摆脱,唯有一死以谢族人。<BR><BR>这是一个侠的悲剧,箫峰做的不仅是“侠之大者”的,但他却没摆脱家国的根深观念,夹在民族的矛盾中,箫峰也注定没法摆脱。<BR>家国有时却是对侠的一扼杀。</P>
<P>这部史诗般的巨著令人再不敢随意对武侠指手划脚。武侠!也同样可以承载深刻的内涵。</P>
<P>之后的金庸,又开始跳出历史背景了,似乎又是一个巨著后遗症的过渡缓冲?<BR>可事实却并非如此,当历史背景中的侠又一次被写到极致时,金庸却没有陷入创作的低潮。而是在侠的另一方面的理解上又攀上一个令人难望其项背的巨著《笑傲江湖》。</P>
<P>当抛弃了那些所谓的正人君子的繁文缛节后,真性情被发挥到极致的令狐冲,却侠气荡漾,率真洒脱,令读者痴醉不已。《笑傲江湖》更多采用了道家那种洒脱的思想,塑造出了傲行于天地间的不羁侠客形象。正正斜斜,善善恶恶,却原来并非那样的分明。而不拘泥于条条框框时,原来这也一位大侠的。<BR>金庸关于侠的阐示竟深刻至斯,今天也令人钦佩之极。</P>
<P>此时,金庸对于侠的理解似忽然到了无人可及的地步,在他的武侠创作生涯中的最后阶段,竟接连是几部最经典之作。</P>
<P>通过《天龙八部》与《笑傲江湖》的思索,金庸若已完全看破了侠一样,于1969-1972的三年间创作完成了一部武侠乃至文学界的奇书《鹿鼎记》。(中间的1970年又完成了小作《越女剑》)</P>
<P>金庸也又一次回到了历史背景中,这也预示了他已自认可以突破《天龙八部》中,侠所揭示给人的震撼了。<BR>《鹿鼎记》中。<BR>侠,再也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甚至有太多侠的无能为力之处了。而一个小流氓无赖却用着一切有违侠义的方式做着侠很难做到的事。侠在此作用竟如此微弱,侠在此令人感觉更多的是一种讥讽,侠在此竟被揭示出另一番模样。</P>
<P>而文中令人惊讶的一点是不知觉中被灌输了民族融合的观念。处理得这般不着痕迹,也难怪倪匡对此书如此的赞誉了。</P>
<P>1972年9月,处于武侠创作颠峰时的金庸突然宣布封笔,再不写武侠小说了。倪匡说过,他真的再写不出来了。</P>
<P>金庸没有经历从高潮慢慢衰落的过程,在其最顶峰时期便掇笔了,因为他自认他已将所能理解的侠的极致写尽了,他已无法突破《鹿鼎记》的高度写侠了。写下去也只能重复着以前关于侠的理解了。这是他最不愿的,十七年的武侠创作,金庸从不重复自己。当《鹿鼎记》问世后,他真的觉得侠已被写到极致了,他所理解的侠已不可再突破了,于是仅封笔一条路可走了。</P>
<P>金庸先生如此之精神,竟直至今日无人能从“侠”上超越他。<BR>希望武侠能有更深之境界,盼望着这一天的到来,但正好金庸先生自己认为的无法再突破一样,一切都太难了。</P></DIV>

夫子 发表于 2006-12-29 20:57

还是没写完,先发这段算了

<P>倾城侠友似乎一直没出现,便先发这么多吧,要是今晚倾城发文便继续写,没有的话,俺也懒得再继了,休息休息。</P>



<P >时下确实流传着一种简单化批判“大陆新武侠”的观点,多是指大陆新武侠有向“奇幻”发展的趋向,远离了武侠的传统土壤,向神怪的错乱世界进发。但此所谓之传统却仅是指以梁金为代表的新派武侠小说之传统,而非向前追溯,还珠楼主式武侠的传统。简单的归属、简单的批判似乎无助事态的改观,“大陆新武侠”不但未重新回到“传统”的路子,且越走越远,不断偏离“人本”武侠模式。</P>
<P >沧月是典型的奇幻化的作者,而读者的批判也未阻挡她文风向“奇幻”前进的步伐。步非烟更是直接提出,当金庸把侠从还珠楼主的“神”回到“人”时,对于武侠是一种创新,而如果她把侠从“人”回到“神”不也同样是种创新吗?</P>
<P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o:p></P>
<P >武侠的“奇幻化”已形成了一种复古性质的趋势,如潮流般势不可挡。但<FONT face="Times New Roman">05</FONT>年正式问世的长篇武侠作品《昆仑》却一改武侠圈的诡异之气,以一种近年少有的大气手法,把“金庸式武侠体系”重新演绎了一回。虽然我并不赞同某种“《昆仑》克隆金庸”的论调,但作者凤歌确实是一位最接近新派武侠小说的作者,《昆仑》也让人看到了以梁金为代表的新派武侠小说体系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那些别类的“奇幻”武侠小说的所谓创新却并没表现出比《昆仑》更强的“领袖群伦”气质。在“黄易文学奖”的网上评选中《昆仑》排名第一,在以黄易、温瑞安及大陆台湾的四位评委组成的评审团评定中,《昆仑》依然是第一。</P>
<P >在<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0</FONT>月中旬,金庸江湖、侠客社区及红袖添香三地网站曾联合对凤歌进行过一次采访,也取得了一定的反响,反映出凤歌凭借《昆仑》所具备的号召力。在这个浮燥的时代时,这部历时三年的作品,确实为武侠的出路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但武侠的出路是《昆仑》所揭示的模式吗?</P>
<P >还未等这种“回归金庸”的论调形成气候,今年下半年,凤歌的另一部作品《沧海》又突然打破了读者对“梁金式的看法”。一种传统文化所宣扬的“玄虚”内容,充斥着《沧海》的故事框架。</P>
<P >在三地对凤歌的联合专访中,被侠友提及最多的问题便是“凤歌准备向奇幻发展吗?”与其说是读者的关心不如说是读者的担心。</P>
<P >因为多数读者在心底不愿意武侠打破梁金所缔造的江湖格局,希望这种“人力”的武侠小说依然是武侠的正统。但武侠的发展似乎并没有与情感处在一个战壕,最不愿看到“奇幻”情节正在一步步溶入武侠小说的血液里。</P>
<P >也许困惑依然存在,“奇幻”——真的是武侠的出路吗?</P>

如玉 发表于 2006-12-29 21:10

步非烟“炮轰”金庸的“革命说”。这一节大概知道,感觉江湖资讯偏室过多。很多人都不知道的。呵呵

南宫玉 发表于 2007-6-13 19:57

顶起夫子的帖,以待填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原创]应倾城侠友之邀《论武侠的出路》,今天先发个开头,明天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