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20年的较量————两部《射雕》电视剧对比评价(一)
<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4> 每日上网,见射雕评论已蔚然成风。我本来对此剧便有极大兴趣,近来恰好观赏了新版,又见识了94版,重温了83版,加之网上所见所闻,极有感触,不吐不快。惟愿以客观理性之态度详加分析,述我真情实感,与诸网友交流,若逢知音,亦为一大快事也。<br> <br> 所谓“经典”<br> <br> 要说新射雕,不能不说TVB的83版。现下,不论是媒体还是网上,“经典”二字已用得滥了。窃以为,所谓“经典”,总要有相应的艺术水准作为保证的。不是随便一部引起轰动的热门影视剧都可冠以“经典”二字的。否则,诸如《还珠格格》《流星花园》也是“经典”?准确的说,83版是当年的武侠精品,是香港武侠剧的颠峰之作。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造就了它的辉煌,成了一代人心中永远的梦。只是,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且不说其惨不忍睹的“外景、道具、特技”等硬件,即使是为广大网友推崇的“表演、剧本、配音”等“软件”,也离“经典”二字差得太远。<br> <br> 何谓“经典”?某一领域内最权威之著述也。其价值是永恒的,足以成为此领域内后来者高山仰止之颠峰。《哈姆雷特》是经典;唐诗宋词是经典;《红楼梦》是经典;《战舰波将金号》是经典;《飘》,《魂断蓝桥》是经典;《贵妃醉酒》也是经典。时间的流逝反而更显出它们灿烂的艺术光辉。《战舰波将金号》与卓别林的喜剧都是无声的黑白电影,但前者对蒙太奇手法炉火纯青的运用仍令今天的人们叹为观止,而透过后者的笑声,我们仍可清楚地感到大师的愤怒和悲悯,那广阔的胸怀和厚重的历史。《贵妃醉酒》被后来人不知演绎过多少次了,可谁又敢说达到了当年梅兰芳的造诣了呢?《魂断蓝桥》没有离奇的情节,亦无绚烂的色彩,但费雯丽的一颦一笑都是那么恰到好处,令人百看不厌。再看看83版射雕,看看那幼稚俗滥的情节和演员们浅薄而模式化的表演,83版单薄的双肩能承担“经典”二字的分量吗?有网友为83版惨不忍睹的外景,道具等辩解,可是,真正的经典作品,它的这些“硬件”可能会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显得落后,但决不会显得粗糙。这完完全全是创作态度的问题。看看同是83年拍的央视版《红楼梦》,即使以今天的眼光审视,她的道具,布景显得落后了吗?从中你能找到一丝一毫敷衍了事,粗制滥造的痕迹来吗?看着83版里的平头和尚,还有话剧舞台般的外景,连匹马都难得一见的草原……——很多地方只要稍微认真严谨一点便能大有改观——我愈发坚信,83版与“经典”无关。(关于83版为广大网友极为推崇的“表演”,将在后文与新版对照详加论述)<br> <br> 虽然本身的艺术水准比较低,但83版射雕当年首播时的轰动足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首播时电视机尚未普及,可看的电视剧更少的可怜。射雕一出,顿成一览众山小之势,席卷大江南北,举国同看,确也壮观。窃以为,此种特殊现象实由当时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而起。首先在于金庸武侠本身的魅力,对于几乎无人读过原著的广大观众来说,仅凭其本身巨大的趣味性就足以造就这恐怖的收视率。其次,在那个物质贫乏,单调闭塞的年代,猛然接触到港台的大众文化产品,对于刚从样板戏和毛主席语录中走出来的人们来说,该是如何强烈的震撼啊!看看当年人们的衣着打扮吧,难怪一见翁美玲即惊为天人。再次,83版本身的确非常成功。是香港武侠剧的颠峰之作,是香港武侠生产线上的完美产品。这套成熟的运作机制足可令今天的大陆制片人自叹弗如。它有明确的观众定位,知道观众想看什么,不想看什么。然后根据观众的口味,才进行剧本改编,选择演员,确定风格等具体拍摄工作。顺应大众的口味及欣赏水平,娱乐大众这个总目标贯穿全剧创作始终。因此,它极易为大众所接受。而且,83版的音乐,表演等在香港同类武侠剧中确可算经典之作,再加上这极为特殊的机遇,终于成为了许多人心目中不可逾越的颠峰——尽管以严格的眼光看去,它有着太多的不足。<br></FONT><P><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4> 我身在南京,83年首播的时候年纪尚小,除了记得那举国同看的盛况外,对于电视剧本身并没有太深的印象。只是被片中恶魔般的梅超风吓得不轻。后来88,93年又两次重播,仍是万人空巷。93年重播时我从头到尾,一集不落,深为痴迷,当时年幼的我,以为天下电视剧之出色,无逾此也。而我当时对翁美玲的崇拜,决不亚于现在的网友。可是,当高中以后,特别是大学时再看,已再无当年之感觉。反而越看越觉得失望,难以相信当年心中的完美经典原来如此水准。尤其是数次读了金庸原著之后,感觉二者水平实在有太大差距。当年视如仙子的翁美玲仍然可爱,但已再难与书中的黄蓉划上等号。到近几年重播,我已再没有看下去的耐心。只是这次看了新版,而老版的印象日趋模糊,为了在评论时客观公正,又特意找来83版大概重温了一遍,也好后文说理有据。<br> <br> 事有凑巧,今年1月,江苏台播了久闻其名未睹其容的TVB94版。电视台在94版每集后面播放83版的相关部分,以作对比。我突然发现,83版的外景原来如此壮阔;服装如此清爽明丽————偏偏演员的表演如决不是“广大群众”和我唠叨的“入木三分”。我实在难以想象,时代前进了十年,却制作出这么一部垃圾。即使在香港广大粗制滥造的武侠片中,94版射雕也属下乘之作。且不说较十年前更烂的外景、服装,道具等,原来尚可看的表演也难以入目。看着张智霖天真地瞪着那双大眼睛我就觉得象卡通片。朱茵的形象本来还不错,可惜表演上一味模仿翁美玲,有事没事玩着自己那几根小辫子,让人觉得这个黄蓉智商偏低。东邪身材壮硕,一脸横肉;老顽童装疯卖傻,令人生厌;至于西毒,和阿里巴巴一般无二;北丐仍是刘丹所饰,这次倒演成了中年乞丐,但整天顶着个船形的破帽子,不伦不类。至于剧中的穆念慈,包惜弱,容貌之丑尤甚于83版。尤其是穆念慈,虎背熊腰,令人不忍卒睹。此剧之水准全面倒退,画面灰暗,武打乱七八糟。音乐仍是顾嘉辉作曲,黄沾作词,但旋律难听,与83版判若云泥。那“射雕,射虎,射狮”的歌词更是不知所云。我见竟有网友认为新版尚不如94版,实在匪夷所思。一句话,如果94版不是了垃圾,世上再无垃圾二字可言。<br> <br> 上世纪90年代至今,香港武侠剧的粗制滥造之风一直在延续。从94版射雕到笑傲江湖(港版),碧血剑,最近的倚天剑,屠龙刀。时代进步了,但其“外景、服装、道具”等“硬件”水准不见丝毫长进,这只能是态度问题。难怪金庸对港台武侠剧大为不满。83版虽远未达到真正经典的水准,但在港台武侠剧中确也算个中翘楚。内地的武侠片起步初期水平极低,惨不忍睹。不仅粗制滥造,而且胡编乱造。更加令人倒胃。从《江湖恩仇录》《乙未豪客传奇》到《白眉大侠》, 因为实在太烂,我至今印象深刻(尤其是前两部)。其实中国电视剧中心拍摄的第一部武侠片是《饮马流花河》,倒是下了一番功夫,只是反响不大。真正的转折是央视的《笑傲江湖》。虽然央笑在网上的口碑极差,但我始终以为此剧是内地武侠剧的巨大飞跃。较之以往,简直可以说是一个质变。它开辟了武侠剧拍摄的一条新路,第一次有意识地表现原著中的神韵及恢弘气度。它所追求的境界,恐怕是以前所有港台武侠剧作梦也想不到的(或者是从来不愿去想的)。香港是要拍真正的“娱乐片”,投入小,周期短,演员演得省力,观众看得也省力。而央视拍的是金庸巨著,是有一定艺术性的娱乐片,是正剧。而且,和以往TVB的金庸剧不同的是,央视有充足的财力、物力、人力,有祖国的青山秀水。创作起点和投入的差异决定了央笑的整体水准远在港片之上。尽管它有这样那样的缺陷,尽管它遭千夫所指,万目睚眦,但央笑确确实实展现了与港片完全不同的品质。只有这样的物质基础,这样的拍摄手法,这样的创作态度,才有可能真正展现出金庸原著的非凡神韵。正是基于此,金庸才乐于一元钱出售笑剧版权,并一再表示乐于让央视拍摄他的作品。如果香港武侠剧真有某些网友说的那么精良,金庸还会这么做吗?<br> <br> 但是,央笑毕竟是央视第一次拍摄金剧。确有许多缺陷。不合理的改编和拖沓的叙事节奏是笑剧的两大硬伤。黄健中导演是拍电影出身,且擅长文艺片。显然他是以拍文艺片的态度来对笑剧精雕细琢的。黄导努力拍出原著的意境,因此用了大量的留白以烘托气氛,表达情感。然而,问题也正出在这里。过分细腻悠长的表达手法大大减缓了叙事节奏,对于韵味的着力追求在某种程度上也削弱了小说本身的情节张力。使得观众明显觉得节奏过慢。毕竟,武侠片不是文艺片,普通观众更需要紧凑的节奏和扣人心弦的情节。而且,武侠小说本身的内涵似乎也不需要如此多的写意手法来表达。香港的武侠剧虽然粗糙,但发展到今天已相当成熟,在娱乐性这一点上非常出色。对情感的表达,人物的塑造,尤其是节奏的把握上均有其独到之处。内地要拍出真正优秀的武侠剧,必须将娱乐性与艺术性适当结合起来。否则,一心只要“上档次”,丢掉了娱乐性,只能落个吃力不讨好的结果。其二,央笑的改编遭万人唾骂。其实,除了结尾的拙劣改动和“梅花红”之外,也没有什么出格的地方,总体来说还是忠于原著的。央笑的恶评如潮,首先在于它的树大招风。播出前自信满满,气势造得十足,“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势必有人将它身上的缺点一一挑出,并加以无限放大;其二,此片定位稍高,普通观众早已习惯港片的节奏与趣味,对新生事物加以排斥;其三,黄导与张纪中先生个性突出,坚持己见。自然被广大网友认为不够“谦虚”,于是在“该拍”之列。遂对剧组成员展开人身攻击。张纪中先生不甘受辱,反唇相讥。网上遂展开经年累月的群众运动,誓将之批倒批臭。再次,央视乃国家喉舌,行政色彩,长官意志较浓,也有过不少不合民意的勾当。有人遂将对央视的一腔怨气,统统转在央笑的头上。最终造成全国讨伐央笑的壮观场面。我当时也常常上网旁观此论战,对某些网民素质之低下深有感触。故今日《射雕》再遭恶评,我亦不以为怪也。反正两年前,《射雕》尚未开拍,演员初定之时,他们已经开始骂了,和今日的语言腔调相比,并无二致。今天只不过是将那些恶毒语汇落实在演员表演上罢了——只求落实。文不对题,他们是不管的。可笑的是,某些人骂了近两年,仍然一味脏话连篇,满纸是生殖器与排泄物之类——看来他们脑中也只有这些东西。对于那些真正不可理喻之人,也只能由他们骂去。</FONT></P>
<P><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4> 我的射雕评论(三)——道具,外景,服装<br> <br> 好了,言归正传。以下谈谈我对新射雕的感觉。</FONT></P>
<P><br><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4> 一.道具,外景</FONT></P>
<P><br><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4> 在金庸小说中,《射雕》是气魄很大的一部。从蒙古大漠到烟雨江南;从华山到东海;从金中都到苏杭,两湖。气魄宏伟,景色奇丽。83版囿于条件,多用摄影棚内搭景对付了事,根本无法表现出原著中苍凉宏大,气象万千的韵味。而新版几乎完全采用了实地拍摄,完美地展现了原著中的宏丽画卷。加上拍摄技术的进步,新版的画面常给人一种接近电影胶片的美感。蒙古草原的壮阔与江南山水的清丽大大烘托了影片的气氛。而其中不少精心构造的画面更是如山水画一般清雅,令人回味无穷。陡增了一番中华古典文化的韵味。这在港台武侠片中是绝对看不到的。仅从这一点,便可看出新版不同于港片的艺术追求。</FONT></P>
<P><br><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4> 除自然风光以外,各种建筑,道具的运用新版射雕也算中规中矩。片中金中都,宋临安的建筑均合历史规制。片末攻花剌子摸一段中,虽拍得显得仓促草率,但花剌子摸的建筑及士兵装束均是阿拉伯式,则是符合历史的。本来,武侠剧的拍摄,在这些细节上不必苛求,但正是这些细节,真正反映出整个剧作的创作态度。</FONT></P>
<P><br><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4> 就黄蓉与穆念慈二人来说,脂粉过浓,头饰过多,发型过于琐碎,多了一份造作堆砌,少了一份清爽自然。而且其中几乎所有女妆造型千篇一律,毫无个性可言,不似新版中黄蓉造型卓尔不群,光彩照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审美风尚,因循守旧,裹足不前,是不可取的。 </FONT></P>
<P><br><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4> 至于杨康的造型,色调偏暗了些,以致让人觉得缺少华贵之气。穆念慈造型清丽脱俗,倒与蒋勤勤之美貌相称。其余造型应为原设计师之作。中规中矩。象黄药师、洪七公、欧阳克、完颜洪烈,及全真七子,江南七怪等等,亦得原著风韵。另,惊艳版梅超风实为一大创新,令人印象极其深刻。 </FONT></P>
<P><br><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4> 总体说来,新版射雕的服装是精致用心的。大处合乎历史同时又有创新。但若再细细斟酌取舍一番原可更好。较之寻常武侠片中千篇一律,不伦不类的庸俗造型,花哨单薄的服装,新射雕在视觉上给我提供了一次美的享受。<br> <br> 三.动作,特效</FONT></P>
<P><br><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4> 这两点应该是受时代影响最大的。20年的技术差距,新旧两版在这方面没有可比性。但是,03版的动作设计仍显得不够精致。梅超风的九阴白骨爪是下了工夫的,出色的创意加上杨丽萍独一无二的形体和舞蹈功底使这款动作相当完美。既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其诡异阴森的特质又非常唯美,实在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而郭靖著名的降龙十八掌则逊色不少。动作设计上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除了特效做出的那条金龙外,并没有体现出降龙十八掌的雄浑刚猛。让人观后总有些意犹未尽的感觉。除了这两项神功,其余的动作普遍流于常规化。藉于技术的进步,其观赏性较83版固然好了很多,也远远优于现下一般的武侠片,但和新版射雕的精品品质相比,仍显得有些薄弱。其实,射雕中的许多武功描写得非常出色,象兰花拂穴手,打狗棒法,天罡北斗阵等。如果下足了功夫,这都应是射雕中出彩的地方。不仅能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还能烘托全剧气氛,表达其中独特的文化韵味。现今却被白白放过,实在可惜。而新射雕中天罡北斗阵搞成了不伦不类的叠罗汉,既没有丝毫的美感也失掉了原著中的文化意味,实在庸俗的可以,可谓一处败笔。<br> <br> 另外,03版的武打动作今天看来虽然过快,但很有层次感。武功强弱高下分明。而83版的设计却显得有些——————混乱。本来,每一场武戏在原著中都起着相当重要的叙事作用的,而在83射雕里,甚至分辨不出初学降龙掌的郭靖和华山论剑时的郭靖在武功上到底有多大长进。也就难以体味出郭靖由菜鸟到一流绝顶高手那曲折神奇的成长过程。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此外,剧中“水上飘”之类的特技用得太滥,且不分对象。黄药师,裘千仞可以,丘处机,马钰也可以,连尹志平都行——实在乱的可以。有的时候,太玄乎了也就不可信了。诸如此类太过明目张胆违背常识的手法还是少用为好。</FONT></P>
<P><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4><br> 新射雕中电脑特技也用了不少。水平一般。倒没影响影片质量,但离“逼真”二字还差得远。<br>四.配音</FONT></P>
<P><br><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4> 新版的配音是争议较大的一处。焦点便在靖蓉二人身上。</FONT></P>
<P><br><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4> 李亚鹏的配音和它的表演一样,都显得有些“过”。他刻意减缓说话速度,以此表达郭靖的憨厚朴拙。可他在自然状态下说话的速度就不快,且嗓音低沉浑厚,本来只须很自然地去配音就可以了,而现在的刻意处理成了真正的画蛇添足。总体说来,在首尾蒙古部分的配音相对自然些,而中原部分,每当郭靖梗着脖子,翘着下巴,一个字一个字地向外迸着台词的时候,我的心里实在堵得慌。</FONT></P>
<P><br><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4> 至于周迅的配音,所受非议更多。普遍观点是声音太粗,不够“脆”,平淡,无感情起伏。这里,我说说自己的观点。</FONT></P>
<P><br><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4> 不论是按原著或是人们的欣赏习惯,黄蓉确实该有副清脆婉转的嗓子。我在刚看射雕时,也非常不适应。黄蓉出场是第8集,到了14,15集时,我却基本适应了周迅的配音。已经没有了刚开始那种突兀的感觉。再往下看,反而觉得周迅那哑哑的声音越来越有味道。到后来,周迅的配音和她的表演已经完全地融为一体,非常自然和谐。我甚至觉得黄蓉的声音就该是这种感觉。等到第二遍,第三遍重看时,周迅的配音也成了我欣赏的重点之一。我以为,周迅的配音是哑了点,但决不难听。真正的缺点在于某些地方语速过快,语气较平淡,缺乏节奏感。这也和周迅缺乏配音经验有关。但这只是局部问题,在更多的地方,周迅的配音很有个性,自然而贴切。像小乞丐的调皮惫懒,缠着洪七公教郭靖武功时的娇俏可爱,受伤后的淡定从容……等等。特别是蓉儿见郭靖冥顽不灵时的那一声“靖哥哥”,半是嗔怪,半是撒娇,真正小女儿情态,实在可爱。还有铁掌峰一段戏弄裘千丈时的调皮情态,也表现地非常生动有趣。岛上巨变之后,郭靖离岛时与黄蓉的争吵,周迅的配音,不论语气,感情都非常到位,令人印象深刻。其实,徐小晴也曾为黄蓉配过一遍,但听来基本是小太平的语调。脆则脆矣,却与周迅的表演不合拍。不象演员本人对感情的把握那么到位。因为听来不够自然,故而换周迅配音。因此,在当时时间紧迫的条件下,由周迅本人配音,我以为未必不是明智之举。<br> <br> 总体说来,靖蓉二人的配音有缺憾,也有亮点,决不象夸张的媒体报道的那样不堪。个人以为完全可以接受。孙海英的配音也还不错,其余角色均由专业配音演员完成,中规中矩,除了黄药师的声音略显苍老外,都不错。特别是欧阳克的声音,与我的想象完全符合,非常喜欢。 </FONT></P>
<P><br><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4> 另,我以为83版的配音非常一般。就拿为网友推崇的黄蓉的配音来说,决非清亮悦耳,而且略显做作。从头至尾,喜怒哀乐,均是那一种腔调。我没看过粤语版,也许翁美玲的原声要好些。尤其不能忍受的是其中诗词的朗诵——都读得支离破碎,胡乱断句,不仅诗意全无,且大煞风景。郭靖的配音相对自然一些,比李亚鹏的拖腔拖调好听了许多。但也是从头至尾,毫无变化。亲切柔和有余,豪迈浑厚不足。总体看来,是典型的港台式配音,千人一腔,听多了令人烦腻。</FONT></P>
<P><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4>我的射雕评论(五)——剧本改编<br> <br> 五.剧本改编</FONT></P>
<P><br><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4> 新版射雕恐怕是有史以来最忠于金庸原著的武侠剧之一。不仅情节忠于原著,连剧中大部分的人物对白也是原汁原味的金庸语言,生动传神,足令人再三回味。在这一点上,新版射雕较央笑有了很大进步。相比之下,83版的剧本则对原著进行了相当大的改动。有成功之处,但更多的是拙劣的败笔。前者如大量增加的靖蓉之间的感情戏。虽然不出港台的老套路,但基本符合人物性格,为两人感情的进展作了合理的铺垫。且其中不少情节具有相当的趣味性。而其败笔或流于平庸套路,或有悖于逻辑和人物个性。比如杨穆二人的肥皂爱情戏,拖沓冗长,嚼之如蜡;比如陆,程的比武招亲,实乃横生枝蔓,且流于寻常武侠剧之滥俗套路;比如靖、蓉、筝的三角恋情,其平庸俗滥自不必说,且蓉、筝尽显拈酸吃醋之能事,纠缠不清。蓉儿之纯真超远,华筝之飒爽英气皆无影矣。如此严重扭曲人物性格,降低人物档次的改编,不可不谓拙劣也。再有,83版中洪七公屡屡中毒,且被梅超风打伤,而读过原著的人都该知道,梅超风的武功也就洪七公的一两成而已。如此大违常理的剧情,也亏83版编剧想得出来。至于梅超风撮合杨穆成亲,一样的莫名其妙。另外,83版的剧情主线即郭黄之线尚有保证,然而支线混乱。像丐帮内讧一段,前后占了两三集,严重失衡。射雕原著情节前后关联,牵一发而动全身。83版来了个大改特改,结果除了若干重大关节外,已全然不是原著的面貌。若改得好也罢,但其中前后抵触,荒谬错乱之处太多,几乎乱成了一锅粥。完全不见原著的风韵神采。从这一点来说,83版的剧本改编是失败的。从语言上来说,新版射雕基本照搬原著,尽得原著神韵,出色地表现了人物个性。且其凝练古朴的风格与全剧非常统一。而83版的语言过于现代,且港味太浓,实在缺乏原著中的中华古典文化的韵味。</FONT></P>
<P><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4><br> 新版射雕的剧本改编较央笑大有进步,比83版的胡编乱造也强得多,但也远未臻完美。我在观看了全片之后,觉得其中多有比例失当,取舍不明之处。但看了网上贴出的12-26集剧本之后,却觉得剧本本身相当不错,基本没什么毛病。那么目前剧中欠缺或处于导演统筹错误,或出于剪辑不当,一下也说不清楚。在此,姑且算在剧本头上吧(还请编剧原谅)</FONT></P>
<P><br><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4> 总体看来,新射雕最大的问题是篇幅过短,在忠于原著的前提下,又要面面俱到,以致不少地方渲染得不够,显得过于简略(特别是靖蓉相遇初期的戏份太少,以及全剧后期一些重头戏的过于简单)从剧本原作来看,并不存在这些问题。我想,如果拍摄时的财力物力再雄厚一些,时间再充裕一些,全剧能拍上50集,应该能够解决这些问题。<br> <br> 再说说新射雕剧情本身的缺憾。第一个明显缺陷在王府盗药一段。本来,黄蓉在王府内与欧阳克,沙通天等人周旋一段相当精彩。既可表现黄蓉之聪慧狡黠,又可交代人物关系。且情节活泼有趣,与同期较紧张峻急之剧情一张一弛,正好互为补充。现今草草带过,白白放过这一塑造人物的大好机会,实在可惜。而郭靖被梅超风擒住后二人本有一大段对话,既突出了郭靖的憨厚朴拙,又彰显靖对蓉之真情。今亦大多删去,不仅观感草率,亦使人觉得后文靖蓉之亲密感情过于突兀,缺乏铺垫。相比之下,83版在这一段增加了大量郭黄的感情戏,先不论质量如何,如此着力渲染,确使二人的感情进程显得自然了许多。</FONT></P>
<P><br><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4> 第二处是桃花岛求亲一段。这一段中,剧中增加的一些戏,如郭靖作梦,黄药师父女对手戏及“独孤求败”等都不错。符合人物个性,有趣有创意。特别是东邪父女的对话,充分表现了黄蓉的精灵任性和黄药师对女儿的眷爱之情。其语气分寸与原著中人物完全合拍,比83版这一段的剧本要强得多。可见编剧是确确实实下了一番功夫的。只可惜剧本上的精彩之处在剧中删去了不少。原著上比武求亲一段原极精彩,不仅情节引人入胜,人物个性也很突出。像欧阳锋误击黄蓉,郭靖舍身相救;黄药师许婚西毒,黄蓉以死相抗等等……虽然都是细节,但活画出人物性格。今大多删去拍出来的效果就差了不少。以致看了这一段后,仍有不尽兴的感觉。</FONT></P>
<P><br><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4> 再有,东邪误会郭靖,将其赶下岛去。黄蓉伤心委屈,躲在母亲棺前诉说心事。原剧本上增加了一段黄蓉做梦与靖哥哥成亲的戏:梦境恍惚错乱,很能表现黄蓉现下的心情。今删去不用,可惜。到西毒船沉,郭靖与欧阳锋失踪,黄蓉伤心欲绝,昏迷过去。剧本上也有一段梦境。将黄蓉平日所思所忧,痴情、伤心、无助、迷茫,都表现地非常恰当。剧中又都删去,于是此节显得非常单薄,让人无法接受。这里有导演取舍的问题,也有周迅表演的问题。不能不说是一大缺陷。只可惜了剧本作者的良苦用心。</FONT></P>
<P><br><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4> 类似的问题还有:剧本精彩到位而剧中删去,取舍的不当大大影响了人物形象的塑造,并使不少重头戏显得单薄草率。比如夜探皇宫一段中剧本加的石彦清一角,是一个有血有肉的角色,且与情节合理地融合在一起。其遭际又从侧面表现了南宋衰弱遭欺的原因,相当成功,可谓一石三鸟。今删去,可惜。再有,梅超风临死时与黄药师一段对话原剧本写得极精彩,很有震撼力。如照此拍出一定可成为剧中亮点之一。如今却草草带过,实在令人不解。黄蓉在郭靖当众言明要守约娶华筝后与父一大段对话,原著写得极为精彩。东邪父女卓然不群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剧本将这段精彩对白全数照搬,今亦删去,大大的可惜。<br> <br> 而我最不满意的便是全剧的最后一集。华山论剑,助守襄阳,夜刺拖雷,大汗病逝,一件件大关节便如机关枪扫射一般接踵而来,使人几乎透不过气。其仓促草率极大地影响了结尾的质量,也与全剧的品质极不相称。虽然这种重头戏的单薄草率在全剧中也就是两三处而已,但已足使人久久遗憾。</FONT></P>
<P><br><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4> 还有一些粗疏大意所造成的错漏之处。如黄蓉夜探王府明明是白衣红裙,第二日韩小莹提起却成了“粉红衫子”。海上,灵智上人对黄药师提起黄蓉也成了“白衫,束发金环”的打扮,这是书上的原话,但剧中蓉儿何曾有过如此装束?如此等等,这些明显的错漏本来实在应该避免的。</FONT></P>
<P><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4>六.表演</FONT></P>
<P><br><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4> 表演是影片的灵魂。若表演糟糕,那么外景、道具、特技等“硬件”再好,也不过是华而不实而已。我以为新版水准全面超越老版,自然包括表演在内。新版的表演虽然远未臻完美,但却颠覆了以往香港武侠剧那种夸张、肤浅、模式化的表演风格。在这里,我不揣浅陋,对每个角色进行一番分析,并与83版相比,也打一个分,以表明自己的评价。</FONT></P>
<P><br><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4> (1)郭靖</FONT></P>
<P><br><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4> 看完射雕全剧,李亚鹏给我的感觉就是他确实很努力地诠释了郭靖这个角色。他认真地读了原著;认真地揣摩人物;认真地演,下了很大工夫。可惜的是,很多地方演得太用力了,表演的痕迹过于明显,显得不够自然。而且,李亚鹏一心要演出原著里郭靖的风采,但是说实话,原著里的郭靖傻头傻脑,死心眼儿,并不见得讨人喜爱。偏偏李亚鹏表演时又明显放大了郭靖身上憨直鲁钝的一面,结果这个郭靖给人一种强烈的“傻”的感觉,以致掩盖了郭靖身上其他的特质。这样的结果,当然是吃力不讨好。而且,李亚鹏为了表现郭靖的鲁钝,采用了放慢语速,动辄梗脖子仰头翘下巴的方法。但实在过于夸张,这种模式化的表演恰恰显得做作。其实,李亚鹏自身的条件挺好,不论是身材、相貌、性格、声音、气质都较接近原著中的郭靖。只要很自然地去演就可以了,像现在这样着力表现郭靖的“傻”,纯属画蛇添足之笔。而在全剧首尾的蒙古部分,李亚鹏没有刻意装傻,反而显出了本身性格中憨厚的一面,非常自然,且不失少年英气,整体气质便很到位。</FONT></P>
<P><br><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4> 相比之下,83版黄日华在表现郭靖的“傻”上就做得比较恰当。虽然也有挠头这种模式化动作,但并不夸张,比较自然,让人觉得憨厚可爱。黄日华的表演不及李亚鹏的细致深入,但更加自然放松。和原著相比,黄日华的郭靖更像是一个邻家大哥哥,亲切温和,讨人喜爱。再加上黄日华本身的气质形象也都不错,难怪成为许多人心中的“靖哥哥”。连李亚鹏自己都觉得黄的郭靖很难超越。</FONT></P>
<P><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4><br> 但是,黄日华的郭靖太过亲切温柔,缺乏倔强朴拙的一面。而且从头到尾,看不出郭靖性格的发展变化。西征那一段,郭靖仍是一副温吞样,哪有一点为侠为将的刚勇英气。而李亚鹏在这点上做得就要好很多。另外,黄日华的表演粗看不错,但当你静下心来却发现无法深入下去,比较浅,禁不起推敲。这恐怕也是香港武侠剧模式化表演的通病之一。比较而言,李亚鹏的表演就要精心细致多了,很多细节都很出彩,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甚至可以反复欣赏。</FONT></P>
<P><br><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4> 第一,黄药师质问郭靖华筝之事,郭靖表白心迹。李亚鹏在这一段将郭靖的木纳梗直,重情重意诠释得十分妥当。特别看到郭靖一边表白心迹一边抹眼泪的时候,我确确实实感到了郭靖心中感情和理性的巨大冲突和他此时的痛苦。我为之感动,同时也觉得此时的郭靖也很可爱。</FONT></P>
<P><br><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4> 第二,岛上巨变一段,李亚鹏很入戏,真情流露,我看了几乎落泪。 </FONT></P>
<P><br><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4> 第三,西域统兵之时,上雪峰见得蓉儿,那迎面连唤了好几声“蓉儿”,无限深情,难抑之狂喜,尽在其中。郭靖那几声唤得好,蓉儿应得也好。此处细节处理寓至情于平凡之中,可谓大巧不工,神来之笔。<br> <br> 第四.我看了射雕数遍,这恐怕是我印象最深的细节之一了。夜,郭靖夜战而归。进帐先掸去身上雪花,抬头见黄蓉伏于桌上熟睡。生怕惊动她,便轻手轻脚地取下头盔,搁于桌上。又轻轻搬一把椅子置于火炉旁,自己闭目休息。黄蓉醒来,睁眼见靖哥哥回来,顿时笑生双靥。及近时见郭靖脸上有血迹,大惊,后知乃敌人之血,心中方安。替他轻轻擦拭。欲替郭靖卸甲,郭靖恐敌人夜袭,不肯。黄蓉想到华筝之事,埋怨郭靖一心只知冲锋陷阵,不为为二人未来着想。郭靖却言道心中只有报仇及安置母亲二事放不下,待二事一了,当守约与华筝成亲。然他决不负蓉儿之情,即自杀以谢。反正自己与蓉儿天上地下,永不分离,没什么好说的。黄蓉知靖哥哥对己情深意重,深悔方才对他使性子。急忙温言相慰。偎依在靖哥哥身前哼曲子给他听。帐外风雪刺骨,帐内炉火正旺,灯光融融,一派温馨气氛。此一段原著中并没有,只不过是编剧加的一个小插曲。撷取了蓉儿伴靖哥哥西征军旅中的一个生活片段而已。其中并无山盟海誓,亦无缠绵悱恻的绵绵情话,很是平常朴实,但却感人至深。正所谓“绚烂至极,归于平淡”。真正情深爱重,相濡与沫的爱侣反而不会将情爱成天挂在嘴边。相反,他们只是很平实地活着。但他们心意相通,很自然平常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从中透出的是对爱人的浓浓情意。这个片段里的靖哥哥和蓉儿正是这样。其中的自然朴实,亲切温馨,还有炉中扑簌簌跳动的火苗,均有极强的感染力。其实,这个普通的片段也正是靖蓉二人江湖生活的写照:同甘共苦,生死相依,幸福一同分享,痛苦一起承担。闯荡江湖是这样,屡遭变故是这样,率兵西征是这样,日后夫妻共守襄阳也是这样。在这一段中,我看到的是最质朴也最真挚的感情。李亚鹏和周迅这一段演得都很好,郭靖的坦荡、宽厚、朴实梗直,及对蓉儿的关爱痴情;蓉儿对靖哥哥的体贴依恋,敏感任性而又乖巧大度,善解人意,均演绎得丝丝入扣,足令我回味再三。</FONT></P>
<P><br><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4> 第五,成吉思汗大帐内,李萍自尽。此时的郭靖并没有像人们想象中的那样立即嚎啕大哭,而是轻轻抱起母亲,埋下头去,轻轻贴了贴母亲的脸颊,随后转身一步步向帐外走去,而视成吉思汗及帐内诸将如无物。此时的郭靖表情木然,但那分明是伤心已绝,欲哭无泪的木然。他抱着母亲,就这样一步步向帐外走着,但其中自有一种凛然的气势,使旁人不敢相阻。尤其是出帐前郭靖回头看了成吉思汗一眼,那分明透着一个血性男儿最刻骨的仇恨,这仇恨是如此的强烈执着,即使成吉思汗英雄盖世,恐也自觉心惊。在这一段中,郭靖在聆听母亲教诲时的温顺依恋和怀抱母亲遗体夺路而出时的刚勇决绝互成对比,相得益彰。李亚鹏在这一段里演得非常动情,郭靖的孝顺、忠义、磊落、刚勇都表现得十分到位,其中细节的刻画更是入木三分。令人激赏不已。相比之下,黄日华在这一段的表演也算合格,但其深度与火候就差得远了。</FONT></P>
<P><br><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4> 总体来说,黄日华与李亚鹏的表演各有千秋,黄日华的郭靖可亲,李亚鹏的郭靖可敬。黄日华的表演更加自然,而李亚鹏虽在某些地方显得做作,但瑕不掩瑜,他在一些细节的处理非常深入到位,且对郭靖性格的把握更加全面。演绎了一个更接近原著的郭靖。</FONT></P>
<P><br><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4> 评分:83 VS 03 75 :78(期望值85)<br><br>我的射雕评论(七)——黄蓉(1)<br> <br> (2)黄蓉</FONT></P>
<P><br><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4> 黄蓉是射雕的灵魂。一部射雕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黄蓉塑造得是否成功。83版所以被许多人奉为经典,很重要的原因便是翁美玲的黄蓉给大家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同样,新射雕的比较成功,也在于周迅塑造了一个全新的黄蓉,一个周迅自己的黄蓉,一个更接近原著的黄蓉。</FONT></P>
<P><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4><br> 早在三年前,我初次看《大明宫词》时,就为周迅的精彩表演所深深吸引。当时就想,以她的气质神采,适合哪些角色。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黄蓉。觉得无论从容貌、身材、气质,性格各方面看,都非常地合适。后来周迅果然出演黄蓉,我是一直对她的黄蓉抱有极高的期望的。但是说实话,周迅这次的表演并没有发挥出她的最好水平,没能塑造出一个完美的经典形象,我觉得有点可惜。不过,周迅这次能完全跳出翁美玲的影子演活黄蓉,很不简单。因此,我以为周迅塑造的黄蓉是基本成功的,她全面地诠释了这个形象,演出了自己的东西。在我看来,如果周迅也像朱茵那样一味模仿翁美玲,那才是真正的失败。</FONT></P>
<P><br><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4> 周迅的黄蓉,相当符合我在阅读原著时对黄蓉的想象。不论是形象,性格还是气质都很得原著神韵。</FONT></P>
<P><br><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4> 首先从形象上看,平心而论,周迅长得并不算很漂亮,但却非常的清灵秀气。娇小的身材,白皙的皮肤,尖尖的下颌,灵动如水的双眸——十足的江南女儿样貌。较以翁美玲,周迅无疑更符合原著中蓉儿的形象。再有,叶锦添设计的黄蓉造型,我以为相当成功。相比83版中黄蓉服装的毫无个性,新版的服装绚丽多姿,愈发衬出蓉儿的娇俏灵动,卓尔不群。总之,新版里周迅的形象,一看便知是黄蓉,而83版翁美玲的形象,放在任何一部香港武侠剧中都行得通,抽出来单独看,我也无法将其和黄蓉联系起来。</FONT></P>
<P><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4><br> 从气质来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黄蓉的气质,周迅几乎全部具备。不仅是周迅塑造的角色,就连生活中的周迅本人,也和黄蓉在个性气质上有着许多相似之处。我虽然对周迅这次的表演并不是百分之百地满意,但时至今日,遍观内地影坛,我也想不出有谁比周迅更适合黄蓉这个角色。黄蓉个性中的一些因子,在周迅以往的角色身上已有了充分的体现。象小太平的天真娇俏,清纯可爱;林徽因的文静雅致;杜心雨的娇纵任性;秀禾的细腻忧郁……如此等等。而翁美玲多才多艺,秀外慧中,气质也算不错。但与周迅相比,总感觉少了那么一种自然天成的江南女子的灵秀之气。<br> <br> 若论演技,翁美玲其实是无法与周迅相比的。何谓演技?能够诠释各种不同的角色,演什么像什么才是演技;或者专善于饰演某一类型的角色,且刻画地异常全面深刻传神,亦可谓演技。而那种只会本色地演出,不管演多少个角色全是一个腔调的表演是谈不上什么演技的。说句不客气的话,83版里演员的表演,基本没有什么演技可言。比较好的是本色表演,大部分是模式化脸谱化表演,剩下的是滥竽充数惨不忍睹的龙套演出。总体看来,显得浅薄而又粗糙。这也是香港武侠剧的通病。香港演员里,其实是有不少真正优秀的演员的。像周润发,梁朝伟,梁家辉,张国荣,张曼玉,汪明荃,赵雅芝等等。同是80年代初的片子,周润发赵雅芝在《上海滩》里的表演就大大优于黄日华翁美玲在射雕里的演出。前者是真正的表演,后者只能算是本色演出,明显幼稚粗浅得多。话又说回来,只要角色合适,本色表演也有它的优势:自然、质朴、流畅、明了。很容易为人接受。但据此就将其上升到“演技”的高度,我实在无法苟同。</FONT></P>
<P><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4><br> 言归正传,周迅在当今内地影坛的青年演员当中,绝对是比较有演技的一个。她所演的角色,类型之多,反差之大,并不多见。综合来看,周迅的条件(形象、气质、演技等)要优于翁美玲,更接近原著里的黄蓉。<br></FONT></P>
<P><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4>我的射雕评论(八)——黄蓉(2)<br> <br> 下面具体说说周迅在剧中的表演。</FONT></P>
<P><br><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4> 简单地说,周迅跳出了翁美玲的影子,演出了一个自己的黄蓉;一个全面的,立体的,更接近于原著的黄蓉。首先,蓉儿是精灵古怪,机变百出的。在这一点上,周迅和翁美玲都演得比较到位。但周迅的表演更加自然而不着痕迹。她没有使用一些模式化动作如转眼珠之类来告诉大家蓉儿很机灵,而是将灵气融入到自然的表演之中,不经意间,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便神韵全出了。没有任何雕琢的感觉,非常流畅自然。这也和周迅本人的气质有关。相比之下,翁美玲也按剧本的需要,很努力地表现蓉儿的机灵,但感觉是用力演出来的,而非周迅那样是内在气质的自然散发。我更喜欢周迅的诠释方法。 </FONT></P>
<P><br><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4> 其次,蓉儿是娇俏可爱,天真活泼的。周迅身材娇小,容貌俏丽,很合我心目中蓉儿的形象。而周迅在眼神和表情上下了不少功夫,很多片段中,蓉儿的俏皮讨喜给我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尤其是蓉儿见郭靖冥顽不灵时那一声“靖哥哥”,半是撒娇,半是嗔怪,听在耳里,实在有说不出的受用。还有,当蓉儿小嘴微扁,骂靖哥哥“笨蛋”的时候,从表情到语气,都可爱极了。翁美玲的表演风格与周迅完全不同,塑造的蓉儿形象也有很大差异。但在表现蓉儿的可爱上,也很成功,这里就不赘述了。 </FONT></P>
<P><br><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4> 原著中的蓉儿年方十五,还是个小姑娘,自然应有天真的一面。这一点,周迅做得非常好。和她的表演风格相适应,周迅也没有刻意地去表现蓉儿的天真,而是将自然地融入表演之中。而某个细节的灵光一闪,便将蓉儿的天真稚气,纯真可爱表现得非常妥帖自然。比如梁子翁逃走之后,靖蓉二人回到客店。见洪七公伏在桌上打盹,郭靖先喊了一声没醒,黄蓉悄悄地拿打狗棒就往洪七公怀里捣了一下,把洪七公给弄醒了。此时蓉儿那顽皮的样子实令人忍俊不禁。在荒岛上,不论是蓉儿在沙滩上拾贝壳砸着玩,还是被欧阳锋强叫去时在他背后虚掷的一拳,都把蓉儿小女孩的心性表现得很到位。再有,铁掌峰上蓉儿偷看杨穆二人私语,下来见到郭靖,蓉儿那副兴高采烈的样子所透出的纯真可爱实在让人心醉。应该说,周迅在表演时是注意了人物性格的发展的。初期的蓉儿显然娇俏活泼一些,后期则相对稳重成熟一些。但这些时不时从骨子里钻出的天真稚气无疑也是蓉儿性格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相比之下,翁美玲的黄蓉显得成熟许多。基本看不到那份天真稚气。83版的编剧拙劣地增加了大量拈酸吃醋,争风斗气的“感情戏”,还让华筝提早来到中原,好让靖、蓉、筝之间上演“经典”的三角恋情。把原著中靖蓉感情的那份清新纯洁弄了个荡然无存,剩下来的,和寻常武侠剧中的感情戏也就没多少区别了。这样的剧情,这样的改编,无疑也大大影响了翁美玲塑造的黄蓉形象。从某种意义上说,翁美玲的黄蓉失却了天真,离金庸原著远了一步,离俗滥做作的琼瑶式言情则近了一步。这不能不说是83版黄蓉的一个缺陷。<br> <br> 说到蓉儿的活泼,这恐怕是83版黄蓉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地方了。83版射雕中,黄蓉可谓从头活泼到尾。综观全剧,也难得有安静下来的时候。即使安静下来,恐怕也要转转眼珠,摸摸辫子,撅撅嘴巴什么的。这样活泼法,也难怪有人将翁美玲的黄蓉与小燕子联系起来。当然,这样表演,可以在第一时间给人以最深刻的印象。直接告诉观众,黄蓉是活泼的——倒也易于接受。再看周迅的表演,活泼是分时间,分场合的。和洪七公逗趣时是活泼的;和老顽童插科打诨时是活泼的;向靖哥哥撒娇耍赖时也是活泼的,但周迅的活泼只是黄蓉性格中的一个方面,周迅并没有将“活泼”像面具一样成天戴在脸上。蓉儿一样有沉稳大方的时候,这样的演绎,显得更加自然可信。</FONT></P>
<P><br><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4> 再次,蓉儿是痴情的。个人以为,这是周迅此次塑造黄蓉最不足的一点。也许是理解的差别,也许是表演风格的问题,我觉得周迅在感情表达上过于内敛,许多情节里演得太淡了,给人不到位的感觉。别的地方还好,最不足的是桃花岛求亲到海上遇险一段。周迅给人的感觉就是不入戏。特别是郭靖与欧阳锋随船沉入大海时,黄蓉表现得也太过冷静了,都没有什么感情上的波澜,实在不合理。相比之下,翁美玲在这一段的表现就要好得多。总之,周迅在感情表达上的不足是新版黄蓉的一大缺憾。再看翁美玲的表演,其感情表达要强烈得多。有的地方处理得妥当,有的地方则有点过。比如83版中黄蓉知道了郭靖金刀驸马的身份,觉得受了骗。气愤之余,抬手就给了郭靖一个耳光。这样的处理方法,也太俗套了一些。和03版中屡次出现的“二人转”有一拼。况且,黄蓉作为东邪之女,行事本异于常人,非寻常市井少女可比。她心中最看重的,是郭靖是否真心对自己好,两个人在一起是否快乐。而对于她的情敌和婚约什么的,并不十分放在心上。这里也体现了蓉儿自信大度的一面。原著中黄蓉和穆念慈嬉闹的一段及临安野店中东邪父女的一段对话都体现得非常清楚。另外,原著中蓉儿对靖哥哥是非常关爱的,即使后来在华山上重逢,蓉儿心里那么大的气,见周伯通开玩笑似的打了郭靖几个耳光,都立刻心疼不已,蓉儿自己又怎么会打靖哥哥呢?而且,这件事也怪不得郭靖啊。83版增加的这个情节实在是歪曲了黄蓉的形象。</FONT></P>
<P><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4>再有,83版中桃花岛求亲一段,黄药师误会郭靖,双方闹翻。黄蓉要随靖哥哥而去,被老爹点了穴,关在屋里。黄蓉从床上滚到床下,好不容易冲开了穴道,明知父亲不同意,还去向父亲辞行,说是念及父女之情。这一段感情不可谓不强烈,但怎么看都不象那个古怪精灵,机变百出的蓉儿做的事。而03版里蓉儿见父亲不许自己去找靖哥哥,只说了一句:“和爹爹讲道理是没用的,我还不如回房去自己想想办法。”便头也不回地回房去了。把东邪气了个不轻。这一段也是编剧加的,但后者无疑更符合黄蓉的性格。<br> <br> <br> 第三,蓉儿也是刁蛮任性的。东邪对宝贝女儿爱如性命,娇纵异常,自然养成了女儿的小姐脾气。不过,据我对原著的理解,刁蛮任性并不能算黄蓉性格中的主要方面,书中体现她刁蛮的情节也不多。像开始戏弄胖妇人,那里面有不少是小孩的恶作剧心理,故意的成分并不多。而后来与郭靖夜闯人家喜宴,主要是黄蓉心里烦闷的寻开心。至于蓉儿和靖哥哥在一起时,大部分时间都挺乖的,并不怎么耍小性子。翁美玲在表演时将黄蓉刁蛮任性的一面放大了很多,以致于83版中黄蓉撅着小嘴生气的样子都成了经典形象之一。这般刁蛮任性法,和原著有相当出入。但翁美玲演得自然可爱,倒也能接受。相比之下,周迅的蓉儿基本没什么“刁蛮”行径,只是偶尔向靖哥哥撒撒娇,使使性子罢了。演得也自然可爱。这样的蓉儿合乎原著的形象,我很喜欢。<br> <br> 蓉儿有刁蛮任性的一面,却也有豁达大度的一面。正因为是一代宗师之女,骨子里也有一种清高自傲,且见多识广,心胸开阔。若只是一味刁蛮任性,那与寻常市井少女又有何差别?虽然这只是蓉儿性格中的一个方面,但却非常重要。正是从中透出的自信气度,使蓉儿迥异于普通江湖少女,显得卓尔不群。这一点,以前的射雕大都忽略了,而周迅却将蓉儿的豁达大度演绎得恰到好处。看看救出程瑶珈后,靖蓉二人与丐帮众人共饮一段,黄蓉看出程小姐对郭靖含情脉脉,要换了83版的黄蓉,早就醋翻跺脚跑了。但周迅只是在一旁含笑看着郭靖。盈盈的眼神中几分是欢喜,几分是好笑,更多的是大家风范的自信。反观83版,黄蓉身上是看不到原著中的大家风范的。争风吃醋倒是很多。黄蓉先醋穆念慈,再醋华筝,郭靖则弄了个里外不是人。闹得一团糟。这种蹩脚的三角恋爱不仅破坏了原著中靖蓉感情的清新单纯,也大大影响了黄蓉的形象。<br> <br> 原著中,随着情节的发展,黄蓉的性格也有变化。原先无忧无虑的小姑娘在经历了人世的变故后,也变得稳重成熟起来。特别是眼见郭靖蒙古婚约横在眼前,蓉儿更多了一份深沉忧郁。这也是黄蓉性格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若从头至尾一味活泼跳达,未免显得性格缺乏变化,与情节相悖。在原著中,黄蓉那种淡淡的忧伤更使蓉儿身上多了一份诗意。83版中,翁美玲着重表现了黄蓉的刁蛮任性,活泼可爱,对此则无暇顾及。新版里,周迅演出了蓉儿的忧郁与愁苦,大得原著神韵,令人满意。</FONT></P>
<P><br><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4> 还有,黄蓉是一代宗师东邪之女,爹爹医卜星相,文才武学,无所不精,那么女儿的见识、气质想来也该出类拔萃。83版中,可能编剧觉得黄蓉唱的曲子,吟的诗词不够通俗易懂,那种超逸高远的情怀也离香港观众较远,于是,能删就删,残留下来的几首词曲也念得韵味全无。相比之下,03版有意识地保留了这些词曲,并努力将其和谐地融入剧情之中。可惜周迅的台词功夫还欠火候。像太湖上吟唱的那首《水龙吟》就缺乏气韵,而“渔樵耕读”一段念的《山坡羊》就好了很多,有了韵味。再有,周迅在求医一段表现出的淡定从容也很有大家风范。</FONT></P><br>
<P>好晕,兄台,你把那么长的贴给转过来,也真有耐性,可看的没耐心了。</P>
<P>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楼主,期待新帖。</P>
<P>MS有N多人喜欢83版``其实偶也是```</P>
各有各的好处啦,不过由于种种原因,偶还是最喜欢83版 <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31.5pt; mso-char-indent-count: 3.0; mso-char-indent-size: 10.5pt">从道具、布景、动画上来说,无疑<FONT face="Times New Roman">94</FONT>版比<FONT face="Times New Roman">83</FONT>版是进了一步,因为这<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0</FONT>年来,是电子技术突飞猛进的年代,经济力量也今非昔比,如果,再不进步,只能说这群人是“弱智”了。</P>
<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7pt">但是一部电视剧,一部电影<FONT color=#f73809>其灵魂还是人物的塑造</FONT>,其中的主陪角演绎不成功,只能说是这群人在<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糟蹋经典,拿着投资人的钱财在挥霍:</P>
<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7pt">看看<FONT face="Times New Roman">83</FONT>版的翁美玲、黄日华。。。你<FONT face="Times New Roman">94</FONT>版得能比吗?</P>
<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7pt">看看周讯,演三级片还可以,让她演绎<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蓉儿真是亵渎!既没有蓉儿的灵气,也没有蓉儿的风神;看看李亚朋,就是一傻瓜,从他身上,也没有演绎出郭靖的痴和忠。</P>
<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7pt">一部电视剧,就像一个人,外面穿的再花哨、再漂亮,而没有骨子里的魂,只能是行尸走肉一堆。</P>
<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7pt">经典就是经典,别有用心的人愈辩护、愈吹捧,愈能显示他的苍白和无知。</P>
<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7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7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建议这篇文章的原创再看看94和83,再看上100遍,然后再评。</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