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 发表于 2004-12-4 12:54

[原创]金笔饰飞狐

这里的“飞狐”指武侠小说《雪山飞狐》;“金笔”却非指田归农之父田安豹那黄金小笔,而是“金庸之笔”的代称。《雪山飞狐》是金笔润饰次数最多的小说,最新的世纪修订本文字如何、都进行了哪些改动是广大金迷十分关心的问题。笔者根据台湾远流版(以下称“新版”)向大家介绍一些情况,以应长期不能得见真容的内地同好之需。<br>旧版中江湖豪客胡斐与苗若兰文人般的诗词唱和让人感觉别扭,“胡斐少年时多经苦难,专心练武,二十余岁后颇曾读书”的解释亦觉生硬。新版改为“胡斐少年时多经苦难,专心练武,没读过多少书,后来两个红颜知己一出家为尼(按:当然是袁紫衣),另一为救他而丧生(按:自然是程灵素),他伤心失意之余,只觉平生武功,带给自己的尽为忧伤愁苦,人生于世,到底该作何事,苦思无得,求师不遇,便只有向书本中探索。数年来折节读书,虽非饱学,却也颇通诗书……”解释圆满,让人信服,又照应了《飞狐外传》的情节,堪称妙笔。<br>金庸曾经表示宝树等书中人物都是粗人,嫌讲述故事时语气太文,如改成满纸“他妈的”又太过不雅。这次修订多少突破了这种限制。曹云奇见到陶子安与田青文在一起时破口大骂“操你娘(旧版无),误会你妈个屁!”使得这个草包掌门性格更加鲜明生动(真不知田归农看上了他哪一点,让此公接掌握门户)。那个给刘元鹤当了替死鬼的静智和尚新版中同样骂得极其难听——笔者感觉这就没必要了:污言秽语的和尚已有一个宝树,再多一个只是重复,徒增不雅,不知作者怎么考虑的。<br>谈《雪山飞狐》的修订当参考陈墨《一日长于百年——谈雪山飞狐》(见《浪漫之旅——金庸小说神游》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中“漏洞与疑惑”一节。很显然,金庸看过此文,针对陈墨的问题或作解释,或加改动,以使小说更加完美。<br>陈墨指出,刘元鹤应该属于“大内十八高手”。因为他曾经当者众人说过“有一日,赛总管邀了我们十八个侍卫到总管府吃饭。这十八个人哪,外边朋友送我们一个外号,叫做‘大内十八高手’……”。可是后来,七名大内高手到玉笔山庄参加对苗人凤的围捕,其余十一名则在北京被苗人凤所杀,加起来正好十八名,却没有刘元鹤在内。金庸接受意见,于新版中将苗人凤在北京所杀大内侍卫的数目由“十一名”减为“十名”,给刘元鹤留出了位置,这是作者从善如流的地方。<br>陈墨所指书中的最大疑问是关于李自成的藏宝之地的。“李自成一生未到过辽东长白山一带,且李自成最后正是败于从辽东来的清兵之手,何以李自成会让手下将自己的金银财宝埋到辽东去?埋到敌人的老家去,那不是开玩笑吗?”为此金庸在新版中增加了一大段话借平阿四之口说出:“闯王聪明智慧,精通兵法,对亲信说到:‘孙子兵法’有云: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敌人最料不到的地方,是最安全的地方。他深入险地,竟将财宝去藏在满清人的根本腹地,满清要探寻闯王的遗藏,只能到山西、陕北去找,无论如何想不到是在自己女真人的老家。”藏宝之地在辽东这个情节牵扯过多,无论如何不能改,看来也只好如此解释了。<br>新版第三、四节之间,金庸加长注再次为他在《碧血剑》中对李自成的描写辩护。其实,《雪山飞狐》并未涉及李自成进北京军纪变坏之事,只有那“杀一人如杀我父,淫一人如淫我母”的军刀,一再解释效果反而不好。新后记中,金庸表示“从历史学的学术观点来说,(李自成归宿)我投支持‘夹山禅隐说’的票”倒是值得注意。后记中,金庸还反驳了《雪山飞狐》来自日本电影《罗生门》的说法:“我有点生气,只简单的回复,请读中国的《三言二拍》,请读外国的《天方夜谭》,请读基督教圣经《旧约·列王记上·一六——二八》,请读日本芥川龙之介小说原作《罗生门》的中文译本。自从感电影流行之后,许多人就只看电影,不读小说了。现在电视更加流行,更多的人看电视、玩电脑,不读书、不读小说了。日本电影《罗生门》在香港放映,很受欢迎,一般人受了这电影的教育,以为如果有两人说话不同,其中一人说的是假话,那就是《罗生门》”。确实,《雪山飞狐》与电影《罗生门》并无太多关系,拙劣模仿电影《罗生门》的作品很多,美国的《生死豪情》、张艺谋的《英雄》都是,实在轮不到以此说金庸。<br>《雪山飞狐》是金庸长篇中的短篇,并非他最出色的作品,对这样一部小说40多年来作者竟然“增删五次”(1959年发表,1974年12月第1次修订,1977年8月第2次修订,1985年4月第3次修订,2003年6月最新修订,仅正版文字就有5种之多),力求完美,无论改动效果如何,其对读者认真负责的态度不由人不敬佩。对照之下,一些武侠作家同行怎不感到脸红!<br><br><br><br>[此帖子已被 江湖 在 2004-12-5 9:39:53 编辑过]

毛老大 发表于 2004-12-4 19:21

金庸对飞狐的修改可谓仔仔细细,兢兢业业,一丝不苟!<br><br>对于《飞狐外传》与《雪山飞狐》的衔接确实可谓金笔!<br><br>记得第一次看两个故事的时候,和一些读者们一样,觉得别扭,衔接不顺畅。<br>哈哈,那时的我还天真的以为查老爷子会补上中间的那段成长空白……<br><br>及时弥补、力求完美的态度,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学习的,无论是在哪个行业在做什么事情。<br><br><br>

众神之眷顾 发表于 2004-12-6 22:31

可惜这样态度的作家已经不多了

寒雪牵魂箫 发表于 2004-12-7 02:48

推荐楼主和二楼,三楼的朋友看下面这篇文章<br><br><br><br>不可无金 何曾中庸<br><br><br><br>大侠修订己著 究竟是啥缘故 是非成败几度 且看从头细数<br><br>我不理解他的勇气。既然还有精力,何不再写全新的作品?何必去苛求作品中没有漏洞的完美?世界文坛的哪一部旷世巨著能完美到没有漏洞?<br><br>  如上是一位网友在得知金庸要将自己每一部作品都做大改动之后所说的话,客观地说,这位网友所言不无道理。抛开文学作品完美与非完美的层面,单就精力而言,重新修订一千余万字这般浩繁的工作,莫说是一位八旬老人,即便是年轻人又有谁有如此精力、如此耐心?显然,金庸重新修订15部武侠经典的真正原因绝非如其所说“让自己的作品更完善”,更非某些读者所认为的“金庸出于对影视编剧乱改其作品的愤懑”,果然若此,套用一位评论家的话———“你们把金庸也瞧得忒简单了。”<br><br> <br><br>  <br><br>  三次修订<br><br>  若想探究金庸重新修订15部武侠小说的真正原因,就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在此次改动之前他对自己作品的修订历史。<br><br>  许多金庸的读者都知道,他的武侠小说最早是在报纸上连载的,所以其作品中难免带有“急就章”的通病,譬如文字欠考究、前后情节矛盾等等。故而,在第一次将这些武侠作品出单行本的时候,金庸就不得不做了一次大的改动,将其中前后矛盾或者难以连贯以及一些突兀的情节理顺、删改,使之成为较成熟的著作。<br><br>  第二次的修订则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到八十年代初的这十几年中,也就是金庸创作完自己最后一部小说《鹿鼎记》之后。在这段时间,《明报》的发展逐步走向正轨,以前金庸是靠自己的武侠小说连载来吸引读者,并借此来扩大《明报》的影响力和读者群,而在这段时间内,由于《明报》的发展趋于稳定,在香港媒体中占据了一席之地,所以他除了坚持撰写社评之外,有了相对富余的时间来修改自己的著作,这一次,他将“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全部修改了一遍。这一次的修订后,金庸的武侠作品就基本未再做大的改动。<br><br>  第三次修改则是与三联书店签订出版合同之后,金庸对自己的作品仅仅做了文字上的一些调整,例如把一些他认为过于洋化的语句改得更具有中国文化的味道,其余则基本未动。这三次修订工作从客观而言是成功的,对此后奠定金庸武侠小说在新派武侠小说中的至高地位,以及最终达到“有华人处,就有金庸小说”这样不可思议的影响力具有决定性意义。而金庸这三次修改作品也都是出于主动,是主观上的精益求精。<br><br>  三联版金庸小说的诞生<br><br>  在三联版金庸武侠小说出版之前,金庸在内地的读者看的几乎无一例外是盗版书。也就是说,三联版之前,金庸如曹雪芹、施耐庵那些作古的文学家,文名远播却没有收到一分钱的版税或稿费。惟一一次例外是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曾经出版了一部金庸的早期作品《书剑恩仇录》,那次他得到了10万元的版税。<br><br>  至于金庸当年为什么要将自己小说内地的版权交给北京三联书店,那就不得不谈谈当年的北京三联老总董秀玉。董秀玉是校对出身,曾在香港担任香港三联书店的总经理。据知情人士透露,董秀玉在香港时与金庸私交甚笃,当董秀玉到北京三联任老总后,金庸便顺理成章地将自己15部武侠小说的内地出版权交给了北京三联,并签订了10年合同。当然,除此之外,三联书店的号召力与声誉也是金庸与其合作的重要原因。1994年5月,北京三联书店精心策划、精美包装,以36册一套捆绑销售的形式隆重推出金庸作品集,迅速占据了内地巨大的销售市场,七八年来,年年平均销售一百三四十万册。但一切已是过眼云烟,三联书店无论如何想不到金庸有一天会终止与三联的合作。<br><br>  三联版金庸小说的终结<br><br>  10年合同期满,金庸却并未与老伙伴续约,而是将其著作版权交给了广州出版社。其中原因,有人说是因为董秀玉的退休,所以合作告一段落,但另有一种公开的报道却说是因为金庸提出了三个苛刻的条件令三联难以接受,致使10年的合作伙伴分崩离析。据说,金庸提出了这样三个条件:其一就是将版税由百分之十五提高到百分之十八;其二则是三联出版其著作后销量必须达到多少多少;其三是要求其作品集的销售量以每年百分之十的速度递增。因为无法说服金庸自降门槛,三联又无法接受这“金三条”,只得放弃,金庸随之毫不客气地终止了与三联的续约。<br><br>  2001年年底,金庸秘密来到广州,与广州出版社谈妥了协议,这标志着三联版金庸小说在内地使命的终结,从此广州出版社独家出版金庸作品。据《中华读书报》披露,金庸此次修订的背景正是因为他得到百分之十八的高额版税,而广州出版社又担心三联版影响太深、太广,惟恐推出新版后受到市场、读者的冷落,所以索性要求金庸修改原著,否则将搁置出版计划。自嘲从来不能摆脱名利、金钱诱惑的金庸无奈之下只得颤巍巍地重新拾笔。但对这些猜测,广州出版社矢口否认,只是一味斥责媒体炒作。但细想起来,《中华读书报》的论调也不无道理。<br><br>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br><br>  金庸在杭州时,记者曾在公开场合问了这位老人一个令他颇为尴尬的问题:以垂暮之高龄,仍然四处奔波,是感觉自己名气还不够大,还是嫌赚的钱还不够多呢?<br><br>  生性木讷的金庸显然很是为难,停顿了片刻,他用八个字做了回答: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我们经常在影片中听到身心俱疲的江湖中人无奈地吐出这句八字箴言,名满江湖的金大侠语气中同样流露出无奈的成分,但这种无奈更多是他主观上自酿的苦果,以他如今的财富和名望,在这个世界上也许只有小他几十岁的妻子能够令他为其所不想为之事。对黄老之学以及佛理素有研究的金庸,不会不知道老子所说“功成、名退、身遂,天之道也”的道理,否则在他的作品中也不会出现那么多退隐山林的侠客,然而像这样一位功成名就、身家过亿的老人,居然在本该含饴弄孙之年却为“名利”劳苦,实在令万千金庸迷为之扼腕。<br><br>  从他第四次对作品的修订来看,读者对此多持反对态度,更有甚者则痛心疾首喊出“金庸也无权更改金庸作品”的呼声。一部文学作品能够在大众中广泛流行,首先就反映了作品本身的成功。虽说成功和成熟是两个概念,但正如白璧尚有微瑕,文字上的疏漏根本无伤大雅,如若一意孤行地擅改,难免有使文学作品面目全非之忧。以金庸拟修改韦小宝结局为例,他执意将韦小宝的命运改为终遭报应,确实是遵循了佛家关于因果轮回的道理,却背离了真实的人生,君不见,历史长河中坏事做尽却又寿终正寝者岂在少数?<br><br>  再者,金庸以老病之躯,心智精力已大不如前,这样不顾一切地改下去,孟子有“求全之毁、不虞之誉”的名言在前,难道老年的金庸竟然一愚至此吗?待新版金庸作品集付梓上市之日,读者的眼睛是雪亮的,成败自有公论。<br>

江湖 发表于 2004-12-7 21:34

原文由 汉水芷若 发表:<br><br>推荐楼主和二楼,三楼的朋友看下面这篇文章<br><br><br><br>不可无金 何曾中庸<br><br><br><br>大侠修订己著 究竟是啥缘故 是非成败几度 且看从头细数<br><br>我不理解他的勇气。既然还有精力,何不再写全新的作品?何必去苛求作品中没有漏洞的完美?世界文坛的哪一部旷世巨著能完美到没有漏洞?<br><br><br><br>您当然不理解,因为您连创作的精力和修改的精力不同都没注意到。金庸即使在创作时也是一改再改,实在不明白这种对自己负责、对读者负责的作风有什么不对;“苛求作品中没有漏洞的完美”又有什么可指责!世界文坛的旷世巨著我没读全,就算是都有漏洞又能如何?应该吗?理所当然吗?对吗?因为世界文坛的旷世巨著都有漏洞就指责弥补自己作品漏洞的行为,那么是否因为人无完人就要指责“严于利己”的作风呢?据说欧阳修曾将醉翁亭记一改再改,把一大段改得只剩“环滁皆山也”五字;又闻曹雪芹于悼红轩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方有红楼巨著。金庸与这些优秀作家一脉相承,应当也已经得到了广大读者理解和支持。真正不能让人理解的是这样莫名其妙的说三道四!<br><br><br><br><br><br><br>[此帖子已被 江湖 在 2004-12-7 21:43:48 编辑过]

江湖 发表于 2004-12-7 21:58

原文由 汉水芷若 发表:<br>推荐楼主和二楼,三楼的朋友看下面这篇文章<br><br>  2001年年底,金庸秘密来到广州,与广州出版社谈妥了协议,这标志着三联版金庸小说在内地使命的终结,从此广州出版社独家出版金庸作品。据《中华读书报》披露,金庸此次修订的背景正是因为他得到百分之十八的高额版税,而广州出版社又担心三联版影响太深、太广,惟恐推出新版后受到市场、读者的冷落,所以索性要求金庸修改原著,否则将搁置出版计划。自嘲从来不能摆脱名利、金钱诱惑的金庸无奈之下只得颤巍巍地重新拾笔。但对这些猜测,广州出版社矢口否认,只是一味斥责媒体炒作。但细想起来,《中华读书报》的论调也不无道理。<br><br>  <br><br>广州获得版权是2001年,金庸第三次修订始于1999年。广州第一次出金庸作品时《书剑》、《碧血剑》是新版,其余是旧版。后来出了修订新版《射雕》也未在封面上标明“世纪修订”——这和台湾远流处处以新版为号召形成鲜明对比。造远流的谣或许还有些人相信,造广州的谣真是弄巧成拙。鄙视在中华读书报上恶意造谣的小人!

边城浪子 发表于 2004-12-8 09:17

嗯,江湖兄说的好!<br>大家可能都有体会,修改一篇自己比较得意的文章的感觉很不爽。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尚且如此,对于金庸这样的文学大家来说,敢于修改自己的成名作品本身就已经是了不起的行为了!<br>真正的文学大家,态度都是严谨的,因为他们留给世人的,一定是近乎完美的作品。金庸小说漏洞不少,大家都知道,金老当然也知道。写武侠的很少有人修改自己的作品,因为他们可能自己也认为武侠不能登大雅之堂,所以也就没必要很严谨。而金庸的武侠,确实超出侪辈,而足以比肩与于阳春白雪之流,所以严谨的要求自己的作品,也显示了金庸对自己作品的态度,显示了金庸以文学大家来要求自己的态度。<br>金庸毕竟年事已高,他的修改未必全都是好的,但无论如何,我觉得这种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和赞扬的,决不是作秀,更不是金钱作祟。

边城玫女 发表于 2005-3-10 11:11

不过有些灵感,已经天外来笔,是修改怎么也修改不到的

半帘风 发表于 2005-3-25 20:31

过一段时间对自己的文章进行修改,这是很多写作者的习惯。可是写作水平并非随着时间的推进而进步的,如果自己水平提高了,当然会改得好。可是如果水平变低了,怎么办??

薄皮儿大馅儿 发表于 2005-5-11 20:33

<P>修改也是一种写作,它是更高层次的写作.</P><P>因为他在否定自己的同时,又在创造新的自己!</P>

纵战风云 发表于 2005-6-30 11:55

我讨厌修改呀~~

梨干 发表于 2005-7-20 10:47

<P>真想知道那一刀到底砍下了没有</P>

鹤影诗魂 发表于 2007-2-15 22:00

<P>那一刀本人觉得是金庸小说里败笔中的败笔</P>

鹤影诗魂 发表于 2007-2-16 15:14

<P>四大名著的版本其实数不胜数 时而听说某某大学教授又挖出一本三国演义的不为人知的版本 情节文字都与通行本如何如何不同 然而这些版本均非作者修订 而是后人的功劳 以至于对于四大名著的研究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层次</P>
<P>而对于金庸小说 虽然修改其作的大有人在 但无非是一些不登大雅之堂的东西 试问金庸活着的时候谁敢动他作品 为了让自己的作品更具有研究价值 多几个版本强于多几部小说 </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原创]金笔饰飞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