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允 发表于 2007-7-15 21:20

[原创]浅谈小说写作(不断更新中)

   谈写作自然要从语言应用说起。这所谓语言应用,现下普遍说法就是文风。每一个人的文风不尽相同,这是一个长久的积淀的过程,虽然短时间内彻底改变是不可能的,但在很短的段落模仿他人文风,却也是可行的。比如风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多数杀手都会将文风掩饰住,也就经常会有嫁祸等等出现。
   模仿不是每个作者的必经之路,却是一条捷径,大部分作者都有一个模仿到创新的过程,这个过程说白了就是摆脱他人文风再创立自己文风。
   文风的模仿大体分为三种,一是模仿词汇,二是模仿句式,三是模仿构架。

一、      词汇
词汇很好解释。我们在阅读他人文章的时候往往会遇到一些自己在文章中并未运用过的词汇,这些词汇我们通常都是知道的,所以很容易忽略,而写作时又想不起来,于是只能用惯用的,于是往往在我们一篇文章中会频繁的出现一个形容词或连词,而没有替换。比如说,表示速度很快突然发生的说法很多,霎那、瞬间、蓦的、陡然、骤然、猛然、兔起鹘落、电光石火等等等等,如果不知道这些,通常全文都会用突然或者忽然来代替,那么这篇文的语言便很难上到一个较高的层次。由此可见,词语的积累对于一个小说作者来说可谓是非同小可。
那么怎样去积累?在前面所说,我们在读任何文章的时候,都要有意识的去注意他们所用的词汇。不管是那些自己知道的还是不知道的,比如众星拱月、乌飞兔走等等。光注意还是不够的,还要有意识的去反映,这些词可以用在哪里,在哪里使用可以为文章增色,更高级一点的,会马上想到这个词可以用到哪个场景,甚至可以具体的把可能出现的人物都想到,等等,这就是联想式桥段的产生。比如说,我们提到众星拱月,可能会想到什么?有可能是剑阵、屋舍排列、服饰、天空乃至色彩等等很多很多。
这里面还有一个炼字的问题存在。虽然并不如古诗中动辄来个‘春意闹’之类的,但起码要合乎人物性格及场景。比如一个很冷漠的人,会用“抿唇一笑”这样的形容么,简直有点汗毛倒竖。哂然、微挑起一丝冷笑、投去一瞥便不再理会,这些都是很好的。
炼字还要考虑程度。一诧、一怔、一滞、一愣、一呆,这些意思都很相近,甚至可以互换,但仔细甄别,便会发现其中的差异。诧侧重惊异、怔表现忽然停顿微带惊异、滞是一种状态(动作、语言的瞬间停滞)、愣的面部表情很容易想象、而呆则比愣更进一层。
我们甚至看到名家的一些模仿词汇时的败笔,比如说凤歌在《沧海》开篇不久,莫名其妙的出现N多个“怪道”(奇怪的道),而后文和前文从来都没这么写过,窃以为,凤歌是无意中看到了谁这么写,于是写出来的文就带了些出来,后面没写大概就是忘记了。
出彩的词汇应用也不应是大篇幅的,一千字中出现那么一两个便足够了,太多的堆叠会显得累赘。当然如果运用得当,便促成了华丽文风的出现,例如沧月。沧月初期《听雪楼》系列绝对是华丽到极致,文章好是好,但是看多了就会发现其实她故事其实很短,更多的篇幅用在铺垫上,这多少会引起一部分人的厌烦。而现在再看沧月《七夜雪》,不难发现她文字饱满了许多,故事推进也快了许多。借此我们应得知,华丽也要有个限度,就是在故事精彩的基础上,进行精悍的发挥,才会让人读的进、喜欢读。

二、句式

句式是一个很宽泛的东西。与文风相同,句式也是很难短时间内模仿的。因为每个人的习惯都不同,断句、语序、标点,甚至“的地得”的应用,这些都涵盖在句式里。
断句的作用有许多,可以加重音、表现作者情感、凸现立体感、给人压迫感等等。举个例子:天就那么压了过来空气中弥漫着的狂烈的味道令人无法喘息。这句应该怎么断?“天,就那么压了过来。空气中弥漫着的狂烈的味道几令人无法喘息。”“天就那么压了过来,空气中弥漫着的狂烈的味道,几令人无法喘息。”两句断句并不相同,所突出的以及情感指向也就有了不同。第一句突出的是令人无法喘息,而第二句则是氛围。
还是这句话,稍微调整下再看看。“天,就那么压过来了,而空气中所弥漫的那中狂烈的味道,早已令人无法喘息。”“天压了过来,空气中骤然弥漫起的那狂烈的味道已令人无法喘息。”这样的两句感觉又是一变,加了几个词便造成了时间的变化。不过这种微调是应该配合上下文的。
至于语序,多是人物语言描写用得上,可以显出一个人的性格。最近在修改朋友的文章,那么就举个例子看看能能不能把这个说明白。
上文:那位被称王警官的人听了后点了点问,转身严肃的问那位女子:“人是你杀的?”不是质疑是很肯定的问话。
原文:王警官稍稍地打量了一下女子便回道:“我想可能是那见你一人在这无人迹的路上,便色心一起想对你不轨,才导致你错手杀了他吧。”(这话本身就别扭,一人和无人迹,本身就是一组矛盾词)
改为:王警官仅稍稍打量了一下那女子便回道:“我想可能是因为这里向来并无人迹,他见你独身一人便起了色心,本想对你不轨,哪料你为了自卫竟错手杀了他。”
解析:因为前文所说是很肯定,后面再说话,就要顾及前文所写,起码要把“吧”字去了。无人迹是大条件,放在最前面会舒服点,又有了递推的感觉。这个对白要突出的是“你错手杀了他”而不是前面那一大堆,重点应落在后面,所以“竟”字就是在加重音。
经典段落与语言的模仿,相较之下是最简单的。因为别人的文字中很多东西直接照搬也是无妨,所谓天下文章一大抄就是如此。但是这种照搬不是大段大段的位移,那就不是叫做模仿,而是叫做抄袭或者剽窃。
看过《诛仙》的人肯定会记得如下句式:“那回眸时的惊鸿一瞥,似乎便是永恒。”“他们就那样对视着,深深,深深。”之类的。因为《诛仙》前三十章至少出现了三次这样的话,原文已是记不清了,但这样的句式通读下来印象实在太深了。并非信手拈来,已是强迫灌入。而同一句式出现在不同文章还好,这样大密度的出现(虽然十万字才出现三次,但是读者流畅的读下来,很容易发觉),再好的文看得也会厌倦。所以句式要出彩一遍就好,什么地方都来,便也显不出好来了。
《诛仙》的文学性原本很高,但很多经典的地方句式重复率真的不低,看来看去就那么几个写法,当初对他的惊艳已快消磨殆尽了。这种重复与桥断的重复半斤八两,都应是作者尽量避免的。

三、构架

构架就是文章大体结构,包括开篇、内容人物怎么引出、整体分为几部分、如何煞尾等几大部分。
通常各种小说的构架都有所差异。
目前最标准的长篇言情是以台湾席娟、古灵为首的十章派。七万字到十万字的长篇,通常的结构是:前七章有一件事情所引发的谈情说爱,第八章基调一转出现突发事件,第九章是解决突发事件,第十章解决完事件的善后工作及大结局(通常是大团圆结局),如果有尾声的话,就是处理引发谈情说爱事件,基本上都很喜庆。
而为什么这样的言情以大团圆结局的为多?若是单论文章给人的印象,其实悲剧结尾最容易打动人,也更能深入人心,让人记住。可在更多的时候,一篇出色文章,以悲剧为结尾,只能是卖好不卖坐,甚至有让读者揍人的冲动。所以除了从一开始就定下的悲情基调外,尽量不要生拉硬拽写悲剧。没见过几个完美的悲剧。
武侠则因人而异,长篇的大部分情况就是先说配角,引出主角,主角闯江湖,遇见大好事(或先大灾再被救),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上一辈的恩怨,或者自己初闯江湖时结的梁子),成为一代宗师(或隐居或失踪或挂掉)。[这简直就是金庸小说的大大简况了]
玄幻因为多为架空,所以必然会腾出一部分篇幅写自己架空的世界,而这一点笔墨多了,则有些累赘,少了,则没有感觉。具体这个度怎么掌握,请参见九州系列中的《羽传说》。而玄幻的进程则有些YY的感觉在里面,因为多数玄幻都是在运用网络书站作为媒介,所以商业性与自主性较多,而包含在玄幻中的修真类,则更是如此。所以通常,很多大名鼎鼎的书籍有情节雷同的状况,《唯我独仙》的开篇就简直是抄袭《诛仙》。怎样避开这些雷同,第一要有创造力,第二要有庞大的阅读量。只有在大量阅读的情况下,才能保证自己的文章尽量不与旁人重复。
另外,我在此引入两个概念。一是“句阵”,二是“桥断”。
句阵与文风挂钩,出色的句阵多种多样。有长短句,有短句连续,有关系句,及大段排列等等。在所有名家中,应属古龙运用句阵最为频繁也最为出色,尤其以古龙后期作品为多。一句话一段,在很多人眼中是骗钱行为,但是不得不说这种方法有极其微妙的作用,不仅加强了紧迫感,还让人迫不及待的期待下文。
而桥断之说来自电影,多指经典情节,若要抄袭,就是抄桥断了。比如郭敬明的抄袭案,文字全部是原创,而情节完全是照搬,这个情节,我们就可以说是桥断。

[ 本帖最后由 京允 于 2007-7-15 21:25 编辑 ]

京允 发表于 2007-7-15 21:28

三千字的东西怎么才这么短?郁闷了

不穿袜子的男人 发表于 2007-7-15 21:43

却说现在网络的小说大部分的东西都有范例了.据说有个网站专门是为了应付一些写手的某些知识不足而建立的.比方说西方的魔法这个谁能设计出来,但是看很多人写的都类似.却是从此站COPY过去的.火系魔法等等都是那么的类似.
而词汇,发现没有?金庸的书读多少遍,都没有什么特别的词能让你眼前一亮,精彩是精彩,但是看完之后,发现其行文造句都是那么的朴实.这是最高境界了吧.就像是独孤九剑的无剑之境.
如果硬要出新,却是落了下乘了.

暖暖 发表于 2007-7-16 13:19

京丫头开始做老师了。。暖不会写文,从来都没有想这么多东西,汗~:dvv

沅汀君若 发表于 2007-7-17 20:25

虽然我不懂小说   我只有看的分   对小说还没有深入研究    可以看出楼主是个写小说的高手啊

Daniel.SKY 发表于 2007-7-25 20:22

...


受益匪浅.

剑拔弩张 发表于 2007-8-22 23:01

其实呀,小京很有自己的门道,每个人都有,只是大不相同

写作这东西,还是看自己的很好

阿Mark 发表于 2007-9-1 02:22

剑拔说的不错,不同风格造就不同的文字.

不过还是要支持下京.   一直是走笔的 顶梁之柱.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原创]浅谈小说写作(不断更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