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蒂斯 发表于 2007-11-25 10:17

金学末路——读《笑书神侠》


    作为金学研究者的孔庆东君,就要失业了。

    在失业之前,他跑到中央电视台神侃了一通金庸,然后匆忙地给自己曾经的职业堆了个坟头,名之曰:《笑书神侠》。某次偶过坟前,细审而观之,作此墓志而不铭一篇以送孔君。

    孔君者何如人也?曰:北大醉侠也。居未名湖畔修炼当代小说戏剧研究和通俗文学研究兼及思想文化批评,有《超越雅俗》、《谁主沉浮》、《47楼207》、《空山疯语》、《金庸评传》等多部武功秘籍传世,颇得世人好评。授徒满天下,流毒常无穷。

    之所以会说“作为金学研究者的孔庆东君,就要失业了”,是因为咱们的这位孔醉侠已经差不多将他多年来极力鼓吹的所谓“金学”送到了绝路上。

    其实,就我个人看来,所谓金学,实在不过一场闹剧。这么说并不等于我否认金庸作品的伟大;相反,我自认是个真正的所谓金庸“烦死”,和孔庆东先生同样坚信金庸作品将永垂于人类文学史。哪路英雄要像孔先生在《英雄难得是知音》(见《空山疯语》)一文中所说的那样竭力诋毁“同时代的艺术大师”——这里指的当然是金庸——,洒家虽人微言轻,但说不得还是要跟他过不去的。正因为洒家爱极金庸、爱极金庸作品,所以才会说金学只是一场闹剧的。

    金学之说,大抵源自红学。夫红学者,研究《红楼梦》之学问也。《红楼梦》之所以值得研究,不单单是为了它的伟大,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这部杰作是残缺不全的,两百多年来让人妄改、乱篡、偷删、硬加,早把曹翁原著作践得面目全非的了。研究它的很大目的是为了还它一个庐山真面目。另一方面,正如张爱玲所说,这不是红楼一场美梦,而是红楼一场梦魇,研究出了一个问题往往带出了更多其它的问题,越研究得透彻往往便越是糊涂,故而两百余年来研之而不衰。

    金庸作品就不一样了。固然,金庸作品确然有着《红楼梦》的伟大,但它的所有的一切却都明明白白地写着呢。几乎每个人物的人生命途——从出生至成长以至最后结局,都真真切切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读者所需要的也只是欣赏了。

    在《英雄难得是知音》中,孔先生说::“遗憾的是,大陆金学研究起步较晚,虽然有北京大学严家炎教授和红学专家冯其庸等著名学者鼎力支持,但总的格局仍不够开阔。许多金学文章或者停留于表层欣赏,或者自得于用金庸小说去图解某种文学理论。我本人在一些大中学校和电视台做过关于金庸小说的演讲或座谈,听众和观众总体上仍然未能意识到自己所喜欢的正是世界上最优美的文学作品。”

    说听众和观众未能意识到自己所喜欢的正是世界上最优美的文学作品,我以为未必。当然,这段话孔先生已经说了有六年多了,时过境迁,今日和当时已颇有不同了。但我仍然以为,即令在说这话的当时,这话也是不够准确的。至少对大多数的读者来说,他是有这个意识的。

    然而,是不是就因为能够意识到金庸小说是世界上最优美的文学作品,就不能“停留于表层欣赏”而一定要往纵深挖掘进而形成一门学问呢?在上面这段话里,孔先生也是颇以没能向深处探究金庸作品为憾的。但我的看法恰恰相反。金庸作品之优美,值得我们每个人欣赏——就像浙江大学徐岱先生曾经说的,“能够阅读金庸肯定是一种赏心悦目的享受,与金庸小说失之交臂真的是一种损失。”——但如果就此一点要认为必须形成一个专门的学问来研究它,我以为是在是没有必要且多此一举的。

    说了这么多,好象颇有些强词夺理的味道,总是一味地论说自己的观点,却没有和《笑书神侠》扯上什么关系。其实,以上观点多是在读了这本书之后才真正体会到的。

    我向来不曾掩饰我对孔庆东先生的喜爱。孔先生之所谓严肃的幽默、辛辣的诙谐,一向令我极力倾倒。也曾刻意模仿孔先生文风——谁都看得出来,本文开头那几句就是硬套了孔先生《送余杰序》的开头——但多是画虎不成反类犬。正因了对孔先生独特的喜爱,以至先生每有新作出版,我总是能在第一时间买它到手。这种情况从我听闻孔先生大名起始,一直持续到了《笑书神侠》的问世。然而,与以往不同的是,刚买到这本书,立马就有了物不抵其所值的感觉,进而很奇怪地竟生了“金学末路”之叹。

    对于多数朋友来说,当然知道《笑书神侠》乃孔先生在央视“百家讲坛”的讲稿整理。很遗憾,因为一直呆在学校,早知孔先生在央视大展侠风侠采,竟然一直未曾关注过,不知道究竟都侃了些啥。按我自己的理解,既然能上央视“百家讲坛”, 既然这本书是“百家讲坛”讲稿的整理,那么,怎么说也应该需要也必须要代表现今所谓金学研究的最高也是最新成就。

    ——然而,竟失望了。

    之所以会说“物不抵其所值”,是因为这书中的内容简直太熟悉了。看了上一句就知道下一句是什么;看了开头就知道接下来会说些什么。熟悉程度绝不亚于张爱玲之于《红楼梦》。草草看了一遍,竟然发现句句都是孔君以前的书中的语句。所谓神侃金庸,也不过是将以往有关金庸的东西复述了一遍而已。随便综合了下,也就以下内容反复地在孔先生笔下——所谓金学研究中——反复地出现罢了:

    1.武侠文学的发展历史及基本流派;
    2.金庸本人生平历程;
    3.金庸作品赏析;
    4.金庸的写作特点。

其中第四点“金庸的写作特点”,或者说金庸作品的伟大之处,又不过是讲一讲作品的总体气势,然后分而述之,说金庸写武如何如何,写侠如何如何,写情又如何如何,仅仅这几句话——“金庸小说,不仅是一流的武侠小说,也是一流的爱情小说。金庸写爱情之深、之广、之奇,均可与世间任何言情大师一决轩轾”,在孔氏文章中就已经看过不知凡几了。甚至可以说,一部《笑书神侠》就是一部《空山疯语》和一部《金庸评传》的综合(其中《空山疯语》仅指第五辑《金山观潮》),而没有任何意义上的新的见解。

    说实在话,看到了这些的时候,我是生了所谓“江淹之叹”的。

    孔庆东先生近年致力于金学研究,不能不说是有了颇大成就的,但是在总体上,其实越到后来,越是停滞不前了。

    当年《李自成》一出,学界大哗,纷言“李学”,颇成一时之风气。然而时至今日,李学何在?不但李学之说没人再提,甚而《李自成》其书,当今青年学子,又有几个人读过?突然很有些担忧,为金庸担忧,为那些大名鼎鼎的金学家们担忧。倘若真的有那么一天,当金学成了另一个李学,这些一向颇受人敬重的曾经极力鼓吹金学的学术权威们该是何等的尴尬?

    金学,当休矣!

    据说孔先生最近又出门“巡诊”了,不知道现下到了哪里?是不是也还在那里宣扬咱们伟大的金庸和同样伟大的金学?或者,那里的金学,是不是正方兴未艾?

原作于2007-04-06

[ 本帖最后由 曾阿牛 于 2007-11-25 17:46 编辑 ]

微笑的鱼 发表于 2007-11-25 12:21

字太小了

很想看,可是伤眼睛,得拿放大镜看:wer

曾阿牛 发表于 2007-11-25 17:56

已经替步兄编辑了字体大小

《笑书神侠》,我在看过之后也大失所望,孔庆东盛名之下难副其实。
总的来说,我觉得他的金学论文比金学专著写的好很多,没有专著那样泛泛而谈。
不过他的过度阐释比较严重。
比如把《鹿鼎记》说成是封建社会的挽歌,和红楼梦扯到一块去了,我就觉得很滑稽。
比如把段正淳对刀白凤,说成是民族歧视和压迫。。
老孔现在也43了,职称还是个副教授,在某种程度上也说明了他的学术功力。

乱剑狂刀 发表于 2007-11-26 03:01

应该说老孔态度是很积极,只是方向弄错了

碧海潮生 发表于 2007-11-26 13:05

孔某人的书忒也肉麻了.

风尘絮 发表于 2007-11-26 13:23

是金典就永远不会没落!

暖暖 发表于 2007-12-1 09:11

研究和欣赏,个人觉得过头了就没什么意思……

竹光 发表于 2009-6-7 20:00

ds1775465328孔庆东刚开始听说的时候是神采飞扬,无不让人驰往,听了他的讲座的话,一定会去翻翻金庸作品的,当看了《笑书神侠》后,觉得有点提拔金庸作品,站的文学角度偏高,一部作品神化了,那是这部作品的悲哀,但没有领悟到这部作品的妙处,那是读者的悲哀。ds1775465362
还是要从欣赏的视角来品味金庸作品,若能衍生至文学层面,也不是去过分抬高金庸作品,这个文学层面是我们从金庸作品中读出文学的趣味和感染力或者其他。。。。。。
所谓强极则辱,物老不壮,适度吧!ds1775465329

再补一句,老孔对于学问的态度,本人是赞叹和欣赏的,也比较喜欢读他的文章!

[ 本帖最后由 竹光 于 2009-6-7 20:02 编辑 ]

shaolinpai 发表于 2010-8-23 10:55

孔庆东本人的一篇论文《金庸小说的文化品位》胜于《笑书神侠》一本书。不知老孔是不是也有时下一般文人的毛病:本来100字就可以说得很好的事情,非得扩展成上万字或几十万字的大部头,好像非如此不足以显示自己的学问。但愿老孔不是如此。
以学术角度研究金庸,陈墨、严家炎、韩云波等很不错,韩云波对武侠小说及相关文学题材和现象的整体把握不错;陈墨功底深厚,但他对金庸武侠小说认识的最终结局走向网络上 花无语 所说的叔本华式或王国维式、红楼梦式的虚无主义,得出整个金庸十四部作品最终透出金庸对中国传统文化彻底失望的结论,这个见地就不是很精纯了,就此,严家炎曾经专门撰文反驳过;我看严家炎对金庸武侠的理解比较纯正一些;另外,象金克木、陈世骧等人,虽非金学家,但由于本身境界较高,偶尔谈及金庸作品,反而比金学家认识得更为深刻,尤其对金庸作品的整体和精神实质的把握更是如此。

monk 发表于 2010-8-23 11:08

孔庆东论金的水准,忽悠一下普通金迷还可以,在资深金迷面前,他那点道行,就是小儿科了。

shaolinpai 发表于 2010-8-23 11:10

其实,我认为一些人包括一些金学家得出“金庸十四部作品最终透出金庸对中国传统文化彻底失望”的结论,关键还是没有彻底看清楚金庸武侠作品的深层精神。如果借用在下提出的“正侠-大侠-至侠”的三层次说法,很多人对至侠层次还没有意识到,的确,至萧峰为止,大侠的理想已经终结,局限性显露,故按照通常的逻辑,天龙八部之后的笑傲江湖和鹿鼎记就是反侠和非侠了,但金庸八十年的修为深之极也,其至侠境界含藏不露,按照通常观点来看最反侠的鹿鼎记反而达到了武侠的最高境界,犹如独孤求败的无剑境界。这些深层次的东西就不能简单停留在文学或文化之层次来理解了,必须深入哲学和佛道之境界,金庸作品之妙方峰回路转,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其中蕴藏的新的境界、本来面目才能见到。

shaolinpai 发表于 2010-8-23 11:59

所以,当“金学”出现之时,有很多人质疑金庸的作品能否有资格与红楼梦这部伟大的作品并列而需要“金学”,其实,一部作品是否值得研究,更进一步,是否成为一种显学,归根到底取决于作品本身的“终极”深度——或者不如说它的高度、广度,因此“终极”境界。红楼梦之所以以文学之小道而进入与佛学、道学等大道同称为“学”的地步,关键还是其具有极为丰富多彩的内涵,值得发掘而且也能够发掘出多方面的内容,故而异彩纷呈,故而成学,红楼梦的确以文学之形态出现,但无疑已经超越了文学的范畴。同理,金庸的作品也具有极为丰富多彩的内涵,值得发掘而且也能够发掘出多方面的内容,故而亦异彩纷呈,故而亦可成学,应该说,金庸的作品也可以说是以文学之形态出现,但无疑也已经超越了文学的范畴,而且比红楼梦内涵更深,对佛道诸子百家之理解和阐发比之于红楼梦更深——这一点以我对佛学等等的理解,我深有体会,以哲学和佛道之学为终极尺度测量红楼梦和金庸作品,我发现金庸的作品更具深度,这就是金学成立的最强的理由和最坚实的基础。
金学,包括网络金学,还刚刚开始,现在金学的主体内容基本上还是文学和文化意义上的,更深层次的研究不是很多,悲观的人也许认为金学已经无望,实际上这正说明金学的巨大潜力。就此而论,当年边城浪子大哥和江湖的创建者提出的“将华山论剑版建设成为网络金学的一面旗帜”的说法的确是高瞻远瞩,富有战略眼光,我觉得更进一步补充一点,应该将华山论剑版建设成为网络金学的精神圣地,让所有知道这个板块的网友以能在这里发帖为荣,应该将我们江湖上的华山建设成为网络金学的奥林匹克,成为网络金学最高水平的标志。我们办的水平越高,则高水平的网友就越来得多,则水平更高,如此,形成良性循环,事业就越发达。
路漫漫,共同努力。
另外:梁羽生论坛和古龙论坛多数衰微,以后也许会绝灭,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子版块,兼收并蓄其余武侠小说论坛,使我们成为以金庸研究为核心、同时又完整全面的保留整个武侠作品的综合论坛,将其余论坛也“接收”过来。
还有:金庸贴吧虽然鱼龙混杂,水贴太多,但如仔细发掘,也藏龙卧虎,风尘异人很多,这也是一个很丰富的资源,可以与之结成松散的、类似于古希腊城邦意义上的连盟。成大事者首先必须要有大胸怀,排斥同道的想法只能阻碍自己的发展,可以多联络或结交象普渡众生这样的网友,当然,普渡兄现在已经成为我们的主人了。

曾阿牛 发表于 2010-8-24 00:24

少林的这个想法很好啊。华山是可以这么升格的。随之而来,华山版内至少一半以上的主贴要移出去,另外开辟一版面进行安置。大话金庸区也要做相应的规划调整。但最大的问题还是网络评金高手人数极其有限,人一少的话,华山版就真成为几个高手的精英沙龙、华山论剑了。如果把准入标准降低,让高手变得多起来,又显得泛滥。所以是个两难。

网络金庸圈不大,我都有潜水观摩过,排除少数志不在此,出产评金文章不多却又具备高手潜力的人(像浪子大哥之类的人物)之外,所剩的有一定文章产量的高手屈指可数。我有印象的就只有这么几个:台湾金庸茶馆的王二指、潘国森;大陆金庸茶馆的雷纯;西祠金庸茶社的萧蹈紫;江湖的shaolinpai、刘国重、武五陵;仗剑天涯的南窗寄傲生。

梁坛和古坛是否会灭绝。我持乐观态度。梁、黄、古、温这四家的小说迷对本尊的个人崇拜都比较浓厚,为了精神偶像,他们也会顶住、顶住、再顶住。

江湖的招牌毕竟是金庸,所以发展目标不是在武侠这一方面做大做全做综合,而是只做好金庸这一块,做出特色。我们的定位、人力和财力都无法支撑多元化战略。

金庸站点不多,历史上成点气候的,就五家吧。新浪金庸客栈、台湾金庸茶馆、大陆品茶论剑、金庸江湖、百度金庸吧。到如今新浪金庸客栈和大陆品茶论剑已经名存实亡,台湾金庸茶馆的飞鸿雪泥论坛和百度金庸吧已经沦为以谈武话题为主的站点。

金庸站点之间的相互联系并非没有,毕竟同行就这么几家,圈内人都知道,人员互相流动是有的,只是没有站方之间往来。金庸吧有那么两、三个小才女,像梦落晨风、孤影惊鸿等,都称得上是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小流云也是从金吧过来江湖的)。

江湖倒不存在排斥同道的传统,除了和大陆金庸茶馆是相互交恶外,对于同道,一向都是借鉴其好的东西,化成自己的东西。

shaolinpai 发表于 2010-8-24 07:34

啊,那我多虑了。
王二指、雷纯等人倒是比较熟悉,潘国森、萧蹈紫等人不太熟,改天仔细研究一下他们的著作,看能否与他们结交一下。
看来网络金学还是一个很深广的世界,需要再熟悉。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金学末路——读《笑书神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