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重 发表于 2008-4-16 23:25

金庸与二月河对话深圳

在历史的天空下

——“历史·小说·人生”金庸与二月河对话深圳


--------------------------------------------------------------------------------

发布时间:2006年8月18日 9时26分


【金庸简介】

  金庸,原名查良镛,1924年生于浙江海宁。早年在香港《大公报》、《新晚报》和长城电影公司任职。后创办香港《明报》、新加坡《新明日报》和马来西亚《新明日报》等,形成《明报》集团公司。

  查良镛先生五十年代中期起应报社之约,开始写作连载性的武侠小说。到七十年代初写完《鹿鼎记》而封笔,共完成了十五部,其中包括《书剑恩仇录》、《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雪山飞狐》、《倚天屠龙记》、《天龙八部》、《鹿鼎记》。他曾用其中十四部书名的第一个字串在一起,编成“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的对联。他的小说既继承了传统白话小说的语言风格,又对旧式武侠小说从思想内容到艺术手法作了全面的革新。这些作品以古代生活为题材,却体现出现代精神,同时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因而赢得亿万读者的喜爱,达到雅俗共赏的境界。

  金庸不仅是杰出的小说大师,同时又是一位出色的社评家。他写有近两万篇社评、短评,切中时弊,笔锋雄健犀利,产生了很大影响,曾被人赞誉为“亚洲第一社评家”。

【二月河简介】

  二月河,本名凌解放,著名历史小说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汉族,1945年生于山西省昔阳县。高中毕业后入伍,由战士而及副指导员,1978年转业南阳市委,现任河南省作协副主席、中国《红楼梦》学会河南理事,南阳市文联主席。二月河40岁开始文学创作,致力于营建“帝王系列”。以描述清代皇帝康熙、雍正、乾隆的三部长篇历史小说名闻天下,《雍正皇帝》问世后曾荣获河南省政府文学大奖,并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改编后的电视剧轰动海内外,创下收视高峰,足见历史题材的优秀作品有其不可抗拒的魅力。

  《雍正皇帝》包括《九王夺嫡》、《雕弓天狼》、《恨水东逝》三部,共140万字。全书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后,又由香港明窗出版社、台湾巴比伦出版社相继推出中文繁体字本。



  一个文心见胆,写尽古今侠义儿女英雄事,一个纵横历史,刻画清代帝王人生三部曲,金庸、二月河中国南北文坛二位大侠相聚深圳、握手对话。

  主持人:金庸先生和二月河先生被誉为当今文坛的南北两位大侠,我的第一个问题是两位这次是不是第一次见面呢?

  二月河:是。

  金庸:第一次见面。

  主持人:此前两位其实已经是相互仰慕已久。

  金庸:我仰慕他。

  二月河:神交已久。

  主持人:一位说仰慕已久,一位说神交已久。请问二月河先生,您最喜欢金庸先生作品中的哪一部呢?

  二月河:金庸所有的作品我都喜欢,但是我更喜欢《神雕侠侣》。

  主持人:二月河先生最喜欢金庸先生的作品是《神雕侠侣》。我想再追问一句,您最喜欢金庸先生作品中的人物是谁?

  二月河:黄药师吧。

  主持人:同样的问题我想问一下金庸先生,您最喜欢二月河作品中的是哪一部?

  金庸:《康熙三部曲》我都喜欢。

  主持人:有没有最喜欢的?

  金庸:《雍正皇帝》那一部。写得最好。

  主持人:您最喜欢他的作品中的人物是谁呢?

  金庸:雍正皇帝。

  主持人:我想问一下二月河先生,您曾经在一些场合这样表达过,您说金庸先生的作品前100年无人能及,后100年也不可能出现与之相提并论的作品,您说这是有根据的。这个根据是什么?

  二月河:前100年没有出现金庸,再过100年上帝也不可能再赐我们一个金庸。这是一种机遇,是天、人、地互相感应,才能出这样的作品、这样的人。

  中国最早的武侠小说可以推远到《史记》的《游侠列传》,到《唐人传奇》出现了红线女这样一些带有武侠特色的传说,这是一个变局,经过了多个百年。又经过了多少个百年我们才出现了《三侠五义》、《七侠五义》、《江湖奇侠传》、《儿女英雄传》这类的书。又是一个几百年的空档,才出现了金庸、古龙、卧龙生,当然以金庸先生为领军人物、是旗帜,他是首发难者、始作俑者,创造出了一批新武侠小说,我们怎么可能指望在100年内再出一个金庸?文学上的突破是很不容易的。从我们中国其他小说里也可以得出这个推论:《红楼梦》到现在也是300多年了,哪有出现一部新的小说能够和《红楼梦》相媲美?《金瓶梅》、《红楼梦》到现在我们仍然没有突破。我们不可能指望文学上的突破,像数学或者物理,今天一个成就、明天一个成就。那是经过多少人、多少代的人文观念、思想理论才能突破。所以我讲100年前我们没有金庸,再往后拖100年我们也别指望马上再出一个金庸。

  金庸:谢谢他给我很高的评价。

  二月河:我说的是实事求是、说的是理论。

  金庸:我当时看凌先生的小说的时候,我有个感觉,我觉得这一位不知道是古人还是现代的人,如果是现代的人我很想和他交个朋友。后来终于见到他,我很高兴,跟他谈话觉得他很直爽,很正气。我愿意跟他交朋友,我很高兴。

  二月河:谢谢!谢谢!

  主持人:我想问一下金庸先生,您觉得二月河作品中最吸引您的是哪些地方?

  金庸:我看小说比较受感动的是《雍正皇帝》这部分,本来中国写雍正皇帝的小说很多,但都是把他作为反派的角色来写,凌先生第一次把雍正皇帝作一个正面人物来写,而且历史上也是有根据的。他加上自己的想像使大家对雍正的处境很同情。虽然也有不同意的地方,但是作为活生生的一个人,在小说中描写得很真实的一个人,我觉得很不容易。

  主持人:而且我还注意到您特别赞赏二月河作品中对于历史细节的把握,是这样吗?

  金庸:对,凌先生对历史事实把握得很好。我所了解的,他对清朝历史读得很多,各式各样的,除了正史之外,还有各种野史、各种传说。所以他对雍正这个人物的写法不但有自己的创造、自己的想象,基本上也不违背历史的大势。而且我觉得特别有意义的是,雍正对历史上许多康熙传下来或者清朝、明朝传下来的一些**的情况,都有一些改动,反对贪污腐化,这对现代社会有一种针砭的作用。

  主持人:是有历史借鉴意义的。

  金庸:对。而且他不是自己故意捏造的,事实上是有历史根据的,对每一个人有一个借鉴的作用。

  主持人:其实我们从不同的角度都可以体会到二月河先生对于历史细节的把握,我这里有一个小问题想问二月河先生。如果有一个秀才从深圳出发要去北京赶考,在雍正时期他大概在路上要走多长时间?

  二月河:两个多月。

  主持人:他的主要交通工具是什么?

  二月河:走路。

  主持人:他在路上的吃和住怎么解决?

  二月河:我们现在在电视剧里可以看到,当时的人住饭店,有床铺、有铺盖、有洗脸水给你打上来,还有人做饭给你吃。这是按照我们今天的星级宾馆去设计当时的情形,实际上是需要自己带行李、自己带伙食,这样走路去。电视里看到历史人物带上银子到饭店吃饭,把一锭银子往桌子上一放,就叫打酒来,因为他不知道当时三两银子可以盖三间房子。

  主持人:三两银子盖三间房子?

  二月河:对!这样花钱是不行的。你们见过他们找钱没有?没有。因为从电视剧的编剧、导演到演员都不知道银子怎么找法。所以说就没有见过找钱。给钱找钱现在很正常。还有就是银子的含银量不一样的。30%的银子到99.97%这样的纯银,一个店铺伙计拿到手里,他要凭自己的肉眼(没有仪器),马上能够识别出来银子的含银量是多少,你住店花多少钱,他该找你多少钱,这是应该马上识别的。如果这样的细节把握不好,别说是写康熙、写雍正,就是写一个店铺伙计也是写不出来的。

  主持人:恕我直言,我觉得郭靖和黄蓉在进行国内旅行的时候好像也没有带行李?

  二月河:我说过这么一句话,查先生是天才。天才是不考虑这些,小事情他不考虑。桃花岛上的人凭什么收入,谁给他发工资,金庸先生没有告诉我们,但是我们读得有滋有味,这就行了。小说的功能是让人有感受的感觉、受知的感觉,小说有着告诉的功能、娱乐的功能,当然还有暴露的功能、歌颂的功能。金庸先生把诸多的功能交给了我们,我们在读这些书的时候能够感受到金庸先生在告诉我们什么东西,这就够了,所以不需要去讲黄蓉是怎么走那么远路,谁给她发工资,谁给她路费。张无忌在蝴蝶谷里来回蹿,走路需要路费,看病也需要掏钱,查先生统统不讲。他不跟读者说这些,他跟读者说的是他想要告诉你什么,他能把读者抓住、吸引住,这就是了不得的功能。这种功能是爹妈给的,是天才,是谁也给不了的。我在几所大学里讲学曾经讲过,作家没有什么秘诀可言,如果有秘诀的话我的女儿早就是作家了。这种素质真正是天生下来的,本生所具有的。

  金庸:实际上天才就是乱七八糟的。

  二月河:金庸先生能够把很多基督教的精神里美的东西、伊斯兰教里美的东西、波斯国的包括中国的儒释道,各种人文观念里美学的东西都通过武侠题材的风格调动了出来,然后用各式各样的方式保卫这种美,让人们在读书的过程当中得到美的享受。

  金庸:凌先生写小说写得很具体。像年羹尧培养一个专制,自己也有钱,但他要打垮八王子,年羹尧带兵去把他杀掉,写得很具体。一方面惊心动魄,一方面也很真实,所以我很感兴趣。

  主持人:我们刚才听了两位对于对方各自作品的一些评价。这次知道金庸先生、二月河先生来到深圳,我们也专门对市民作了一些采访,想听听他们对两位有些什么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大屏幕。

  大屏幕:想听听他们两位对中国清朝的探讨,怎样看待中国从鼎盛的王朝走向衰弱的内在原因。

  二月河:清代的盛世从乾隆年间开始走向衰败的,正确的说应该是以乾隆40年为划定界限,乾隆40年达到顶峰(1775年),就像是向上一个抛物线到顶点以后一直往下落。因为当时有人才方面的原因、有生产力发展方面的原因,中国历史上闭关自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我们国家的限制太厉害了。本来我们是有机会的,康熙皇帝曾经开过20年的海禁。康熙是中国的潘朵拉,是希腊神话里面的潘朵拉女神,他打开了匣子以后,从匣子里面飞出去战争、饥饿、灾荒、瘟疫诸如此类的东西,他吓坏了,赶快把这个盒子扣住,把以后的希望和光明也扣住了。康熙开海禁,当时设了粤、闽、滇、浙四省海关总督,我们在《红楼梦》里可以看到王熙凤的娘家就是海关总督。如果海禁政策能够持续下去,我们中国的工业革命如果能与西方的工业革命大致接轨,我们今天的中国是什么样子,很难设想。以后的鸦片战争以及后面的屈辱史会不会发生,都是问题。所以我把这套书定名为《落霞系列》,是说:一方面我们中国的文化是辉煌灿烂的、是璀璨的、是非常漂亮的,这是一个特点;另外我们中国文化当时也有一些很致命的弱点,有他的劣根性。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东方的文明与西方的文明实现了一场大碰撞,大碰撞以后中国的文明被碰得粉碎,中国变成了一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黑暗了这么多年,我想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代皇帝他们应当负一定的历史责任,我是这样看的。具体的原因应该由历史学家和政治学家进行更深入的探讨,我总的感觉是中国的历史发展趋势造成了当时衰败的必然趋势。

  主持人:这是二月河先生的看法,我想问一下金庸先生的看法。

  金庸:我看中国的衰弱不是从清朝开始,明朝嘉靖万历年间中国与西方对比,中国已经慢慢衰退了。当时西方国家在各方面,比如物质文明、精神文明都不及中国,那时候我们闭关自守。西方经过工业革命、宗教改革,一直向上发展,我们闭关自守、不接受外面的科学文明,慢慢落后。明朝开始,我们已经慢慢差下去。我们中国历来是很强大,外国人不敢碰我们,那时候他们不知道对比已经差下去了,以为我们中国还是很强大,外国人没有来碰。到乾隆、嘉庆、道光年间鸦片战争开始,双方一碰,我们明显比他们差了。道光年间很明显看到外国在工业革命,他们科学发展,我们还在讲八股、讲科举。

  主持人:接下来,我们来看市民提出的第二个问题,请看大屏幕。

  大屏幕:请问两位大师,我想问一个问题比较共同的,他们这么丰富的创作,他们读了哪些书对他们有影响,他们的知识积累是靠哪些书?

  金庸:凌先生清朝的历史知识很丰富,我很佩服他。但是你说我丰富的历史知识,我觉得不够,所以还得再去读书,丰富的历史知识完全谈不上。我只能说,我不是无所不知,只是说我写出来的我知道,如果不知道我去查书,查不到就不写进去,避开它。不懂的时候马上去学,就学得比较快一些。

  主持人:您到现在仍然是一个好学生。

  金庸:我去念书,老师也觉得我这个人学习能力还强,年纪虽然大了,但是跟年轻朋友学习的进度也差不多。

  主持人:有一个报道说金庸先生今年6月份进入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金庸:是啊,现在剑桥大学规定念博士之前一定要有硕士学位,我大学毕业证书也没有,硕士证书也没有,剑桥大学来了一个通融,你先念硕士,拿到硕士学位再念博士学位,现在我在念硕士学位。现在正是剑桥大学放假的时候,才让我回来的。

  主持人:我明白了,您现在是放寒假。

  金庸:圣诞假期。

  主持人:您的专业是什么?

  金庸:我大学念国际法,现在在剑桥大学念历史。

  主持人:您的导师对您的学习评价如何?

  金庸:他觉得我中文程度比一般英国人要高。我中文比他们高一点都不稀奇,英文还需要学一点。

  主持人:关于您的学习我还有一个小问题想问一下,您的同班同学他们的平均年龄是多少?

  金庸:大概都二十几岁吧。

  主持人:二十几岁。活到老,学到老。

  主持人:我现在想请教一下二月河先生,您丰富的历史知识的储备,是从哪里来的?

  二月河:我觉得我的历史知识也不是很丰沛,读一遍二十四史是不是能够说明你历史方面的知识知道得很多?也不能这样说。我感觉我读书比较杂,在文革期间中国一片文化荒漠,我在部队里面躲着,那时刚好手抄本读得比较多,比如像《第二次握手》、《梅花档案》、《一双绣花鞋》这一类的书,还有拆骨的、算命的、刘庄相术、麻衣相术、奇门遁甲等。在当时没有书读,拿到手里反正没有事,就算看不进去,过一段时间还得拿起来再看看,这样积累了一些知识,后来写小说的时候都用上了。要写好一个算命先生、写好一个要饭的、写卖人怎么卖、看牙、看头发、驱鬼念符等,这些在当时的手抄本里都可以看到。

  主持人:您都会?

  二月河:我不会,但是在写小说的时候能够蒙人。

  主持人:二月河先生所有的作品都是以清朝作为背景,而金庸先生有15部作品,其中有6部作品是以清朝历史为背景,我的问题是为什么两位对于清朝的历史这么感兴趣,愿意选择清朝作为自己小说的背景?

  金庸:小说越远的越难写。秦朝、汉朝的人怎么坐、怎么吃饭我就不大清楚了。清朝的生活习惯跟我们相差不远,吃甜的、吃咸的、喝茶和现在都差不多。宋朝的人喝茶还要磨成粉末,还要加点芝麻、花生米,用开水来冲,我们现在喝茶不是这样的喝法,所以写宋朝、唐朝的事情就比较困难。

  主持人:同样的问题我想问一下二月河先生,为什么您对清朝的历史这么感兴趣。我们知道南阳是一座有几千年历史的老城,历史上有很多的故事发生。

  二月河:今天跟金庸老师一起,也探讨过这个问题,他说你为什么不写光武皇帝?汉光皇帝就住在南阳,云台二十八将也住在南阳。实际上这个问题刚才金庸老师说过了,汉代离我们太远。他们那些人为什么生气、为什么高兴、怎么会流泪、为什么会悲伤、他的爱情是怎样的?你现在根本就不知道。他们那种喜怒哀乐的文化背景和清代的背景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我们今天掌握不了汉代人的人文景观和他们这种理性的概念,把握不住,找不到感觉的话,作家应当赶快罢手。但是清代离我们比较近,而且清代给我们留下来的资料浩如烟海,只要你下狠功夫去研究清代的这些资料,很快就可以介入。通过资料,我看到了他们是怎样生活,包括一斤豆腐多少钱,一斤白菜多少钱,他们留下了日记。我还可以找到借类的喜怒哀乐。各种资料可以在我们今天人的脑海中形成一种感觉,这样写起来就比较容易驾轻就熟。

  另外从大的观念来讲,康熙、雍正和前三代皇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时期,里面的文化含量比较高,文化折射出来的中国封建社会的人文思想比较多,对这个时代感兴趣的读者会引起更为浓厚的兴趣。所以,我最后还是选择了清朝这个题材。

  主持人:我们继续来看一下深圳市民对金庸和二月河先生的提问。请看大屏幕。

  大屏幕:我想问一下金庸先生曾经是浙江大学的名誉校长,后来他为什么辞职?

  金庸:因为作为人文学院院长,带博士生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学问不够了,还要再去念念书,所以辞了职以后我到英国剑桥大学念书。当时他们给我一个名誉博士学位,我觉得名誉博士学位当然也很好,但我觉得最好还是拿一个真正的博士比较好,所以我就自己去念书。浙大不能兼着,又拿薪水又不去工作,这是对不起人家,不可以。他们挽留我不要辞职,希望我挂名,我说挂名也不要挂了,薪水也不要拿了,将来我毕业之后如果你再请我,我们再商量。

  主持人:好,我们继续看深圳市民的提问,请看大屏幕。

  大屏幕:对雍正这个人,大家有不同的评说,这个事情作为读者来说无所适从?

  主持人:这位朋友提的仍然是一个老问题。二月河先生为什么要给雍正翻案?

  二月河:我在书里塑造的雍正绝对不是二月河发明创造的,而是很多清史专家他们早就研究出来的成果,我只是把它变成了文学的形式,我不能贪天之功,这是第一。第二具体说到雍正我可以简单跟大家作一个解释,使我感到震惊的是,我第一次读到雍正的朱批御旨,我们南阳也有40多本,朱批御旨就是今天我们说的文件的批语。雍正在位13年,批阅的朱批御旨是1000多万字,我们大陆故宫和台湾故宫原件累积起来是1000多万字。我写书写了13年,写了五百万字,写了一身病。雍正没有时间去荒淫无耻,他是个办公狂。而且,雍正在位的时候做了一系列改革,包括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火耗归公、解放贱民这一系列政策在历史上斑斑可考。

  另外关于雍正篡位这一说,传位于四子,传位十四子,这一说不是过去我们指责雍正的主要根据之一吗?按照清代文件的书写制度是这样的,传位于四子,应当写成“传位于皇四子”,传位于十四子,应当写明是“传位于皇十四子”。如果加上这个“皇”字大家想象能不能改?并且满清宫廷这样重要的文件,是满汉合笔,改了汉文,改不了满文。所以雍正这一辈子得罪的人太多了,几乎是所有的地主、所有的官僚他统统都得罪了。有个数据很能说明问题,在康熙死的时候国库里的银两是七百万两,到了雍正经过一番整顿,国库里的银两增加到五千万两银子,这五千万两银子并不是通过增加赋税、加重老百姓的负担积累起来的,而是从官员非法的剥削、非法的攫取当中把损失捞回来了。实际上乾隆皇帝制造十全武功,做出那么大的成就,和雍正死的时候给他留下了一个相对廉洁的干部队伍和一笔相对丰厚的经济支柱有关。我原来也认为雍正建立血滴子组织、特务组织以及文字狱这一系列的事件,让人不寒而栗。但是后来我读了这么多专家的文章,我自己也读了一些书,包括雍正写的《大义觉迷录》,读了以后我感觉对雍正的看法发生了变化。我自己扭转对雍正的感情问题用了两年。如果我始终对雍正感觉到是坏人,在我的笔下就不可能出现一个比较正面的雍正。

  主持人:二月河先生对雍正的评价比较高,但是您刚才谈到雍正其实也得罪了很多人。

  二月河:这个人的弱点也很多,他寡趣、刻薄,整起人来一点余地也不留,所以如果单位有雍正这样的领导,在他手下干活很倒霉。

  主持人:雍正得罪了很多人,其实雍正也把金庸先生得罪了,因为金庸先生的先祖是受到了雍正非常严酷的政治迫害,金庸先生您怎么看待雍正呢?

  金庸:其实我同意凌先生的讲法,历史上各种恶的事件全部放到他头上,其实很不公道的,比如像我的先祖,几代以前的查嗣庭,人家说查嗣庭之所以被杀头,家里死了很多人,是因为他出了个题目叫做维民所止,就是把雍正这个头维与止,把雍正砍了头,所以杀头。我觉得这在原来的历史上完全不对。后来据很多人考证,其实这是一个政治斗争,查嗣庭是拥护二皇子的,是二皇子一派的,胤缜四皇子他们之间内部争夺王位的政治斗争,二皇子失败了,查嗣庭也被杀掉了。

  主持人:金庸先生曾经说过《鹿鼎记》里面真正的主人公是康熙皇帝,而不是韦小宝,同时二月河先生也对康熙皇帝有非常高的评价,您是把您的小说命名为《康熙大帝》,所以也有人说两位对于开明君主都有一种情结,两位是这么认为吗?

  金庸:在君主专制时代,一个开明的君主当然比一个无能的君主好,这是肯定的。

  二月河:我是这样判断这个事物的标准,就是说在中国历史上不论他是什么出身,我们不要考虑他是地主还是富农,是农民、乞丐,还是道士、和尚、太监,只要他对当时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产力的发展作出过贡献,不论是康熙还是雍正、乾隆,蔡伦(蔡伦是太监)、郑和(也是太监),还是黄道婆、毕升,只要他对我们国家作出过贡献,我们就应该给予肯定,不要去过多考虑人家出身。我刚才说喜欢《神雕侠侣》,杨过的爸爸也不是个好人,杨过本人是一个杰出优秀的人,但是受他爸爸的株连吃了不少的苦。

  金庸:我不赞成父子英雄儿好汉,这句话我不同意。

  二月河:我们在历史上,应该把这种观点进行彻底抨击。个人应该自己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康熙自己懂七门外语,还懂数学、地震,关于地震他写过三篇论文,数学里所用到的元次根,就是二元一次方程的根,元次根这三个数学术语就是康熙自己发明的。

  金庸:我很同意凌先生的讲法,只要这个人对国家有贡献,对人民有好处,那我们就肯定。

  二月河:用查先生的话说,侠之大者。康熙应当称为大帝,三次亲征准噶尔,勘定了新疆,解决了台湾问题。

  主持人:削平三藩。

  二月河:整个民族大团结,中华民族版图空前张大,这样一个人你不肯定,肯定谁呢?不论在数学方面,还是在音乐、医学方面的贡献,他都是当时顶尖的。他本人就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高级知识分子。

  主持人:我明白。二月河先生喜欢的并不是康熙这个皇帝,喜欢的是军事家、政治家、数学家,音乐家和语言学家的爱新觉罗玄烨,是这样吗?

  二月河:康熙自己能够在北京种出二亩双季稻,而且这个双季稻在北方几省都进行推广,对多少穷人有好处。如果是别人干出这样的成就,我们肯定要说这是多么伟大、多么了不起的科学家,因为康熙出身是个地主阶级,所以我们今天就要小看他,是不是跟看不起杨过是一样的错误呢?

  主持人:所以做好事就表扬,做坏事就批评,这就是历史小说作家的一个权利。

  金庸:是啊。

  主持人:两位的作品中有很多关于侠义精神的阐释,金庸先生认为什么是侠义的最基本的精神?

  金庸:侠义就是可以牺牲自己去帮助人家,拔刀相助。为了自己的利益去损害别人,这种就是坏人。

  主持人:金庸先生对侠义的定义是帮助别人。二月河先生怎么定义侠义?

  二月河:我也是从金庸先生的书里领会得更多,侠之大者是为国为民,凡是努力帮助别人的行为都可以认为是侠义行为,在为国为民方面作出过贡献,这就是侠之大者。我们一般的侠也要,侠之大者也要。

  主持人:不过现在有这样的一种说法,在今天的社会好像侠义精神生存的土壤和空间越来越小,您是这么看吗?

  金庸:侠义精神经过“文革”之后变得越来越差了,所以我们更加需要提倡侠义精神。以前“文革”时候对爸爸也要斗争,对老师也要斗争,我觉得这个完全不是侠义。你应该牺牲自己,爸爸有困难,做儿子的当然应该牺牲自己去帮助他;老师平时教我对我有恩义,他有困难时我当然应该帮助他。为了自己的利益去斗争老师、斗争父亲,这种人卑鄙至极,我非常瞧不起这种人。我觉得“文革”最大的遗害就是完全没有人性了。

  主持人:我现在明白您的意思,在我们今天的社会里,只要你能够助人为乐,经常帮助别人,就是有侠义精神的人。

  金庸:是的。从小处说,比如路上的垃圾我把它捡起来,对社会有帮助,深圳清洁一点了,这也是个小小的侠义精神。也是好的。你随地吐痰,把东西搞得乱糟糟的,破坏社会,这个就是反侠义精神。

  主持人:两位在中国文坛上被称为一南一北两位大侠,很多人称呼金庸先生是金大侠,您满意这个称呼吗?

  金庸:我是不敢当,称二月河先生为凌大侠,我愿意这样讲。但我自己不敢当。我做人的目标希望做一点好事,不要做坏事。大侠不敢当,总之应该做一个好人,至少做好事,要以此为目标,尽可能的帮助别人使人快乐、使人高兴,不要去损害别人。

  二月河:努力吧。努力。

  主持人:这是一位香江大侠和一位中原大侠,各自对于侠的阐释。我们在这里也搜集了很多网友的提问,他们得知两位在这有一次坐而论道,他们的问题有这样一些:有一位网友说,金庸先生曾经说过,自己最喜欢的作品是《鹿鼎记》,而二月河先生在去年接受人民网采访的时候曾经说过金庸先生的作品里面他比较不喜欢《鹿鼎记》,这是为什么?

  二月河:《鹿鼎记》我感觉是写了一个小流氓,康熙那么重要的人物在这里不重要,光是看到韦小宝在跳梁,我感觉从大气的角度上不及像我刚才提到的这种侠义精神。因为金庸先生他的书多数捍卫的不是一个人,他捍卫的是他自己的一种理念。他是凭他自己这种非凡的才能调动起各式各样的艺术手段,调动生花妙笔,把人类这种最美好的东西融合在一起。只要是好的东西他会努力去捍卫;只要是很糟糕的,他在书里最后一定把它鞭挞得一塌糊涂。这种理念在《鹿鼎记》里没有表现出来,可能我还没有深入。我不光是不喜欢看《鹿鼎记》,我也不喜欢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这就不能证明我不喜欢的东西就不好,说不定《鹿鼎记》也很好。

  金庸:第一我没讲过我最喜欢《鹿鼎记》。我只可以说就小说的艺术而言,可能《鹿鼎记》比其他的小说进步一点,并不是我喜欢。像《神雕侠侣》、《天龙八部》很开心,像《鹿鼎记》没什么开心的想象。

  主持人:我刚才听二月河先生的意思,他有一点点批评您。《鹿鼎记》里边对于美和丑这个原则好像没有坚持,是这样吗?

  金庸:我解释一下,《鹿鼎记》其实不是武侠小说,它的重点是刻画中国不正当的社会中一些不正当的、不好的风气。

  主持人:黑幕小说。

  金庸:对,也接近黑幕小说,甚至于学《阿Q正传》,鲁迅先生在描写中国社会中、中国民族性中一种不好的趋向。

  主持人:两位觉得自己哪一部作品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改得最成功。

  金庸:《雍正皇帝》我就很喜欢看,我在澳洲的时候和我太太晚上一直看,晚上不睡觉,一直看到天亮,我很喜欢。

  二月河:金庸先生的带子,我都有,还有全套的书,我都买了。看得最多的是《天龙八部》。

  金庸:《天龙八部》可能是到现在为止改得最少的。我自己作为作家的身份,人家来改我的东西,我都不喜欢的。我特别跟这些编导说,哪一部你不改,我给十万奖金,所以《天龙八部》我给十万奖金,他们改得很少。如果改得很多的话,就没有奖金。

  二月河:我对《雍正王朝》这个电视剧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满意的,我给了它59.5分。

  主持人:下一个问题是金庸先生还打算写书吗?听说您还想写一两部历史小说,这个计划进行得怎么样?

  金庸:我看了二月河先生写的历史小说我就不写了。

  二月河:我是在《雍正王朝》电视剧播出的第三天,去收发室取报纸,走路回来突然左半身就麻,我一检查是右脑主干拴塞了。整个左边身子现在也是麻木的,这种身体状态不允许我再做比较大的活。

  主持人:今年其实很特殊,因为今年在三个月前二月河先生度过了自己六十岁的生日,同时今年还是金庸先生武侠小说创作的五十周年,在这么特殊的一年能够把两位请到这里来我们的确也感到特别荣幸。我们一直很好奇,当两位见面以后会不会问对方一两个问题,我不知道金庸先生您看到二月河先生以后,您想向他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金庸:我心理的好感。跟凌先生见了面,我愿意跟你交个朋友,你愿不愿意?我觉得你很好。我愿意跟你做个好朋友。

  二月河:是这样,是这样。我有个感觉,我见了金庸先生,我感觉到他有点像他书里的老顽童。

  主持人:非常遗憾,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今天两位大师的对话活动,只能够进行到这里了。虽然时间很短,但是两位大师仍然给我们讲了许多很精彩的见解,在这里要向两位大师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也向今天光临现场的各位朋友表示感谢,谢谢各位!



                                       (宋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刘国重 发表于 2008-4-16 23:28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金庸VS文字暴力

□李多钰


  2001年的春天真是金庸的春天。央视《笑傲江湖》未播即已先热,开播
后更是引来了一轮全国性的笑骂;四月份,以“金庸”命名的总编号为1093
0的小行星又被提名委员会正式通过,从此,广袤的太空“江湖”上有了一颗名
叫“金庸”的小行星。五月份,金庸现身岭南又在当地掀起了一股热浪。
  5月20日,一直未在岭南有过公开的学术交流活动的金庸先生,甫抵广州,
就受到了当地媒体的热烈关注。尽管金庸先生未对岭南文化作出任何深刻的解析,
人们普遍流露出来的情绪是,来了就够了,按照中山大学施爱东先生的说法,
“重要的不是金庸说什么,而是那是金庸说的”。金庸此次岭南之行是受中山大
学校长黄达人和广东省文艺批评家协会主席黄树森之邀,由河南辗转而来,之后
还要再去天津,所以行程安排非常紧凑,21日在中山大学演讲,22日当地文
化出版新闻界为金庸召开作品恳谈会,23日与广州读者见面,三天行程马不停
蹄。
  记者有幸在金庸先生岭南之行的最后一天约到他的专访,在他下榻的花园酒
店与他倾谈了当代语文的一些话题。在这次谈话中,金庸先生反复提到了他对中
国文化优雅传统的神往与坚持。金庸先生是浙江人,人文的底蕴也是江南的、吴
越文化的底蕴,从他在《天龙八部》中对吴越风情充满感情的描写,我们可以感
受到先生心底深深的吴越文化情结。

  关于文字暴力

  金庸:昨天的记者招待会你也参加了,问了些问题,我记得。现在你不妨再
问些问题。
  记者:今天主要想跟您谈一谈有关白话文和当代语文的话题。有人认为您的
文体继承明末清初的笔记体比较多一些,而梁羽生继承更早一些的古文传统多一
些,您自己怎么看?
  金庸:也不是明末清初的,我这个白话文的惟一的标准就是不要欧化。用中
国的文法,用中国的传统文字来写。我是绝对避免欧化在小说中出现的,梁羽生
好像这方面就不是故意的。他本身中国文学修养很高,文字还是很优美的。他对
古文诗词都是很有修养的。
  现在的很多人写文章好像是用英文的文法来写的。我在浙江大学开过会讨论,
讨论一些当代语文的问题。武汉大学有位教授讲一番话我觉得很同意:现在很多
人写文章不是写的中文,写的是欧化的,西洋文字,用中国的文字写的西洋语言,
这个不是中国的传统文字,所以我看不懂,他讲的不是中国话。
  记者:听说您对现在文字的暴力比较反感?
  金庸:这个是“文革”时候传下来的一种不好的后遗症。文字暴力不单单是
文字的暴力而已,这反映了中国优雅的优美的文化传统在一些写文章的知识分子
中没有了,这反映了他内心的暴力,放弃了优雅的文化。(您觉得首先是他内心
优雅文化的缺乏?)文字暴力表现他内心的暴力倾向。(“文革”之前?)这种
倾向“文革”之前也有,但是“文革”以来全国性都这样了。以前有的话,你一
写出来,人家感觉你不好,就说你这个人不好,就暴露了自己的缺点,所以有的
人有节制,他内心有这?霰┝Γ??撬?桓倚闯隼矗?孟窠泊挚谝谎??唤泊挚?
骂人,一讲出来人家马上就说你人品很低下,很差,那讲粗口的这个人内心也感
觉到,所以他本来也要讲的,他就节制了,不敢讲。但是经过“文革”以后,大
家普遍化了,全世界都讲粗口,这个文字暴力表现出来就不以为耻了。文字暴力
还是反映一个人人格卑下。
  记者:现在骂人的风气在文坛也比较流行……
  金庸:“文革”以后把可耻的事情变成不可耻的了。这是违背中国的优雅传
统的。(您觉得中国古汉语的那一部分源流在现代文坛还有没有流传呢?)写的
文章跟说的话还是有区别的,全世界任何国家讲的话跟写的文字总是这样,所以
古汉语的传统不可能全部消失的。有一句常用的话说“现在这个世界越来越糟糕
了,每况愈下”,这个就是古汉语了,还是变成我们口头语了。
  传媒在推广语言暴力方面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不好的作用。现在办报如果能够
把暴力语言改一改,改一些更优雅的文字就好了。
  记者:您在报纸上假如看到骂人的文风会怎么样感觉呢?
  金庸:我觉得没有修养很无聊的,我不大去看这种文字。一个人文风差的话,
品格也就很差了,品格很差的话就不值得去看他的文字了。
  现在这种风气比“文革”的时候已经好多了。现在慢慢减少了。受过教育的
年轻人如果写文章的暴力倾向太多的话,人家会看不起的。

  关于文人办报

  记者:您办的《明报》是香港历史上文人办报成功的典范,但是现在您觉得
文人办报是不是走到了尽头?
  金庸:文人办报,文人在组织编辑采访当然是好的,但是办报主要是企业家
的工作比较困难,对文人来讲,就不会做。但是现在世界上教育发展了,文人和
非文人的界限也磨合了,很多大企业的主管人员都是大学毕业生,但不一定是念
文学的人,可能是研究科学的人,你说他是文人也可以,所以这个文人定义比较
模糊了,受过高等教育就是文人。管理一份报纸是相当困难的,需要各方面的人
才。单单是读中国文学,就很难办报了。 
  记者:当时您的旗下汇聚了一批文化精英,您对人才的综合素质是非常有眼
光的。
  金庸:香港社会是一个很商业的社会,学中国文学、西洋文学的,他自然而
然接受到工商业的熏陶,这些文人到了香港社会中就不是一个简单的文人了,工
商业跟企业管理他也有知识,所以在香港文人办报的可能性比较大。但是在内地
就不行了,文人归文人,企业家归企业家,分得很清楚,香港不是这样。
  记者:广州的报纸您看过吗?
  金庸:有看。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广州日报这些报纸基本上内容还是很
好的,文字暴力不大有,比较清秀文雅的。说到到广州来的感觉,以前香港基本
法在这里开会,开会的代表有些家属觉得广州人讲粗口,在火车站飞机场老是听
到广州人“三字经”的话,这次我来就没听到,有改善。香港人讲粗口也很多人
的,但是在香港如果公开场合讲粗口人家会觉得是可耻的,他自己也会收敛。

  关于中国文坛

  记者:王小波的文章您看过吗?
  金庸:王小波不是文字暴力,他是蛮幽默的文风,趣味性的。
  记者:我想请您对国内的作家的文字发表一些意见。比如说贾平凹……
  金庸:贾平凹的文字也很好的,他也不是文字暴力,他有时候写像《废都》
这样的内容,描述西安青年的性生活,这倒不是文字暴力,是对实际情况的描写,
我觉得也是可以的。
  记者:莫言最近有一部《檀香刑》,您看过吗?
  金庸:莫言的文字我很接受,很欣赏。莫言有些文章写得很好的。《檀香刑》
我还没有看过。莫言我看过他的一些短篇,写得很好。
  记者:南京的作家您关注过吗?像朱文啊……
  金庸:朱文,我看过,写得很新潮、很前卫的,我看了一下,不大看得下去,
我觉得他在文字上文风结构不像中国话,比较欧化一些。欧化的文字我情愿去看
英语法语,不用去看中国人写的了。
  王安忆我喜欢的。才写的这些过分意识流的我就不太接受了。
  记者:那京派的比如王朔的您看吗?
  金庸:王朔的我看过一本《盗主》(记者注:大概是指《顽主》)。他反映
北京街头青年的心态,对这些人我没有接触过,不了解,也没有这方面的经验,
所以我看过就算了,也没有深入地好好地去研究。他的语言,有些话我也不懂,
京味特别重,讲的京油子的话,地方色彩特别重。
  中国文坛,莫言的余华的这些都是写得很好的。

  关于历史小说

  记者:您曾经在很多场合表示过您想写历史小说,不知道现在的进展如何?
  金庸:我本来想写历史小说,做了很多准备工作,但是越研究下去就越觉得
历史小说这个观念将来要放弃了。我打算不用小说体裁了,写通史,中国通史吧。
写小说有时候自己创造,假的东西放进去,我想写真的历史。
  记者:您的小说像《书剑恩仇录》和《鹿鼎记》对清史的叙述很有想法,您
对清史的研究很深吧?
  金庸:有些也没有研究。研究历史的话就细节都要注意了,过去历史的知识
很不够,这几年都在补。我对清史的研究不及二月河。我很喜欢看二月河的东西,
我觉得他对清史的细节什么的都研究到了,以前我没有注意到这些东西。《雍正
王朝》写得最好,但是也有些夸张,男女感情上面的描写比较粗糙一点,还有结
尾我也不怎么同意,雍正这样一个一国之君为一个女人去自杀。但是基本上整体
还是不错的。乾隆的那一本就比较粗一点,没有主题。“雍正”的主题很明确了,
脉络是一致的,一方面是说权力?氛??环矫嫠嗲逄拔

宫商字 发表于 2008-4-19 10:32

果然大师对话,非同一般!!!:fbcb

刘国重 发表于 2008-4-22 16:26

对另一新派武侠名家梁羽生,金庸夸他本身的文学修养很高,文字很优美,对古文诗词都很有见解。他认为王小波有蛮幽默的文风,文章是趣味性的。金庸对莫言的文字表示很接受也很欣赏。赞他有些文章写得很好,但莫言新作《檀香刑》还没有看过,不过他很欣赏莫言的一些短篇。

金庸自称对清史的研究不及二月河,并坦言很喜欢看二月河的东西,觉得他对清史细节什么的都研究到了,以前自己没有注意到这些东西。金庸认为二月河的《雍正王朝》写得最好,但是也有些夸张,男女感情上面的描写比较粗糙一点,还有结尾他不怎么同意。写乾隆的那一本就比较粗一点,没有主题。在中国写历史小说的作家里,二月河是比较严肃的,不会乱来。至于高阳的历史小说,金庸认为他描写非常细腻,文学的修养比较高,但是高阳的一个缺点是非常罗嗦。金庸说自己和高阳是好朋友,有时候跟他指出过这个问题,但是他说这是个性,改不了的。



●明清历史作家高阳先生在其描述清高宗(即干隆皇帝)的身世之谜时,对您书中的描述略有异见,如果说高阳先生能活至今日,当面向您询问:「干隆到底是不是陈家洛的兄弟?」时,您会作何反驳?
   
金庸:陈家洛本无其人,当然不是干隆的真正兄弟。但在《书剑恩仇录》中,干隆确是陈家洛的亲哥哥。高阳先生是第一流的「历史小说家」,他当然知道历史与小说的分别,他决不会问我这问题的。高阳先生在生时,和我是相当好的朋友,我明白他的个性和修养。有的「历史学家」,反而不了解历史与小说的分别,由此而斤斤置辩。http://shenyuanzhuren.blogchina.com/blog/6548987.html以其约三千万言的百科全书式的历史小说系列 二月河:高阳、唐浩明和我


  我本名叫凌解放,听上去很现代化吧!和我的历史小说的内容好像相差很远,所以起了“二月河”这个笔名,想给人一种感觉,二月的黄河冰凌解冻,向下流奔放,其实名字没变,只是转变了一下形式,一个是谜面,一个是谜底。


  我差不多是四十岁才开始写历史小说的,但是之前不能说什么都没做。这么说吧,在我23~40岁时,没有一天晚上是两点之前睡觉的。干什么呢?或看书或写些随笔。因为个人的喜爱,读得最多的还是史料方面的书籍(笑:不带功利性的),比如《史记》、《资治通鉴》、《二十四史》等等,从而对中国各个朝代的制度和各种社会关系有了深刻的把握,然后加上自己对历史的理解,这就是我写历史小说的素材来源,有了这些积累,我才能写出小说中的官场文化和权术斗争。


  对于其它的历史小说大家,高阳先生是让我十分敬佩的一位。他的优点是:贵族气息浓厚,文笔从容。他的笔法非常柔和,对人物的刻画非常细腻,书中往往有浓厚的人情味,时代特色也把握得很好。缺点是:稍微罗嗦一些。他的书我都很喜欢,之中我最喜欢的是《慈禧全传》中的《玉座珠帘》,因为这本书中人物的情绪、心理变化描写得非常到位。唐浩明写书是非常严谨的,对历史资料掌握得可以说是很准确的。他的书几乎可以当作正史来看,资料性很强。而我自己从严谨的角度,不如唐浩明,行笔从容上不如高阳。但是情节和个性化地语言表述有我独特的地方,对历史的理解或许也有我独特的观点,和我观点相近的投缘的读者也不少。


  有很多人提到过历史小说的创作原则问题,我的创作原则就是真实。我认为好的历史小说要把历史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但是当两者发生冲突时,我个人的看法是,历史的真实要让步于艺术的真实,因为这毕竟是小说,不是史料记载。书中更应该满足普通读者想象的需要。对我而言,他们才是上帝(笑)。当然历史小说好不好也与作家本人的素质有关,因为历史小说中还表现出了作家本人对历史、时代的理解态度。


  近年来由于身体不好,所以我没有什么大的创作,只是年初出版了一本随笔集《二月河语》。大家都知道我有严重的糖尿病,其实这本书就是糖尿病的产物。这本书是我在养病期间写的一些随笔、散文的结集,这些文章大多发表在国内外一些报纸的专栏上,如香港的《明报月刊》、马来西亚的《星洲日报》等,《二月河语》也可以说是这些专栏文章的结集。最后还是要感谢上帝(读者们),谢谢你们喜欢我的书。(晓仕/整理)


  高阳小传:


  19223月15日,生于浙江杭州横河桥地区。父亲为许宝朴,母亲为黄琬;


  1930父亲许宝朴病逝;


  1946以优秀成绩考入杭州笕桥国民党空军军官学校,录为文职人员;


  1953长篇小说《猛虎与蔷薇》、《霏霏》面世;


  1959以上尉衔退役,加入报界;


  1962以笔名高阳在在《联合报》副刊连载其首部历史小说《李娃》,广受好评;


  1986自《中华日报》退休;


  1987应香港中文大学文化研究所之邀,演讲“《红楼梦》及作者的背景”;同年亦受日本梅园会邀请,演讲“慈禧太后与伊藤博文”;


  1989


1月,因肺病急送荣民总医院,至3月底出院;同年3月1日,《水龙吟》获选为《中国时报》开卷一周好书金榜;8月5日,开始在《联合报》连载其最后一部作品《苏州格格》?


  19925月12日因肺炎等重症送入荣民总医院抢救,6月6日下午3时45分在医院病逝,享年71岁。

记者:您曾经在很多场合表示过您想写历史小说,不知道现在的进展如何?
  金庸:我本来想写历史小说,做了很多准备工作,但是越研究下去就越觉得
历史小说这个观念将来要放弃了。我打算不用小说体裁了,写通史,中国通史吧。
写小说有时候自己创造,假的东西放进去,我想写真的历史。
  记者:您的小说像《书剑恩仇录》和《鹿鼎记》对清史的叙述很有想法,您
对清史的研究很深吧?
  金庸:有些也没有研究。研究历史的话就细节都要注意了,过去历史的知识
很不够,这几年都在补。我对清史的研究不及二月河。我很喜欢看二月河的东西,
我觉得他对清史的细节什么的都研究到了,以前我没有注意到这些东西。《雍正
王朝》写得最好,但是也有些夸张,男女感情上面的描写比较粗糙一点,还有结
尾我也不怎么同意,雍正这样一个一国之君为一个女人去自杀。但是基本上整体
还是不错的。乾隆的那一本就比较粗一点,没有主题。“雍正”的主题很明确了,
脉络是一致的,一方面是说权力?氛??环矫嫠嗲逄拔

yanliuzhangyan 发表于 2008-4-25 08:23

shaolinpai先生说金庸在世界文坛的实际地位在大仲马和雨果之间,不知楼主怎么看?

刘国重 发表于 2008-4-29 16:47

shaolinpai先生说金庸在世界文坛的实际地位在大仲马和雨果之间,不知楼主怎么看?
===================
差不多。金庸比大仲马要高

萧峰来也 发表于 2008-5-2 21:39

二位高人聊天,所得匪浅

刘国重 发表于 2008-6-22 00:20

二月河缺乏“诗性”
    难眠之夜,闲看新浪博客首页,见有转载的《专访二月河:金庸写得太不真实》一文,细细读来,基本知道了二月河的观点。可以说,二月河不喜金庸小说,或是认为金庸小说不真实,其实是缺乏“文化诗性”的表现。
   我们这个时代太“现实”了,从政治“现实”到经济(金钱)“现实”,我们始终生活在一个“现实”的氛围中,培养出了我们这种“现实”的人。至于唐诗宋词等传统文化中的“诗性”,我们恐怕是久违的了。
    二月河认为金庸小说不真实,说得太对了,因为金庸小说本来就不是写所谓“真实”的小说,金庸小说表现的,是文化的真实。
    金庸小说的基本特点是大俗大雅,至幻至真。

    大俗大雅是指金庸小说从“大传统”与“小传统”的接合部切入,融通雅俗而超越雅俗。“小传统”是“大传统”的基础,“大传统”又对“小传统”起着导向作用,两种“传统”存在着对立而又融通的关系。金庸小说一方面以“小传统”中富有活力的文学形式和合理的文化因素向 “大传统”渗透,一方面又把“大传统”中的文化理想融汇到“小传统”中去。这样,既超越了“小传统”文学样式中某些“俗”的方面,也超越了“大传统”文学样式中某些“雅”的方面,真正做到了大俗大雅。

    至幻至真是指金庸小说不拘泥于细节的真实,甚至刻意追求超越细节的真实,直接诉诸人们心灵的最深层次,达到了理念的真实、文化的真实,从而创造了一种具有诗的功能的文化小说样式。惟其如此,金庸小说才能摆脱种种局限,将各种应有的情感推向极致,才具有了其他小说无法具有的魔力。
    我们从三个方面来考察金庸小说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一、“武”与侠”——征服世界与完善道德的恒久渴望。

    在伦理本体型的文化中,“武功”、“武力”、“武术”等以“武”为中心的概念反映的是人们征服社会的渴望,“侠客”、“侠义”、“侠行”等以“侠”为中心的概念反映的则是对完善道德的祈盼。
    “武”的最高境界是“神武不杀”,“侠”的最高境界是“欲除天下不平事”,两者的终极目的都是建立一个理想的桃源世界。所谓“侠”是目的,“武”是手段,两者在行为方式、道德追求、文化理想等方面和谐地统一起来。金庸小说从武德和人生境界两个方面对“武”作了深刻的阐释。武德的高尚与卑下是决定武功成败的根本因素之一,并进一步把武德分为社会道德和文化道德两个方面。作为社会道德的武德要求练武要有“振人不赡”、“扶危济困”的正确指导思想,作为文化道德的武德,实质上是对待文化的态度,主要表现在对武功的理解、选择和练功的方法上,由此而分出所谓的“正派武功”和“邪派武功”。“正派武功”在文化背景上符合儒家、道家乃至释家哲学的和谐理论,主张性、命双修,顺应了社会伦理道德和人性的基本要求,有助于构建弘大刚毅的人格。“邪派武功”则破坏人自身及宇宙万物间的和谐,追求“片面的深刻”,违反人性准则,最终只能玩火自焚。武功与人格是相统一的,如“为国为民”的大侠郭靖练的是符合《周易》文化精神的武功“降龙十八掌”,而东方不败则练戕害人性的《葵花宝典》。
    金庸小说把历史上具有一定道德色彩的武功变成了体现文化理想的符号,把儒、释、道乃至诸子百家学说中的合理成分相互融通并形象地显现出来,超越了伦理说教和道德劝化的层次,从文化、哲学的高度构建起了一个完整的道德体系,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融入现代人的生活之中。在金庸小说里,武功绝不是单纯的外在的技击,而是与人的生活经历乃至生命感受密切相关。作为道家文化象征的老顽童周伯通晚年练成了“左右互搏术”和“空明拳法”,飞扬佻达的杨过在经历了人事惨变之后悟出了“黯然销魂掌法”。其实这已不是武功,更不是武术,而是人的心灵情感的外向宣泄,是人们的生命外化形式。在这里,武功与人的生命相互融透,武功也就因此升入了民族文化本体。
    金庸小说中的侠客形象主要可以分为四类:民间侠、儒侠、道侠和“自由”型的侠客。民间侠的典型代表是萧峰,他具有历史上一般侠客的讲义气、重然诺、扶危济困等优良品格,更重要的是他具有古往今来的侠客中最为潇洒不羁、纵横无束而又豪爽纯真的性格和深厚的怜悯情怀。儒侠的典型代表是郭靖,他的身世经历以及性格思想都符合孔孟的论述,他的具有远大理想而又积极行动的大侠品格有着巨大的楷模的力量。道侠的典型代表是张三丰,他清虚自守、圆融无碍、慈善为怀而又不是遗世独立,他的清明澄澈的智慧和静穆高大的人格赢得了人们的恒久景慕。令狐冲是的“自由型”的侠客的代表,其特征是以传统的蔑视陈规陋俗的道家思想为底蕴,而又融铸了五四精神的某些特点和英国的自由主义精神,他不顾武林中的正邪观念、门派观念和一切陈规陋俗,处处以生命的真情来对待世事人生,因此才能笑傲江湖、笑傲江山乃至笑傲人生。人们对令狐冲的喜爱,充分说明了人们对真情与自由的渴望,对世俗纷争的厌弃及对文化理想的向往。
    二、“情”与“理”——本真生命与道德禁锢的纠结与冲突。

    金庸小说最大的成功之一是通过爱情描写而为我们建构了一种携手走天涯的人生范式。由郭靖与黄蓉、杨过与小龙女、令狐冲与任盈盈、袁承志与温青青等人共同构建起的这种人生范式有着恒久的激动人心的力量。“走天涯”是指仗剑行侠,“携手”则是指与红粉知己共闯江湖。仗剑行侠之诱人,尚不在其扶危济困、除暴安良,倒多是为了肆逞已志,抒解久遭压抑的情绪,更甚者则是以江湖为江山去建功立业,获得社会实现感。“携手”的妙处就更多了,沙里淘金、自择伴侣,尽将自由与幸福炫示于人。这“携手走天涯”五字,既能满足人的社会实现的要求,又能使人充分享受感性生活,确是人生妙诀。其妙处还不止于此,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种实现的方式:“走”。豪迈、刚烈、苍凉、忧伤、潇洒、自由,一“走”,就全出来了。从这一意义上讲,“携手走天涯”确是一种诗意人生。这种融“水浒”与“红楼”于一体的人生范式,既植根于传统文化深处,又为正统的封建观念所不容,因为她把传统文化中符合人的本真生命的内在的合理因素张扬出来,与维护封建等级秩序、道德观念的封建政治意识形态有着尖锐的冲突,并对其发生着撞击性的破坏作用。
   其中爱情模式大概可以分为8种。杨过与小龙女的爱情属于玄哲型的,是一种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爱情的爱情。黄蓉与郭靖的爱情是补偿型的,带有浓厚的道德宿命意识。陈家洛与霍青桐、王重阳与林朝英、石清与梅芳姑的爱情或关系是内弱型的,映示着中国男人内在虚弱的文化本质和某些传统社会观念。段正淳的爱情观似乎带有对爱情未来状态的思考,有一定的浪漫色彩,应该属于未来型的爱情。李莫愁和康敏的爱情是属于变态型的,反映了不为我所有便要毁灭的狭隘的小农意识和用 “政治手段”来解决感情问题传统方式。张无忌是个平民英雄,在爱情上选择性不强,属于平民型。令狐冲与任盈盈在超越了世俗的偏见的基础上以生命的真情结合,是属于“自由”型的。韦小宝的爱情是地地道道的庸俗型的爱情,他的妇女=妓女、结婚=生殖、爱情=占有观念是传统的流氓无产者意识的反映。在这个情与理的融合与冲突的世界中,金庸小说将情感建立在深厚的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从而使这些爱情模式具有了撼动人心的文化力量。
    三、传奇与传统——以传奇的形式展示民族的文化原型和文化精神。

    建立一个桃源世界是我们永恒的文化理想。郭靖想实现的正是儒家的社会理想,萧峰企望以死来消弥刀兵,陈近南则是一个兼侠客、忠臣、民族英雄于一身的人,书生侠客陈家洛的失败及归隐异域正使我们看到了他身上的理想成分。袁承志自幼立志复仇,但国仇、家仇、天下仇,仇仇报不得,却在层层的“复仇”过程中升华了自己的人格。再加上杨过和小龙女归于玄寂,令狐冲和任盈盈“曲终人不见”,狄云和水笙逃避深山,真是一部悲壮的侠客无奈奏鸣曲。千古文人侠客梦,千古侠客梦桃源。文人与侠客都是要建立一个德化淳美的桃源世界,只是文人用笔,侠客用剑而已。
    与此相关,中华民族的桃花源情结在其中也有鲜明的体现。在《倚天屠龙记》中的冰火岛上,谢逊恢复了人性,正派的张翠山与邪派的殷素素结为连理,一旦回到中原,一切都被“异化”得面目全非。在活死人墓中,杨过与小龙女是那样的清纯自然,而来到“花花世界”中,却是一次比一次更惨痛的折磨。所有这些,都表现了我们传统文化中要建立一个清纯世界的文化理想与文化冲动。
    金庸小说结局可以分为两类,或失败,或归隐,总之难有“大团圆”的成功的结局。成吉思汗怀着对英雄的迷茫逝去,郭靖战死襄阳,张无忌将江湖拱手相让,袁承志“空负安邦志,遂吟去国行”,都是有志不骋的失败结局。至于以令狐冲与任盈盈的“曲谐”为代表的归隐型结局,是对江湖、江山乃至人生的超越与提升,也不是所谓的现实的成功。其实,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理想只能向现实一点一滴地积淀,只能永远走在现实的前面引导与提升现实,但永远不能完全取代现实,因此,金庸小说的结局不是谁的随意安排,而是历史文化的必然选择。此外,像对于恩仇观念和正邪观念的超越,《天龙八部》中无人不冤、有情皆孽的悲悯情怀,《鹿鼎记》对民族劣根性的挖掘,也都表现了民族精神的一些重要方面。
    文学的意义是在历史境遇中生成的。金庸小说之所以能够产生这样的影响,从内容上看,最根本的原因是其文化底蕴与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有着深度的契合,并能在一定的现代意识的融透中对传统文化进行苦心孤诣的梳理和显扬,暗合了我们民族重塑文化本体的百年祈盼。因此,金庸小说的流行不是一种偶然的现象,而是一种历史的选择。金庸小说的最大的意义不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多少传统文化的“精华”,而在于它在现在和未来的民族文化的认同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其重要的文本。也就是说,阅读金庸小说易于唤起了我们民族文化的深层记忆,易于将民族文化的遗传内码转换为直观可感的形式,使我们在审美状态中深化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金庸小说因与传统文化的深度关联而成为一个开放的文本。在当代语境中,其传统文化的底蕴会在现实中生成相当复杂的东西,并对现实产生复杂的影响。我们应该从文化的深度入手,梳理并显扬其合理的因素,使之为民族文化的认同与民族文化本体的重塑发挥积极的作用。
   爱读谁的小说,当然是个人的事;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这些“个人”的身上看出我们这个时代的某些特点。
   一个不务实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民族,同样,一个缺乏诗性的民族,在前进的道路上往往也缺乏应有的动力!
    现在,我们民族的诗性在哪里?








附原文:


本期读书人物:二月河

    二月河,本名凌解放,著名历史小说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1945年生于山西省昔阳县。高中毕业后入伍,1978年转业到河南南阳市委工作,现任河南省作协副主席,中国红楼梦学会河南理事,南阳市文联主席。以其清代“帝王系列”历史小说作品著名。主要作品有《雍正皇帝》、《康熙大帝》、《爝火五羊城》、《光绪皇帝》、《乾隆皇帝》、《乾隆十二大贪案》、《胡雪岩》(与薛家柱合著)。

  1982年10月,在上海召开的中国 “红学会”第二次全国《红楼梦》学术研讨会上,专家、学者由《红楼梦》谈到曹雪芹,由曹雪芹谈到曹寅,又由曹寅谈到康熙皇帝时,有人感叹,像康熙这样雄才大略的杰出人物与了不起的政治家,居然至今还没有一部像样的写他的文学作品问世,奇哉怪也。话音未落,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却以一句“我来写”令所有人侧目。  
  用“于无声处听惊雷”来形容当年仅作为年轻的红学理事到上海参加红学会议的二月河随后的横空出世绝不为过。放言要为清帝立传的二月河,开始以一年一卷计30多万字的速度投入创作,硬是把清朝康、雍、乾130余年间的历史画卷,波澜壮阔地呈现在了世人面前。从此,二月河这个名字就和以康雍乾为代表的清代帝王联系起来,被称为写皇帝的“专业户”。而随着据他小说改编的央视大剧的热播,也甚至有人开始模仿金庸武侠套用的 “井水柳词”说,哪里有华人,哪里就有二月河的读者,也哪里就有二月河的观众。至此,曾经的专业军人凌解放,也成长为南阳“镇市之宝”大作家二月河。
  
脑子一热写清史



  对于自己的康雍乾巨著的写作,二月河仅用了一句话,就是“脑子一热”。他说:“当时也没想这么多,我就写了。封建帝国落霞部分特别灿烂,特别美丽。”
  至于为什么在康雍乾之后不再继续写清朝的其他皇帝,二月河的解释是:“因为康熙、雍正、乾隆三个是一组,叫做‘回光返照组’,封建政治、经济、文化都达到了极度成熟的阶段,写好康熙、雍正、乾隆,再写光绪、嘉庆,文化上就没有刻意的变化。”
  有人说,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那么二月河通过他书写的清王朝又能告诉今天的我们一些什么呢?对此,二月河说:“我写这书有两个目的,一是通过了解历史上的优秀文化,多层面多层次地构建我们今天的鲜活的精神文明生活。另一方面也让我们的读者了解到,即使像康熙、雍正、乾隆这样在中国历史上比较突出的帝王,仅凭其个人力量也无力阻止一个朝代走下坡路。对这一点我们尤其要有清晰的认识。”
  
金庸写得不真实



  同时读过二月河与金庸的人,大都会说他们的作品风格很像,二月河坦承自己的创作确实曾经从金庸作品中汲取过养分。但对于金庸作品,二月河说自己很不喜欢 《鹿鼎记》,而且也曾面对面和金庸讨论过这个问题,“我曾经当着金庸的面说,我不喜欢他的书。他问我,为什么不喜欢,我跟他讲,康熙、雍正是中国历史上非常耀眼的文化时代,你却杜撰了一个韦小宝,我不喜欢。”
  二月河还表示,《雪山飞狐》《碧血剑》等几部金庸作品他也看不进去,因为“金庸写得不真实”。二月河也因此说:“金庸先生写的不能叫做历史,我说金庸是天才,王朔是鬼才,二月河是人才。我们看到电视剧里面,大侠带着佩剑,把银子往桌上一放,大家看了,不知道银子从哪来的。银子计量单位小到零以后,小数点十三位。我可能拿这么大的银子吗?三两银子可以盖三间房子,三两银子可以供老百姓八口之家过一年。而柴米油盐是我要考虑的,但是金庸先生则不考虑,你看杨过和小龙女住在古墓里,谁给他们采购东西啊?像金庸这样的‘天才’是不考虑这些小问题的,不像我这样的‘人才’还要在小说中考虑到小说主人公过日子需要的柴米油盐。天才可以不老实,人才得老实。”
  最让二月河高兴的是,尽管自己“猛烈”批评了金庸,金庸却最后给了他这样一句话:“你的作品我都喜欢。”



用所得税降低书价?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目前的图书定价节节攀高,对此,既是写书人亦是读书人的二月河感受深刻。“在全国人大会议上,我有一个议案,第一,能不能设立一个公共诺贝尔奖,这几年看春节联欢晚会,大家都是抱着很大的期望想看到一些好的节目,但是每年大家都不免有所失望,这并不是中央电视台无能,我可以说他们也是把全身解数都用出来了,但仍不能使人民群众满意,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好的剧本,没有好的原创著作,这样的情况下,你再强调导演,也不可能创造出好的精神食粮。”
  所以,二月河提议人大考虑能否免去作家的所得税,并把向出版社征收的税款全部用于补贴书店,补贴到书价里面去,把书价大幅度地降下来,以打击盗版。他的这番想法却被外界误会为他是想给作家增加收入,为自己争得利益。“而我说的意思是把这个钱补贴书价,使贫穷读者都能买得起书,我是人大代表,我说这个话是负责任的。”对于质疑,二月河如是表示。



■对话二月河



老天爷说二月河你歇歇吧

  竞报:在写完清大帝系列后,你还有别的什么写作计划吗?
  二月河:我对我的写作没有信心。我写完清朝大帝系列后,想写太平天国,我还想写写第二次鸦片战争,想写洪秀全,想写这么一系列的东西。但是后来老天爷说,二月河你身体不行了,你歇歇吧。
  竞报:没想过要如康熙所想再活500年?

  二月河:那是妄想。我现在只能做多少事儿,就做多少事儿,写一篇千字文,锻炼锻炼身体,身体好了再写吧。
  
历史人物中偏爱康熙



   竞报:在清王朝中你最喜欢的人物是谁?
  二月河:康熙。康熙有三大贡献,第一是对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当时国土达到了1400万平方公里。第二是对发展当时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第三是对当时的文化、教育。在康熙年间出现了中国第一部著名的神鬼短篇小说 《聊斋志异》。而且康熙自身懂得医学,懂得七国外语,懂得书法,懂得数学,甚至还有双季稻的栽种等方面。
  
千万别把我的书当历史读



  竞报:作为一个长期进行历史写作的作家,你对历史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二月河:我们应该从历史当中汲取我们需要的营养,因为历史是过去的事情了,但你读我的书,我不希望你把它当作历史来读。读我的书只能对当时的人文、社会心理与社会生活有一个概括的了解,如果你对这个感兴趣了,你感到对你人生有了某种启迪,愿意继续去研究它,我觉得我写这个小说的目的就达到了。我也并不是想让所有人都对这段历史感兴趣。



■作家现场



仁厚和蔼二月河



    功成名就后的二月河,因健康原因,长期隐居在一代贤相诸葛武侯的故里河南南阳,一个山清水秀、安闲自在的地方。  

  第18届中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在郑州开幕,我也才因此得以近仰二月河先生。在一场名为“南阳论战:朝阳与落霞:二月河、孙皓晖的‘秦清’对话”的主题活动中,《大秦帝国》系列丛书作者、陕西作家孙皓晖与二月河,就秦清这两个作为中国封建制大一统帝国的开端与结束的帝国进行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高端对话,涉及秦帝国与清王朝的整体比较、个人历史观与历史写作等诸多话题,而目的在于试图从中探索民族文明史的正源时代与古典终结时代,寻找中华民族的强盛之道。但是,现场时时爆发的掌声和笑声却不仅让这一切显得举重若轻,也旁证了两位作者的过人才华与不俗谈吐。这其中又以二月河的幽默尤其精彩,并因其幽默里的难得的真诚,那精彩也有了几分感人。

  在当天的“论战”现场,被称为南阳“镇市之宝”的大作家二月河,白衬衣,光脚皮鞋,随性可见一斑。眼睛微眯,小而有力,一口河南话夹杂着山西话,谈吐间充满了机敏和智慧。随口而出的都是“金庸是天才,王朔是鬼才,我是人才”这样的妙语。

  不管是作为读者还是作为观众,这都是一次难得的现场体验。小说与电视剧分别为我们呈现的世界是有不同的,而这两者又在这个可称仁厚和蔼的长者身上真实地合二为一了,而以前仅依靠媒体等“第三者”转述而成的二月河印象,也在那一刻有了完全不同的感觉,那是一种仁厚又和蔼的长者所能给人的亲切、踏实的感觉。




已投稿到: 排行榜 圈子 评论(8)| 阅读 (61) | 收藏 (0) | 分享 | 举报
前一篇:一个永远无法完成的心愿
后一篇:《出塞》:历史——意义的追询与诞生

夏雪鸿 发表于 2009-7-5 11:03

大师对话,果然获益!ds1775465355

血刀 发表于 2009-8-27 11:54

原帖由 yanliuzhangyan 于 2008-4-25 08:23 发表 http://www.jyjh.net.cn/bbs/images/common/back.gif
shaolinpai先生说金庸在世界文坛的实际地位在大仲马和雨果之间,不知楼主怎么看?
其实最早说这句话的是一位北大中文系教授,不知道是严加炎、陈平原、钱理群中的哪一位了。。:sdwe

血刀 发表于 2009-8-27 11:57

二月河和金庸都在夸对方。。:ryttr

草堂春梦 发表于 2012-1-5 16:35

:sftr :sftr :sftr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金庸与二月河对话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