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金庸茶馆(还有其他的地方等)用的也是htw这个名,都改就好麻烦了,这里就还只好用htw1了,原谅则个:ryttr (七)
我之爱《书剑》,理由有四:
其一,除去好些牵强败笔,故事是好故事,直接以国仇家恨展开的故事,矛盾冲突都别具力度,无论悲剧还是喜剧都更深刻。“故事的确写得波澜壮阔,扣人心弦(孔庆东语)”。有森然,又有婉约,有大漠孤烟直,又有江南桂花香,有山雨欲来风满楼,又有赏心乐事谁家院,有原来姹紫嫣红开遍的欣悦,又有似这般都付与断井残垣的萧索。此书“在连载的时候,顿时就使《新晚报》洛阳纸贵。人们形容当时的情况为‘家家说书剑,户户论金庸’。一部书就使金庸走红,而且小说迅速传到南洋一带,被改编成其他形式,用来说书,广播。”其感染力可见一斑。只是先生写书,功力越来越高,后面好多被誉为煌煌巨著,因此这部显的失色了。
其二,名字非常美,具有文艺气质。书名《书剑恩仇录》美;人物名陈家洛,霍青桐,余万亭,徐潮生,文泰来,陆菲青等等,意境儒雅高远,大气磅礴,无一不美。名号美,比如翠羽黄衫,又比如红花会。回目名美(修订版):“盈盈彩烛三生约 霍霍青霜万里行”这个在前文已提到。再举例“古道腾驹惊白发 危峦快剑识青翎”,“置酒弄丸招薄怒 还书贻剑种深情”,等等。
其三,文笔独特。先生的文字功夫之高已是公认,“通俗而又洗练,传神而又优美”(严家炎语)。我这里要说的不完全是上述意思。这是先生的第一部书,只是牛刀初试,金庸风格还没有完全形成,无论是在情节上(才子佳人式)还是文字上旧小说旧文艺的痕迹颇重,后来的作品一样是文字优美,情节一样是动人甚至远过之,但是都没有这部里的旧文艺风格浓郁。《书剑》情境处处皆美,“盎有古意”,“古风犹存”。又因描写不少读书人,说话好多是文邹邹的,富有文化底蕴。确实适合说书,我恰喜欢。
其四,喜爱于万亭徐潮生的故事。少时初读《书剑》此书之时,我内心充满了对陈家洛的愤恨,对香香公主的不以为然,对霍青桐的无比喜爱与同情,所以觉得主角的故事好没有意思。但是却非常喜欢于万亭徐潮生的故事,凄美坚贞,但又光明磊落,大义昭昭,并无不可告人之处。陈家洛得生母与义父如此,幸何如哉。这两个人在书里都是暗写,从别人的口里写,从书信里写,都没有正面出场,却深得我心。后来在94版电视里正面出场,两个演员的感觉我都很喜欢,觉得真演出了书里的感觉。在此附徐潮生的书信内容:
亭哥惠鉴:你我缘尽今生,命薄运乖,夫复何言。余所日夜耿耿者,吾哥以顶天立地之英雄,乃深受我累,不容于师门。我生三子,一居深宫,一驰大漠,日夕所伴之二儿,庸愚顽劣,令人神伤。三官聪颖,得托明师,余虽爱之念之,然不虑也。大官不知一己身世,俨然而为胡帝。亭哥,亭哥,汝能为我点化之乎?彼左臀有殷红朱记一块,以此为证,自当入信。余精力日衰,朝思夕梦,皆为少年时与哥共处之情景。上天垂怜,来生而后,当生生世世为夫妇也。妹潮生手启。
余万亭以红花会总舵主之尊,终身未娶,一直暗中保护徐女并因此被逐出少林,在徐潮生死后,竟在大业未竟之时便伤心而逝。其种种情痴之处,至今读来,亦令人怦然心动。其书信令人感佩,只是内容颇长,就不录于此了。这里仿似私情间接成全了大业,因此知人生其实并无定论和模式也。不知有多少同仁和我一般喜欢他俩。
最后,再谈一点不爱。这个不爱是说李沅芷。本来她是个顽皮善良执着的女子,她自己也有一段苦涩的感情经历,先生想来颇爱之。但是我因为她是陈霍情怯的作俑者,直接导致陈的移情别恋,多年来对她从不释怀。虽然我也明白根源不在她,甚或她不过是作者的替罪羊,连少时不爱之陈香都能够心结渐开,对她依然是不依不饶,还是觉得她very annoying (无论是在书里还是电视里),可见人的感情就是这么复杂,不能完全听从于理性也。奈何奈何。
又及,少时曾在电影画报(?)上看到大陆早期的电影《江南书剑情》与《大漠恩仇录》,名字很好听,因此记住了,却原来就是《书剑》的改编,还记得陈家洛是达式常主演,在那个杂志上的图片里很是年轻英俊。 后记
长久以来,一直想写写对《书剑》的种种感喟,今日终于完成,心下很是愉悦舒畅。
年少的记忆与年长后的体会写在一起,这就好像两个人在讲同一个故事,虽然谁也没有说假话,说出来的故事却肯定是不一样的,皆因角度和体会大不相同也。可是年少时我与现时之我又不是真正的两个人,所以还是有很多不可分的地方,很多相承相通的地方。
只是,有的时候,我们爱的其实不是有形的故事,而是心里的那种感觉,这种感觉说不出来,却偶然发现在某个故事里,某些人的身上有这感觉的影子,因此借点评这些事和人来捕捉那感觉。然笔墨毕竟不同于思想,可诉诸笔端的,也许只是这感觉的万一,抑或根本不是起初的那感觉了。
期待看新修版《书剑》及先生加上的最后一章“魂归何处”,至今无缘得见,也许看了以后,又别有意想了。
2008年5月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