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张郎,识无忌否?
忌:嫉妒;畏惧;禁戒。无忌:无畏;无禁;大度。
或许他的名字就是他性格的最好写照,金庸先生在预想设计这个人物的时候,或许就有意要将他写成一个慈悲为怀的“佛道”大善人,因此赐予了他这个极有意味的名字。但读通全书,此人的个性特点留给读者的印象甚至不如他的“无忌”这个名字来得鲜明响亮。不知道这是作者的刻意为之,还是意想不到的效果。
“不识张郎是张郎”是小说最后一回的回目,也是最终的点睛之笔。作者通过“起死回生”的少女殷离神来一笔道破了张无忌性格中的隐秘,也是对张无忌性格特点最精辟的评价。殷离“不识张郎是张郎”,并且要去寻找心目中的张无忌,这种意外的行为固然有可能是因为殷离精神失常的病态,但精神失常的人的言行或许能更真实地表现其内心的思想。殷离的退出不是逃避,而是对张无忌的“否定”。张无忌不是殷离理想中的爱人,殷离所青睐的是像张无忌小时候那样倔强、会咬人的个性化的男性,而长大后的张无忌成了一个“去个性化”后的成品。因此他不仅不符合殷离的理想,也不是理想中的明教教主和抗元领袖,无主见、优柔寡断是他性格中的败笔,也是事业失败的重要原因。而殷离的“不识张郎是张郎”或许道出了许多读者的心声——书中的张无忌不是理想中的“侠”,不是人们所期待的那个张无忌,而是总被别人左右的一个出了格的“善人”。
也许优柔寡断这个特点并不是作者一开始就意图赋予他的,张无忌的人物设计初衷应该是“慈”与“善”,牺牲自己而为他人,刻画张无忌“佛心”的本性。然而或许是由于优点与缺点本就是一对孪生兄弟,他的善良成为导致优柔寡断的直接原因。“每个人在他心中都是极好极好的”——因此无论是善意还是恶意,都能欺骗于他。而他能以出人意料的豁达的胸襟包容天下人,在感叹他的风度修养的同时,不免让人为他的类似于懦弱的一再退缩而憋气。他并非不分善恶,而是尽信于人间的至善至美,即是大恶的人也有善良的一面。如此怜悯众生的张无忌实在不是该流落江湖的人。
张无忌本身就不是江湖人——海外冰火岛出生,流落中原后在安徽蝴蝶谷中长大,他的少年成长历程几乎是与江湖隔绝。唯一的江湖记忆也是他的父母之仇。父母是被江湖人逼死的,母亲临死前让他记住“仇恨”,回来报仇,他也是父母惨死的目击证人。然而他长大成人后回江湖了,见到“仇人们”了,然而当初的仇恨似乎也烟消云散,无人提及了。姑且不说这个仇恨没有成为小说的一部分主题,它甚至没有受到主人公张无忌的足够重视,他甚至不能说明当初众派英雄逼死父母这究竟是对是错,仇人究竟是谁。而“报仇”却是他没有打算过的。
难道是他在与世隔绝的蝴蝶谷成长过程中消磨了仇恨么?他应该是记得仇恨的,只不过他的善良引导他不能冤冤相报。张无忌的童年虽然没有荣华富贵千娇万宠,只不过是与父母和义父打渔为生相依为命,可他也从没有尝到过贫穷凌辱和世态炎凉,心中也从没有阴险狡诈等险恶的概念。冰火岛是一个寓言虚幻完美的世外仙境,张翠山和殷素素脆弱的爱情在这里得以保全,谢逊的疯狂被这里的安宁所压制,进而变得慈祥。这是一个脱离现实的世界,却培养了张无忌最初的人格特性,张无忌童年所接触的人让他造成了“人尽为善”的信念,而且这是他一生中最安宁幸福的时光。张无忌在这样狭小的环境中形成的价值观固然有些坐井观天,但也决定了他人格上既可敬又可怜的特点。
因此他随父母初到中原就因为无意说漏了义父谢逊依然活着的事情而给父母带来灾难,因为他不忍心别人说“义父死了”,即使这是谎话。一方面,那时的张无忌年少单纯直率;另一方面则是他的“慈善”和“不忍”的天性流露。如果在张无忌此后的成长过程中让他真正了解了世事的险恶,或许他的人生观念会是另一形象。年少叛逆时代的张无忌也向他所认为的“恶人”发泄过心中的怨气,撕咬过要“绑架”他的殷离,但这都不是嫉恶如仇,而是一个受到欺负的孩子的本能反抗,这只是一时间冲动的表现,当时的殷离当然不了解张无忌,而把这一瞬记成了永恒。命运偏偏要让张无忌再陷入一个和冰火岛实质类似的“世外桃源”——蝴蝶谷,在这里张无忌完成了从孩子到成年的转化,蝴蝶谷不闻世事只与山水鸟兽为伴的安逸,更坚定了张无忌慈悲为怀的思想。而单纯无忧无虑的少年隐居生活,也造成了张无忌性格上某种意义的天真直率——他不会掩藏内心的善意,这种真情流露的善良,成了他最重要的弱点。
因而他处处受制于人。受明教众人唆使不得已当了教主;心生怜惜收留小昭,却不料人家本意来做间谍;在灵蛇岛上陈友谅之当;受谢逊之命与周芷若事急从权;又因赵敏所迫放弃婚事……更不用说被赵敏耍弄,被周芷若欺骗利用,最后被朱元璋算计排挤,拱手让出教主之位。事之成败,都不是因为他自己的功过,而是对别人的迁就。他的善良使他不忍心伤害于他人,而又毫不掩饰地体现出豁达大度与怜悯,让别人极易抓住他的弱点,看透他的心事,让他不得不从。在他人眼里,张无忌善良、老实、宽容、忠厚……这是他最可贵也是最受人尊敬之处,却也是他的“死穴”。张无忌童年和少年时代理想安逸的世外生活使他不愿意与世间的邪恶阴毒针锋相对,希望世人都能和睦美好。因而他愿意牺牲自己成就他人的“美好”。
但这不意味着他善恶不分,他依然是大仁大义的英雄。只不过他相信人性本善,只要看到恶人的一部分善面,就心生怜意。于是陈友谅的一番做作的表演就让他相信了此人是不卑不亢忠义两全的好汉。但这应该不是不分黑白,而是对人性光明面的期待和对人性阴暗面的包容。因此他屡次上当却不吸取教训,也是他对人性善良的极度期待。
所看过的大部分对张无忌的评语,“优柔寡断”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眼。而真正体现于读者面前的“优柔寡断”或许是他的善良“升华”后的产物。实质上张无忌在生活中是理性的,他乐衷于走上天安排给他的道路,无论事业爱情,无论过程和归宿,似乎都不是自我争取而是听天由命。分析至此感觉他确实有一定的懦弱,而本质原因是他“不会拒绝”,消受不了别人的恩情,对于恩人情人都处处顺让,生怕由于拒绝而伤害他人。是否“拒绝”无非是在“是”与“非”中做出选择,而张教主却一再逃避这种“是非”的对决,优柔寡断在所难免了。
由此不得不谈谈“四女同舟”。相比于专情的郭靖、杨过,张无忌这回可真谓是大胆花心梦娶四美。然而多次读过此书后却对书中的爱情故事感觉淡了些。“四女同舟”未必就是爱情的反映。张无忌曾对赵敏说过:如果父母、义父、江湖上的众人都能放弃恩怨,和睦共处该有多好。张无忌是“博爱”之人,他希望与所有的好人和和美美地在一起。当时同舟的四位姑娘都心属于他,对他都好,她们每个人都是极好极好的,因此不愿让她们离开自己,而是一起和睦地相伴——或许这都是爱情?友情?或许都不是?而是“极好极好”的好感而已,所以不能伤害她们中的任何一个,于是又陷入了“接受”与“拒绝”的矛盾漩涡中。张无忌的情感状态一直都是朦胧的,如果他的初恋朱九真不是坏人的话,那恐怕就是“五女同舟”了,如此扑朔迷离,让人费解。小说结尾的周赵之争似乎尚未完结,究竟该如何了之,恐怕张教主自己也不知如何是好。
最后,依然对小说的结尾仍不甚满意,在事业失败,众叛亲离之后,张无忌已仅剩理想中的夫妻白首偕老与画眉之乐,然而周芷若的再度出现无疑威胁到了这份仅有的安逸,读罢至此,情何以堪! 他的性格决定了他的阴暗面比一般人来得少,张无忌是博爱之人~~~ 恩,很赞同!!
和博爱的人当朋友不错.
西楼的头像偶非常喜欢.:sftr 张无忌的一生是被动的,这是情节,更是命运~~~
要是换了其他主角摊上了他的事会怎么办呢? 一生被动的张无忌:sftr 他 太 被动 了
但是 他也是 所有 主角中 最接近我们 普通人的 一个 ! 最后,依然对小说的结尾仍不甚满意,在事业失败,众叛亲离之后,张无忌已仅剩理想中的夫妻白首偕老与画眉之乐,然而周芷若的再度出现无疑威胁到了这份仅有的安逸,读罢至此,情何以堪!
----------ds1775465328 倚天几乎是被赵敏和周芷若,同张无忌的纠缠,而隐退了其他情节,1/4 倚天的张翠山和殷素素也概莫能外。倚天的一大闪亮和突出点是赵周之争,以至书的结尾乃不可思议般的安排一个巧合的情节,让读者久久不能平静,也是江湖无处不在! 按理说张无忌画画眉,可以过个小日子了,周芷若的出现和一段话,又勾起了江湖之联想, ds1775465338 关于无忌的帖子真多。 性格决定命运。张无忌本身没有错,如果他生长在理想的境地应该是一个道德高尚,受人敬仰的人,可惜的是,现实是现实,不能太理想化 名者,命也。楼主出手不凡。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