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几本学人的传记和回忆录
以下所列书目,均是我在这一年之中所读过的,开列出来,聊备各位参考,至于所述读后感言,或荒唐可笑,诚不足置诸大雅君子之前。一家之言,姑且立此存照,以记负笈向学来时前路。《史家陈寅恪传》 汪荣祖 北京大学出版社
陈先生生前有言:知我罪我,请俟来世。自先生殁后,追述之文迭出,而堪称佳作者,台湾汪先生书居其一也。汪先生系史学名家,这本书最大的长处即在于汪先生自身史学之眼光见识,具陈先生所谓“了解之同情”,而不至于流于浅薄的感伤,知人论世,汪先生近之矣。
记述陈先生经历生平的书文,除了门生故友的回忆之外,以陆键东的《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最为风行,陆氏在调查档案,访问故旧这些方面下了不少功夫,但是陆书失之散漫,流于浅薄,可以做汪氏此书之参考(今年六月岳南所撰《陈寅恪与傅斯年》出版,我不曾看到,仅在网上读过一些片段,似乎缺点与陆书相同)
另外,关于陈先生所谓“不古不今之学”,汪氏理解为陈氏对中古史和佛教史的研究,与桑兵立论有异,各位看官可以自己对照。(桑文见《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
《积微翁回忆录》 杨树达 北京大学出版社
此书系辑录遇夫先生的日记而成。书中有许多小学训诂文字音韵的知识,对于我辈非专业人士而言,可以略过。至于所记遇夫与同时代学人之交往,对于各人学问的臧否月旦,以及民国教授的生活,抗战期间学人的爱国热忱,都饶有趣味,可以细读之。尤其遇夫先生与太炎先生,与寅恪先生之学问交往,令人感佩,对于黄侃的评价,也大异于今日众人对黄氏的追捧。还有郭沫若,董彦堂等,很值得一读。
所可惜的是,49年之后语焉不详。遇夫先生与毛润芝有师生之谊,加之离世较早,建国之后未受冲击。不过遇夫先生晚年心境或许并不那么简单,被他认为学问不佳的杨荣国,谭丕摸都受到重用,学界薄古非今的风气,即便学者纯粹如遇夫,大概心中也郁结难解吧。
遇夫先生有言:治学须先因后创。又曰:温故而不能知新者,其人必庸;不能温故而知新者,其人必妄。先生谆谆教诲,后学之人宜当深思。
《上学记》 何兆武,文靖 三联书店
这本书最近很火,而最为大家所感慨的就是何先生追述西南联大的生活经历,也可见众人对于目前大学教育的失落。
近年本国许多大学竞言创建世界一流,纷纷朝国际看齐,可惜教育终究不是工程,没有自由的学术氛围,没有宽容和开放的胸襟,所谓的一流不过是镜花水月。西南联大所以被大家不断提起,就在于她自由的气质,以及联大师生之间对于真理和自由的执著,令人神往,这样的大学哪怕不是所谓的 985 211,那也一定无愧于一流。
何先生是名家,但是以翻译而非著述名世,文章未尽其才,也算是造化弄人。期待着他口述出一部《上班记》,与本书相比较,读者所能领悟的也许更多。
《读史阅世六十年》 何炳棣 广西师大出版社
与上学记一样,这本书最有趣的地方仍是被何先生称作天堂一般的清华(包括联大)时光。读罢,令人羡慕不已。书中对于张奚若雷海宗等先生的记述,也足以让人管窥民国时代师生之间师生相得,大学者之风度气质。
何先生对自己的学术造诣极有自信,流于笔端,对于同时学人的评价不免刻薄,如对张光直,以及何先生在芝大任教时的同事,对于这些,大家不妨姑妄听之,大凡有成就者,多半有些自负,至于张光直先生等等其人如何,不必偏信一家之言,兼听则明,是也。有趣的是,〈上学记〉中何兆武先生对何炳棣颇有微辞,如何炳棣在联大图书馆服务时的傲慢,从小以留学为目标等等。
《黄河青山》 黄仁宇 三联书店
黄仁宇80年代以《万历十五年》风靡大陆,流风所被,至今不衰。这本传记写于80年代,死后得以出版。仍是黄一贯的风格.文笔华丽优美,连名字都很大气,黄河青山,黄仁宇的野心和抱负果然不小。书中追述40年代中期作者随远征军入印,内战时的失落,在美国的艰难,被解聘的尴尬,与李约瑟合作等等,都是第一手的材料。作者原是国民党军官,对于蒋介石和中国革命的理解认识颇有新颖之处,对于大陆学生而言,更值得一读。
不过我以为黄仁宇是被高估的海外学人,在大陆尤其如此。黄所津津乐道的数目字管理和大历史观读罢都觉得无甚称道之处,黄的逻辑可笑之处恰恰在于以近乎文字游戏掩盖对历史的真正探究,黄仁宇认为中国之所以没能进入近代社会是没能够实现数目字管理,而不能实现数目字管理恰恰由于中国不是近代社会。互为因果式的循环并不能够为我们提供多少新的认知。当然,以上只是区区的腹诽之言,究竟如何,还须各位看官自己去理解。 陈的数目字管理没有阐释的很详细,领悟开了,可以做个课题来研究 我想看清史。。。。从皇太极到甲午战争之前的。。。。 暖要看什么风格的清朝书?
正史风格、野史风格还是百家讲坛风格? 原帖由 暖暖 于 2008-9-11 18:14 发表 http://www.jyjh.net.cn/bbs/images/common/back.gif
我想看清史。。。。从皇太极到甲午战争之前的。。。。
推荐东华录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