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烟天赐 发表于 2008-12-22 01:55

读《射雕》兼论侠之大者

读《射雕》兼论侠之大者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到而今、铁蹄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这一首词,是南宋最杰出的抗金将领岳飞的一首《满江红》,作于绍兴四年(1134)岳飞出兵收复襄阳六州驻节鄂州(今湖北武昌)之时。在鄂州,岳飞登高黄鹤楼,北望中原,忍见北方铁蹄遍布,民不聊生,遂抒发渴望收复中原,还我河山的壮志。而在岳飞死后数十年,中华大地风雨飘摇,《射雕英雄传》的故事正是发生在这个宋金对峙,蒙古崛起,大厦将倾的乱世。
    《射雕》以蒙古建国,征伐统一为大背景,以郭靖的成长成熟到积极奔赴国难为主线,生动地勾画出这个大时代的波澜壮阔和风起云涌。南宋的羸弱苟安、金人的野心勃勃、蒙古人的残暴肆虐一一呈现于读者眼前。书中对苍生苦难、对英雄和历史之思辨,使它有着其它武侠小说所不具备的历史真实感以及忧国忧民赤子情怀,充满了对“乱世之苦难”及“英雄之真义”的深刻感叹。即使在金庸众多作品中,也是无出其右,使人读来余韵不断,泪流满面,慨然长叹。
  
    《射雕》主要讲述主人公郭靖从一个朴质忠厚的少年,通过艰辛的奋斗,坚韧不屈,不断成长,终于成为侠之大者。从射雕到复仇,从少年将军到功成名就,再到积极奔赴国难,终于完成其人生的使命与价值的升华。
  郭靖的形象,不完全是《射雕》这一部书中完成的。《神雕侠侣》中更突出了他“鞠躬尽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宝贵精神和伟大人格,以及“为国为民”坚韧负重,积极向上的崇高品格。郭靖的英勇豪迈和其伟大的人格力量终於感动杨过,给杨过上了一堂人生价值取向的大课,使杨过放下仇恨与执着,抛弃朝三暮四,成就了他新的人生。郭靖不仅救了杨过的性命,更使杨过克服了他极端的精神危机。
  有一个例子是郭靖的女儿郭襄被金轮法王抓住绑在高台木柱上,借此逼迫郭靖投降。郭靖答道:“鞑子若非惧我,何须跟我小女儿为难? 鞑子既然惧我,我郭靖有为之身,岂肯轻易就死?”又对郭襄说:“襄儿你听着,你是大宋的好儿女,慷慨就义,不可害怕,爹娘今日救你不得,日後定当杀了这万恶奸僧,为你报仇,懂了吗?”郭襄含泪点头.大声叫道:“爹爹妈妈,女儿不怕!”
  直至《倚天屠龙记》 中提到一句郭靖夫妇战死于襄阳围城之役,以身殉国,郭靖的形象才最终完成。这是一种“为国为民,死而後已”的儒家大侠的光辉形象。不过,郭靖的形象基础和轮廓,在《射雕》中早已完成,後两部书只不过进一步展开他的故事,丰满他的形象而已。
  郭靖似乎生来就是以为国御侮为己任的。丘处机当年为他启名郭靖就隐含了不忘“靖康之耻”的意思,而後学的《九阴真经》虽是道家武学,但《武穆遗书》却正是儒家人格的教科书。在《射雕》最後一回中,靖蓉第一次面对来势汹汹的蒙古大军,他们俩人有过这样一段对话:
  郭靖叹道:“咱们大宋军民比蒙古人多上数十倍,若能万众一心,又何惧蒙古兵精? 恨只恨官家胆小昏庸,虐民误国。”黄蓉道:“蒙古兵不来便罢,若是来了,咱们杀得一个是一个,当真危急之际,咱们还有小红马可赖,天下事原也忧不得这许多。”郭靖正色道:“蓉儿,这话就不是了,咱们既然学了武穆遗书中的兵法,又岂能不受岳武穆‘精忠报国’四字之教? 咱们虽人微力薄,却也要尽心竭力,为国御侮,纵然捐躯沙场,也不枉了父母师长教养一场。”黄蓉叹道:“我原知难免有此一日,罢罢罢,你活我也活,你死我也死便是!”( 第四十回 )
  在这一段中,我们足以看出郭靖的性格,在小事上,郭靖显得木讷无比,往往要黄蓉从旁推动,但在大是大非前或民族大义面前却是豪不含糊,立场坚定,此志不改,终身无悔!这种小事糊涂,大事分明的个性,不正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巧若拙,大智若愚吗?最后正是这样一个愚钝之人,能够走上华山,一览天下。曾经的五绝,无一不是出类拔百年难遇的人才,但与郭靖一比,除王重阳外俱是一介武夫而已。
  黄蓉一开始就对郭靖倾心的爱也正是她慧眼识英雄,从初初见面她就已经潜意识的认识到这个纯朴乐观的少年定能成为时代的英雄。黄蓉要与郭靖守卫襄阳,同生共死,除了爱情的力量,还有郭靖人格的力量。郭靖若是大事小事一律庸碌糊涂,甚而贪生怕死,黄蓉对他的爱只怕不会如此坚定。
  
  郭靖成为儒家之侠,似乎有几点难以理解。比如一、他读书不多,怎能称为儒? 二、由儒生而侠士的陈家洛,袁承志这两位儒侠怎麽会比不上郭靖? 这两个疑问,正是金庸小说的独特和深刻之处,同时也正是金庸所想揭示的儒家文化,儒侠人格的奥秘所在。
  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决不只是儒生而已。而是包括所有的中国人,不论其读书多少。进而,儒家文化对不识字或识字不多的下层民众的影响,实际上要比儒生以及士大夫的影响更广泛深刻。下层人民多是凭着本能和信念去接受儒家文化,并身体力行,因而这种影响不仅是表现在思想上,而更多地表现在心理上和人格上。相反,儒生及官僚们的儒家文化则更多的表现在思想上,甚至口头上,形式上。他们是是“用 ”却未必“信”。  
  郭靖母子自幼生长在蒙古荒漠苦寒之地,结果倒成了儒侠之集大成者,这看起来有些不可思议,实际上并不难以理解。其一,儒家文化的影响已经渗入到国人的血液与骨髓中,即使是文盲老妇如郭母李萍,也懂得对儿子晓以大义以死相劝,更坚定了郭靖为善自强的信心与决心;其二,蒙古人的粗犷豪迈,朴实爽快恰好培养了郭靖的纯朴善良,朴质刚毅,厚道无伪的性格。这种性格恰恰是比中原文化(尤其是官场文化)背景下的人格更接近儒家理想;其三,进一步说,郭靖性格的愚鲁质拙,这也正是儒家文化产生影响的最好的对象——“愚”与 “儒 ”有一种奇妙的内在对应关系。
  孔夫子当年周游列国,抱定一个“仁”字的目标,搞的自己狼狈不堪,在智者来看,何其愚也,方为圣人;岳飞之死,固然是他人格的光辉得以升华的原因,却也正是他的“愚”的表现,他若不“愚”又何以至死? 何以垂名千古而不朽? 郭靖若是不愚,他也像黄蓉那样聪明的逃之夭夭,自然不会牺牲。然而郭靖的血管里早就流淌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鞠躬尽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血液,就算人微力薄也要尽心竭力,死而後已。
  当然,郭靖只是一位儒侠,一个草莽英雄,并不是儒生,他不会有“安邦定国”的抱负,也没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才干。他所做的事只是一件简单明了的事:守卫襄阳、不惜身死、为国御侮、为民造福。这一件事虽然简单,但仁也其中,义也其中,古往今来,又几人能够做到?唯精忠报国的岳飞、至死不渝的文天祥等寥寥几人而已。郭靖正因他坚定不移而且主动独立的这麽做了,所以他比满腹机杼的陈家洛更加伟大,比袁承志更加自觉可贵,比优柔寡断的张无忌更加自信独立,比萧峰的鲁莽粗豪更加稳重沉着。郭靖浑然天成,他超越了侠的范畴。
  
   金庸在郭靖身上的确倾注了许多,起码是他前半生的信念和思想,也是对千百年来中国人最高理想人格的大致总结。郭靖的行为准则是严格地按照儒家思想设计的,忠孝仁义,无一不全,就是连他的个性,他的笨也是为迎合这种需要,所谓君子敏于行,而拙于言。《射雕》郭靖对岳飞的敬佩可以说是本能的,一切是天性使然。他胸无点墨,但一见岳飞的词,就直觉地说好,十分喜欢,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是同一类人,只有同类人才可完全理解对方。郭靖是有意无意间以岳飞为榜样,岳飞是集儒家思想的英雄典范,他对郭靖的影响,超越了郭靖所有的师父。
   其实,在《射雕》中金庸真正要表达的是一个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问题,这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也正是《射雕》对历史与人生的感慨得以升华的真正魅力:到底谁是英雄?怎样才称得上是英雄?人应怎样度过一生?如何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在《射雕》的最后一回里,成吉思汗病危,郭靖与拖雷一同回到蒙古草原,和成吉思汗有这样一番对话:  
   拖雷遥遥望见金帐前的九旄大纛耸立无恙,知道父亲安好,欢呼大叫,催马驰至帐前。郭靖勒住马头,想起成吉思汗抚养之恩、知遇之隆、杀母之仇、屠戮之惨,一时爱恨交迸,低头不语。忽听得号角吹起,两排箭筒卫士在金帐前列成两行。成吉思汗身披黑貂,扶着拖雷的右肩,从帐中大踏步而出。他脚步虽然豪迈如昔,只是落地微颤,身子随着抖动。郭靖抢上前去,拜伏在地。成吉思汗热泪盈眶,颤声道:“起来,起来!我天天在想着你们。”郭靖站起身来,只见大汗满脸都是皱纹,两颊深陷,看来在世之日已然无多,不禁仇恨之心稍减。
   成吉思汗另一手扶住郭靖左肩,瞧瞧拖雷,又瞧瞧郭靖,叹了一口长气,遥望大漠远处,呆呆出神。郭靖与拖雷不知他心中所思何事,都不敢作声。过了良久,成吉思汗叹道:“当初我与札木合安答结义起事,哪知到头来我却非杀他不可。我做了天下的大汗,他死在我的手里。再过几天那又怎样呢?我还不是与他一般的同归黄土?谁成谁败,到头来又有甚么差别?”拍拍二人的肩头,说道:“你们须得始终和好,千万别自相残杀。札木合安答是一死完事,我每当想起结义之情,却常常终夜难以合眼。”
   拖雷与郭靖想起在襄阳城下险些拚个你死我活,都是暗叫惭愧。成吉思汗站了这一阵,但觉全身乏力,正要回帐,忽见一小队人马飞驰而至。当先一人白袍金带,穿的是金国服色。成吉思汗见到是敌人,精神为之一振。那人在远处下马,急步过来,遥遥拜伏在地,不敢走近。亲卫报道:“金国使者求见大汗。”成吉思汗怒道:“金国不肯归降,派人来见我作甚?”那使者伏在地下说道:“下邦自知冒犯大汗天威,罪该万死,特献上祖传明珠千颗,以求大汗息怒赦罪。这千颗明珠是下邦镇国之宝,恳请大汗赐纳。”使者禀罢,从背上解下包袱,取出一只玉盘,再从锦囊中倒出无数明珠,跪在地下,双手托起玉盘,成吉思汗斜眼微睨,只见玉盘中成千颗明珠,都有小指头般大小,绕着一颗大母珠滴溜溜的滚动。这些珠儿单就一颗已是希世之珍,何况千颗?更何况除了一颗母珠特大之外,其余的珠儿都是差不多大小。但见珍珠光彩柔和晶莹,相辉交映,玉盘上竟似笼罩着一层淡淡的虹晕。
   若在平日,成吉思汗自是喜欢,但这时他眉头皱了几下,向亲卫道:“收下了。”亲卫接过玉盘。那使者见大汗收纳礼物,欢喜无限,说道:“大汗许和,下邦自国君而下,同感恩德。”成吉思汗怒道:“谁说许和,回头就发兵讨伐金狗。左右,拿下了!”亲卫一拥而上,将那使者擒住。成吉思汗叹道:“纵有明珠千颗,亦难让我多活一日!”从亲卫手里接过玉盘,猛力一掷,连盘带珠远远摔了出去,玉盘撞在石上,登时碎裂。众人尽皆愕然。那些珍珠后来蒙古将士拾起了不少,但仍有无数遗在长草之间,直到数百年后,草原上的牧人尚偶有拾到。
   成吉思汗意兴索然,回入金帐。黄昏时分,他命郭靖单独陪同,在草原上闲逛。两人纵马而行,驰出十余里,猛听得头顶雕唳数声,抬起头来,只见那对白雕在半空中盘旋翱翔。成吉思汗取下铁胎画弓,扣上长箭,对着雌雕射去。郭靖惊叫:“大汗,别射!”成吉思汗虽然衰迈,出手仍是极快,听到郭靖叫声,长箭早已射出。郭靖暗暗叫苦,他素知成吉思汗膂力过人,箭无虚发,这一箭上去,爱雕必致毙命,岂知那雌雕侧过身子,左翼一扫,竟将长箭扑落。雄雕大怒,一声长唳,向成吉思汗头顶扑击下来。郭靖喝道:“畜生,作死么?”扬鞭向雄雕打去。雄雕见主人出手,回翼凌空,急鸣数声,与雌雕双双飞远。成吉思汗神色黯然,将弓箭抛在地下,说道:“数十年来,今日第一次射雕不中,想来确是死期到了。”
   郭靖待要劝慰,却不知说甚么好。成吉思汗突然双腿一夹,纵马向北急驰。郭靖怕他有失,催马赶上,小红马行走如风,一瞬眼间已追在前头。成吉思汗勒马四顾,忽道:“靖儿,我所建大国,历代莫可与比。自国土中心达于诸方极边之地,东南西北皆有一年行程。你说古今英雄,有谁及得上我?”郭靖沉吟片刻,说道:“大汗武功之盛,古来无人能及。只是大汗一人威风赫赫,天下却不知积了多少白骨,流了多少孤儿寡妇之泪。”成吉思汗双眉竖起,举起马鞭就要往郭靖头顶劈将下去,但见他凛然不惧的望着自己,马鞭扬在半空却不落下,喝道:“你说甚么?”
   郭靖心想:“自今而后,与大汗未必有再见之日,纵然惹他恼怒,心中言语终须说个明白。”当下昂然说道:“大汗,你养我教我,逼死我母,这些私人恩怨,此刻也不必说了。我只想问你一句:人死之后,葬在地下,占得多少土地?”成吉思汗一怔,马鞭打个圈儿,道:“那也不过这般大小。”郭靖道:“是啊,那你杀这么多人,流这么多血,占了这么多国土,到头来又有何用?”成吉思汗默然不语。郭靖又道:“自来英雄而为当世钦仰、后人追慕,必是为民造福、爱护百姓之人。以我之见,杀得人多却未必算是英雄。”成吉思汗道:“难道我一生就没做过甚么好事?”郭靖道:“好事自然是有,而且也很大,只是你南征西伐,积尸如山,那功罪是非,可就难说得很了。”他生性戆直,心中想到甚么就说甚么。成吉思汗一生自负,此际被他这么一顿数说,竟然难以辩驳,回首前尘,勒马回顾,不禁茫然若失,过了半晌,哇的一声,一大口鲜血喷在地下。
   郭靖吓了一跳,才知自己把话说重了,忙伸手扶住,说道:“大汗,你回去歇歇。我言语多有冒犯,请你恕罪。”成吉思汗淡淡一笑,一张脸全成蜡黄,叹道:“我左右之人,没一个如你这般大胆,敢跟我说几句真心话。”随即眉毛一扬,脸现傲色,朗声道:“我一生纵横天下,灭国无数,依你说竟算不得英雄?嘿,真是孩子话!”在马臀上猛抽一鞭,急驰而回。当晚成吉思汗崩于金帐之中,临死之际,口里喃喃念着:“英雄,英雄……”想是心中一直琢磨着郭靖的那番言语。郭靖与黄蓉向大汗遗体行过礼后,辞别拖雷,即日南归。两人一路上但见骷髅白骨散处长草之间,不禁感慨不已,心想两人鸳盟虽谐,可称无憾,但世人苦难方深,不知何日方得太平。(第四十回)
  
   到底谁是英雄?怎样才配称作英雄?是纵横天下,灭国无数的铁木真吗?还是如四大高手般达到武学的顶峰?可能结果不是唯一的,然而郭靖与成吉思汗的对话却正是郭靖一生的恪守与努力,是他生命的动力。郭靖的话也许你不能完全认同,但我相信没有谁会说郭靖不是英雄。
   郭靖其实早已深知国家命运和历史车轮不是他一个人能阻挡得了的,所以他在襄阳城外告诉杨过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郭靖早就认准“范蠡当然聪明,但像伍子胥,文种那样,到死还在为国尽忠,那是更加不易了。”于是黄蓉引用论语说道:“不错,这叫做‘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这,正是千百年来儒家精神中最崇高的人格境界。   
   在金庸笔下,郭靖他不仅是儒侠中的侠之大者,而且也是一切侠的侠之大者。不仅是因为他实现了“为国为民”这一儒侠的最终目标,而且也是因为他身上体现出的巨大人格力量和人性至善的光芒。可以说,郭靖身上闪耀着朴素而光辉的民族英魂。
   纵观金庸的作品,《射雕》堪称高峰也是一个转折点。郭靖即是侠之集大成者,也是一个结束。在这之前的陈家洛和袁承志,一个抗清,一个复汉,无不是一身正气,以道义为已任,因国忘家,存大义而灭私欲(由其是陈)。但郭靖之后的杨过,张无忌,乔峰,以至冷狐冲身上再没有这种为国忘家的精神,他们身上虽然从不缺少英雄气概,只是少了那种民族精神与信念。“儒家思想”的淡化,信念的模糊,他们很少会因国忘家,以道义为已任,功成之后,往往是退隐江湖,从此不问世事。和陈袁的失意被迫隐遁有着本质的区别。
  
    《射雕》究竟是不是金庸最好的作品,难下定论,单从民族传统,文化人格来讲,却是达到最高的层次。所以郭靖之后,再无大侠!从《射雕》表现出来的礴滂气势,赤子肝胆和铮铮铁骨,就知金庸那时正当壮年,有着无限的热爱和信仰,才以无比的激情奏响一典浑厚的民族颂歌!金庸借郭靖这一杯酒,浇上下五千年,堂堂一个中华民族。
   不少人分析出金庸的创作趋向,是从“江山”到“江湖”,由“侠—大侠—小侠—无侠—反侠”;实质上是作者由“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由“精神世界”到“现实社会”的转变。随着年岁渐长,历阅增多,冷眼看世态,金庸身上的书生气渐退,而现实让他思考,也让他迷茫,于是他笔下的小说有了影射现实的味道,如《笑傲江湖》如《鹿鼎记》,人物也再不是郭靖式的“高大全”,变得复杂且微妙多了。
   然而幸好金庸有一个郭靖和一部《射雕》,如果没有郭靖和《射雕》,金庸小说可以说就缺乏了其精神内核,金庸的精神世界也无所寄托,许多读者心中的武侠梦就会有很多的欠缺。而这个精神内核,杨过承担不起,令狐冲承担不起,萧峰也承担不起。
  
  2008.12.22

萧敬腾 发表于 2008-12-22 15:57

分析精辟,引经据典,值得一看。

天外有天 发表于 2008-12-23 12:56

楼主也是向侠之人,思索之深,分析之透,在下佩服!

黑风观观主 发表于 2008-12-23 16:43

以中国传统的文化来衡量,郭靖无疑是一个 比较“完美”的人物:
    即便有缺点,也是优点。
    在 金大侠的武侠体系中,郭 无疑是不可替代的。

凌烟天赐 发表于 2008-12-23 21:54

楼上兄台过誉了,谢谢

易水河 发表于 2008-12-24 10:34

金庸群侠中唯有萧峰与郭靖让人读着热血沸腾 心向往之

夏雪鸿 发表于 2008-12-24 10:46

同楼上所言!杨过也不过如此!

源泉 发表于 2008-12-24 23:27

原帖由 易水河 于 2008-12-24 10:34 发表 http://www.jyjh.net.cn/bbs/images/common/back.gif
金庸群侠中唯有萧峰与郭靖让人读着热血沸腾 心向往之
此所谓侠之大者罢

凸鳖城管 发表于 2008-12-29 00:19

郭靖在蒙古军中地位可真不低。
那颜在蒙古军中的级别应该高过现在的大军区、方面军一级,负责某个战略打击方向上的事务,郭在蒙古军中,大致相当于朱可夫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华西列夫斯基在远东战役中大本营代表的身份。
这样的人,谁敢说他笨…
只不过是丫隐藏的太深了,只有人类历史上最彪悍的军事家才懂得欣赏...
郭的最后离开,原本就是草原帝国内部自成吉思汗死后窝阔台、拖雷两大军事集团、两条路线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郭在团体内山头的选择中,明显的犯了组织性错误,站错了队。
党内无派,千奇百怪,无党无派,国泰民安,郭在拖雷阵营内部,一方面,与丐帮等一批代表汉民族最腐朽最反动的黑恶势力相勾结,妄图建立自己的山头;另一方面,勾结南宋海盗武装集团,为预防自己在斗争中失败出海避祸留好了退路。这一切小动作,不可避免的削弱了拖雷阵营的实力,导致了拖雷集团的暂时性崩溃,郭靖也因之避祸出走......
在南宋,郭靖结交汉族军阀,由青州战役投奔李全红袄军为引,逐渐融入汉人地主阶级武装中,先后经历蔡州攻防战、端平入洛、余玠防蜀之战、寿春战役、鄂州战役、襄阳攻防战,并逐渐融入吕氏军事集团中,其人经常以英雄大会之名,收编各地绿林、游侠地痞,训练成军,在蜀中、寿春等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常年的战争中,郭靖注意培养自己的实力,在吕氏军事集团内部形成了自己的派系——郭氏将门集团,在1258~1259年与蒙古贵族军事集团的战斗中,京湖路集团主力人马和门下大将杨过所部分别在鄂州战役和合州钓鱼城战役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培养了与贾似道、吕文焕等人的良好合作关系......

[ 本帖最后由 凸鳖城管 于 2008-12-29 00:49 编辑 ]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读《射雕》兼论侠之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