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海潮生 发表于 2009-2-10 14:12

见过最好的赤壁影评--------没有平安,我们都输了

  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出门鸟,
  过江找操。
    
  操,此处读阴平,切忌读成去声。
  
  也就是说,小乔此去,并非想让曹操的水大音希声地在她的身体里激荡。(参:于丹、谭盾对话:http://book.hexun.com/2008-12-31/112975076.html)她乘一叶小舟渡江、独闯曹营,在江上的那一番独白,道出了她的心声,也成了本片最令我感动的三场戏之一(另两场后表)。
  我没把台词背下来,只记得大意是:“我是东吴人民的女儿,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一条长江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朋友来了有汤圆,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啊...一呀一杯茶!”(如果把台词中的地名换成“台湾”二字,未始不是林志玲小姐的心声。)
  
  她要去倒空曹操满满的茶杯和满满的心。
  
  吴宇森本可以把茶艺表演的时间拖得更长。
  因为那时人们是煮茗为羹。
  按三国魏张辑《广雅》,“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桔子芼之。”
  试想小乔一边捣茶,一边叫唤:“操,来点葱...操,来点姜...操,再来点桔子皮”,江那边的东风,还不更刮得哗啦啦地?
  
  但有些人就对这一段不满意了,说,怎能没有黄盖的苦肉计?其实,要依《三国志》说起来,黄盖还真是只有诈降而没有苦肉计(注一);曹操也没走华容道,没被关公吓唬“你来、来、来试一试某的青龙刀”。(京剧《华容道》,关公唱词)这些,都是《三国演义》“戏说”的。
  
  按照怀特的观点,“历史可以说是一种语言的虚构物,一种叙事散文体的论述...其内容为杜撰的与发现到的参半,并由具有当下观念和意识形态立场之工作者(亦即,历史学家和行止宛如历史学家的那些人),在各种反观性的层次上操作所构建出来的。”(詹金斯《论“历史是什么?”》,P214)
  
  那么,“行止宛如历史学家”的罗贯中先生,他在“构建”什么样的历史观呢?
  
  毋庸置疑,他的历史观基于一种“脉络决定论”:“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作为“天下”的中国,在“分-合”之间循环,自成一个封闭的体系。在这个封闭的体系里,“统一”和“正朔”占据政治正确和话语优势,因此代表“统一”冲动的曹魏(及其继承者晋)和代表“正朔”的蜀汉成为天下三分中主要的对抗关系,而偏安江东一隅的孙吴在这种叙事模式中只是较为次要的陪衬。孙吴整体言之尚且如此,遑论周郎?
  
  于是乎,这出突出了周郎(和小乔)的电影《赤壁》,就显得有些离经叛道了。虽然,在《三国演义》以前,周郎本就是赤壁故事的最佳男猪脚: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唐·李白)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唐·杜牧)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北宋·苏轼)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南宋·戴复古)
  
  周郎地位的高开低走,究其因,正是历史观演变的反映。随着宋明理学的兴起,原本是一个模糊的地理概念的“天下”以及“天下”的“统一”被高度政治伦理化并取得广泛认同。力图使“天下归心”的曹魏和始终不放弃争夺正朔的蜀汉,遂在后世各有拥趸;务求偏安、时而联蜀时而联魏的孙吴系统则只能在历史叙述中被边缘化。不顾实力“六出祁山”的诸葛亮以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老臣心”日益获得推崇。小说家言取代史传,孔明取代周郎,成为赤壁故事的主角,其中自有“脉络”决定之。
  但是这种“一厢情愿的‘天下观’”(葛剑雄语)毕竟不能因应如今的时代,“历史学家在现在和过去的世界之间,建构了一种华而不实的连续性,这对任何人都不会有用处的”(怀特语),用关羽的话说就是:
  “你过时了”。
  “中国已经走出传统,进入了现代多体系竞争的世界中。过去那种(政治体系、经济体系、文化体系)三重叠合的情势已不能长期延续。中国是分、是合,已不易断言。”(许倬云《观世变·体系网络与中国历史上的分与合》,P111)
  在这种情势下,颇具国际化视野的导演吴宇森(或者John Woo),在《赤壁》中采用了一种超越“天下”、“统一”的价值,假若非要给它一个叫法,那就是:
  “平安”。
  
  如果同意把“平安”当作高于“天下”之“分-合”的价值,那么我将周郎最后总结陈词“我们都输了”当作本片最令我感动的三场戏之二,读者也许会有同感。
  
  是的,“我们都输了”。
  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战,疾疫和战争使将士平民死伤无数,为公元2008年的银幕留下壮观的历史题材。领了盒饭的群众演员只是躺在地上装死,公元208年的赤壁,躺下的却是一具具真正的尸体。怀特还曾不无讽刺地指出,“历史‘本身’或许是无意义的,就如同将历史视为崇高事物的理论家所认为的那样。”对于公元208年留在赤壁的真正的尸体,那一战,谁没能“一匡天下”(注二)何憾之有?谁和谁“奠定三分”又有什么意义呢?
  公元2008年,我们也都输了-虽说“**会成功是中国人民的伟大胜利”,抗震救灾也“取得重大阶段性胜利”。
  遭遇**的输了;买错奶粉的输了;炒股的输了;买房的输了,连开发商也输了;被裁员的输了,裁员、弃厂的同样也输了。
  葛剑雄在《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中说过:“昔日的天下的历史完全证明:在统一政权中产生的消极因素和社会弊病的根源并不是统一本身,更不是统一带来的和平安宁和经济繁荣,而是政治制度,或者说是用什么制度来实现统一,如何统一,统一到什么程度。同样,分裂社会中存在的积极因素也不是分裂本身带来的,更不是战争和破坏所能造成的,而是冲击、消弱了旧制度的结果,是外力迫使中央集权制度暂时或局部解体的副产品。”他更看重的是制度及其后果(“治-乱”),而不是“分-合”。
  因此,若揆之以制度和“平安”,我们都输了。
  208年如是,2008年也如是。
  
  还不如Bu-zheteng。
  
  在2009年的年初看《赤壁(下)》,我看到的不仅是周郎和小乔,不仅是影片对周瑜历史地位的“拨乱反正”,更是影片中所包含的历史观的颠覆和悲天悯人的情怀。这些都是国产大片中前所未见的。
  因此,我不吝为本片打满五星。
  
  还有,差点忘了说本片最令我感动的三场戏之三(相信读者必定更有同感):
  赵薇自称“肥猪”,佟大为对曰:“我娘管我叫饭桶”。
  命名是一项神秘的技艺。(魏国)国家足球队队长及其所代表的国足,经由一句雷人的对白,获得了恰当的命名。
  把女球迷、敌友不分、打群架、最后三分钟身中乱箭死得不明不白-没错,国足就是地道的“饭桶”!
  
  
  
  -------------------------------
  注一:黄盖诈降事见《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传》。“时刘备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与鲁肃遇於当阳,遂共图计,因进住夏口,遣诸葛亮诣权,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於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江表传载盖书曰:“盖受孙氏厚恩,常为将帅,见遇不薄。然顾天下事有大势,用江东六郡山越之人,以当中国百万之众,众寡不敌,海内所共见也。东方将吏,无有愚智,皆知其不可,惟周瑜、鲁肃偏怀浅戆,意未解耳。今日归命,是其实计。瑜所督领,自易摧破。交锋之日,盖为前部,当因事变化,效命在近。”曹公特见行人,密问之,口敕曰:“但恐汝诈耳。盖若信实,当授爵赏,超於前后也。”)又豫备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江表传曰:至战日,盖先取轻利舰十舫,载燥荻枯柴积其中,灌以鱼膏,赤幔覆之,建旌旗龙幡於舰上。时东南风急,因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盖举火白诸校,使众兵齐声大叫曰:“降焉!”操军人皆出营立观。去北军二里馀,同时发火,火烈风猛,往船如箭,飞埃绝烂,烧尽北船,延及岸边营柴。瑜等率轻锐寻继其后,雷鼓大进,北军大坏,曹公退走。)备与瑜等复共追。曹公留曹仁等守江陵城,径自北归。”
  
  注二:曹操《短歌行·其二》句,“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一匡天下,不以兵车。”典出《论语·宪问》:“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夏雪鸿 发表于 2009-2-10 16:00

见到碧海的文,我还是想起了一件事,《每周文摘》里说“没有平安,我们都输了”是对赤壁之战本质的误读,《赤壁》只是借着三国而编的闹剧~~~~ds1775465293

碧海潮生 发表于 2009-2-10 16:06

不是我写的,是在豆瓣上看到的

夏雪鸿 发表于 2009-2-10 16:07

ds1775465338 知道了~~~

amm 发表于 2009-2-10 16:35

据说,操的古音,确实读CAO4的。叔叔我研究过。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见过最好的赤壁影评--------没有平安,我们都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