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玫女 发表于 2004-10-25 13:40
试论太极拳的劲<br><br> 太极拳是中华武术的优秀拳种之一,经过历代先辈们不断改进、充实、发展。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拳种,蠃得了广大人民的喜爱,久演不辍,长盛不衰。<br> 太极拳历来都是以舞练形式的套路运动和搏击形式的推手运动互为并存而发展的。即使在套路演练中,也无处不有太极拳之内劲,无处不含太极拳之攻防意识。太极拳经曰:"大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屈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惟一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br><br>(一)劲与力的区别:<br><br> 从拳经中我们知道,在太极拳功夫中,除熟练拳架以外,必须懂劲,而要了解太极拳的劲,首先需弄清楚劲与力之区别。简单地说人体由于肌肉的收缩,使关节屈伸而产生了力,而这种力是人体本身所只有的能力。从上肢来讲,由于肩臂不能放松,此力达不到梢节,故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劲是经过人们锻炼以后,放松全身各关节,由韧带和肌肉自然伸缩而产生的二种灵活运用的力,它能通达四梢,其威力远远大于人体的本力。<br><br>(二)太极拳的各种劲:<br><br> 太极拳与其他各拳种相比,有其独特的门类繁多的劲。有粘、听、化、拿、发、引、提、沉、拨、棚、捋、挤、按、采、列、肘、靠、搓、截、冷劲等等。然而由于内劲抽象,又多复合动作,且各人理解不同,因此对每一种劲的解释众说纷云,很不一致。例如,什么是棚劲?有的人解释“棚劲是通过长期的、认真的对太极拳和推手的练习,练成一种似松非松,柔中寓刚,灵活而又沉重,富于弹性和韧性的劲,具有粘、化、逼、捆作用的劲,也称作内劲。”有的人说“太极的劲是棚劲,动作走螺旋”。笔者认为这些解释不够全面,棚劲只是太极拳各种劲法中的一种,它是一种灵活的、成弧形的,既可以化去来力,也可以反弹出去的柔软的劲。 <br><br>(三)太极拳的劲在推手中的体现<br><br> 太极拳的各种劲法,一般都是在推手中体现出来的。当双方竞技对抗时,从应敌到克敌制胜,都需经过听、化、拿、发四个过程。<br><br> 听劲是以周身皮肤之触觉来感知,它包括沾、粘、连、随等方法,通过本休感觉来测定对方力的方向,从而控制对方,这是推手中的重要手段。<br><br> 化劲是由粘劲与走劲组成,主要是化掉对方的来力,讲究引进落空,使对方的进攻失败,其要点在于人刚我柔,我顺人背,不丢不顶,随感而化,前进后退,左顾右盼,相济不离,要化之适时,化之过快不能引其入笋,过慢仍未化去,化劲以化对方的发劲为最高要求,故化劲在推手中相当重要。 拿劲是跟踪对方的劲,在人不知不觉中,使自已由被动而为主动,从而使对方处于劣势或危险之境。拿劲实为发劲之先锋,不能拿就不能发,发之不中,全在于拿之不准,故拿劲也是相当重要的。<br><br> 发劲是克敌制胜的关键,在占居主动,拿住对方以后,全身蓄劲,集中一点,发动攻击,一举获胜。但在发劲的同时必须掌握好机势、方向和时间,否则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精采的发劲,由意念控制,是神经上的自然反应,先榷其根,使对方化不掉躲不及,从而彻底将对手制服。 太极推手中的棚、捋、挤、按,大捋中的采、列、肘、靠一般被称为八种劲,它们在形式上虽有明显的区别。其实也只是听、化、拿、发用劲过程中的八种方法而已,故称为太极推手八法,加上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合称为太极十三势。 综上所述,太极拳的劲是能够随着意识转换而变化的刚柔疾徐、收放自如的一种内劲。<br><br>边城玫女 发表于 2004-10-25 13:42
太极拳本名考<br><br>有关太极拳的流传和历史,经近人唐豪、徐哲东、顾留馨等前辈的深入考查、研究,基本已经清楚。尽管如此,仍有不少问题悬而未决,吸引着后人去继续探求。多年以来,我对此颇有兴趣,校读各种不同版本的太极拳著作,发现有些问题是可以根据现存的资料,得出结论的。太极拳的本名,就是其中之一。研究太极拳本名的问题,不是贬低太极拳运动的价值,相反正是通过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去探索太极拳的由来和近百年来飞速发展的原因。同时,也为今后如何更好地发展太极拳运动提供借鉴。<br><br>太极拳从中国武术发展史的观点看,是很晚起的拳种之一,其代表性的杨式太极拳,直到本世纪初才得以逐步定型。而太极拳这一貌似古老的拳术名称,在各种著作和流传中的别名不下十余个,也是中国武术中极为罕见的现象。本文试图对此逐一加以分析、比较、研究,以期得出其本名和演化成为太极拳的简略过程。虽然其中多系一孔之见,仍不揣简陋,逐一摘出,以供进一步研究时参考,并企得到有关专家、学者们指正。<br>一、早期太极拳书籍中的别名:<br><br>1.“三世七”因只37势而得名,又谓之“"长拳”。其教练之法,为单势教练。令学者一势练熟,再授一势。无确定拳路,功成后各势自能互相连贯,相继不断,故又谓之长拳。(传宋远桥)<br><br>2. 先天拳,亦名长拳。 (传自江南宁国府泾县俞氏)<br><br>3. 小九天,共14势。(传自江南徽州府程氏,其拳术得自韩拱月)<br><br>4. 后天法,(传自殷利亨),其式法17,多属肘法,虽其势法名目不同,而其用则一也。<br><br>5. 武当派,或曰内家拳。内家者,懦家之意,所以别于方外也。<br><br>6. 13式,言13法也。<br><br>7. 软拳,(俗称为软拳),或曰化拳,因其能避制强硬之力也。(传自杨露蝉)<br><br>8. 绵拳。<br><br>9. 柔术。世人不知,皆以(太极拳)为柔术。<br><br>以上笫 l、2例中,都又名长拳。笫1例的拳法以文字说明看,似乎与传创自宋太祖的长拳比较接近。 第2例的拳术缺少任何形象或文字说明,只能认为是长拳中的一个流派。上述第1、2例的长拳一名,均在“王宗岳拳论”中提及,可以肯定与现名为太极拳的长拳有一定关系。<br><br>第3例“程氏太极拳…….其拳术得自韩拱月,改名小九天,共14势”。疑为13势误增1势而成,或另有所承,(因在武术中不常用14这样的数目)目前无确切流传。<br><br>笫4例拳术从文字记载看,显然与太极拳有相当出入,故不在此讨论。<br><br>第5例拳术已考明与太极拳有较大出入,虽然内家拳也有类似推手的练习方法。但无直接传授关系。<br><br>第6、7、8例均出杨氏系太极拳的别名。13式就是13势的别名,是王氏拳论中提及的名称。第7、 8例出自当年杨露禅先生返乡授拳时,乡里人的俗称。这是有疑问的,为什么杨氏不肯将确切的拳名告之乡邻,而任人随便叫什么拳。原因有二个,一是杨氏并不知道这拳的确切名称。(有这种可能,从陈氏的懒扎衣误成揽雀尾就可以得到证明。二是杨氏知道而故弄玄虚,听人而使,分析看来这种可能更大。杨氏知道的名称应该是长拳。就是“王宗岳太极拳论”中的长拳。<br><br>笫9例名称出自陈氏系统,可见太极拳这一名称,即使在陈家沟,也是很不清楚和确切的,以至在本世纪廿年代还有人误以为“柔术”。<br><br>二、 陈、杨两系内的套路名称:<br><br>1、陈氏系统:<br><br>1.1陈式一路大圈拳(老架一路)<br><br>1.2陈式太极小圈拳(小架一路)<br><br>1.3陈式太极老架二路(炮拳)<br><br>1.4陈式太极新架一路、二路<br><br>1.5小四套拳架(亦名小红拳)<br><br>1.6炮锤(十五红十五炮走拳)<br><br>1.7拳势总歌(陈式太极长拳108势谱)<br><br>1.8陈式太极拳小架六十四势(头套拳)<br><br>1.9太极拳十三势拳架<br><br>1.10二套拳架、四套拳势、五套拳势<br><br>1.11炮拳(二套锤)<br><br>2、杨氏系统:<br><br>2.1太极拳<br><br>2.2太极长拳<br><br>2.3太极藏拳<br><br>如将上述名称进行筛选,删除口语化的二套、四套拳势,和冠以由“王氏拳论”后才用的太极拳名称后,并加以归纳,有明确意义的拳术名称。应为:1.大圈拳、小圈拳 (老架一路、小架一路、小红拳) 2.炮拳、炮锤(老架二路、十五红十五路走拳) 3.拳势总歌(长拳108势谱)4.拳、长拳(杨氏系统)<br><br>以上1显然是以(缠法)形象起的名称;2炮拳,红拳都是中原地区久已流行的拳法(红拳一说创自宋太祖,或是明、清之交隐喻“洪武”之意的音转)。3、4两项显然就是长拳。尽管在2炮举、红拳内谱名动作多与长拳相同,但显然是由其他拳法转演而来的拳术,名称也反映了流源。长拳为陈、杨两系所共有,与“王氏拳论”相印证,太极拳原名长拳。<br><br>三、现存异名同谱的拳术:<br><br>在陈氏系统拳法中最推古老,并有代表性意义的当属拳势总歌(108势长拳谱)所记录的拳法。从谱名完全相同或接近的拳法看,长拳的别名又有很多。主要的有:l.河南温县陈氏:长拳(相同)。2.河南焦作,无极通背缠拳(相同) 。3.山西洪洞郭氏,通背拳 (曾一度以忠义拳命名)(相同) 。4.山西长拳(接近,长拳系统的廿七枪与河南陈氏系统卅六枪谱名完全相同,可以肯定有同一师承关系) 。5.山西 柴氏通背缠拳(相同)。6.山西 傅拳接近)。 7.山西柴氏 同备拳(接近)其中7 同备拳显系音误,山西郭氏通背拳与河南陈氏长拳有师承关系,从山西郭氏系拳谱的完整性与可靠性看,通背拳名当来自河南陈系所传,而非杜撰。同样山西通背缠拳与河南无极通背缠拳、山西傅拳、同备拳之间都有渊源关系,是不难推断的问题。<br><br>四、长拳与通背拳的关系:<br><br>长拳与通背拳的关系,不仅可以从上述实例中得到证实,而且在其他资料中也能得到确证。清初黄百家在《内家拳、六路及诠释》内,有“佑裨通臂最为高,……”条内“通臂,长拳也”。虽然,这一诠释的下文是对某一只休动作而言的,但参阅该文他处也有长拳这一名称的情况,当可断定通臂不仅为某一动作名称,而且也是一种拳术的名称。通背与通臂又有音转的关系,是已为定论的问题。这样,我们可以得到结论即长拳就是通背拳,而笫三段的实例,又证实了黄注的正确性。从记载看长拳是属于比较固定的名称;通背(通臂)拳更则偏重于民间象形取名的成份。<br><br>五、太极拳著作中对拳名的研究<br><br>留存今天的太极拳著作基本可分为两大系统,一、王、武、李氏系统;二、陈氏系统。虽然著作完成年代有X后,但都对太极拳的名称进行过一翻研究。尽管留存今天的文字增删传抄不同,隐违含蓄各异,但只要深入分析,再参照其他资料也能明白其所以然。<br><br>1、王宗岳:“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br><br>“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 “13势者,棚、捋、挤、按、采、列、肘、靠、进、退、顾、盼、定也。合而言之,曰13势。"<br><br>2、陈鑫:“世人不知,皆以为柔术,……笫可名之为太极。”故此拳不可以刚名,亦不可以柔名,直以太极之无名名之。"“太极者,生于无极也。……特未形耳。时无可名,亦名之日太极。”“太极拳缠丝法也太极拳,缏法也。”“学者上场打拳……,浑然如大混沌无极景象,故其形无可名,名之曰无极,象形也。"<br><br>3、李亦畲,“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后传至河南陈家沟陈姓,神而明者,代不乏人”。<br><br>从上述文字和留存至今的拳名都不仅提示,而且证实河南陈氏拳法,确实有过称之谓“无极通背缠拳”的阶段,并且它的简称可能就叫“无极拳”。另外李氏小序又提示了太极拳名称随着王氏拳论回传到河南陈家沟的情况。但根据现存资料,陈鑫误将十三势为十三拆(十三段)和陈氏十三势拳势的套路证明王氏拳论文字资料并未传到陈家沟。在河南陈氏对太极拳和十三势的名称都只是耳闻。所以在陈鑫,在陈氏其他拳家均不能确知太极拳十三势的确切意义,才有这样误会。(按陈鑫著作完成于20年代,距王氏拳论流传已70年左右)。<br><br>六、太极拳名称出现的年代<br><br>查考陈、武两系及各地武术挖掘整理资料,太极拳名称的出现,上限不会早于武禹襄发现“王氏拳论”之时。“王论”在书籍虽定为乾隆年间,但根据流传来看,除杨、武系统外并无其他流传。据此将“太极拳”一名的出现上限定为1853年是比较正确的推断,下限则可能因李亦畲的太极拳著作手抄本流传而被广泛引用。按李氏太极拳小序写于188l年,下限当于此前后。这样,也印证了为什么当年杨露禅(中年)返乡授拳之时,尚无确切的“太极拳”这一后来名震四海的名称。<br><br>七、太极拳本名的演化及其他<br><br>综合分析本文前述太极拳的本名,及在各地区、各时期的异同,以及陈、王、武、李氏在太极拳研究中所留的倪端,我们可以得出其本名,与演化的过程和原因。 1、明末清初,长拳(沿至今日)通背拳 (在河南延用至乾隆前后,在山西沿用至今)<br><br>2、乾隆末期:通背(同备)拳 (同备拳在山西柴氏沿用至今)通背缠拳 (河南陈氏因缠法技巧日益重视,而产生拳法形态变化,引起名称变化。同时借以区别原来的通背拳名称,仅少数分支沿用保存至今)无极通背缠拳(1853年前后,至1919年陈鑫太极拳图说完成之时,少数分支沿用保存至今)<br><br>3、1853??1881年之间,太极拳 (由王氏拳论的流传才正式定名为太极拳) 4、从长拳 (通背拳)到太极拳的最后定名,是一个复杂和漫长的过程,如果以戚继光的拳经为蓝本的拳经总歌算起,那么这个过程长达三百年左右。这个过程包括了技术和理论上的多次蜕变,最后才由内在的质变,促成外壳的突破一一拳名的升华。<br><br>5、一套本来并不奇特的拳术,经过传习者几百年的努力,最后由于王氏拳论中非常卓绝的定名,终于有了又响亮,又深奥令人捉摸不透的名称。加上陈、杨两系太极拳研究家的艰辛实践和研究,终于形成了一种新兴的拳种。也正因为取了这样一个古老和充满哲理的名称,对这项拳术的宣传、发展起到了难以估量的作用。也终于使古老的长拳(通背拳)摆脱了原来的驱壳,伸开飞翔的翅膀,越过时空的鸿沟,奠定了今日太极拳走向世界的基础。<br>边城玫女 发表于 2004-10-25 13:43
练太极拳能不能长寿<br><br>一个太极拳爱好者问道:"杨氏太极拳速度慢,不用劲,练这种拳的人都很长寿;陈氏太极拳有些动作又蹦又跳,练这种拳的人都未活过50岁。是这样吗?" "你怎么知道的呢?"我反问。"有很多人都这么说。" <br><br> 我很惊呀,这个问题本身就很荒唐,竟然还有许多人相信。真实情况是怎么样呢? <br><br> 就以太极拳家杨禄禅至杨澄甫祖孙三代的寿命分析: <br>杨禄禅(1799-1872)73岁; <br>杨班侯(1837-1892)55岁; <br>杨健侯(1839-1917)78岁; <br>杨少侯(1862-1930)68岁; <br>杨澄甫(1883-1936)53岁。 <br><br> 他们中最长寿者杨健侯也不过78岁,杨班侯55岁、杨澄甫53岁。以封建社会"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寿命标准看,班侯、澄甫都不能算长寿。以现代人的寿命标准看,简直是英年早逝。 <br><br>再看看太极拳家陈氏家族几个人的寿命: <br>陈长兴(1771-1853)82岁 ; <br>陈仲?(1809-1871)62岁; <br>陈 鑫(1849-1929)80岁'; <br>陈发科(1887-1957)70岁; <br>陈照丕(1892-1972)80岁; <br>陈照奎(1927-1980)53岁; <br><br> 与杨氏家族同样,太极拳陈氏家族中寿命最短者,是1980年去世的陈照奎,享年仅53岁。最长寿者是杨禄禅的师傅陈长兴,享年82岁,已人耄耋之数,在那个时代算是很长寿了。 <br><br> 后世练陈、杨两家太极拳者,有不少长寿者,也有寿命较短者。像顾留馨、沈家桢、洪均生、傅钟文、李雅轩等享年都在80岁以上。吴氏拳家吴图南享年105岁、马岳梁90余岁,是寿享高龄者。我们还注意到,体育界从事其他体育活动者,武术界不是练太极拳者,甚至从来不从事任何体育活动者,也有不少人很长寿。至于寿命较短的人,亦不在少数。看来,寿命的长短,与从事体育运动、从事何种体育运动、是否从事太极拳运动、从事何种太极运动,关系并不大。 <br><br> 陈氏拳的内涵是该拳的共相;杨氏拳的内涵亦是杨氏的共相。陈氏拳的共相与杨氏拳的共相有可比性。譬如:陈氏拳刚柔并济、快慢相间;杨氏拳运劲松柔、速度均匀等。寿命各行其是者的内涵是寿命长的共相;寿命短者的内涵是寿命短的共相。寿命长的共相与寿命短的共相也有可比性。譬如:生理遗传、心理素质、饮食起居、社会环境、生活家庭、运动锻炼、习惯嗜好、性命时运、疾病治疗、营养保健等等各个方面,寿命长者上述诸因素都比较好或大部分比较好;寿命短者上述诸因素都比较差或大部分比较差。陈氏拳刚柔并济、快慢相间的共相,与寿命短的人穷困潦倒、疾病缠身等共相;杨氏太极拳运劲松柔、速度均匀的共相,与寿命长的人容光焕发、神采奕奕等共相,二者并无可比性,怎么能联系在一起呢?可见,人的寿命长短,与从事太极拳运动、从事何种太极拳运动、关系并不大。 <br><br> 凡成为太极拳家者,不管寿命长或短,都需要经过艰苦训练过程,才能成其为太极拳家。就以运动量说吧,在旧时,一个太极拳家一般情况下日常训练课目,不包括推手和其它功夫,仅拳架部分即须盘练20至30遍。陈氏太极拳是有些窜蹦跳跃动作,二路炮捶大都是又蹦又跳;杨氏太极拳也不仅有慢练的方式,以快速的方式,一套拳两三分钟可以打下来,这是陈、杨两个不同种类太极拳的共相。同样的拳架,同样的刻苦训练,为什么有的长寿,有的短寿呢?可见,练太极拳和练哪一家太极拳,与成为太极拳家和哪一家太木有拳家有关系,与寿命长短没有关系。 <br><br> 宇宙间一切存在的事物皆有阴阳属性,阳性是事物的积极支持者,阴性是事物的消极阻碍者。太极拳修煤油是支持生命的阳性因素之一,对于太极拳家来说,甚至是个很重要的阳性因素。虽然这样说,也并不是说太极拳修炼运动量越大越好。就逻辑说,宇宙无有始终,其存在是无限的;任何事物都存在于宇宙之中,受宇宙时空限制,都是有限的。《老子》所谓"反者道之动",是说"物极必反"。事物发展在时空上达到自身禀赋的极限,就会向着它的反面转化。太极拳修炼亦然。 <br><br> 如果说合乎逻辑的、一个寿命长、功夫好、事业太极拳大师是"天赋条件、客观因素、个人勤奋"三者的最佳结合点,就比例而言,其个努力仅仅占三分之一(或许是不很重要的三分之一)。太极拳在决定修炼者寿命长短因素中,虽然是积极的阳性作用因素之一,但并不是惟一的。决定人寿命长短的因素还有许许多多。因为宇宙人生之间,阴阳之圈环环相套无有穷尽,复杂程度常常超出人的常识,而且也常有不可穷尽的阴性因素支持生命,亦有无数不可穷尽的阴性因素阻碍生命。当阴阳平衡、阴性因素占主导地方,生命即终止或都很衰弱。 <br><br> 所谓阴阳消长,是说有时"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有时"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循环往复,永无止境。当"道高一丈"时,生命就健康、长寿;当"魔高一丈"时,生命就衰弱、终止。生命之道,对于修炼太极拳运动者是如此,对于参与其它运动项目者也是如此,对于不参丐任何体育运动项目者亦然。如果只存在着太极拳阳性因素,而没有阻碍生命的阴性因素,人人都去打太极拳或做其他运动,或者人根本会死亡,何必还要那么多养生保健措施呢? <br><br> 美国著名排球运动员海曼以青春妙龄,心脏病突发而亡;美国某著名长跑家,突然死于长跑途中;笔者亲眼目睹某先生50余岁,练吴氏太极拳,早晨以较大的搞力与人推手时,突然心脏病突发而亡,此皆非排球、长跑、太极推手之过也,实则是影响他们健康的心脏病突发猝死,大概与他有心脏病、夜晚未休息好还喝一点酒、加上早晨6时至7时是人体生物钟最脆弱的时刻等因素有关;照奎先生早逝,大概与后半生颠沛流离的生活有关;澄甫先生早逝,是因为不可搞拒的疾病所致,这些都不是陈氏太极拳或杨氏太极拳之过也。 <br><br> 以为杨氏拳养生、陈氏拳伤生者,大概是想说:杨氏拳没有较猛的动作,比较适宜中老年体弱多病者;陈氏拳有一点发劲动作,比较适宜中青年练习。这样理解比较正确。即使是如此,练陈氏拳时完全可以不发劲,像杨氏拳那样慢慢练习。至于有些人,把人类慢慢运动和长寿的关系,与自然界乌龟行动慢而寿命长的动物相比,属于类比联想,未心有科学根据。《老子》所谓"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是说剧烈的事物总不长久。长久的大运动量,的确有害于养生。我们可以从臆人经验中总结教训,千万不要以为太极拳或某一种太极拳是健康长寿的灵丹妙药。 <br><br> 太极拳修炼中,是陈氏的还是杨氏的并不生要,它们都是太极拳,都是太极耐用的共相。对于中老 年太极拳爱好者来说,主要是注意运动量的大小。既注意保持合适的运动方式和运动量,又不会因运动疲劳间隙,使影响健康的阴性因素乘机作祟。尤其是疾病的患者,更要听从有经验人的意见,尽可能减少盲目运动。不管是否有运动经历,以适中的运动量、较长的运动时间修炼,是中老年人的较佳选择。 <br><br> 一般情况下,太极拳运动不会超过人的体能极限。前辈大师每天几十遍地练拳,是在当时的农业社会环境下才有可能。现代工业社会的今天,多数人没有这个条件,运动量也不可能达到那样的水平。即使如此,前辈大师们不是大多比较长寿么? <br><br> 人活着在于懂很多道理是,"懂很多道理"即是对宇宙人生的觉解,这是人的存在不同于宇宙间其它存在在的根本区别。如果不能够懂很多道理,即使是很长寿又有什么意义呢?山间的木石、湖里的龟蛇,不是都寿么?!希望长命百岁乃人之常情,辛勤工作一生的中老年人,有权利得到健康长寿,这本来没什么不好。 <br><br> 长寿为了什么?活到老学到老。各才有趣味。人需要懂很多道理,懂得道理越多,精神境界就越高。精神境界不高,就会人家说什么自己就跟着信什么,当前风行美容嫩肤,有人就说太极拳也有这种功能。于是乎某人面容不显老,就以为他练的那种太极拳必定也好。不管三七十一,就纷纷向那嫩的学。某人面容显老,就以为他练的那种太极拳一定有问题。 <br><br>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对太极拳有着这么荒唐的疑问呢?这些并不难准确判断的问题,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走入思考的误区呢?思考一下"法轮功"现象,想想那些伪科学、伪大师猖獗于一时,不但反映了许多所谓修炼者知识水平欠缺,更说明了人的思维能力,普通缺乏逻辑与抽象思维的能力。 <br><br> "井底之蛙"的故事,出自《庄子》。这本书里有很多寓言,具有超越时间的价值。书中说,有些生物生命周期只有一夜。更不知道太阳是怎么回事;有些生物生命周期仅半个月,能体验月缺月圆的过程;黄河够长吧,见到大海才知道自己渺小。井底之蛙在谈到自己所见到的那一块天时,还比较准确。当它以自己的经验去套别人见到的那一块天时,就绝不一块天空的真实性。这种情况往往令人十分沮丧,我们日常生活中许多矛盾大都如此。以这样的思维去理解太极拳,去判断事物,才会有上述那些不应该有的问题。我们虽然说只有认运动方法才能取得太极拳修炼最佳效果,我们还要说,必须以哲学的方法理解,才能提高对事物的认识能力。边城玫女 发表于 2004-10-25 14:01
怎样学好太极拳<br><br> 怎样学好太极拳是武林同道所关心的事,据我所知,练习太极拳数十年,仍然只是停留在拳套路的空架子上的人是很多的。内气无所感受,功夫不能上身,其原因何在?就是没有在基本功上下功夫。我认为要想练好太极拳,应当先练无极桩功和采气吐纳功,以及单式辅助功,要在理的指导下练习内气和肢体。因为太极拳是内功拳,必须结合内气来练习。先壮其内而后自然壮其外 。<br><br> 研练用三结合,也就是练法,用法、研究法。要精于太极之理,练习要有正确之法,要明确技击和养生的效果质量。站桩主静,静中生动,动则太极生。站桩可培置元气。静养灵根气化神意守丹窍深呼吸,以不憋气为主,呼之微微,吸之绵绵,吐故纳新,吸收日精月华,以养自身精灵之气。<br>< 古人云:“练拳须从无极始,阴阳开合认真求。”通过无极桩功,来加强自身的阴阴精气,先无极而后太极,这是练功的次序。在练拳时也要形成桩功,静站是定桩功,练拳是活桩功。不论是哪种太极拳都要意气运动,以心行气,以气运身,起于足,通于脊,行于手,主宰于腰,中气不偏不倚,百会、会阴一线穿,动作处处分虚实,开合、刚柔,松紧、阴阴、动作连绵,神意要内敛,开合如抽丝,转换要罗旋缠绕。要做到三虚,即手虚、裨虚、脚虚,最后达到处处虚灵。练拳时内气行于周身内外,如在空气中游泳,实际练拳就是描绘太极图,神意合一,节节贯穿,舒展大方,体舒气则顺。不用拙力,一片神形,特别是陈式太极拳除平圈立圈外,处处皆见弧形。古人云:“乱坏法术应求精,上下相随妙无穷,引彼深入乱环内,四两可拨千斤动。”练至妙肘一动一太极。可将全身十八个关节部位小球,如肩肘腕 胯膝足胸腰腹臀颈,同步旋转形成一个大的太极球。在技击时即可力发一点,点点透骨。这就是一团混元气的形成。罗旋缠绕是高深的力学。<br>任何动力都是在旋转中前进,如飞机、轮船、及各种书辆包括地球也在旋动中求阴阳,所以说松柔圆活罗旋缠绕是太极拳中之精华。太极拳是道学、医学、武学的结晶,三者互通应为一休。道学即内功,武术即外功、医学为内外两功之助,只懂道功不懂武功肢体不灵活,没有闪战腾挪之技巧。只懂武功,不练道功,内气不足,武术威力无从发挥。只懂内外两功不明医理,不能救死扶伤,三者相连,结合求三方为全面。太极哲理深奥,只有不断探求,才能技达上乘? 天地阴阳,日月乾坤,太极之道,齐于宇宙。<br><br> 太极包罗万象,太极是高深的气功。处处以意气为主,无论是站坐卧练,都以意气为先。练拳也是要求意气为,君,骨肉为臣。用意气来指导形体,意气运动贯穿太极拳中的各个功法,采气功,混元功,吐纳功,丹窍功,坐卧功,单式功等都是太极的辅助功。< 古人云,“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所以很多功法,都是修炼内气的,练拳要懂养,不养即伤。所以说练拳不懂养,百炼功不长。练拳得法本身就是养。炼功,练拳都是在养精气神。练拳的过程是积极的休息,有很多人把练拳当成了劳动,这就是伤。所以说,养是多方面的,首先要太极太和,善养自已的浩然正气,行往坐卧练,要恰到好处,无过不及。很多武林先辈,都有千斤以上的内气,主要是受于真传,练功得法。使五脏、经络、筋骨髓产生气膜护体,在功法养炼中,使体内产生高的生物电能和磁场,从而在技击中能够发挥很高的效能。在技击中,可以达到无坚不摧。愿武林同道为中华武术走向世界,进入奥运会而贡献技艺,造福人类。边城玫女 发表于 2004-10-26 11:41
原文由 向华胜 发表:<br>楼主能的可真是多啊,这么多啊,不过楼主好像只说了太极拳流派的两家啊,还有武氏太极拳、吴氏太极拳、孙氏太极拳、赵堡太极拳等好多的分支啊!<br><br><br>我介绍的是武当派主要武功,顺带介绍了太极拳主要两大家<br>但是,现在太极门已在全国各地都有,而不属于武当一家了<br><br>(武当派并不完全等于太极门)<br><br>如要详细介绍太极拳,<br>那我就要新开一主题“真实的太极门武功大全(非小说的)”<br><br>众神之眷顾 发表于 2004-10-26 18:04
我练过这个帖子中有图谱的太极拳武当派真武观观主 发表于 2004-10-27 03:31
边城玫女 发表于 2004-10-27 08:05
那楼上的道长不妨介绍下真武观如何?大漠沙如雪 发表于 2007-2-28 12:42
我晕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