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变形记》
卡夫卡是奥地利小说家,他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父母均为犹太血统。卡夫卡1883年出生,四十一岁时就因为身患肺结核死了。他的人生是极不顺心的,他生前几乎是默默无闻,若不是因为有好友布罗德的鼓励与帮助,他不可能从事小说的创作,他的小说也不可能见于世人,得到世人的关注,并最终确定他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为什么说他的人生是极不顺心的呢?首先,我们确定了他的民族,他是一个犹太人 ,犹太人是一个没有家的民族,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犹太人是处于受歧视的地位的,卡夫卡作为一个犹太人应当深深的体会到这一点。即使别人没有在言行上表现出这种歧视,可是在他的内心深处一定会有这种被歧视的感觉,因为一个孤独者会因为没有根的感觉而悲伤,同样一个没有根的民族也会因为没有根而觉得悲伤。这就决定了卡夫卡的小说在感情上不可能是欢愉的,必定会在人生层面上进行深入的思考,而且会超越一般作家的思维。一个作家如果想成为文学大家,往往会与上两种情况:要么是国家有大不幸;要么是自身有大不幸。上文已经说了卡夫卡在类似于国家层面上的不幸,接着是他是个人的不幸。卡夫卡与他的父亲的关系并不是很好,可以说他的父亲在他的精神上给了他很大的压力,以至于他成年了,这是能够影响都无法消除。卡夫卡的著名的《致父亲》向我们充分的证明了这一点。而卡夫卡的事业在他的人生中也没有什么可以夸耀的,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职员。如果是常人这并不算是什么不幸,然而,卡夫卡显然是一个有着深刻思想与过人才华的人,他的内心世界一定充满了孤独与怀才不遇的感伤。他在遗嘱中吩咐将他的作品全部烧掉,固然有他对文学作品要求高的因素,但我认为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因为在他的心中有一种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以至于因此产生了一种愤世嫉俗的情绪。
《变形记》是他的代表作与成名作,我认为这一部作品最能反映出他的思想与人生。书中的格里高尔可以说就是卡夫卡的影子。格里高尔的人生是不幸的。他在一日早晨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个大甲壳虫,这种巨变是荒谬的,又是现实的。显然作者是在运用荒谬的手段,来阐述他的思想。格里高尔在变成了甲壳虫后,家人中除了他的妹妹对他还有一点同情心外,其他的人对他是冷漠到了一个极点。而他此时此刻想的竟然是如何帮助家人,如何去工作。这种强烈的对比造成的差异形成了强烈的悲剧效果。我们不禁开始为格里高尔的命运担忧,同时也开始反思我们的现实生活是怎么样的。格里高尔最终死了,对于他的死,他的家人并没有表现出一点点的悲哀,哪怕是做作。相反,在家人的眼中终于摆脱了一个沉重的负担。一家人显得十分的开心,并且开始享受着乔迁的喜悦。这种悲壮似乎只有柴可夫斯基的《悲怆》可以形容。
在这篇小说中我们可以看见西方世界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孤独与悲凉。《变形记》所展示的生活状态似乎是不可能的一种状态,但是有时最为现实的一种生活状态,卡夫卡所表现的是人们在精神领域生活。一个伟大的文学家的作品是超越作家所处的时代的,卡夫卡也是如此,他的这篇小说不仅仅在当时具有现实的意义,在今天的意义将更为深远。随着信心时代的到来,经济的高速发展,金钱本位,名利至上等观念深深地影响着许多人,人与人之间缺乏信赖,交流,人间的情感社会日益变得缈不可见。在这样的状态下,为生活所迫的人们往往会一种极端的手段解决问题,自杀或是犯罪。事实上,当今社会,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是一种荒谬,这与《变形记》所展现的思想不无契合,又仿佛萨特的存在主义。人生来是有罪的,人生是荒谬的,痛苦的,人类将不可能得到救赎,这就如同俄浦狄斯王的悲剧人生,是无法改变的,就好像一句话:“宿命的可怕之处就在于,如果从命运的一开始注定了是悲剧,那么无论你选择抗争或是放弃,其最终结局都将是悲剧。”这也许就是人生的无奈之处。这有些“宿命论”的味道,但却是一个我们谁也不能否认的事实, 从前有个青年,看了《变形记》开篇第一句后,一拍大腿,大笑道:我操!小说原来可以这么写的啊!于是也跑去写小说了。这就是卡夫卡小说的全部魅力,也是现代小说的全部秘密。这个青年叫马尔克斯。
卡夫卡,我还是爱城堡
对卡夫卡看到书不多,就不以别人给我的印象妄加评论了
欢迎楼主多来书林玩:fg 意形而分:ddf 原帖由 肥鱼 于 2009-5-6 13:07 发表 http://www.jyjh.net.cn/bbs/images/common/back.gif
从前有个青年,看了《变形记》开篇第一句后,一拍大腿,大笑道:我操!小说原来可以这么写的啊!于是也跑去写小说了。这就是卡夫卡小说的全部魅力,也是现代小说的全部秘密。这个青年叫马尔克斯。
笑死我了……馬爾克斯是拿西語罵的嗎?
吾覺得百年孤獨的第一句比變形記的第一句印象深刻得多啊……不過最深刻的是卡拉馬佐夫兄弟ds1775465338
“喔——”令狐冲恍然大悟的样子,“其实对那本书我也有点了解,尤其是里面一句话我一直忘不了。”
“我就翻过开头几章,”黄蓉倒是老老实实承认了,“什么话那么好?”
“阿历克赛·费多罗维奇·卡拉马佐夫是我县地主费多尔·巴夫洛维奇·卡拉马佐夫的第三个儿子,”令狐冲用他极富感情的声音说。
“这不是第一句么?”
“读完第一句我就丧失了读下去的勇气。”
——江南《此间的少年》ds1775465328 何塞·阿卡迪奥·布恩地亚和表妹乌苏拉结了婚。乌苏拉怕生下长有猪尾巴的孩子,不肯和丈夫同房。邻居普罗登肖嘲笑布恩地亚不通人道,两人决斗。普罗登肖被长矛刺中咽喉,顿时毙命。从此,死者的鬼魂缠着布恩地亚一家。夫妇俩只得远走他乡,村里一些年轻人也跟着去了。他们翻山越岭,长途跋涉了两年多,终于在人烟绝迹的一条小河边定居建村,并取名为马贡多。
这是百年孤独第一段
跟变形记,第一句
当格里高·萨姆莎从烦躁不安的梦中醒来时,发现他在床上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甲虫。
事实上是很有共同的味道的,那个故事确实有的,马尔克斯读了变形记第一句开始了他的写作旅途。
而卡尔维诺赞博尔赫斯的小说映射了宇宙的无限性,而博尔赫斯又说无限性是卡夫卡的特性。
由此,理想主义青年卡夫卡同学在有限的生活状况下完成了无限可能的小说 马尔克斯的故事.......很震撼.......很纠结.......原来诺贝尔奖之路是这样开始的.........ds1775465331 原帖由 肥鱼 于 2009-5-22 20:35 发表 http://www.jyjh.net.cn/bbs/images/common/back.gif
何塞·阿卡迪奥·布恩地亚和表妹乌苏拉结了婚。乌苏拉怕生下长有猪尾巴的孩子,不肯和丈夫同房。邻居普罗登肖嘲笑布恩地亚不通人道,两人决斗。普罗登肖被长矛刺中咽喉,顿时毙命。从此,死者的鬼魂缠着布恩地亚一家 ...
吾很负责任地跟你说,这不是百年孤独的头一段……百年孤独我看二十多遍了orz
第一句是“很多年以后,当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前的时候,他还能记起父亲带他看冰块的那个下午。”
这个是凭记忆写的,和各译本可能有出入ds1775465338(就这样还敢说看二十多遍……)
但这句话后来成为现代小说开头的一个范例,所以意思我应该没记错 = =
ps:我家那本是十月文艺出版社、高长荣译的
[ 本帖最后由 燕子非 于 2009-6-8 11:39 编辑 ] 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许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sorry
当时一下子就复制过来了
看来干什么事都不能太随意啊 偶看小说有俩次印象最深。
一次是高三看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
一次是大一看卡夫卡的《变形记》。
原来小说还可以这么写。
对余华先锋小说风格影响最大的就是卡夫卡。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