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帮众 发表于 2009-10-4 21:08

未来学——苏东坡的口音问题

世界上有一门学问叫未来学,顾名思义,望文生义,就是研究未来的学问。未来怎么样,其实很难,过去怎么样其实也很难。陈子昂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很悲哀的语调,天地之间,浩大冥空,其实就只是我们一辈之间,白驹过隙。白云苍狗,逝者斯夫。

过去不可测,尚可略见雏形,史书的记载其实很简陋,然而有想象可供。我们知道苏东坡的诗文,想见其为人,千载之下,倾心仰慕者可谓多矣。但细节总不易窥到。苏东坡刷不刷牙?苏东坡家的厕所是马桶式还是厕坑式?苏东坡是四川人,能不能吃辣椒?苏东坡的口音和现在四川人的口音有多大相似?苏东坡出门有无计程车坐?他听的小曲是什么调子的?他到外地需要取钱有没有银行?他的声音是磁性的还是尖的?他的相貌我们可否得知?

这些日常生活,令人觉得有趣,解答起来就非常麻烦。辣椒是南美的作物,明代引入中国,所以,苏东坡的饮食是没有辣椒这一味的。宋代人的问题是未来,我们的问题却是过去。再比如钱的问题,取钱是可能的,但宋代纸币严重,不知道经年之后在汴京存进去的钱到了四川取会不会贬值了。这个问题,古代中国一直很困扰,现代金融学一解释就很明白。

未来学的研究其实也能从这里得到展开,任何未来的事物都是现在的壮大过去的源流,注意当下和过去,发现其中的细密联系,对未来的阐释就会靠谱的多。

在西方,小说家言成为未来学的先驱,《海底两万里》的神话被讲述了一次又一次。而说起科学上的未来学研究,很多人则喜欢谈一谈尼古拉特斯拉这位奇异的天才。

未来的世界,是越来越需要智慧的世界,这靠蛮力不行。我记得中国前几年有一本号称百位老将军联名推荐的什么大西线方案,简直愚蠢之极的一方案。大略构思就是新疆甘肃很缺水,所以调雅鲁藏布江的水入疆。可行性之低,臆想程度之高,蛮干之严重,无出其右者,比炸开喜马拉雅山,让东南软湿气流进入西藏还天方夜谭。

未来的工程,一要巧,二要稳。巧就是四两拨千斤,不是千斤拨四两,稳就是不大拆大建,循序渐进,就把事做了。那种把这条江那条河调个几千公里的事还是歇了吧。

这里我突然想起一些国家推行的立体农业,把农田全部搬入城市,用高楼大厦的方式形成农田,把现在的农田还林还湿,农民也顺便成了城市居民。建楼这是最司空见惯的事,而这样的方案,不会造成人们生活的剧烈动荡。科技跟不跟得上呢?

回到苏东坡,苏东坡声音的问题。

苏东坡有一首小诗,头两句叫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用现在推行的普通话是念不顺口的,肉(rou)和竹(zhu)的韵母不同,但西南官话的肉读作ru(阳平),于是就押韵了。这说明苏东坡讲的话和现在四川话相差不大么?

其实可以另辟途径,聆听某人的声音,现在我们用DVD、VCD、CD,早一点我们用磁带,再早一点用那个很大的磁盘,再早呢?宋代的留声机有没有?

我记得有一种音乐盒,就是把一个铜轴子凿上不平,用铜片去拨弄凸起处,便可演奏出声音。我们知道,记录声音的办法就是将声音转化成线条记录在磁条上,然后复读出来的。

有没有可能找到宋代记录声音的“磁条”呢?我觉得是可能的。用当时陶瓷工匠的陶轮,或许可以再现在制作陶瓷时,工匠们的话语,通过陶轮高速旋转时记录下来周围的声音的原理,似可达成这个想法,这需要科技的帮助。

只要找到宋代时期四川眉州地区的陶轮,那苏东坡的口音问题,便可迎刃而解,直接让我们听闻宋代人的讲话,将不是很大的问题了。

肥鱼 发表于 2009-10-5 08:52

抱歉,转风陵,不过这个问题很有意思:fg

重楼 发表于 2009-10-5 09:06

他本来就是四川人的嘛。

烛泪~蝴蝶舞 发表于 2009-10-5 09:47

古汉语在语音上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别,所以才有古音韵学这门学科。尤其是入声字,这是一个在现代汉语的普通话中消失掉了的音节,但在古代汉语中却很常见。所以个人不喜欢所谓穿越文,尤其是穿到明清以前的,估计穿过去后,那入耳的话估计比外语还难懂ds1775465328

段天德 发表于 2009-10-5 09:56

是的,是的,不过某些地方的方言中还保存了部分入声字。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未来学——苏东坡的口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