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金庸小说改编电视剧不满现象的探讨
金庸小说的影视剧改编,经历了无数的版本。每个版本都不尽相同。这使得世人众说纷纭,但大部分都是对各个版本的批评及批判。对于此,作者从视觉文化与语言文字文化,当代消费社会背景下的影视剧,影视剧中金庸小说本身艺术性的角度来探讨当代金庸影视剧的现状.“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读者。”这句话形象的道出了金庸小说的普遍情况。不仅如此,连他的读者群的跨越层次亦是非凡。上至一个国家元首,专家学者,下至引车卖浆者流,贩夫走卒之辈,都有他的书迷。在当代社会,读者群的普遍,也催生了金庸影视作品的诞生。金庸武侠电视剧既是重要的一面。最早把金庸小说改编成电视剧的是香港“佳视”,它与1976年推出了《射雕英雄传》。从此,金庸武侠电视剧便一发不可收拾,各种版本相继推出。仅《神雕侠侣》这一版本,从1976年至2006年这三十年间,便是有7个不同版本,由此可见金庸武侠电视剧之多。可是尽管各种版本层出不穷,但是却也没有一部作品能使得那些“金庸迷”们能够普遍接受的,就是很多人比较推崇的香港TVB版也是如此,就连金庸本人也是不能接受这些版本,一直他老人家“抱怨”:看到这些电视剧,就好像看到自己的孩子给人家打一样。为什么这些已经面世的版本得不到大家的认可?本文便以央视版《神雕侠侣》为例,浅显的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一、视觉文化与语言文字文化的差异导致了众口纷纭。
影视文化不同于语言文字文化,它主要是以电视传播媒介,直接的将视觉图像映在观众的眼中,因为这种直观的形象系统实现其表述功能,便使人基本上没有什么想象力空间。而语言文字不同,它可以以抽象的形式来反映客观世界和人的内心,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所以,现在金庸剧改编的首要难题就在于原著文字我们已经很熟悉,而且我们也想象过很多次里面所展现的各种元素了,这时候再改编定位各种元素,让它们成为大众都能够接受的画面就不易把握尺度了。
1)、刚才已经说了,对于金庸小说我们已经不能算陌生了,所以我们都会有一个自己认为最好的书中人物形象在心中,于是我们就会对每一个版本中的人物进行点评“像”或者“不像”。这首先是单纯的从我们自身所想出发来“审查”这一版本的人物形象的。比如,在央视版《神雕侠侣》中,杨过的扮演者黄晓明就使众人争论不休。有人说他像是符合自己心中杨过帅气,轻浮及狂傲性格的所想形象,有人说他不像是因为他造型太差,年龄偏大,没能体现出少年杨过的英俊风流的形象。另一方面,不管大众是否承认,但我们都会对剧中人物有个基本定位。还以杨过为例,即杨过首先应该是很清秀的,这是勿容置疑的。假使让一位长的有点对不起观众的演员来演杨过的话,我估计光看杨过形象,导演就会被大众的口水淹死。所以,导演对剧中人物的把握是至关重要的,细节方面可能会不到位,但大的方面应该把握清楚地。这里83版的《射雕英雄传》和央视版的《射雕英雄传》就是鲜明对比。83版中主人公郭靖地位就比较准确,质朴而非智障,显出了郭靖天性心地淳厚,大智若愚这一主要特征,基本符合群众心中所想的形象,赢得了一片赞誉,在当年可谓“满载而归”。反观央视版郭靖,张纪中直接自以为是的把郭靖定位成了一个说话都结巴的智障,所以他不负己望,引得大家一片唾骂,也算是另一种“满载而归”了。
2)、受到影视文化本身的影响,对武侠小说中的“武”这一概念如何来表现成为了一个难题。比如《神雕侠侣》中的杨龙二人合练玉女心经这一节,其中有一段练武情景:杨过道:“姑姑,这功夫很难练么?”小龙女道:“我从前听师父说,这心经的内功须二人同练,只道能与你合修,那知却不能够。”杨过大急,忙问:“为甚么?”小龙女道:“若是女子,那就可以。”杨过急道:“那有甚么分别?男女不是一样么?”小龙女摇头道:“不一样,你瞧这顶上刻着的是甚么图形?”杨过向她所指处望去,见室顶角落处刻着无数人形,不下七八十个,瞧模样似乎均是女相,姿式各不相同,全身有一丝丝细线向外散射。杨过仍是不明原由,转头望着她。小龙女道:“这经上说,练功时全身热气蒸腾,须拣空旷无人之处,全身衣服畅开而修习,使得热气立时发散,无片刻阻滞,否则转而郁积体内,小则重病,大则丧身。杨过道:“那么咱们解开衣服修习就是了。”小龙女道:“到后来二人以内力导引防护,你我男女有别,解开了衣服相对,成何体统?”杨过这两年来专心练功,并未想到与师父男女有别,这时觉得与师父解开全身衣衫而相对练功确然不妥,到底有何不妥,却也说不上来。小龙女其时已年逾二十,可是自幼生长古墓,于世事可说一无所知,本门修练的要旨又端在克制七情六欲,是以师徒二人虽是少年男女,但朝夕相对,一个冷淡,一个恭诚,绝无半点越礼之处。此时谈到解衣练功,只觉是个难题而已,亦无他念。杨过忽道:“有了!咱俩可以并排坐在寒玉床上练。”小龙女道:“万万不行。热气给寒玉床逼回,练不上几天,你和我就都死啦。”杨过沉吟半晌,问道:“为甚么定须两人在一起练?咱俩各练各的,我遇上不明白地方,慢慢再问你不作吗?”小龙女摇头道:“不成。这门内功步步艰难,时时刻刻会练入岔道,若无旁人相助,非走火入魔不可,只有你助我、我助你,合二人之力方能共渡险关。” 杨过道:“练这门内功,果然有些麻烦。”小龙女道:“咱们将外功再练得熟些,也足够打败全真老道了。何况又不是真的要去跟他们打架,就算胜他们不过,又有甚么了?这内功不练也罢。”杨过听师父这般说,当下答应了,便也不将此事放在心上。这日他练完功夫,出墓去打些獐兔之类以作食粮,打到一只黄□后,又去追赶一头灰兔,这灰兔东闪西躲,灵动异常,他此时轻身功夫已甚是了得,一时之间竟也追不上。他童心大起,不肯发暗器相伤,却与它比赛轻功,要累得兔儿无力奔跑为止。一人一兔越奔越远,兔儿转过山坳,忽然在一大丛红花底下钻了过去。这丛红花排开来长达数丈,密密层层,奇香扑鼻,待他绕过花丛,兔儿已影踪不见。杨过与它追逐半天,已生爱惜之念,纵然追上,也会相饶,找不到也就罢了。但见花丛有如一座大屏风,红瓣绿枝,煞是好看,四下□树荫垂盖,便似天然结成的一座花房树屋。杨过心念一动,忙回去拉了小龙女来看。小龙女淡然道:“我不爱花儿,你既喜欢,就在这儿玩罢。”杨过道:“不,姑姑,这真是咱们练功的好所在,你在这边,我到花丛的那一边去。咱俩都解开了衣杉,可是谁也瞧不见谁。岂不绝妙?”小龙女听了大觉有理。她跃上树去,四下张望,见东南西北都是一片清幽,只闻泉声鸟语,杳无人迹,确是个上好的练功所在,于是说道:“亏你想得出,咱们今晚就来练罢。”当晚二更过后,师徒俩来到花荫深处。静夜之中,花香更是浓郁。小龙女将修习玉女心经的口诀法门说了一段,杨过问明白了其中疑难不解之处,二人各处花丛一边,解开衣杉,修习起来。杨过左臂透过花丛,与小龙女右掌相抵,只要谁在练功时遇到难处,对方受到感应,立时能运功为助。用文字来描述本段内容,可以任其书写。可是作用到影视时,则成了一个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在央视版之前,其他版本基本都是遵从原著,拉一道花幕,两人分在两边来练功。而张纪中则没有按这一传统,他发挥自己想象力,把两人练功的情景用飞来飞去,你上我下的形式展现出来,极力的突出了小龙女的身姿曼妙而又不失唯美的另类场景。这本来应该算是央视版不可多得的一个亮点,一个神来之笔。但是却遭到了很多人的谩骂,被讥讽为那不是在练武,而是在“练舞”。无功就是这样,在小说中可以被文字渲染成各种形式,五花八门,读者们也可以在文字中任由自己的想象力驰骋,天马行空,任意来去,但在影视中,任何武功招数都要化为有形的实体,从无形到有形,本来就是一个难以转换的过程。转换的成功,观众就乐于接受,转换的不成功,就会造成观众心理上的不满。
二、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的关系的处理。
陈墨先生曾经说过:“改编金庸小说者常常面对一个难题,那就是在金庸小说中,到底是故事重要,还是人物更重要?”如果只是按照文本的创作来讲,故事情节只是人物性格的产物,人物性格是产生那些故事的根本动因。例如作家托尔斯泰在创作《安娜卡列尼娜》时,本来打算是要给卡列尼娜一个美好的结局的,但是当他创作至后来时,他发现自己已经不能把握她的命运了,他只能根据她的性格来述说后来的发展故事了。以致最后,托尔斯泰痛苦的写下了卡列尼娜悲惨的结局。如果按照商业化和利益角度来讲,应该是以故事情节为主的,故事越精彩,观众就会越多。所以在当代追求利益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为追求利益最大化,金庸小说的编剧们和导演们便忽略了人物性格这一重要的方面,单纯的追求情节好看与精彩,以博得收视率的最大化。这些做法直接使得改编的电视剧失去了内在的结构,更失去了金庸小说本身所拥有的人文光辉和人性探讨。央视版的《神雕侠侣》中,少年杨过阶段的拍摄便是典型的以情节推动故事发展。忽略了杨过小时候生活环境所造就的自卑心理和敏感性情是推动小说前半部分发展的根本原因。这种只是按情节来演故事的拍摄手法就使得作品徒有其表,而无其实。这样的做法虽然让情节精彩了,但这也使得好多“金庸迷”大失所望,产生不满了。所以故事情节与人物性格如何能够兼顾就成了编剧们考虑的一个问题了。
三、小说本身的艺术性在影视剧中降低或消失使书迷大为不满。
北大教授严家炎曾经说过:“如果说五四文学革命使小说由受人轻视的‘闲书’而登上文学的神圣殿堂,那么,金庸的艺术实践又使近代武侠小说第一次进入文学的宫殿。这是另一场革命,是一场静悄悄的文学革命。”首先我们不管这段话是否有夸大其词的嫌疑,但这也从另一方面道出了金庸小说具有着丰富的艺术性。金庸小说向影视剧转变过程中,金庸影视剧的拍摄是以商业化影视拍摄为主要途径的。这些影视作品也同样是以商品的面貌出现在作为消费者的观众面前的。既然是以商品的面貌而存在,那么它的创造,流通与接收过程就必须符合商品的行销规范。消费成为最核心的一个环节。在这个消费社会中,能否产出什么样的产品已经不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是产出的产品能否被消费者所消费。据此,电视剧作品的深度感被取消,使命感和艺术性被淡化,一切都向大众化,浅显化及娱乐化转变。
所以在当代社会,基于这个原因,又在发达传媒手段的推动下,金庸小说与金庸小说改编剧之间就产生了冲突。因为为了被最大化的消费者快速的接受,编剧导演们必须要把金庸小说中的那些深层次的,不符合现代大众所接受的各种元素去掉或改造。这些都直接导致金庸小说改编剧的艺术性下降或消失。其中最为明显地如金庸小说的语言,孔庆东先生曾这样评价金庸小说的语言:“金庸在雅语和俗语,景语和情语,白话与方言,官话和方言等诸多语言关系上进行不懈的探索,最后创造出‘英华内敛,渊停岳峙’这样一种博大精深的小说语言。”这些语言作为书本上的文字可以让人反复咀嚼,然后让人明白其中所蕴含的意味及境界。,但是由于影视剧为了使观众们能够快速理解并消化影视画面及人物语言,所以编剧们在改编过程中就会把那些不符合现代人们表达方式的语言去掉,然后添加上现代人们所接受的语言文字。另外还有其他的很多元素,诸如数学,琴棋书画等,能改的就改,能删的就删,实在不行的就一笔带过。这些做法都在无形中削弱了金庸小说电视剧的魅力及艺术性。显而易见,这些做法也让很多的书迷大为不满和抵制。
尽管以前的各个版本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它们也毕竟给我们带来了书本不能带来的感官感受,让我们视觉上感受了一下金庸江湖的风采,即使它是残缺,不完美甚至让我们难以接受的。在当代越来越商业化的社会背景下,我们还在期待着在将来能够有一部完美的金庸影视剧出现,即使这很渺茫。而对于当前的金庸小说影视剧改编,我们只能祈祷不要有太让人愤恨的作品出现了。
参考文献:
金庸评传. 孔庆东. 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12
陈墨. 影像金庸. 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7
严家炎. 金庸小说论稿.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金庸作品集.广州:广州出版社.2002.11
周靖波、魏珑. 电视剧文本特性研究.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8
叶凯.金庸影视剧.http://blog.sina.com.cn/yekai69
[ 本帖最后由 回原 于 2010-6-14 18:49 编辑 ] 楼主这发的是论文么?现在拍什么样的金庸剧,我都能接受。:dvv
回复 板凳 的帖子
在学校里写的一篇东西,觉得扔了可惜,就放到这里了。以后想找还可以看看。。[ 本帖最后由 回原 于 2010-6-21 16:12 编辑 ]
回复 沙发 的帖子
是啊,完美的电视剧是不存在的。。我这也只是个美好的愿望吧。。讨伐张大胡子。。:wer 原帖由 荷笑笑 于 2010-6-14 19:34 发表 http://www.jyjh.net.cn/bbs/images/common/back.gif
ds1775465355 那个在天涯看到一回帖...
说是...金老去滴时候...麻烦带走张大胡子...
汗...但是我希望金老长寿再长寿哦~
张大胡子...那个...也是很有压力滴...
不管是褒是贬...好歹也是给金庸做宣传...
但是啊.. ...
我只希望张大胡子赶快走,希望金老永不走。。而且如果只是为了带走张大胡子,金老而走得话,那就太没有意义了。。张大胡子:jm 原帖由 回原 于 2010-6-15 17:46 发表 http://www.jyjh.net.cn/bbs/images/common/back.gif
我只希望张大胡子赶快走,希望金老永不走。。而且如果只是为了带走张大胡子,金老而走得话,那就太没有意义了。。张大胡子:jm
这也算是“论文”?论文讲究的是论据客观实在,你的论据客观了么?完整了么?你讨厌李亚鹏郭靖的嗓音,却为什么不敢提黄日华把郭靖演成了没有男人味的软蛋废物?;你讨厌张纪中把修炼玉女心经拍的过于华丽,怎么不敢提95版“玉女心经”中,李若彤和古天乐身后那四道诡异的蒸汽柱是从人体的什么孔穴喷出来的?
还有啊,如果这就是你的“论文”,那你这四年大学算是白上了,连起码的资料检验能力都缺失:央视什么时候拍过“神雕侠侣”了?
另外,告诉“广大真正金庸迷”一个不幸的消息:金庸早已和张纪中称兄道弟,早就把金庸小说的改编权全部交给了张纪中: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ilmtv/1/188525.shtml
张纪中还健朗着呢,“广大真正金庸迷”就等着看一部又一部张纪中拍摄金庸剧诞生吧,哈哈哈哈哈哈!!!…………………… 原帖由 甄志丙 于 2010-6-20 09:46 发表 http://www.jyjh.net.cn/bbs/images/common/back.gif
这也算是“论文”?论文讲究的是论据客观实在,你的论据客观了么?完整了么?你讨厌李亚鹏郭靖的嗓音,却为什么不敢提黄日华把郭靖演成了没有男人味的软蛋废物?;你讨厌张纪中把修炼玉女心经拍的过于华丽,怎么 ...
这的确不算论文,连论文的格式都没有。这点兄台说的是,但我也没有把它当论文,这只是我应付学校选修课的一篇文章,连查资料带完成不过一个星期。 对于我批评李亚鹏版本的《射雕》主要是因为张纪中定位不准确,而83版的相对来说比较准确。 还有玉女心经那段我是赞扬张纪中版的,麻烦你再看一下。
对啦,还得说一下兄弟我今年大二了,还没到你说的大四都完了,另外我是学市场营销的,不是搞学问的。对于你说的“央视”什么时候拍过《神雕侠侣》了,这个应该是我的疏忽,因为在网上查的很多都用了“央视版”这三个字,所以我也顺带着用了。。
其实对于我来说,我对哪个版本都不满意的。因为我是看书而喜欢上金庸作品的。。
最后对于张纪中还要拍金庸剧,我也没有办法。但我希望他能好好读一下原著,把人物定位准一些。。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