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我残躯,熊熊圣火,生亦何欢?死亦何苦?为善除恶,唯光明故。喜乐悲愁,皆归尘土。怜我世人,忧患实多!怜我世人,忧患实多!
一个人的江湖
《倚天屠龙记》是射雕系列的最后一部,故事以元末群雄反抗 ...
作者均通过大量笔墨着力于主人公“学武”的过程,一般须数十年方可神功大成;而在《倚天》之后作者越来越淡化这方面的描写,有的一出场就神功大成,如乔峰。有的干脆将别人的武功直接“拿来即用”,如虚竹、令狐冲,究其原因想必是作者创作思路的改变。
这个观察非常有启发性,真的要问句为什么......真的谢谢楼主。 普渡兄这样做甚好,两面开花结果。
转一个本人在其它论坛的回复
恩与仇本就不是《倚天》一书的主旨,实话实说,我并不认为金庸最后让张无忌退隐江湖是出于我文之观点考虑的。其实我只是借助“倚天屠龙记”这个平台来阐述一些本人关于恩仇的感悟,感觉还是蛮合适的。
大恩如大仇是中国人于人情世故冷酷而又精辟的至理名言,古今同理,中外一也,放之四海皆准。
这个道理与我们表面上的人之常情相悖,很有些深邃难懂,它是受制于人无法解脱之后扭曲疯狂的表现,是最深处的人性彰显。一些少于世故又不善思考的人是很难接受的,因为他们根本没有这个体会!
古人讲究恩怨分明。“恩”和“仇”是相互对立的,恩将仇报是社会所不能够允许的。有仇不报非君子,那么有恩不报的话,也会遭到人们的唾弃。
《水浒》中武松在服刑时,靠施恩(这个名字当真神来之笔)的帮助不过免了一百杀威棒、吃了些好酒好肉,只此滴水之恩他便要涌泉相报,替人卖命夺财,直至杀掉罪不至死的欺行霸市的蒋门神与市公安局长张都监,亡命天涯、最终落草为寇。作者施耐庵也不无讽刺地将始作俑者命为“眼光长远的恩人”(金眼彪施恩)
受这点“蝇头小惠”武松便要舍命相报,那如果是“救命之恩”又当如何呢?报不了怎么办?
我想,施老先生讲述的,并不是什么传奇,而是一个教训。 原帖由 血刀 于 2011-3-21 13:14 发表 http://www.jyjh.net.cn/bbs/images/common/back.gif
张无忌只是一个走好运的普通男人
大哥这话顶一个
普通人并非大奸大恶,一般的善恶价值观都会具备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张无忌在有了足够的“能力”后大规模的行“善举”,并没有超出一个普通人行善的道德范畴 楼主的观点透露出张无忌深层次的无奈。他离开江湖,有客观的原因,如政治上的朱元璋等,也有主观上的,就如楼主说的。我们也实在难以想象,如果他继续呆在江湖,是否会得到乔峰或慕容复那样尴尬的结局呢? 大恩如大仇,金老写得含蓄。古龙写言情,对这点自然精辟。
点滴之恩,一饭千金,属于中华国粹吧。
说实话,个人觉得,点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句话真的是大有问题,呵呵。 倒也没有受过别人的什么所谓的大恩,比如救命什么的。
但是有些相对比较重的恩情,我却总是感觉难以回报,精神上好似缚了一道枷锁~~:hug:
[ 本帖最后由 金古庸龙 于 2011-5-9 19:33 编辑 ] 人情文化 可是中国人的国粹。 既然自创的小说要精准套用在历史的某一个年代
那就算张无忌本身不想避世
金庸也会硬把他弄到避世
我想各位不会想看到张无忌后来当上皇帝的剧情结尾吧
金庸一定是把张无忌远离世俗名利的后段想办法写得有如风尘三侠结尾虯髯客的避世那样的耐人寻味
也许还没到红拂女在虬髯客暮日孤身离开长安城的背影竭力挽留叫喊着那样的浪漫
虯髯客豪气干云说道「各位我就要出城了」
这时夕阳渐渐西下,长安城的暮鼓阵阵响起,阵阵的暮鼓,碎了长安城红红的落日,却击不碎人间的不平。
[ 本帖最后由 王五指 于 2011-5-12 22:51 编辑 ]
标题
大巧若拙,大方若圆,物极必反,阳极必阴,河边草兄,道出了我在生活中一直感觉到的,隐隐在我脑中徘徊的,但一直都说不上是什么的问题,呵呵,今天真的是受教了,不胜心喜,小弟在此谢过了! 楼主见地非凡!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