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泪~蝴蝶舞 发表于 2004-8-1 14:33

[转贴]关于《神雕》一些问题的初探

在《天龙》的讨论中,我明显觉得很多文章时效性不行,片子都播完了还在讨论谁演合适,人物该如何理解之类的问题,这些应该是在开拍前讨论的,播放后直接对电视作品进行评论就可以了。关于《神雕》的一些问题,很早开始我就在想了,可一想到要付诸文字,就觉得思路凌乱,不知道怎么收放。但眼下即将开机,再不写恐怕又没有时效性了,与其在播放后争个你死我活,不如现在就小说的一些问题摆出来和大家讨论。就硬着头皮动手了。头绪繁杂,行文只能跟着感觉走,文章应该比较长。 <br><br>  我认为《神雕侠侣》无论从思想上还是技巧上都是金庸小说的转折点。从思想上说,《射雕英雄传》一书奠定了金庸“武林盟主”的地位,是金庸的一大成就,但同时,也是金庸给自己出的一道超级难题:怎么样摆脱超越《射雕》,求新求变。其实质就是怎么样摆脱超越郭靖这一 人物,如果无法超越,那《射雕英雄传》很可能就是金庸的最后一部作品。《鹿鼎记》之后,金庸就是因为难以超越自我,动笔不写了。就算硬要再写下去,也难免走下坡路。<br><br>  从《神雕侠侣》开始,他创作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摆脱超越郭靖,这不可能一下子完成,所以第一部就是:先怀疑郭靖,写出杨过这个人物,就是对郭靖的怀疑。郭靖近乎完美,但还是有一个人生观上的大缺点,就是对长辈缺乏一种怀疑与反抗精神,对于长辈安排的人生道路他总是无条件接受,不但没有反抗,甚至根本没有怀疑,直到《神雕》最后庆功时他都认为如果没有当年江南七怪远赴蒙古,就没有他的今天。杨康不是这样,他不想走丘处机安排的路。<br><br>  《射雕》中丘处机与江南七怪约战烟雨楼一段写得固然豪气,但仔细一想,他们这场赌约把两个未出世孩子当成了赌具,甚至已经安排了他们的人生道路,对这两个孩子是很不公平的。郭靖是幸运的,因为除了江南七怪,还有马珏、洪七公提携他,他成功了。不过不是所有人都这么幸运的,比如杨康。可是郭靖自己成功了,就觉得这种由长辈安排的人生道路永远正确,也要安排下一辈人的人生,情况就不妙了。自从郭靖认出杨过,要带他回桃花岛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为杨过规划未来了,关心杨过到了连他将来的婚姻都计划好了,这种“前瞻性”的关心真是到无微不致的地步了,也是从那时起,杨过就不可避免地面临两种选择:是顺从还是反抗?郭靖是个好人,可绝不是一个好老师,如果顺从,其后果书中早就有答案,不过是大武小武又多了个兄弟,郭芙又多了个跟屁虫而已。以杨过的性格他也不可能顺从,与大武小武斗蟋蟀受欺负这样的小事都要火冒三丈,何况是人生大事上的处处掣肘呢?但是如果反抗,不但郭靖个人的人格魅力极强,要摆脱郭靖的影响难度极大,而且郭靖象征着当时社会的正统势力,即使反抗成功也必将被当时的社会所抛弃。<br><br><br><br><br><br>  无论怎么选择对杨过来说都是一个悲剧。杨过的结果就是后者。他是在自己要走的人生道路和郭靖给他安排的人生道路的强烈冲突中成长起来的,也就是在反抗中成长的。他成功得摆脱的郭靖给他安排的人生道路,顶住了比他父亲更大的压力活出了一个极其炫丽精彩的自我来。但是,杨过也因此不容于当时社会,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孤独者。在书中,只有一些爱上他的女性和一些老家伙(东邪、西毒、南帝、北丐、金轮法王)欣赏他,真正能理解他的人更少。即使后来他成了“神雕大侠”,情况也没有改变。<br><br>  黄蓉说过,杨过有两件事是最放不下的,一是杨康,一是小龙女(其实黄蓉很了解杨过,对杨过的很多看法都是一针见血的,非常准确,可惜他们始终有些敌意,没有进一步交流沟通,否则他们很可能会互相理解,黄蓉就会代替郭靖成为杨过最尊敬的人。),杨康的事,史家兄弟、西山一窟鬼等人都清楚,可是没有一个人敢告诉他,而小龙女的事,杨过也没有告诉他们,他们只知道到杨过好像有什么伤心事,爱说什么“人间不如意事,十常居六七”,听到”堕泪埤“之类的伤感词语会感触等,究竟是什么伤心事,他们并不知道。这两件事是杨过内心最大的伤痕,最需要关怀,理解,可是在这两件事上他们无法进行沟通,所以他们充其量只是“神雕大侠”的一群崇拜者、“追星族”而已,绝对称不上杨过的朋友。倒是郭襄,杨过与他认识不到一天就愿意把内心的秘密告诉她,可见这个小姑娘极强的人格魅力,郭襄的这次聆听也使她从一个“追星族”转变成了杨过一个真正的朋友。<br><br>  杨过像黄药师一样戴一张面具行走江湖体现了他与社会的隔膜和他内心深深的孤独感。但杨过毕竟不是黄药师,没有身份的顾虑,与史家兄弟、西山一窟鬼等人萍水相逢,临时遇上了,交往一段时间还是可以的,最孤独的还是黄药师,黄药师视一切与他性格不合的人为外人,不愿与他们相处,就算至亲也不例外。黄蓉本来是一个活脱脱的“小东邪”,后来遇上了郭靖,变了,黄药师察觉后,没有再试图改变黄蓉,而是独自离开了,他知道不走双方都会不痛快。以后几十年,除了教程英的几年,他都是独自四处飘零,可以想象,当这个孤独的老人见到了郭襄,并且听他自称“小东邪”时,是何等的喜悦。 <br><br>  杨过赢得了自我,却输掉整个世界,最后只能和同样不属于世界的小龙女一起归隐。无论值与不值,就金庸的创作过程而言,完成了超越自我的第一步,就是对郭靖的“怀疑”。(还不能说是摆脱,《神雕》最后杨过承认没有郭靖的指导,他早就走上弯路了,说明郭靖的影响他还是接受了一部分的)。富于反抗精神的杨过和郭靖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而在《倚天屠龙记》中,又塑造张无忌和张三丰这两个人物,最终完成了对郭靖的摆脱和超越。摆脱郭靖的是张无忌,张无忌出生在北极荒岛,是一个没有国籍的人,所以家国兴亡、胡汉恩仇等改变了无数英雄豪杰的世界观乃至人生的理念对他影响甚微,国家大事都难不倒他,而最终困扰他的,到了全书结束还没有解决的还是每个人都会碰到的个人生活问题;而张三丰则是先摆脱、后超越,张三丰本来也有机会和郭靖扯上关系,觉远背张三丰和郭襄逃离少林累死后,郭襄给张三丰开过一封介绍信,介绍张三丰去投奔郭靖,如果他去了,无非三个结果,一是又一个大武小武,二是又一个杨过,三是以张三丰的性格,也有可能成为一个“小郭靖”,或许还有一种更糟的可能,郭靖不会亲自指导张三丰,把他交给大武小武耶律齐带。无论如何,绝对不会再有武当的开山祖师。幸运的是他选择了不去,这一选择使他摆脱了郭靖,这才有了后来那个近乎神人的无论是精神上还是武学上都大大超越了郭靖的一代宗师。也是从《倚天》开始,金庸完成了超越自我的过程,又完全放开了手脚,写出了后来《天龙八部》、《笑傲江湖》这样技巧炉火纯青的作品。 <br><br>  从小说技巧上来说,金庸《神雕》以前的作品,大都是“形散而神不散”,以一种不散的意境或气势贯穿松散的情节。而《神雕》以后,从《倚天》开始,情节开始多线发展,结构渐趋精妙完善。而《神雕》,兼具这两种特点,大体上还比较散,但中间有些段落线索安排得很巧妙。所以我说,《神雕》无论是思想还是情节上都是金庸求变的转折点。这种求新求变始于《神雕》成于《倚天》而终于《天龙》、《笑傲》,细读《天龙》、《笑傲》不难发现这两本书分别是《倚天》不同方面的深入与拓展。《鹿鼎记》是又一次求变,之后变不出什么新花样,金庸就干脆不写了。 <br><br>  从《神雕》开始,金庸小说里另外出现一种新的思想:一种博大的同情。也就是说,从对一部分人不幸命运的感叹开始转变为对整个世界不幸感叹,这种情绪,其实就是佛家所谓的“慈悲”,也就是西方文艺理论中所谓的“悲悯”。对金庸来说,出现这种转变多半是源自佛学的影响。但这种“慈悲”在《神雕》体现得还不全面,很单一。具体得说,佛说世间八苦,第六种是“爱离别”苦。(相爱而要离别),《神雕》只是对世间这一种不幸的形式表现出同情。到《倚天屠龙记》,这种“慈悲”就开始比较全面了,到了“佛经”《天龙八部》中,慈悲”笼罩全书,这八苦已经随处可见了。 <br><br>  杨过是金庸小说中极少见的性格有很大转变和发展的人物,他性格的几个阶段正好可以用独孤求败留下的几把剑来形容,先是“凌厉刚猛,无坚不摧”,这时的杨过,冲动刚烈,不知变通,撞了南墙也不会回头。接着到那把紫薇软剑,软剑剑招应该是灵巧多变,这时的杨过最大的特点就是处事灵活机智,虽然武功不高,却总能凭机智战胜强敌,屡屡化险为夷。但是正因为太灵活了,很容易失去根本的原则和立场,越过道德底线,做出出轨的事。独孤求败就出轨过,那把软剑曾“误伤义士”,被视作不详之物,“弃之深谷”。见到神雕重剑后,内力大增,招式上抛弃了灵巧,转而变为厚重朴实。从此杨过进入“重剑无峰,大巧不工“的成熟阶段。富兰克林说过,二十岁时起支配作用的是意志,三十岁时是机智,四十岁时是判断。把这句话稍微改一下:开始时起支配作用的是意志,接着是机智,最后是判断。用在杨过身上非常合适。(开个玩笑:独孤九剑变幻莫测,风清扬是不是捡到独孤求败丢弃了的那把紫薇软剑了)。至于“草木竹石,皆可为剑”是一种什么人生境界我还无法理解,更无从评价杨过有没有达到了。 <br><br>  但是无论性格怎么发展变化,总也有迹可循。那就是无论处在哪个性格阶段,杨过办事都是多凭个人喜好。有一件小事最能说明问题:一次在路边(好像是第一次去找小龙女时)看到一个农夫鞭打一匹黄马,逼马去耕地,杨过火冒三丈,上去一把把农夫从马上揪下来。如果郭靖看到这种情况,最多觉得有些奇怪,绝不会有这么激烈的行为,而杨过因为自己的经历,对黄马的痛苦感同身受。后来“神雕大侠”的一些侠行也明显带着他个人的喜好色彩。郭靖不一样,自己的事情再大,他都看成小事,对百姓疾苦的关心永远放的第一位。也有一件小事很能说明问题,郭靖一次路过黄河,(好像是带黄蓉从一灯处求医回来时)看到一群纤夫拉纤的艰辛,差点哭了出来。对杨过则没有这方面的描写。所以郭靖在阻止成吉思汗屠城和退婚中毅然选择了前者。这两件小事都不涉及什么人际关系,郭杨二人都毫无顾忌的流露出了他们性格中最质朴最真实也最能反映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的一面。杨过的性格注定他成不了郭靖那样胸怀天下的大侠。杨过后来拒绝“大侠”的称号,勉强接受一个“侠”字,一方面当然是自认为不如郭靖,不符合郭靖开出的“大侠”的定义。另一方面也是他给自己划定的一个精神底线,他最多能达到“侠”的标准,不能也不愿做郭靖那样的“大侠”。所以最后郭靖战死襄阳,而杨过携小龙女遁世。 <br><br>  关于电视剧《神雕侠侣》。小说谈了这么多,该说说电视了。《神雕》历史上有6个版本,分别是: <br><br>  76年佳视版。这个版本除极少的专业人士作为资料片有保留外,现在能看见的只有几张剧照了。据网上看过的人说,拍得不错。与之同时期武侠剧有76年的《书剑恩仇录》(郑少秋版),77年的《陆小凤》(刘松仁版)。可以想象布景不会好。至于演员,剧中的的郭靖,也是佳视同年(一说75年)《射雕英雄传》的少年郭靖饰演者白彪,在无线95年《神雕侠侣》中,再次饰演中年郭靖,我们只能从那版《神雕》中依稀想象他当年的风采了。 <br><br>  84年中视版。这个版本应该是我们大多数内地观众接触到的第一版《神雕》,我就是,现在网上已经有流传了。这一版为了突出浪漫气氛,放了大量为烟雾,把画面制作得就像我对这部片子的印象一样:一团模糊。所以无从评论。前阵子下载过几集想加深印象,结果实在忍受不了那模糊的画面,只能作罢。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模糊的画面一大半是人为地放烟雾造成的,不是因为年代久远。希望张纪中不要重蹈覆辙。 <br><br>  另外的四个版本大家很熟悉了,83年无线版,95年无线版。98年台湾版(不清楚是中视华视还是其他什么视,只能笼统称之为台湾版)、98年新加坡版。这四部已经有了很多评论,我就只简单说说我的看法,从外形上看,刘德华适合演“过儿”,李铭顺适合演“神雕大侠”,古天乐本来两种特点兼具,可惜95版在细节处理上显得有些粗糙,未免可惜。比如,杨过断臂时一个仰面倒地的动作代替了痛苦的表情(这种痛苦的表情李铭顺表现得非常出色),得知没有所谓的“南海神尼”时,一个酒碗掉到桌上的的动作又代替了(或者说部分代替了)脸部表情,虽然这种方式不是不行,效果也不是不好,但每到考验演技的时候就用这种方式回避,不得不使我对演员的表演功力有所怀疑。 <br><br>  总得来说,我觉得无线的两版比较出色。其实从表演上看,新加坡版也很好,只是新加坡版没有营造出一种的整体气氛,无线的两版都是整部戏沉浸在一种很好的气氛里。概括得说,83年版的气氛是”哀怨“,95版的气氛是”忧郁“,都很适合《神雕》。而新加坡版没有这种气氛,或者说新加坡版那种天高地广、大气磅礴的气氛不适合《神雕》。而98年台湾版,我只能说,吴倩莲的表演还不错,至于其他的,我还需要一个接受过程。 <br><br>  关于《神雕》歌曲。除76年版歌曲我听不到外,其他各版的主题曲都还不错,我就试着比较几首歌曲的高低。先说84年中视版的主题曲,这首歌是五版中唯一的以他人评价的方式侧面称赞这对神雕侠侣,什么“一个温柔美婵娟,一个是翩翩美少年”,其余四版的主题曲都是采用杨龙二人自述的方式。从表现手法上来说,本人自述的感染力远胜他人评价的方式,只凭这一点,就可以把中视的这首歌踢出局了。 <br>另外的四首:83的《何日再想见》是小龙女的自述,95的《归去来》(《神话情话》是香港的主题曲,内地影响不大,不作评论)和新视的《示情》都杨龙二人共同的自述,台湾的《任逍遥》是杨过的自述。其中《示情》除了自述外两人还考虑了外人对他们的感受,什么“有一天我们终将改变,变成了唯一的传说”,在“个性”上输了一筹,又出局。剩下的三首都很好,只是《任逍遥》因为电视剧的关系,印象分差了一点,评论影视歌曲,也的确需要考虑与剧情的结合是不是好,剧情如此,歌也难免受点连累。那最好的就是《何日再想见》和《归去来》了,这两首都堪称极品,我个人很难作出取舍。 <br><br>  关于新版改编。拍成电视剧就难免要改编,以下是我的两点改编建议: <br><br>  一、突出原著的“悲悯”气氛。前文我提到,从《神雕》开始,金庸小说里出现了博大的“悲悯”(或者说“慈悲”)情绪,使作品感染力大大增加。这次改编我希望突出这种“悲悯”。其实“悲悯”体现得最强烈的是《天龙八部》,不过《天龙八部》结构太复杂,要表现出原著的“悲悯”难度确实非常大,张纪中选择了回避,改而以一对人的不幸命运来打动观众,虽然效果不错,但其实没有表现出原著的精髓。这次《神雕侠侣》情节不算复杂,如果再故技重施,抛开悲悯,想以杨过和小龙女的悲欢离合来骗观众的眼泪,就未免太说不过去了。《神雕侠侣》小说中的“主题曲”---元好问的雁丘词就是一首以悲悯眼光写的爱情词,从一对大雁的不幸转化为对所有不能相守的“痴儿女”不幸在感叹,从而摆脱了一般爱情词的小家子气。南宋张炎评元好问的这首词为“立意高远”,在古代,一首爱情词要做到“立意高远”是多么不容易啊。希望张纪中不要不如元好问这个近八百年前的古人,能抓住原著的“悲悯”,也做到“立意高远”。前文提到,无线的两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有一种整体气氛,83是“哀怨”,95是“忧郁”,那我希望新版的整体气氛就是“悲悯”。 <br><br>  二、让黄蓉与杨过作好沟通。前文提到,黄蓉其实很了解杨过的性格,只可惜两人始终没有机会沟通。希望在电视剧中给他们一个沟通的机会,让他们互相理解,这对黄蓉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有很大的好处。 <br><br>  三、原著的最大思想症结的解决方案。原著有一个最大的思想症结,就是怎么处理杨过与郭靖两人不同的意识形态的冲突。郭靖最后战死襄阳,舍身成仁,杨过没有,因为这一点,历来对杨过有很多指责。 <br><br>  其实,杨过至少曾经一段时间为国为民出生入死过,虽然没有坚持到底,但这最多不能使人们像尊敬郭请那样尊敬杨过,绝不能作为指责杨过的理由。如果杨过出现在其他小说中,就绝不会有这种指责,可他出现在了《神雕侠侣》中,和郭靖出现在一起,就一定难逃比较,一比较就自然引来指责。这说到底是郭靖和杨过的冲突,要解决,无非两个方案,一是杨过让步,一是郭靖让步。情节处理上怎么样体现这两种让步呢?,细想一下,书中还有很多人没有舍身成仁,比如程英、陆无双、郭襄,为什么没有人对她们指责?原因有二,一是她们已经孤独一生,不幸莫过于此,也就不对他们苛求了。二是杨过曾受郭靖的当面教导,听郭靖亲口说出了“为国为民、侠之大者”这八个字,理应以郭靖为榜样。那从情节设计上,就从这两方面入手。 杨过让步:就按金庸最初的构思,让小龙女从断肠崖跳下去就不要再上来了,使杨过也孤独一生,这样一来那些指责十之八九想必都“随花飞到天尽头”了,而且还能大大加强悲剧效果。 郭靖让步,那就是在情节设计上来一个壮士断腕!删掉《襄阳鏖兵》这一段。杨龙从绝情谷出来,在哪里见到郭靖都行,没必要非得在襄阳,碰上襄阳保卫战,不让杨过听郭靖说出“为国为民、侠之大者”这八个字。这样杨过要杀郭靖也不过是私人恩怨,没有人会扯到国家民族上去,再想出一种理由让杨过下不了手也不是难事。不过这样一来,有可能像《萍踪侠影》中删掉于谦和土木堡之变一样,少了一个支柱情节,未免得不偿失。总之,这是金庸留下来的难题,怎么改都不好办。 <br><br>  关于选角。对于选角我只想说一点,当我知道杨过将在黄晓明和聂远两人中产生时,我感觉不妙。这两个人都是观众呼声最高的候选人之一,杨过从他们两人中产生,越来越证实我的一种感觉,那就是从最初的《笑傲江湖》到即将开拍的《神雕侠侣》,张纪中似乎正在渐渐丧失自己的原则,一步步向观众妥协,这或许是很多人乐意见到的,但我觉得这不是一件好事。 <br><br>  <br> <br><br>

柳梅并蒂 发表于 2004-8-1 14:37

最好再让黄蓉不要那么婆婆妈妈,相信这样大家对张老头的看法一定会大有改观

紫依恋 发表于 2004-8-1 14:40

换了主角,一切都好说....

烛泪~蝴蝶舞 发表于 2004-8-1 14:43

换主角!你认为谁合适!

柳梅并蒂 发表于 2004-8-1 14:46

郭芙?<br>郭靖?<br>小龙女?<br>李莫愁!?

劳卵神 发表于 2004-8-17 19:15

换主角?怎么不换导演?<br>导演才是整个剧集的灵魂,<br>张纪中我也不是说他不好,关键他对金庸小说的理解有问题<br>他对整个江湖环境的理解也有问题,江湖不是他所表现出的那样子,比如他的&lt;笑傲&gt;<br>到&lt;天龙&gt;时,他对原著理解有所进步,但他骨头里就认定的江湖氛围还是不到位

lkai1021 发表于 2005-2-9 20:11

高人也!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贴]关于《神雕》一些问题的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