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
发表于 2013-7-11 11:35
本帖最后由 江湖 于 2013-7-11 12:40 编辑
这是1975年金庸《广东英雄袁蛮子》中的话,他结束小说创作是1972年9月。
江湖
发表于 2013-7-11 11:47
本帖最后由 江湖 于 2013-7-11 12:29 编辑
小说确实美化康熙——康熙再英明,也不可能认同黄宗羲的质疑皇权的看法(黄宗羲称康熙“圣天子”是其晚年事),但也美化陈近南——历史上的陈永华可没被郑克塽杀掉,这么一写,陈近南简直成了岳飞,如此陈近南倒是高大了,读者的感受却是郑克塽不亡没有天理。所以鹿鼎记不在于美化哪个个人,而是表现出来的金庸的观点倾向:“对于中国人民,清朝比明朝好得多”——1975年6月的文字。没有这种认识,只是反对异族王朝一方面,不丑化康熙也就罢了,岂有美化康熙之理?
江湖
发表于 2013-7-11 11:55
对于施琅,请看1972年原始鹿鼎记连载文字。
江湖
发表于 2013-7-11 12:01
本帖最后由 江湖 于 2013-7-11 12:42 编辑
所以金庸“清朝比明朝好得多,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清朝的好皇帝”的想法早已有之也渗透到小说(主要是《鹿鼎记》)中的,即使是1972年,金庸对施琅也有相当的好感(在小说中作者直接以自己的口吻评论)。
有这种认识基础,赞扬施琅是自然的发展结果。没有大陆宣传,金庸也会如此。
江湖
发表于 2013-7-11 12:15
本帖最后由 江湖 于 2013-7-11 12:42 编辑
金庸的爱国也不是目前就要如何反美。只是他认为目前的中国大陆应该认同党的领导,改革开放,向解放军学习,发展经济,将来发展为强大的中国,好对抗美国的霸权主义。
“谈话在内地发表,情况自与资本主义之香港环境歧异,错误或不足之处,敬请指教为感”——我理解那意思是:内地有党的领导的现状,就应该服从党的领导,向解放军学习,发展经济,改革开放;香港没有那种环境,没有党的领导,好像还表示过台湾要学习国军呢。
虽然“谈话在内地发表”,但这话是面对香港的,全文也是向香港读者公开的,之所以公开,是因为金庸认为有些人对其“学习解放军”断章取义(主要是指他的老友董桥)。
“错误或不足之处,敬请指教为感”是客气,金庸认为对的,多么凶猛的反对浪潮也不会改变他,反而会使他更加坚决:看看香港六七暴动时的金庸、97政改时的金庸就明白了。
江湖
发表于 2013-7-11 12:21
本帖最后由 江湖 于 2013-7-11 12:24 编辑
我和游侠的主要分歧就是我认为金庸的反美、向解放军学习、赞扬施琅等等,全是金庸的心里话,而不是逢场作戏迎合哪个。“你已经名利双收了,又这么大年纪了,你说两句真话,大陆也不能如何你”这话对,正是为此,金庸才没有必要说假话,还主动把“假话”全文发给大陆以外的读者。
金庸还是金庸,也只有金庸会如此(包括晚年读博,一次次修改其小说)。
有人以为金庸变了,依我看不是金庸真的变了,而是因为您可能本就不那么了解以前的金庸。
游侠
发表于 2013-7-12 09:14
江湖 发表于 2013-7-11 11:3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这是1975年金庸《广东英雄袁蛮子》中的话,他结束小说创作是1972年9月。
你所引的這段話,沒有引用下面的對此處所討論問題更關鍵的文字啊。我手頭沒有《广东英雄袁蛮子》,不過看所引文字,和碧血劍後面的附錄《袁崇煥評傳》完全一樣,則當是異名同文耳。今據《碧血劍》所附《袁崇煥評傳》轉引如下: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专制、最**、统治者最残暴的朝代,到明末更成为中国数千年中最黑暗的时期之一。明朝当然应该亡,对于中国人民,清朝比明朝好得多。
然而袁崇焕抗拒满清入侵,却不能说是错了。当时满清对明朝而言是异族,是外国,清兵将汉人数十万、数十万的俘虏去,都是作为奴隶或农奴。清兵占领了中国的土地城市,总是烧杀劫掠、极残酷的虐待汉人。不能由于后代满清统治胜过了明朝,现在满族又成为中华民族中一个不可分离的部分,就抹煞了袁崇焕当时抗御外族入侵的重大意义。正如将来世界大同之后,也不能否定目前各国保持独立和领土主权完整的主张。清朝比明朝好,只不过中国人运气好,碰到了几个中国历史上最好的皇帝。然而袁崇焕当时是不会知道的。
這裏表述的相當清楚:
一、清朝比明朝好。
二、滿清入關,欺壓漢人,是當時相對於明朝中國的外國侵略者,明朝抵禦滿清侵略的戰爭,是中國抵禦異族侵略的正義行為。
三、满族後來成为中华民族的一部份,是其歸化中國以後的事,當其入關和統治中國的時候,是異族,絕非中華民族的一部份。“正如将来世界大同之后,也不能否定目前各国保持独立和领土主权完整的主张。”
此三點,除了第一點,我不同意,認為過於美化清朝以外,其餘兩點,都是正確的。關於明、清,本是一丘之貉,明朝固然專制黑暗,而清朝不但完全繼承了明朝的專制體制,而且又加上種族壓迫的因素,所以比明朝更壞。“最专制、最**、统治者最残暴的朝代”,加於滿清,絕對比加於明朝更妥當,起碼是同樣的妥當。
《袁崇煥評傳》的這段表述,實比後來三聯版金庸作品集序言的甚麼“我初期所写的小说,汉人皇朝的正统观念很强。到了后期,中华民族各族一视同仁的观念成为基调”,1994年在大陸北京大學演講所說的什麽“我认为过去的历史家都说蛮夷戎狄、五胡乱华、蒙古人、满洲人侵略中华,大好山河沦亡于异族等等,这个观念要改一改。我想写几篇历史文章,说少数民族也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北魏、元朝、清朝只是少数派执政,谈不上中华亡于异族”之類空空洞洞,且與事實不符的表述準確的多。金庸94年講話聲稱要為異族政權翻案,可是到現在翻案文字也沒寫出一篇來,大概是實在理不直氣不壯,寫不出來,在北京大學的講話 ,也不過順應大陸不正常的崇夷賤華的風氣,信口開河兩句而已,留下的正經文字,還是《袁崇煥評傳》這樣,與他94年表述正相反對的文章。
游侠
发表于 2013-7-12 10:00
注:据史籍所载,当时清廷决心弃台,已有成议,全仗施琅力争,大学士李霨又从中斡旋,这才决定设立官府,派置驻军。在当时似是小事,于后世却有莫大影响。当年施琅若不力争,清廷平服郑氏后即放弃台湾,将全台军民尽数迁入内地,则荷兰人势必重来,台湾从此不属于中国版图。因此其时虽有人指施琅为汉奸,但于中华民族而言,其力排弃台之议,保全此一大片土地于中国版图,功劳也可说极大。
施琅曾奏减台湾地租田赋,康熙从其议,颇有惠于全台百姓。施琅次子施世纶,居官清廉,平民百姓和官员缙绅争执,施世纶必袒护平民,因此民间称为“施青天”,即后世说部《施公案》的主角。施琅第六子施世骠,为福建水师提督,康熙六十年驻台,史称“八月十三,怪风暴雨相逼为灾,兵民多死。世骠终夜露立,遂病,九月,卒于军中,下旨悼恤,赠太子太保。”此人在飓风袭台时通宵在外指挥救灾,因而病死,也可说是个爱民好官。
這一段鹿鼎記中的註釋文字,對於施琅的評價,恰恰可以代表絕未受大陸1990年代後一些丑類藉美化施琅以達陰暗目的的那些論調的影響。
鹿鼎記的註釋文字,對於施琅的肯定,在於說服滿清取消棄臺的意圖,“保全此一大片土地于中国版图”,所以“功劳也可说极大”。“也”字映帶上文的“其时虽有人指施琅为汉奸”,金庸並沒有否認“指施琅为汉奸”的觀點,也同意這一觀點,用一“也”字,即表明,施琅幫助滿清消滅台灣的漢族政權,是漢奸行為,但他說法滿清取消棄臺的意圖,則“功劳也可说极大”。功罪判然,既不粉飾其罪,也不抹殺其功,評價是客觀的。
至1990年代後一些丑類歌頌康熙和施琅“收復”台灣,則與鹿鼎記這段文字表達的意思完全不同。它們不是讚揚施琅的說服滿清取消放棄台灣的意圖的保臺行為,而是歌頌康熙和施琅侵略明鄭統治的台灣這一行動,把這一侵略行為說成什麽“收復”,什麽“統一祖國”,并惡毒攻擊為中華民族作出貢獻,保衛中華政權于台灣的鄭經。
滿清消滅明鄭以後,決定棄臺,把全台军民尽数迁入内地,這說明滿清入侵明鄭統治的台灣,其目的只是消滅台灣的漢族政權,絕不是如丑類們所說的甚麼“國家統一”。如果滿清的陰謀得逞,台灣會眞的完全不屬於中國,無論其後被荷蘭人還是日本人據有,都絕不會像今天一樣,成為華人的固有領土。可見施琅攻臺,確實是罪惡的行為,如果攻臺以後,滿清不聽從施琅的建議,一意孤行的一定要把全台军民尽数迁入内地,放棄台灣給隨便荷蘭人或日本人怎麼辦?施琅不贊成棄臺,是其還有一絲良心未泯,不想擾民,使台灣漢民不遭“尽数迁入内地”之苦擾,也可能是替滿清的根本利益打算,恐怕棄臺後,台灣被海盜佔有,重新出現威脅滿清統治的勢力。也許兩種考慮兼有,無論如何,其客觀上“保全此一大片土地于中国版图”,自應肯定。但這是他反對棄臺這一點值得肯定,卻絕對不是其幫助滿清消滅在台灣的明鄭值得肯定。金庸鹿鼎記肯定的是前者,和1990年代後丑類之歌頌後者是絕對不一樣的。明鄭是中華政權,而當時盤踞大陸的滿清不是中華政權,所以滿清之攻打明鄭統治的台灣,自然是侵略行為。
江湖
发表于 2013-7-12 11:21
本帖最后由 江湖 于 2013-7-12 11:29 编辑
游侠 发表于 2013-7-10 12:4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關於台灣的歷史問題,1990年代前後,發生了一個巨大的變化。此前,主要的歌頌對象是鄭成功,此後卻變成了施琅。這一重大的倒退,引人矚目。此前還算不失民族大義,此後則更墮落到完全以後滿清自居。
這不是“大陆史学家的意见”,因為這不是一個歷史學問題,完全是一種政治宣傳。 ...
我看也不能这么说。如果赞施琅就是完全以满清自居,赞郑成功岂不也成了完全以南明自居?赞辛亥革命呢,完全以民国自居?赞扬历史上的某事某人,和完全以某某自居还是不一样的。
是政治宣传,但台湾应归于中国不能分裂的政治宣传是应该的。也是史学问题,确实看到过过相关史学文章。
江湖
发表于 2013-7-12 11:41
文章叫《袁崇焕评传》,“清兵将汉人数十万、数十万的俘虏去,都是作为奴隶或农奴。清兵占领了中国的土地城市,总是烧杀劫掠、极残酷的虐待汉人”都是指的“袁崇焕当时抗御外族入侵”的时期。施琅攻台的康熙时期则是金庸认为的“几个中国历史上最好的皇帝”、“清朝比明朝好得多”、“袁崇焕当时是不会知道的”时期。
江湖
发表于 2013-7-12 12:25
游侠 发表于 2013-7-12 10:0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這一段鹿鼎記中的註釋文字,對於施琅的評價,恰恰可以代表絕未受大陸1990年代後一些丑類藉美化施琅 ...
如果郑氏长期占领台湾,将造成**。如果听清廷的本来意见,则造成台湾为无人岛,将来也会为荷兰或者日本占领。那么施琅的意见不正是最正确的意见、眼光高于郑也高于爱新觉罗的惟一正确意见?金庸的意思是,虽有人指责是施琅是汉奸,但实际上他对于让台湾归于中国功劳极大。1972年就这么看,如今完全肯定施琅当然就是自然的发展了。
江湖
发表于 2013-7-12 12:49
你的认识基础是“明鄭是中華政權,而當時盤踞大陸的滿清不是中華政權”,这么看别说施琅和赞扬施琅的当代人(包括如今的金庸),就是1972年的金庸也一样成了“丑类”——因为金庸当时就美化领导“不是中华政权”的康熙(你承认的),却丑化“中华政权”的最高统治者郑克塽(根本没杀陈永华的郑克塽在小说中成了背后亲手杀死陈近南的凶手,说诬陷也不过分)。
本人赞同金庸的意见,有不同意见不妨表达,说得有道理别人自然接受,不接受也是个人自由。不赞同你把不同意见之人说成“丑类”。
江湖
发表于 2013-7-15 08:10
以“施琅”为关键词查了一下“中国知网”(收在杂志上正式发表的文章),发现研究施琅的文章并没有多少争论,而是一边倒的肯定。而且,相关文章并非起自本世纪或者上世纪90年代,而是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刘武
发表于 2014-6-3 17:12
是垄断独裁好,还是竞争民主好,这么简单的问题,其实是一目了然的,居然讨论那么久,想想开放前,经济是什么样,开放后,制度由社向资转了一点弯,经济就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什么制度更好,已经得到了历史的检验。
四条眉毛陆小凤
发表于 2014-7-10 20:59
LS几位甚是有理,天朝 天朝,大天朝 呵呵 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