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金庸小说的味道-百回读金庸11
通读金庸小说N遍之后,发现有有些句子和情节被金庸先生多次使用,我并不认为其重复无趣,以为这是金庸小说的标志之一,有一股“金庸味”在里面。从金庸小说里随机抽一段出来,大多数金迷都能从中嗅出“金庸味”,即使把姓名盖去,也能猜出这就是金庸小说。请看金庸小说中对江海的几段描写:
【这时天已大明,日光自东射来,水波晃动,犹如万道金蛇在船边飞舞一般。陆冠英传出号令:“各寨寨主齐赴归云庄,开宴庆功。众头领率部回寨,听候俵分赃银,论功领赏。”群盗欢声雷动。大小船只向四方分散,渐渐隐入烟雾之中。】(射雕第十三回)
【过了一会儿,他转头从窗中望出去观赏海景,见夕阳即将没入波心,照得水面上万道金蛇,闪烁不定,正出神间,忽地一惊:“夕阳怎地在船后落下?”回头向谢逊道:“掌舵的艄公迷了方向啦,咱们的船正向东行驶。”谢逊道:“是向东,没错。”】(倚天第六回)
【舟行数日,这日两人偎倚窗边,同观海上日出,见海面金蛇万道,奇丽莫名。方怡叹道:“当日我去行刺鞑子皇帝,只道定然命丧宫中,哪知道老天爷保佑,竟会遇着了你,今日更同享此福。好弟弟,你的身世,我可一点也不明白,你怎么进宫,又怎样学的武功?”】(鹿鼎第十九回)
用“万道金蛇”来形容阳光下波纹凌凌的水面,确实形象深刻,如在眼前。金庸先生总是能够用最简洁的词句把读者带进故事,这是很多小说家所不具备的本事——他们讲故事拖沓不着重点,写景也是又臭又长,那山颜色怎样青中带绿,如何与雾交融,那水流淙淙,又怎么像呜咽的少女,凡此种种,往往冲淡了故事,拖累了节奏,吓跑了读者。写景也要如金庸先生这般,抓住重点,抓住神髓,力争做到三言两语便引人入胜。
不过,“万道金蛇”不是金庸先生生造的词,是有典故有出处的。
【黄盖在第三只火船上,独披掩心,手提利刃,旗上大书“先锋黄盖”。盖乘一天顺风,望赤壁进发。是时东风大作,波浪汹涌。操在中军遥望隔江,看看月上,照耀江水,如万道金蛇,翻波戏浪。操迎风大笑,自以为得志。忽一军指说:“江南隐隐一簇帆幔,使风而来。”】(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
金庸先生喜读三国,大概典故就出于此吧。想来月光是白色的,照耀江水,如何会“如万道金蛇”?愚以为罗贯中先生此语欠通。金庸先生对月光下的水面断不会如此描绘。
【丁珰“啊”的一声叫,笑道:“瞧你的,想弄个船底朝天么?”提起船头竹篙,轻轻一点,便将小船荡到河心。月光照射河上,在河心映出个缺了一半的月亮。丁珰的竹篙在河中一点,河中的月亮便碎了,化成一道道银光,小船向前荡了出去。】(侠客行第五回)
对“万道金蛇”的使用,金庸先生却也不仅限于阳光照射下的波面。
【他起了爱才之念,不愿在招数上明着取胜。眼见苦头陀长剑挥舞,使出“乱披风”势来,白刃映日,有如万道金蛇乱钻乱窜,他看得分明,蓦地里倒过剑鞘,刷的一声,剑鞘已套上了剑刃,双手环抱一搭,轻轻扣住苦头陀双手手腕,微微一笑,纵身后跃。】(倚天第二十六回)
总而言之,金庸先生从古籍中汲取营养,活学活用,重义而不重形,真正做到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历史惊人的相似,但绝不重复。因为总是有些微的改变,而正是这些些微的改变,在蝴蝶效应的助力下,会产生无限丰富的新事物,于是乎整个宇宙永远都在层出不穷的创造。熊十力言:恒创恒新谓之生。金庸对古籍的创造性应用亦然。 按令狐冲领悟到的独孤九剑的剑理说,金庸招式有重复了,还没有达到真正的无招胜有招之境——不过令狐冲会说:你眼中是重复,其实是我随心所欲。无招的意思,是穷尽所有可能,重复也是可能性之一。 写得多了难免用词重复,金庸这么多作品却只形容词很少的重复,确实少见。想起来黄易的“虎躯一震”和某位网络作家的“恐怖如斯”。 夫子 发表于 2023-6-28 16:33
写得多了难免用词重复,金庸这么多作品却只形容词很少的重复,确实少见。想起来黄易的“虎躯一震”和某位网 ...
+1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