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清流 发表于 2004-11-26 00:44

[推荐]给喜欢诗词的朋友

词的称谓<br>诗歌是一种形式美学。词是诗歌的一种。词作为这种诗歌形体的专称,是后来的事情。<br>在最初,也就是唐和五代十国时,甚至到了宋初,它被称为曲子词。《乐府余论》:以文写之则为词,以声度之则为曲。《艺概》:词即曲之词,曲即词之曲。《花间集》集曲子词五百首。<br>由此可见,词是与音乐密不可分的,与现在的流行音乐歌词并无本质上的区别,只有形式上的不同。<br>乐府是汉武帝时建立的音乐机构,后来用来作为一种诗歌体裁的名称。由于词同样是可以配合音乐歌唱的,因此也被称作乐府。<br>从汉乐府到南北朝的乐府,歌词中都有长短句这种形式。句有长短完全是为了配合音乐。而词与诗的最明显的形式上的不同就在于词的句式为长短句。因此词的一个别名就叫长短句。<br>宋时有一些词集如《草堂诗余》、《乐章集》、《复雅歌词》、《白石道人歌曲》、《醉翁琴趣外篇》、《萍洲渔笛谱》、《西樵语业》等,因此词又被称作诗余、乐章、歌词、歌曲、琴趣、笛谱、语业等。<br>词的类别<br>首先,词是按谱来填的,所以每首词都有一定的词牌,词牌表明的是采用的哪种曲谱。当然,到了今天这些曲调都已经失传,我们大可以把水调歌头用马赛曲的调子来唱,呵呵,开个玩笑,节拍不合的。<br>词牌一共大概有300多个吧,具体数字我不清楚,我只是就我看过的这么估计,曲谱相应的也该有这个数字。当然,有些词牌共用的一个曲调,有些曲调共用一个词牌,大体上应该差不多吧。<br>既然词牌对词的作用这么重要,那么我想,抛开内容不谈,要把词分类首先就要根据词牌来分。也就是根据曲调,根据音乐的节奏来分。那么,就好比现在跳舞有中三慢四一样,词也有大家熟悉的令引近慢的分法。<br>令,应该是起自唐代的酒令,又称小令。唐五代时小令很多,因为那时候近体诗盛行,而小令与诗比较相近。令一般字少调短。最少的象《十六字令》,只有十六个字。《六幺令》有九十六字,大概是最多的了。当然也有《百字令》,一共一百个字,不过那是《念奴娇》的别名。据说明代有《胜州令》,二百多字,不过我没看过<br>不知道具体多少,应不应该归入令中。<br>引,应该是源自古曲的一种。大曲的前面一般都有引词。《翠华引》和《拓枝引》最短,二十四字。《迷神引》最长,九十九字。<br>一百多字的《石州引》又叫《石州慢》了。<br>近,和引一样,也是来自古曲。一般都比较长,都有好几十字。<br>慢,调长拍缓是慢的特点,它也是来自古曲。慢的调子一般变化比较复杂,当然,它的字数也比较多,一百多字的很常见。<br>令引近慢最主要的区别,就在于音乐节奏的不同。根据《词源》,令一般为四均,引近为六均,慢为八均。当然并不绝对。<br><br>后来大概是曲调逐渐失传的缘故,明清居然有人按照字数多少来分类。少于五十八字叫小令,五十九到九十字叫中调,多于九十一字叫长调。这简直就是混帐,但居然也流传了下来,我中学时就学过这种分法。<br>词有变格<br>词的诞生本身就是对诗的一种创新,所以词的变格比诗更多,因为当时它是一种新的表现形式,有着不断创新的澎湃生命力。我不大看宋以后的词,就是因为随着封建社会的凝固它们也凝固了。<br>犯调,一曲内用两个以上宫调,而且宫调间音高不一致。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就好比一首交响乐中用了C大调,G大调和F小调,虽然音律有冲突,但却丰富表达了不同的情感。犯调有四类:宫犯商,商犯羽,羽犯角,角犯宫。柳永,周邦彦,姜夔,吴文英是制作犯调的高手。<br>转调,移宫换羽,转入新调。比如一首歌,第一遍是正正经经的C大调,唱第二遍时却每个音升半拍。我们称之为不同歌手的不同演绎。又好比有一年出了一张唱片,卡雷拉斯和MICHAEL BOLTON把圣母颂各唱了一遍。不知道大家听过这张唱片没有?反正我很喜欢,呵呵,越扯越远了。<br>摊破、减字、偷声,这一说大家都懂,《摊破浣溪沙》,《减字木兰花》,《偷声木兰花》,这大家都学过呀,行,我不说了。但我想说它们不是随便加句或者加字减字的,而是根据音乐节拍的变动而相应增减的。现在有的歌星开个唱,唱一半忽然说上几句,那可不一样:)<br>叠韵,简单,原调原韵加一倍,我撑死你:)<br>联章,以相同的调或者不同的调组成个套曲,今儿个老奶奶做寿,不唱折子戏了,给我来个《失、空、斩》:)<br><br>词有这么多变化,主要是因为它是依曲填词,因此重音律而轻字句,容易产生别体。后来曲慢慢失传了,词也就僵硬起来。<br><br>为什么我很少写诗,就是自觉音律不熟,韵脚不练,平仄不达,不敢妄言不遵格律而为之。虽然一本全唐诗看下来,大半觉得算不上诗,可自己还是不敢写:)<br><br>词与字声<br>汉字有四声:平、上、去、入,这是沈约的分法。今天叫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那时候可没有,呵呵。唐诗只分平仄,将上、去、入归为仄声,只要平仄相间,使音调和谐就可以了。但词就不同了,词一开始是配曲的,大家都知道,唱歌什么时候开口音,什么时候闭口音很重要,不然唱不好。所以填词不但要分平仄,还要分四声与阴阳,比诗复杂得多。<br>词分平仄四声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一开始词在民间流传时我不相信会分得这么细,怎么舒服怎么唱就是了。麻烦事总是文人搞出来的,温庭筠严分平仄,晏殊分去声,柳永分上、去声,周邦彦分四声,到了后来更要分五音。李清照就说了,词分五音,分五声,分六律,分清浊、轻重。五音是唇、齿、喉、舌、鼻音,五声是阴平、阳平、上、去、入声……此外还有双声,叠韵,真是被烦昏过去。到后来,写词的人自己都发现要分得这么严,是不可能严格遵守的了。张炎自己说到:信乎协音之不易也。<br>既然这么麻烦,我就不向大家多作介绍了,比如上代平,入代平,上代去,上去连什么的,反正入声在普通话里都已经消失了,大家就SOSOLALA吧。词里面最重要的是去声,很多词牌韵脚必用去声。<br>近体诗中平仄的基本规律其实很好掌握,一般是两平两仄相间,但实际操作就没那么容易了,因为现代汉语与古汉语发音区别还是很大,虽然我出生在一个保留了很多古音的地方,可我到今天平仄还是常常分不清<br>词的句型<br><br>词既然叫长短句,自然是不同于诗的四五七言,它的句型很多,从一字句到十字句都有,我们挨个数吧。<br>一字句,这么精简的句子自然是见于精简的词,只有最短的《十六字令》中有一字句。其他时候一字句都作为领字不分句,可以领单句,也可以领多句。<br>二字句,常有作叠句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二字句也可作为领字不分句。<br>三字句,一般在词首,如:江南好,风景旧曾谙。也可以作为领字。一,二,三字句被称为短句,一般都可以用作领字。短句只需分平仄,一般不需分四声。<br>四字句,词的基本句型,开始要分四声<br>五字句,和五言诗相近<br>六字句,一般两平两仄相间,上二下四或者上四下二<br>七字句,和七言诗相近<br>八九十字句称为长句,一般是合成的,三五成句,四五成句,三七成句。<br><br>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推荐]给喜欢诗词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