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无痕
发表于 2004-11-10 23:57
桃花岛首次岛藏品展----文房四宝类
桃花岛岛藏品文房四宝类展<br><br><br><br>本次藏品展展现的是一批文房四宝和九大镇岛之宝中的三件。<br><br><br>笔<br><br>嵌螺钿漆管笔(500金币)<br> http://www.zhshoucang.com/CHANGPIN/ima/wenju/69d.jpg<br><br><br><br>檀木云龙雕管笔(500金币)<br> http://www.zhshoucang.com/CHANGPIN/ima/wenju/71d.jpg<br><br><br><br><br>墨<br><br>东汉 松塔形墨(2000金币) <br> http://www.zhshoucang.com/CHANGPIN/ima/wenju/39.jpg<br><br><br><br>我国古代墨的使用可上溯到商代甚至更早。殷墟出土的距今三千年的甲骨上,有红色和黑色的字迹,经过化验,红色是朱砂,黑色是碳素单质(即今墨的主要原料)。依据文献,上古之墨用途主要有三种:一是墨刑,即在罪犯面上用墨刺字,后世称“黥面”;二是墨绳,建筑上以墨线定曲直;三是墨龟,巫师用墨画在龟甲兽骨上,以火灼烧,视其裂痕,以定吉凶。考虑到商代用墨已很普遍,所以很可能在考古发现中找到更早的用墨痕迹。 <br> 不过早期的墨是取诸天然的石墨,是粉末状的。人工制的墨丸因其是碳素单质(烟、煤)与动物胶相调和加工而成的,动物胶较易变质,年深日久,墨即自行损坏,所以早期人工制墨难以保存。目前所见最早的是1975年湖北省睡虎地秦墓出土的一块墨丸,较早的还有湖北省江陵凤凰山西汉文帝十三年(前167年)墓出土的瓜子形墨丸、山西浑源毕村西汉墓出土的圆锥形墨丸等。在望都汉墓壁画里,也发现了椭圆形墨丸的画面。这枚松塔形墨黑腻如漆,烟细胶清,手感轻而致密,虽埋藏地下1800余年,仍未龟裂,其完整好似刚刚脱模,很可能是当时的极品。如果我们参照河南陕县刘家渠东汉墓出土的五锭残墨可以看出,此时的墨可直接用手把握,在砚上研磨,不需另置砚石了,这无疑是墨史上一个重大的发展。 <br> 据东汉末年应劭撰《汉官仪》称:“尚书郎起草,月赐辁糜大墨一枚,辁糜小墨一。”隃糜(今陕西千阳)是汉时著名的制墨地。松塔形墨出土地距离隃糜不远,据推测,它可能就是隃糜所产之墨。 <br><br><br>罗小华制“九锡玄香”墨 (4000金币)<br> http://www.zhshoucang.com/CHANGPIN/ima/wenju/38d.jpg<br><br><br><br>此墨为传世品。此墨呈长方形,模印有隶书“九锡玄香”字样及题铭,并有云龙纹装饰。 <br> 罗小华,名龙文,字含章,号小华,是歙派的代表人物。以桐烟制墨,墨品极佳,被时人誉为:“坚如石,纹如犀,黑如漆,一螺值万钱。”甚至有人认为“若我朝定当以罗小华鹿角胶为第一”。嘉靖时,小华为严嵩之子严世藩的幕宾,曾官至中书舍人。后世藩伏法,他也下落不明。 <br> 罗氏制墨传世稀少,且伪品很多。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一池春绿”墨是比较可信的。罗氏没有墨谱传世,依他人著录,知此墨为罗氏作品。“九锡玄香”除此件之外也只有数种,所以极其珍贵。 <br><br><br>清 朱砂御墨(2000金币)<br> http://www.zhshoucang.com/CHANGPIN/ima/wenju/24d.jpg<br><br><br><br>朱砂墨,是为了适应绘画及圈点批文等实际需要而生产的一种朱红色墨。对朱砂的使用可追溯到殷商时代。据分析,甲骨文上的红色痕迹,就是使用朱砂所致。明代时已经形成了系统的朱砂墨制造法。 <br> 清代皇帝常以红色墨在奏章上批示。 <br> 此墨四角内凹,略成矩形。通体朱红。有楷书“御墨”及“乾隆丁巳年制”等字样。并钤篆书“世掌丝纶”方印。背面为纺织式图案。字及印均施以金彩。有木盒 <br>清代,内务府御书处设库掌、匠役,专务制墨。内务府制造御墨始自康熙朝。根据留存实物,共有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五朝制作御墨,其中乾隆朝数量较多,质量较高。乾隆帝登基后,曾特地招募徽墨高手来教授内务府墨作工匠,这无疑对提高墨作制造的御墨水平有很大帮助。 <br> 说起乾隆丁巳年(1737年)款的御墨,还涉及“再和墨”的问题。所谓“再和墨”即指以残碎旧墨重新制作而成的新墨。有人认为,凡署乾隆丁巳与辛卯年款的,都是“再和墨”。在没有足够的文献及实物证据的情况下,此说颇嫌武断。 <br> 内务府制御墨,外间很少流传。外间“御墨”,多是徽州墨家承制的墨品。总体看来,内庭制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虽然材质上乘,但工艺保守,水平反不如徽州名家制墨。不过,从收藏角度看,物以稀为贵,二者价值也就不相伯仲了。 <br><br><br>清 吴天章制集锦墨 (4000金币)<br> <br>http://www.zhshoucang.com/CHANGPIN/ima/wenju/25d.jpg<br><br><br><br>集锦墨,是我国墨史由实用向装饰发展的产物,是制墨家按一定的主题设计制作的由形式不同、图案各异的墨锭组成的套墨。集锦墨按其组合形式,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每锭墨皆不相同,这是最常见的类型;另一类是每锭墨形式相同,而图案和题识各异,但主题一致;还有一类是选集名品,谓之“豹襄丛赏墨”。集锦墨为明代徽州休宁制墨名家汪中山创始,清时非常盛行。许多墨家如曹素功、吴守默等都以集锦墨名世。集锦墨的制作不仅要求娴熟的技艺,而且要求较高的审美趣味,因而往往直接影响着墨家的声誉。 <br> 吴天章,名倬,以字行世,号闇然室主人,生于明末崇祯年间,是清初徽州休宁派的制墨高手,尤其擅长制作集锦墨。 <br> 这套集锦墨,共49锭(其中3锭后配),分装五屉,合装于一个黑漆描金嵌螺钿的箱内。每锭形式各不相同,有仿古器物的,如古琴墨、古钟墨、双龙瓶墨、古钱墨、玉联环墨、璋形墨、圭形墨、璜形墨、觽形墨等;有仿植物的,如松式、笋式、海棠式、荔枝式墨等;还有几何形的,如长式、扁方式、扁圆式等。装饰图案也富于变化,有龙凤、麒麟、双鹤、松鹿、燕子、杏花、梅花、佛手等动植物图案;也有书写文字的,如万寿无疆墨;还有许多仙人传说,如灵芝寿星、八仙过海等,都包含着吉祥祈福的寓意。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的“连炬腾辉”墨,此墨正面饰一学士和一小童,手持金莲烛,右上角题“连炬腾辉”四字,背面有铭文:“韦苏二公文如玉,送归院中金莲烛,金莲烛,天涯恩。”下署“天章”款。表现了文人学士为帝王赏识,赐予金莲烛的故事。这种得中高升的祝福,无疑使其成为文人间互赠的佳品。图案上均采用漱金手法,有的在局部还涂以粉彩。墨质坚润黝黑,墨面上丝丝起发理,显示出不凡的价值。漆箱四周饰描金云龙纹。五只墨盒上以彩色螺钿镶嵌出云龙、蝴蝶、松鹤、玉兔、花卉等图案。安放时,墨锭随形嵌入墨盒,并覆盖黄色织锦垫。盒盖大身小,既可防潮气侵入,又可散发盒内潮气,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 <br> 这套集锦墨丰富多彩,装潢精美,令人目不暇接,堪称明清集锦墨中的珍品。 <br><br><br><br>纸<br><br>明 宣德描金云龙纹粉纸(100金币)<br> <br>http://www.zhshoucang.com/CHANGPIN/ima/wenju/81d.jpg<br><br><br><br>“粉纸”是当时“宣德贡笺”的一种,宣德贡笺为当时的名纸,分五色粉笺、金色五花笺、金色大帘纸、磁青纸等,原本为宫廷专用,后流入民间,作装璜用纸。 <br> 此描金龙纹为五爪龙,龙的造型同当时皇家所用龙纹一致,飞鳞扬爪,龙身周围云气浮动,海水纹在底衬托,表现出一派富贵尊严,确为名贵纸张,系明清以来交口称赞的名纸代表。 <br><br>乾隆年仿澄心堂纸 (500金币)<br> <br>http://www.zhshoucang.com/CHANGPIN/ima/wenju/79.jpg<br><br><br>澄心堂是南唐时徽州所产的宣纸。后主李煜喜爱此纸,特建“澄心堂”存贮,故称。澄心堂纸纸质优美细腻,纸色优雅淡丽,并在纸中有美丽的花鸟图案,显得格外文雅,自古号称古纸中的上上品。仅纸上的花鸟图案就是一种十分有韵味的绘画,使纸张本身也成为鉴赏珍玩之雅品,乾隆皇帝便对这种纸珍爱有加。虽然澄心堂纸原品无法保留至今,但乾隆帝的仿制品仍有相当数量的遗存。 <br><br>梅花玉版笺 (500金币)<br> <br>http://www.zhshoucang.com/CHANGPIN/ima/wenju/78.jpg<br><br><br>梅花玉版笺始制于清康熙年间,是以皮纸为原料,经施粉、打蜡、砑光,再以泥金绘制碎冰纹、梅花纹于上的一种高级笺纸。纸的左下角印有“梅花玉版笺”的朱色小长方标记,待至乾隆年间,此纸的制作加工更加精良,有的成为宫廷专用纸,代表着当时制纸的最高工艺。 <br> 此纸优美细腻的纹质、清淡雅致的地纹以及恰到好处的润墨性,使它成为当时风雅、富丽、珍贵,精致的代表,具有很高的艺术收藏价值。<br><br><br>砚<br><br>西汉 十二峰陶砚 (7000金币)<br> <br>http://www.zhshoucang.com/CHANGPIN/ima/wenju/61d.jpg<br><br><br><br><br>此陶砚塑出12座兀立的山峰,环抱砚面。砚的左、右、背面的边缘塑9座,内层又塑3座。砚的研磨面呈箕形,微微内凹,厚度约2厘米。内层正中的山峰上有一龙首水滴,通向砚背,设计颇为巧妙。砚底有三足,皆塑成叠石状。据称,此砚上的陶峰原有伤损,后经北京琉璃厂的工艺师修复过,现在完好如初。 <br> 汉代砚台中,目前发现的石制和漆制的较多,而陶砚数量较少,特别是12峰陶砚这种形制,唯此一件,也难怪鉴赏家们称誉其为“砚中之孤品,文房之至宝”。它的确是一件稀世之珍。 <br> <br><br><br>东汉 鎏金兽形盒砚 (5000金币)<br> http://www.zhshoucang.com/CHANGPIN/ima/wenju/66d.jpg<br><br><br>鎏金兽形盒砚无疑是汉代砚品中的佼佼者。这件东汉制的鎏金砚盒,历久弥新,千年而不变色,不脱落,器身所嵌绿松石等各种宝石仍然熠熠生辉。如果我们考虑到鎏金工艺的复杂程度,必须承认这件鎏金兽形盒砚代表了当时鎏金镶嵌工艺的最高水平。 <br> 此砚由石砚、盒身、盒盖三部分组成。砚扁平,呈长方形,砚面平整光滑,有柱形研石一枚,其上墨迹犹存。砚盒作神兽形,以上下颚交接处为界,分为盖、身两部分,并以子母口相合。神兽轩眉瞪目,张口伸舌,鼻似如意,双耳后抿,四肢蹲踞,状如蟾蜍。值得注意的是,神兽头生双角,肋生双翼,似为传说中的辟邪之属。神兽背部有一小圆钮,而其下颚部被设计成贮水的墨池。器表并镶嵌有绿松石、红珊瑚、青金石等宝石。 <br> 鎏金兽形盒砚的制造者,在不损害石砚原有的使用功能的情况下,又利用当时较为发达的金属工艺,制成了随形的兽形砚盒,增添了砚台的艺术价值。各色宝石使砚盒更加金碧辉煌,一副贵族气派。神兽的造型,代表了汉代吉祥祈福的求仙思想,给普通的砚台增添了更多的精神内涵。这块鎏金兽形盒砚是砚史上的稀世珍宝。 <br><br>唐 白瓷辟雍砚(3500 金币)<br>http://www.zhshoucang.com/CHANGPIN/ima/wenju/62d.jpg<br><br> <br><br> 这件白瓷辟雍砚,砚面侈口,砚堂凸起,不施釉,易于发墨。周边有贮水凹槽一周。下部由21个兽蹄状足,连接一环形底。所谓辟雍,原是指周王朝为贵族子弟所设的大学,因四周环水,形如玉璧而得名。汉班固《白虎通·辟雍》载“辟者,璧也。像璧圆又以法尺,于雍水侧,像教化流行也。”此种砚在形制上,主要特点是砚池围绕砚堂周边,如辟雍环水。辟雍砚始于东汉后期,宋以后就不多见了。唐代辟雍砚的特点是,砚面高凸,砚足的数目明显增加。这件白瓷辟雍砚,就很有代表性。辟雍砚是砚史上独具特色的一个品类。 <br><br><br><br>清 银鎏金嵌珐琅暖砚(2000金币) <br> <br>http://www.zhshoucang.com/CHANGPIN/ima/wenju/58d.jpg<br><br><br><br>此砚特别之处在于冬天盒内蓄以热水,可使墨汁不冻,因而俗呼此种砚盒为“暖砚”。 <br> 暖砚材质名贵,做工精细,是清代文具中的代表性作品。对于我们研究清代宫廷生活及帝王好尚,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br> 砚盒为长方体,盒上有盖,盒下有如意云头矮足八只。盒通体錾花鎏金。盖顶中心嵌一鎏金银圆片,内饰烧蓝珐琅云龙戏珠纹。银片四周錾以凸起之缠枝花卉纹。盖边抹角,外沿饰一周〓字纹。盒中空,四壁及底为分别制成后焊接。盒顶嵌一层凹入两个砚池的银屉。四壁正中均有与盖顶式样相同的银圆片,三片为镶嵌,一片可活动,联接一储墨锭的半圆形银抽屉,可插入盒内的一个密闭圆筒内。 <br> 此砚构思精巧,雍容华贵,富丽堂皇,充分显示了清代宫廷的审美趣味。<br><br><br><br><br><br>最后展现的是本岛的九大镇岛之宝之一的“大圣遗音琴”<br><br>唐*大圣遗音琴(300,000,000金币)<br><br>http://www.piaomo.com/bbs/usr/3/3_79_4.jpg<br> “大圣遗音”琴形制修长,作圆首与内收狭尾,相传为“神农式”,梧桐木斫,髹栗壳色与黑色相间的漆,局部有跦漆修补,纯鹿角灰漆胎,蛇腹断纹中现小牛毛断纹。通长120厘米,肩宽20.5厘米,尾宽13.4厘米,厚5厘米,底厚1厘米。圆形龙池,扁圆凤沼,腹内纳音微隆起。琴背铭刻,龙池上方刻寸许行草“大圣遗音”4字,池下方刻二寸许大方印一篆“包含”2字,池之两旁刻隶书铭文“巨壑迎秋,寒江印月。万籁悠悠,孤桐飒裂”16字,均埴以金漆,俱系旧刻,腹内在池之两侧有跦漆隶书款“至德丙申”4字。琴音松透响亮,饶有古韵。造型浑厚优美,漆色摧璨古穆,断纹隐起如虬,铭刻精整古朴,金徽玉轸,富丽堂皇,非凡品所能企及。 <br><br> 这张“大圣遗音”琴为清宫旧藏,它何时被送入深宫,是否为明宫旧物?均已无从查考。被藏于南库之中亦不知始于何时。这张琴没有象其它琴那样被放置于宫中的古董房或其它处所,而庋藏于珍品库中,说明当年的皇帝确是把它看得很重的。然而它虽被重视于一时,却终未能避免意外厄运。“大圣遗音”被发现时,竟然弦轸俱失,岳山崩缺,琴面灰白,被弃置于库角的墙隅,已经不知经历了多少寒暑。溥仪被逐出宫后,清室善后委员会入宫点查,见此琴之破败状况,来加深察,竟定为”破琴一张”,琴仍弃置于原地,继续沉沦了二十多年。 <br><br> 1947年,这张所谓的破琴终于被当时在故宫古物馆工作的著名文物鉴赏家王世襄先生所发现,知为中唐珍品,立即移藏于珍品库延禧宫,并为它配上青玉轸足。后征得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先生同意,于1949年请来著名古琴家管平湖先生为之修理,经历数日,竟将琴面的,一层泥污水锈磨退得干干净净,漆面和金徽依然丝毫无损,并按照原来规格重新光配上紫岳山,重现了这张唐肃宗李亨御制琴的庐山真面。从此这张唐代御制琴重新焕发出原木的神采,为世人所瞩目。 <br><br> “大圣遗音”琴产生的时代背景,是天宝十四年(755年)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发动叛乱,明皇奔蜀,太子李亨即皇帝位于灵武,改元为至德元年(756年),干支为丙申,“大圣遗音”琴为李亨即皇帝位后所作的第一批宫琴。 <br><br> 由于“大圣遗音”琴的斫琴人是由盛唐开元、天宝时代过来的,故所作之琴依然保持了盛唐时期的风貌,具有秀美而浑厚的气度,其浑厚感来源于琴面的弧度,弧度大琴面肥厚,气度自然浑厚了。由于琴面比较浑厚,在琴之两侧、项与腰两处向内收缩的部位,出现了厚逾两侧的不协调现象,从而影响到琴型整体的秀美,故将收缩进去的部位之上下边沿加工做成圆楞,使边侧上下楞角向中间移动,在视觉上减弱了侧面厚度的突出差距,在琴额之下,亦因琴面肥厚,采取了由轸池向外加工成斜坡形,以减薄琴额之厚度,所以这张唐代宫琴气象浑厚而绝无丝毫蠢笨之感。 <br><br> 与传世的常琴相较,“大圣遗音”琴的断纹也表现出时代特点,在某些部位出现有较为宽大的断纹,即大蛇腹纹,在大蛇腹纹之间又出现若干细小的牛毛断纹。在这两种断纹的表面可以看到不同的现象:大断纹已略有翘起如剑锋,且露出点点白色颗粒及一丝鹿角灰漆胎,它是随着漆质老化而先期断裂出来的。而细小的牛毛断则是随后陆续发生的。南宋赵希鹄在《洞天清录》中讲古琴时说断纹是“愈久则断纹愈多”,所指就是这种现象。 <br><br> “大圣遗音”琴的铭刻颇有皇家之气,也是有别于常琴的。什么叫大圣遗音?就是宋朝大文学家欧阳修在《送杨寘序》中所说“舜与文王、孔子之遗也。”用这4字名琴,说明它的声音是不同寻常的。4句铭文,前两句是指琴音爽朗清澈,后两句形容声音犹万籁沉寂中一声突发的桐木爆裂之音,用以说明大圣遗音琴之不同凡响。大印“包含”2字,意谓琴音所具有的特点。 <br><br> 在文献记录中还没有看到唐朝有专为宫延服务的永久性作坊的设置,那么,一位有名的技术工匠,他被征召来为皇家制作,与平素的制作不可能没有相同之处。这张至德无年的御制琴是中唐琴的标准器,以它所具有的各项特点,不仅可以准确地识别中唐时期的制作,且对于辨别盛唐与晚唐之琴亦具有莫大的参考价值。 <br><br><br><br>本岛的九大镇岛之宝之一的“和氏璧(传国玉玺)”.<br>“和氏璧(传国玉玺)”(1,000,000,000金币)<br><br>http://arts.cnool.net/photo/kuaixun/0019.jpg<br><br>玉玺呈宝塔式的正方形,上雕螭虎纽。神奇的是,在阳光的折射下,墨绿色玉玺周身会散透出点点晶莹的蓝光,玺底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大字。<br><br>公元前689年,有个叫卞和的老人在荆山脚下(今湖北南漳西)恸哭不止。官吏前来查问,卞和说自己搂着的大青石中有宝,但两次向楚国君王进献均被斥行骗,并遭刖刑相继失去双腿,因而伤心极了。官吏将信将疑地把大青石运到都城,玉匠剖开时果然出现一块晶莹奇石。刚即位的楚文王端详着用它雕成的璧,满心喜欢,遂起名“和氏璧”。从此,“和氏璧”一直收藏于楚国宫中。<br> 过了三百多年,“和氏璧”广为人知,并落入赵惠文王手中。秦昭襄王闻讯,表示愿用十五座城池进行交换。当蔺相如将璧送到秦宫,秦昭襄王却食言践约;他机智地夺回璧,设法带归赵国。这便是成语“价值连城”和“完璧归赵”的出典。<br> 秦王嬴政在公元前222年灭掉赵国,获取“和氏璧”。翌年,他建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并用“和氏璧”制成御玺。这枚象征权力的御玺“方四寸”,玺文由丞相李斯书写,著名玉匠孙寿镌刻。据《汉旧仪》记载,玺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br> 到西汉,“和氏璧”成为传国玺。公元前1年,汉哀帝刘欣病死,幼帝登基,“和氏璧”由皇太后代管。王莽篡位自立前,派堂弟逼皇太后交“和氏璧”,她气得将它掷于地,说:“你们兄弟逆悖天理,不会有好下场!”当王莽拿着“和氏璧”,发现它被砸掉一角,连忙命玉匠用黄金镶饰。新莽政权垮台时,“和氏璧”一度挂在赤眉义军首领的头颈上。东汉初年,“和氏璧”才重回宫内。<br> 最后一个掌握“和氏璧”的皇帝是五代后唐末帝李从珂,公元936年后晋石敬瑭攻陷洛阳前,他和后妃在宫里自焚,所有御用之物也同时投入火中。从此,“和氏璧”神秘失踪,关于它的下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br><br><br>本岛的九大镇岛之宝之一的“《兰亭序》”.<br>《兰亭序》(500,000,000金币)<br><br>http://asp.6to23.com/stlif/2001bk/interest/shufa/兰亭序0.jpg<br><br>http://asp.6to23.com/stlif/2001bk/interest/shufa/兰亭序1.jpg<br><br>http://asp.6to23.com/stlif/2001bk/interest/shufa/兰亭序2.jpg<br><br>http://asp.6to23.com/stlif/2001bk/interest/shufa/兰亭序3.jpg<br><br><br>《兰亭序》<br>(晋)王羲之 <br><br>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br><br>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br><br>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br><br>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br><br><br><br><br><br>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余人在山阴兰亭举行祓禊活动。参加雅集的多为当世名士,大家一道曲水流觞,饮酒赋诗,事后这些诗篇汇编成集,《兰亭序》就是为这个诗集写的序文。<br><br>《兰亭序》书法本身的艺术魅力:点画注重提按顿挫,精到而多变,同一点画,写法多样,无法而有法,能寓刚健于优美。结构强调欹正开合,生动而多姿,同一字形,绝不重复,能尽字之真态,寓欹侧于平正。章法疏密有致,自然天成。<br><br>总览全篇,行笔不激不厉,挥洒自如,收放有度,点画从容而神气内敛。自始至终流露着一种从容不迫,潇洒俊逸的气度,给人以高雅,清新,华美,蕴藉的艺术感受。从形质到神韵均成为后人学习行书的典范。 《兰亭序》书文并美,表现了晋人特有的超然玄远的深情与风采,这种深情与风采为晋人所独有,为后人称慕与景仰。<br><br>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为“行书第一”。<br><br>《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气度、凤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可惜被唐太宗作为殉葬品,埋入昭陵,从此真迹永绝于世。流传于世《兰亭序》有两种。一是唐太宗时冯承号金印,故称为《兰亭神龙本》。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 <br><br>《兰亭序》真迹在唐太宗死后已随葬昭陵.<br><br><br><br><br><br><br><br>[此帖子已被 月无痕 在 2004-11-11 4:21:14 编辑过]
月无痕
发表于 2004-11-11 04:19
楼上的如果对大圣遗音琴有意,本岛愿意以原价卖出!!<br>
边城玫女
发表于 2004-11-11 11:40
本岛的九大镇岛之宝之一的“和氏璧(传国玉玺)”.<br>“和氏璧(传国玉玺)”(1,000,000,000金币)<br><br>汗,惭愧,本人身为本岛执法只能古老,还从没有见过它
风铃草
发表于 2004-11-11 11:40
<br>警察来了,桃花岛的兄弟姐妹们快跑···<br>我说这些传世珍品怎么都失传了呢<br>原来都被你们“收藏”了<br>贵岛还真是盗墓高手阿<br>居然还敢倒卖文物??!!!
月无痕
发表于 2004-11-11 11:53
这些可是一直收藏在我们桃花岛滴!<br><br>因为物品所属权的事情官司打了好久都没有结果<br><br>但是从前天开始 桃花岛打赢了官司!<br><br>因为桃花岛出了一个英明神武 风度偏偏的绝世奇才<br><br>所以了<br><br>你说的盗墓根本就是子虚乌有~~<br><br>来人 把这个闹事的小丫头给偶押下去
风铃草
发表于 2004-11-11 12:02
西西,你这英明神武风度扁扁的奇才偶看是奈何不了警察的,看,警察连沙发都抢着坐了 <br>还是等你们岛主美丽的雪儿长大了真的当了律师再带着你们打官司吧
月无痕
发表于 2004-11-11 12:03
本岛的九大镇岛之宝还有六件没有出来呢!
风铃草
发表于 2004-11-11 12:06
那快拿出来让偶们开开眼界亚<br>西西,偶知道,七少当然是九宝之最了
月无痕
发表于 2004-11-11 12:16
<br>九大镇岛之宝之一的<清明上河图>(估价500,000,000金币)<br><br>http://www.sally.cn/image/river.jpg
月无痕
发表于 2004-11-11 12:32
本岛九大镇岛之宝之一的<<永乐大典>>(10,000,000,000)<br><br><br>http://www.nlc.gov.cn/newpage/wjls/images2003/yldd1.jpg
寒雪牵魂箫
发表于 2004-11-11 12:41
还有四件宝物禁止对外展出!
紫依恋
发表于 2004-11-11 17:00
盗窃国家文物者,BS
月无痕
发表于 2004-11-11 17:32
羡慕可以<br><br>但是8要嫉妒<br><br>
边城玫女
发表于 2004-11-11 21:14
阿紫,如果你嫉妒,<br>那么<br>我们<br>欢迎阿紫归顺本岛~
轩芫茗茗
发表于 2004-11-11 21:44
这么多宝物都看的偶眼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