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金庸先生和阿嘉莎·克莉斯蒂联起来想一想,是会发现一些颇有意思的文学现象的。而且,其现象超出文学本身的话题,与我们人类的休闲方式关系密切。
不消说,读书是人类传统的休闲方式。
于是便有了伟大的休闲小说作家。
我觉得,金庸先生乃是当代接近于伟大的一位休闲小说家,而克莉斯蒂则确乎是伟大的了。金庸先生的小说,将中国武侠故事演绎得别开生面,荡气回肠,几乎全部被改编成了电影或连续电视剧。半个世纪以来,受到着最广大的华人的喜欢,引起西方汉学家的高度重视。
一位小说家,以他的小说作品为占世界四分之一的人之休闲阅读服务,服务效应获得普遍的公认,难道还不接近于伟大么?
至于克莉斯蒂,其服务效应就更加令世人瞩目了。这非凡的女性,一生写了近百本书,除了80本侦探推理小说外,还写过许多短篇小说和十几部剧本。在全球她的侦探小说被译成百余种文字出版,在西方,她的侦探小说重印达198次,总印量仅次于《圣经》。
真的,在我看来,这位名副其实的侦探小说女王,其成就实在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啊!
一百年内,在世界短跑史上,会有人超过女“飞人”乔依娜么?
一百年内,在世界文学史上,会有人的成就举目公认地超过克莉斯蒂么?
这么一想,不禁的心生肃然。
当柯南·道尔逝世以后,英国举国悲哀。《泰晤士报文学副刊》曾这样评论棗棥坝⒐?僖膊豢赡懿??诙?隹履稀さ蓝?恕!?/P>
似乎偏偏要证明这一评论是错误的,克莉斯蒂的成就和影响实际上远远超过了柯南·道尔。比利时籍的私家侦探“波洛”的知名度,也和福尔摩斯的知名度一样高。
像金庸先生的中国武侠小说也深受许多中国读书人士推崇一样,克利斯蒂的侦探推理小说同样征服了许多欧洲知识分子。甚至连法国前总统戴高乐、英国前首相威尔逊,英国皇太后玛丽,都曾公开承认欣赏她的小说。
《纽约时报》曾报道过这样一件事:
某夜白宫的总统睡房里灯光彻夜长明。第二天早上员工们看出卡特总统双眼微肿,关心地说:“国家公务重要,总统先生的身体也很重要。”
但卡特总统却诚实地回答:“谢谢。我其实几乎一整夜都在读克莉斯蒂的小说。”
为什么中国产生金庸,英国产生克莉斯蒂,而不是反过来呢?
要知道,中国文学中,探案小说的渊源也很长久啊,要知道,英国的历史中,足以构成一部部侠士小说的素材也不少啊!
又为什么,那么多那么多的中国人,几乎从小都爱读武侠小说,而那么多那么多的欧洲人,几乎从小都爱读侦探推理小说呢?棗椘鹇氪忧笆钦庋?摹?/P>
爱读武侠小说的中国人,于休闲的同时,亦获得另外别的什么心得呢?
爱读侦探推理小说的欧洲人(60年代以后的日本人,也开始爱读此类休闲小说),其兴趣又为什么会维持至今呢?
显然,武侠小说的“文学气质”是反对旧秩序而且张扬民间正义的。
显然,侦探推理小说的“文学气质”是一种法制前提之下形成的“气质”。是协助法制的,是反刑事罪恶,破坏刑事阴谋的。是称颂法制智慧的。
因而,我们从克莉斯蒂的小说,以及由她的小说改编的影视中,除了看到大智慧的波洛,同时几乎必看到代表国家司法的官方办案人员。只不过后者们在波洛面前往往显得经验不足罢了。
在旧时代,人心向往武侠,向往清官。有道是“武侠小说是成年人的童话”。金庸小说反映的旧时代,武侠代表了人们的向往,难免带有民间意识形态的色彩。
茶馆里,大侠一剑挥去,威而恶者人头落地,听书的人们往往一片齐声叫棗棥昂茫 ?/P>
读克莉斯蒂的侦探推理小说,则肯定不能是集体的休闲,则肯定是静悄悄的时光。克莉斯蒂的小说中,几乎没有也完全不必要有什么民间意识形态的色彩。
克莉斯蒂曾公开表示棗椝?醋髡焯酵评硇∷担?⒎浅鲇谑裁锤吖蟮哪康模?徊还?且?槔侄琳撸??亩恋娜舜?绰?愕南苍谩?/P>
这肯定也是金庸先生创作他那些武侠小说的出发点吧?-
人类对休闲的需要,永远强过于接受某些高贵教育的自觉。而这是符合人性的。
娱乐读者,给阅读的人带来满足的喜悦,这样的小说,这样一种为人类的休闲服务的精神,细细想来,其实本身就是应受到尊敬和感激的啊!
目前,贵州人民出版社已经全部买下了克莉斯蒂的毕生心血之作棗?/FONT>80种侦探推理小说,且已翻译出版。它们的出版,为我们当代中国人的休闲又提供了可喜的内容。
愿克莉斯蒂在中国也渐渐地家喻户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