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的恋情,有时候真的说不清楚。按理说,宝钗是个多好的姑娘,要长相有长相,要人品有人品,标准的淑女,谁见谁不爱?但宝玉就是吊不起胃口,怎么也爱不起来。这个看起来老也长不大的公子哥儿,平时怜香惜玉,和丫鬟们嘻嘻哈哈、毫无城府,谁能想到呢,却在这件事上玩起真的了:居然出家当了和尚。
这多少有些不可解。然而,这就是爱情的力量。
在宝玉的心里,宝姐姐固然很美,但她的美唤起的只是这位公子哥的审美意识。林妹妹的美则不同,她激起宝玉的,是一个青春少男性的冲动、爱的觉悟。黛玉刚来荣国府的时候,宝玉和黛玉也就十多岁吧?但他俩似乎心有灵犀,一见如故。我们且看这表兄妹俩刚见面时的一番对话。
(宝玉)又问黛玉:“可也有玉没有?”众人不解其语。黛玉便忖度着:因他有玉,故问我也有无,因答道:“我没有那个。想来那玉亦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 宝玉听了,登时发作起痴狂症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
你看,这纯是孩子气的口吻,然而,恰恰因为这是孩子气的口吻,才意味深长。为什么这么说呢?
玉者,欲也。它象征着人的欲望,这欲望当然也包涵男女之间的爱情。此刻,宝玉的无心之问,黛玉的随意之答,看似很不经意,却暗含着这样的一个玄机或者说是命题:爱情确乎崇高的情感,然而,未必人人有缘,皆可获得。有道是“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这就是其一吧?果不其然,黛玉的一句“岂能人人有的”,一语成谶。
有情人没能成眷属,怨谁呢?怨贾母?似乎不客观。爱情固然崇高而美好,但婚姻是实际的,贾母的观念完全符合那个时代的伦理道德;就是现在我们很多做父母的,在儿女的婚姻上,不也有着贾母的影子吗?所以,从一定角度说,贾母很是设身处地,她是一个负责任的长者,她没错。那怨谁呢?
我们不妨来个假设:假如贾宝玉娶了林妹妹,会怎样?
从骨子里说,宝玉是个简单的人。在贾氏家族里,宝玉的几个哥儿们,大的像贾珍、贾琏,他们的德行就不用提了,即便比宝玉小的贾环,也不怎么样,一天到晚眼珠子晃来晃去的,老琢磨人。宝玉没那些心眼子。宝玉之所以能在那样一个环境里“出淤泥而不染”,说到底,就是因为他的简单。
这个简单注定了他做人的纯真,而纯真的人往往痴情,所以,以宝玉的性格,他要娶了林妹妹,一定会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上怕掉了。不过,细一琢磨,这毕竟是一种“表象化”的推理。宝玉真要娶了林妹妹,未必就幸福。
因为不难想象,宝玉的“简单”,好是好,但它有个副作用,就是往往把一切理想化,包括爱情。宝玉追求的是完美的爱情,这没错。但爱情的魅力在于成长,完美的爱情应该是不断成长的爱情。爱情如果是花,婚姻便是果,而生活便是滋润她们生机勃勃的土壤。宝玉一天到晚不愁吃,不愁穿,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生性又不喜欢读书上进,就知道在女人堆儿里泡,如此单调的生活,作为一个男人,他早晚会有腻烦的一天。庸俗无聊必然贬值他的爱情。
而黛玉呢,敏感的近乎神经质,尤其读了那么几本禁书,思想还很激进。这些个“另类”的素质,当姑娘的时候,以贾家这样的门第尚可包容,但是,以这样的品行跻身于贾家少奶奶的地位,显然是可忍孰不可忍。而且,退一步说,黛玉病歪歪的身子骨,自己照顾自己都费劲呢,哪有那么多精力和宝玉“谈情说爱”呢?当然,这一点并不是关键。
关键的是:一方面,黛玉吸引宝玉的是她身上的“另类”,另一方面,她的这些“另类”又为贾氏家族所不容。要平衡这种矛盾冲突,最终的结果,作为少奶奶的黛玉无疑是个受气的角色。以她的性情和心胸,背地里不知还得抹多少眼泪呢?老婆整天哭哭啼啼,当老公的能好受吗?肯定不好受。所以,宝玉的日子也不一定好过。
但,人往往这样:得到的不知道珍惜,没得到的,却总幻想其美妙。这种心态,折射出的爱情与婚姻的矛盾,——起码宝玉“遭遇”到的这个矛盾,或许就与古人说的天时、地利、人和有关吧?从这个意义上说,宝玉因为没得到黛玉,一气之下出家当了和尚,殊不知,在这种情形下,他要真娶了林妹妹,还不一定赶上宝姐姐呢!关于这一点,谁敢肯定地说不会这样呢?恐怕连宝玉自己也不敢打这个保票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