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江湖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江湖
查看: 1973|回复: 6

提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6-14 07: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琐二乔"是在小罗杜撰之前,怎么回事?
发表于 2007-6-14 14:37 | 显示全部楼层
问易中天去............
发表于 2007-6-14 22:3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只知道这句话说得好像是赤壁之战的样子么~
但是楼主的问题我好茫然啊~
啥意思~
发表于 2007-6-14 22:52 | 显示全部楼层
古皖潜山与三国二乔

储 北 平

 
天柱自古多才俊 绝代双娇大小乔

 

潜山历史悠久,文化昌盛。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就是古皖国封地,山称皖山,水曰皖水,城为皖城,安徽简称“皖”即源于如此。东汉至南宋千余年间,潜山县城梅城有近800年作为郡、州、府治所,在这片古老的大地上,曾演绎着许多鲜活的故事。
灵山秀水孕育着代代才俊,绝代双娇大小乔,便是天柱美女的典范。今天人们读苏轼词:“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很自然会想起三国二乔美女配英雄的美丽传说。
二乔的父亲乔公,因天下大乱,失去妻子的他辞去朝中官职,带着两个女儿返回庐江郡皖县故乡,不问世事。有人以为乔公就是曾做汉朝太尉的乔玄,这是错误,太尉乔玄死于汉灵帝光和6年(183年),是睢阳人,与乔公不是一个人。
陈寿《三国志》的《吴书·周瑜传》中有云:“从攻皖,拔之。得桥公二女,皆国色也。(孙)策自纳大乔,(周)瑜纳小乔。”裴松之注此传时引用了《江表传》:“(孙)策从容戏(周瑜)曰:‘桥公二女虽流离(按:流离,光彩焕发貌),得吾二人作婿,亦足为欢。’”
这两句话告诉我们:第一,二乔的姓本作“桥”,后简化为“乔,至于她俩的芳名,史书失载,只好以“大乔”、“小乔”来区别。现代人对此会觉得奇怪,但在以男性为中心的封建社会里,这种现象却是见惯不怪的。历史上许多皇后都没留下名字,就是孙权的母亲吴夫人、妹妹孙夫人,不也同样不知其名吗?第二,二乔的籍贯是庐江郡皖县。第三,二乔长得美,有倾国之色,堪称绝代佳丽。第四,孙策、周瑜得到二乔是建安四年(199年)攻取皖县之后,当时,孙、周二人都是25岁(周瑜比孙策小一个月),因此,估计二乔的年龄不过20上下。第五,孙策、周瑜对能娶二乔为妻感到非常满意。
据《汉书·地理志》和《后汉书·郡国志》考证:皖城即今之安徽潜山县城,皖山又名潜山,县因山名,则可知乔公定居地在今潜山。宋黄庭坚诗:“松竹二乔宅,雪云三祖山。”写潜山胜地把三祖山与二乔宅对咏,更具体说明与野人寨三祖山相距8公里东西相望的,现在所说的坐落在县城东北的乔公故址,在宋以前就已认定,无可怀疑。
传说当时在皖城东郊,溪流环绕,松竹掩映着一个村庄——乔公寓所,后人称之为乔公故宅(潜阳十景之一)。在乔公故宅后院有一口古井,水清且深,二乔姐妹常在此梳妆打扮,每次妆罢,她俩便将残脂剩粉丢弃井中,长年累月,井水泛起了胭脂色,水味也作胭脂香了。于是,这井便有了胭脂井的雅称。有诗赞曰“乔公二女秀色钟,秋水并蒂开芙蓉;只今零落遗故址,令人千古思余风。”(宋,黄庭坚《乔公故址》)
 

郎才女貌传佳话 红颜薄命实堪嗟

 

从二乔方面说,一对姐妹花,同时嫁给两个天下英杰,一个是雄略过人、威震江东的“孙郎”,一个是风流倜傥、文武双全的“周郎”,堪称郎才女貌,美满姻缘了。
今人乌以风教授曾把二乔的婚姻理解为“势逼”。乌题《胭脂井》诗曰:“双双身世付王侯,倾国空怜汉鼎休。谁识深闺残井水,至今似有泪痕流。”诗有序曰:“前贤咏二乔诗,多美其为风流佳话。予意孙策克皖,娶大乔,周瑜娶小乔。二女迫于权势,不得已,乃将残脂投井中。因作此诗哀之。”
有学者认为这既无史据,更与二乔婚后地位及与夫婿关系不符。古今史家、诗人大都认为是礼聘,并羡慕他们的缔姻。明代诗人高启《过二乔宅》诗曰:“孙郎武略周郎智,相逢便结君臣义。奇姿联璧照江东,都与乔家作佳婿,乔公虽在流离中,门楣喜溢双乘龙……”赞美乔公得佳婿。还有顾曲台传说可证:孙、周得皖城后,抚境安民即访乔公。一日,周瑜锦鞍貂袭过一大院,闻琴声甚惊异。跨上土墩探寻,见楼窗下一丽人,忧愁幽思地抚琴,不禁指其指法之误。丽人抬头,四目一照,各自寻思:“莫非乔女乎?”“少年将军!——就是人们说的周郎吗?”周回营即将所见说给孙策。也是天作良缘,原来前一日,孙策亦邂逅一射猎丽人,疑为大乔。于是同备礼谒乔公,遂成眷属。周瑜听琴的土墩在乔宅西墙外,后人稍事修饰,曰“顾曲台”,至今在潜山县老百姓的口头仍流传着“曲有误,周郎顾”的熟语。
然而,二乔是否真的很幸福呢?史书上没有说。不过,从有关资料分析,至少可以肯定,大乔的命是很苦的,她嫁给孙策后,孙策忙于开基创业,东征西讨,席不暇暖,夫妻相聚之时甚少。仅仅过了一年,孙策就因被前吴郡太守许贡的家客刺成重伤而死(《三国演义》第29回写了此事),年仅26岁。当时,大乔充其量20出头,青春守寡,身边只有襁褓中的儿子孙绍,真是何其凄惶!从此以后,她只有朝朝啼痕,夜夜孤衾,含辛菇苦,抚育遗孤。岁月悠悠,红颜暗消,一代佳人,竟不知何时凋零!
小乔的处境比姐姐好一些,她与周瑜琴瑟相谐,恩爱相处了11年。在这11年中,周瑜作为东吴的统兵大将,江夏击黄祖,赤壁破曹操,功勋赫赫,名扬天下;可惜年寿不永,在准备攻取益州时病死于巴丘,年仅36岁。这时,小乔也不过30岁左右,乍失佳偶,其悲苦也可以想见。周瑜留下二子一女,是否皆为小乔所生,史无明文,但按照封建宗法制度,她终归是这二子一女的嫡母。由于周瑜的特殊功勋,孙权待其后人也特别优厚:其女(又是一个不知名字的!)嫁给孙权的太子孙登,若不是孙登死得早了一点(亡年33岁),当皇后是没有问题的;长子周循,“尚公主,拜骑都尉”,颇有周瑜弘雅潇洒的遗风,可惜“早殇”;次子周胤,亦娶宗室之女,后封都乡侯,但因“酗淫自恣”,屡次得罪,废爵迁徙,不过最终仍被孙权赦免。尽管如此,小乔本人却是琴瑟已断,欢娱难再,只好和姐姐一样,在无边寂寞、无穷追忆中消磨余生。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自古红颜多薄命”,相对而言,二乔算不得太不幸,但她们同样也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
 

铜雀台上春几许 赤壁滩头战犹酣

 

作为名动一时的美女,江东二乔很自然成了文学艺术的对象。最早且最著名的作品当推唐代诗人杜牧这首脍炙人口的《赤壁》诗:“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首诗其实并非咏二乔,诗人只是即景抒情,因赤壁而想到历史上的赤壁之战,进而产生联想:如果周瑜不是借东风火攻破曹,东吴很有可能战败,那么,江东二乔也会被掳到铜雀台充当曹操的玩偶了。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在大大小小的战争中,战胜者把被征服者的妻室姐妹女儿掠为己有,似乎是天经地义的。曹操灭袁绍后,便毫不客气地把袁绍媳妇甄氏纳为自己儿媳;孙权也曾把袁术女儿占为己有。因此,如果曹操真的灭掉东吴,要掳走二乔也毫不奇怪。不过,如果把曹操南征的目的说成是夺取二乔,那就歪曲了赤壁之战的意义,也太贬低了曹操。事实上,写《赤壁》诗的杜牧也并不这样看。
然而,多情而又富有想象力的艺术家们却按照各自的美学观点去理解杜牧的诗,并大加引申,创造出形形色色有关二乔的绘画、诗词、戏曲、小说。其中,影响最大的自然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的艺术虚构。
赤壁之战是魏、蜀、吴争地位之决定性战役,当时吴蜀联盟的主体是东吴,诸葛亮代表刘备出使东吴,处于协助作战地位。西蜀势孤力单,要与东吴建立平等合作关系,确非易事。然而诸葛亮凭着三寸不烂之舌,把局势扭转过来,其中对付疑心病重的周瑜,他采用的是激将法,在第44回诸葛亮给周瑜献计说,要想投降,并不用交兵权,献出玉玺,也不须亲自渡江,只须遣一使者,驾一叶扁舟把两个人送去,曹操就会卸甲卷旗而退兵。此处罗贯中并没有模糊赤壁之战的政治意义,但出于“尊刘抑曹”的立场,他有意突出曹操贪淫的形象,所以不惜浓墨,添油加醋的叙述曹操对二乔美色虎视眈眈的丑态,他巧借诸葛亮之口智激周瑜:亮居隆中时,即闻操於漳河新造一台,名曰铜雀,极其壮丽;广选天下美女以实其中,操本好色之徒,久闻江东乔公有二女,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月貌,操曾发誓曰:“吾一愿扫平四海,以成帝业;一愿得江东二乔,置之铜雀台,以乐晚年,虽死无恨矣。”将军何不去寻乔公,以千金买此二女,差人送与曹操,操得二女,称心满意,必班师矣,此范蠡献西施之计,何不速为之。当周瑜问诸葛亮有何证据时,诸葛亮就说出曹操幼子曹植所作《铜雀台赋》中“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等句,证明曹操确实有此意。他还故意装做不知大小乔与孙策、周瑜之关系:昔单于屡犯疆界,汉天子许以公主合亲,今何惜民间二女子乎。是可忍孰不可忍,周瑜听罢果然中计,勃然大怒,离座指北而骂:“老贼欺吾太甚”,“吾与老贼势不两立!”。这里,罗贯中似乎要给人这样的暗示,二乔虽并不完成是赤壁之战的主因,但却可能是促成赤壁之战的重要“媒介”。
罗贯中在写这个故事时,采用的是虚实相间的手法,后来更直接移花接木在第48回夜宴长江“横槊赋诗”一节中,他照应前文让曹操志得意满的对手下官员说:吾自起义兵以来,与国家除凶去害,誓愿扫清四海,削平天下;所谓得者江南也,今吾有百万雄狮,更赖诸公用命,何患不成功耶!收复江南之后,天下无事,与诸公共享富贵,以乐太平,吾今年五十四岁矣,如得江南,窃有所喜。昔日乔公与吾至契,吾知其二女皆有国色,后不料为孙策、周瑜所娶。吾今新购铜雀台於漳水之上,如得江南,当娶二乔,置之台上,以娱暮年,吾愿足矣!这样,既表现了曹操统一天下的雄心,又揭露了他垂涎于二乔芳华的欲念。
罗贯中写这两个篇章,都不是要写二乔,但无意之中却从不同的侧面映衬出二乔惊人的美丽。二乔究竟有多美?《三国志》没有写,杜牧没有写,罗贯中也没有写,这种美实在太模糊了。可是,千百年来,这“模糊美”一直动人心魄,并不断地被人们用想象丰富着、补充着。文学艺术的奥妙,真是难以尽述!
 
胭脂古井今犹在 红消香断有谁怜

 

关于二乔之墓,方志记载中虽不及周瑜墓之多,但至少有三处:湖南岳阳二乔墓、安徽庐江和南陵两地的小乔墓。民间传说在周瑜故乡舒城、二乔故乡潜山也有二乔墓,但浏览两县县志,均不见文字记载。笔者参阅湖南岳阳档案局资料,发现在记载二乔墓时,提出了有关小乔生卒的与别地史料迥异的“殉情说”,据清《巴陵县志》载:周瑜镇守江陵、巴丘时,小乔相随。周瑜病卒巴丘,小乔悲痛万分,自尽于夫婿灵前,军帐兵士将其安葬在都督府后花园,即今岳阳楼东北面的市一中校园。孙策比周瑜早逝。相传大乔孤独一身,便随小妹来到巴丘,死后姊妹合墓,故称“二乔墓”。二乔墓曾多次修葺,近人所见,为清光绪七年(1881年)湖南学政陆宝忠重修。陆自谓于巴陵梦见小乔,又认为大乔不应合葬,即将“二乔墓”更名“小乔墓”,并加以增饰,墓顶栽植象征忠贞的女贞树,墓前建筑墓庐,正堂供有窈窕妩媚的小乔塑像。1992年,岳阳市府重修小乔墓,将其迁入岳阳楼公园,占地1400平方米,自成一体。墓园里立有照壁,正面为苏东坡手迹《念奴娇·赤壁怀古》,背面刻有今人撰写的《重修小乔墓记》。墓冢建造复其旧观,增其旧制。
坐落于潜山县梅城镇境内的乔公故址和胭脂井,历来为人们所景仰。在一个夏日的清晨,笔者从潜山县城出发,东行三公里来到舒苑新村,出城后踏上那条杨柳依依的圩埂,穿插过阡陌纵横的田畴,便找到了乔公故址。这里现是梅城镇王湾村综合场的几间旧屋,屋前绿野平芜,能寻到故址痕迹的唯有那口遗在一隅的古井了。真得感激潜山文物工作者,他们在枯井被掩埋多年之后,费尽周折,终于在1995年发掘修复,使千年古井重见天日,潜山县人民政府已将其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井前小路芳草萋萋,少有人走,井四周已加设了护栏,透过护栏,细看那满面沧桑的井圈,依稀可认当年所刻字样“延康元年二月”(220年,为汉献帝末年,又为魏文帝黄初元年,距乔公来潜41年,二乔出嫁21年)。抚栏追忆,想象着汉末的乔公故宅是怎样气派的庄园,宋绍兴年间改为广教寺后也该是庙门高筑,金碧辉煌,可如今,连清光绪年间潜山知事陈慎容复修的秀英亭也了无痕迹。风雨吹熄了这里的香灯佛火,唯有那蓄满绿水的古井似乎在诉说着昔日的繁华。
青史虽在,遐思难托,后人怀想,杳渺难及。作为一个安庆人,可以不知道孙策、周瑜,但却不能不知道二乔,因为在安庆的土地上曾诞生过二乔,这是安庆的骄傲和荣光。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位居潜阳十景之首的乔公故址和胭脂井,如今仅存遗迹,难以辩识。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人们凭传说而造出的富丽堂皇的景点,尚且游人络绎不绝。而在潜山这样的国家级扶贫重点县,确有史料记载的乔公故址和胭脂井,却因财力有限而无力恢复重建,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文化资源的闲置和浪费!令人欣慰的是,潜山县委、县政府已将乔公故址和胭脂井列为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在海内外遍寻有识之士加盟开发。我们有理由相信,乔公故址和胭脂井这一巨大的文化资源,能够进一步造富潜山,造富安庆,为天柱山旅游添色,为历史文化名城增辉!(原载《安庆日报下午版》等)
发表于 2007-7-17 21:2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拉   青虹剑
发表于 2007-7-17 21:37 | 显示全部楼层
演义毕竟和历史是不同的,还历史以真相,更加客观的对待历史上的人物和事件,这不仅仅是历史学家的事情,也是大众的权利和必备。
      
发表于 2007-7-20 15:14 | 显示全部楼层
额,原来是这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江湖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Sitemap| 金庸江湖

hanxueqianhunxiao@qq.com

Copyright © 2004-2024 www.jyjh.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GMT+8, 2025-1-19 08:01 , Processed in 0.027789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