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江湖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江湖
查看: 7152|回复: 11

[资料]小说中的历史、礼仪、地理(1)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7-11 01: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忽然想起该折腾一下资料库了,汗,我慢慢把我资料库传上来哈。。

[武德与礼仪]


拳术礼仪

抱拳礼

  并立步,身体自然直立,右手握拳,左手拇指屈拢,四指并拢伸直成掌。

  双手从体侧向胸前合抱,两小臂微内旋,两臂撑圆,平举于胸前,左掌心贴于右拳面,双肘不可扬起,目视受礼者。

注: 此礼为晚辈(学习者)向长辈和教师行礼的方式。
二、注目礼 并立步,身体自然直立,目视受礼者。
三、点首礼 并立步,身体自然直立,目视施礼者,点头示意,身体保持中正。

注:
  (二)、(三)为长辈和教师对晚辈(学习者)还礼的方式。

剑术礼仪
一、行礼方式

  (一) 持剑礼 并立步,身体自然直立,左手持剑,剑身贴于小臂外侧,右手拇指屈拢成立掌,以掌根附于左腕内侧,掌指向上,双臂撑圆,平屈于体前,腕与肩平,双肘不可扬起,目视前方。

  (二) 垂剑礼 并立步,身体自然直立,右手虎口向上握剑柄,剑尖向下,剑身垂直,剑刃朝左右,左手拇指屈拢成立掌,掌心贴于右手指根,掌指向上,双臂撑圆,平屈于体前,腕与肩平,双肘不可扬起,目视前方。

二、 递接剑方式

  (1) 双手托剑递 并立步,身体自然直立,左手托护手,右手托剑身,双手平举,使剑平托于胸前,目视接剑者。

  (2) 双手捧剑递 并立步,身体自然直立,双手掌心向上掌指向前,捧住护手平举于体前,剑身垂直,剑刃朝左右,目视接剑者。

  (3) 单手提剑递 并立步,身体自然直立,右手拇指、食指、中指捏住剑镡(剑柄的顶端部位),剑尖下垂,剑身直立,剑刃朝左右,直臂举于体前,目视接剑者。

  (4) 双手接托剑递 并立步,身体自然直立,左手掌心向上,平托剑身,右手掌心向下握剑柄,目视递剑者。

  (5) 单手接捧剑递 并立步,身体自然直立,左手靠近护手处,虎口向上握剑柄,目视递剑者。

  (6) 单手接提剑递 并立步,身体自然直立,左手虎口向上,靠近护手握剑柄,目视递剑者。

  (7) 双手捧接提剑递 并立步,身体自然直立,双手掌心向上,掌指向前,捧住护手,平举于体前,目视递剑者。

注:剑术礼仪递接剑方式中:
1、(一)、(二)为学习者向长辈或教师递剑方式。
2、(四)、(五)为长辈和教师接学习者递剑的接剑方式。
3、(三)、(六)为同辈之间接、递剑方式。
4、(七)为学习者接长辈和教师递剑的接剑方式。
刀术礼仪
一、行礼方式

  (1) 抱刀礼 持刀者并立步,身体自然直立,左手抱刀,刀背贴于小臂上,刀刃向上横于胸前,右手拇指屈拢成立掌,以掌根附于左腕内侧,掌指向上,双臂撑圆平屈于体前,腕与肩平,双肘不可扬起,目视前方。

  (2) 垂刀礼 持刀者并立步,身体自然直立,右手虎口向上握刀柄,刀尖向下,刀身垂直,刀刃朝左,左手拇指屈拢成立掌,掌心贴于右手指根,掌指向上,双臂撑圆平屈于体前,腕与肩平,双肘不可扬起,目视前方。

二、接递刀方式

  (1) 双手托刀递 递刀者并立步,身体自然直立,左手托护手,右手托刀身,刀刃朝里,双手平举,使刀平托于胸前,目视接刀者。

  (2) 双手捧刀递 递刀者并立步,身体自然直立,双手掌心向上,掌指向前,捧住护手平举于体前,刀身垂直,刀刃朝里,目视接刀者。

  (3) 单手提刀递 递刀者并立步,身体自然直立,右手拇指、食指、中指捏住刀柄顶端,刀尖下垂,刀身直立,刀刃朝里,直臂举于体前,目视接刀者。

  (4) 双手接托刀递 接刀者并立步,身体自然直立,左手掌心向上,平托刀身,右手掌心向下握刀柄,目视递刀者。

  (5) 单手接捧刀递 接刀者并立步,身体自然直立,左手靠近护手处,虎口向上握刀柄,目视递刀者。

  (6) 单手接提刀递 接刀者并立步,身体自然直立,左手虎口向上,靠近护手握刀柄,目视递刀者。

  (7) 双手捧接提刀递 接刀者并立步,身体自然自立,双手掌心向上,掌指向前,捧住护手,平举于体前,目视递刀者。

注:刀术礼仪递接刀方式中:
1、(一)、(二)为学习者向长辈或教师递刀方式。
2、(四)、(五)为长辈或教师接学习者递刀的接刀方式。
3、(三)、(六)为同辈之间接、递刀的方式。
4、(七)为学习者接长辈或教师递刀的接刀方式。
 楼主| 发表于 2007-7-11 01:36 | 显示全部楼层

地理1

古代文化常识——古代地理
                                    
【中国】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但在古代文献中它是一个多义性的词组。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如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司马光《赤壁之战》:"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
【中华】上古时期华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黄河流域一带,故称"中华",后常用来泛指中原地区。如《三国志》:"其地东接中华,西通西域。"今已成为中国的别称。
【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后成为中国的别称。陆游诗云:"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过秦论》"序八州而朝同列",秦居雍州,加上八州即九州。
【赤县】古人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毛泽东词《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长夜难明赤县天。"辛弃疾词《南乡子》:"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中原】又称中土、中州。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如《出师表》:"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陆游《示儿》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指整个黄河流域。
【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司马光《赤壁之战》:"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
【四海】参见"海内"条。指天下、全国。如贾谊《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赤壁之战》:"遂破荆州,威震四海。"《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五人墓碑记》:"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六合】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如《过秦论旷履至尊而制六合","然后以六合为家,骰函为宫"。李白《古风》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八荒】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犹称"天下"。《过秦论》:"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纵有千古,横有八荒。"
【江河】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过秦论》:"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殽之战》:"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再如《祭妹文》"先茔在杭,江广河深",此处"江"即指长江,"河"则指运河。
【西河】又称河西,黄河以西的地区。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会于西河外渑池。"《过秦论》:"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江东】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所指区域有大小之分,可指南京一带,也可指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即今苏南、浙江及皖南部分地区称作江东。《史记·项羽本纪》:"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干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李清照诗云:"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赤壁之战》:"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
【江左】即江东。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群英会蒋干中计》:"即传令悉召江左英杰与子翼相见。"
【江表】长江以南地区。《赤壁之战》:"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江南】长江以南的总称,所指区域因时而异。白居易词云:"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王安石诗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淮左】淮水东面。《扬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扬州在淮水东面。
【山东】顾名思义,在山的东面。但需注意的是,因"山东"之"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数种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下面是以崤山为标准的"山东"。如《汉书》曾提到"山东出相,山西出将"。《鸿门宴》:"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过秦论》:"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关东】古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曹操《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指潼关以东地区。
【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赤壁之战》:"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过秦论》:"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
【西域】古代称我国新疆及其以西地区。《雁荡山》:"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
【岭峤】五岭的别称,指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大庾等五岭。《采草药》:"岭峤微草,凌冬不雕。"(这里特指两广一带)。
【朔漠】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单称"朔",泛指北方。《采草药》:"朔漠则桃李夏荣。"《木兰诗》:"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朔气指北方的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仍旧迎着朔风回来",指北风。
【百越】又作百粤、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统称为百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区。《过秦论》"南取百越之地",《采草药》"诸越则桃李冬实"。
【五岳】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梦游天姥吟留别》:"势拔五岳掩赤城。"
【京畿】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左忠毅公逸事》:"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
【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张衡传》:"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记王忠肃公翱事》:"公一女,嫁为畿辅某官某妻。"隋唐以后简称"辅"。
【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郡】古代的行政区域。秦统一天下设三十六郡,隋唐后州郡互称,明清称府。《过秦论》"北收要害之郡",《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赤壁之战》"已据有六郡,兵精粮多"。
【州】参见"郡"条。《隆中对》:"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赤壁之战》:"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道】汉代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设道,这是一种行政特区,与县相当。唐代的道,先为监察区,后演变为行政区,是州以上一级行政单位。明清在省内设道,其中守道是小行政区,而巡道只有监察区性质。《谭嗣同》"旋升宁夏道",这里的"道",指道的长官。
【路】宋元时期行政区域,相当于现在的省。《{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愚公移山》:"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汉阴"指汉水南面。《登泰山记》:"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游褒禅山记》:"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古称别称】如南京又称建康、金陵、江宁、白下。《柳敬亭传》:"尝奉命至金陵。"《病梅馆记》:"江宁之龙蟠......皆产梅。"《梅花岭记》:"吴中孙公兆奎以起兵不克,执至白下。"又如扬州称广陵、维扬,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烟花三月下扬州。"姜夔《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再如杭州称临安、武林,苏州称姑苏,福州称三山,成都称锦官城。《柳敬亭传》:"余读《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枫桥夜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春夜喜雨》:"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指南录>后序》:"自海道至永嘉来三山,为一卷。"
 楼主| 发表于 2007-7-11 01:36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化常识

古代文化常识
地理山川

  1、阴阳(阴:山北水南,阳光不易照到之处;阳:山南水北。

  2、江河(古代“江”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

  3、关内、关外(汉朝前,“关”特指函谷关;明清时以至现在称东北三省为“关外”。

  4、山东、山西(“山”特指崤山,后来有时指太行山。

  5、古今地名(大都--北京;大梁、汴梁、东京、汴京--开封;京口--镇江;金陵、建业、建康、江宁、石头诚--南京;临安、钱塘--杭州;姑苏、吴郡--苏州;淮上、江都、维扬--扬州;会稽--绍兴;长安--西安;奉天--沈阳;直沽--天津。)

  6、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

  地名

  要注要注意古代方位、地名的廉洁和现代不同的地方。

  (1)六合:指天地四方(即上、下、东、南、西、北)。

  (2)八荒:人为东、东南、南、西南、西北、北、东北八个方向。茺为荒远之地。八荒指远离中原的地方。

  (3)九州: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杨州、梁州、雍州。

  (4)山东:指崤山以东。

  (5)江南:泛指长江以南。

  (6)江左:即长江以东。

  (7)江表:长江以外,指江南。

  (8)河北、河南、泛指中原之地,即黄河流域一带。

  (9)五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恒山,中岳嵩山。

  (10)南京又名建业、建意古代方位、地名的廉洁和现代不同的地方。

  (11)开封又名大梁、汴州、东京。

  官名

  古代职官情况异常复杂,而且各朝都有变化,可以中央、地方两方面大致掌握。

  中央官职:皇帝下有丞相或称宰相佐理国政,统领百官。中央一般设六部分管政务,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弄部、工部,部长官称尚书,副职为侍郎。

  地方官职:大政区称郡、州或称省,长官分别称郡守、太守(或刺史)、巡抚。

  基层政权称县,县官称县令或知县,间乎大政区和县之间高州(或府),长官称知州(知府)。

  纪年

  纪年有:

  (1)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如:赵惠文王十六年)。

  (2)干支纪年法(如: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

  (3)年号纪年法(如:德右二年二月十九日)。

  (4)年号干支兼用(如:咸丰庚申,英法联军自海入侵)。季节,一季三个月顺次称孟、仲,季,如孟春(一月),仲春(二月),季春(三月)。每月的特殊日子有特定称呼,第一天叫“朔”,最后一天叫“晦”,十五叫“望”,十六叫“既望”。一昼夜分十二时辰,用十二地支称呼,每时辰两小时。每夜分五更9鼓)每更两小时。此外,鸡鸣指早上三、四点,日出时叫旦、晨、朝;黄昏,人定即亥时相当晚上9-11时。夕、暮、黄错,人定即亥时相当晚上9-11时。

  古代节日及有关习俗

  元旦:正月初一,亦称元日,有祭神贴桃符的习俗。相传东海度朔山大桃树下有神荼、郁垒二神,能食百鬼。古人用桃木画二神像,悬挂在门口来驱鬼。五代开始在符上写联语,后来演变成春联。王安石有《元日》诗:“千门万户瞳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上元:正月十五,亦称元宵、元夕、元夜。古代习俗在上元夜张灯为戏,所以又称灯节。宋朱淑真《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社日:农家祭土地神的日子。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春社在春分前后,秋社在秋分前后。社日这一天,乡邻们在土地庙集会,准备酒肉祭神,然后宴饮。王家《社日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寒食:清明前二日,即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有时是一百零六天。相传起源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介之推在绵上之山隐居,晋文公为逼他下山放火,他抱树而死。晋文公便下令这一天禁火寒食,以后演变为寒食节。每逢寒食节,人们要禁火三日。元镇《连昌宫词》:“初过寒食一百六,店社无烟宫柳绿。”

  清明:清明节的习俗主要是踏青和扫墓。杜牧有《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上巳:原定于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所以叫上巳。曹魏以后,这个节日固定在三月三日。早先,人们到水边去游玩采兰,以驱除邪气。后来,演变成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节日。杜甫有《丽人行》诗:“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端午:五月初五,又称“端阳”、“重五”,“端”是“初”的意思。据说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江,人们争渡去救屈原,后来演变成划龙舟的传统。人们还投粽子到江里,以保护屈原的遗体,又有了吃粽子的传统。唐以后端午成为大节日,朝廷有赏赐。杜甫有《端午日赐衣》:“端午被恩荣。”

  七夕:七月七日。民间传说此日夜间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妇女们结彩楼,陈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和凝《宫词》:“阑珊星斗缀朱光,七夕宫嫔乞巧忙。”

  中秋:八月十五日。八月十五在秋季的正中,所以叫中秋。此时秋高气爽,月光最美,为赏月佳节。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韦庄《送秀才归荆溪》:“八月中秋月正圆,送君吟上木兰船。”

  重阳:九月初九。又称重九。古人认为九是阳数,日月都逢九,称为重阳。古人认为此日带茱萸囊登山饮菊花酒可以免祸,于是便有了这一天登高饮酒的习惯。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腊日:腊是祭祀名,岁末祭众神叫腊(所以十二月叫腊月)。古代十二月初八是腊日,村人击细腰鼓,作金刚力士来驱逐瘟疫。杜甫有《腊日》诗:“腊日年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

  除夕: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除是除旧布新。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苏轼有《守岁》:“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礼仪习俗

  1、年龄称谓

  襁褓:婴儿。

  孩提:2~3岁的儿童。

  总角:幼年儿童。

  豆蔻年华:13岁女子。

  及笄:15岁女子。

  冠、加冠、弱冠:20岁男子。

  而立:30岁。

  不惑:40岁。

  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50岁。

  花甲、平头甲子:60岁。耆:60岁。

  古稀:70岁。

  耋:70~80岁。

  耄:80~90岁。

  期颐:100岁。

  2、避讳

  封建社会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避免直接说出和写出,用改字、缺笔、空字,用同义词等方法加以回避。如“以俟观人风者得焉”“人风”即“民风”。

  3、谦辞和敬辞

  窃:私下、私自。

  敢:冒犯、冒昧地。

  蒙:承蒙。

  请:请允许我、请让我。

  枉驾:有劳大驾。

  惠赐:指对方给以了好处。

  科举职官

  乡试(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会试(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称为“会元”)

  殿试(录取者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

  拜:授给官职。

  除:免去旧职任新职。

  出:出任。

  升:提升官职。

  迁:调动官职升官。

  革:革除官职。

  罢:罢免、停职。

  免:免除官职。

  黜:废黜、贬退。

  谪:降职远调。

  削:革职罢官。

  废:罢免或废黜。

  退:⑴撤销或降低官职;⑵自己辞职。

  斥:屏弃不用。

  去:去职,被调离。

  左迁:降低官职调动。

  擢:提拔、选拔。

  授:封给官职。

  人名称谓

  (1)人名:古人有名、字、号,当大官的死后有谥号。如欧阳修,字永叔,号六一居士,谥文忠。名和字间一般有联系,如诸葛亮字孔明,孔明就是很亮的意思;也有反义的,如韩愈字退之,退之就和愈相反。

  (2)一般称谓。直称姓名,用于自称,称轻视的人或客观介绍。称字、号、斋名、谥号表示礼貌发尊敬。还有称官爵名,称籍贯(如康有为称康南海)。有几项边称的,一般是先烈是先官名,次籍贯,后姓名,如“余在史馆,闻翰林(官名)天台(籍贯)陶先生言博鸡者之事”,“马副使(官名)鸣录(名)。”

  (3)谦称。王侯自称孤、寡人,大臣自称臣,一般人自称仆、不地、不佞、愚等,女子自称妾。晚辈自称小子。

  (4)敬称。对君王称陛丁、大王、皇上(已死的称庙号,如宋太祖,宋仁宗),对上官或长辈称公、君、足下、大人,对老师称子、夫子、师、先生。加“先”表示已逝世的尊长。

  文化典籍

  诸子散文--《论语》、《老子》、《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

  风骚--《诗经》和《楚辞》的并称。(《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开创了中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离骚》开创了我国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

  四书五经--“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部书。“五经”指《易》、《尚书》、《诗》、《礼》、《春秋》五部儒家的经典。

  六艺经传--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

  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吕氏春秋》--先秦杂家代表著作,又名《吕览》,系战国时秦国丞相吕不韦集合门客编成。

  《左传》--《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战国策》--国别体史书,是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系西汉刘向编订。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世说新语》--我国第一部笔记小说集。

  《说文解字》--我国第一部字典。

  “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

  三言二拍--《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三吏三别--《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何谓九卿三公

  卿和公都是官职名称。据历史记载,西周时期周王朝及诸侯都有卿,分上中下三级。战国时期,不少国家沿用。上卿是当时最高的官职。

  九卿之说始于秦汉,指的是太常、光禄勋、卫尉、廷尉、太仆、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九个官职。

  具体一点来说,太常掌管宗庙祭祀与礼仪;光禄勋掌管宫廷的守卫和护从;卫尉负责宫门警卫工作;太仆掌管皇帝的车马;廷尉是最高司法之官,掌管刑狱、案件的审理等;大鸿胪又叫典客或大行令,负责外交及民族事务;宗正负责管理皇室、宗族的事务;大司农又名治粟内史或大农令,掌管谷货、租税、赋役、财政等;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以供养皇帝。到北魏时期,在正卿之下还设少卿,历代相沿,直到清末才废止。

  三公之说也起始很早,周时以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公,西汉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使大夫(大司空)为三公。到东汉时,名称有所改变,指太尉、司徒、司马。三公又叫“三司”,共同负责军政事务。

  古诗文集命名例谈

  中学语文课本中涉及到很多古代诗文集,这些诗文集的命名除了姓子式(如《孟子》、《孙子》、《列子》)、姓名式(如《岑参集》、《陆游集》)、表字式(如《李太白全集》)、别号式(如《白香山诗集》、《东坡全集》)外,还有其他一些命名方式,如:

  ①封号式。古时君王常给臣子封号,封号也能作为集名。如明代刘基,字伯温,封诚意伯,其作品集为《诚意伯文集》。北宋王安石,封荆国公,其作品集有《王荆公诗笺注》。

  ②谥号式。古代帝王高官死后,朝廷根据死者生前事迹给予一种褒贬善恶的称号,叫“谥号”。“谥号”也可以命名诗文集,如宋代文学家范仲淹,死后加谥“文正公”,他的作品集命名为《范文正公集》;欧阳修谥号“文忠”,其作品集为《欧阳文忠公文集》。

  ③官爵式。西汉司马迁曾任太史令,世称太史公,其《史记》又称《太史公书》;唐代诗人杜甫,曾官检校工部员外郎,也称杜工部,其作品亦名《杜工部集》;明初文学家宋濂,曾官翰林学士承旨,其作品集有《宋学士文集》。

  ④籍贯式。古代以籍贯称人表尊敬或表自谦雅趣,并常以此作为集名。如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河东解县人,也称柳河东,其作品集名为《柳河东集》;宋代散文家王安石,抚州临川人,其作品集名为《临川先生文集》。

  ⑤地名式。即以任职地或隐居地地名为诗文集命名,如唐文学家杜牧别墅在樊川,故有《樊川文集》;北宋文学家沈括晚年隐居润州“梦溪园”,故有《梦溪笔谈》。

  ⑥书斋式。古人常自取或由他人贺取书斋名,斋名也可以作为诗文集的命名。如清代散文家姚鼐,室名“惜抱轩”,其诗文集名为《惜抱轩诗文集》;近代梁启超,书斋名“饮冰室”,其作品集为《饮冰室合集》。

  ⑦年号式。以皇帝的年号作为诗文集的命名。如唐代白居易有《白氏长庆集》,因在唐穆宗长庆年间编纂而得名;苏洵有《嘉佑集》,嘉佑是宋仁宗的年号。

  ⑧显志式。以书名显示撰文编书的目的。如北宋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其目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行失”,宋神宗赐名《资治通鉴》。
 楼主| 发表于 2007-7-11 01:37 | 显示全部楼层

天文

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
                                   
【星宿】宿(xiu),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范进中举》:"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古人认为人间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这是迷信说法。
【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二十八宿的名称,自西向东排列为:东方苍龙七宿(角、亢kang、氐di、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mao、毕、觜zT、参shen);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zhen)。唐代温庭筠的《太液池歌》:"夜深银汉通柏梁,二十八宿朝玉堂。"夸饰地描写星光灿烂、照耀宫阙殿堂的景象。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是说物产华美有天然的珍宝,龙泉剑光直射斗宿、牛宿的星区。刘禹锡诗:"鼙鼓夜闻惊朔雁,旌旗晓动拂参星。"形容雄兵出师惊天动地的场面,参星即参宿。
【四象】参见"二十八宿"条。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东官苍龙;北方七宿似蛇、龟出现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称为北官玄武;西方七宿犹猛虎跃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西官白虎;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飞翔的朱雀,出现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称为南官朱雀。
【分野】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具体说就是把某星宿当作某封国的分野,某星宿当作某州的分野,或反过来把某国当作某星宿的分野,某州当作某星宿的分野。如王勃《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是说江西南昌地处翼宿、轸宿分野之内。李白《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参宿是益州(今四川)的分野,井宿是雍州(今陕西、甘肃大部)的分野,蜀道跨益、雍二州。扪参历井是说入蜀之路在益、雍两州极高的山上,人们要仰着头摸着天上的星宿才能过去。
二十八宿与国分野如下
星宿         角亢         氐房心         尾箕         斗牛         女         虚危         室壁         奎娄         胃昴毕         觜参         井鬼         柳星张         翼轸
国         郑         宋         燕         越         吴         齐         卫         鲁         魏         赵         秦         周         楚
星宿         角亢氐         房心         尾箕         斗         牛女         虚危         室壁         奎娄胃         昴毕         觜参         井鬼         柳星张         翼轸
州         兖州         豫州         幽州         江湖         扬州         青州         并州         徐州         冀州         益州         雍州         三河         荆州



【昴宿】西方白虎七宿的第四宿,由七颗星组成,又称旄头(旗头的意思)。唐代李贺诗"秋静见旄头",旄头指昴宿。唐代卫象诗"辽东老将鬓有雪,犹向旄头夜夜看",旄头亦指昴宿,诗句表现了一位老将高度警惕、细心防守的情景。
【参商】参指西官白虎七宿中的参宿,商指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是心宿的别称。参宿在西,心宿在东,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彼出此没,因此常用来喻人分离不得相见。如曹植"面有逸景之速,别有参商之阔",杜甫诗"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壁宿】指北官玄武七宿中的第七宿,由两颗星组成,因其在室宿的东边,很像室宿的墙壁,又称东壁。唐代张说诗"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形容壁宿是天上的图书库。
【流火】流,下行;火,指大火星,即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诗经.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相当于公历的八月,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暑气已退。
【北斗】又称"北斗七星",指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或杓形)的七颗亮星。七颗星的名称是: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排列如斗杓,故称"北斗"。根据北斗星便能找到北极星,故又称"指极星"。屈原《九歌》:"操余弧兮反沦降,援北斗兮酌桂浆。"《古诗十九首》:"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玉衡是北斗星中的第五星。《小石潭记》中用"斗折蛇行",形容像北斗星的曲线一样弯弯曲曲。
【北极星】星座名,是北方天空的标志。古代天文学家对北极星非常尊崇,认为它固定不动,众星都绕着它转。其实,由于岁差的原因,北极星也在变更。三千年前周代以帝星为北极星,隋唐宋元明以天枢为北极星,一万二千年以后,织女星将会成为北极星。
【彗星袭月】彗星俗称扫帚星,彗星袭月即彗星的光芒扫过月亮,按迷信的说法是重大灾难的征兆。如《唐雎不辱使命》:"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
【白虹贯日】"虹"实际上是"晕",大气中的光学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往往是天气将要变化的预兆,可是古人却把这种自然现象视作人间将要发生异常事情的预兆。如《唐雎不辱使命》:"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汉代邹阳《狱中上梁王书》:"昔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燕太子丹厚养荆轲,让其刺秦王,行前已有天象显现,太子丹却畏其不去。
【运交华盖】华盖,星座名,共十六星,在五帝座上,今属仙后座。旧时迷信,以为人的命运中犯了华盖星,运气就不好。鲁迅《自嘲》诗:"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月亮的别称】月亮是古诗文提到的自然物中最突出的被描写的对象。它的别称可分为:    (1)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
(2)因弦月如弓,故称玉弓、弓月。
(3)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
(4)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银兔、玉兔、金蟾、银蟾、蟾宫。
(5)因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桂月、桂轮、桂宫、桂魄。
(6)因传说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座宫殿,故称广寒、清虚。
(7)因传说为月亮驾车之神名望舒,故称月亮为望舒。
(8)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
(9)因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月亮为婵娟。
【东曦】古代神话说太阳神的名字叫曦和,驾着六条无角的龙拉的车子在天空驰骋。东曦指初升的太阳。《促织》:"东曦既驾,僵卧长愁。""东曦既驾"指东方的太阳已经出来了。
【天狼星】为全天空最明亮的恒星。苏轼《江城子》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其中用典皆出自星宿,雕弓指弧矢星,天狼即天狼星。屈原《九歌》中也有"举长矢兮射天狼",长矢即弧矢星。
【老人星】为全天空第二颗最明亮的星,也是南极星座最亮的星。民间把它称作寿星。北方的人若能见到它,便是吉祥太平的事。杜甫诗云:"今宵南极外,甘作老人星。"
【牵牛织女】"牵牛"即牵牛星,又叫牛郎星,是夏秋夜空中最亮的星,在银河东。"织女"即织女星,在银河西,与牵牛星相对。《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唐代诗人曹唐《织女怀牵牛》:"北斗佳人双泪流,眼穿肠断为牵牛。"
【银河】又名银汉、天河、天汉、星汉、云汉,是横跨星空的一条乳白色亮带,由一千亿颗以上的恒星组成。曹操《观沧海》:"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陈子昂《春夜别友人》:"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苏轼《阳关曲》:"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秦观《鹊桥仙》词:"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文曲星】星宿名之一。旧时迷信说法,文曲星是主管文运的星宿,文章写得好而被朝廷录用为大官的人是文曲星下凡。如吴敬梓《范进中举》:"这些中老爷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
【天罡gang】古星名,指北斗七星的柄。道教认为北斗丛星中有三十六个天罡星、七十二个地煞星。小说《水浒》受这种迷信说法的影响,将梁山泊一百零八名大小起义头领附会成天罡星、地煞星降生。
【云气】古代迷信说法,龙起生云,虎啸生风,即所谓"云龙风虎"。又说真龙天子所产生的地方,天空有异样云气,占卜测望的人能够看出。如《鸿门宴》:"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农历】我国长期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它以朔望的周期来定月,用置闰的办法使年平均长度接近太阳回归年,因这种历法安排了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故称农历,又叫中历、夏历,俗称阴历。古人写文章,凡用序数纪月的,大多以农历为据。如《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农历的六月、七月相当于公历的七月、八月。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数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这就是二十四节气。每月分为两段,月首叫"节气",月中叫"中气"。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顺序为:
    正月  立春、雨水      二月  惊蛰、春分
    三月  清明、谷雨      四月  立夏、小满
    五月  芒种、夏至      六月  小暑、大暑
    七月  立秋、处暑      八月  白露、秋分
    九月  寒露、霜降      十月  立冬、小雪
    十一月  大雪、冬至    十二月  小寒、大寒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歌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古诗文中常用二十四节气来纪日,如《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夏至白天最长,冬至白天最短,因而古人称夏至、冬至为至日,这里指冬至。
【初阳】约在农历十一月,冬至以后、立春以前的一段时间。此时阳气初动,故称"初阳"。《孔雀东南飞》:"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农历以正月、二、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秋季、冬季以此类推。欧阳修《醉翁亭记》:"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社日】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在春分前后。《永遇乐》:"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社鼓,指社日祭祀土地神的鼓声。
【初七】农历七月初七,民间有七夕乞巧的风俗。传说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孔雀东南飞》:"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下九】农历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干支】天干地支的合称。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叫"干支纪法"。如《冯婉贞》:"咸丰庚申,英法联军白海入侵。"咸丰,皇帝年号;庚申,干支纪年。"六十甲子"依次是: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纪年法】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
(1)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如《左传。骰之战》:"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指鲁僖公三十三年。《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2)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梅花岭记》"顺治二年"、《<指南录>后序》"德祐二年"、《雁荡山》"祥符中"("祥符"是"大中祥符"的简称,宋真宗年号)等。
(3)干支纪年法。如《五人墓碑记》:"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丁卯"指公元1627年;《〈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辛亥"指公元1911年;《与妻书》"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辛未"应为辛亥。近世还常用干支纪年来表示重大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赔款"、"辛丑条约"、"辛亥革命"。
(4)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如《扬州慢》"淳熙丙申","淳熙"为南宋孝宗赵昚(shen)年号,"丙申"是干支纪年;《核舟记》"天启壬戌秋日","天启"是明熹宗朱由校年号,"壬戌"是干支纪年;《祭妹文旷乾隆丁亥冬","乾隆"是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丁亥"是干支纪年;《梅花岭记》"顺治二年乙酉四月","顺治"是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年号,"乙酉"是干支纪年。
【纪月法】我国古代纪月法主要有三种:
(1)序数纪月法。如《采草药》:"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指南录〉后序》"德祜二年二月","是年夏五","五"就是五月。《谭嗣同》今年四月,定国是之诏既下","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
(2)地支纪月法。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要加上特定的"建"字。如杜甫《草堂即事》诗:"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建子月"按周朝纪月法指农历十一月。庾信《哀江南赋》:"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金陵瓦解。""建亥"即农历十月。
(3)时节纪月法。如《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孟冬"代农历十月;陶渊明《拟古诗九首》"仲春遘时雨","仲春"代农历二月。
【纪日法】我国古代纪日法主要有四种:
(1)序数纪日法。如《梅花岭记》:"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项脊轩志》:"三五之夜,明月半墙。...‘三五"指农历十五日。《〈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
(2)干支纪日法。如《殽之战》:"夏四月辛巳,败秦军于殽。'"四月辛巳"指农历四月十三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即农历六月九日;《登泰山记》"是月丁未",指这个月的十八日。古人还单用天干或地支来表示特定的日子。如《礼记·檀弓》"子卯不乐","子卯",代指恶日或忌日。
(3)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朏(fei)、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初三叫朏,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如《祭妹文》"此七月望日事也";《五人墓碑记》"在丁卯三月之望";《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与妻书》"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
(4)干支月相兼用法。干支置前,月相列后。如《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
【纪时法】我国古代纪时法主要有两种:
(1)天色纪时法。古人最初是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它们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yu)中、日中、日昳(die)、晡(bu)时、日入、黄昏、人定。
(2)地支纪时法。以十二地支来表示一昼夜十二时辰的变化。古天色纪时、地支纪时与今序数纪时对应关系见附表。
天色纪时         夜半         鸡鸣         平旦         日出         食时         隅中         日中         日昳         晡时         日入         黄昏         人定
地支纪时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现化纪时         23-1点         1-3点         3-5点         5-7点         7-9点         9-11点         11-13点         13-15点         15-17点         17-19点         19-21点         21-23点
天色法与地支法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两种纪时方法。如《孔雀东南飞》:"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李愬雪夜入蔡州》:"夜半雪愈急......,恕至城下......,鸡鸣,雪止......,晡时,门坏。"《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平明是平旦的别称。再如《失街亭》:"魏兵自辰时困至戌时。"《景阳冈》:"可教往来客人于巳、午、未三个时辰过冈。"《祭妹文》:"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群英会蒋干中计》:"从巳时直杀到未时。"
【五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如《孔雀东南飞》:"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群英会蒋干中计》:"伏枕听时,军中鼓打二更。"《李愬雪夜入蔡州》:"四鼓,恕至城下,无一人知者。"《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与妻书》:"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夜间时辰         五更         五鼓         五夜         现代时间
黄昏         一更         一鼓         甲夜         19-21点
人定         二更         二鼓         乙夜         21-23点
夜半         三更         三鼓         丙夜         23-1点
鸡鸣         四更         四鼓         丁夜         1-3点
平旦         五更         五鼓         戊夜         3-5点
 楼主| 发表于 2007-7-11 01:38 | 显示全部楼层

天文2

中国古代天文学常识


  上古人们认为宇宙有一位至高无上的主宰,称为“帝”或“上帝”。在上古文献里,天和帝常常成为同义词。自然现象各有它的人格化的主持者,如风师谓之飞廉,雨师谓之屏翳,云师谓之丰隆,日御谓之羲和,月御谓之望舒。这些名字,主要用作古诗赋中的辞藻。
   出于农耕民族掌握四季变化的需要,古人观测天象是很勤的,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就有了某些星名和日食、月食的记载,《尚书》、《诗经》、《春秋》、《左传》、《国语》、《尔雅》等书有许多关于星宿的叙述和丰富的天象记录,史记有《天官书》,《汉书》有《天文志》。
古人的天文知识不仅丰富,而且也很普及。明末顾炎武在《日知录》里说:
   “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后世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矣。 ”
以下介绍七政五纬、二十八宿四象、三垣、十二次、分野等天文基本概念。
一、七政、五纬: 古人把日月和金木水火土称七政,也叫七曜。其中金木水火土合起来又称五纬。
    金星古称明星,又名太白,这是因为它光色银白,亮度特强。《诗经》的“子兴视夜,明星有灿”( 《郑风·女曰鸡鸣》),“昏以为期,明星煌煌”( 《陈风·东门之杨》)都是指金星说的。金星黎明见于东方叫“启明”,黄昏见于西方叫“长庚”。
木星常称为岁星,简称岁
水星又叫辰星。
火星古名荧惑。
土星又叫镇星或填星
    需要注意的是,先秦古籍中谈到天象时所说的水并不是指行星中的水星,而是指恒星中的定星(营室),即室宿,在西方则为飞马坐的αβ两星。如《左传庄公十九年》 “水昏而正栽”。 先秦古籍中谈到天象时所说的火也不是指行星中的火星,而是恒星中的大火,特指心宿二,在西方则天蝎座的α星,如《诗经》中的“七月流火”。


二、二十八宿、四象
古人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是以恒星为背景的,因为恒星相互间的位置相对稳定不变,可以用它们来做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古人选取黄道赤道附近的十十八星宿作为坐标。下面先介绍一下黄道、赤道。
黄道是古人假想的太阳周年运行轨道。地球沿着自己的轨道国境线太阳公转,从地球轨道不同的位置上看太阳,则太阳在天球(为研究天文而假想的,通常是以地球为中心,无限长为半径的球体)上的投影的位置也不尽相同。这种视位置的移动叫做太阳的视运动,大阳周年的视运动轨迹就是黄道。
赤道不是指地球的赤道,而是指天球赤道,就是地球赤道在天球上的投影。
星宿不是一颗星,而是邻近若干得的集合。古人把比较靠近的几颗恒星联系起来,东西南北各有七宿,每七宿,想象成一种动物,称为二十八宿:
东方苍龙: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斗扣女虚危室壁
西方白虎:奎娄胃昴毕觜参
南方朱雀:井鬼柳星张翼轸
(亢音kang4, 氐音di1,箕音ji1,昴音mao3,觜音zi1,参shen1,轸zhen3)。苍龙、玄武、白虎和朱雀称为四象。玄武是一种龟蛇合体的动物。
古人以二十八宿来观测日月和五个行星的运行。了解了这一点,古书上的一些内容就不难懂了。《尚书》“月离于毕”指的是月亮附于毕宿(离通丽,附着的意思);《论衡》“荧惑守心”指的是火星位于心宿;《诗经》“太白食昴”指金星遮蔽了昴宿。
二十八宿不仅用于观测日月五星,有的还是古人测定岁时季节的观测对象。古人认为上古时代,人们认为初昏时参宿在南方就是春季正月,心宿在正南方就是夏季五月等。另外,古人还按以上述二十八宿为主体,把黄道附近的一周天按照由西向东的方向分为28个不等分。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二十八宿就意味着28个不等分的星空区域了。


三、三垣
古代对星空的分区,除了二十八宿以外,还有所谓三垣。既然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
古人在黄河流域的北天上空,以北极星为标准,集合周围其它各星,合为一区,名曰紫微垣。在紫微垣外,在星张翼轸以北的星区是太微垣;在房心箕斗以北的星区是天市垣。
北斗七星在古代天文也占有重要地位。北斗是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七星组成的。古人把这七星联系起来想像成舀酒的斗形。天枢、天璇、天玑、天权为斗身,古曰魁;玉衡、开阳、摇光为斗柄,古曰杓。北斗七星属于大熊座。
古人很重视北斗,因为可以利用它来辨方向,定季节。把天璇、天枢连成直线并延长五倍距离,就可以找到北极星,而北极星是北方的标志。北斗星在不同的季节和夜晚不同的时间,出现在于天空不同的方位。人们看起来它在围绕着北极星转动,所以古人又根据初昏时斗柄所指的方向来决定季节:斗柄指斗,天下皆春;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四、十二次
古人为了说明日月五星的运行和节气的变换,黄道附近一周天按照由西向东的方向分为十二等分,称为十二次。每次中都有二十八宿中的某些星宿作为标志。由于十二次是等分的,而二十八宿广狭不一,所以十二次各次的起止界限不能宿与宿之间的界限一致,有些宿是跨属于相邻的两个次的。列表如下:
十二次              二十八宿
1.星纪             斗牛女
2.玄枵             女虚危
3.诹訾             危室壁奎
4.降娄             奎娄胃
5.大梁             胃昴毕
6.实沈             毕觜参井
7.鹑首             井鬼柳
8.鹑火             柳星张
9.鹑尾             张翼轸
10.寿星            轸角亢氐
11.大火            氐房心尾
12.析木            尾箕斗
枵音xiao1, 诹訾音zou1 zi1
外国古代把黄道南北各八度以内的空间称为黄道带,也自西向东分为十二等分。起止界限与中国的十二次略有差异,大致对照如下:
十二次              黄道十二宫
1.星纪             摩羯宫
2.玄枵             宝瓶宫
3.诹訾             双鱼宫
4.降娄             白羊宫
5.大梁             金牛宫
6.实沈             双子宫
7.鹑首             巨蟹宫
8.鹑火             狮子宫
9.鹑尾             室女宫
10.寿星            天秤宫
11.大火            天蝎宫
12.析木            人马宫
古人创立十二次主要有两个用途:第一:用来指示太阳所在的位置,以说明节气的变换,例如太阳在星纪中交冬至,在玄枵中交大寒。第二,用来说明岁星(木星)每年运行所到的位置,并拒以纪年,例如说某年“岁在星纪”,次年在“岁在玄枵”等。
十二次的名称,多和各自所属的星宿有关。例如大火是次名,同时又是心宿的星名。鹑首、鹑火、鹑尾,其所以名鹑,显然又和南方朱雀有关,朱雀七宿也正属于这天宿内。


五、分野
古人是把天上的星宿和地上的州域联系起来看的。在春秋战国时代,人们根据地上的区域来划分天上的星宿,把天上的星宿分别指配于地上的州图,使它们相互对应。说某星是某国的分星,某某星宿是某某州国的分野,这种看法,即是“分野”的概念。
1.星宿与国的对应
宿                 国
角亢               郑
氐房心             宋
尾箕               燕
斗牛               越
女                 吴
虚危               齐
室壁               卫
奎娄               鲁
胃昴毕             魏
觜参               赵
井鬼               秦
柳星张             周
翼轸               楚
2.星宿与州的对应
宿                 州
角亢氐             兖州
房心               豫州
尾箕               幽州
斗                 江湖
牛女               扬州
虚危               青州
室壁               并州
奎娄胃             徐州
昴毕               冀州
觜参               益州
井鬼               雍州
柳星张             三河
翼轸               荆州

星宿的分野也有以十二次为纲,配以列国的。如下图所示:
十二次           国
星纪             吴越
玄枵             齐
诹訾             卫
降娄             鲁
大梁             赵
实沈             晋
鹑首             秦
鹑火             周
鹑尾             楚
寿星             郑
大火             宋
析木             燕
古人的建立分野的目的在观察天象,以占卜地上所配州国的吉凶。《论衡》中谈到荧惑守心时就说:“荧惑,天罚也;心,宋分野也。视当君。”对野有了了解,就可以知道古代作家在写到某地区时会连写到这个地区相配的星宿。如庚信《衷哀江南赋》:以鹑首而赐秦,天何为而此醉,王勃《滕王阁序》,“星分翼轸”,李白《蜀道难》“扪参历井”。指的就是所描绘的地方的星宿分野。
古代是把天象的变化和人事的吉凶联系到一起的。如日食是上帝对当政者的警告,彗星的出现象征关兵灾。岁星正常运行到某某星宿,则地上与之相配的州国就会五谷丰登,而荧惑运行到某一星配,这个地区就会有灾祸等。古人还认为,一些天象的变化还是水旱、饥馑、疾疫、盗贼等自然、社会现象的预兆。
补充资料:  
东方苍龙七宿
◇角宿:室女座α即角宿一,史记天官书『左角李,右角将。』
     星经:『角二星为天门。』又云:『左角为天田,右角为天门,中间名天关 。』观星玩占:『角二星为天关,苍龙角也, 一曰:维首,天陈,天相,天田,金星也』

◇亢宿:有星四,皆室女座中叁等星,礼月令:『仲夏之月,昏。亢中』

◇氐宿:有星四,均属天秤座,氐宿一即天秤座α,礼月令:『季冬之月,旦,氐中。』尔雅释天:『天根氐也』注:『角亢下系於氐,若木之有根』星经:『氐四星为天宿宫,二名天府,木星。』        
◇房宿:有星四,即天蝎座之π,ρ,α,β, 房宿叁西名为Iclarkrau,晋书天文 志:『房四星为明堂,天  子布政之宫也。』

               
◇心宿:有星叁,即天蝎座σ,α,τ,。又名 叁星,诗唐风绸缪:『叁星在天』朱传:『叁 星,心也,在天昏始见於东方,建辰之月也。 』刘瑾曰:『心宿之象,叁星鼎立,故因谓之叁星,然凡叁星者,非止心之一宿,而知此诗为指心宿者,盖春秋之初,辰月末,日在毕, 昏时,日沦地之酉位,而心宿始见於地之东方 ,此诗,男女既过仲春之月而得成婚,故适见心宿也。』心宿二亦名天王,西名Antar es,一等星色赤,诗豳风七月:『七月流火 』即指此星.礼月令:『季夏之月,昏,火中 』左传襄公九年『心为大火』星经:『心叁星 ,中天王,前为太子,後为庶子,火星也,一 名大火,二名大辰,叁名鹑火。』心宿又名商星,左传昭公元年『迁阏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注:『辰大火也。』尾宿:有星九,均属天蝎座,礼月令:『孟春之月,旦,尾中。』左传僖公五年:『龙尾伏 辰』注:『龙尾,尾星也』观象玩占:『尾九 星苍龙尾,一曰析木。』
        
               
◇箕宿:有星四,均属人马座,亦名南箕,诗小雅大东:『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疏:『 二十八宿连四方为名者,惟箕斗井壁四星而已 ,箕斗并在南方之时,箕在南而斗在北,故言南箕北斗。』史记天官书:『箕为敖客,曰口舌.』

        
               
西方白虎七宿  
◇奎宿:有星十六,九属仙女座,七属双鱼座。礼月令:『季夏之月,旦,奎中。』孝经援神契:『奎主文章』注:『奎星屈曲相钩,似文字之画。』史记天官书:『奎曰封豕为沟渎 。』正义:『奎,天之府库,一曰天豕,亦曰封豕,主沟渎,西南大星,所谓天豕目。』


◇娄宿:有星叁,即白羊座β,γ,α。礼月令 :『季冬之月昏,娄中。』史记天官书:『娄为聚众。』晋书天文志:『娄叁星为天狱,主苑牧,牺牲,供给,郊祀,亦为兴
        兵聚众。』
        

◇胃宿:有星叁,属白羊座,史记天官书:『胃有天仓』观象玩占:『胃叁星曰大粱。』昴宿:有星七,六属金牛座,七姊妹星团即此宿也,书尧典:『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尔雅释天:『大梁昴也,西陆昴也。』史记天官书:『昴曰髦头,胡星也,为白衣会。』光度最强者为昴宿六。
              
        
◇毕宿:有星八,七属金牛座,毕宿五即金牛座α,距地七十光年,一月十日下午九时中天, 中天高度70度,诗小雅大东:『有天毕,载施之行。』朱传:『天毕,毕星也,状如 掩兔之毕。』礼月令:『孟秋之月,旦,毕中。』尔雅释天:『浊谓之毕』注:『掩兔之毕,或呼为浊,因星形以名。』 晋书天文志:『毕八星主边兵,主弋猎,其大星曰天高,一曰边 将。』

               
◇觜宿:有星叁,属金牛座,礼月令:『仲秋之月,旦,觜携中。』 史记天官书:『参为白虎,小叁星隅置曰觜,为虎首,主葆旅事』参宿:有星七均属猎户座,参宿五即γ,二等星,礼月令:『孟春之月,昏,参中。』尚书旋玑钤:『参为大辰,主斩刈。』史书天官书 :『参为白虎』广雅:『紫宫参伐谓之大辰, 参谓之实沈。』观象玩占:『参七星伐叁星曰 参伐。』
      
                       
南方朱鸟七宿  
◇井宿:有星八属双子座,史记天官书:『南宫朱鸟权衡,东井为水事。』博雅:『东井谓之鹑首。』晋书天文志:『南方东井八星,天之南门。』
        
        
◇鬼宿:有星四,属巨蟹座,星光昏暗,中有一星团,晦夜可见称曰积尸气,史记天官书:『舆鬼鬼祠事』博雅:『舆,鬼谓之天庙。』晋书天文志:『舆鬼五星,天目也。』观象玩占 :『鬼四星曰舆鬼,为朱雀头眼,鬼中央白色如粉絮者,谓之积尸,一曰天尸,如云非云,如星非星,见气而已。 』
      

◇柳宿:有星八,均属长蛇座,礼月令:『季秋之月,旦,柳中。』尔雅释天:『谓之柳,柳鹑火也。』汉书天文志:『柳为乌啄,主草木。』晋书天文志:『柳八星天之厨宰也。』  
        
        
◇星宿:有星七,六属长蛇座,星宿一即此座α,孑然独照光度列为二等,礼月令:『季春之月,昏,七星中。』又:『孟冬之月,旦,七星中。』史记天官书:『七星主急事。』观象玩占『周礼:「鸟号七旒以象鹑火」谓七星也。』
        
        
◇张宿:有星六,均属长蛇座。史记天官书:『张素为厨,主觞客。』汉书天文志:『张嗉为厨,主觞客』广雅:『张谓之鹑尾。』观象玩占:『张六星为天府,一曰御府一曰天昌, 实为朱鸟之嗉,火星也。』        
        ,  
◇翼宿:有星二十二,第一至第十一属巨爵座, 十二至十四属 长蛇座,外二星,又六星皆不明 ,为二十八宿中星数最多者,礼月令:『孟夏 之月,昏,翼中。』史记天官书:『翼为羽翮主远客。』晋书天文志:『翼二十二星,天之 乐府,主俳倡戏乐。』 ◇轸宿:有星四,.即乌鸦座γ,ε,δ,β,δ为美丽双星, 其色一黄一紫。礼月令:『仲冬之月,旦,轸中。』 史记天官书:『轸为车,主风。』

北方玄武七宿   

◇斗宿:有星六,均属人马座,亦称北斗又名南斗,诗小雅大东:『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晋书天文志:『北方南斗六星,天庙也,一曰天机。』考古质疑:『四方列宿,随时迭运,故以春言之,井,鬼, 柳,星,见於南方,则斗,牛,女,虚,为北方之宿尔,以其正当北斗之衡,故彼既曰北斗,则此曰南斗,所以别 也。』
        
        
◇牛宿:有星六,均属摩羯座,礼月令:『季春之月,旦,牵牛中,又仲秋之月,昏,牵牛中。』史记天官书:『牵牛为牺牲。』按古时多谓牛宿为牵牛,今则均以河鼓为牵 牛。』   
               
      
◇女宿:有星四,叁属宝瓶座,礼月令:『孟夏之月,旦,婺女中。』史记官书:『婺女』索隐:『尔雅云:「须女谓之务女。」或作婺字 。』博雅:『 女谓之婺女。』
        
        
◇虚宿:有星二,虚宿一即宝瓶座β,系美丽双 星,虚宿二即小马座α。礼月令:『季秋之月 ,昏,虚中。』尔雅释天:『玄枵虚也,颛顼之虚,虚也,北陆虚也。』
        
        
◇危宿:有星叁,第一星即宝瓶座α,几在天球 赤道,第二星与第叁星即飞马座θ,ε。礼月 令:『仲夏之月,旦,危中;』又:『孟冬之月,昏,危中;』史记天官书:『北宫玄武虚 危,危为盖星。』晋书天文志:『危叁星主天府,天市架屋。』
        
        
◇室宿:有星二,即飞马座α,β。礼月令:『孟春之月,日在营室。』诗 风:『定之方中 ,作于楚宫。』朱传:『定,北方之宿,营室星也。』广雅:『营室谓之豕韦。』观象玩占 :『室二星曰营室,一曰定星。』
        
                  
◇壁宿:有星二,即飞马座γ,另外即仙女座α,属二等星,礼月令:『仲冬之月,昏,东壁中。』观象玩占:『壁二星曰东壁,图书之府 。』
               
◇紫微垣:一名紫宫垣或简称紫垣,(紫微宫,紫宫)。位北斗东北,有星十五,东西列,以北极为中枢,成屏藩之状,东蕃八星,由南起曰:左枢,上宰,少宰,上弼,少弼,上卫,少卫,少丞。西蕃七星,由南起曰:右枢,少尉,上辅,少辅,上卫,少卫,上丞。左右枢之间如开闭之象者曰闾阖门,史记天官书:『中宫天极星,环之匡卫十二星,藩臣,皆曰紫宫。』晋书天文志:『北极五星,钩陈六星,皆在紫宫中,紫宫垣十五星,其西蕃七,东蕃八,在北斗北,一曰紫微,大帝之座也,天子之常居也,主命度也,一曰长垣,一曰天营,一曰旗星,为蕃卫备蕃臣也。』宋史天文志: 『紫微垣在北斗北,左右环列,翊卫之象也。』

◇天市垣:位於房心东北,有星二十二,以帝座为中枢,成屏藩之状,东蕃十一星,由南起曰 :宋,南海,燕,东海,徐,吴越,齐,中山,九河,赵,魏。西蕃十一星,由南起曰:韩楚,梁,巴,蜀,秦,周郑,晋,河间,河中。史记天官书:『房心东北曲十二星曰旗,旗中四星曰天市,中六星曰市楼。』正义曰:『天市垣二十二星,在房心东北,主国市聚交易之所,一曰天旗。』观象玩占:『天市垣,一曰天府,一曰长城,一曰天旗庭。』中。史记天官书:『房心东北曲十二星曰旗,旗中四星曰天市,中六星曰市楼。』正义曰:『天市垣二十二星,在房心东北,主国市聚交 易之所,一曰天旗。』观象玩占:『天市垣,一曰天府,一曰长城,一曰天旗庭。』
         
◇太微垣:位北斗之南,轸翼之北,有星十,以五帝座为中枢,成屏藩之状,东蕃四星由南起曰:上相,次相,次将,上将,西蕃四星由南起曰:上将,次将,次相,上相,南蕃二星东 曰左执法,西曰右执法,其间曰端门,右执法门西为右掖门,左执法东间为左掖 门。史记天官书:『南宫,朱鸟,权衡,衡,太虚,叁光之庭。』宋均云:『太微,天帝南宫也。』广雅:『太微房谓之明堂。』晋书天文志:『太微,天子庭也,五帝座也,十二诸侯府也,其外蕃九卿也。』
 楼主| 发表于 2007-7-11 01:39 | 显示全部楼层

汉族古代食仪

  在中国古代,在饭、菜的食用上都有严格的规定,通过饮食礼仪体现等级区别。如王公贵族讲究“牛宜秩,羊宜黍,象直穆,犬宜粱,雁直麦,鱼宜涨,凡君子食恒放焉”。而贫民的日常饭食则以豆饭藿羹为主,“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有菜肴二十余种。“凡王之馈,食用六百,膳用六牲,饮用六清,羞用百有二十品,珍用八物,酱用百有二十瓮”。这告诉我们,进献王者的饮食要符合一定的礼教。《礼记·礼器》曰:“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而民间平民的饮食之礼则“乡饮酒之礼,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养老也”。乡饮酒,是乡人以时会聚饮酒之礼,在这种庆祝会上,最受恭敬的是长者。

  礼产生于饮食,同时又严格约束饮食活动。不仅讲求饮食规格,而且连菜肴的摆投也有规则,《礼记·曲礼》说:“凡进食之礼,左肴右被,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脍炙处外,疏酱处内,葱片处右,酒浆处右。以脯俗置者,左朐右末。”译成现代的文字,就是说,凡是陈设便餐,带骨的菜肴放在左边,切的纯肉放在右边。干的食品菜肴靠着人的左手方,羹汤放在靠右手方。细切的和烧烤的肉类放远些,醋和酱类放在近处。蒸葱等伴料放在旁边,酒浆等饮料和羹汤放在同一方向。如果要分陈干肉、牛脯等物,则弯曲的在左,挺直的在右。这套规则在《礼记·少仪》中也有详细记载。上菜时,要用右手握持,而托捧于左手上;上鱼肴时,如果是烧鱼,以鱼尾向着宾客;冬天鱼肚向着宾客的右方,夏大鱼脊向宾客的右方。在用饭过程中,也有一套繁文缛礼。《礼记·曲礼》载:“共食不饱,共饭不择手,毋搏饭,毋放饭,毋流歌,毋咤食,毋啮骨。毋反鱼肉,毋投与狗骨。毋固获,毋扬饭,饭黍毋以箸,毋捉羹,毋刺齿。客絮羹,主人辞不能烹。客歉醢,主人辞以篓。濡肉齿决,于内不齿决。毋嘬炙。卒食,客自前跪,撤饭齐以授相者,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这段话的大意是讲:大家共同吃饭时,不可只顾自己吃饱。如果和别人一起吃饭,就要检查手的清洁。不要用手搓饭团,不要把多余的饭放进锅中,不要喝得满嘴淋漓,不要吃得喷喷作声,不要啃骨头,不要把咬过的鱼肉又放回盘碗里,不要把肉骨头扔给狗。不要专据食物,也不要簸扬着热饭,吃黍蒸的饭用手而不用箸,不可以大口囫囵的喝汤,也不要当着主人的面调和菜汤。不要当众剔牙齿,也不要喝瞻渍的肉酱。

  如果有客人在调和菜汤,主人就要道歉,说是烹调得不好;如果客人喝到酱类的食品,主人也要道歉,说是备办的食物不够。湿软的肉可以用牙齿咬断,于肉就得用手分食。吃炙肉个要撮作一把来嚼。吃饭完毕,客人应起身向前收拾桌上盛行瞻债物的碟子交给旁边伺侯的主人,主人跟着起身,请客人不要劳动,然后,客人再坐下。
 楼主| 发表于 2007-7-11 01:40 | 显示全部楼层

闲话北京方言

由于普通话是以北京音为标准音的,所以许多人都认为北京话就是普通话,或者近似是普通话,其实北京话与普通话还是有很大的差别的,现在的北京人(指那些生于北京,长与北京的人)有很多也听不懂或者不说北京话,我们说的都是普通话。因为北京一直都是金、辽等国的首都,到元、明、清三代定都北京也有两个是外族统治,所以北京的方言中有些是有满语音译或转化过来的,有点像上海话中的“洋泾滨”,现在很多人都已经不说,或者根本听不懂了,还有北京话中特有的“儿话韵”也是北京话特有的风韵。以下为大家介绍几个,有谬误之处还请大家指正。
  1. 老爷儿(读音:lao yer)意思就是太阳。
  2. 捎力(不知道是不是这两个字),力读轻声,意思是小偷。
  3. 怹(读音:tan),意思是“他”的尊称,与“您”相似,一般是两人谈话中提到的第三者是长辈或上年纪的人,就尊称为怹。
  4. 汗滩儿,意思是汗衫。
  5. 闷得儿密(读音:men der mi),意思是说些悄悄话,或做些秘密的事。
  6. 卖单儿(读音:mai dan er),意思是一个人待着。
  7. 拔份儿(读音:ba fenr,或者份读四声),意思是某人在众人中鹤立鸡群,出类拔萃,也是指某人在某件事上作的很好,为自己的群体或家族很争光。
  8. 迷了马虎,意思指糊里糊涂地。
  9. 海了,意思是很多。
  10. 屁颠儿屁颠儿的,意思是指很高兴的,极愿意的样子,也有点巴结的意思。
  11. 额了金得的,这是一句满语,意思是好的。
  12. 汤儿泡饭,意思是不努力,混日子,混饭吃,很后进的人或事。
  13. 褶子了,意思是事情办坏了,同意的还有“虾米了”,“崴泥”,“崴了”。或者是某件事很难办,陷入僵持的情况,很棘手的意思。
  14. 唤头,这是一种工具,是过去走街串巷剃头的手艺人手里拿的叫卖工具,他们通常强剃头用的家什包在一个布包袱里,手里交叉拿着两根铁条,用横的那根缕着竖的那根划过,发出“仓啷”的声音,以唤出需剃头的人,故名“唤头”。
  15. 褡裢,是指一种布口袋,此物是一个长布袋,两边都能装东西,中间用于背在肩上。北京有一种很有名的小吃叫“褡裢火烧”实际上是一种风味煎烙小吃。是用面团作皮,包以馅心,经饼档煎制而成。风味特点:色泽焦黄油亮,皮薄而柔软,馅嫩而香鲜,外形似"褡裢"故名。
  16. 喽,喽楼,意思是看,看,可能是由于抗战期间北京曾被日本人统治了很长时间,日语中吃是“米西米西”,此话后又演变为“喽西喽西”,我个人认为与此有关。
  17. 撒丫子,挠丫子,意思是很快的跑,撒着欢儿的跑。
  18. 一担挑儿,就是对姐妹俩人丈夫的统称,意思可能是两个人的责任是一样,待遇也是一样。兄弟俩人的妻子统称是“妯娌”。
  19. 找补(“找”读三声,“补”读轻声),意思是往回找,比如某人先付出一些钱或物给别人,或用于某件事,等后来又让别人也给他一些钱物作抵偿,这不是物物交换,也不是钱物交换,通常是指对应该付出的那部分钱、物(即成本),付出后又不情愿,而往回找补。
  20. 不份儿,意思是不服气,有叫劲的成分在里面。
  21. 旮旯,犄角旮旯,意思是墙角之类狭小的空间,也指边边角角的地方。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一句地道的北京话,但我在外地从没听人说过。
  22. 蛤蟆骨朵,蛤蟆秧子,都是指蝌蚪,而且不分青蛙的还是蟾蜍的。我想这可能是来源于“花骨朵”一词,因为蝌蚪也有点像花骨朵那样,上面是一个鼓溜溜的肚,下面是细细的枝条或尾巴。
  23. 河沿儿,顾名思义就是河边的意思。
  24. 遛弯儿,就是散步,由于早上居多,所以早上散步也叫“遛早儿”,如果还带着鸟,就叫“遛鸟儿”。
  25. 姥姥,这属于京骂之一,意思是不服气。一般是在两人对话中,一方不服另一方的管教,或者对对方的言语不服气,有点争吵得味道时说的话,一般用句是“怎么着?你?姥姥!”
  26. 客,这是一句满意,意思是“去”,“回客”就是“回去”,“客吧”就是“去吧”。
  27. 姑爸爸,意思是姑妈,这也是一句满语,不知道是歧义还是音译,汉人用的很少,可能满人中常说。
  28. 嗝儿屁,不知道是不是这几个字,意思就是死,这是土语,有很不尊敬的成分在内,估计不得好死的成分居多,一般都是小孩开玩笑时说的。
  29. 没了,过去了,这些都是死的代名词,如果问某人的家人如何,人家说“没了”或者“过去了”就都是说此人已经故去,我认为“没(mei)了”可能是由“没(mo)了”演变来的,过去说某人死了,也说“没(mo)了”,当然也可能就是说此人不在世上,世上已经没有此人了,而“过去了”可能是由“故去了”变过来的吧。
  30. 最后再介绍一句京骂——德行,我国个人认为此句最好是女孩子骂人用,要用北京人特有的说话语气,将“德”字拉的很长,“行”说的很轻,同时还要配以用白眼球将对方扫视的动作,如此一气呵成定能达到预期效果,比大家都知道的三个字的那句京骂要好听的多,但效果差不多,也有特色。我想女孩子还是不要直接问候对方的母亲吧!
 楼主| 发表于 2007-7-11 01: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历史上十大经典古曲

一、《高山流水》

  此曲最初刊见于我国现存最早的琴曲集《神奇秘谱》。该书在解题中写道:“《高山流水》本只一段,至唐分为二同曲,不分段落。宋代分《高山》四段,《流水》八段。”

二、《广陵散》

  又名《广陵止息》。现存琴谱最早见于《神奇秘谱》。据该书编者称:此谱传自隋宫,历唐至宋,辗转流传于后。《广陵散》的题材源于古代的《聂政刺韩王曲》。该作品讲的是一个造剑工匠被韩王无辜杀害,他的儿子聂政为了报仇,以泥瓦匠身份混入韩宫,谋刺失败后,他逃入深山刻苦学琴,十年成绝技再度混入宫中,利用弹琴的机会刺死了韩王,实现了多年的愿望,自己也为此而壮烈牺牲。“广陵”的意思是流传在广陵(今江苏扬州)地区的琴曲,“散”即操、引、曲的意思。

三、《平沙落雁》

  明代称本曲为《雁落平沙》。乐谱最早刊于《古音正宗》琴谱集。《平沙落雁》的曲调悠扬流畅,通过时隐时现的雁鸣,描写雁群在空际盘旋顾盼的睛景。《天闻阁琴谱》中写道:”盖取其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借鸿鹄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者也。”《平沙落雁》虽然出现较晚,却是近三百年来流传最广的作品之一,有近百种琴谱刊载此曲。它之所以流传甚广,除了曲调流畅、动听之外,还因为它的表现手法新颖、别致,容易为听众理解。

四、《梅花三弄》

  此曲系借物咏怀,借梅花的洁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征,来赞颂节操高尚的人。乐曲前半阕奏出了清幽、舒畅的泛音曲调,表现了梅花高洁、安详的静态;急促的后半阕,描写了梅花不屈的动态。前后两段在音色、曲调和节奏上然不同,有着鲜明的对比。同曲中泛音曲调在不同的徽位上重复了三次,所以称为”三弄”。《梅花三弄》现存谱最初刊见于《神奇秘谱》(1425年版)。

五、《十面埋伏》

  这是一首历史题材的大型琵琶曲。关于乐曲的创作年代迄今无一定论。资料追溯可至唐代,在白居易(772—846)写过的著名长诗《琵琶行》中,可探知作者白居易曾听过有关表现激烈战斗场景的琵琶音乐。

  本曲现存乐谱最早见于1818年华秋萍编的《琵琶行》。乐曲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垓下决战的情景。汉军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楚军,项羽自刎于乌江,刘邦取得胜利。明末清初,《四照堂集》的“汤琵琶传”中,曾记载了琵琶演奏家汤应曾演奏《楚汉》一曲时的情景:“当其两军决战时,声动天地,屋瓦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鼓声、剑弩声、人马声……使闻者始而奋,继而恐,涕泣无从也。其感人如此。”

  《十面埋伏》流传甚广,是传统琵琶曲中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六、《夕阳萧鼓》

  这是一首抒情写意的文曲,旋律优美流畅,在演奏中运用了各种琵琶技法。在曲式上,用扩展、收缩、局部增减和高低音区的变换等手法展开全曲。此曲流传甚广,是琵琶古曲中的代表作品之一。乐谱最早于1875年的抄本。

  1925年前后,上海大同乐社根据此曲改编成丝竹乐曲《春江花月夜》,它犹如一幅长卷画面,把丰姿多彩的情景联合在一起,通过动与静、远与近、情与景的结合,使整个乐曲富有层次,高潮突出,音乐所表达的诗情画意引人入胜。

七、《渔樵问答》

  此曲在历代传谱中,有30多种版本,有的还附有歌词。现存谱初见于明代。乐曲通过渔樵在青山绿水间自得其乐的情趣,表达出对追逐名利者的鄙弃。乐曲采用渔者和樵者对话的方式,以上升的曲调表示问句,下降的曲调表示答句。旋律飘逸潇洒,表现出渔樵悠然自得的神态。正如《琴学初津》中所述:“《渔樵问答》曲意深长,神情洒脱,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橹歌之矣乃,隐隐现于指下。迨至问答之段,令人有山林之想。”

八、《胡笳十八拍》

  本曲为根据同名古诗谱写的乐曲,歌词最早刊于南宋朱熹的《楚词后语》。有《大胡笳》和《小胡笳》两种传谱。

  “胡笳”原来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吹奏乐器,它音量宏大,用于军乐以壮声威。《胡笳十八拍》所反映的主题是著名的“文姬归汉”的故事:汉末战乱中,蔡琰(即蔡文姬)在匈奴流落达十二年之久。她虽身嫁左贤王为妻,然而十分思念故乡。当曹操派人接她回内地时,她又舍不得离开两个孩子,还乡的喜悦被骨肉离别之痛所淹没,心情非常矛盾。诗人李欣曾作诗如下:“蔡女者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泪向边草,汉使断肠叹归客。”诗人戎昱在《听杜山人弹胡笳》中,也正是抓住了这一矛盾最尖锐的场面:“南看汉月双眼明,却顾胡儿寸心死。”本曲成功地表达了这种复杂的心情,无疑是非常感人的。

九、《汉宫秋月》

  此曲有两种较为流行的演奏形式,一为筝曲;另一为二胡曲,由刘天华先生所传。本曲意在表现古代受压迫宫女的幽怨、悲泣情绪,唤起人们对她们不幸遭遇的同情。筝曲演奏运用了吟、滑、按等诸多技巧,风格纯朴古雅,是一首有代表性的山东筝曲;二胡曲则速度缓慢,用弓细腻多变,旋律经常出现短促的休止和顿音,音乐时断时续,加之各种复杂技法的运用,表现了宫女哀怨、悲愁的情绪,具有很深的艺术感染力。

十、《阳春白雪》

  相传这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师旷或齐国的刘涓子所作。“阳春白雪”的故事,《宋玉答楚王问》上写道:当歌手唱《下里巴人》时,国中和者数万人。后又改唱《阳春白雪》,因为曲高和寡,只有几个人跟着唱和。现存琴谱中的《阳春白雪》和《白雪》是两首器乐曲。《神奇秘谱》在解题中说:“《阳春》取万物知春,和风淡荡之意;《白雪》取凛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

  现在,音乐舞台上流传的琵琶曲《阳春白雪》,又名《阳春古曲》,是一首有标题的多段体乐曲。它经过历代名人的删改,音乐结构更集中、更严谨、更富有层次,音乐形象也更加鲜明,成为一首雅俗共赏的优秀传统乐曲。
 楼主| 发表于 2007-7-11 01: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十大名茶

中国是茶叶大国,其中的一个表现就是茶的品种特别多。现在全国能够叫的出名的茶叶就有一千多种。在这些林林总总的茶叶中,不少是名气很大的。如果要给它们排了一下座次,不同的人会排出不同的名单来,以下我们仅罗列一种说法:

  1、西湖龙井   龙井,本是一个地名,也是一个泉名,而现在主要是茶名。龙井茶产于浙江杭州的龙井村,历史上曾分为“狮、龙、云、虎”四个品类,其中多认为以产于狮峰的龙井的品质为最佳。龙井属炒青绿茶,向以“色绿、香郁、味醇 、形美”四绝著称于世。好茶还需好水泡。“龙井茶、虎跑水”被并称为杭州双绝。虎跑水中有机的氮 化物含量较多,而可溶性矿物质较少,因而更利于龙井茶香气、滋味的发挥。冲泡龙井茶可选用玻璃杯,因其透明,茶叶在杯中逐渐伸展,一旗一枪,,上下沉浮,汤明色绿,历历在目,仔细观赏,真可说是一种艺术享爱。有专家说,正宗龙井可能绝迹。

  2、洞庭碧螺春  产于江苏吴县太湖之滨的洞庭山。碧螺春茶叶用春季从茶树采摘下的细嫩芽头炒制而成;高级的碧螺春,0.5公斤干茶需要茶芽6-7万个,足见茶芽之细嫩。炒成后的干茶条索紧结,白毫显露,色泽银绿,翠碧诱人,卷曲成螺,故名“碧螺春”。此茶冲泡后杯中白云翻滚,清香袭入,是国内著名的名茶,常被作为高级礼品。

  3、黄山毛峰  产于安徽黄山,主要分布在桃花峰的云谷寺、松谷庵 、吊桥阉、慈光阁及半寺周围。这里山高林密,日照短,云雾多,自然条件十分优越,茶树得云雾之滋润,无寒暑之侵袭,蕴成良好的品质。黄山毛峰采制十分精细。制成的毛峰茶外形细扁微曲,状如雀舌,香如白兰,味醇回甘。黄山名茶众多,除毛峰外,还有休宁的“屯绿”,太平的“猴魁”,歙县的“老竹大方”等等,都各具特色,脍灸人口。

  4、庐山云雾  产于江西庐山。号称“匡庐秀甲天下”的庐山,北临长江,南傍鄱阳湖,气候温和,山水秀美十分适宜茶树生长。庐山云雾芽肥毫显,条索秀丽,香浓味甘,汤色清澈,是绿茶中的精品。

  5、六安瓜片  产于皖西大别山茶区,其中以六安、金寨、霍山三县所产品最佳。六安瓜片每年春季采摘,成茶呈瓜子形,因而得名,色翠绿,香清高,味甘鲜,耐冲泡。此茶不仅可消暑解渴生津,而且还有极强的助消化作用和治病功效,明代闻龙在《茶笺》中称,六安茶入药最有功效,因而被视为珍品。

  6、君山银针  产于岳阳洞庭湖的青螺岛,有“洞庭帝子春长恨,二 千年来草更长”的描写。是具有千余年历史的传统名茶。君山银针全由没有开叶的肥嫩芽尖制成,满布毫毛,色泽鲜亮,香气高爽,汤色橙黄,滋味甘醇,虽经久置,其味不变,冲时尖尖向水面悬空竖立,继而徐徐下沉,头三次都如此。竖立时,如鲜笋出土;沉落时,像雪花下堕。很高的欣赏价值 。君山银针的采制,与一般细嫩名茶大同小异,唯在烘干处理上,颇有特殊之处。烘干分为初烘、初包、复烘、复包四个部骤,要经三天时间。初烘温度为摄氏八九十度,烘到七成干后,用牛皮纸包好后放置木箱中,称为初包,经两天再取出复烘。复烘温度较低,烘至九成干时,再用纸包好,放置一天时间,等到芽色变成淡黄,发出清鲜香气,再用低温烘至充分干燥后放入铁箱中储藏。采用这种工艺,能使芽叶内所含有效化学物质,随着叶中水分的缓慢散失,发生良好的变化,茶叶色香味形更臻完善。经考证《红楼梦》曾谈到妙玉用隔年的梅花积雪冲泡的“老君眉”即是君山银针。

  7、信阳毛尖  产于河南信阳大别山。是我国著名的内销绿茶,以原料细嫩、制工精巧、形美、香高、味长而闻名。外姓细直圆光而多毫;内质香气清高,汤色明净,滋味醇厚,叶底嫩绿;饮后回甘生津冲泡四五次,尚保持有长久的熟栗子香。 欲得毛尖独特风格,须知细采巧烘炒。采摘是制好毛尖得第一关,一般自四月中、下旬开采,全年共采九十天,分二十到二十五批次,每隔两三天巡回采一次,以一芽一叶或初展的一芽二叶制特级和一级毛尖,一芽二三叶制二三级毛尖,芽叶采下,分级验收,分级摊放,分级炒制。摊放的地方,要通风干净,摊叶厚度不超过五寸,摊放时间不超过十小时,要当天炒制完毕。信阳地区优越的气候与土地壤条风味件,是绿茶生产的理想环境,千百年一脉相承的手工制茶工艺,使“信阳毛尖”的独特无与伦比.茶圣陆羽在其《茶经》中把光州茶(信阳毛尖)列为茶中上品,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又有“淮南茶信阳第一”的千古定论。

  8、武夷岩茶  产于福建崇安县武夷山。 武夷岩茶属半发酵茶,制作方法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其主要品种有“大红袍”、“白鸡冠”、“水仙”、“乌龙”、“肉桂”等。武夷岩茶品质独特,它未经窨花,茶汤却有浓郁的鲜花香,饮时甘馨可口 ,回味无究。18世纪传入欧洲后,倍受当地群从的喜爱,曾有“百病之药”美誉。

  9、安溪铁观音  产于闽南安溪。铁观音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制成的茶叶条索紧结,色泽乌润砂绿。好的铁观音,在制作过程中因咖啡碱随水分蒸发还会凝成一层白霜;冲泡后,有天然的兰花香,滋味纯浓。用小巧的工夫茶具品饮,先闻香,后尝味,顿觉满口生香,回味无究。近年来,发现乌龙茶有健身美容的功效后,铁观音更风靡日本和东南亚。

  10、祁门红茶  简称祁红,素以香高形秀享誉国际,产于中国安徽省西南部黄山支脉的祁门县一带。当地的茶树品种高产质优,植于肥沃的红黄土壤上,而且气候温和、雨水充足、日照适度,所以生叶柔嫩且内含水溶性物质丰富,以8月份所采收的品质最佳。 祁门红茶创制于1875年,以工夫红茶为主,无论采摘、制作均十分严格,故而形质兼美。祁红外形条索紧细匀整,锋苗秀丽,色泽乌润;内质清芳并带有蜜糖香味,上品茶更蕴含着兰花香,馥郁持久;汤色红艳明亮,滋味甘鲜醇厚,叶底红亮。清饮最能品味祁红的隽永香气,即使添加鲜奶亦不失其香醇。春天饮红茶以它最宜,下午茶、睡前茶也很合适。
 楼主| 发表于 2007-7-11 01:43 | 显示全部楼层

江湖人的姓名与绰号[转]

江湖中的姓名和绰号有的时候非常有讲究,闲话少说,快快步入主题。
  姓:江湖人的姓有一个规律,那就是总有47%以上的人是复姓,好象如果一部武侠小说中没有复姓的话,出版商不会予以出版。于是大家不遗余力的从《古今姓氏考》中Copy出各种各样,花里呼梢的复姓。如下:
  令狐(源自黄帝姓姬—>毕姓—>魏姓—>令狐姓,武侠中有《笑傲江湖》令狐冲)
  欧阳(源自舜姓姚—>妫—>越—>欧阳,武侠中有《射雕英雄传》欧阳峰)
  东方(源自黄帝姓姬—>解—>张—>东方,武侠中有《笑傲江湖》东方不败)
  西门(源自神农炎帝姓姜—>西门,武侠中有《陆小凤传奇》西门吹雪)
  ……
  在这些复姓中,还有一大部分是来自异民族,其中以鲜卑人传入的复姓居多,所以在复姓中姓慕容、宇文、尉迟、万俟、长孙的多是鲜卑人的后裔,呼延则是匈奴人的后裔(不知道吧,如果再说萧峰时,别忘了考证一下《呼家将》里那帮匈奴人后裔,《呼家将》应做《呼延家将》)。
  在剩下53%中,有28%有正史有关。比如大理的国姓是段,段誉如果叫张裕的话,肯定他在陇西,而不是大理王子了。同样,即使是郭靖杨康也未能脱俗,一概是英雄之后,杨康之祖杨再兴是岳飞手下的名将,又是北宋杨家将之后,根正苗红;郭靖也是梁山“赛仁贵”郭盛(梁山第五十五条好汉,征方腊时被滚木砸死)之后,也是农民领袖,好象如果不给他们一个祖宗的根本,就不配做小说中的主人公。还有萧峰,契丹的姓绝不只耶律和萧两个,虽然做为国姓耶律是王姓,萧则是后姓,但《天龙八部》好,把这两个姓全用上了,好象不姓萧,乔峰就是汉人了。
  在最后的25%姓中,有很多的姓与他们的姓格、长相、职业呈正比或反比。如下:
  潘、宋、陆:因为在历史上有美男曾姓这三姓(潘安、宋玉、陆机陆云),所以姓这三姓的人不是英俊潇洒的豪门公子,就是风流倜傥的江湖浪子,如陆小凤。另外这类姓还有温、吕(想必与温侯吕布有关吧)等等。
  高、常、茅:拥有这类姓的大侠,大多个子很高,因为这三字从字面上的意思本来就有高和长的意思。
  胡、马、萧:胡歌胡马风萧萧,姓这些姓的大多是豪爽的江湖汉子,他们有惊人的相似点就是豪气+义气+酒气。套入公式的有:胡一刀(雪山飞狐)、胡斐(飞狐外传)、胡铁花(楚留香传奇)、小马(七种武器:拳头)、萧峰(天龙八部)。
  花、柳、芳:多为女孩子的姓,如柳青青什么的。再么就是美男子了,如花满楼、花无缺、花袭人(说漏嘴了……)
  屠、焦:一般用于性格较卤莽的巨汉
  这些姓只是部分,细心归纳,会发现更多的类似于这样例子的设定。

  再说说江湖人的名,其实也没有什么,江湖人的名字只要记住绝不可能是父母起的即可。象柯镇恶,柯避邪,连人虎,东方不败,左冷禅这样的名字,似乎决是做父母的起的。不信,看看你自己的名字,再问问你的父母为不给你起张不败,李人虎就明白了。
  另外请看这些老兄的名字,真让人怀疑是自己给自己起的。(废话,我知道是作者起的。)
  花满楼,一个坐在充满鲜花香味的楼上的年轻盲人,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如他的名字一样。
  西门吹雪:西门给人以白衣飘飘,长发飘然的洒脱,剑出杀人,吹落剑上的不是雪,是血。
  胡斐:狐飞飞狐,雪山上狐一般神秘的刀客。
  杨过字改之:这个人物一出生,就是错的。这错伴着他的一生,骂郭靖,叛全真,恋小龙女,苦等十六年……
  韦小宝:江湖中百年不遇的活宝,身无武功,确八面玲珑,官至列侯,带着七个美眉全身而退,江湖中的神话。
  百晓生:无事不知的人。
  李寻欢:人生寻欢无觅处,借酒浇愁愁更愁。
  楚留香:处处留香。
  胡铁花:蝴蝶花,与留香相互呼应。
  陆小凤:人中之凤,四个眉毛的陆小凤。
  还有,还有历史上确有其人的,不必费神只要套就可以了。《射雕英雄传》中的铁木真、拖雷、王重阳、全真七子;《神雕侠侣》中的忽必略;《倚天屠龙记》中的朱元璋等;《书剑恩仇录》中乾隆;《鹿鼎记》中康熙、吴三桂、陈园园、李自成、鳌拜……
  再有,再有一部人可以没有名字,熊猫儿、王屠子,李麻子,白矮子,杨驼子,二娘、九公、熊姥姥、李嬷嬷、牛肉面……不一胜数。
  另外和尚道人尼姑的法号,也颇有意思。
  无花:妙僧妙人,琴雅人清禅意重,通天文晓地理,公然不像人间之人。谁能想到他会做凶手?
  虚竹:少林小僧,憨厚朴实,最后堕落成为邪教首领。
  不戒:果然不戒,杀人不眨眼。
  一灯:万法归一,一灯未熄。
  荣枯:一荣一枯,从脸上都可以看的出来。
  老实和尚:老实和尚不老实。
  灭绝师太:出手狠辣,灭绝任何人,包括自己。
  木道人:高高瘦瘦的武当道长。
  列出法名中常见的字,供武侠爱好者起名是挑选配对。
  僧尼:不、无、悟、空、云、净、能、智、慧、因、缘、了、一、半、果、圆、法、虚、竹……
  道:孤、清、峰、寂、广、虚、松、玉、太、常、丹……

  最后说说绰号,早在史记、三国时代就有类似绰号的美称,如虎痴许褚
  但正规武侠色彩绰号不能不说《水浒》,一百零八个梁山好汉有之,梁山以外的有人(白衣秀士王伦,托塔天王晁盖、镇关西郑屠),连辽国人都有绰号。武侠中虽然绰号不少,但一般跳不出水浒中的格式,如下:
  成名武器:大刀关胜,双鞭呼延灼、快刀祁六,小李飞刀(由飞刀小李转变而成)、铁掌水上飘、金轮法王
  成名武器+神怪或古人或美称(身份):金枪将徐宁、双枪将董平、铁胆老英雄、金剑使者、血剑人魔、紫剑神君、金蛇郎君
  酷形容+动物:金钱豹子汤隆、双尾蝎解宝、金翅大鹏、五毒蛇、九命怪猫。
  酷形容+古人:小李广花荣、小温侯吕方、赛仁贵郭盛、小孟尝、赛关羽。
  (或在前加成名武器)酷动词+地名:镇三山黄信、金刀镇九州
  酷形容+神怪:飞天大圣李衮、血手天魔、飞天神龙
  酷特征+神怪或古人或美称(身份):赤发鬼刘唐、白发魔女、千手人屠、麻衣客、秃发翁、玉面妖狐、白面郎君
  职业美称:神医安道全、杀人神医平一指、将军、老板、老板娘、木匠
  身体特征:一丈青扈三娘、摸着天杜千、丈八、铁头

  再说说绰号的并称,绰号的并称因源于文学并称,早在汉代就开始了这种文人的并称。
  南洪北孔——>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
  苏门五学士、竹林七贤、商山四皓、扬州八怪——>青城四秀、黄河五鬼、嵩山二老、江南七怪
  郊寒岛瘦——>高毒林恨
  十三子——>十七杀手
  酸甜乐府——>烟酒散人、黑白无常
  总之这种并称的绰号也就是武侠小组织,给人的感觉会更酷更邪。
 楼主| 发表于 2007-7-11 01:44 | 显示全部楼层

酒起源的传说

酒起源于何时,至今是个不解之谜。虽然没有有形的文字记载但在民间具有天才想象力的老百姓却把酒的发明归功于神,从而诞生了许多与酒有关的美丽动人的传说。

天上酒星酿造说
  宋代窦革在《酒谱》一文中曾提到有人说,酒,酒星之作也”。可见我们的祖先中竟有人认为,酒是天上“酒星”的“作品”,也就是说酒是酒星发明的。
  酒星究竟在哪里?据《晋书·天文志》说、在“轩辕右角南三星曰酒旗,酒官之旗也,主宴飨饮食。”轩辕,我国古星名,共十七颗星。酒星就在它的东南方。酒星何时被发现的呢?

相传在西周初的政治家周公所作的《周礼》中已提到酒旗星。二十八宿的说法是我国古代天文学的伟大创造之一。                                      
  古代诗文中也常提到“酒星”或“酒旗星”。如;号称“酒仙”的大诗人李白在《月下独酌* 其二》一;诗中有“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的诗句。东汉末年以“座上客常满,田中酒不空”自称的孔融在《与曹操论酒禁书》中有“天垂酒星之耀,地列酒泉之郡”的语句,反对曹操禁酒。此外,古人还有“仰酒旗之景曜”,“拟酒旗于元象”的诗句,都提到天上

有管酿造的酒星。

  酒,是酒星之作,这是古人的一种想象,并不科学。因此,就连<酒谱>的作者窦革,也并不相信这种传说。

猿猴造酒说

  明代李日华在<紫桃轩杂缀>中载:“黄山多猿猱,春夏采杂花果于洼中,酝酿成酒,香气溢发,闻数百步。野樵深入者或得偷饮之,不可多,多即减酒痕,觉之,众猱伺得人,必溢死之。”《清稗类钞·粤西偶记》中也说:“粤西平乐(广西壮族自治区东部)等府,山中多猿,善采百花酿酒,樵子入山,得其巢穴者,其酒多至数石,饮之,香美异常,名曰猿酒。”

这些不同时代、不同人关于“猿猴造酒”的记载,听起来近乎荒唐,其实倒很有科学道理。我们知道,当成熟的野果坠落下来后,由于受到果皮上或空气中酵母菌的作用而生酒,这是一种自然现象。那么,猿猴在捡到发酵的野果后,偶然地尝一尝,觉得别具风味,于是,从捡拾进而将野果采下来,放在“石洼中”,让它受自然界中酵母菌的作用发酵,而后再享用,是完全可能的,当然,猿猴的这种“造酒”’,充其量也只能说是“造带有酒味的野果”,与人类的“酿酒”,是有质的不同的。前者纯属生物学适应的本能性活动,后者则是完全有意识有计划的活动。

神农氏造酒说

  假托神农氏的《神农本草》,载有酒的性味,说明早在远古的神农时代,就已经有酒了。

  据古代传说,“神农氏”教民种植五谷、“作陶”、“识衣”、作“市”,还尝百草,治民疾病。神农氏所处的时代,应该在新石器时期,即我国的半坡氏族时期,当时我们的先民已进入定居农耕的时代,距今大约五、六千年左右。在定居农耕的神农时代,人们发明了酒,这个推断是比较可靠的。这个推理与我国考古学的结论也是一致的。1957年在河南陕县庙底沟

出土的陶制酒碗,距今约五千二百多年。1959年山东大汶口出土的造型完美的高脚、三脚、平脚酒器,如尊,距今约四千多年的历史,这些文物确凿地证明,酒在我国的起源,不仅早于文字记载(甲骨文距今三千五百多年),而且也大大早于古代传说中的仪狄、杜康所处的年代。

   所以,酒发明于人类依靠稼穑维持生活的农耕经济时期,归之于代表一个时代的神农氏很有道理。

仪狄作酒说

   仪狄作酒说,始载于先秦史官所撰的《世本》一书。原书已佚,现在只有清代人的辑逸本,该书的记载并不可靠。《世本》说:“仪狄始作酒醪,变五味;少康作秫酒。”三国时期蜀汉学者谯周的《古史考》也说:“古有醴酪,禹时仪狄作酒。”此外,《吕氏春动》、《战国策》和《说文解字》中都有类似的记载:仪狄是夏禹手下的一个巨属,他经过一番努力,造出

了美酒,奉献给夏禹品尝。夏禹喝后,觉得的确很好。可是这位“圣君”不仅不奖励仪狄,相反却疏远他,自己也和美酒绝了缘,还说什么,后世一定会有因为酗酒而误国的君王。

  但是,古籍中记载,矛盾之处很多,如《黄帝内经》中,记有黄帝与医家歧伯讨论用酒治病的话;孔子八世孙孔鲋撰的《孔丛子》中说帝尧、帝舜都是酒量很大的君主。黄帝、尧、舜,都早于夏禹,可见说夏禹的臣属仪秋“始作酒醪”是有问题的。事实上,用粮食酿酒是一件很复杂的事,单凭个人力量难以完成。很可能,仪狄是一位善酿的大师,他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完善了酿造的方法,酿出了质地美好的酒醪,从而出了名。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第一册中说:“相传禹臣仪狄开始造酒,这是指比原始社会时代的酒更甘美浓烈的旨酒。”这种观点可能比较符合实际。

杜康造酒说

  由于曹操乐府诗《短歌行》中“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名句的影响,杜康造酒说在民间特别流行。

  杜康到底是什么时代的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说文解字》中说,“少康,杜康也”,少康是夏朝第五代君主。宋代窦革认为,杜这个姓,是周朝才有的。周武王灭纣建周后,把商代豕韦氏封于杜(今西安市东南),其后裔在周宣王时做官,称杜伯,为周宣王所杀,子孙逃至晋国,才以封地杜为姓。因此,如果有杜康这样一个人,应该是春秋时代人,最早不会在周朝以前。可见杜康出世太晚,不可能是酒的始作人。

  但是,有一点却值得注意,《说文解字》“帚”条文中说:“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明确提到杜康是“秫酒”的初作者。这个说法,很可能比较符合实际。我国最早的粮食栽培作物是黍、稷、粟、稻,后来才有高粱。杜康很可能是周秦间一位著名的酿酒大师,凭着他对高梁的认识,开始用它的种子酿酒,留下的高粱秸则制成箕、帚等工具。由于高梁是极好的酿酒原料,酿出的酒味道不同凡响,格外美好,杜康之名也因之鹊起。宋代《酒谱》的作者窦革也是这样推论的。

   我国古代,有人把杜康尊奉为酒神,至今在中原地区还流传着“杜康醉刘伶”的传说。说晋代洛阳城南有家“杜康酒店”,店主名叫杜康,他在店门口挂了一副对联,上联是“猛虎一杯山中醉”,下联是“蛟龙两盏海底眠”,横批是“不醉不要钱”。当时“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见后大怒,说:“何人敢出此狂言?”于是连饮三杯,一醉不起。妻子以为他死了,就把他埋了。三年后,杜康抱着酒坛子来到刘伶家讨账,刘妻生气地说:“他喝了你的酒就醉死了,你还要什么账?”杜康笑道:“他是醉了,哪里是死了?”

  于是来到刘伶坟前,拍着酒坛子叫道:“刘伶刘伶快起来,杜康又给你送好酒来了!”说也奇怪,话音刚落,只听晴天一声霹雷,刘伶忽然红光满面地从坟中走了出来,并且连声说:“好酒,好酒,真是好酒, 我要成仙啦!”杜康忙上前搀住他说:“我这酒仙就是专程来接你这醉仙的。”于是二人驾起五彩祥云飘然而去。这神奇的传说,虽是后人的编造附会,但毕竟也反映了古人对酿酒大师杜康的崇敬心理。

“不由奇方”说

  可以肯定,最初的酒绝不是有意制造而是无意中发现的。南宋周密撰的《癸辛杂识》中曾记载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他的朋友仲宾家有个梨园,梨树粗大,一般年景每株树能收二车梨。一年大熟,梨产量数倍于常年。到处都是梨,卖不出去,于是拿去喂猪。他觉得很可惜,于是就用大缸将一些味道很甜的梨收起来,盖上盖,用泥封上口,藏起来,以备以后取食。过了半年多,就把这件事情忘却了。一天到园中散步,忽然闻到酒气熏人。开始疑心守园的人在酿酒,因而向他们讨酒吃。而守园人坚决不承认酿酒。找来找去,才发现是藏梨的大缸发出的酒气,打开一看,满缸之梨已化为清水,“清冷可爱,湛然甘美,真佳酿也”,成了一缸好酒,喝了之后,全园的人都大醉。从此学会了酿梨酒之法。这段记载是人类学习酿酒之法的缩影。

  同样道理,剩饭在适当温度湿度下滋生了酵母菌,就会变馊,馊到一定程度,恰好就是酒味。晋朝人江统的《酒诰》一文中,早就指出了这个秘密,他说:“有饭不尽,委余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可见,酒是自然创造的,人是从自然中学会酿造酒类的。这不是哪一个天才的发明,更不是哪位神明的赐予。

“不由奇方”的科学推论,并不是传说,但也属酒起源范围,故列于此。
发表于 2008-2-3 22:12 | 显示全部楼层
俺其实想知道嫁娶礼仪。。。。。。。。。。。特别是满清时期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江湖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Sitemap| 金庸江湖

hanxueqianhunxiao@qq.com

Copyright © 2004-2024 www.jyjh.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GMT+8, 2024-11-15 21:31 , Processed in 0.030018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