婧兰格格
发表于 2006-7-14 17:06
<FONT size=3>吕夫人:渤海中学董事长说,给月薪一千,还给房,还不用坐班。要是放不下水氡观测,还给他专门找一口井。 </FONT>
<P><FONT size=3>张庆洲:为什么不去呢?是不是地震局给得报酬更多?</FONT></P>
<P><FONT size=3>吕兴亚:我说你可别笑话我,早年一分钱也没有。80年代吧,唐山和秦皇岛分家了,你猜给多少?一天一毛!这两年秦皇岛地震局来了个新局长,说这也太少了,就一年给360块了。</FONT></P>
<P><FONT size=3>吕夫人:他不会挣钱也不会花钱。前几年我说给他做一件衣裳,他说做那干什么,还得花布票!你说,都什么年月啦……</FONT></P>
<P><FONT size=3>张庆洲:您现在的水氡分析数据报给哪儿?</FONT></P>
<P><FONT size=3>吕兴亚:报秦皇岛市地震局,然后由他们报国家地震局,可能是入网了吧。我这个点30年了。</FONT></P>
<P><FONT size=3>我连续观测这么多年,扔了可惜呀,尽义务也不能扔!</FONT></P>
<P><FONT size=3>吕老从1970年测报地震至今已整整30年,退休在家仍然搞水氡观测。楼下的贮藏室别人家放杂物,他家却建成了小试验室。我参观的时候,心灵深处产生了一种久违的震撼!</FONT></P>
<P><FONT size=3>写字桌中间是化验水氡的仪器,铭牌是:上海电子仪器厂出品,型号FD-105K。左边是一个小型真空泵,右边摆着一个厚厚的记录本,封面上印着:</FONT></P>
<P><FONT size=3>水氡观测记录</FONT></P>
<P><FONT size=3>FD-105K</FONT></P>
<P><FONT size=3>使用时间:1999年12月-2000年 月</FONT></P>
<P><FONT size=3>负责人:吕兴亚</FONT></P>
<P><FONT size=3>国家地震局制</FONT></P>
<P><FONT size=3>观测记录本旁边是一个试管架,摆满了大大小小的试管。</FONT></P>
婧兰格格
发表于 2006-7-14 17:08
<FONT size=3>我望着吕老苍苍白发,心底油然升起一种敬意。我记得一位伟人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这才是最难最难的呵! </FONT>
<P><FONT size=3>吕老就快一辈子了,他向地震部门几乎是无偿提供着每一天的水氡观测数据。祖国的北方冬天很冷,有雪也有冰;夏天很热,有雨也有雷;春天又常常是风沙弥漫……为了保证水氡观测质量,他把水点选在距山海关17华里的疙瘩岭山区的天然自流泉,每天往返34华里取水样。对每一次观测,每一个数据,每一条曲线,从来不敢掉以轻心。他们取得了大量原始数据,仅地磁一项就积累了十万多个数据。他们从未草率地对待任何一个异常,轻易作出一个结论。每当出现明显趋势异常或有短临预报时,都会加密观测次数和分析会商。</FONT></P>
<P><FONT size=3>30年了,他取水样化验未间断一天。30年了,吕老也吃五谷杂粮,身体就没有不适的一天吗?我望着吕老送给我的史料,在遗憾的同时更感到一种心痛!</FONT></P>
<P><FONT size=3>我与老人相视无语,只有石英钟有节奏的嗒嗒声。在整整30年的风风雨雨中,吕老太老了,我不知道吕老坚持至今的取水样化验氡值的日子还有多远……应该记住这位老人,我想。</FONT></P>
<P><FONT size=3>吕老轻轻地从茶几上的史料中抽出一张泛黄的八开纸,笑容在脸上骤然凝固了。他的声音很沉重。</FONT></P>
<P><FONT size=3>这是山海关一中于1976年7月7日和22日先后两次向河北省、天津市和唐山地区地震部门提出的书面预报意见:……7月中下旬,渤海及其沿岸陆地有6级左右地震。</FONT></P>
<P><FONT size=3>张庆洲:您能像讲课那样,通俗易懂地讲一下唐山大地震前的预测预报情况吗?我是外行,读者们大都也是外行。</FONT></P>
<P><FONT size=3>吕兴亚:这是地应力、水氡、磁偏角旬均值变化曲线图。</FONT></P>
<P><FONT size=3>地应力最早出现异常。75年7月以前曲线是平稳的。75年8月至76年5月,曲线已形成鼓包形趋势异常,异常幅度高达70微安。我们断定这是大震前兆。76年6、7月份曲线开始回升,并出现跳动。7月中旬地应力仪表针大幅度摆动,有时还出现小幅度颤动,这反映了震源局部岩层产生了微破裂的应力变化,可能震源岩层即将发生大破裂。</FONT></P>
<P><FONT size=3>地应力不断积累加强,地下岩层的物理化学性质就发生变化。地下水中氡气受到压力影响,压力大的地方向压力小的地方迁移增强,含量会发生变化。75年8月初,氡含量50几个埃曼,76年4月高达89.1埃曼。我们认为这是大震前兆。76年5月氡值大幅度下降,7月又有回升趋势,突跳变化明显,预示进入临震阶段。</FONT></P>
婧兰格格
发表于 2006-7-14 17:09
<FONT size=3>磁偏角异常变化75年9月10日开始,76年3月10日出现峰值,连续渐变异常182天,最大变化幅度3.5'左右。</FONT>
<P><FONT size=3>根据连续渐变天数T,计算震级为8.4级。</FONT></P>
<P><FONT size=3>因为没有报大震的经验,只报了6级左右。</FONT></P>
<P><FONT size=3>发震时间:我们在1976年7月7日和22日上报预报意见时,主要根据磁偏角日均值曲线快要恢复到1975年9月10日异常开始的水平,也就是说整个异常临近结束,又综合了地应力、水氡、土地电异常变化,认为这次地震很可能在7月中下旬发生。</FONT></P>
<P><FONT size=3>震中估计:从变化曲线上看,连续渐变异常段磁偏角是向西偏的,故震中在我台站西部地区内。当时我们已积累了六年多的经验,从磁偏角曲线特征上分析,这次地震很可能发生在渤海及其沿岸陆地。</FONT></P>
<P><FONT size=3>张庆洲:这样一个大异常,哪一级地震专家来核实过?</FONT></P>
<P><FONT size=3>吕兴亚:唐山大地震前夕我去石家庄开地磁会去了。我把测报小组的工作交给了物理何老师。1976年7月26日我返回山海关。何老师说,唐山地区地震队来了两个同志,看了仪器设备也看了坐标图,认为异常确实存在,让咱们继续观察。</FONT></P>
<P><FONT size=3>张庆洲:你们计算是8.4级,为什么只报6级左右呢?</FONT></P>
<P><FONT size=3>吕兴亚:如果报8.4级不是太大了吗?我们还做不到那么精确。反过来说,当时报6级左右也是很犹豫的,因为计算是8.4级。</FONT></P>
<P><FONT size=3>张庆洲:大地震一天天临近的时候,您着急吗?</FONT></P>
<P><FONT size=3>吕兴亚:时间进入1976年7月下旬以后,我的神经就绷得很紧了!就连走路、吃饭、说话都绷着弦,因为异常太大了!</FONT></P>
<P><FONT size=3>七•二八夜里大地一晃,我腾地一下挟着大闺女就跑出来了。</FONT></P>
<P><FONT size=3>1976年10月18日,山海关一中向河北省、天津市、秦皇岛市以及唐山地区地震队等地震部门发出了书面地震预报:11月15日(±3天),西南部的天津、沧州可能发生7.1级地震。</FONT></P>
<P><FONT size=3>1976年11月15日,天津宁河一带果然发生了6.9级强震。</FONT></P>
<P><FONT size=3>我注视着泛黄的地震预报底稿陷入沉思。山海关一中对海城、唐山、宁河大震的预报无疑是成功的,只是震中位置还精确不到具体地点。吕兴亚说,对一个单独台站来讲,要准确地预报震中位置很难,最好是多台站、多手段的综合分析。</FONT></P>
<P><FONT size=3>我想,唐山大地震前夕,许多台、站都曾发出了临震警报,关键性的综合分析工作应该由谁来做?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室收到这些信息了吗?如果收到了,他们至少也应该在百忙之中交代一下。如果没有收到,这些弥足珍贵的地震预报意见还沉睡在哪一级官员的办公桌里呢?</FONT></P>
婧兰格格
发表于 2006-7-14 17:11
<P><B><FONT size=3>这个大震最低6.7级,最高可达7.7级</FONT></B></P>
<P><FONT size=3>侯世钧,男,1964年7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物理系。</FONT></P>
<P><FONT size=3>1964年8月,分配到唐山地区乐亭城关中学(“文革”期间更名乐亭红卫中学)任初、高中物理课理化教研组长。</FONT></P>
<P><FONT size=3>1969年,渤海地震后,红卫中学成立了地震测报小组。</FONT></P>
<P><FONT size=3>1970年1月,参加首届全国地震工作会议,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FONT></P>
<P><FONT size=3>对1976年7月28日大地震后的序列强余震基本做出了准确预报。为此被评为河北省科技先进工作者,并被推荐为参加首届全国科技大会的候选人。</FONT></P>
<P><FONT size=3>侯世钧圆脸盘,个不高声调也不高,很慈祥的老人。</FONT></P>
<P><FONT size=3>他把满满一提袋资料小心翼翼地展现在我面前。那份极其珍贵的 地震预报意见,16开纸上方的订书钉一层锈迹。我抚摸着这些珍藏了二十多年的史料,只觉眼中一潮。</FONT></P>
<P><FONT size=3>唐山震后时间不长,一名记者来到了乐亭红卫中学。侯世钧跟他谈了很长时间。记者说,这些事不可能见报,但是作为青少年开展科技活动,有可能写一写也不一定能发表。记者说,没法说!还真没见报。</FONT></P>
<P><FONT size=3>当时去红卫中学参观的人多极了。什么地球物理所的,什么生物所动物所化学所的,一拨一拨地来看资料了解情况。</FONT></P>
<P><FONT size=3>乐亭红卫中学有三种观测手段:国家地震局地震地质大队出的地应力仪、地磁偏角测量仪和地温测量仪。再就是他们埋没的土地电,极距75米,地下走电缆。乐亭没有大工厂,干扰小。土地电埋设在田野里,就连小工厂也没有。</FONT></P>
<P><FONT size=3>侯世钧成功地预报过多次地震,震级和发震时间主要是地应力,趋势参考土地电,几种手段各有千秋。</FONT></P>
婧兰格格
发表于 2006-7-14 17:12
<FONT size=3>乐亭红卫中学从1969年成立地震测报小组,一直到1976年唐山大地震,在将近8年的时间里,一天观测三次,早8点中午12点晚5点,每晚填图、分析。这项工作要持之以恒,风雨无阻,一天也不能中断。</FONT>
<P><FONT size=3>从1974年开始,他们每天给地震办报数据。那阵儿是手摇电话机呢,摇几下总机电话员出来了,然后让她接县地震办。给地区地震队是用信报,特意印了一个表,三天一报数。</FONT></P>
<P><FONT size=3>1975年10月出现异常。唐山地区各监测台、站关于地震的呼声比较高。1976年5月,二中田金武老师给他写来一封信,探讨内蒙古和林格尔地震以后的异常趋势,震情是结束了还是一个新的转折?他回信说,和林格尔地震后是有变化。1975年12月份开始出现异常,和林格尔地震是一个转折,异常还是继续发展。</FONT></P>
<P><FONT size=3>1976年6月份,乐亭县地震办公室在县招待所召开了地震会商会,乐亭红卫中学正式提出:</FONT></P>
<P><FONT size=3>七月中下旬,我区附近将有大于五级的破坏性地震。</FONT></P>
<P><FONT size=3>1976年7月16日,异常越来越明显,幅度也加大了。侯世钧思想斗争了好长时间,又发出了书面地震预报意见。为什么有思想斗争?侯世钧说,发书面地震预报意见是一件慎之又慎的事,如果发了而没有震,那……怎么交待?谁也不是瞎发的。当时华国锋有指示,京津地区5级以上地震要在24小时内作出预报。</FONT></P>
<P><FONT size=3>虽然是慎之又慎的大事,侯世钧认为大地震即将爆发,所以才发了书面临震预报意见,并加盖了学校的公章。</FONT></P>
<P><FONT size=3>侯世钧沉默了。他双手捧给我一份信函。由于年代久远,纸页之间有点粘,我一点一点地揭开了这页尘封已久的历史。</FONT></P>
<P><FONT size=3>地区地震办公室负责同志:</FONT></P>
婧兰格格
发表于 2006-7-14 17:14
<FONT size=3>现将我们这里情况简要汇报如下。</FONT>
<P><FONT size=3>从1975年12月23日到1976年4月10日,我们这里东西道土地电出现正弦形异常,原来以为是4月6日河(和)林格尔6.3级地震所引起的,现在看起来不是。因为即(既)然有那么明显的长趋势异常,就应该有明显的临震异常,可是没有。据此,我们推算在7月中下旬我区附近将有大于5级的破坏性地震。此预报意见早在6月初县地震会上提出,不知已转告否?</FONT></P>
<P><FONT size=3>另据地应力135°档情况看,也出现了长趋势异常,且坡度幅度都较大。</FONT></P>
<P><FONT size=3>磁偏角从4月初也有长趋势异常。南北道土地电也出现了明显异常。</FONT></P>
<P><FONT size=3>另外,根据东西道土地电日均差“二倍法”推算,7月23日渤海将有较大一点的地震发生,因为这有长趋势异常背景值得注意。综合以上情况,我们预报:</FONT></P>
<P><FONT size=3>在7月23日前后我区附近西南方向将有大于5级的破坏性地震发生。</FONT></P>
<P><FONT size=3>如需要可供资料。</FONT></P>
<P><FONT size=3>致以革命敬礼</FONT></P>
<P><FONT size=3>乐亭县红卫中学地震科研小组</FONT></P>
<P><FONT size=3>1976年7月16日</FONT></P>
<P><FONT size=3>说明:原件一式二份上报地区地震队和地区地震办公室。原件加盖“乐亭县红卫中学革命委员会”公章。……</FONT></P>
<P><FONT size=3>很显然,这不是临震预报的原件,是发出原件后追发的一封信函。文中在分析趋势性背景时,提到了1976年4月6日内蒙古和林格尔地震。这是在中国地震史上很重要的一次地震,因为在这以后再也没有发生4.5级以上的地震,又过了113天便爆发了唐山大地震。</FONT></P>
<P><FONT size=3>和林格尔地震为何模糊不了唐山地震监测网的视野?像杨友宸、田金武、侯世钧、马希融、吕兴亚……他们和某些地震专家一样,也同样注视着和林格尔地震,却没有漏报唐山大地震。</FONT></P>
<P><FONT size=3>1976年7月23日,唐山地区地震队两个专家来落实异常。他们开始并不是特别相信。侯世钧把东西道土地电、南北道土地电以及南北异极土地电、地应力、地磁等预报依据和图纸资料介绍给他们以后,他们又考察了仪器设备情况,心里也不安了,说回去详细向队里汇报,有什么情况保持联系。地震专家要走了,侯世钧就有点急。</FONT></P>
<P><FONT size=3>他说,我们这里异常变化非常明显了。又说,根据我的计算,这个大震最低是6.7级,最高可达7.7级!</FONT></P>
婧兰格格
发表于 2006-7-14 17:16
<FONT size=3>乐亭红卫中学书面预报意见只报了“大于5级的破坏性地震”,为什么又强调这个大震最高7.7级呢?侯世钧说,还不敢那样报。一是缺乏报大震的经验,二是5级以上就要逐级向上报了。白纸黑字,这是要承担责任的! </FONT>
<P><FONT size=3>1976年7月23日下午,地震专家走了,“泥牛入海无消息”。乐亭开始下大雨。校园里有一口地震观测井,原来打水要系上三四米长的绳子,地下水位涨上来,坐在井沿就能洗脚。显然,这不仅仅是下雨的原因。</FONT></P>
<P><FONT size=3>1976年7月24日,雨仍然下着。呈米字形的四道地电,有三道把表烧毁!从1969年至1976年,也曾遇到无数次下雨,但没有微安表同时烧毁的现象。只能换上新表继续观测。这一天侯老师终生难忘。也许是太相信自己的数据和图纸,也许是太相信自己的分析和结论,也许是知道大震即将来临,他望着一群天真可爱的孩子再也受不了了,竟然在课堂上宣读了地震预报意见。下课了,他还鬼使神差地通报了一些教师。</FONT></P>
<P><FONT size=3>这样做严重违纪。他知道。 </FONT></P>
<P><FONT size=3>侯世钧的临震预报是7月23日左右,白纸黑字无法更改。如果说24、25日没有震,他还不是特别担心的话,那么到了26、27日,侯老师全身的神经的的确确是绷紧了!</FONT></P>
<P><FONT size=3>侯世钧监视这个大震已经太久,各种监测手段充分证明这是与和林格尔地震无关的大震。数据是可靠的,分析是严谨的,计算是无误的。所以才敢把临震预报通报给一些老师和学生,才敢跟调查核实的地震专家明确地讲,这个大震最高可达7.7级!</FONT></P>
<P><FONT size=3>可是它不震。</FONT></P>
<P><FONT size=3>这个大学物理系的毕业生,莫非真是虚报了?侯世钧心情也很矛盾,又希望震又不希望震。</FONT></P>
<P><FONT size=3>7月27日黄昏。侯世钧在血色黄昏中铜像般伫立着,一颗焦躁不安的心也随着夕阳坠入了地平线。他的临震预报对地震界来说是虚报,对老师和同学来说可是撒了一个弥天大谎!</FONT></P>
<P><FONT size=3>夜里十点左右,侯世钧无奈地回到了宿舍。为了能及时逃生,依然没有锁门,门里边支了一根小木棍。他翻来覆去睡不着,听着爱人均匀的呼吸声……大地震轰然而至。</FONT></P>
婧兰格格
发表于 2006-7-14 17:17
<FONT size=3>侯老师挟着孩子窜出了门外。因为没锁门,一点逃生的障碍也没有。他爱人紧跟着出来了。刚逃离宿舍,山墙便轰轰隆隆地倒塌了。大地剧烈地摇撼,人根本站不住。侯老师右手抱着一棵树,左手挟着孩子。那一年孩子六岁。</FONT>
<P><FONT size=3>在我采访结束的时候,候老师说我还有话想说。我望着他恳切的目光重新打开了录音机。我们忘记了吃饭,我倾听着一个曾经无私地付出青春岁月,白发苍苍依然不敢忘记祖国地震事业的老知识分子悲凉的心声。</FONT></P>
<P><FONT size=3>我虽然不搞地震预报了,可这些年来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唐山大地震从整个预报形势来看,如果落实了周总理专群结合的方针,也就是说地震专家和群策群防结合起来,中国地震界应该作出临震预报。</FONT></P>
<P><FONT size=3>唐山地区的群策群防水平,当时在全国也是很高的,关键是有一批人层次比较高,大部分是大学本科毕业的老师们。当时就教那么一点书,还有精力从事地震研究。像吴宝刚、周萼夫妇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文革”的初中很轻松。他们都提出了唐山大地震的预报意见。可是,本该抓住的却没有抓住……遇难的死不瞑目,幸存的遗恨了这么多年。</FONT></P>
<P><FONT size=3>我觉得临震预报还是要依靠专群结合。</FONT></P>
<P><FONT size=3>乐亭红卫中学的预报意见也是专群结合的成果。唐山大地震之前,说了那么多年有震有震,国务院还专门下发了69号文件,我们就提高警惕了,观测仪器就明显了。如果没有长趋势的预报意见,我们也不见得能分析出来。应该说,专群结合才能做出比较准确的临震预报。</FONT></P>
<P><FONT size=3>我们国家对专业地震部门很重视,跟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投入的财力也比较多。但是这些年群策群防不知为什么不提了。唐山大地震前临震信息那么多,今后还会再看到吗?唐山地区近百个测报点,都有不同程度的异常,那时一分钱也不给还常年坚持,每天测三遍风雨无阻……</FONT></P>
婧兰格格
发表于 2006-7-14 17:19
<FONT size=3>像吕兴亚那样坚持下来的人恐怕是不多了。</FONT>
<P><FONT size=3>我1983年从乐亭红卫中学调出来,临走曾经交待了一个留校的学生,我说一定要把地震监测坚持下去啊!八九年我回去一次,那间原来摆满监测仪器的小屋,早已人去楼空。</FONT></P>
<P><FONT size=3>小屋在校园边,很清静,搞地震监测挺好的……</FONT></P>
<P><B><FONT size=3>一幅起伏跌宕的水氡观测记录 </FONT></B></P>
<P><FONT size=3>北方的春天。</FONT></P>
<P><FONT size=3>我一进入滦南县境,就感到城市和乡村的差别了。宽敞的柏油路偶尔有一辆汽车惬意地飞过。空气真鲜啊,五脏六腑都透亮了。天空格外的蓝,一眼望出去好远。路边的麦浪,一波一波柔柔地卷过来,宛若翠绿的宽阔无边的毯子,毛绒绒的透着诱人的新鲜气息。</FONT></P>
<P><FONT size=3>清晨的安狼坨庄,还在静谧之中。</FONT></P>
<P><FONT size=3>安继辉,精瘦,头发花白,不大的眼睛非常有神。他从1963年开始在唐山市自来水公司化验室从事水质化验。1981年调生产科,然后到开发公司当书记,然后调任引滦入唐净水厂筹建组组长,再然后就是退休了。</FONT></P>
<P><FONT size=3>我随主人进了正房,很简陋。土炕正中摆着一张小方桌。</FONT></P>
<P><FONT size=3>他把一大摞一大摞落满灰尘的东西搬上小方桌,说,人事科的同志通知我你要来,我把资料都准备好了。我随手拿了一本毛主席语录,红塑料皮里头竟是工作日记,我信手翻起来。</FONT></P>
<P><FONT size=3>1974.11.16</FONT></P>
<P><FONT size=3>河北省 地震工作群测群防经验交流会在保定高碑店召开。</FONT></P>
<P><FONT size=3>174人参加,其中专业人员57名。</FONT></P>
<P><FONT size=3>……</FONT></P>
<P><FONT size=3>1975.7.27</FONT></P>
<P><FONT size=3>营口市地震办公室主任郭:介绍防震抗震情况:</FONT></P>
<P><FONT size=3>一、灾情……</FONT></P>
<P><FONT size=3>……</FONT></P>
<P><FONT size=3>在唐山,我还没发现过这么完整的记录。</FONT></P>
婧兰格格
发表于 2006-7-14 17:21
<FONT size=3>安继辉淡淡地说,这些都是工作记录。你再看看这个,这几大本是水中氡含量测定原始记录。表格已经破旧,像是旧书摊上的古籍。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比古籍也许更有价值。“水中氡含量测定原始记录”从1974年4月26日一直填写到1976年7月27日。</FONT>
<P><FONT size=3>这是历史的见证。</FONT></P>
<P><FONT size=3>安继辉真是一个有心人。这些资料在公司放着,他真怕有一天当废纸卖了,就拿家来了。唐山地震以后,水氡资料汪成民和尹汉年借过,他们是搞地下水研究的科学家。安继辉的地电资料却没一个人问过。</FONT></P>
<P><FONT size=3>唐山市自来水公司不仅测水氡,还有土地电,土地电是1974年埋设的。一天测三次,数据处理取平均值。75年雨季也没什么干扰。平时是38微安左右,最高不过40微安,很稳定的。</FONT></P>
<P><FONT size=3>1976年7月25日,微安表打到头了,打到100微安。安继辉还清楚的记得,那天雨不大,就感到很突然。他怕电阻有问题,就把电阻拆了重新接线,还是100微安。后来干脆就没法测了。那天是礼拜日。7月26日他又修,还是不中,还是100微安!7月27日又打到头了。他根据地电异常,还有水氡异常,27日晚上拨通了市地震办公室的电话,是姓刘的女士接的。</FONT></P>
<P><FONT size=3>安继辉说找一下杨友宸。</FONT></P>
<P><FONT size=3>刘女士说杨友宸不在。</FONT></P>
<P><FONT size=3>安继辉说这两天有异常没?</FONT></P>
<P><FONT size=3>刘女士说没异常。</FONT></P>
<P><FONT size=3>安继辉想说微安表三天打到头的事。又一想,她不懂,就没说。刘女士是当老师的,调地震办来当一般工作人员,值班打杂没正经事。安继辉就在化验室整理明天会商的材料:</FONT></P>
<P><FONT size=3>地电异常。</FONT></P>
<P><FONT size=3>水氡异常。</FONT></P>
<P><FONT size=3>……</FONT></P>
<P><FONT size=3>7月27日晚上,有人组织分析分析就好了……安继辉沉默了。唐山市地震办每周三会商,可是发现异常要立即上报,无论是谁值班,地震前兆异常还是要报!至于为什么安排杨友宸去干校,为什么调一个老师到地震办公室,那就是“权力”的事了。</FONT></P>
婧兰格格
发表于 2006-7-14 17:23
<FONT size=3>我对水氡监测与地震的关系是个门外汉,真诚地叫了几声安老师,对水氡才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氡是一种放射性气体。是地壳岩石中放射性元素铀、镭衰变的中间产物……氡气可以被地下水溶解。地下水中氡的含量以浓度单位——埃曼表示。在水中溶解量的多少,受温度和压力的影响。测量地下水中的氡含量,能比较灵敏地反映地下应力和热流的变化。所以,地下水中氡含量与压力和震动有明显的关系。水氡异常表现为,中长期异常是缓慢上升。临震异常是水氡值出现单点或多点的突升与突降。 </FONT>
<P><FONT size=3>唐山市自来水公司水中氡含量测量于1974年4月26日开始,每天测量每天计算,每天填写原始记录表。</FONT></P>
<P><FONT size=3>安继辉翻阅着原始记录,你看,这是建陶院内的德胜井数据。这口井深300米左右,附近没有干扰,平时总是4点几埃曼。1975年12月6日7.74,12月11日7.08……数据处理后就明显了,峰值越来越高,波浪形地往上走。当时测的两口井:一是德胜井,二是十四中井。你看十四中的井:1975年5月26日2.08,7月1日2.18,7月14日2.59,7月22日2.4,7月25日2.35,7月26日2.43,7月27日2.5……</FONT></P>
<P><FONT size=3>结束了。“水中氡含量测定原始记录”截止到1976年7月27日永远地结束了。唐山市自来水公司的测定结果,在唐山地震前哪一级地震局的官员知道?有没有引起他们的关注?</FONT></P>
<P><FONT size=3>安继辉无法忘记,1976年7月中旬,国家地震局副局长查志远带队到唐山市自来水公司参观。在自来水公司会议室,安继辉挂上一幅起伏跌宕的水氡观测图表,向国家地震局的官员正式提出水氡异常……</FONT></P>
婧兰格格
发表于 2006-7-14 17:24
<P><B><FONT size=3>一份特大地震的完整震例</FONT></B></P>
<P><FONT size=3>姜义仓,1932年4月生人,高级工程师。</FONT></P>
<P><FONT size=3>天津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FONT></P>
<P><FONT size=3>1975年,任开滦赵各庄矿地震台台长。</FONT></P>
<P><FONT size=3>姜义仓个头不高,鼻梁骨有一块伤疤,那是大地震给这位地震台台长留下的痕迹。老人思维敏捷,谈起唐山大地震,那铬印般的记忆却时常打乱他的正常思维,积蓄已久的激动、愤怒和悔恨,搅成一个硬硬的死结,恐怕这一世是解不开了。</FONT></P>
<P><FONT size=3>新台长张力秋三十多岁,一头密实的黑发蓬蓬勃勃,四方大脸,很实在。他在一旁很少插话,静静地聆听着老台长的回忆。</FONT></P>
<P><FONT size=3>新、老台长陪我参观了地震台,外观不怎么起眼的二层楼,一层各房间竟都是监测地震的仪器设备:有压磁地应力仪和地震记录仪,24小时自动记录;也有先进的体积式应变测量仪,微机自动控制,每天出图……</FONT></P>
<P><FONT size=3>在一张大蓝图前面,我们不约而同地站住了。这张蓝图长2米高1米左右,图纸上方的黑体字震撼人心:</FONT></P>
<P><FONT size=3>唐山震例 一九七五年七月至一九七六年十二月</FONT></P>
<P><FONT size=3>图中纵坐标是地应力、土地电和磁偏角;横坐标是1975年7月至1976年12月每一天的日期。三种监测手段每一天的数值构成三条蛇一样的异常变化曲线,惊心动魄的唐山大地震明显地呈现出来!</FONT></P>
<P><FONT size=3>这就是历史。</FONT></P>
婧兰格格
发表于 2006-7-14 17:26
<FONT size=3>压磁地应力仪(北京地质仪器厂制造)安装在76米深的井底,这口井打到了唐山石灰岩。1975年7月份至11月中旬基本平稳,1975年11月15日开始呈上升趋势,1、2、3号受力元件上升最高达5欧姆,以后始终在这个高值范围内波动,一直到1976年7月10日才缓缓下降,7月15日恢复到原位,异常持续长达270天!1976年7月中旬下降,预示着岩石破碎,能量即将释放!</FONT>
<P><FONT size=3>土地电的南北(SN)和东西(EW)两条曲线在唐山大地震前两个半月就出现了正异常变化!</FONT></P>
<P><FONT size=3>磁偏角的变化曲线,从1976年1月20日开始就出现了大异常,数值始终居高不下……</FONT></P>
<P><FONT size=3>赵各庄矿地震台与唐山二中的磁偏角图形为什么惊人的相似?姜义仓回忆说,所以,唐山市地震办每周三的会商会议就讨论得十分热烈。各个单位都带着图纸和数据,会商时说白话不行。田老师就敢报大震,他很有经验,他的磁偏角一下来就有地震。对海城等几次地震都预测核实过,很准确。</FONT></P>
<P><FONT size=3>1976年7月中旬,国家地震局在二中召开的现场会,我们都参加了。田老师讲,唐山地区于7月底8月初将发生7级以上地震,可能达到8级。在以后的会商会议上,他的预测始终不变。他的图形反映了大地震,田老师报8级大地震,参加会商会的人都清楚。</FONT></P>
<P><FONT size=3>姜义仓遗憾地说,我报的是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FONT></P>
<P><FONT size=3>唐山大地震以后,国家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的专家来了,给了我们一个公式,根据我们这张图的数据计算:正是8级!</FONT></P>
<P><FONT size=3>我们没有这个公式,我们震前不懂啊!</FONT></P>
<P><FONT size=3>我们只知道要有一个大地震,但不知道大到8级!我们也是粗心,1976年7月26日早晨雾气蒙蒙的,马路上行人的头发都白了。就没有想一想,咱们这个地区冬天有雾,夏天哪来的大雾?我家邻居养的金鱼从鱼缸里跳出来了。林西南沙河的鱼在水面上翻白了……</FONT></P>
<P><FONT size=3>多少宏观异常!</FONT></P>
<P><FONT size=3>唐山大地震以后,几次6级以上的强余震我们都预报成功了。</FONT></P>
<P><FONT size=3>因为我们懂了。</FONT></P>
婧兰格格
发表于 2006-7-14 17:28
<FONT size=3>姜义仓老人陷入悔恨之中。那张巨大的蓝图,仿佛变成了蒙盖尸体的青单。地震专家们,在大地震之前来赵各庄地震台一趟多好啊!你们是不知道这里有这么多的异常,还是抽不出时间来?哪怕给我们一个公式也行! </FONT>
<P><FONT size=3>姜义仓并没指望地震专家来唐山。</FONT></P>
<P><FONT size=3>地震台台长脸一扬,鼻梁骨那块伤疤更显眼了。他说,杨友宸是市地震办主任,他很能干哪!他要是不去干校,我估计这个大震百分之六七十要报准了,这个人要立功的!唐山大地震中长期预报已经有了。各个监测台、站都昼夜监测,积极性特别高。杨友宸很有魄力,抗美援朝的军人。其实,1976年进入夏季以后,各台、站的异常就出现了。市里每周三的会商会上,他都强调:海城地震抓住了,唐山也要抓住!各个台、站也有这个决心。杨友宸很可能把地震监测网的异常资料,连同动物的异常,全部综合在一起,向市领导告急……</FONT></P>
<P><FONT size=3>我心里一惊。我采访了唐山地震监测网的那多人,几乎都有姜义仓这种看法,说如果杨友宸不调走就如何如何,他给地震监测网留下的印象怎么就这么深?我说,您能举个实例吗?</FONT></P>
<P><FONT size=3>地震台台长愣愣地瞅着我,又笑笑,似乎看透出了我的疑惑,实例?走,咱们看看那些挂图去,今天还有它的实用价值!</FONT></P>
<P><FONT size=3>在“水化学分析室”的东墙上,是《地震知识》的挂图,一共18幅。挂图是塑料模压的,立体感很强,有地球内部构造;地震前兆地光、地声;动物异常表现;水井冒泡翻花形态;地震避难场所;伤员的救护;地震烈度实况……整个地震全过程的再现!</FONT></P>
<P><FONT size=3>大地震发生以后,赵各庄矿地震台抢救仪器设备的同时,也扒出了全部《地震知识》挂图。这些挂图凝聚着杨友宸的心血。二十多年过去了,联合国的官员们来时,都伸出了大拇指!</FONT></P>
<P><FONT size=3>我们的“土”东西,老外们却很感兴趣。</FONT></P>
<P><FONT size=3>赵各庄矿地震台“大事记”记录:</FONT></P>
<P><FONT size=3>1995年2月14日 香港有线电视台拍片。</FONT></P>
<P><FONT size=3>1996年7月26日 联合国十年减灾委员会主席埃罗博</FONT></P>
<P><FONT size=3>以及科尔博士参观并拍照。</FONT></P>
<P><FONT size=3>1996年11月11 加拿大2名记者采访、拍照。</FONT></P>
<P><FONT size=3>1997年1月26日 联合国灾害科学与公共行政管理相结合全球计划项目国际研讨会代表四十多人参观。</FONT></P>
婧兰格格
发表于 2006-7-14 17:29
<FONT size=3>1999年12月3日 德国中部电视台拍电视片。 </FONT>
<P><FONT size=3>……</FONT></P>
<P><FONT size=3>我无法全部摘录下来。希腊、俄罗斯、日本等好多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和记者们先后来到这里参观、拍照和录相。我们的“土东西”呀,本土的,浸着血泪的土东西!蓝眼珠黄头发的老外们,唐僧一样翻山涉水而来,就为一部真经。可是,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多地震的国土上,有几人当回事了?我凝望着杨友宸的杰作终于明白了,唐山市地震监测网数以百计的地震工作者为什么怀念杨友宸;也似乎明白了,我在采访杨友宸的时候,老人为什么泣不成声!</FONT></P>
<P><FONT size=3>我离开了地震台,走在赵各庄静静的小路上,一轮血红色的夕阳正缓缓地下坠。一辆手摇车迎面缓缓地摇过来,我可爱的家乡啊,在哪都能看见手摇车!记起大毁灭前的最后一个黄昏,我心底陡然涌上一阵酸楚。</FONT></P>
<P><FONT size=3>二十多年倏然而过。我采访了唐山市及唐山地区的部分地震台站和监测点的当事人,他们各自都知道自己发现了临震异常,消息比较灵通的也只知道两三家有异常。我列举了几处有代表性的临震异常之后,他们竟都惊讶了。</FONT></P>
<P><FONT size=3>二十多年了,人们不知道在这场大劫难之前,各种监测手段曾出现过许多的临震异常,而且不是震前一两天才出现的!比如赵各庄矿地震台从1975年11月中旬出现异常,1976年7月中旬结束,异常长达270天!</FONT></P>
<P><FONT size=3>他们还各自跟我说过这样的话:唐山大地震以后,地震专家们来了,一拨儿一拨儿的,要图纸要资料,有的借了还了,有的干脆就没还。我恍然大悟,为数不多的地震专家们,也知道唐山大地震之前曾经出现过许多临震异常!</FONT></P>
<P><FONT size=3>我终于理解了中国地震界的苦衷。 </FON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