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谈毛泽东《卜算子。咏梅》词
<DIV><P ><FONT size=3>一</FONT></P>
<P > </P>
<P ><FONT size=3>毛泽东诗词在那个彻底打倒‘封资修’的年代里,几乎是人们唯一能看到的具有‘诗味’的旧体诗,接近人手一册,举国争读,因为不存在可资比较的参照物,以及对此人的‘神圣化’,《毛诗》也就获得了广泛认可与高度评价。</FONT></P>
<P ><FONT size=3>毛的诗词虽不及汉武魏武,终究不凡,不过这些评价相对于它实际达到的高度,未免高的太过离谱。</FONT></P>
<P ><FONT size=3>章立凡在《闲品毛诗》中,对其平仄<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合掌<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重字等问题多有指正。在我见过的品评毛诗文字中,说得最到位的,反而出自经济学家张五常:“毛的诗词,最大问题,乃是缺乏感情。否则应该是可以光芒万丈的”。</FONT></P>
<Palign=left><FONT size=3>他把毛泽东和辛弃疾做比较,说辛弃疾作为一代豪放派词人,却也有多首抒情诗流传与世,说明 辛弃疾也是个性情中人。有豪放的一面 也有婉约的一面。而毛泽东呢?纵观其全部诗词 似乎只有句抒情“我失骄杨君失柳”,于是从诗词上感觉 他不像是一个有七情六欲的人。</FONT></P>
<P ><FONT size=3>吴组缃对老同学钱钟书说:“你的书里什么都有,可就是没有你自己”。毛则正相反:诗里什么都没有,只有他自己。毛诗的每一句<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每一字几乎都是写给自己的颂歌——一个半人半神英雄之自画像。</FONT></P>
<P > </P>
<P ><FONT size=3>二</FONT></P>
<P > </P>
<P ><B><FONT size=3>在毛的作品中,《卜算子·咏梅》尤其为人所称扬:</FONT></B></P>
<Palign=left> </P>
<Palign=left><FONT size=3>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FONT></P>
<Palign=left><FONT size=3>风雨送春归,</FONT> <FONT size=3><BR>飞雪迎春到。</FONT><FONT size=3> <BR>已是悬崖百丈冰,</FONT><FONT size=3> <BR>犹有花枝俏。</FONT><FONT size=3> <BR><BR>俏也不争春,</FONT><FONT size=3> <BR>只把春来报。</FONT><FONT size=3> <BR>待到山花烂漫时,</FONT><FONT size=3> <BR>她在丛中笑。 </FONT></P>
<Palign=left><FONT size=3>对照陆游原词,不难见出境界之高下不同:</FONT><BR><FONT size=3> </FONT> <FONT size=3><BR> 驿外断桥边,</FONT><FONT size=3> <BR> 寂寞开无主。</FONT><FONT size=3> <BR> 已是黄昏独自愁,</FONT><FONT size=3> <BR> 更著风和雨。</FONT><FONT size=3> <BR><BR> 无意苦争春,</FONT><FONT size=3> <BR> 一任群芳妒。</FONT><FONT size=3> <BR> 零落成泥辗作尘,</FONT><FONT size=3> <BR> 只有香如故。 </FONT></P>
<Palign=left><FONT size=3>一清贵,一村野;一高华,一粗胚。相差不可以道里计。</FONT></P>
<Palign=left><FONT size=3>不过,在我看来此词除“反陆游词意而用之”的来历外,还有更显著的第二来源,是‘正其意而用之’:</FONT></P>
<P ><FONT face=宋体>卜算子</FONT></P>
<P ><FONT face=宋体> 南宋.严蕊</FONT></P>
<P > </P>
<P><FONT face=宋体> 不是爱风尘,</FONT></P>
<P><FONT face=宋体> 似被前缘误。</FONT></P>
<P><FONT face=宋体> </FONT> <FONT face=宋体>花落花开自有时,</FONT></P>
<P><FONT face=宋体> 总赖东君主。</FONT></P>
<P > </P>
<P ><FONT face=宋体>去也终须去,</FONT></P>
<P ><FONT face=宋体>住也如何住!</FONT></P>
<P ><FONT face=宋体>若得山花插满头,</FONT></P>
<P ><FONT face=宋体>莫问奴归处。</FONT></P>
<P ><FONT size=3>两首诗的思路<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句式若合符节,递嬗之痕迹极其明显。两诗之下阕比上阕更相似。归结到最后两句,更似出自一人手笔(严词“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毛词“待得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一问一答,此乐何极!</FONT></P>
<P ><FONT size=3>其实,毛化用改造他人诗词这不是孤例。周策纵先生就曾考证出《沁园春。雪》脱胎于胡适先生的《沁园春。新俄万岁》。具见唐德刚《胡适杂忆》,兹不赘。</FONT></P></DIV> 这首咏梅意境差好多噢,他那首有点牵强刻着之迹。我这样说,在那个年代是不是得给批斗 <P>毛泽东这首词入选了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材,我看过。提示里也说了,是毛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这词给小学生读,着实汗一把。毛泽东的词,辞藻不是重点。毛陆的这两首词,很难说谁高谁低。毛词艺术要比陆词逊色,但立意高于陆词。</P> <P>毛的诗词岂是只耽于字词的腐书生们能看出好来。</P>
<P>同样的一句出自毛之手和出自别人那是无论在意境上还是在气象上都是天壤之别,当然不是说毛的一定就好,而是那是自己的风格。</P>
<P>至于婉约类,毛的也不止个我失骄杨君失柳。有贺新郎,有几首七律,建议刘兄看看。</P>
<P>这首咏梅无论从立意还是手法,毛更高一筹,有博大的胸襟,有卓尔不凡的眼光,真正到了词的最高境界,是以意以韵取胜,不是词藻也不是艺术。</P> <P>这也丢上来了`</P>
<P>偶在初中学过``嘿嘿``</P>
<P>进来看看`还真怀恋初中生活`</P>
<P>看了这首诗又史我会到了初中</P> <P>个人意见,毛不适合写婉约的诗词,因为他的诗词总会透出些大气;</P>
<P>他比较适合写富有豪情壮志的诗词</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寒雪牵魂箫</I>在2006-10-29 18:08:19的发言:</B><BR>
<P>毛泽东这首词入选了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材,我看过。提示里也说了,是毛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这词给小学生读,着实汗一把。毛泽东的词,辞藻不是重点。毛陆的这两首词,很难说谁高谁低。毛词艺术要比陆词逊色,但立意高于陆词。</P></DIV>
<P>何止六年级的教科书里有啊1
<P>我们高三的教科书里也有!!不过,是第六册,第一章诗词章节的诵读篇!!
<P>我们写作文都讲求立意!!难道诗词不是??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如玉</I>在2006-10-29 17:56:18的发言:</B><BR>这首咏梅意境差好多噢,他那首有点牵强刻着之迹。我这样说,在那个年代是不是得给批斗</DIV>
<P>百丈高崖,千年玄冰,孤梅傲放,这般意境不美?
<P>师父是因为不知道毛写这首词的国内国际背景吧。当时好像是六一年还是六零年吧,西方大肆攻击中共是借马克思主义批修正主义是为了夺权,毛正是针对这个特定环境写的,悬崖百丈冰正是当时国际敌对分子,而梅花象征共产党人,既能顶住严寒,又不是为了“争春”,而只是为了“报春”,就如同当年他写的另一首“飞起玉龙三百万”那首末尾一句“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成三截,一截赠美,一截遗欧,一截还中国,环球同此凉热”一样,充满了大同世界的远大理想,言在此在意在彼,浑然天成,何来刻着之痕?</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谈无欲</I>在2006-10-29 20:40:57的发言:</B><BR>
<P>个人意见,毛不适合写婉约的诗词,因为他的诗词总会透出些大气;</P>
<P>他比较适合写富有豪情壮志的诗词</P></DIV>
<P>师弟此言大谬。诗本性情,岂有豪放婉约之分?
<P>易安也有“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之句,东坡亦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之叹,毛一生虽为国事奔波,然也是性情中人,他对杨开慧是至死不忘的,其中既有贺新郎·别友的前期之作,亦有虞美人·枕上之词,温婉缠绵而不失豁达之志,千古惟此一人耳。</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刘国重</I>在2006-10-29 17:47:31的发言:</B><BR>
<DIV>
<P><FONT size=3>一</FONT></P>
<p>
<P><FONT size=3>毛泽东诗词在那个彻底打倒‘封资修’的年代里,几乎是人们唯一能看到的具有‘诗味’的旧体诗,接近人手一册,举国争读,因为不存在可资比较的参照物,以及对此人的‘神圣化’,《毛诗》也就获得了广泛认可与高度评价。</FONT></P>
<P><FONT face=黑体 size=3>毛诗词并非被捧出来的。在近代以来,鲁诗毛词,无愧于诗界两颗巨星。惟有柳亚子勉强能与之相提,然才情有余气度不够,余者皆不足论。当然,我说的是古诗词,至于新诗各有各的看法。</FONT></P>
<P><FONT size=3>毛的诗词虽不及汉武魏武,终究不凡,不过这些评价相对于它实际达到的高度,未免高的太过离谱。</FONT></P>
<P><FONT face=黑体 size=3>毛的诗词绝不比汉武魏武差,魏武尚犹可说,毕竟开建安一派诗风,然不知道汉武以何与毛比?</FONT></P>
<P><FONT size=3>章立凡在《闲品毛诗》中,对其平仄<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合掌<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重字等问题多有指正。在我见过的品评毛诗文字中,说得最到位的,反而出自经济学家张五常:“毛的诗词,最大问题,乃是缺乏感情。否则应该是可以光芒万丈的”。</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3>他把毛泽东和辛弃疾做比较,说辛弃疾作为一代豪放派词人,却也有多首抒情诗流传与世,说明 辛弃疾也是个性情中人。有豪放的一面 也有婉约的一面。而毛泽东呢?纵观其全部诗词 似乎只有句抒情“我失骄杨君失柳”,于是从诗词上感觉 他不像是一个有七情六欲的人。</FONT></P>
<P><FONT size=3>吴组缃对老同学钱钟书说:“你的书里什么都有,可就是没有你自己”。毛则正相反:诗里什么都没有,只有他自己。毛诗的每一句<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每一字几乎都是写给自己的颂歌——一个半人半神英雄之自画像。</FONT></P>
<P><FONT face=黑体 size=3>毛诗之不可及处,在乎神识超迈,飘然而去,忽然而来,不屑屑于雕章琢句,亦不劳劳于镂心刻骨,自有天马行空,不可羁勒之势。</FONT></P>
<p>
<P><FONT size=3>二</FONT></P>
<p>
<P><B><FONT size=3>在毛的作品中,《卜算子·咏梅》尤其为人所称扬:</FONT></B></P>
<P align=left></P>
<P align=left><FONT size=3>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3>风雨送春归,</FONT> <FONT size=3><BR>飞雪迎春到。</FONT><FONT size=3> <BR>已是悬崖百丈冰,</FONT><FONT size=3> <BR>犹有花枝俏。</FONT><FONT size=3> <BR><BR>俏也不争春,</FONT><FONT size=3> <BR>只把春来报。</FONT><FONT size=3> <BR>待到山花烂漫时,</FONT><FONT size=3> <BR>她在丛中笑。 </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3>对照陆游原词,不难见出境界之高下不同:</FONT><BR><FONT size=3> </FONT> <FONT size=3><BR> 驿外断桥边,</FONT><FONT size=3> <BR> 寂寞开无主。</FONT><FONT size=3> <BR> 已是黄昏独自愁,</FONT><FONT size=3> <BR> 更著风和雨。</FONT><FONT size=3> <BR><BR> 无意苦争春,</FONT><FONT size=3> <BR> 一任群芳妒。</FONT><FONT size=3> <BR> 零落成泥辗作尘,</FONT><FONT size=3> <BR> 只有香如故。 </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3>一清贵,一村野;一高华,一粗胚。相差不可以道里计。</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3>不过,在我看来此词除“反陆游词意而用之”的来历外,还有更显著的第二来源,是‘正其意而用之’:</FONT></P>
<P><FONT face=宋体>卜算子</FONT></P>
<P><FONT face=宋体> 南宋.严蕊</FONT></P>
<p>
<P><FONT face=宋体> 不是爱风尘,</FONT></P>
<P><FONT face=宋体> 似被前缘误。</FONT></P>
<P><FONT face=宋体> </FONT><FONT face=宋体>花落花开自有时,</FONT></P>
<P><FONT face=宋体> 总赖东君主。</FONT></P>
<p>
<P><FONT face=宋体>去也终须去,</FONT></P>
<P><FONT face=宋体>住也如何住!</FONT></P>
<P><FONT face=宋体>若得山花插满头,</FONT></P>
<P><FONT face=宋体>莫问奴归处。</FONT></P>
<P><FONT size=3>两首诗的思路<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句式若合符节,递嬗之痕迹极其明显。两诗之下阕比上阕更相似。归结到最后两句,更似出自一人手笔(严词“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毛词“待得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一问一答,此乐何极!</FONT></P>
<P><FONT size=3></FONT> </P>
<P><FONT size=3>其实,毛化用改造他人诗词这不是孤例。周策纵先生就曾考证出《沁园春。雪》脱胎于胡适先生的《沁园春。新俄万岁》。具见唐德刚《胡适杂忆》,兹不赘。</FONT></P></DIV></DIV>
<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东野圣君</I>在2006-10-30 17:18:49的发言:</B><BR><BR>
<P>百丈高崖,千年玄冰,孤梅傲放,这般意境不美?<BR>
<P>师父是因为不知道毛写这首词的国内国际背景吧。当时好像是六一年还是六零年吧,西方大肆攻击中共是借马克思主义批修正主义是为了夺权,毛正是针对这个特定环境写的,悬崖百丈冰正是当时国际敌对分子,而梅花象征共产党人,既能顶住严寒,又不是为了“争春”,而只是为了“报春”,就如同当年他写的另一首“飞起玉龙三百万”那首末尾一句“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成三截,一截赠美,一截遗欧,一截还中国,环球同此凉热”一样,充满了大同世界的远大理想,言在此在意在彼,浑然天成,何来刻着之痕?</P></DIV>
<P>不能说冠以毛的名义就多好多好吧。同陆那首比起来,我不认为这首意境如何如何的美。
<P>说到背景,诗词寓背景于意,这没什么啊,但也不能代表我一定得先知道那个背景才能发现诗词的好。若真是这样,那也算不得好的,感受不到背景之意。</P> <P>“毛的诗词虽不及汉武魏武,终究不凡,不过这些评价相对于它实际达到的高度,未免高的太过离谱。”</P>
<P>见东野的回复。汉武在诗词方面何能与主席比?主席是很推崇魏武的,这两个人也确实有不少相似之处。不过单从历史成就看,魏武还不能和主席相比。</P>
<P>不同的人读相同的诗词会有不同的感觉,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心境读同一首诗词也会有不同的感觉。人的心底总是藏有各种各样的情感和触觉,流芳千古的诗句,是因为它总能把你某时某刻的感触书写得妙到毫巅,总能唤醒你心底深藏的,甚至你自己都不知道的感触。</P>
<P>单以《卜算子·咏梅》来说,陆词固然让人在黯然销魂之处回味那傲然高洁风骨,毛词又何尝不激起人内心的火热激情和乐观精神!</P>
<P>“一清贵,一村野;一高华,一粗胚。相差不可以道里计。”如果说刘兄之前所说的还有几分道理,那么从这句话之后,全是糟糠。</P>
<P>艺术的精髓在于自然。从这个意义看,根本就没有什么清贵村野高华粗胚之分。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并没有“高雅低俗”之分,只是欣赏他们的人群不同而已。</P>
<P>陶渊明以平淡见真意,因为当时社会阶级分得还不是那么鲜明,诗词还没有成为“上流社会”体现其“高贵”的专用品。而唐以来,诗词也开始被人为地区分“高贵与村野”了,韩愈这样的高官,写诗就讲究“雄奇”,是“高贵”了,可偏离了自然之道,反不及“村野之诗”更贴近人的感情了。至于宋以后的江西诗派等,更是如此。</P>
<P>的确,毛词在文字艺术上算不得大师级,但在立意上,自然流露的情感上,给读者的心灵震撼上,却够得上大师级。</P>
<P>很多时候,你站在自己的角度很难理解别人;更多时候,我们根本无法理解“伟人”的思想。这不是空话,大家自己应该都能体会的。所以,当有人说毛词“没有感情”之时,是否想到了毛是“非常人”,是千年难见的奇人,“燕雀焉知鸿鹄之志”,他表达感情的方式可能根本与我们普通人不同。</P>
<P>现在中央台热播“长征”,不知道大家看过没有。确实,我们这个时代的人真得难以理解当时的情景。但即便如此,当我耳边响起“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的时候,心中自然涌起一种不属于今天这个时代的感情,一种现代人可能已经逐渐丧失的感情。当我看到雄壮的金沙江月亮湾时,我耳边也会响起这句诗。</P>
<P>不是我们和毛诗词没有共鸣,是因为我们现在很少身处那种能引起共鸣的环境!</P>
<P>不是毛诗词有问题,是我们已经逐渐丧失了某种精神!</P>
<P>无论如何,一个身上的热血还能沸腾的人,一个还抱有乐观精神的人,在读毛诗词的时候,总会读出些什么,总会让人的精神为之振奋。</P>
<P>毛的诗词不适于寻章摘句,只适于把酒临风。毛的诗词更适合男人,不适合女人。</P>
<P>的确,毛喜欢引用或者化用前人的诗句。但他的引用一般都能使原句生出不同的境界,就这个功夫,绝大多数人就难以望其项背。要知道,在现代,可以独创的古体诗词佳句实在太少了。</P>
<P>举个简单的例子,“天若有情天亦老”,今天的学生有多少知道这是李贺的句子?毛的引用,彻底改变了这句子在李诗中的本意,使之大放光彩。</P>
<P>的确,毛的卜算子是模仿化用了严词,但这两首词才真的是“相差不可以道里计”。修改其实是最难得。能把别人普通的作品改造成一件优秀作品,这样的功力,在任何行业都可称得上是大师了吧?</P>
<P>毛为人有很多缺点,其诗词也有很多缺点。事实上,英雄总是优点和缺点同样突出的人。我们可以评价这些缺点,却不能掩盖甚至以自己的无知去诬蔑那些优点。</P>
<P>也许很多人都曾经被认为或自以为是天才,但很多年后,才能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天才——也许,一辈子都理解不了。</P><br>
<P>。《沁园春雪》作于1936年</P>
<P>——————————————————————</P>
<P>寒雪牵魂箫可否提供证据表明此词在1936年就已经发表了?</P>
<P>它初次面世是1945年重庆。否则,何以引起轰动?蒋政权的文人们也太孤陋寡闻了吧?</P>
<P>36年作是毛自语_———当然他的话是绝对可信的。</P>
<P>可怜李锐,因为文革倒霉,必然丧心病狂,造谣生事,他的话,放P视之可也!!</P> <P>山大王气质,从毛泽东少年时作的咏蛙诗就可以看出来了: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P>
<P>毛的诗词,我觉得写的最好的,不是《沁园春*雪》,个人以为是《忆秦娥*娄山关》。毛对诗词格律不能说不懂,虽然他的大部分诗词作品达不到一流,但早年确有一些佳作。</P>
<P>《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P>
<P>毛1935年作的《念奴娇*昆仑》,就比《沁园春*雪》那样的虚豪要强。说《沁园春*雪》不是毛写的人,大约是不懂诗词之流,为了达到最大力量攻击贬损毛的目的,于是把毛这首知名度最高的词来当靶子。但知名度最高并不代表艺术成就最高。要攻击毛,大可以选一些艺术成就最高的词来进行版权指正。</P>
<P>《念奴娇*昆仑》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融,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截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P>
<P>毛的一些政论社评文章,我相信背后定有捉刀智囊。诗词方面也有帝王师替他润色。但《沁园春*雪》是毛的作品,当属无疑。认为是胡乔木所作,缺少证据。</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如玉</I>在2006-10-30 19:38:35的发言:</B><BR><BR>
<P>不能说冠以毛的名义就多好多好吧。同陆那首比起来,我不认为这首意境如何如何的美。<BR>
<P>说到背景,诗词寓背景于意,这没什么啊,但也不能代表我一定得先知道那个背景才能发现诗词的好。若真是这样,那也算不得好的,感受不到背景之意。</P></DIV>
<P>并不是因为这首词是毛写的所以好,而是这首词很好,而且是毛写的,所以毛厉害,这才是正确的逻辑关系。
<P>那首陆词实是陆词的下乘之作。放翁以诗律见长,名章俊句,层见叠出,令人应接不暇,使事必切,属对必工:无意不搜,而不落纤巧:无语不新,亦不饰涂泽:然词并非其长,而其诗风词风凡三变,放翁曾自诗云:“我初学诗日,但欲工词绩。中年始稍悟,渐欲窥宏大。”故其先挫宠万有,穷极工巧,而终归雅正,不落技佻。后又有一首诗自云:“我昔学诗未有得,残余未免从人乞。力孱气馁心自知,妄取虚名有惭色。四十从容驻南郑,酣宴军中夜连日。打毡筑物一千步,阅马列厩三万骑……诗家三昧忽在前,屈宋有眼在历历。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世间才杰固不乏,秋毫未合天地隔。放翁老死何足论,广陵散绝还堪惜。”诗中虽多有放翁自谦之词,然是放翁自巴蜀诗词境界方大成,回归平淡,并从前求工见好之意尽除矣。所谓“诗到无人爱处工”者,刘后村所谓“皮毛落尽”而此首虽作于晚年,但显以词意刻求之,我读此词,只觉一股颓废之意压抑胸间,读完惟“只有香如故”之句,仍似齿有余香而已。
<P>不知道背景,自然不能真正理解其词之妙诣,不然为什么我们研究诗词首要求其作者,只有我们能设身处地于当时当景,方能体会出其真正的妙处来。而陆这首词正是他遭贬而意气低沉,以碎梅自拟,虽表他纵然“零落成泥辗作尘”仍然要“香如故”,但与毛词面对冰雪而傲然冷对的境界,显然不可同日而语。
<P>诗在言志,词在抒情,故诗词当以情志为主为上,以写景造意为次。</P>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