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你从何来,又归何去?
金庸,你从何来,又归何去? <br><br> 文/楚云天<br> <br> 金庸老了!<br> 人老了自然就会感到“权力”正在失去.如果活得不通透、不达观,就会有很多东西放不下,就会变得患得患失、畏首畏尾.<br> 这样他会恐惧,会害怕.<br> 金庸他怕自己的作品不够经典,所以他要改!不但要让文字更精辟,还要让情节更经典.<br> 金庸知识广博,文学造诣颇深.他不会不知在现代文学史上大改作品情节的教训.<br> 老舍的《骆驼祥子》,解放前的版本很经典,解放后由于诸多原因,又加情节,又删情节,结果越改越差.杨沫的《青春之歌》也是大动情节,同样变得越来越差.<br> 相反,文字语言上的修改成功率却非常高.钱钟书钱先生可能觉得自己年轻时写的《围城》文字不太好,后来进行了修改,效果非常好.一位作家会随着年纪的增大,阅历渐长,从而文字更老道,语言更精彩.所以对作品的文字和一些次要情节进行修改,使其更完善合理,可以让作品更光彩夺目.但如果在情节上伤筋动骨,甚至改变结局,能否成功那就是一个天大的未知数!很可能留下内伤,自废武功.<br> 那为什么金庸还要改呢?<br> 正所谓“当局者迷”,金庸可能被“金庸”这块金字招牌蒙住了眼睛.<br> 还可能因为金庸已经八十岁了,他的思想和思维方式发生了变化.<br> 金庸在五六十岁时,对作品进行了一次大规模修订.这是修订作品的黄金时段,头脑清晰、风格成熟.但就是这时金庸也未动大手笔,更没有改动故事结局.反而八十岁的金庸要为作品动大手术了,他的思路能否像以前一样清楚呢?<br> “韦小宝妻离子散”、“段誉与王语嫣成了朋友”,这样的结局一听就觉得不对.《鹿鼎记》到底讲述怎样的一个故事?韦小宝有七个老婆很正常,他少了钱或少了老婆都不对劲,这样是不是有背于整部书的中心呢?<br> 段誉是个情痴,让他最后不理或不娶王语嫣,性格发生这么大的转变,是否合理呢?怀疑金庸是否真的考虑周到.<br> 现在的金庸特别忌讳一些东西,他太想不朽了!<br> 他怕别人说他混淆历史人物,所以“尹志平”的名字得改!“段誉”的结局得改!<br> 其实读者是不会对号入座的,不仅是武侠小说,很多历史小说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像金庸这样的小说家居然没想通这点,只能说金庸真的老了!<br> 金庸认为自己的作品是通俗小说,不是严肃文学,可能成为一个时代的经典,但不能成为能够跨时代的名著.他担心自己武侠小说适应不了时代的变迁,会被淘汰掉.所以他要通过修改来提高作品的档次和内涵,从而跨时代.<br> 其实严不严肃根本不是评判作品高低的标准.他的朋友倪匡认定自己的作品是最通俗的,是速成的,必定速朽的,他根本不放在心上,无所谓.但没准历史反而会为它留一席之地.<br> 可金庸绝不这么想,于是他在修订版新序中有如此“妙论”:“武侠小说虽说是通俗作品,以大众化、娱乐性强为重点,但对广大读者终究是会发生影响的.我希望传达的主旨是:爱护尊重自己的国家民族,也尊重别人的国家民族;和平友好,互相帮助,重视正义和是非,反对损人利己,注重信义,歌颂纯真的爱情和友谊;歌颂奋不顾身地为了正义而奋斗.轻视争权夺利、自私可鄙的思想和行为.武侠小说并不单是让读者在阅读时做“白日梦”而沉湎在伟大成功幻想之中,而希望读者们在幻想之时,想象自己是个好人,要努力做各种各样的好事,想象自己要爱国家、爱社会、帮助别人得到幸福,由于做了好事、做出积极贡献,得到所爱之人的欣赏和倾心.”<br> 有了这份伟大的理念,不难理解金庸为什么要让韦小宝落得个钱财尽失,妻离子散的下场.他早就说:“这个小孩不值得学的.”《鹿鼎记》这部书事小,教坏下一代可事大啊!可不能为了部《鹿鼎记》被后人抓住把柄,毁了名声.此外,凡是有损先人的人物,一律改名;凡是有宗教歧视成分的描写,一律避嫌;凡是涉及地理名称、行政区域划分,完全依照当时有关文献所载,一一对应更改,以提高作品档次和严肃性,也体现治学态度的严谨;凡是读者和研究者提出的宝贵意见,能改则改,不能改或有保留的,在书中作详细解释或回应,以体现虚怀若谷的境界.<br> 这样的金庸时时留心、处处忌讳,不再是当年那个在《明报》连载小说的充满武侠精神、敢想敢干的金庸.当金庸的作品不再具有武侠精神、玩世不恭和幽默感时,这样的作品跟其它作品没有两样.金庸也成不了金庸.<br> 小说家金庸已经远去,留下的只不过是个世俗老人查良镛.<br> 记得金庸曾说:“我最佩服的便是范蠡和张良,功成身退,飘然而去.我写武侠小说中的男主角,陈家洛、袁承志、杨过、张无忌、令狐冲、韦小宝,都是大吵大闹一番然后悄然归隐.”<br> 金庸的朋友做到了.大吵大闹一番悄然归隐者,梁羽生也!倪匡也!他们都曾仗剑武林,轰轰烈烈立下一番事业,留下一段传说,然后归去,所以活得自由自在.<br> 可功成名就的老人查良镛做不到,他被尊为“武林盟主”却还想更辉煌,于是主持一场又一场的“武林大会”、“华山论剑”.写小说的金庸会去搞这些吗?<br> 查先生想要让“金庸”二字不负“绝代小说家”之名,所以费尽心思改作品.改是可以的,就像一位武学宗师晚年时去掉自己武学中的一些糟粕,让其更精纯.可查老先生却大动干戈,又掀一场江湖风云.<br> 查先生曾说,自己学佛,欢喜得很!悟出了不少道理.可佛的四大皆空的“空”他却未能瞧见.<br> 查先生,请勿忘了,金庸从何来,又归何去?<br>http://heritage.news.tom.com/img/assets/200402/c231.jpg<br><br>[此帖子已被 楚云天 在 2004-12-23 16:53:38 编辑过] 楚兄写的不错。<br>我喜欢金庸武侠,我喜欢从金庸武侠中读出一些超越武侠范畴的东西<br>但我从来都不是很喜欢金庸这个人,我经常称之为“老金”<br>有些人会想,会写,但不会做<br>而真正优秀的作品,常常会超越作家本身而存在<br>无数金庸小说的读者,会从金庸小说中读出无数的感触,金庸小说也就是被亿万读者的亿万感触推到了一个高度,一个超越金庸本身的高度<br>传世的作品,都是要超越作者而独立存在的,红楼如此,三国如此,也许未来,天龙、倚天等亦如此<br>金庸修改小说,如果从一个文学家对自己作品严谨性的要求看,是无可厚非的<br>但且不论他修改的目的是什么<br>单就传世作品与其作者的关系看,私下里认为金庸此举的确不妥<br>金庸小说已经不仅仅属于金庸了,它属于亿万忠实于它的读者 很早以前李敖就指出并批评过“金庸式的伪善”。<br>李敖评论的是金庸的为人。金庸是亿万富翁,他自称是虔诚的佛教徒。修筑云林书院花了1400万,对慈善事业却极少参与,言行严重脱节。<br><br>当年王朔骂金庸,骂的是金庸的小说,而不是金庸本人。<br>如果现在王朔再来一次骂金庸,骂的是金庸本人,相信大都数金迷也没有多少反驳的理由了。<br>我不同意"文如其人"的绝对说法。历史上有很多伟人,巨擘如牛顿等等,一方面他们在自己的事业上取得了无与伦比的成就,然而另一方面,他们的人品却并不怎么高尚,有的时候还显得很卑劣。我想金庸也属于这类人把,总之一身功过,后人自有论断。<br><br>最近,金庸与三联出版社的合作宣告结束。原因就是续约时金庸提出了许多超过了三联出版社的承受能力的苛刻要求。金庸对出版社斤斤计较是为了什么?为名乎,为利乎?<br>金钱=庸俗,金钱+庸俗<br>出版社的数十万版权费他分文不让,央视的数百万改编费却只取一文。什么原因,大家都应该很清楚?<br><br>金庸在“金庸小说点评本事件”和央视《笑傲江湖》拍摄完的前后言不由衷,出尔反尔。<br>金庸在十大文化偶像评选结果出来后,一方面他称自己最钦佩的是钱钟书。<br>另一方面,他又一口气列出了他心中的十大文化偶像,然而这十位中却没有钱钟书。<br>钱先生的学问人品是金庸钦佩的,只是金庸言行不一而已。<br><br>金庸以80多岁的高龄,仍然马不停蹄四处奔波,西湖论剑,五岳联盟,华山论剑,金庸入川,泉州之行。。。。。早年就称自己隐居了,现在垂暮了又频繁出山。。。<br>真的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吗?<br><br>大凡真正做学问的人,如金庸最钦佩的钱钟书等人是耐得住外界的烦扰的,守得住内心的清净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br><br>还有很多很多。。。。。。。<br>总之一身功过,后人自有论断。<br><br>[此帖子已被 寒雪牵魂箫 在 2004-12-22 13:57:52 编辑过] <br> 儒、道、佛是在中国影响最为深远的三种宗教,它们代表着截然不同的信仰、价值观和道德观。比方说,洪水泛滥,生灵涂炭,他们各自的做法是这样的:<br> 儒家的信仰是:只要我认为是对的,是应该去做的,那我就会勇敢地去做,就算身死也无所谓。他们会奋不顾身地抗洪,我在堤在,堤毁我亡。所谓“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正是儒家的光辉写照。郭靖义守襄阳三十年,最后满门壮烈,是儒家侠者的顶峰。<br> 道家追求的是超然淡泊、清净无为,他们的行为最是洒脱自然,该做的我自然会去做,但是一旦超出我所能承受的极限,那就无能为力了。他们也会去抗洪,如果尽力之后仍不能挡住洪水,他们便会抽身而退。“不能兼济天下,惟有独善其身”,是道家的处世观。王重阳也曾抗金,但是并不彻底,失败后便埋居古墓,独自参经悟道,为道家侠者的代表。<br> 佛家又不一样,“众生皆苦”,他们认为,人痛苦的根源在于情和欲,如果不能勘破这两样,人的痛苦就无法改变。他们从“独善其身”起,从思想上而决非从肉身上,来教化着世人。他们不一定会去抗洪,洪水自然是祸患痛苦,可如不勘破情欲,就算没有洪水,世人也一样痛苦,抗不抗洪根本没用,说不定被洪水冲死反而是一种解脱呢!所以,他们会听之任之,认为这本来就是佛祖的旨意。所以佛家的处世观最为漠然,青灯古佛,木鱼声声,他们也会自得其乐。一切作为,只看是否有“缘”。段正明携段誉赴天龙寺求救,大难临头前,却自顾剃度出家,让位给段正淳,是为佛家侠者的代表。<br><br> 楚兄微言大义,颇得其理,浪子和寒雪的跟贴也很好,侠义之心不灭,读来甚有感慨。不由让我记起金庸在回复王朔时那句话“不虞之誉,求全之毁”。窃以为,三位错把金庸小说、金庸小说中的理想人物,与现实中的金庸本人等同起来,比较起来。<br> 金庸不是孔子,无法像郭靖那样舍身成仁;金庸不是老子,无法像令狐冲那样淡然隐退;金庸更不是佛祖,可以割肉饲鹰,广舍布施。他只是一个人,一个生存在现实生活中的人,决不是他自己所能描写出来的那些江湖侠客!<br> 金庸也是人,人性中的不完美他也有,为什么我们一定要“求全之毁”,想象得如此完美并把他要求的近乎苛刻呢?他有自己的价值观,做的事情自然有自己的道理,公道自在人心,为什么我们要凭着些许传闻便妄意揣度否定呢?<br> 金庸已经给我们留下了十四部巨作,只要他没有对不起自己的良心,没有伤害到别人,为什么还不值得我们去尊敬呢?<br> 我们读的是他的小说,不是真的要走近去和他作朋友。我深信,作品可能反映不了一个人的全部,但绝对能够映射出一个人最起码的思想品格!<br> <br> 关于重修作品之事,楚兄上述列举恐怕也仅知大概。十四部作品已经烙上了“金庸”的烙印,不管金庸本意如何,不管结果是好是坏,我们都无权褒贬。再说,毕竟还没有修改完毕,究竟改后的作品是好是差,现在凭空猜测恐怕为时尚早。<br><br> 金庸武侠已经给了我们太多太多,用我们宽大的心胸再去包容一点,不好吗?<br> <P>楼主好厉害~~汗`~~~</P> 说的对,我们爱的是他的小说,又不是金庸这个人,我们又何必去苛求他呢?无论如何,他不是一个神人啊 <P>金无足赤,何必.</P> 记得金庸在《天龙》中写过一段大理皇帝教育段誉的话,说他宅心仁厚,对国家百姓应该是很无害的,但是要防止年老糊涂。没想到老金自己…… <P><FONT face=宋体 size=4>楚兄的观点太主观了,就算金庸如楚兄所说的是在追求不朽那又如何?那个作家不希望自己能作品能够万世受人爱戴?他是用自己的努力来达到这个目的,又没有伤害到旁人.</FONT></P> <P>金庸的作品在很多金迷中已成经典——不可更动的经典。</P><P>所以,当其变动时,一些金迷就认为伤害到了他们。但终究也无可奈何——小龙女也</P>
<P>好、王语嫣也罢,都是金庸创造出来的,他老人家要改,别人如何能管?至多也就</P>
<P>是坚决反对(再气不过骂一句老糊涂了)、坚决不看(真的坚决不看吗?)。</P>
<P>我设了一个投票,请各位表明对未出炉的《笑傲江湖》、《鹿鼎记》的态度。到目前为</P>
<P>止,预测不大改或反对大改的居多,这更多是一种情绪或愿望(小金迷比老金庸“保</P>
<P>守”)。事实上,从金庸的性格看,从《天龙八部》的实际情况看,他不大改的可能性</P>
<P>又有多少呢。</P>
<P>楼上的说得很对,其实只是觉得受到伤害而已,但是如果他坚持要改,我们真的也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只能发发牢骚,小小的声讨一下而已。</P><P>其实只要喜欢旧版的内容,那就不要去看新版的好了。我们至少可以控制自己的行为吧。</P> <P>倘改笑傲改的太过,则包老三必当大哭.</P><P>当你初恋的那个邻家女孩时隔十多年后被人一番浓妆艳抹拥将出来,你还动心否?</P> 难说 ds1775465328 很奇怪,为何,人老总是犯糊涂的多,金庸作品的经典化该不在于再次修改了,写作时有一大独到是灵感,这是再新修时会缺失很多的。之前新版和旧版对于向问天的表述,就不如旧版来得强,以及中肯
时也不服老该是不行的,人到老,精力和感悟力定时要差一些,心态也迥异了,已老者心态再去抒写经典的武侠,实在不足取。 改了后说好的不多。
喜欢老版。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