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你从何来,又归何去?
文/楚云天 金庸老了! 人老了自然就会感到“权力”正在失去.如果活得不通透、不达观,就会有很多东西放不下,就会变得患得患失、畏首畏尾. 这样他会恐惧,会害怕. 金庸他怕自己的作品不够经典,所以他要改!不但要让文字更精辟,还要让情节更经典. 金庸知识广博,文学造诣颇深.他不会不知在现代文学史上大改作品情节的教训. 老舍的《骆驼祥子》,解放前的版本很经典,解放后由于诸多原因,又加情节,又删情节,结果越改越差.杨沫的《青春之歌》也是大动情节,同样变得越来越差. 相反,文字语言上的修改成功率却非常高.钱钟书钱先生可能觉得自己年轻时写的《围城》文字不太好,后来进行了修改,效果非常好.一位作家会随着年纪的增大,阅历渐长,从而文字更老道,语言更精彩.所以对作品的文字和一些次要情节进行修改,使其更完善合理,可以让作品更光彩夺目.但如果在情节上伤筋动骨,甚至改变结局,能否成功那就是一个天大的未知数!很可能留下内伤,自废武功. 那为什么金庸还要改呢? 正所谓“当局者迷”,金庸可能被“金庸”这块金字招牌蒙住了眼睛. 还可能因为金庸已经八十岁了,他的思想和思维方式发生了变化. 金庸在五六十岁时,对作品进行了一次大规模修订.这是修订作品的黄金时段,头脑清晰、风格成熟.但就是这时金庸也未动大手笔,更没有改动故事结局.反而八十岁的金庸要为作品动大手术了,他的思路能否像以前一样清楚呢? “韦小宝妻离子散”、“段誉与王语嫣成了朋友”,这样的结局一听就觉得不对.《鹿鼎记》到底讲述怎样的一个故事?韦小宝有七个老婆很正常,他少了钱或少了老婆都不对劲,这样是不是有背于整部书的中心呢? 段誉是个情痴,让他最后不理或不娶王语嫣,性格发生这么大的转变,是否合理呢?怀疑金庸是否真的考虑周到. 现在的金庸特别忌讳一些东西,他太想不朽了! 他怕别人说他混淆历史人物,所以“尹志平”的名字得改!“段誉”的结局得改! 其实读者是不会对号入座的,不仅是武侠小说,很多历史小说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像金庸这样的小说家居然没想通这点,只能说金庸真的老了! 金庸认为自己的作品是通俗小说,不是严肃文学,可能成为一个时代的经典,但不能成为能够跨时代的名著.他担心自己武侠小说适应不了时代的变迁,会被淘汰掉.所以他要通过修改来提高作品的档次和内涵,从而跨时代. 其实严不严肃根本不是评判作品高低的标准.他的朋友倪匡认定自己的作品是最通俗的,是速成的,必定速朽的,他根本不放在心上,无所谓.但没准历史反而会为它留一席之地. 可金庸绝不这么想,于是他在修订版新序中有如此“妙论”:“武侠小说虽说是通俗作品,以大众化、娱乐性强为重点,但对广大读者终究是会发生影响的.我希望传达的主旨是:爱护尊重自己的国家民族,也尊重别人的国家民族;和平友好,互相帮助,重视正义和是非,反对损人利己,注重信义,歌颂纯真的爱情和友谊;歌颂奋不顾身地为了正义而奋斗.轻视争权夺利、自私可鄙的思想和行为.武侠小说并不单是让读者在阅读时做“白日梦”而沉湎在伟大成功幻想之中,而希望读者们在幻想之时,想象自己是个好人,要努力做各种各样的好事,想象自己要爱国家、爱社会、帮助别人得到幸福,由于做了好事、做出积极贡献,得到所爱之人的欣赏和倾心.” 有了这份伟大的理念,不难理解金庸为什么要让韦小宝落得个钱财尽失,妻离子散的下场.他早就说:“这个小孩不值得学的.”《鹿鼎记》这部书事小,教坏下一代可事大啊!可不能为了部《鹿鼎记》被后人抓住把柄,毁了名声.此外,凡是有损先人的人物,一律改名;凡是有宗教歧视成分的描写,一律避嫌;凡是涉及地理名称、行政区域划分,完全依照当时有关文献所载,一一对应更改,以提高作品档次和严肃性,也体现治学态度的严谨;凡是读者和研究者提出的宝贵意见,能改则改,不能改或有保留的,在书中作详细解释或回应,以体现虚怀若谷的境界. 这样的金庸时时留心、处处忌讳,不再是当年那个在《明报》连载小说的充满武侠精神、敢想敢干的金庸.当金庸的作品不再具有武侠精神、玩世不恭和幽默感时,这样的作品跟其它作品没有两样.金庸也成不了金庸. 小说家金庸已经远去,留下的只不过是个世俗老人查良镛. 记得金庸曾说:“我最佩服的便是范蠡和张良,功成身退,飘然而去.我写武侠小说中的男主角,陈家洛、袁承志、杨过、张无忌、令狐冲、韦小宝,都是大吵大闹一番然后悄然归隐.” 金庸的朋友做到了.大吵大闹一番悄然归隐者,梁羽生也!倪匡也!他们都曾仗剑武林,轰轰烈烈立下一番事业,留下一段传说,然后归去,所以活得自由自在. 可功成名就的老人查良镛做不到,他被尊为“武林盟主”却还想更辉煌,于是主持一场又一场的“武林大会”、“华山论剑”.写小说的金庸会去搞这些吗? 查先生想要让“金庸”二字不负“绝代小说家”之名,所以费尽心思改作品.改是可以的,就像一位武学宗师晚年时去掉自己武学中的一些糟粕,让其更精纯.可查老先生却大动干戈,又掀一场江湖风云. 查先生曾说,自己学佛,欢喜得很!悟出了不少道理.可佛的四大皆空的“空”他却未能瞧见. 查先生,请勿忘了,金庸从何来,又归何去?
[此帖子已被 楚云天 在 2004-12-23 16:53:38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