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重 发表于 2008-4-29 10:53

武侠与历史,金庸与高阳 [三题]

[ 一 ]武侠与历史





   

   1960年的金庸,创办过一本小说杂志:《武侠与历史》。《飞狐外传》便曾连载于此。



    “武侠与历史”之谓,很能见出金庸与高阳的异同。金庸写武侠,而渗透相当多的历史内容。高阳述历史,而染有浓重的武侠色彩。



    我在《金庸与古龙,我作如是观》一文中,违背了东坡居士‘不用思量金(今)古,俯仰昔人非’的训诫,对金庸、古龙两位武侠大家妄加评骘,惹得‘古迷’老大不高兴。自审对古龙先生绝无歹意,无奈当代武侠名家,金庸之后,仅见古龙,阅读二氏之书,心中不起比较之念,难。


    一旦放宽视界,不拘囿于武侠范畴,坦白说:我认为古龙较金庸,在文学成就上,所差不止一个等级。真正与金庸具可比性的,是古龙的酒友高阳。



    金庸、高阳,是大同乡。高阳1922年3月15日,生于浙江杭州横河桥,本名许晏骈。金庸1924年2月6日,生于浙江海宁,本名查良镛。海宁县在清代也归‘杭州府’管辖,二人都可算作杭州人。



    金庸、高阳对满清一代,都有不错的评价。金庸肯定清朝前期,高阳则对晚清也颇认可。这,是他们掌握大量史实后作出的价值判断。但,多少也与他们的家世有关。海宁查氏在清朝前期尤其康熙朝盛极一时,雍正上台后,便相对衰落了。横河桥许氏的辉煌期,则正在晚清。高阳的高祖许乃钊咸丰年间任江苏巡抚,帮办江南大营。许乃钊之兄许乃普(高阳称呼他为“伯高祖”)是嘉庆庚辰榜眼,道光咸丰年间历任兵部、工部、刑部、吏部尚书。光绪初年的军机大臣许庚身,再早些入值南书房(也是‘征奉南斋礼数崇’)的许寿彭,都是高阳的曾叔祖。



    金庸对康熙帝的高度评价,恐怕多少也存在类似状况。金庸自幼拜祭祖先时,必然有长辈(也许父母)不断指点着殷殷告语:祠堂门上那饰以龙纹的对联(‘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便是某某皇帝御笔。金庸看惯了这幅对联,自然对这个与自己家族颇有渊源的康熙帝大起亲近感。此后多读清代史料,了解了康熙帝种种文治武功,更是钦佩,甚至感觉‘与有荣焉’。。如果金庸对康熙的基本评价原是九分,加上一份幼年便有的亲近感,最后的评价就可能是10分甚至12分了。



    王熙凤说她们家的孩子“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金庸、高阳世家子弟,于旧国繁华,虽未亲历,毕竟目睹其余光。



    土改之后,几乎所有的文化世家皆遭摧残,莫说‘诗书传家’,连生存都无保障。二月河、唐浩明、熊召政辈,真真连猪跑也未曾见,读书虽多,史实虽精,对明清之时代气氛、社会心理,已经隔膜的很了。



    记得读二月河小说中雍亲王与宫女一段情节,哭笑不得。那幕场景,原型可能是二月河‘上山下乡’时看到的村干部强奸女知青。



    这种情节,在金庸或高阳笔下,绝对不会出现的。



  “康熙皱了眉头,一言不发的听完,沉思半晌,说道:‘小桂子,你好大胆!’韦小宝吓了一跳,忙道:‘奴才不敢。’……康熙道:‘更加胡闹了。吴应熊这人我见过两次,他精明能干,是个人才。他又不很年轻了,房里还少得了美貌的姬妾?怎会大胆狂妄,对公主无礼……’”



   康熙再怎么英明,也料不到他自己那个比吴应熊更‘精明强干’,‘又不很年轻’‘房里不少美貌姬妾’的第四子,到了二月河笔下居然‘大胆狂妄’到对康熙帝宫中的宫女‘无礼’。



    金庸指出二月河的小说“在男女感情上面的描写比较粗糙一点”,话已经说得很客气了。



    我看过的近世历史小说不算很多,就中感觉唯一堪与高阳相比的作者,只有项庄,也就是1964年倪匡代写《天龙》连载时帮他把守“文字关”的董千里先生。读完董先生《成吉思汗》之后,我很明白金庸临行为何要嘱托倪匡:“老董的文字,较洗练,简洁而有力,文字的组织能力又高,你的稿子写好之后,我想请老董看一遍,改过之后再见报!”《成吉思汗》一书,大气、浑成,如史如诗,复如史诗。了不起!董千里的小说作品较少,可惜了。当然《成吉思汗》的成功,有些像金庸的《射雕英雄传》,从《蒙古秘史》中得益甚多。



   历史小说至高阳,正如武侠小说至金庸,已是巅峰,再不会有人超越了。不是没有才力卓绝之人,而是华夏的气脉、文脉已断,接不上了。



   胡河清对金庸的认知,也完全适用于高阳:“有着一个古老的名宦世家的血缘。他的情感体验,尤其具有一种饱经沧桑的家世感,‘接通’到了中国文化传统的深处……有的评论者指责陈家洛对待乾隆‘太过软弱’,殊不知这种‘软弱’正表现了金庸对于中国传统人情的把握之精微…… 和曹雪芹一样,金庸出身在一个破落的旧贵族家庭。他们都具有深远的家世感,从而从遗传密码和贵族生活方式中摄取了大量关于中国士大夫文化的隐蔽信息。同时‘破落’又使他们降入中国老百姓的生活之中,领略到了民间情感生活的深广天地。”



    这份“家世感”,是今天及以后的中国小说家不能具备的。德国汉学家顾彬说自己读20世纪前半叶的小说如饮茅台,阅后半叶的作品则像喝二锅头。(总体上)看看前、后半叶小说家们各自的家世、教养,便不难理解何以区别大到如此。当代作家写当代题材的小说,情况稍好。写武侠或历史小说,就不免隔膜。金庸赞赏二月河作品中对于历史细节的把握。明瞭某一时代的所有‘历史细节’,不代表他有能力复现彼时的时代氛围、社会心理。可以成就一个优秀的历史学家,未必能造就一个杰出的历史小说家。



   王跃文〈国画〉等当代题材小说,很不错。他与人合著的那本〈龙票〉,简直没眼看了。〈国画〉胜在真实,〈龙票〉窳在失真。同样道理,我看冯小刚以往的贺岁片,觉得好玩,也不错。等到冯导拍出历史剧、古装片〈夜宴〉,我绝对不看,冯小刚也懂历史?



   “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20世纪后半叶,华夏文明遭遇荼毒之惨,亘古未有,真可谓"丧乱之极".侥幸于台港海外,仍有一灯闪烁,火尽薪传。



   香港有金庸《鹿鼎记》,台湾则有高阳《胡雪岩全传》、章君榖《杜月笙传》,三本书,均以记载刻画人物为务,不能说“必读”,然而,没读过,总算很遗憾的事。



   三书皆鸿篇巨制,过百万言。



   巧合的是:三书均得一‘庸’字:《鹿鼎》为金庸(查良镛)作品,胡雪岩名‘光墉’,杜月笙名‘杜镛’。



   书中主人公韦小宝、胡雪岩、杜月笙三人亦颇有相似。他们都在黑白黄三道游刃有余,都是‘通吃侯’类型人物。



   三人各自在自己的时代左右逢源风光无比,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讲义气”。“士大夫懂的道德很多,做的很少。江湖人物信奉的道德极少,但只要信奉,通常不敢违反。江湖上唯一重视的道德是义气。”(金庸《韦小宝这小家伙》) 讲义气不算太难,难得的是将义气贯彻到底,且出乎自然,不落痕迹。韦、胡、杜在这方面的道行皆属超九段高手。



   当然,区别还是有的:韦小宝主要从政,胡雪岩主要营商,杜月笙主要在帮。



   1972年,金庸完成《鹿鼎记》连载,从此封笔。1973年,高阳起笔写作《胡雪岩》。后者很能证实前者“在康熙时代的中国,有韦小宝那样的人物并不是不可能的事。”(《鹿鼎。后记》)的揣想。韦小宝、胡雪岩、杜月笙类型的人物,在中国任何时代都不缺乏的,而且都活得(虽未必有小说中那样夸张)很好。



   没有一个伟人在其仆人眼里是伟大的。我们从小说看到的韦小宝,滑稽可笑,近乎丑角,这是因为金庸以‘全知角度’(接近‘仆人’视角)来讲述韦小宝的故事。一旦我们亲身在韦小宝手下当差做事,远远仰望,感受到的可能就只有他的英明神勇了。



   “ 韦小宝自小在妓院中成长,妓院是最不注重道德的地方;后来进了皇宫,皇宫又是一个最不讲道德的地方。”(《韦小宝这小家伙》),将妓院与宫廷并举,刻露出政治的肮脏。这不是金庸的专利,高阳《八大胡同》一书也有类似倾向。



    高阳对金庸小说评价甚高,对金庸80年代后的政治转向则殊为不满。金庸则称许高阳“是第一流的历史小说家……高阳先生在生时,和我是相当好的朋友,我明白他的个性和修养。”



    金庸对高阳的小说,也曾直言其优缺点:“高阳的描写非常细腻,文学的修养比较高,但是高阳的一个缺点是非常罗嗦。我跟他是好朋友,有时候跟他指出过这个问题,但是他说这是个性,改不了的。他不舍得放弃一部分东西,影响了他的小说的价值。他的个性不大容易集中。”



    也有不少人批评过金庸本人的《天龙八部》太松散、‘不集中’。陈世骧先生则指出:



   “间有以《天龙八部》稍松散,而人物个性及情节太离奇为词者……弟亦笑语之曰,‘……读《天龙八部》必须不流读,牢记住楔子一章,就可见冤孽与超度都发挥尽致。书中的人物情节,可谓无人不冤,有情皆孽,要写到尽致非把常人常情都写成离奇不可……要供出这样一个可怜芸芸众生的世界,如何能不教结构松散?……所谓离奇与松散,大概可叫做形式与内容的统一罢。”



    批评高阳小说“太罗嗦”,与指摘《天龙八部》“太松散”,道理都是对的,终嫌过分求全责备。尤其是:改掉了《天龙》‘松散’的毛病,就不能“写到尽致……供出这样一个可怜芸芸众生的世界”。



    鱼与熊掌,通常不可兼得。同样道理,‘太罗嗦’‘不集中’,的确是高阳小说的短处,又何尝不是其所长?不‘罗嗦’‘集中’了,高阳作品的情节可能更紧张更刺激,但那种围炉夜话式的娓娓道来的谈话风,再难保持。这道理,正如《倚天屠龙记》中小昭所唱“日盈昃,月满亏蚀。地下东南,天高西北,天地尚无完体。”以及作者在书中的解说:“要是张无忌存着求全之心,非练到尽善尽美不肯罢手,那么到最后关头便会走火入魔。”



   自然,如天假以年,高阳且有雅兴与自觉,像金庸那样把旧作认真修改一遍,其作品价值当有较大提升。








               [二] 《虬髯客传》与《风尘三侠》





    金庸于唐传奇尤其是其间名篇《虬髯客传》特致推崇,在高一时即已撰文考证其作者为谁。1970年,金庸在《卅三剑客图》中再次对小说作者杜光庭致敬:“这许多事情或实叙或虚写,所用笔墨却只不过两千字,每一个人物,每一件事,都写得生动有致,艺术手腕的精炼真是惊人。当代武侠小说用到数十万字,也未必能达到这样的境界。”


    金庸曾立意为任渭长版画集《卅三剑客图》的每幅画‘插’一篇短篇小说,1970年1月,《越女剑》在《明报晚报》刊出,而后继无文。金庸道是:“写了第一篇《越女剑》后,第二篇《虬髯客》的小说就写不下去了.”



    何以故?



    当是深知‘用到数十万字,也未必能达到这样的境界’,此事做来,吃力难以讨好。


    金庸不做,自有人做,且在金庸写此文的4年前,已经完成了。


    这个人,是高阳。


    1966年,高阳撰写了《风尘三侠》一书,明显是对《虬髯客传》的改写。前几日听了苏贞昌那句模仿高阳笔下虬髯客“我要出城”的叫嚣,把此书取出重读一遍,益发叹服:金庸确有先见之明!


    以高阳的笔力、才气,《风尘三侠》自然不错。一旦与原作《虬髯客传》对比,不免如虬髯客遇上李世民,相形见绌、神采尽失。《风尘三侠》约18万字,大抵如金庸所言“当代武侠小说用到数十万字,也未必能达到(原作)这样的境界。”


   《虬髯客传》如烈酒,《风尘三侠》如冰啤,多出来的是水,丧失的则是原作的神味。高阳笔下的李世民,但见宽厚坦诚,原作中‘精采惊人,长揖而坐,神气清朗,满座风生,顾盼炜如’的那份大气,在高阳笔下,缺乏表现。


    类似的感受,我在阅读唐浩明的《曾国藩传》时也曾有过。<曾〉书约1500页,逾百万字,然而读罢全篇,感觉书中的曾文正公面目模糊、有气无力,整个一标准‘死人’,相对应的是高阳的《慈禧全传》,书中正面描写曾国藩仅数十页,然而透过这几万字,仿佛仍可触摸到曾文正公的脉息……


    人之才力,不可勉强也若是!


    金庸与高阳,写小说起步都晚,1955年,金庸发表《书剑》,1962年高阳创作《李娃》,当时皆已过而立之年。《风尘三侠》可算作高阳的早期作品,如果他改写《虬髯》不在66,而在86年,当有更佳表现,恐怕还是达不到《虬髯客传》原作的境界。


    高阳笔法细腻,以白描见长,至于雄放开阔一路,仍要避金庸出一头地。如果金庸改写《虬髯》的初衷未改,可能比《风尘三侠》好些,怕也达不到原作的境界吧?




                  
                [三]      金庸……查慎行……高阳






   高阳《笺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一文与他《清末四公子》一书,有些章节内容雷同。两篇文字中,高阳对陈寅恪为王国维所作《挽词》有所解析。有一处却是错解,且与金庸的家世颇有瓜葛,大是好玩。


   陈寅恪原诗:“文学承恩值近枢,乡贤敬业事同符。君期云汉中兴主,臣本烟波一钓徒”。


   高阳解:“‘乡贤’指罗振玉,罗原籍浙江上虞,‘同符’一典,始见于杨雄《甘泉赋》……后汉书《马援传》:‘今见陛下恢廓大度,同符高祖,乃知帝王自有真也。’……‘臣本烟波一钓徒’,为康熙朝查初白(慎行)《谢赐鱼纪恩诗》末句。”


   实则,王国维之‘乡贤’绝非高阳所指上虞罗振玉,而是陈诗中提到的‘敬业’,也就是金庸的先祖海宁查慎行。上虞与海宁相距数百里地,称‘乡贤’,太牵强。



   高阳只怕误解‘敬业’为单纯的‘爱岗敬业’之意,其实大谬!


   金庸在《书剑恩仇录。后记》中写道:“我是浙江海宁人……(海宁)近代的著名人物有王国维、蒋百里、徐志摩等。”


   《鹿鼎记》第一回,金庸自‘注’曰:“记得小时候在祠堂中听长辈谈论祖先,说到查慎行时称‘初白太公’……查慎行有《敬业堂诗集》五十卷……康熙又曾为查慎行题过‘敬业堂’三字的匾。


   陈寅恪诗中另有一句‘征奉南斋礼数崇’,其意与‘文学承恩值近枢’相近,均指王国维受命出任清逊帝溥仪‘南书房行走’之职。


    ‘南书房’的设置,始于康熙朝,查慎行当年也曾身任此职,在《鹿鼎记》中金庸也提到过:“康熙召他(查慎行)进宫,在南书房当直”。


   “文学承恩值近枢,乡贤敬业事同符”,讲的是王静安先生如他故乡海宁的先辈‘敬业堂’主人查慎行经历相似,均曾‘行走’于‘南书房’。


   高阳征引的《后汉书。马援传》‘今见陛下恢廓大度,同符高祖,乃知帝王自有真也。’一语,金庸50年代写作《三剑楼随笔》也曾引用过,不过翻成了语体文:“今日见你(刘秀)这样恢廓大度,就像汉高祖一样,才知只有你才是真皇帝。”


   当时金庸身在香港文化左翼,写这篇《马援见汉光武》的文章,其实别有怀抱。不同于后期的借古讽今,此文却是在借古颂今,文章的结尾,所谓‘曲终奏雅’,金庸写道:“今日的情况当然与从前帝王的争天下完全不同,但做领袖的人如有风度有见识,自能使人一见钦佩,这在古今都是一样的。”


   50年代的金庸,确实认为“我国自汉唐以后,直到今日才真正再有泱泱大国之风”(《三剑楼随笔。舞蹈杂谈》),歌颂领袖,在他,倒也并非完全违心,金庸这篇‘颂圣’之作较为含蓄,不像梁羽生那样露骨。


   《射雕英雄传》中,黄蓉以宋人而歌元曲,确有不妥,梁羽生对此加以讥评,也不过分。我只是感觉:章回体小说的回目,应当自撰,引用他人的诗词作回目也无不可,不过所引作者还是生于小说的历史背景之前较为妥当,梁先生就有本事把“九州震荡风雷激”用在一部以满清为背景的小说上作回目,这算什么事啊?


   海宁查氏与横河桥许氏,门第相埒,同为绵延数百年的文化世家。可惜时世不靖,金庸、高阳二人迭经丧乱,没有机会进入名校师从名师,二人的文史知识,基本得诸自学,数十年苦读,其知识容量,较诸民国学术大家,或有不及,但跟大陆现在这帮五六十年代受教育的大部分文史教授并立,应无惭色。高阳以‘野翰林’自许,亦深得‘大傲若谦’三昧。


   因为没有受过完整、严格的学术训练,金庸、高阳在学问上也确有疏漏之处。高阳错解‘敬业’,即为显例。以此为据,证明高阳学问根基太差甚至不及鄙人——我没有那么厚的脸皮。


   余英时先生自称“对金庸深厚的文史造诣更为欣赏”,到了南京大学董健院长眼中,金庸可是连当南大‘副教授’还不够格!据说南京的历史名称董院长知道21个,金庸只能说出9个,学问比他差了一倍不止。不免让我深切缅怀起那位精通多种‘回’字写法的鲁镇大儒孔乙己先生。


   余英时先生不是伯乐,是“色物牝牡尚弗能知”的九方皋,“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因此才欣赏金庸确有疏漏其实浩瀚的文史学问。

                        



                                                                                             2007、5、27

武五陵 发表于 2008-4-29 11:29

二月河的“颂圣”才真正露骨得很,他那个康熙大帝比金庸写的夸张得多了。
中国的“文学气脉”的确是断了,因为被“革”了,这也是不可逆转的事情,我常觉得现在许多的中文根本不是中文,只是翻译文而已。
文学艺术这种东东,从根本上说还是有闲者的事情,没有了贵族,文化一定会遭到一些缺失。加上暴发户阶层集体成长,更加一塌糊涂。

碧海潮生 发表于 2008-4-29 13:02

二月河的小说倒不曾读过,当年雍正王朝全国热播本人倒是恭逢其盛,当年年纪太小,只是看看热闹,去年读了些关于90年代末的书,开始怀疑二月河笔下的那个雍正之所以能够在98年这样敏感的时期风靡全国是不是和当时上台的某朱总理有关,或者说那个铁碗强人的形象获得认同的背后是不是暗合社会舆论。当然只是一些揣测,即便倒了现在,中国人还是喜欢强人形象。

高阳的《凤尾香罗》也曾读过,囫囵吞枣,未觉其妙,以后或许有机会可以弥补这个遗憾。

武陵关于文学和贵族那个观点倒和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里的表述有些相似,红楼梦这样的伟著大概只是绝响吧。

金风 发表于 2008-4-29 14:53

最近看到新闻:二月河嫌弃金庸写的“鹿鼎记”太不真实,呵呵。不知道刘先生、五陵的感叹是否与之有联系。

刚才另看到另一个“杨”的新闻:柏杨去世了。

武五陵 发表于 2008-4-29 15:14

原帖由 金风 于 2008-4-29 14:53 发表 http://www.jyjh.net.cn/bbs/images/common/back.gif
最近看到新闻:二月河嫌弃金庸写的“鹿鼎记”太不真实,呵呵。不知道刘先生、五陵的感叹是否与之有联系。

刚才另看到另一个“杨”的新闻:柏杨去世了。

二月河怎么也开始胡说八道了,他也好意思的。不过我猜是个歪曲报道,二月河好像挺喜欢看金庸。
柏杨的书其实挺好看的,呵呵,完全的口语化写作。他的《西游怪记》比周星星的无厘头要早得多了,可是很到位。
我刚托人在国内买了套柏杨的资治通鉴……他就……就当是纪念版吧。

武五陵 发表于 2008-4-29 15:19

原帖由 碧海潮生 于 2008-4-29 13:02 发表 http://www.jyjh.net.cn/bbs/images/common/back.gif
武陵关于文学和贵族那个观点倒和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里的表述有些相似,红楼梦这样的伟著大概只是绝响吧。 ...

从历史上说,文学当然不是贵族特权,但没有受贵族文化影响的民族往往很难产生伟大作品,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就像文艺复兴时代的大师们,音乐家也好,画家也好,不是家里颇有资财,就是由贵妇养着的,呵。

念朱成碧 发表于 2008-4-29 16:40

回复 6# 的帖子

:dvv 我觉得贵族那种氛围的熏陶比物质生活的优裕更为关键

譬如曹雪芹

金风 发表于 2008-4-29 18:36

原帖由 武五陵 于 2008-4-29 15:14 发表 http://www.jyjh.net.cn/bbs/images/common/back.gif


二月河怎么也开始胡说八道了,他也好意思的。不过我猜是个歪曲报道,二月河好像挺喜欢看金庸。
柏杨的书其实挺好看的,呵呵,完全的口语化写作。他的《西游怪记》比周星星的无厘头要早得多了,可是很到位。
我 ...
引用一下其中两篇新闻的原文:

第一篇

二月河:金庸写得不真实,咱得老实

  前不久因提出“作家免税说”而引起争议的历史小说家二月河,25日下午成为全国图书博览会上的热点人物。当有人拿他的《康熙大帝》与金庸的《鹿鼎记》相比较时,他正色道:“我曾经当着金庸的面说,我不喜欢他的书。我跟他讲,康熙、雍正是非常耀眼的文化时代,你却杜撰了一个小流氓韦小宝,我不喜欢。还有些书,像《雪山飞狐》、《碧血剑》,我看不进去,因为金庸写得不真实。”二月河说:“我们看杨过和小龙女带着佩剑,把银子往桌上一放,不知道银子从哪来的,他可能拿这么大的银子吗?三两银子可以盖三间房子,三两银子可以供老百姓八口之家过一年。”“金庸研究人性,我研究北京人一年要吃多少粮食,这些粮食要从哪里来?咱得老实。”

  谈到历史小说创作,他明确表示不会再写清朝的其他皇帝,因为“写完康熙、雍正、乾隆,好比从含量最丰富的水质里面折射出来很多东西。你再写光绪、嘉庆,文化上没有太大的变化。”当被追问以后的创作方向,二月河说:“我对我的写作没有信心。我写完清朝大帝系列后,想写太平天国、想写第二次鸦片战争、想写洪秀全……可是老天爷说,二月河你身体不行了,你歇歇吧。”(《新民晚报》)

第二篇:

二月河、孙皓晖展开"秦清"对话

 二月河、孙皓晖南阳论战现场


提起历史小说,海内外华人最认可二月河的《落霞系列》(《康熙大帝》、《乾隆皇帝》等);如今,孙皓晖的《大秦帝国》横空出世,再次引起了强烈关注。


二月河的小说,描写的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孙皓晖的小说,则描写了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两位作者相聚,将会是一番什么模样?


昨天(24日),记者获悉,新浪读书频道与河南文艺出版社联合策划,"朝阳与落霞:华夏文明的历史命运——关于《大秦帝国》与《落霞系列》的巅峰论坛",将于4月25日下午2点在南阳师范学院举行,对话嘉宾为二月河与孙皓晖。
…………………………………………
主持人:

我看二月河先生的《康熙大帝》,我是和金庸先生的《鹿鼎记》参照看的。您看过《鹿鼎记》吗?

二月河:

我看过。我曾经当着金庸的面说,我不喜欢他的书。他问我为什么不喜欢,我跟他讲,康熙、雍正,是非常耀眼的文化时代。你杜撰了韦小宝,我不喜欢。但有些书,像《雪山飞狐》《碧血剑》这几本书我看不进去,是因为金庸写的不真实。

主持人:

您为什么看不进去,是因为虚构的太多吗?

二月河:

金庸先生写的不能叫做历史,我说金庸是天才,王朔是鬼才,二月河是人才。我们看杨过和小龙女住在古墓里,谁给他采购东西?这些都不考虑。天才不考虑这些小问题,作为人过日子得想这些问题。

主持人:

您在小说中也写了很多老百姓过日子的事情。

二月河:

是啊。过日子需要柴米油盐的问题。我们看到电视剧里面,大侠带着佩剑,把银子往桌上一放,大家看了,不知道银子从哪来的。银子计量单位小到零以后,小数点十三位。我可能拿这么大的银子吗?三两银子可以盖三间房子,三两银子可以供老百姓八口之家过一年。

主持人:

不是说清朝人比较有钱吗?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二月河:

那些都是当官的。

主持人:

每个朝代都有一些共性,这些共性是什么?

二月河:

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封建社会的经济,封建统治者的思想,都差不多。这些政治家大体上从秦,到康熙雍正,大体上都差不能,他治国的理念都是一脉相承的。度量衡在秦以前太不方便了,秦帝国统一度量衡是很大的贡献。

主持人:

我发现二月河老师对度量衡比较精通。您写小说之前,会不会研究这个朝代的经济、社会吗?

二月河:

金庸研究人性,研究人的本性迷失在哪里。我研究北京人一年要吃多少粮食,这些粮食要从哪里来?只能从江南这个地方去调,必须要考虑经济现状对政治上的影响。咱得老实。天才可以不老实,人才得老实。

…………………………

金风 发表于 2008-4-29 18:43

其实看二月河的原话,似乎也颇能理解他对《鹿鼎记》的不喜欢。

他认为金庸“研究的是人性,研究人的本性迷失在哪里”,所以是天才,所以文章在情节上可以不真实;
而他自己研究的是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制度,“研究北京人一年要吃多少粮食,这些粮食要从哪里来?只能从江南这个地方去调,必须要考虑经济现状对政治上的影响”,所以自己必须真实(也就是写实吧?),所以自己是人才。

他对《鹿鼎记》的不喜欢,主要是因为写作目的,写作方式不一样引起的,就想有人喜欢李白却不喜欢杜甫一样,这样的人也知道杜甫的诗歌文学价值很高,但就是不喜欢。

武五陵 发表于 2008-4-29 19:29

看完引用,只想说:可怜的二月河……韦小宝一定很打击他。
刚说完贵族气,正好看看吧,这就是柴米油盐对艺术创作削弱的好例子:Q

应无为 发表于 2008-4-29 20:36

原帖由 金风 于 2008-4-29 18:43 发表 http://www.jyjh.net.cn/bbs/images/common/back.gif
其实看二月河的原话,似乎也颇能理解他对《鹿鼎记》的不喜欢。

他认为金庸“研究的是人性,研究人的本性迷失在哪里”,所以是天才,所以文章在情节上可以不真实;
而他自己研究的是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制度,“研 ...

看完资料感觉相同...不同的出发点所要抱着的态度是不相同的...

刘国重 发表于 2008-4-29 21:25

最近看到新闻:二月河嫌弃金庸写的“鹿鼎记”太不真实,呵呵。不知道刘先生、五陵的感叹是否与之有联系。
===============================

哦,刚知道。我没那么条件反射地。去年老帖,今天整理完。

问好

金古庸龙 发表于 2008-5-2 15:08

高阳的文章没看过,不敢妄加评论。但觉的您的文章很有深度。
感觉国重兄对金老总是推崇倍至。
很想看看您的那篇”今古”之论~

慕名而来 发表于 2010-12-18 10:46

有幸拜读到这篇帖子,金庸和高阳是我的2个主题,长见识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武侠与历史,金庸与高阳 [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