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mhsu0504 发表于 2011-5-12 09:53

明河遠流版倚天屠龍記封面【富春山居圖】合璧

富春山居圖 杭州啟運
2011-05-11 【中央社】

元代黃公望著名畫作「富春山居圖」的「剩山圖」部分,11日下午在浙江省博物館點交啟運,將經由北京後赴台灣,於6月1日與台北故宮博物院所藏的「無用師卷」合璧展出。

「富春山居圖」在明朝末年傳到收藏家吳洪裕手中,他非常喜愛,臨死前下令燒畫殉葬,還好被侄子從火中搶救出來,但畫已被燒成兩段,前段較小,經過修補後稱「剩山圖」;後段較長,稱「無用師卷」。

新華社今天報導了「剩山圖」啟運的消息,並指出這將是「富春山居圖」這兩部分,在分別360年後首次合璧。


分隔360年 富春山居圖六月在台合璧
中廣新聞網 (2011-05-11 18:10)

分藏兩岸的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即將在六月份,在台北故宮合璧聯展,今天下午在對岸舉行盛大的點交裝箱啟運儀式。故宮表示,這是故宮頭一遭系統性展出黃公望作品,想要了解黃公望習畫的淵源與對後世的影響,可不要錯過這個展覽。(陳映竹報導)

「富春山居圖」是元代四大家黃公望晚年傑作,描繪遊居富春江一帶的山川風物,在清朝順治時因為大火燒成兩段,一段收藏在台北故宮,被燒毀的另一卷「剩山圖」則是浙江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兩件瑰寶分離的360年,去年中共總理溫家寶一席希望兩件國寶合璧聯展,這番話引起各界再度對黃公望「富山春居圖」的高度關注。

故宮書畫處長何傳馨指出,這次「山水合璧─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共有80幾件展品,其中12件是從對岸借展,1件來自私人收藏,過去故宮曾展出元代四大家作品,黃公望書畫單獨成展還是第一次。

特展從6月1日到9月5日,分為兩期六個單元,其中第一單元就是民眾最期待的是合璧後的黃公望「富春山居圖」,故宮也將舉辦教育講座,讓民眾深入了解黃公望的書畫特色。





[ 本帖最后由 tomhsu0504 于 2011-5-12 09:59 编辑 ]

tomhsu0504 发表于 2011-5-12 10:06

《富春山居圖》是元朝畫家黃公望的作品,創作於1347年至1350年,以浙江富春江為背景,全圖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當,墨色濃淡乾濕並用,極富於變化,是黃公望的代表作。

明朝末年富春山居圖傳到收藏家吳洪裕手中,他極為喜愛此畫,甚至在臨死前下令將此畫焚燒殉葬,險在吳洪裕的侄子從火中搶救出,但此時畫已被燒成一大一小兩段,前段較小,經過修補後稱「剩山圖」;後段畫幅較長,稱「無用師卷」。

乾隆年間,一幅仿製的富春山居圖被徵入宮,乾隆皇帝愛不釋手,並且在畫卷空白處題寫評語五十五處。1746年,富春山居圖真品進入清宮,得以倖免。前者稱「子明卷」是後人偽造;後者是「無用師卷」,這才是黃公望的真跡。但乾隆皇帝認定「子明卷」為真,並在假畫上加蓋玉璽,並和大臣在留白處賦詩題詞,將真跡當贗品處理。直到近代學者翻案,認為是乾隆皇帝搞錯了。

「剩山圖」今天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而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和「子明卷」都藏於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富春山居圖(無用師)


浙江省博物館藏-富春山居圖(剩山圖)


[ 本帖最后由 tomhsu0504 于 2011-5-12 10:08 编辑 ]

tomhsu0504 发表于 2011-5-12 10:23

百度訊息:



作品簡介
歷史背景
《富春山居圖》,始畫於至正七年(1347),於至正十年完成。

雖黃公望晚年定居今富陽市境內,但畫卷內容對比寬敞平坦的"富陽江"和山峰峻奇峽谷雄偉的"桐廬江",就可得知,富春山居圖所畫內容約80%在桐廬境內富春江的景色,20%為富陽的景色。

《富春山居圖》是黃公望72歲時為無用師和尚所繪,用三、四年時間才畫成,畫面表現出秀潤淡雅的風貌,氣度不凡,以浙江富春江為背景,是黃公望的代表作。

明朝末年富春山居圖傳到收藏家吳洪裕手中,吳洪裕極為喜愛此畫,每天不思茶飯的觀賞臨摹。甚至在臨死前下令將此畫焚燒殉葬,險在吳洪裕的侄子從火中搶救出,但此時畫已被燒成一大一小兩段,前段較小,稱“剩山圖”;後段畫幅較長,稱“無用師卷”。

乾隆年間,一幅富春山居圖被征入宮,乾隆皇帝愛不釋手,但在隔年又一幅富春山居圖進入清宮。前者稱“子明卷”是後人偽造;後者是“無用師卷”,這才是黃公望的真跡。但乾隆皇帝認定“子明卷”為真,並在假畫上加蓋玉璽,並和大臣在留白處賦詩題詞,將真跡當贗品處理。直到近代學者翻案,認為是乾隆皇帝搞錯了。從而保住了一個完整的無用師卷。

“剩山圖”今天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而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則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基本資訊
前半卷   
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剩山圖》
名稱:《富春山居圖•剩山圖》   
館藏:浙江省博物館   
尺幅:縱31.8釐米,橫51.4釐米   
浙江博物館《富春山居圖》(《剩山圖》)

後半卷   
名稱:《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   
黃公望《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
館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尺幅:縱33釐米,橫636.9釐米   

仿本   
名稱:《富春山居圖•子明卷》   
館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名稱:《富春山居圖•沈周臨摹本》   
館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作者簡介
基本情況
元代畫家黃公望(1269--1354),字子久,號一峰,大癡道人,江蘇常熟人。擅長畫山水,多描寫江南自然景物,以水墨,淺絳風格為主,與吳鎮,王蒙,倪瓚並稱元四家。原系浙西廉訪司一名書吏,因上司貪污案受牽連,被誣入獄。出獄後改號“大癡”,從此信奉道教,雲遊四方,以詩畫自娛,並曾賣卜為生。他學畫生涯起步較晚。然由於生活坎坷,寒暖自知,所繪山水,必親臨體察,畫上千丘萬壑,奇譎深妙。其筆法初學五代宋初董源、巨然一派,後受趙孟頫薰陶,善用濕筆披麻皴,為明清畫人大力推崇,成為“元四家”(王蒙、倪瓚、吳鎮)中最孚眾望的大畫家。此外,畫作之餘,留有著述,如《寫山水訣》、《論畫山水》等,皆為後世典範之學。

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
  據記載,黃公望三十一歲開始作畫,由於際遇的坎坷,到五十歲左右,也就是出獄後才專心從事山水畫創作。由於他熱愛自然,有較全面的文化修養,早期又在臨摹眾多的古代名家作品中練就了深厚的功力,胸中積累博大精深,使之一起步便顯示了藝術上的高格調。他以北宋大畫家董源的畫法為基礎,吸取其他名家的長處,融合在師法造化中獲取的營養,逐漸創造了自己的藝術面貌。他的山水畫大致有兩種風格:一作淺絳色,山頭多岩石,筆勢雄偉;一作水墨,皴紋較少,筆意簡遠逸邁,充分體現出“寄興於畫”的思想和“渾厚華滋”的筆墨效果。黃公望與同時代的王蒙、倪瓚、吳鎮交往密切,詩畫互贈,切磋探討,常以合作山水畫為樂。他們不但都創造了自己的獨特繪畫風格,並致力於意境章法及詩文與繪畫的有機結合,共同把中國文人畫推進到一個嶄新的天地,因此獲得 “元季四大家”的殊榮。而黃公望尤以卓越的成就兀立頂峰,對後世畫壇產生巨大影響,被推為“元四家之首”。 黃公望與富陽有著不解之緣。他遍遊名山大川,卻獨鍾情于富春山水,晚年結廬定居富春江畔的筲箕泉(今富陽市東郊黃公望森林公園內),在這裡度過了他人生最輝煌的時期,留下了一大批傑作。從此,黃公望的名字與美麗的富春江緊密地聯結在一起,富春江是造就他成為一代大師的搖籃,而他也為美麗的富春江增添了奪目的光彩。 《富春山居圖》是黃公望七十九歲高齡時開始創作的。這幅縱33釐米,橫636.9釐米的長卷,是他生活在富陽,又以富春江為題材推出的力作。為了畫好這幅畫,他終日不辭辛勞'奔波於富春江兩岸,觀察煙雲變幻之奇,領略江山釣灘之勝,並身帶紙筆,遇到好景,隨時寫生,富春江邊的許多山村都留下他的足跡。深入的觀察,真切的體驗,豐富的素材,使《富春山居圖》的創作有了扎實的生活基礎,加上他晚年那爐火純青的筆墨技法,因此落筆從容。千丘萬卷,壑,越出越奇,重巒迭嶂,越深越妙,既形象地再現了富春山水的秀麗外貌,又把其本質美的特徵揮灑得淋漓盡致。這件宏幅巨制直到他謝世前不久才告完成,前後傾注了大約七年的心血,這是畫家與富春山水情景交融的結晶。展開畫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富春江一帶秋初景色:丘陵起伏,峰迴路轉,江流沃土,沙町平疇。雲煙掩映村舍,水波出沒魚舟。近樹蒼蒼,疏密有致,溪山深遠,飛泉倒掛。亭台小橋,各得其所,人物飛禽,生動適度。正是“景隨人遷,人隨景移”,達到步步可觀的藝術效果。這幅山水畫長卷的佈局由平面向縱深展寬,空間顯得極其自然,使人感到真實和親切,筆墨技法包容前賢各家之長,又自有創造,並以淡淡的赭色作賦彩,這就是黃公望首創的“淺絳法”。整幅畫簡潔明快,虛實相生,具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之妙,集中顯示出黃公望的藝術特色和心靈境界,被後世譽為“畫中之蘭亭”。時至今日,當人們從杭州逆錢塘江而入富陽,滿目青山秀水,景色如畫,就會自然地聯想到《富春山居圖》與兩岸景致在形質氣度上的神合,從心底裡讚歎作者認識生活,把握物件的神髓,進而提煉、概括為藝術形象的巨大本領。 元代以來,歷代書畫家、收藏家、鑒賞家,乃至封建帝皇權貴都對《富春山居圖》推崇備至,並以能親眼目睹這件真跡為榮幸,使得這卷寶圖既備受讚頌,也歷盡滄桑。在輾轉流傳過程中,曾引發出乾隆年間有趣的“富春疑案”,弄得弘曆皇帝神魂顛倒,誤判真偽;也曾因收藏家的酷愛而遭焚燒毀容之災。如今,它的前段珍藏於浙江博物館,後段藏於臺灣。海內外炎黃子孫無不翹首企盼著祖國的統一,盼望寶圖早日珠聯璧合。

創作過程
《富春山居圖》始畫於至正七年(1347),於至正十年完成。是元代著名書畫家黃公望的一幅名作,世傳乃黃公望畫作之冠。為紙本水墨畫,寬33釐米,長636.9釐米,是黃公望晚年的力作。黃公望,字子久,號一峰,工書法、通音律、善詩詞,少有大志,青年有為,中年受人牽連入獄,飽嘗磨難,年過五旬隱居富春江畔,師法董源、巨然,潛心學習山水畫,出名時,已經是年過八旬的老翁了。黃公望把“畢生的積蓄”都融入到繪畫創作中,嘔心瀝血,歷時數載,終於在年過八旬時,完成了這幅堪稱山水畫最高境界的長卷——《富春山居圖》。它以長卷的形式,描繪了富春江兩岸初秋的秀麗景色,峰巒疊翠,松石挺秀,雲山煙樹,沙汀村舍,佈局疏密有致,變幻無窮,以清潤的筆墨、簡遠的意境,把浩渺連綿的江南山水表現得淋漓盡致,達到了“山川渾厚,草木華滋”的境界。

此畫卷為六接的紙本,即是由六張紙連成的畫卷.黃公望(字子久)為元代最負盛名的畫師,在畫史上的影響頗大。他在《山水訣》中,明確提到模寫。他說:“皮袋中置描筆在內,或于好景處,見樹有怪異,便當模寫之。”子久作品存世不多,其中最佳者當屬《富春山居圖》。為了創作《富春山居圖》,他在“領略江山釣灘之勝”時,“袖攜紙筆,凡遇景物,輟即模記”。此畫始畫於至正七年(1347年),此時子久年近八旬,畫中所題文字表明,他為完成此畫而潛心觀察、揣摩費時三四年。張庚在《圖畫精意識》中記載了董其昌對此畫的讚譽,“子久畫冠元四家……如富春山卷,其神韻超逸,體備眾法,脫化渾融,不落畦徑。”
幾度易手

《富春山居圖》,高一尺餘,長約二丈。此圖展現了富春江一帶景色:富春江兩岸峰巒坡石,似秋初景色,樹木蒼蒼,疏密有致地生於山間江畔,村落、平坡、亭台、漁舟、小橋等散落其間。董其昌稱道,“展之得三丈許,應接不暇。”確給人咫尺千里之感。這樣的山水畫,無論佈局、筆墨,還是以意使法的運用上,皆使觀者不能不歎為觀止。正如惲南田所說,“所作平沙禿峰為之,極蒼莽之致。”董其昌還曾說,他在長安看這畫時,竟覺得“心脾俱暢”。

1350年黃公望將此圖題款送給無用上人。《富春山居圖》便有了第一位藏主,從此開始了它在人世間600多年的坎坷歷程。此畫作成之初,無用上人就“顧慮有巧取豪奪者”。不幸被他言中,明成化年間沈周藏此圖時便遭遇“巧取”者。沈周請人在此圖上題字,卻被這人兒子藏匿而失。後來此圖又出現在市上高價出售,敦厚的沈周既難於計較又無力購買,只得背臨一卷以慰情思。之後又經樊舜、談志伊、董其昌、吳正志之手。   清順治年間,吳氏子弟,宜興收藏家吳洪裕得之後更是珍愛之極。惲南田《甌香館畫跋》中記:吳洪裕于“國變時”置其家藏於不顧,惟獨隨身帶了《富春山居圖》和《智永法師千字文真跡》逃難。

焚畫殉葬
那是清順治七年(1650),江南宜興吳府,臥病在床的吳洪裕到了彌留之際,氣如遊絲的他死死盯著枕頭邊的寶匣,家人明白了,老爺臨死前還念念不忘那幅心愛的山水畫。有人取出畫,展開在他面前,吳洪裕的眼角滾落出兩行渾濁的淚,半晌,才吃力地吐出一個字:燒。說完,慢慢閉上了眼睛。在場的人都驚呆了,老爺這是要焚畫殉葬呀!要被燒掉的畫就是國寶文物《富春山居圖》。 因為太珍愛此卷了,所以囑家人準備把它付之一炬“焚以為殉”用來殉葬。

“先一日焚《千字文真跡》,自己親視其焚盡。翌日即焚《富春山居圖》,當祭酒以付火,到得火盛,洪裕便還臥內。”

這幅在吳府裡已經傳承了三代人,被吳家老少視為傳家寶的《富春山居圖》,在眾目睽睽之下被丟入火中,火苗一閃,畫被點燃了!

就在國畫即將付之一炬的危急時刻,從人群裡猛地竄出一個人,“疾趨焚所”,抓住火中的畫用力一甩,“起紅爐而出之”,愣是把畫搶救了出來,他就是吳洪裕的侄子,名字叫吳靜庵(字子文)。為了掩人耳目,他又往火中投入了另外一幅畫,用偷樑換柱的辦法,救出了《富春山居圖》。

畫雖然被救下來了,卻在中間燒出幾個連珠洞,斷為一大一小兩段,此畫起首一段已燒去,所倖存者,也是火痕斑斑了。從此,稀世國寶《富春山居圖》一分為二。

1652年,吳家子弟吳寄穀得到後,將此損卷燒焦部分細心揭下,重新接拼後居然正好有一山一水一丘一壑之景,幾乎看不出是經剪裁後拼接而成的,真乃天神相佑。於是,人們就把這一部分稱做《剩山圖》。而保留了原畫主體內容的另外一段,在裝裱時為掩蓋火燒痕跡,特意將原本位於畫尾的董其昌題跋切割下來放在畫首,這便是後來乾隆帝得到的《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 值此,原《富春山居圖》被分割成《富春山居圖•剩山圖》和《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長短兩部分,身首各異。
臨摹版本


其時,除了吳洪裕收藏的《富春山居圖》外,當時還有另一幅《富春山居圖》流傳在世。

說到第二幅《富春山居圖》,就不能不提到明代著名書畫家沈周。明成化年間,《富春山居圖》傳到沈周手裡。自從得到這件寶貝,沈周就愛不釋手,把它掛在牆上,反復欣賞、臨摹,看著看著,就看出了點問題:畫上沒有名人題跋。

一時的非分想法讓沈周沖昏了頭,他根本沒有想到,像這樣的珍寶藏都要藏在最隱蔽的地方,怎麼能大張旗鼓地張揚呢?果不其然,當沈周把畫交給一位朋友題跋時,就出了事。那位朋友的兒子,見畫畫得這麼好就產生了歹念,把畫偷偷賣掉,還愣說畫是被人偷了。

一次偶然的機會,沈周在畫攤上見到了被賣掉的《富春山居圖》,興奮異常,連忙跑回家籌錢買畫。當他籌集到錢,返回畫攤時,畫已經被人買走了。沈周捶胸頓足,放聲大哭,可是後悔已經晚矣。千辛萬苦弄到手的《富春山居圖》,如今只剩下留在頭腦中的記憶了。沈周愣是憑藉著記憶,背摹了一幅《富春山居圖》。

被沈周丟失的真跡《富春山居圖》猶如石沉大海,在相當長的時間裡沒有消息。後來,它又出現了,被明代大書畫家董其昌收藏。董其昌晚年又把它賣給了吳洪裕的爺爺吳正志。吳洪裕繼承了《富春山居圖》,這才出現了臨終留下焚畫殉葬的遺囑,吳子文火中救畫的一幕。由於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太出名了,明清畫家都爭相臨摹,除了沈周的那幅《富春山居圖》外,現在有籍可查的臨摹本還有十餘幅。 這些都成為《富春山居圖》流傳在世的真假畫卷。

《富春山居圖》較好的臨摹本中沈周所臨(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其餘均流傳海外)因屬背臨,故董其昌認為“其肖似若過半”;鄒之麟則是在吳問卿家中對著原圖臨摹,其形神更能接近原作。此兩卷因其時原畫尚為完整,故十分寶貴。 鄒之麟及“虞山畫派”王翬的臨摹本,現已流傳海外。

《無用師卷》與《子明卷》
重新裝裱後的無用師卷雖然不是原畫全貌,但畫中清潤的筆墨、簡遠的意境得以保留。這幅開創了中國山水畫新風格的傳世巨作,1652年丹陽張範我轉手泰興季國是收藏,後歷經高士奇、王鴻緒、安岐諸人之手。輾轉經過多人收藏,最終被安岐買到。

1745年,一幅《富春山居圖》被征入宮,乾隆皇帝見到後愛不釋手,把它珍藏在身邊,不時取出來欣賞,並且在6米長卷的留白處賦詩題詞,加蓋玉璽。沒想到,第二年,也就是1746年,他又得到了另外一幅《富春山居圖》。兩幅《富春山居圖》,一幅是真,一幅是假,可是兩幅畫實在是太像了,真假難分。

其實,此前弘曆已經得到了那一卷《富春山居圖》,也就是那幅最著名的假《富春山居》,後世稱之為子明卷。子明卷是明末文人臨摹的《富春山居》無用師卷,後人為牟利,將原作者題款去掉,偽造了黃公望題款,並且還偽造了鄒之麟等人的題跋,這一切都把乾隆帝矇騙了。事實上子明卷仿製的漏洞並不難發現。元代書畫上作者題款都是在繪畫內容之後,而子明卷卻將作者題款放在了畫面上方的空白處,這明顯不符合元代書畫的特點。但乾隆帝的書畫鑒賞水準,顯然並不足以看出這些漏洞。這卷後人仿造的《富春山居》子明卷不但被他視為珍寶時時帶在身邊,對此畫大加歎賞,屢屢題贊,甚為喜歡。而且真跡無用師卷的出現,也沒讓他推翻自己的錯誤判斷。

元 黃公望《富春山居•子明卷》
第二年,乾隆十一年的冬天,《富春山居》無用師卷來到了弘曆面前。他一邊堅定地宣佈無用師卷是贗品,一邊又以不菲的價格將這幅所謂的贗品買下。理由是,這幅畫雖不是真跡,但畫得還不錯。為此他還特意請大臣來,在兩卷《富春山居圖》上題跋留念。來觀畫的大臣無一例外地歌頌了皇帝熱愛藝術、不拘泥真偽的廣闊胸懷,可誰也不敢點破:這幅畫它本來就是真跡。在梁詩正、沈德潛等大臣的附和下認定後者是贗品,編入《石渠寶笈》次等並命梁詩正書貶語於此本上。直到1816年胡敬等奉嘉慶帝編纂《石渠寶笈》三編,《富春山居圖》始得正名被編入,洗去塵冤。也有一說是:真畫進了宮,乾隆覺得特別沒面子,他在真畫上題字示偽,故意顛倒是非。

不管乾隆帝的鑒定結論何等荒謬,安岐所藏的《富春山居》真跡確實從此進入宮廷。就在這座乾清宮裡,它被靜靜地存放了近200年。 20世紀30年代(1933年),故宮重要文物南遷,萬余箱的珍貴文物分5批先運抵上海,後又運至南京。文物停放上海期間,徐邦達在庫房裡看到了這兩幅真假《富春山居圖》,經過仔細考證,他發現乾隆御筆題說是假的那張,實際是真的,而乾隆題了很多字說是真的那張卻是假的,推翻了先人的定論,還它一個真實的面目。直到隨其他文物一起南遷。而今,這真偽兩卷《富春山居圖》都存放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共同見證著中國書畫收藏史上的一段笑談。
《剩山圖》傳奇

重新裝裱後的《剩山圖》,在康熙八年(1669年)讓與王廷賓,後來就輾轉于諸收藏家之手,長期湮沒無聞。至抗日戰爭時期,為近代畫家吳湖帆所得。畫家吳湖帆曾用古銅器商彝與人換得《剩山圖》殘卷,十分珍惜,從此自稱其居為“大癡富春山圖一角人家”。

當時在浙博供職的沙孟海得此消息,心情頗不平靜。他想,這件國寶在民間輾轉流傳,因受條件限制,保存不易,只有國家收藏,才是萬全之策。於是數次去上海與吳湖帆商洽。曉以大義。吳得此名畫,本無意轉讓。但沙先生並不灰心,仍不斷往來滬杭之間,又請出錢鏡塘、謝椎柳等名家從中周旋。吳湖帆被沙老的至誠之心感動,終於同意割愛。1956年,畫的前段來到浙江博物館 。成為浙江博物館“鎮館之寶”。

兩岸交流意義
民間的接觸
1993年中秋之夜,上海電視臺曾與臺灣的“華視”聯合舉辦中秋晚會,把這件傳世名作採用現代技術,在電視螢幕上給拼接起來了。

1999年7月“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圓合活動”在當年黃公望《富春山居圖》的原創作地——風景秀麗的富春江畔舉行,中國美術學院院長潘公凱、教授孔仲起、臺灣中華藝文交流協會會長史元欽、臺灣著名國畫家李奇茂等30多位海峽兩岸著名書畫家聯手臨摹了《富春山居圖》長卷。

合展的交涉
新中國成立以後,浙江曾通過各種管道和臺灣溝通,希望兩岸《富春山居圖》能合璧展出,但沒有得到回饋。

2005年,《富春山居圖》合璧一事出現轉機。鳳凰衛視劉長樂總裁曾幾次到臺灣努力促成這件事情,也得到了臺灣方面的回饋:浙江省博物館剩山圖先去臺灣展覽,臺北故宮博物院的無用師卷來大陸展覽的事先不談。楊建新當時表態,希望實現兩岸《富春山居圖》的交流,有來有往。浙江博物館的《富春山居圖》剩山圖去臺灣展覽沒有任何問題,但希望臺灣方面承諾適當的時候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能赴大陸和浙江省博物館的《富春山居圖》合璧展出。

2009年,兩岸故宮博物院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合辦“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這是兩岸故宮博物院60年來第一次合展,其中來自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文物有37件,包括多幅表現清宮生活的珍貴畫像。在這個背景下,臺灣方面多次托人帶口信或者書面來信,他們準備辦一個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希望能借浙江省博物館的《剩山圖》展出。浙江省文化廳廳長楊建新態度依舊:浙江方面過去沒問題,現在和未來都沒問題,但是希望能和臺北故宮博物院實現雙向交流,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在未來也能赴大陸展覽。

其後浙江接到了臺灣來函,希望大陸能通過法律免扣押文物法,不扣留在大陸展覽的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文物。並表示,臺北故宮博物院有70件文物內定為“限展國寶”,是從來不能出館的,包括《富春山居圖》。“言下之意就是你哪怕通過了免扣押文物法,《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也不能到大陸展覽。”楊建新這樣認為。浙江在回函中希望兩岸的交流能相互持久。臺灣的同胞渴望看到合璧的《富春山居圖》,大陸的同胞更是翹首以待。

兩岸同胞都是中華文化的傳承人。兩岸同胞有資格、也有權利共用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在現實的條件下大陸專門通過司法免扣押文物條款是不現實的。以此為前提,等於排除了臺北故宮博物院文物到大陸展出的可能;其次,大陸的海關法律裡面已經有這樣的條款,所有境外(包括港澳臺地區)經海關批准暫時進口的貨物(包括文物)必須在海關如數清點清楚,在規定的時間裡,完成交流任務,並且如數運出海關,一件都不能留下。如果留了一件,就要予以處罰,所以不存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富春山居圖》赴大陸展覽被扣押的情況。

2009年臺北故宮博物院藝術委員會主任林百里曾到杭州商談《富春山居圖》一事,這也是十年來他第一次和臺北故宮博物院高層直接面談。“他說有難處,有些事不是臺北故宮博物院可以決定的,我說做不了主沒關係,我們一起反映,一起爭取!”楊建新認為兩岸文化交流只有雙向互動,才可能行之長遠。

在鳳凰衛視董事局主席﹑行政總裁劉長樂居中斡旋努力之下,浙江的《剩山圖》將在2011年6月到臺灣合璧展出。來自浙江的《剩山圖》,和臺北故宮另一半的無用師卷,隔了三百年,終於要在今年六月在台合璧聯展,《富春山居圖》終於要以完整面貌重現在世人面前,這也是兩岸繼二零零九年,雍正文物聯展首航成功之後,另一項文壇大盛事,別具歷史意涵。

溫家寶總理的關心
在2010年3月14日上午的兩會新聞記者會上,溫家寶總理在回答臺灣記者提問時講了一個故事:“元朝有一位畫家叫黃公望,他畫了一幅著名的《富春山居圖》,79歲完成,完成之後不久就去世了。幾百年來,這幅畫輾轉流失,但現在我知道,一半放在杭州博物館(浙江省博物館在杭州市),一半放在臺北故宮博物院,我希望兩幅畫什麼時候能合成一幅畫。畫是如此,人何以堪。”

溫總理的話,充滿了對兩岸“血濃於水”同胞情誼的深情寄託。 諸多年來,兩岸畫家和有識之士多方努力,希望有朝一日能夠“破鏡重圓”,重新拼合此畫。臺灣多數報紙都重點報導了溫家寶以《富春山居圖》分藏兩岸為例,表達他希望兩幅畫能早日合成一幅畫的願望。《聯合報》的文章說,這寓意著溫家寶期許兩岸早日由分走向合的心願。

再次臨摹畫作
2010年3月20日上午,來自海峽兩岸的九位山水畫家在富春江畔將《富春山居圖》臨摹於長卷上,同時還體味古意,試補了原圖的殘缺部分。與此同時,他們發出了希望兩岸《富春山居圖》真跡能夠在這一名畫誕生地浙江富陽合璧展出的邀約。

中央美術學院博士生導師郭怡孮、浙江畫院院長孫永、浙江美術館館長馬鋒輝等6位大陸畫家和臺灣藝術大學的蔡友、林進忠、林錦濤3位畫家共同完成了15米長的圓卷《富春山居圖》,並補上了殘缺的畫面。在圓卷儀式上,著名花鳥畫家何水法代表在場的兩岸畫家,發出了希望在富陽合璧《富春山居圖》的邀約書。邀約書說,《富春山居圖》問世已有660年,燒成兩段則有360周年,分藏海峽兩岸也有60年,希望“剩山圖”和“無用師卷”能夠回到誕生地合璧展出。

兩岸合展
臺北故宮博物院與浙江博物館等方面合作,決定在2011年將推出的“山水合璧: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這其中就包含了海峽兩岸收藏的《富春山居圖》。

2011年1月16日浙台雙方在浙江富陽富春山居度假村簽署富春山居圖特展備忘錄。
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周功鑫說,每一件文物背後都有故事,這幅畫分開360多年後,各自說故事,將借著這個展覽呈現黃公望的人生哲學和藝術成就。至於兩畫有沒有可能借展大陸?周功鑫表示,十分樂見兩岸能夠在相關法規上取得突破。此次展覽預定2011年6月到9月舉行,臺北故宮方面表示,除了《富春山居圖》,臺北故宮仍在和南京博物館、雲南博物館商借黃公望的作品,保險金額目前正在估算中。

分藏在海峽兩岸的《富春山居圖》邁開了“圓合”第一步。2011年5月11日下午,浙江省博物館“鎮館之寶”、《富春山居圖》(剩山圖)赴台前的點交啟運儀式舉行。《剩山圖》將由中國文物交流中心先送往北京,再由臺灣廣達文教基金會移交臺北故宮博物院。

據浙江省博物館館長陳浩介紹,《富春山居圖》(剩山圖)將於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在北京移交。6月1日,浙江博物館和臺北故宮博物院將在臺北聯合舉辦“山水合璧——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與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實現“圓合”。

浙江省博物館和臺北故宮博物院將於2011年6月1日至9月25日,在臺北故宮博物院聯合主辦“山水合璧——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展覽前兩個月,《富春山居圖》(剩山圖)將與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在展廳裡重點展示,同展同收。

《富春山居圖》是“元季四大家”之冠黃公望79歲時為無用師所作。全卷描繪了富春江兩岸初秋景色,為中國水墨山水的扛鼎之作。《富春山居圖》在數百年流傳中飽經滄桑,因遭火殉斷為一大一小兩段。後幾經輾轉,長0.51米、題跋6米多的前半卷《剩山圖》存於浙江省博物館,長6.4米的後半卷《無用師卷》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據介紹,《富春山居圖》(剩山圖)自1956年到浙江省博物館以來55年間,原作只展出兩次。

相關紀念品
同名郵票
2010年,中國郵政集團公司已正式批復同意,將《富春山居圖》特種郵票首發式放在誕生地富陽舉行。據瞭解,富陽早在1985年就向國家郵政部門提出申請,要求發行《富春山居圖》郵票,之後又曾分別於1992年、1995年、2002年多次申請。2004年,經國家郵政局批准,以浙江省博物館收藏的《剩山圖》(《富春山居圖》前半卷)為藍本的“富春山居圖”個性化郵票曾在富陽首發。而此次發行的《富春山居圖》特種郵票以《富春山居圖》整幅畫卷為藍本,共6枚,全套面值9.30元,郵票規格為60×30毫米。

在2010年3月20日的《富春山居圖》特種郵票首發式上,不僅有《富春山居圖》特種郵票(放大版)首發揭幕,來自大陸和臺灣的畫家也將再次揮毫共作《富春山居圖》,並力爭舉行“剩山圖”和“無用師卷”真跡到富陽圓合的邀約儀式。
辭賦作品

魯南辭賦協會主席韓邦亭先生創作了《富春山居賦》,全文如下:
乾坤浩浩,華夏泱泱。江山壯麗,民物蕃昌。巧奪造化之美,彩映人文之光。於是騷人作而文辭雅,大匠出而楮墨香。樂奏新聲,歌飛鼎盛之世;輝生長卷,韻起富春之江。

遙想子久援毫,攬千丘於神品;奇思出類,為百代之標程。名重四家,偏多燕趙之豪氣;胸懷萬壑,幾許晉宋之高風。年近八旬,始成巨制;時經三載,久負盛名。

觀夫《富春山居》一圖,其筆也蕭散,其氣也疏明。其墨也蒼老,其境也幽清。狀林泉而深秀,擷雲水之空靈。樹擁村舍,水漫沙汀。漁舟泛碧,杳靄無聲。涉平溪而波漾,經野渡而煙生。石蒼古以明潔,原為地設;木華滋而清潤,自是天成。古意顯精思,才接北苑;神品歸正脈,藝貫南宗。寫翠微以傳世,覺宇宙之無窮。是謂畫中之《蘭亭》也。
斯圖既成,藏家振迅。複有綠草經秋,黃楊厄閏。歎西園之多舛,悲東海以揚塵。吳洪裕徒似葉公,真跡就火;乾隆帝全無風雅,贗品成真。而後佳構飄零,一存寶島之北;名圖輾轉,一在西子之濱。異地聯輝,長隔碧海;遙山同脈,當慰素心。

於今劫灰已冷,盛世洪休。情牽總理,意矚神州。寄深情于海峽,名家連袂;期國寶之合璧,勝景同遊。美政傳乎百族,多添麟鳳;長風駕於兩岸,喜馭驊騮。龍胄歡呼,承瑞露於天外;鴻祉共慶,布嘉聲於海陬。興定國之懋業,多邁古之新猷。沐和風而清玉宇,觀大卷以壯金甌。

於是歌曰:樹豐碑於藝苑兮,重此奎章。期寶鏡以重圓兮,馳譽十方。續炎黃之盛舉兮,喜上康莊。聚三荊而共語兮,其樂未央!
純銀紀念磚

2010年,正值《富春山居圖》成畫660周年之際,為重現稀世珍寶,重現“山水第一神圖”——《富春山居圖》傳世風采,中國聯合網路通信有限公司特推出國寶《富春山居圖》純銀紀念磚,首次以純銀紀念磚的形式將國寶畫卷完美“合璧”,完整呈現在世人面前。

2010年,正值《富春山居圖》成畫660周年,有感于國寶《富春山居圖》的傳奇經歷,童友明大師欣然接受邀請,半個世紀多的造幣經驗,一腔國寶情懷盡情釋放到這套國寶《富春山居圖》純銀紀念磚上。

高仿合璧版《富春山居圖》
紀念《富春山居圖》成畫660年
著名書法家劉藝先生親筆題跋珍貴發行
六位國學泰斗題跋
為紀念《富春山居圖》成畫660年,經臺北故宮博物院首次以原作授權,中央文史研究館出品,三百年書畫老字型大小“榮寶齋”按原作1:1完美合璧。中央文史館館長袁行霈及歐陽中石、沈鵬、侯德昌、程毅中、傅熹年、舒乙六位國學泰斗在高仿合璧版《富春山居圖》上珍貴題識。《富春山居圖》融匯古劉藝題跋

今名家的所有墨寶悉數保留,已成為當代書畫藏品中的曠世奇珍。“榮寶齋”按1:1全卷高仿,筆墨的暈染,細若髮絲的線條淋漓盡顯,確保書畫與真跡的精、氣、神、韻完美一致,具有極高的收藏價值。 著名書法家,中國書法家協會原副主席,現任中國書協顧問的劉藝先生見到首次合璧的《富春山居圖》時激動不已,即興提筆在卷首題跋“丹青國寶,山水合璧”,十分珍貴。劉藝先生真跡題跋版《富春山居圖》限量發行200套。

梦心缘 发表于 2011-5-12 10:47

感觉除了清明上河图之外,就算此图最负盛名了。

艾连 发表于 2011-5-12 14:28

两幅作品都是长卷,且都是扛鼎之作。

艾连 发表于 2011-5-12 14:31

著名書法家,中國書法家協會原副主席,現任中國書協顧問的劉藝先生見到首次合璧的《富春山居圖》時激動不已,即興提筆在卷首題跋“丹青國寶,山水合璧”,十分珍貴。
劉藝先生真跡題跋版《富春山居圖》限量發行200套。
————————————————————————————————————————————————————
这个不知其价几何?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明河遠流版倚天屠龍記封面【富春山居圖】合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