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成萌
发表于 2014-2-12 12:48
多谢余兄支持!
柳成萌
发表于 2014-2-12 12:55
鹿鼎记中计3-多面的奴才
五人分开一首诗 身上洪英无人知
随着顺治的露脸,西藏的喇嘛们也跟着出场了。
他们不远万里,来到山西,大闹五台山,围攻清凉寺,顺治第一次险些被捉,第二次差点自焚。
知道行痴便是顺治的人不多,除去自己与韦小宝,玉林与行癫,晦聪与澄光,康熙算来算去,泄露秘密的只有毛东珠那个“老贱人”了。
那么这个“老贱人”与那些“恶喇嘛”们是何时勾搭在一起,他们之间又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柳成萌
发表于 2014-2-14 11:02
海大富死后,毛东珠为阻止秘密外泄,对唯一的目击者韦小宝实施了一连串的攻击。然而,不但瑞栋、柳燕、邓炳春、以及董金魁等人在行动中全部殉职,毛东珠也被半路杀出来的陶红英刺成重伤,毛东珠赔了亲信又折兵,灭口行动被迫中止。
出于对康熙安全的考虑,韦小宝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告知了康熙。
毛东珠知不知道这件事呢?
她不一定知道蕊初扔进湖里的邓炳春被侍卫悄悄捞出,但她肯定知道小桂子已向康熙报告了自己的机密。如催命鬼似的去要别人的命,不就是一死吗,说了是死,不说也是死,换谁谁也说。
平时,康熙是每天都要到慈宁宫向太后签到请安的,听了韦小宝的话后,他还会来吗?即使他来,还会如从前那般恭敬吗?
我们假设玉林不是毛东珠的卧底,那么在这种秘密已然泄露的情况下,毛东珠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补救措施呢?
柳成萌
发表于 2014-2-15 09:08
韦小宝即然与自己撕破了脸,向康熙奏报时,一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甚至添油加醋,无中生有。康熙在得知自己杀害其母,逼走其父后,为什么不立即将太后捉拿归案呢?
因为他缺乏确凿的证据。
案情虽然扑朔迷离,引人入胜,但唯一的侦查员兼证人海大富已死,康熙作为皇帝,不会单凭臣下一张嘴,便轻易相信如此匪夷所思之事。
“一来事关重大,不能单是听了一个假冒小太监的一面之辞,便对抚育自己长大的母后心存怀疑......”
万一有人假借顺治之名篡权夺位呢?另外这个海大富即然如此忠心能干,为什么不但不协助自己除掉鳌拜,反而怂恿自己找死呢?轻重缓急他分不清吗?
因此,他派韦小宝到五台山,正是为了获取证据。有了顺治的下落,有了顺治的手谕,才能名正言顺的对付太后。
通常情况下,杀人灭口是首选之道。让顺治,玉林,御前侍卫前总管赫巴察等当事人彻底消失,是毁灭证据的最好办法。
找不见顺治,韦小宝就是欺君,康熙就不能光明正大的处理自己。
事实上,毛东珠就应该在除杀韦小宝的同时除杀顺治,一手杀目击者,一手杀被害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她已经知道顺治的准确住址,发道密旨,调兵围寺,捏造罪名,不容分说,当场处决几个欲图“谋朝篡位”、“反清复明”的反贼和尚,谁敢放半句闲屁!然后毁尸灭迹,血洗清凉寺,再放把大火。最后再将参与此事的人尽数处死,一个不留......
娴熟地运作这种流程,不是一个政客最基本的素质吗?
如果毛东珠这样做的话,还会让几个卖冰糖葫芦的贩子们搞得自己寝食难安吗?
然而,自始自终,毛东珠都从未动过杀掉顺治的念头。
通天晓
发表于 2014-2-16 16:09
公道的说,海大富的点评最好,其余人物的点评有些甚至矛盾:顺治与毛东珠。
通天晓
发表于 2014-2-16 16:10
就冲海大富这篇,加精华也不为过。
柳成萌
发表于 2014-2-16 16:49
留顺治一命,让喇嘛们绑架他,以此要挟康熙,是否符合毛东珠的利益呢?
西藏喇嘛一系为了捉到顺治,千里奔袭,出动三千多名喇嘛,岂是为他人做嫁衣之辈,他们有着远大的理想与追求。日后吴三桂造反,藏系作为一只盟军参与其中,因为狼多肉少,所以事成之后它只能分到四川。现在,有了顺治这个超级人质在手,藏系必然关起门来吃独食,除了四川这个必得之地,它们会索取更大更多的地盘,比如陕西,甘肃,青海等地。
这对欲图“开疆拓土,建万世不拨之基”的康熙来说,是绝对不能容忍的。给了受不了,不给就是不孝,喇嘛们会隔三岔五送几根指头过来,刺激康熙那复杂的神经。总之,不管给与不给,他的心中都是极其愤怒的,作为始作俑者的毛东珠会有好日子过吗?
毛东珠如真想让藏系做这件事情,她就应该化妆逃出皇宫,带着喇嘛们,亲自上山,一抓得手,与康熙彻底决裂。她呆在宫里,还想做太后吗?
毛东珠是神龙教中人,受到豹胎易筋丸的制约,即使她想将水搅浑,那么让神龙教来做绑匪不是更好吗?绑了顺治,就相当于绑了一颗摇钱树,相当于开了一家银行,赎金多得自己都不好意思公布,洪教主当上大清首富指日可待,还要毛四十二章经啊!况且绑架又没什么危险性,无需教主亲临,随便派出几个龙使级别的高手上山,少林十八罗汉能抵挡得住吗?
将这个极其有价值的信息上报给洪教主,他老人家能不笑逐颜开吗?会不给自己解药吗?
可是,直到神龙教灭亡,洪教主都不知道西边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皇和尚。
柳成萌
发表于 2014-2-17 19:55
毛东珠向洪教主上报的是什么内容呢?
“洪教主缓缓道:‘据黑龙使禀报,他派在皇宫中的部属传出消息,小皇帝手下有个小太监,叫做什么小桂子的......’韦小宝大吃一惊:‘拆穿西洋镜,那可糟糕之极!’听教主续道:‘......小皇帝派了他去五台山,意欲不利于我教。我们接连派了几批人手出去,要擒他来审问,章老三找他不到,胖头陀也没能成功,不料小桂子没找到,却遇上了你。’”
章老三与胖头陀的出现,为的是擒拿韦小宝,其原因是韦小宝上五台山,意欲不利于神龙教。
韦小宝到五台山上的目的是什么,我们清楚,毛东珠更清楚。韦小宝探访顺治的下落,确实不利于毛东珠,但对整个神龙教有什么不利之处呢?
看不出来。
毛东珠不杀顺治,也无理由去散布消息让藏系绑架顺治,更在神龙教里欺上瞒下,避重就轻,隐藏重要事实,阻碍洪教主绑票致富,到底是为什么呢?
因为事情败露之后,她已经有了对策。在玉林的帮助下,顺治的存在已不再是一个威胁,相反,还会成为自己的保护伞,护身符。不管是藏系还是神龙教,让之掺和进来,对自己没有任何好处。
满州人崇信藏传佛教,毛东珠可能会认识几个到皇宫中做法事,拜忏诵经的喇嘛,但毛东珠没有任何理由,没有任何动机,去与藏系结盟,相互利用,通风报信或借刀杀人。
当然,毛东珠更不会是藏系的奸细。因为后来在丽春院中,瘦头陀作为毛东珠唯一的死党,亲信,在于桑结交手之时,竟然对这个藏系第一高手的身材,相貌,武功等一无所知。
综合所有因素,我们终于得到结论。
毛东珠与藏系喇嘛们的关系就是,没有关系。
这个结论,继而告诉我们另一个不愿接受的事实。
韦小宝的结拜姑姑陶红英,才是藏系安插在宫中的奸细。
正是这个陶红英,将顺治在五台山的秘密透露给了喇嘛。
正是这个陶红英,把九难得到经书的消息报告给了桑结。
五人分开一首诗,身上红英无人知。
多面的奴才,陶红英-
柳成萌
发表于 2014-2-19 10:41
陶红英书中的重要人物。
是她,首先透露出了《四十二章经》的秘密。她是韦小宝的姑姑,数次拯救韦小宝于危难之中,尤其在韦小宝被康熙软禁,被公主纠缠的时候,是她及时出现,协助韦小宝出宫,救下了陈近南等一干英雄。
她更是大明长平公主的婢女,心系故主,她在皇宫中与九难重逢的场景,催人泪下,感人至深。她能再见到心目中永远的长公主,即使立时死了,也喜欢得紧。真情流露,毫无作伪,实乃性情中人。
她,怎么能是奸细呢?
亨利余
发表于 2014-2-19 21:47
通天晓 发表于 2014-2-16 16:1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就冲海大富这篇,加精华也不为过。
对,谢谢提醒。我太专心阅读,忘记了,keke........
柳成萌
发表于 2014-2-20 11:30
我们已经知道,韦小宝的说谎功夫已经达到了大师级的水平,在大多数场合中,向来只有他骗人,从来没有人骗他的。能骗过韦小宝的人不多,他们都是重量级人物,比如海大富,风际中,方怡等人。
海大富能骗韦小宝,是因为韦小宝初出茅芦,还很嫩,缺乏警惕心,心还不够狠。海大富在最后摊牌之前,曾数次忍不住透出过诸如“你又不大识字”,“扬州”,“千手观音”之类的口风,但这些都没有引起韦小宝应有的警觉。
所以,姜,还是老的辣。
方怡骗了韦小宝,是利用了韦小宝对她的感情,恋爱中的人智商为零,所以韦小宝才像傻子一样被人牵着走。
问世间情为何物,一物降一物。
风际中骗过韦小宝,则是利用了韦小宝对友情的珍重。韦小宝人小被人呼来喝去,不当人看,突然入了天地会,有了众多亲如一家的兄弟,他高兴还来不及,自然不会多加防备。
而那个不善言辞,“于人情事故所知极少”的陶红英,却是利用亲情,成功骗取了韦小宝的信任,从而得到自己想要的情报。直至辞官归隐,韦小宝始终也不知道他的姑姑曾经欺骗过他幼小的心灵。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回顾一下康熙初年两位谎言大师的精彩对诀。
柳成萌
发表于 2014-2-22 19:41
在慈宁宫里,韦小宝认识了绿衣宫女陶红英。
韦小宝原本拿着柳燕的断脚去吓唬太后,无意中得到了三部《四十二章经》。陶红英专门去盗经书,经书没盗着,却差点被人扠死。看上去似乎有心哉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但韦小宝能偷到经书绝非运气。正是由于他敢于冒险,站在窗外偷窥,才发现了太后床板上的机关,才能在第一时间偷到经书。而陶红英身负不俗武功却不敢近距离侦察,进屋后又像抄家似的割箱切柜,弄得是鸡飞狗跳,一片狼藉。试想经书这种珍贵之物能放在这种普通的地方吗?你究竟当过贼没有?
虽然陶红英想要的东西落在韦小宝手中,但宝物这种东西,本来就是先见先拿,人人有份。再说,即使韦小宝不拿经书,陶红英也照样拿不到,还得把命搭上,韦小宝完全不欠她的。于是韦小宝首先出招,向其撒谎,称自己藏在太后床下是“奉皇帝圣旨,来捉太后的奸!”
这个谎话镇住了陶红英。
此时,三部经书便藏在韦小宝怀中,陶红英如存一丝怀疑,在提着韦小宝疾奔的时候,于不经意间暗搜其身,以她的武功,不难发现经书所在。
但她被“皇帝”二字吓住了,又自认为杀了太后,心慌意乱之间,未识破这句谎言。
过后一想,明白过来了。
一个不会武功的小太监敢跑到太后床下,听奸还说得过去。
捉奸,好像不太靠谱啊?
更重要的是,自己忙活半天,连经书的影子都没看见,而太后与假宫女却证实经书已经被盗,那会是谁偷的呢?
次日,韦小宝送方沐二人到石家庄的路上,徐天川识破了扮做车夫的陶红英。
对此,陶红英的解释是:
“在下与韦香主是好朋友,得知他出京,将地前来相送。”
“怕鞑子派人阻截,因此乔装护送一程。”
她是在护送韦小宝吗?
同样是护送,看看人家老徐是怎么做的,“跑腿打杂,侍候住店,打尖,雇车,买物,免得对付骡夫,车夫,店小二这些人物。”集保镖,保姆,管家于一体,全面保护雇主的生活起居与安全。而陶红英呢,鬼鬼祟祟,偷鸡摸狗,别人在谈论杀头掉脑袋的大事,她却不知道回避,将耳朵竖得老高,有这样护送的吗?
绝对没有。
她在以“护送”的名义跟踪韦小宝,韦小宝,早在出宫前,她便盯上了韦小宝。完全可以想像徐天川当时有多么地愤怒,如果不是打不过她的话,非往她嘴上贴一记滚烫的膏药不可。
韦小宝就要与徐天川等三人分道扬镳了,陶红英也偷听到了这件事,韦小宝单身行路,正是需要保护的时候,需要你大显身手的时候,你倒是继续护送他啊!陶红英却一拱手,驾着马车,一踩油门,“从哪里来,回哪里去”了。
她回“哪里”去了呢?
柳成萌
发表于 2014-2-24 10:09
送走方沐,韦小宝折而向西,在一家客店里,他尝到了传说中的的味道,与同姓的某牌牛奶一样,酸中带甜,酸酸甜甜就是我。
第二天早上醒来时,陶红英站在了自己面前。
她是怎么来的呢?
陶红英称昨日跟韦小宝分手后,回到宫里才发现太后未死,因此才急急出宫通知韦小宝。
对此,韦小宝颇感惭愧。
“昨日匆忙之间,忘了提起,我以为你早知道了。”
韦小宝其实没有想错,太后未死这件事情,陶红英早就应该知道了。
太后因“一个太监与宫女争闹,相互殴斗而死”而生气,康熙预期的处理方法是“两人虽已身死,还得追究他们家属。”
“谁让吾一时不痛快,吾必令其一世不痛快!”-慈禧。
“谁让太后一时不痛快,其人虽死,吾必令其家人一世不痛快!”-康熙。
这是一种传统。
不痛快尚且如此,如果敬爱的母后在深宫中被人杀死,康熙会是什么反应呢?陶红英隐藏宫中多年,康熙对毛东珠有多孝顺她十分清楚。康熙伤心暴怒之下,定然闭宫大搜,闹得天翻地覆。高度戒严之下,韦小宝能带着两名假太监轻易出宫吗?陶红英能在后面从容跟踪吗?
柳成萌
发表于 2014-2-25 17:19
陶红英因为急于向韦小宝报信,所以没功夫理会三名从慈宁宫出来的侍卫,“当时也没功夫理会,回到住处收拾收拾,又改了装,从御膳房侧门溜出宫来。”
然后呢?
陶红英“一出宫,便见到那三名侍卫,已然改了装束,背负包袱,各牵马匹,显然是有远行。”
陶红英改装出宫,走的是御膳房侧门,位置在紫禁城东南侧。而三名侍卫奉旨出宫,自然不会走这偏僻小道。紫禁城有多大,大家都清楚,陶红英刚一出宫就遇上了三名侍卫,还真是挺巧的。
我就算你们对过手表吧。
柳成萌
发表于 2014-2-26 07:14
陶红英又说了,太后派出的三名侍卫“出城西门,一路上打听,可见到个十四五岁的少年单身上路,果然是奉太后之命拿你。傍晚时分,他们查到了这里,我也就跟到了这里。”
朋友们,注意了!
三名侍卫离开京城,出的是“西门”。
他们能追上韦小宝,凭借的线索是“一个单身上路的十四五岁少年”。
韦小宝走的是什么路线呢?
韦小宝从后门神武门出宫后,“在街边雇了三顶小轿,吩咐抬往西长安街,下轿另雇小轿,到天地会落脚处两条胡同处下轿。”
如此频繁地更换交通工具,除了像陶红英这样紧随其后的跟踪者,一般人很难找到韦小宝的最终去处-“两条胡同处”。
在天地会的落脚处一阵忙活之后,韦小宝决定送方沐二人一阵,他们出发了。
“二女坐了一辆大车,韦小宝和徐天川各坐一辆。三辆大车先出东门,向东行了数里,这才折而向南......”
侍卫们走的是西门。
韦小宝出的是东门,向东行了数里,才折而向南。
侍卫们打听的是单身少年。
韦小宝与三人同行,藏身车内。
陶红英回“哪里”去的时候是什么时辰呢?
徐天川说得明白:
“韦香主,天色不早,你这就请回吧,再迟了只怕城门关了。”
古代城门,日出而开,日落而闭。陶红英从回到京城-再回到皇宫-再到慈宁中外查看-再到收拾行囊-再到跟着三名侍卫出城的时候,《焦点访谈》都快开始了吧。
南辕北辙,背道而驰,黑灯瞎火,凭着一条无用的线索,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三名侍卫能在客店里追上并麻翻韦小宝,看来福尔摩斯可以拜他们为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