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依恋 发表于 2004-10-14 20:57

【中华姓氏来源】,看看自己的祖上是谁?

 后世之姓,大约有以下几种来源: <br>  1、以氏为姓。氏族社会晚期以至夏、商时代,分支氏族的标号有的也成为后起之姓,如:姬、姜、姒、风、己、子、任、伊、嬴、姚。 <br>  2、以国名为姓氏。夏、商二代均封侯赐地,西周初年更是实行大封建,大大小小的诸侯国遍布九州,这些国名便成为其国子孙后代的。如程、房、杜、戈、雷、宋、郑、吴、秦等。周文王封少子于狄域,其子孙便姓狄。白狄族一支在今河北省无极县建立鼓国,后代便有姓鼓。有的姓是秦汉以后外邦人带来的,如米姓出自西域米国,安姓出自安息。 <br>  3、以邑名为姓氏。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忿生采邑于苏,忿生后代因此姓苏。 <br>  4、以乡、亭名为氏。如嬴姓秦国的始祖非子的支孙封在邑乡,得邑氏;至六世孙被周禧王封为邑侯,采食解州。 <br>  5、以居住地为姓氏。如齐国公族大夫分别住在东郭、南郭、西郭、北郭,这四郭便成了姓氏。 <br>  6、以先人的字或名为姓氏。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姓林。又如齐国大夫童刁的孙子以刁氏传世。 <br>  7、以排行为姓氏。如春秋鲁国有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 <br>  8、以官职为姓氏。如西周的职官司、司马、司空后来均成为姓。又如汉代有治粟都尉,后代便姓粟。 <br>  9、以技艺为姓氏。商朝有巫氏,是用筮占卜的创始者,后世便以为氏。又如卜、陶、甄、屠等姓均是以技艺为氏。 <br>  10、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如慕容、宇文、呼延等。 <br>  11、以谥号为氏。如庄氏原为楚庄王之后,康氏原为周武王之弟康叔之后。 <br>  12、因赐姓、避讳而改姓。如南朝隆武帝把国姓“朱”赐给了郑成功,闽台百姓称郑成功为“国姓爷”。又如汉文帝名刘恒,恒氏因而改为常氏。<br>【司徒】 <br>1、出自姬姓,是舜帝的后代。尧帝为炎黄部落首领时,舜为尧的司徒官,执掌和管理土地事务,故又名土司。舜的后代子孙有的以其职官命姓,称司徒氏。 <br>2、春秋时,卫国大夫夏丁氏夏戊的儿子期任司徒,其后也称司徒氏。司徒是上古官名,相传尧、舜时已经设置,主管教化民众和行政事务。夏、商、周时期,朝廷都设有司徒官,为六卿之一,称为地官大司徒,职位相当于宰相。春秋时列国也多设有这个职位,有以官职命氏的,就成为司徒氏。 <br><br><br>【施】 <br>  1、是上古夏朝时,有个诸侯国叫施国(在今湖北恩施县境),国亡以后,其公族子孙就以国名为姓,世代相传姓施; <br>2、是古代春秋时,鲁国有个大夫叫施父,他的后代便以施为姓,世代相传。 <br><br><br>【徐】 <br>徐氏的姓氏来源比较纯正,主要出自嬴姓。是先帝玄孙伯益之子若木的后裔。相传陷帝有一个孙女叫女修,因食燕子蛋而怀有大业。大业娶少典氏女子女华为妻,生下了伯益。伯益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除了正式赐他为嬴姓以外,还把本族的女子姚氏嫁给他,姚女后来生了两个儿子,其中小儿子叫若木因为他的父亲有功,所以封他于徐,建立徐国。徐国历经了夏、商、周三个朝代,都是作为诸侯而存在的。周穆王的时候传到了徐国的32世孙徐君偃,他很聪明,对百姓又很好,所以深的百姓的爱戴,国力不断强大。当时周穆王喜欢云游四方而经常不问国家大事,诸侯埋怨他的很多,徐君偃于是产生了想要取代周穆王的野心。于是他自称为徐偃王,率领各国联军向周国进军,周穆王知道这个消息后马上返回京城,调兵前去镇压。徐偃王只好收兵而逃,他躲进了彭城一带的山中。由于他得得民心,跟着他到了山中得百姓很多。这座山后来就叫做徐山,徐州也因此而得名。周穆王也因此不得不封他的儿子宗于徐,称为“徐子”,继续管理徐国。春秋时期,徐国被楚国打败,国力从此日渐消退,周敬王八年的时候,徐国被吴国所灭,徐国的后裔就称为徐氏,以国为姓,代代相传。 <br><br><br>【轩辕】 <br>轩辕复姓为黄帝嫡孙,出自有熊氏,亦称为帝鸿氏。黄帝曾居于轩辕之丘,故而得姓轩辕,黄帝的后代子孙遂称轩辕氏。一说黄帝作轩冕之服,教民做衣服,故谓轩辕。又据古代传说,轩辕即天鼋,天鼋变为龙,龙为轩辕部落的图腾,因以得氏。 <br><br><br>【西门】 <br>1、春秋时,郑国有个大夫居住在郑国都城的西门,他的后代子孙就以&quot;西门&quot;命姓,称西门氏。 <br>2、战国时,有魏国邺(今河北邻漳县西南邺镇)令西门豹,他的后代子孙有个以其名命姓,称西门氏。后来有的改西门复姓为单姓西氏。 <br><br>【吴】 <br>1、上古已有吴姓。一是舜后代有封在虞的,因&quot;虞&quot;与&quot;吴&quot;音相近,故舜后有吴姓。一是颛顼帝时有吴权,其后亦有吴氏。一是少康帝时有神箭手吴贺,其后有吴姓。 <br>2、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是黄帝轩辕氏的直系后裔。商时,黄帝的12世孙古公?父(周太王)建立了周部落。太王有三子,其中小儿子季历颇有才干,生子姬昌,姬昌出世时,有圣瑞出现,所以太王就属意姬昌接位。太王的大儿子太伯和二儿子仲雍知道了父王的意思是先传位给季历,再传位给姬昌,就决定自动让贤,便一起南下荆蛮(周人敌视楚国的称呼)。太伯和仲雍给当时比较落后的江南带去了中原先进的文化,被当地土著推举为君长,号称句吴。太伯死后,由仲雍继位。周武王(姬昌为文王,其子姬发为武王)灭商后,仲雍的3世孙周章为诸侯,国号改称吴,并追封太伯为吴伯。至仲雍的第19世孙寿梦称王,建都今江苏吴县。寿梦的第四子季扎本该继承王位,但他避而不受,逃到延陵以耕田为生。此后吴王寿梦的后裔分为两支:一支在政治上发展,出现了吴王阖闾,吴王夫差等著名国君;另一支则是季扎及其后裔独立发展,人丁繁衍众多,构成了当今吴姓的绝大部分。吴国被越国所灭后,其子孙便以国为氏,称吴氏。 <br><br><br>【翁】 <br>1、来源于周朝时期的姬姓。属于西周昭王的后代。相传周昭王的小儿子生下来的时候双手紧握,别人都掰不开,周昭王去掰,却是应手而开。只见他的小儿子的左手掌的纹路像是篆书的“公”字,右手的掌纹像一个篆书的“羽”字。周昭王于是就给他的小儿子起名叫做“翁”。翁的子孙后代也以翁作为自己的姓氏。 <br>2、根据史料记载,周昭王的庶子食采于翁山(在今天的浙江省定海县东,也有说是广东省翁源县的)。他的子孙后来就以邑名为姓,世代相袭,形成了翁姓。 <br>3、上古夏朝初建时期,启为夏王,当时有一位贵族叫翁难乙,相传他就是翁姓最古老的祖先。 <br><br>【史】 <br>1、出自黄帝时创造文字的&quot;史皇&quot;仓颉。仓颉之后,衍生了仓氏、史氏、侯氏、侯冈氏、夷门氏、仓颉氏。仓颉为史官,人称史皇氏,其后有一支以官为氏,称史氏。 <br>2、出自周太史佚之后。历代他姓史官,亦多以官为氏。见于历史最早的史姓人物,当属西周初年的太史史佚。西周初年有太史史佚,为人严正,与太公、周公、召公并称为四圣。由于他终生在周朝任太史,他的子孙便以官名为氏。春秋时期,列国史官多以官为氏。 <br>3、隋唐时代&quot;昭武九姓&quot;之一。古西域康国支系有史国,居史城,为&quot;昭武诸国&quot;之一,史国有人来中原居住,遂以国名为氏。 <br>4、为突厥族阿史那氏所改。北魏阿史那部,有归附唐朝者,改姓史氏。 <br>5、史氏还混化了他族血统。如唐有史思明,本宁夷州突厥种。 <br><br>【魏】 <br>1、出自姬姓,以邑为氏,或以国名为氏。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受封于毕,其孙毕万在毕国被西戎功灭后,投奔到晋国,成为大夫。因功,被赐魏地为邑,其后子孙以邑为氏,称为魏氏。公元前445年毕万的后代魏斯建立魏国,公元前】5年被秦所灭后,亡国的魏国王族以国名为氏,形成魏姓最重要的一支。史称魏姓正宗。 <br>2、外姓改姓魏。战国秦昭襄王时有国相、穰侯、昭襄王母宣太后异父弟魏冉,本楚人,芈姓,后改姓魏;南宋蒲江人有魏了翁,庆元进士,本高氏,后改姓魏;明代有昆山人唯校,其先世本李姓,弘治进士,后改姓魏。 <br><br><br>【杨】 <br>1、出自姬姓。周成王封弟弟叔虞于唐,人称唐叔虞。唐叔虞的儿子燮继位后,因唐地有晋水,就改称晋侯。周宣王之子尚父,幽王时被封为杨侯,春秋时晋国灭杨,杨成为晋国羊舌?的封地。晋武公(燮的第10世孙)时封次子伯侨于杨,称杨侯,是为杨姓人的受姓始 <br>祖。伯侨之孙突食采于羊舌,为羊舌大夫,是为羊舌氏。突之孙?,字叔向,又称叔?,因戴晋有功,被分封于杨氏邑,其子伯石以邑名为氏,称杨氏。公元前514年,晋灭羊舌氏,伯石有子逃往华山仙谷,遂居华阴,称为杨氏,史称杨氏正宗。 <br>2、出自赐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定哀牢夷(湖南、贵州的僚族分支)后,赐当地少数民族为赵、张、杨、李等姓。 <br>3、出自他姓改杨姓。如福建林姓迁居广东梅州后改姓杨。《北史》载,杨义臣本姓尉迟,后改杨氏。 <br>4、出自他族改姓。如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施行汉化,有代北三字姓莫胡卢氏改为杨氏。 <br><br><br>【夏侯】 <br>出自姒姓。周武王封夏禹的后裔东楼公于杞,春秋时建立杞国。公元前445年楚国灭杞,杞简公的弟弟佗逃往鲁国,鲁悼公因为他是夏禹的后代,周初祖先又封为侯爵,于是称他为夏侯氏,其后代子孙因以夏侯为氏,称夏侯氏。 <br><br>【武】 <br>1、出自姬姓。公元前770年,犬戎入侵西周,周幽王被杀,周的京都也遭破坏。周幽王的儿子宜臼受申、许、鲁等部分诸侯拥戴,在申即位,后迁到雒邑,历史上称东周。宜臼就是周平王。因其手掌上有一&quot;武&quot;字形状纹路,被赐为武氏,为周朝大夫,后来他的子孙,因而以武为氏,史称武姓正宗。是为河南武氏。 <br>2、据《世本》所载,&quot;出夏臣武罗&quot;,其后子孙也称武氏。 <br>3、出自子姓。(1)据《武班碑》所载,为商王武丁之后,汉代武班即是。(2)据《风俗通义》所载,春秋时宋戴公之子司空,死后谥号为&quot;武&quot;,史称宋武公,其子孙以其谥号为氏,亦称武氏。 <br>4、又据《风俗通义》所载,汉朝有武强王梁,封地在今河北省武强县,其后代因封地&quot;武强&quot;简为武氏。 <br>5、出自以武字开头的复姓--武安氏和武疆氏。(1)为秦大将白起之后。战国时,白起因功封为武安君,其后子孙以封爵&quot;武安&quot;为氏,称武安氏。(2)为周顷王之孙姬满的后裔。因姬满的后裔曾被封于武疆,因而以地为氏,称武疆氏。 <br>6、出自唐代的冒姓或被赐姓为武姓的。

紫依恋 发表于 2004-10-14 20:57

【上官】 <br>1、出自芈姓。春秋时,楚庄王封他的小儿子兰为上官邑大夫,兰的后代子孙遂以邑名为姓,称上官氏。 <br>2、亦出自芈姓。战国时,楚国公族子弟靳尚任上官大夫,他的后代子孙以职官命姓,称上官氏。 <br><br>【唐】 <br>出自祁姓和姬姓,为黄帝轩辕氏之后。相传帝尧是黄帝轩辕氏的玄孙,姓伊祁,名放郧,尧是他的谥号。他最初被封于陶,后来迁于唐,所以被称为陶唐氏。成为天子后,开始以&quot;唐&quot;为国号,所以又称唐尧。尧做了100年天子后禅位给舜,尧死后,舜封他的儿子丹朱为唐(今河北省唐县)侯。到周武王时,唐侯作乱被成王所灭,唐国之地就被改封给成王之弟唐叔虞,原来帝尧的后裔则被迁往杜国,称唐杜氏。唐杜氏的后裔有以国为氏的,称唐氏。另外唐叔虞的子孙也以国为氏,后来就姓了唐。同时周昭王时,曾封丹朱之后在鲁县为唐侯,被楚灭后,其子孙也姓唐。春秋时,又有支姬姓唐诸侯国,被楚昭王灭后,其后人也称为唐氏。以上这4支唐氏,均源自轩辕氏。 <br><br><br>【孙】 <br>1、出自姬姓,为卫国国君康叔的后代。拒《元和姓篡》所载,周文王弟8子康叔为卫国国君,其九世孙叫惠孙,惠孙有个孙子乙,字伍仲,伍仲以祖父的字命氏,就是孙氏。因此他又叫孙仲。孙仲的子孙世居汲郡,是为河南孙氏。 <br>2、出自芈姓,为春秋时楚国令尹孙叔敖之后。孙叔敖时楚国 期思人,字孙叔,在他任楚令尹时,因教化民众,曾在期思开发水利有功,而深得楚人的拥护,其子孙便以他的字命氏,也称孙氏。 <br>3、出自妫姓。春秋时,陈(为周武王灭商后所封的妫姓国)厉公的儿子叫陈完,因事逃到齐国后,改姓田,田完的5世孙无宇次子田书,为齐国大夫,因有功被齐景公赐姓孙氏。后来齐国内乱,孙书的后人出奔吴国。吴将孙武,其后也。是为山东孙氏。 <br><br><br>【张】 <br>1、出自黄帝之后挥。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quot;黄帝少昊青阳氏弟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quot;由此可知,曾经是重要武器弓的发明者挥,其后有以张为姓氏的。是为河北张氏。 <br>2、出自黄帝姬姓的后代,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国有大夫解张,字张侯,其子孙以字命氏,也称张氏。又载,张氏世仕晋,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后,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随着三国迁都而迁移。是为山西、河北、河南之张氏。 <br>3、出自赐姓或他姓、他族改姓。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于三国时被蜀相诸葛亮赐姓张,以后其子孙便以张为氏。魏国大将张辽本姓聂,后改为张氏。还有一些少数民族改姓张氏的。 <br><br><br>【周】 <br>1、周姓的最早出现,可追溯到远古的黄帝轩辕氏。据《姓氏考略》所载,相传黄帝时就有一位叫周昌的大将,至商代又有一名叫周任的太史,这两个人的后代都以周为姓氏。 <br>国名、地名及祖父名号为姓氏。公元前256年周被秦国所灭后,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周宗室子孙及周朝遗民以周为氏。如周平王之后,这一支通常被认为是我国周姓来源的主要部分。周赧王之后。周公旦之后。 <br>3、由他氏改姓或他族改姓为周的。如唐玄宗时,有姬氏因避帝名讳,故而改姓周。元时,有苏氏改姓周的。唐末有叫成纳的,后梁时赐姓周。北魏时有鲜卑皇族普氏改姓周。南北朝时,代北复姓贺鲁氏自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汉字单姓周氏。 <br><br><br>【尉迟】 <br>以部落名命姓。前秦时期苻坚攻灭鲜卑拓跋部族,建立代国。后来拓跋?复国,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与此同时,鲜卑族中又崛起一支尉迟部落,号尉迟部,如同中华之诸侯国。后来尉迟部随孝文帝进入中原,被命以族名尉迟为姓,称尉迟氏。 <br><br><br>【叶】 <br>1、出自芈姓沈氏,为帝颛顼的后代。据史书所载,帝颛顼的后裔陆终有一子名季连,赐姓芈。他的后裔鬻熊很有学问,作过文王的老师。后成王便追封其曾孙熊绎于荆山(今湖北西部)一带建立荆国,定国号为楚。春秋时,楚庄王有一曾孙叫戌,任沈县尹,有称沈尹戌。其后代就有人以沈为姓。沈尹戌后来任楚国左司马,他为人正直,疾恶如仇,深得楚人敬重。楚昭王十八年战死沙场,昭王封他的儿子沈诸梁在叶(今河南叶县南旧城),称为叶公。叶公曾平定白公胜的叛乱以复惠王,有功于楚,得封南阳,更获赐为公,后委其事于子,而退休于叶。其后人便以邑地为姓氏,称为叶氏。由上可见,沈、叶本为同宗。是为河南叶氏。 <br>2、据《姓氏考略》所载,在我国古代的所谓南蛮之中,也有以叶为姓的。如春秋时吴国的叶雄是也。 <br><br>【姚】 <br>1、出自妫姓。相传五帝之一的舜有生于若水,居于地丘的后代,因生在姚墟,其后子孙便以地为氏,称为姚氏。又相传舜在当帝之前,四岳曾向帝尧推荐过陶唐氏,舜继承王位后曾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他,让他们居住在妫河边。他们的子孙有留在妫河边居住的,便以妫为姓。武王灭商后,找到了帝舜的后裔妫满,武王把他的大女儿嫁给妫满,并且封他于陈。传至年仲敬氏时因避王莽乱居于吴郡,改姓为妫。传五世后,复改为姚姓。 <br>2、出自子姓。据路史记载,春秋时有姚国,为商族的后代,他的子孙便以国为氏,称位姚氏。 <br>3、他族改为姚姓。据有关史料所载,西晋时有羌族首领姚戈重,本是汉时西羌烧当氏的后人,他们自称是帝舜的后代,故而改姓姚。 <br><br><br>【曾】 <br>  曾姓来源比较纯正,据有关史料查证,主要出自姒姓,为夏禹的后裔。相传帝舜时,鲧的妻子因梦食薏苡而生禹,故帝舜便赐予禹姒姓。据《世本》、《元和姓纂》及《姓氏考略》所载,相传夏禹的第5世孙少康中兴了夏室后,曾把自己最小的儿子曲烈封于一个叫“?”的地方,在今山东省苍山县西北。少康的这一房子孙所建的?国历经夏、商、周三代,大约相袭了近两千年,一直到春秋时代,即公元前567年才被莒国所灭。这时候,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邻近的鲁国,并在鲁国做了官。其后代用原国名“?”为氏,后去邑旁,表示离开故城,称曾氏,就此世时代代承袭下来,一直流传到今天。曾氏家族长久以来未曾有被外族或外姓冒姓的记录,现在曾姓的中国人,都是一脉传自太子巫,系出上古圣君夏禹,名副其实的四千年前是一家。所以,对于同姓联婚,曾氏家族一向严格禁止。 <br><br><br>【袁】 <br>袁氏姓源比较纯正,主要出自妫姓,即为虞舜之后。相传上古五帝之一的舜是颛顼的后代,因生在姚墟(今山东菏泽东北)而得姚姓。他又曾住在妫?河(今山东永济南),所以后代又有妫姓。以妫为姓的后裔中有被周武王灭商后封为陈侯(建都于宛丘--今河南淮阳) <br>的陈胡满,陈胡公妫满的11世孙有个叫诸的,字伯爰,其孙涛涂,以祖父的字命氏,称爰氏,春秋时世袭陈国上卿。由于当时&quot;爰&quot;字和&quot;袁、辕、?、?、援&quot;等字音同,所以后来的子孙就分别以这6个字为姓。正如《袁枢年谱》所云&quot;一姓有六字五族之异&quot;。 <br><br><br>【谢】 <br>1、谢姓出自姜姓,是炎帝后裔申伯的后代。相传炎帝居于姜水畔,便以姜为姓。至商代有后裔孤竹君的长子伯夷与叔齐一起投奔到周。到周后反对武王伐商,武王灭商后他们又逃到首阳山,因不食周栗而死,他们的后裔仍留在商朝。成王继位后封伯夷的后裔为申侯,称申伯,是申氏的始祖。厉王时娶申伯之女为妃,生字为宣王,宣王继位后,封母舅申伯于谢国,后来这仪家失去了爵位,公元前668年楚国灭掉申国。其子孙按当时的习惯以新都之邑名为姓,称谢氏。望出陈留、会稽,史称谢氏正宗。是为河南谢氏。 <br>2、出自任姓,为黄帝之后。相传黄帝之子25宗。得其姓者14人,为12姓,其中第7姓为任姓。任姓有10个小车,其中第一为谢国,因周宣王时使召公营谢邑,以赐申伯,盖谢已失国,子孙亡散,以国为姓。是为河南谢氏。 <br>3、为他姓改谢姓。据《旧唐书不文苑传》,卫州人谢偃之本为鲜卑族人,姓直勒氏,后改为谢氏。亦为河南谢氏。 <br><br>【苏】 <br>苏氏姓源有两支: <br>1 出自高阳。《苏洵族谱》云:“苏氏之先,出于高阳。高阳之子为称,称之子曰老童。老童之子生重黎及吴回。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长曰矾,为昆武。昆武始姓己姓,其后为苏、顾、温、董。”后苏氏繁衍于河南、河内,逐渐成为人数众多的一姓。 <br>2 另一支苏姓出自少数民族。汉代辽东乌垣有苏姓。又据《魏书官氏志》记载,北魏拔略氏改苏姓。 <br><br><br>【宋】 <br>  宋氏,是中国古老而又辉煌的姓氏之一。起源于三千一百多年前的周代。周代的开国之主周武王,是一位以仁德著称的圣君。他举兵功伐嗜酒好色、暴虐无道的殷商纣王,纣王兵败自焚而死,他就代有天下,开启了周朝八百七十四年的皇祚。 <br>  周武王之所以被奉为仁德圣君,自有他的过人之处。在他许许多多为后世塑立典范的德行中,又以他得国之后的念念不忘与汤祚的延续一事,最受后世敬仰。 <br>  周武王在君临天下之后,以仁德为怀,不但没有对前朝的王室&quot;赶尽杀绝&quot;,免贻后患,反而为了奉祀商汤,把一大片土地封给纣王的儿子武庚,其爵位还是整个封建制度中最高的一级--公,地位尊贵而崇高。这就是春秋时代宋国的由来,也是此后中国宋氏的起源。 <br>  不过,宋氏固然是源自以国为姓的宋国公族,但却不是纣王的直系血脉,而是纣王的长兄微子启的苗裔。微子启是殷商帝乙的长子,商的始祖契,又是帝喾高辛氏之子,帝喾又是黄帝的曾孙,这样追溯下去,宋氏应该是光荣的黄帝直系子孙。 <br><br>【石】 <br>1、出自姬姓,为石?后裔。春秋时康叔的6世孙卫靖伯有个孙子叫公孙?,字石,又称石?,是卫国的贤臣。卫桓公二年,其弟州吁骄奢,被桓公撤去将军之职,出奔国外。十几年后,州吁领着党徒潜回国内,刺死桓公,自立为君。石?之子厚也参与了密谋,被拜为大夫。后石?把州吁和石厚骗到陈国,又暗中给陈桓公写了一封密信,信上说:&quot;卫国褊小,老夫耄矣,无能为也。此二人者,实弑寡君,敢即图之。&quot;所以,州吁到陈国后,立即被抓了起来,后来,石?命人杀州吁、石厚于陈,然后迎立桓公之弟公子晋为国君。《春秋》称赞石?说:&quot;石?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quot;厚的儿子骀仲,以祖父的字命氏,称石氏。史称石姓正宗。 <br>2、出自姬姓和子姓。郑国(姬姓)又大夫石癸,宋国(子姓)又公子段,字子石,他们的后代都称为石氏。 <br>3、出自他族加入或他姓改石姓的。如,隋唐时期&quot;昭武九姓&quot;之一:当时西域石国(故址在今乌兹别克塔什干一带)有人迁居中原,遂以&quot;石&quot;为氏;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有鲜卑族代北三字姓乌石兰氏改为汉字单姓石氏;十六国时有张氏、冉氏改为石氏;据《北史》载,有娄氏改为石氏者。 <br><br><br>【汤】 <br>汤氏系出子姓有二,其始祖均为成汤。 <br>1、成汤,帝喾(传说中古代部族首领)之子契的14世孙,姓子,名履,又名天乙。他在夏朝末年一举成为商族的首领,由于爱护百姓,施行仁政,深得民众得拥护,以至于周围的一些小国也前来慕名归附,其势力便迅速强大起来。他本居于毫,是夏朝的方伯,专管征伐之事。夏末时,帝桀为君,残暴无道,国内日趋动荡不安,他见其形势,便产生了代夏的雄心。于是开始实行灭夏的计划。他先灭掉了商附近的一小国葛国,接着不久,经过11次的出征,灭掉了夏王朝的三个重要同盟国家豕韦、顾、昆吾,之后再一举灭夏,把夏桀放逐到南巢,这样,履就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国家?商朝,定都于毫,死后被谥为成汤。其后子孙中有一支以谥号命氏,成为汤氏。是为河南汤氏。 <br>2、公元前11世纪周公平定武庚的反叛后,把商的旧都周围地区分封给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建立宋国。传至偃,自立为王,偃之弟曰昌,昌生隆,改姓子,后因秦始皇焚书坑儒,畏祸及,于是又改子姓为汤姓。 <br><br><br>【屠】 <br>1、出自九黎族,是蚩尤的后代。相传,上古时代,黄帝与炎帝 两个部族联合起来,在涿鹿与九黎族大战,擒杀了九黎族的首领蚩尤。遂将其部族人收入自己的部落。其中一部分人愿意归顺的,就迁到邹、屠两地定居,形成邹、屠二姓,均以居住地名为姓。邹、屠二地均在今山东境内。 <br>2、出自子姓,是商朝王族的后裔。商朝建立之后,分封同姓诸侯,其中一支封于?国。?国灭亡后,其族人遂以国名命姓,为?姓,后来又去邑为屠,称屠氏。 <br>3、以职业技术命姓。古人有屠宰为业者,其后便姓屠,称屠氏。

独爱杨过 发表于 2004-10-14 21:28

姓王的 一定是 没落的王孙贵族了?

边城玫女 发表于 2004-10-14 21:36

估计是吧~

孤云 发表于 2004-10-14 22:36

我看到的是俞家最早是黄帝时的一名医

边城玫女 发表于 2004-10-14 22:45

这里没有第一大姓氏哦<br><br>李姓来源于官职,相当于法官的“理”,后来传利贞,因其是被李子养活,所以改姓&quot;李&quot;

寒雪牵魂箫 发表于 2004-10-14 22:48

曲烈的封地叫“鄫”,史称“鄫国”! <br> <br>目前,曾氏为台湾第16大姓,在全国大姓中排名38!<br>历史名人:<br>曾晳:曾子之父,孔子弟子。<br>曾子:即曾参,春秋末期鲁国南武城(今山东费县)人,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以孝著称。相传著《大学》,被后世儒家尊称为“宗圣”。是子思(孔子之孙孔伋,世传是孟子之师)的老师。后世儒家并称其为“孔孟颜曾”四大家之一。<br>曾巩(1019-1083)<br>曾国藩(1811-1872)  <br>曾纪泽(1839-1890)<br>曾国荃(1824-1890)  <br>曾宪梓<br>曾庆红<br>曾培炎<br>曾荫权<br>曾荫培<br> <br>曾氏族谱辈分排行,清乾隆前各个房派不同一,后乾隆皇帝御赐“孔孟颜曾”四大家(四姓)全国通用辈分排行。故现在各房用的辈分排行有两种!<br><br><br><br><br>[此帖子已被 寒雪牵魂箫 在 2004-10-15 11:15:07 编辑过]

独爱杨过 发表于 2004-10-14 23:09

王姓起源<br><br>    中国姓氏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王氏为姓,意指“帝王之裔”或“王家之后”。虞舜、殷商、西周诸王的后裔很多都以王为姓。其后,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亦有改姓为王者。这样,就够成了王姓的众多来源。宋代郑樵在《通志》中,把出自“帝王之裔”的王氏,分为三大系列,即妫姓之王,子姓之王,姬姓之王。此外,还有出自少数民族中的王姓。在汉族中还有改姓为王、赐姓为王等情况。<br><br>(一)、妫姓之王<br>    妫姓之王,是指出自妫姓的王氏,其始祖是舜。因为舜长期居住在妫汭。《水经注》曰“历山,妫汭二水出焉,南曰妫水,北曰汭水。”妫水在今山西省永济县蒲州老城南。舜的后裔以其祖居地的水名为姓,是为妫姓。妫姓是上古八大姓之一。据《史记》记载,舜名重华,舜的家世甚为寒微,虽说是帝颛顼的后裔,但已五世为庶人,属于社会下层。舜的遭遇又十分不幸,父亲瞽叟是个盲人,母亲去世很早。瞽叟续娶,继母生弟名叫象。舜生活在“父顽、母囂、象傲”的家庭里,父亲心眼不好,继母两面三刀,弟弟桀骜不驯,他们经常联合加害于舜。但舜对父母仍不失孝子之道,对弟弟仍不失兄长之谊。多年如一日,从不懈怠。舜在家人加害他的时候,总是巧妙脱逃,随后便又回到他们身边。舜以如此非凡的品德善待家人,名声大振。舜在家中身处逆境,同时还要从事各种繁重的体力劳动。他在历山耕耘,在雷泽打鱼,在黄河之滨制造陶器,在寿丘制作家用器物,还要到负夏做生意,总之,为了养家糊口,四处奔波。相传,舜在30岁的时候,尧向四岳(四方诸侯之长)征询继承人选,四岳就推荐了舜。尧遂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都嫁给舜,以便对他的品德和能力进行进一步的考察。舜不但能与二女和睦相处,而且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出了卓越的才华和人格魅力。舜在历山耕耘,历山之人皆让畔;舜在雷泽打鱼,雷泽之人皆让居。他在那里劳作,那里便兴起礼让之风。他到黄河之滨制作陶器,在那里制作陶器的人们都跟着他认真操作,精益求精,从而杜绝了粗制滥造。尧得知这些情况后,非常高兴,于是便赏赐了舜许多礼品,还为他修筑了仓房。舜得到这些赏赐后,他的父亲和弟弟都急红了眼,于是便想害死舜,霸占这些财物。瞽叟借舜修补仓房屋顶之机,便在下面纵火烧仓房。舜用两只斗笠作翼,从房上跳下,才幸免于难。后来,瞽叟又让舜挖井,井已挖得很深了,瞽叟和象却在上面填土,企图将舜活埋在里边。多亏舜早有觉察,已在井筒旁边挖好了一条通道,才从通道逃出。对于这些加害于他的阴谋诡计,舜都不放在心上,一如既往,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后来,尧让舜参与政事,管理百官,接待宾客,舜又经受了各种磨练。舜任职期间,不但将政事处理得井井有条,而且在用人方面还揭开了崭新的一页。尧没有起用的“八元”、“八恺”,早有贤名,舜把他们全部起用了。舜让“八元”管土地,让“八恺”管教化,让契管人民,伯益管山川林泽,伯夷主管祭祀,皋陶作刑,等等。又将“四凶族”流放到边远之地。这些影响深远的重大措施,充分显示了舜的治国方略和政治才华。经过多方面的考验,舜终于得到尧的认可。选择吉日,举行大典,尧终于让位于舜。舜登上皇位后,定都蒲阪(今山永济境内),开始了他的帝王生涯。史称他在位期间,选贤任能,远离小人,制礼作乐,德及四方,是少有的太平盛世。所以后人用“舜日尧年”来形容太平盛世。<br>    舜是妫姓开宗立姓之始祖,那末,妫姓是怎么变成王姓的呢?这里有一个演变过程。<br>    周武王灭商后,大封诸侯,同时追封前代圣王后裔,舜的后人妫满被封于陈(河南开封东),建立陈国,让他奉守帝舜的宗祀。妫满去世后,谥曰胡公,故亦称胡公满。妫满的十世孙妫完,为躲避内部争夺王位的斗争,便出奔到齐国,被桓公任命为工正。妫满不忘其所出,遂以原国名为氏,是为陈氏。其后,陈完在齐国逐渐强大了起来。传至5世孙陈桓子,仕齐为大夫,因食于田,以食邑为氏,遂改姓为田氏。至7世孙田常时,已完全控制了齐国的政权。田常之孙田和,于公元前404年,终于废掉齐君,自立为国君,于是姜姓的齐国变成了田氏的齐国。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田齐”。“田齐”是战国七雄之一。至15世孙田建时,齐国被秦国所灭。田齐家族被迁到河南共地(河南辉县)。齐王田建有三个儿子:升、桓、轸。升的儿子名安,被项羽封为济北王。刘邦取代项羽后,失去王位。其后裔为纪念先祖,遂以王为氏,是为王姓,号曰元城王氏,王莽即是其后裔。魏晋以后,北海、陈留王氏,也都是他的后裔。齐王建的次子田桓,其后裔亦改姓王氏;三子田轸徙居陈国故地颖川,故复姓为陈。<br>    综上所述,舜的后裔在山西时,称曰妫姓,入齐到了山东,才称陈姓和田姓,“田齐”灭亡以后,才先后改姓为王氏。<br>    值得注意的是,舜作为妫姓开宗立姓的始祖,同时也是出自妫姓的陈氏、田氏和王氏的始祖。不仅如此,舜还是出自妫姓的一切姓氏的始祖。目前,世界舜裔宗亲联谊会就由陈、田、王、姚、虞、胡、袁、孙、车、陆等10姓组成。其中,陈、田、王三姓,前已说明。相传,舜是颛顼的后代,因生在姚墟(今山西永济,据《括地志》记载:“历山南有舜井,又有姚墟,生舜处也”)而得姚姓;又相传,舜在称帝前,先封在虞(今山西运城安邑南),称帝后遂以虞为国号,称为有虞氏,其后裔遂以虞为姓,是为虞氏(亦说禹封舜的儿子商均于虞,其后裔遂以虞为氏);周武王追封帝舜的后裔妫满于陈,妫满去世后,谥号胡公,亦称胡公满,其后裔以祖上谥号为姓,是为胡氏。由于陈、田、姚、虞、胡五姓同出一源,遂有“妫汭五姓”之称。相传妫满的裔孙名诸,字伯爰,其孙涛涂以祖父的字为姓,是为爰姓,春秋时为陈国上卿。由于“爰”与“袁”同音,所以后来子孙便以袁为姓。妫满的10世孙妫完逃到齐国,改姓为陈。传至陈桓子,食邑于田,遂改姓田氏。传至田常时,有兄弟二人。田常的弟弟叫田书,字子占,在齐国为大夫,因伐莒有功,封于安乐(山东博兴北),赐姓孙氏。此即起源于山东之孙氏。后来,齐国发生内乱,孙书的后人才出奔到吴国(今江苏、浙江一带)。春秋末吴国著名的军事家孙武,就是其后裔。车姓出自妫姓,是帝舜田氏的后裔,西汉时,丞相田千秋以年老特准乘车出入省中,时人谓之车丞相,子孙因以为氏,是为车姓。战国时,田完的裔孙齐宣王有个儿子名叫通,字季达,受封于平原县陆乡(今山东平原县陆乡),即陆终故地,因以为氏,是为陆氏,史称陆姓正宗。由此可见,以上10姓,全部是帝舜的后裔。首届世界舜裔国际大会于1982年在香港举办,盛况空前。后来分别由台湾、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及美洲各地轮流主办。1999年4月,世界舜裔宗亲联谊会第十三届国际大会在河南许昌、长葛、郑州隆重举行,这是该宗亲联谊会首次回到祖国故土认祖归宗。来自台湾的80余位舜裔以及来自香港、澳门和美国、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的舜裔共500余人参加了这一盛会,并进行了祭祖扫墓、旅游观光等活动。台湾世界至孝篤亲舜裔总会、世界陈氏宗亲总会、台湾省陈氏宗亲会、台中县陈氏宗亲会等四个陈氏社团联袂同来,他们身着黄色祭服,虔诚祭拜,格外引人注目。但就认祖归宗而言,这样的会议在山西的永济举行,才能算是真正找到了祖根。因为舜的出生地姚墟在这里,舜耕耘的历山在这里(县城东南30里),舜打鱼的雷泽也在这里(县西南首阳山下)。这里还有妫姓开宗立姓的妫水,县南50里的历山中还有妫汭泉,县城东5里有舜的都城蒲坂,还有舜庙、舜宅、舜井等许多遗迹,都是无可争辩的物证。<br><br>(二)、子姓之王<br>    子姓之王,是指出自子姓之王氏。子姓是商代帝王家族的姓氏。相传,商的先祖契,在帝舜时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在商(河南商丘一带),并赐姓子氏。出自子姓之王氏是王子比干的后裔。<br>    商朝传至第29代时,由文丁即位。其后,由帝乙继位,另一王子名干,被封到比,建立比国,是为商代的诸侯王。人们尊称他为王子比干。<br>    传至第31代君主帝辛紂王时,昏庸无道,无恶不作。商纣王时,比干官至少师。当时与他同在朝中供职的还有纣王的庶兄微子和箕子,被称为朝中的“三仁人”。“三仁人”曾经多次进谏规劝,纣王依然故我。后来,微子退避三舍,居家度日。箕子装疯卖傻,不理朝政。只有王子比干,犯颜强谏,三日不去。最后,引发了纣王的杀害之心,纣王说:“听说圣人的心有七窍,我想看看你的心是不是如此。”说完便把比干剖腹挖心杀害了。比干被杀害后不久,商朝就被周武王灭掉了。后来,微子被周武王封到宋(河南商丘),箕子也受到优待。王子比干杀身成仁,被传为千古佳话。周武王把比干墓的所在地朝歌(河南卫辉北),赐给了比干的后裔。从此,比干的后裔便世代相传一直居住在这里,因为是王室的后裔,遂以王为氏,此即出自子姓王子比干的王姓。以后由于朝代的更替和行政区域的变迁,这里更名为汲郡(今河南卫辉、汲县一带),这支王氏就被称为“汲郡王氏”。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倍增、宗族兴旺,再加上天灾人祸的袭击,他们中有的迁到天水(甘肃天水)、有的迁到东平(山东东平)、有的迁到新蔡(河南新蔡)、有的迁到新野(河南新野)、有的迁到中山(河北定县)、有的迁到章武(河北行唐)、有的迁到东莱(山东掖县)、有的迁到河东(山西临猗)等等,这样就又逐渐形成了一些王氏的新郡望。世代相传居住在这些地区的王氏家族,一般都是王子比干的后裔。<br><br>(三)、姬姓之王<br><br>    姬姓之王,均系周文王的后裔。相传黄帝是少典的儿子,原本姓公孙,因居姬水之滨,以姬为姓,是为姬姓。黄帝生有25子,得姓者12个。其中有一子名玄嚣,承袭姬姓。周人的始祖名弃,即玄嚣之裔孙。出自周的始祖弃的后裔的姬姓王氏主要有三支:<br>1、出自毕公高后裔王氏<br>    毕公高是周文王的第十五子,武王继位后,他是亲近重臣。武王率众灭商时,他与周公一起护卫武王,其后又奉命打开商纣的监狱,释放囚徒。周公辅佐成王大封诸侯时,他被封到毕(陕西省咸阳西北),建立封国。成王死后,他又与召公拥立太子钊即位,是为康王。康王时,他又受命治理成周东郊。毕公高之后传了多少代,记载不详。春秋时晋献公手下的大夫毕万,即是他的后裔。<br>    晋献公是一个很有雄心壮志的君主,他在位期间消灭了许多小国。毕万在晋献公十六年(前661)攻灭霍、耿、魏的战斗中立了大功,于是晋献公就将姬姓国的魏地(山西芮城北)赐给他,做了食邑。晋献公二十一年(前656),晋国发生“骊姬之乱”,公子重耳被迫流亡。毕万的孙子魏犨(世称魏武子)随同重耳流亡达19年之久。公元前636年,重耳得秦穆公之助,被迎立为晋国的国君,是为晋文公。魏犨被晋文公封为大夫,承袭魏氏的封邑,从此,魏氏便成为晋国的重要列卿之一。其后,权势日隆。公元前445年,毕万的后代魏斯终于同韩、赵联合起来瓜分了晋公室,自立为一个诸侯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公元前225年为秦所灭,子孙分散,时人号曰王家,遂以王为姓,是为王氏。此即周文第 十五子毕公高这支姬姓王氏的由来。在王氏众多的郡望中,京兆郡、河间郡、高平郡,都是这支王氏的聚居地。<br>2、出自周考王弟揭之王氏<br>    东周春秋后期考王在位时(前440-前426),都于成周(河南洛阳东),为了加强对古都王城的控制,便把他的弟弟揭封到王城。揭受封于王城后,人称桓公。揭的封国存在了约百年左右。揭的后裔遂以王为氏,史称河南王城王氏。河南王城是西周成王时,周公奉命所筑的都邑,就坐落在成周附近(今洛阳市王城公园)。后因成王曾经一度迁都于此,故称王城,西周时王城一直处于陪都地位。<br><br>3、出自周灵王太子晋之王氏<br>    出自周灵王太子晋之王氏,是王姓人口中人数最多、分布最广、影响最大的一支,因居于太原,史称太原王氏。但关于太原王氏的始祖,在历史上却有三种不同的说法,即周平王孙赤说、王子成父说、周灵王太子晋说。周平王孙赤说出自唐代王颜的《王卓碑》(见清胡聘之撰《山右石刻丛编》卷八)。该碑列述了自周平王以下至唐代王卓的历代祖先的称谓与官衔,但与史籍记载出入甚大;王子成父说出自三国魏《王基碑》,王子成父又作成甫或城父,但何王之子没有记载,无从稽考。从《王基碑》记载的“成父出仕于齐”以及败长狄于齐等情况来看,王子成父应是比干之后裔。如若这样,王子成父当属子姓之王氏,根本不可能成为太原王氏之始祖。所以这两说历来影响不大,在王氏族谱中极为罕见。唯独周灵王太子晋说,得到人们特别是王氏族人的普遍认可。在史籍文献和王氏族谱中,广泛流传了下来。<br><br>(四)、其他王氏<br>    除出自上述三大系统的王氏外,还有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改姓为王氏者。据《通志》及《古今姓氏书辩证》等史籍记载,主要有:第一、有出自鲜卑族可频氏的,分布在河南郡一带;第二、有出自西羌钳耳氏的,分布于冯翊郡一带;第三、有出自高丽族的,分布于古时营州;第四、有出自乌桓族(又称乌丸)的,分布于太原郡祁县一带。南北朝时,王神念,初仕于北魏,后仕梁,即属于这一支。其子王僧辩,仕梁,官至太尉。其裔孙王珪、王涯,都官至唐代的宰相。上述四项改姓中,全都是北魏孝文帝改复姓为汉字单姓时,改姓为王的。<br>    赐姓为王者,例如,《汉书》记载,战国燕王丹的玄孙喜,西汉末王莽时,因献符令有功,被王莽赐姓为王氏,等等。<br>    冒姓为王氏者,例如,据《隋书》记载,王世充,字行满,原本西域胡支氏,入主中原后,冒姓为王氏。还有,出自唐代的回纥阿布思族的冒姓为王者,这支王氏主要分布在古安东(辽宁东南)一带,五代时,后梁越王王锐即是其后裔。另外,五代时人刘去非,改姓名为王保义,其后,子孙皆为王姓,此即为换姓为王者,等等。<br>    总之,赐姓为王、改姓为王、冒姓为王、换姓为王者,不乏其人。此外,在匈奴族、羯族、契丹族、女真族、蒙古族、满族、回族、白族、布衣族等少数民族中,都有王姓的来源。王姓的来源尽管相当复杂,但在王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周灵王太子晋的后裔--太原王氏,则是始终是其中的主流和主体。<br><br><br>献给天下第二大姓的有着渊源的远亲们。<br><br>呵呵<br><br><br>还有老王家的 人太多了 ,听说是占汉族 人口的7。4%呵呵<br><br>名人也不少哦王羲之,王夫之,王勃,王安石,王昌龄...太多了<br><br>   武侠里还有王语嫣然呢...<br><br>[此帖子已被 独爱杨过 在 2004-10-14 23:38:21 编辑过]

独爱杨过 发表于 2004-10-15 00:24

<FONT size=4>王氏人物<br><br>王氏名人目录<br>1、 战国名将——王翦<br>2、 出塞明妃——王昭君<br>3、 新朝皇帝——王莽<br>4、 无神论者——王充<br>5、 书圣父子——王羲之 王献之<br>6、 乱世将相——王猛<br>7、 王朝重臣——王导<br>8、 少年才子——王勃<br>9、 诗家之佛——王维<br>10、 政治家——王安石<br>11、 农学之家——王祯<br>12、 《西厢》作者——王实甫<br>13、 诗画奇才——王冕<br>14、 心学哲人——王守仁<br>15、 船山先生——王夫之<br>16、 杏林巨擘——王清任<br>17、 大刀王五——王正谊<br>18、 国学大师——王国维<br>19、 革命英烈——王若飞<br>20、 杰出革命家——王稼祥<br>21、 电脑大王——王安<br>22、 其它王姓著名人物104人(具体http://www.chinawang.org/lsmr/22.html )<br><br><br><br>   其他的王姓朋友可以去到 《王姓一家人》去寻根啊<br><br>   http://www.prc.net.cn/dkxs/wang/wang_wxrw.htm很详细,值得骄傲</FONT><br>http://www.prc.net.cn/dkxs/wang/images/wangindex_04.gif<br><br><br><br>[此帖子已被 独爱杨过 在 2004-10-15 11:03:10 编辑过]

边城玫女 发表于 2004-10-15 11:26

杨姓名人中怎么没有看到杨业<br><br>没有杨业的杨,是没有多少魅力的

边城玫女 发表于 2004-10-15 11:28

原文由 向华胜 发表:<br>杨氏起源<br><br><br>人物简介:<br><br>................<br><br>21杨雄:西汉著名辞赋家、哲学家、语言学家。曾作《太玄》、《法语》,主张儒家的伦理学说。 <br><br><br>这个人不姓杨,姓扬!扬雄!!!!

边城玫女 发表于 2004-10-16 10:25

大理段氏<br><br>一 姓氏源流 <br><br>   1 出自姬姓,是春秋时郑武公的儿子共叔段的后代。春秋时,郑武公的妻子武姜生长子庄公时难产,生二儿子叔段时却很顺利,因此她喜欢叔段而不喜欢庄公。郑武公病重时,她请求武公废长立幼,郑武公没有答应。庄公当了郑国国君后武姜又请求把制作为段叔的封地,庄公不答应,而把京城封给了段叔,段叔与姜氏勾结,不断扩张自己的势力,并准备袭击庄公。庄公获悉后派兵讨伐。段叔大败,逃到共,称为共段叔。他的子孙后来四处分布,有的姓段,有的姓共叔,还有的以共为姓氏。这就是河南段氏的由来。 <br><br>2 出自复姓段干木的后代。战国时有复姓段干木,原是晋国人,后到魏国,后代有以单姓段为姓氏的。这为山西段氏的由来。<br><br>3 出自辽西鲜卑族后裔。西晋时有一个部落首领叫段务目尘,被封为辽西公。其领地有三万家,分布在辽宁西部。后来与汉人杂居后多以段作为姓氏。是为辽西段姓。<br><br>4 云南蛮段氏。魏末短延末蛮代为酋帅,裔孙凭到朝廷作官后被拜为云南刺史,后传下这支段姓。 <br><br><br><br>二 迁徙分布 <br><br>   大体上来说,在姓氏的发展史上段姓应是一个典型的北方民族,源于北方,发展于北方,尤其是陕西、甘肃两省最旺盛。据有关资料记载,西汉文帝时有段印任北地都督,其子孙始居武威(今甘肃境内),传至十七世孙段荣,北魏时任定州、秦州刺史。其八世孙段楹任大理司直,世代为官。在汉至隋唐时,陕西、河南、河北、云南都有了段氏的子孙。 <br><br><br><br>三 郡望堂号 <br><br>【郡望】:1 京兆郡:汉太初元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治所在长安。三国魏将辖区改称京兆郡。 <br><br>   2 武威郡:汉间在原匈奴休屠王地置郡,治所在武威。此支段氏的始祖为西汉段贞。 <br><br>   3 扶风郡:汉武帝太初元年置右扶风,为三辅之一。三国时改为扶风郡,治所在槐里。西晋移至池阳。 <br><br>【堂号】:1 君轼堂:战国时期魏国的段干木不肯作官,魏文王却认为他很能干,于是亲自登门拜访,段木干跳墙躲了起来,不肯与之相见。文侯依然很尊敬他,每次从他的门前经过时都要站在车的横木上肃立,并说:“段干木是贤人,我能不轼吗?” <br><br>   2 段氏还有以武威、京兆为堂号的。 <br><br><br><br>四 历史名人 <br><br>   1 段思平:五代时南方大理第一世王,他出自白蛮大姓,原通海节度使,世为南昭贵族。公元937年,建立大理国。 <br><br>   2 段志玄:唐朝齐州临淄人,少年为无赖,屡屡犯法,隋末客居太原,为李世民所赏识,随从李渊父子起兵。潼关之战中击退屈突通,后从李世民讨王世充。世民即位,封樊国公,后改褒国公。 <br><br>   3 段业:京兆人,十六国时期凉州地区政权首领。曾出任后凉建康太守,公元397年脱离后凉。推他为凉州牧。三年后改为凉王。 <br><br>   4 段文昌:唐朝著名宰相。 <br><br>   5 段干木:战国初魏国人,姓段干,名木。求学于子夏,受魏成子推荐,受到过魏文侯的礼敬。魏文侯相当崇敬他。 <br><br>   6 段规:先秦时期曾以崇高的声誉而被韩康子礼聘为相。 <br><br>   7 段安节:唐齐州临淄人。成式子。自幼喜欢音乐,能唱歌,对音律也颇有研究。著有《乐府杂录》,记载开元以后的乐部、乐器、节目、演员等。 <br>

茱茉 发表于 2004-10-16 12:42

我姓朱啊

萧剑平生意 发表于 2004-10-16 13:05

晕~~<br>怎么没有马姓啊?<br>偶这次真的要愤怒了<br>不过我不想大家那么积极   偶懒的去找自己的祖上啊

蓝齐儿 发表于 2004-10-16 13:38

戴是贵族姓氏 皇室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中华姓氏来源】,看看自己的祖上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