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江湖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江湖
查看: 8142|回复: 22

【中华姓氏来源】,看看自己的祖上是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0-14 20: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后世之姓,大约有以下几种来源:
  1、以氏为姓。氏族社会晚期以至夏、商时代,分支氏族的标号有的也成为后起之姓,如:姬、姜、姒、风、己、子、任、伊、嬴、姚。
  2、以国名为姓氏。夏、商二代均封侯赐地,西周初年更是实行大封建,大大小小的诸侯国遍布九州,这些国名便成为其国子孙后代的。如程、房、杜、戈、雷、宋、郑、吴、秦等。周文王封少子于狄域,其子孙便姓狄。白狄族一支在今河北省无极县建立鼓国,后代便有姓鼓。有的姓是秦汉以后外邦人带来的,如米姓出自西域米国,安姓出自安息。
  3、以邑名为姓氏。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忿生采邑于苏,忿生后代因此姓苏。
  4、以乡、亭名为氏。如嬴姓秦国的始祖非子的支孙封在邑乡,得邑氏;至六世孙被周禧王封为邑侯,采食解州。
  5、以居住地为姓氏。如齐国公族大夫分别住在东郭、南郭、西郭、北郭,这四郭便成了姓氏。
  6、以先人的字或名为姓氏。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姓林。又如齐国大夫童刁的孙子以刁氏传世。
  7、以排行为姓氏。如春秋鲁国有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
  8、以官职为姓氏。如西周的职官司、司马、司空后来均成为姓。又如汉代有治粟都尉,后代便姓粟。
  9、以技艺为姓氏。商朝有巫氏,是用筮占卜的创始者,后世便以为氏。又如卜、陶、甄、屠等姓均是以技艺为氏。
  10、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如慕容、宇文、呼延等。
  11、以谥号为氏。如庄氏原为楚庄王之后,康氏原为周武王之弟康叔之后。
  12、因赐姓、避讳而改姓。如南朝隆武帝把国姓“朱”赐给了郑成功,闽台百姓称郑成功为“国姓爷”。又如汉文帝名刘恒,恒氏因而改为常氏。
【司徒】
1、出自姬姓,是舜帝的后代。尧帝为炎黄部落首领时,舜为尧的司徒官,执掌和管理土地事务,故又名土司。舜的后代子孙有的以其职官命姓,称司徒氏。
2、春秋时,卫国大夫夏丁氏夏戊的儿子期任司徒,其后也称司徒氏。司徒是上古官名,相传尧、舜时已经设置,主管教化民众和行政事务。夏、商、周时期,朝廷都设有司徒官,为六卿之一,称为地官大司徒,职位相当于宰相。春秋时列国也多设有这个职位,有以官职命氏的,就成为司徒氏。


【施】
  1、是上古夏朝时,有个诸侯国叫施国(在今湖北恩施县境),国亡以后,其公族子孙就以国名为姓,世代相传姓施;
2、是古代春秋时,鲁国有个大夫叫施父,他的后代便以施为姓,世代相传。


【徐】
徐氏的姓氏来源比较纯正,主要出自嬴姓。是先帝玄孙伯益之子若木的后裔。相传陷帝有一个孙女叫女修,因食燕子蛋而怀有大业。大业娶少典氏女子女华为妻,生下了伯益。伯益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除了正式赐他为嬴姓以外,还把本族的女子姚氏嫁给他,姚女后来生了两个儿子,其中小儿子叫若木因为他的父亲有功,所以封他于徐,建立徐国。徐国历经了夏、商、周三个朝代,都是作为诸侯而存在的。周穆王的时候传到了徐国的32世孙徐君偃,他很聪明,对百姓又很好,所以深的百姓的爱戴,国力不断强大。当时周穆王喜欢云游四方而经常不问国家大事,诸侯埋怨他的很多,徐君偃于是产生了想要取代周穆王的野心。于是他自称为徐偃王,率领各国联军向周国进军,周穆王知道这个消息后马上返回京城,调兵前去镇压。徐偃王只好收兵而逃,他躲进了彭城一带的山中。由于他得得民心,跟着他到了山中得百姓很多。这座山后来就叫做徐山,徐州也因此而得名。周穆王也因此不得不封他的儿子宗于徐,称为“徐子”,继续管理徐国。春秋时期,徐国被楚国打败,国力从此日渐消退,周敬王八年的时候,徐国被吴国所灭,徐国的后裔就称为徐氏,以国为姓,代代相传。


【轩辕】
轩辕复姓为黄帝嫡孙,出自有熊氏,亦称为帝鸿氏。黄帝曾居于轩辕之丘,故而得姓轩辕,黄帝的后代子孙遂称轩辕氏。一说黄帝作轩冕之服,教民做衣服,故谓轩辕。又据古代传说,轩辕即天鼋,天鼋变为龙,龙为轩辕部落的图腾,因以得氏。


【西门】
1、春秋时,郑国有个大夫居住在郑国都城的西门,他的后代子孙就以"西门"命姓,称西门氏。
2、战国时,有魏国邺(今河北邻漳县西南邺镇)令西门豹,他的后代子孙有个以其名命姓,称西门氏。后来有的改西门复姓为单姓西氏。

【吴】
1、上古已有吴姓。一是舜后代有封在虞的,因"虞"与"吴"音相近,故舜后有吴姓。一是颛顼帝时有吴权,其后亦有吴氏。一是少康帝时有神箭手吴贺,其后有吴姓。
2、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是黄帝轩辕氏的直系后裔。商时,黄帝的12世孙古公?父(周太王)建立了周部落。太王有三子,其中小儿子季历颇有才干,生子姬昌,姬昌出世时,有圣瑞出现,所以太王就属意姬昌接位。太王的大儿子太伯和二儿子仲雍知道了父王的意思是先传位给季历,再传位给姬昌,就决定自动让贤,便一起南下荆蛮(周人敌视楚国的称呼)。太伯和仲雍给当时比较落后的江南带去了中原先进的文化,被当地土著推举为君长,号称句吴。太伯死后,由仲雍继位。周武王(姬昌为文王,其子姬发为武王)灭商后,仲雍的3世孙周章为诸侯,国号改称吴,并追封太伯为吴伯。至仲雍的第19世孙寿梦称王,建都今江苏吴县。寿梦的第四子季扎本该继承王位,但他避而不受,逃到延陵以耕田为生。此后吴王寿梦的后裔分为两支:一支在政治上发展,出现了吴王阖闾,吴王夫差等著名国君;另一支则是季扎及其后裔独立发展,人丁繁衍众多,构成了当今吴姓的绝大部分。吴国被越国所灭后,其子孙便以国为氏,称吴氏。


【翁】
1、来源于周朝时期的姬姓。属于西周昭王的后代。相传周昭王的小儿子生下来的时候双手紧握,别人都掰不开,周昭王去掰,却是应手而开。只见他的小儿子的左手掌的纹路像是篆书的“公”字,右手的掌纹像一个篆书的“羽”字。周昭王于是就给他的小儿子起名叫做“翁”。翁的子孙后代也以翁作为自己的姓氏。
2、根据史料记载,周昭王的庶子食采于翁山(在今天的浙江省定海县东,也有说是广东省翁源县的)。他的子孙后来就以邑名为姓,世代相袭,形成了翁姓。
3、上古夏朝初建时期,启为夏王,当时有一位贵族叫翁难乙,相传他就是翁姓最古老的祖先。

【史】
1、出自黄帝时创造文字的"史皇"仓颉。仓颉之后,衍生了仓氏、史氏、侯氏、侯冈氏、夷门氏、仓颉氏。仓颉为史官,人称史皇氏,其后有一支以官为氏,称史氏。
2、出自周太史佚之后。历代他姓史官,亦多以官为氏。见于历史最早的史姓人物,当属西周初年的太史史佚。西周初年有太史史佚,为人严正,与太公、周公、召公并称为四圣。由于他终生在周朝任太史,他的子孙便以官名为氏。春秋时期,列国史官多以官为氏。
3、隋唐时代"昭武九姓"之一。古西域康国支系有史国,居史城,为"昭武诸国"之一,史国有人来中原居住,遂以国名为氏。
4、为突厥族阿史那氏所改。北魏阿史那部,有归附唐朝者,改姓史氏。
5、史氏还混化了他族血统。如唐有史思明,本宁夷州突厥种。

【魏】
1、出自姬姓,以邑为氏,或以国名为氏。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受封于毕,其孙毕万在毕国被西戎功灭后,投奔到晋国,成为大夫。因功,被赐魏地为邑,其后子孙以邑为氏,称为魏氏。公元前445年毕万的后代魏斯建立魏国,公元前】5年被秦所灭后,亡国的魏国王族以国名为氏,形成魏姓最重要的一支。史称魏姓正宗。
2、外姓改姓魏。战国秦昭襄王时有国相、穰侯、昭襄王母宣太后异父弟魏冉,本楚人,芈姓,后改姓魏;南宋蒲江人有魏了翁,庆元进士,本高氏,后改姓魏;明代有昆山人唯校,其先世本李姓,弘治进士,后改姓魏。


【杨】
1、出自姬姓。周成王封弟弟叔虞于唐,人称唐叔虞。唐叔虞的儿子燮继位后,因唐地有晋水,就改称晋侯。周宣王之子尚父,幽王时被封为杨侯,春秋时晋国灭杨,杨成为晋国羊舌?的封地。晋武公(燮的第10世孙)时封次子伯侨于杨,称杨侯,是为杨姓人的受姓始
祖。伯侨之孙突食采于羊舌,为羊舌大夫,是为羊舌氏。突之孙?,字叔向,又称叔?,因戴晋有功,被分封于杨氏邑,其子伯石以邑名为氏,称杨氏。公元前514年,晋灭羊舌氏,伯石有子逃往华山仙谷,遂居华阴,称为杨氏,史称杨氏正宗。
2、出自赐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定哀牢夷(湖南、贵州的僚族分支)后,赐当地少数民族为赵、张、杨、李等姓。
3、出自他姓改杨姓。如福建林姓迁居广东梅州后改姓杨。《北史》载,杨义臣本姓尉迟,后改杨氏。
4、出自他族改姓。如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施行汉化,有代北三字姓莫胡卢氏改为杨氏。


【夏侯】
出自姒姓。周武王封夏禹的后裔东楼公于杞,春秋时建立杞国。公元前445年楚国灭杞,杞简公的弟弟佗逃往鲁国,鲁悼公因为他是夏禹的后代,周初祖先又封为侯爵,于是称他为夏侯氏,其后代子孙因以夏侯为氏,称夏侯氏。

【武】
1、出自姬姓。公元前770年,犬戎入侵西周,周幽王被杀,周的京都也遭破坏。周幽王的儿子宜臼受申、许、鲁等部分诸侯拥戴,在申即位,后迁到雒邑,历史上称东周。宜臼就是周平王。因其手掌上有一"武"字形状纹路,被赐为武氏,为周朝大夫,后来他的子孙,因而以武为氏,史称武姓正宗。是为河南武氏。
2、据《世本》所载,"出夏臣武罗",其后子孙也称武氏。
3、出自子姓。(1)据《武班碑》所载,为商王武丁之后,汉代武班即是。(2)据《风俗通义》所载,春秋时宋戴公之子司空,死后谥号为"武",史称宋武公,其子孙以其谥号为氏,亦称武氏。
4、又据《风俗通义》所载,汉朝有武强王梁,封地在今河北省武强县,其后代因封地"武强"简为武氏。
5、出自以武字开头的复姓--武安氏和武疆氏。(1)为秦大将白起之后。战国时,白起因功封为武安君,其后子孙以封爵"武安"为氏,称武安氏。(2)为周顷王之孙姬满的后裔。因姬满的后裔曾被封于武疆,因而以地为氏,称武疆氏。
6、出自唐代的冒姓或被赐姓为武姓的。
 楼主| 发表于 2004-10-14 20: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官】
1、出自芈姓。春秋时,楚庄王封他的小儿子兰为上官邑大夫,兰的后代子孙遂以邑名为姓,称上官氏。
2、亦出自芈姓。战国时,楚国公族子弟靳尚任上官大夫,他的后代子孙以职官命姓,称上官氏。

【唐】
出自祁姓和姬姓,为黄帝轩辕氏之后。相传帝尧是黄帝轩辕氏的玄孙,姓伊祁,名放郧,尧是他的谥号。他最初被封于陶,后来迁于唐,所以被称为陶唐氏。成为天子后,开始以"唐"为国号,所以又称唐尧。尧做了100年天子后禅位给舜,尧死后,舜封他的儿子丹朱为唐(今河北省唐县)侯。到周武王时,唐侯作乱被成王所灭,唐国之地就被改封给成王之弟唐叔虞,原来帝尧的后裔则被迁往杜国,称唐杜氏。唐杜氏的后裔有以国为氏的,称唐氏。另外唐叔虞的子孙也以国为氏,后来就姓了唐。同时周昭王时,曾封丹朱之后在鲁县为唐侯,被楚灭后,其子孙也姓唐。春秋时,又有支姬姓唐诸侯国,被楚昭王灭后,其后人也称为唐氏。以上这4支唐氏,均源自轩辕氏。


【孙】
1、出自姬姓,为卫国国君康叔的后代。拒《元和姓篡》所载,周文王弟8子康叔为卫国国君,其九世孙叫惠孙,惠孙有个孙子乙,字伍仲,伍仲以祖父的字命氏,就是孙氏。因此他又叫孙仲。孙仲的子孙世居汲郡,是为河南孙氏。
2、出自芈姓,为春秋时楚国令尹孙叔敖之后。孙叔敖时楚国 期思人,字孙叔,在他任楚令尹时,因教化民众,曾在期思开发水利有功,而深得楚人的拥护,其子孙便以他的字命氏,也称孙氏。
3、出自妫姓。春秋时,陈(为周武王灭商后所封的妫姓国)厉公的儿子叫陈完,因事逃到齐国后,改姓田,田完的5世孙无宇次子田书,为齐国大夫,因有功被齐景公赐姓孙氏。后来齐国内乱,孙书的后人出奔吴国。吴将孙武,其后也。是为山东孙氏。


【张】
1、出自黄帝之后挥。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黄帝少昊青阳氏弟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由此可知,曾经是重要武器弓的发明者挥,其后有以张为姓氏的。是为河北张氏。
2、出自黄帝姬姓的后代,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国有大夫解张,字张侯,其子孙以字命氏,也称张氏。又载,张氏世仕晋,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后,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随着三国迁都而迁移。是为山西、河北、河南之张氏。
3、出自赐姓或他姓、他族改姓。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于三国时被蜀相诸葛亮赐姓张,以后其子孙便以张为氏。魏国大将张辽本姓聂,后改为张氏。还有一些少数民族改姓张氏的。


【周】
1、周姓的最早出现,可追溯到远古的黄帝轩辕氏。据《姓氏考略》所载,相传黄帝时就有一位叫周昌的大将,至商代又有一名叫周任的太史,这两个人的后代都以周为姓氏。
国名、地名及祖父名号为姓氏。公元前256年周被秦国所灭后,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周宗室子孙及周朝遗民以周为氏。如周平王之后,这一支通常被认为是我国周姓来源的主要部分。周赧王之后。周公旦之后。
3、由他氏改姓或他族改姓为周的。如唐玄宗时,有姬氏因避帝名讳,故而改姓周。元时,有苏氏改姓周的。唐末有叫成纳的,后梁时赐姓周。北魏时有鲜卑皇族普氏改姓周。南北朝时,代北复姓贺鲁氏自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汉字单姓周氏。


【尉迟】
以部落名命姓。前秦时期苻坚攻灭鲜卑拓跋部族,建立代国。后来拓跋?复国,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与此同时,鲜卑族中又崛起一支尉迟部落,号尉迟部,如同中华之诸侯国。后来尉迟部随孝文帝进入中原,被命以族名尉迟为姓,称尉迟氏。


【叶】
1、出自芈姓沈氏,为帝颛顼的后代。据史书所载,帝颛顼的后裔陆终有一子名季连,赐姓芈。他的后裔鬻熊很有学问,作过文王的老师。后成王便追封其曾孙熊绎于荆山(今湖北西部)一带建立荆国,定国号为楚。春秋时,楚庄王有一曾孙叫戌,任沈县尹,有称沈尹戌。其后代就有人以沈为姓。沈尹戌后来任楚国左司马,他为人正直,疾恶如仇,深得楚人敬重。楚昭王十八年战死沙场,昭王封他的儿子沈诸梁在叶(今河南叶县南旧城),称为叶公。叶公曾平定白公胜的叛乱以复惠王,有功于楚,得封南阳,更获赐为公,后委其事于子,而退休于叶。其后人便以邑地为姓氏,称为叶氏。由上可见,沈、叶本为同宗。是为河南叶氏。
2、据《姓氏考略》所载,在我国古代的所谓南蛮之中,也有以叶为姓的。如春秋时吴国的叶雄是也。

【姚】
1、出自妫姓。相传五帝之一的舜有生于若水,居于地丘的后代,因生在姚墟,其后子孙便以地为氏,称为姚氏。又相传舜在当帝之前,四岳曾向帝尧推荐过陶唐氏,舜继承王位后曾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他,让他们居住在妫河边。他们的子孙有留在妫河边居住的,便以妫为姓。武王灭商后,找到了帝舜的后裔妫满,武王把他的大女儿嫁给妫满,并且封他于陈。传至年仲敬氏时因避王莽乱居于吴郡,改姓为妫。传五世后,复改为姚姓。
2、出自子姓。据路史记载,春秋时有姚国,为商族的后代,他的子孙便以国为氏,称位姚氏。
3、他族改为姚姓。据有关史料所载,西晋时有羌族首领姚戈重,本是汉时西羌烧当氏的后人,他们自称是帝舜的后代,故而改姓姚。


【曾】
  曾姓来源比较纯正,据有关史料查证,主要出自姒姓,为夏禹的后裔。相传帝舜时,鲧的妻子因梦食薏苡而生禹,故帝舜便赐予禹姒姓。据《世本》、《元和姓纂》及《姓氏考略》所载,相传夏禹的第5世孙少康中兴了夏室后,曾把自己最小的儿子曲烈封于一个叫“?”的地方,在今山东省苍山县西北。少康的这一房子孙所建的?国历经夏、商、周三代,大约相袭了近两千年,一直到春秋时代,即公元前567年才被莒国所灭。这时候,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邻近的鲁国,并在鲁国做了官。其后代用原国名“?”为氏,后去邑旁,表示离开故城,称曾氏,就此世时代代承袭下来,一直流传到今天。曾氏家族长久以来未曾有被外族或外姓冒姓的记录,现在曾姓的中国人,都是一脉传自太子巫,系出上古圣君夏禹,名副其实的四千年前是一家。所以,对于同姓联婚,曾氏家族一向严格禁止。


【袁】
袁氏姓源比较纯正,主要出自妫姓,即为虞舜之后。相传上古五帝之一的舜是颛顼的后代,因生在姚墟(今山东菏泽东北)而得姚姓。他又曾住在妫?河(今山东永济南),所以后代又有妫姓。以妫为姓的后裔中有被周武王灭商后封为陈侯(建都于宛丘--今河南淮阳)
的陈胡满,陈胡公妫满的11世孙有个叫诸的,字伯爰,其孙涛涂,以祖父的字命氏,称爰氏,春秋时世袭陈国上卿。由于当时"爰"字和"袁、辕、?、?、援"等字音同,所以后来的子孙就分别以这6个字为姓。正如《袁枢年谱》所云"一姓有六字五族之异"。


【谢】
1、谢姓出自姜姓,是炎帝后裔申伯的后代。相传炎帝居于姜水畔,便以姜为姓。至商代有后裔孤竹君的长子伯夷与叔齐一起投奔到周。到周后反对武王伐商,武王灭商后他们又逃到首阳山,因不食周栗而死,他们的后裔仍留在商朝。成王继位后封伯夷的后裔为申侯,称申伯,是申氏的始祖。厉王时娶申伯之女为妃,生字为宣王,宣王继位后,封母舅申伯于谢国,后来这仪家失去了爵位,公元前668年楚国灭掉申国。其子孙按当时的习惯以新都之邑名为姓,称谢氏。望出陈留、会稽,史称谢氏正宗。是为河南谢氏。
2、出自任姓,为黄帝之后。相传黄帝之子25宗。得其姓者14人,为12姓,其中第7姓为任姓。任姓有10个小车,其中第一为谢国,因周宣王时使召公营谢邑,以赐申伯,盖谢已失国,子孙亡散,以国为姓。是为河南谢氏。
3、为他姓改谢姓。据《旧唐书不文苑传》,卫州人谢偃之本为鲜卑族人,姓直勒氏,后改为谢氏。亦为河南谢氏。

【苏】
苏氏姓源有两支:
1 出自高阳。《苏洵族谱》云:“苏氏之先,出于高阳。高阳之子为称,称之子曰老童。老童之子生重黎及吴回。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长曰矾,为昆武。昆武始姓己姓,其后为苏、顾、温、董。”后苏氏繁衍于河南、河内,逐渐成为人数众多的一姓。
2 另一支苏姓出自少数民族。汉代辽东乌垣有苏姓。又据《魏书官氏志》记载,北魏拔略氏改苏姓。


【宋】
  宋氏,是中国古老而又辉煌的姓氏之一。起源于三千一百多年前的周代。周代的开国之主周武王,是一位以仁德著称的圣君。他举兵功伐嗜酒好色、暴虐无道的殷商纣王,纣王兵败自焚而死,他就代有天下,开启了周朝八百七十四年的皇祚。
  周武王之所以被奉为仁德圣君,自有他的过人之处。在他许许多多为后世塑立典范的德行中,又以他得国之后的念念不忘与汤祚的延续一事,最受后世敬仰。
  周武王在君临天下之后,以仁德为怀,不但没有对前朝的王室"赶尽杀绝",免贻后患,反而为了奉祀商汤,把一大片土地封给纣王的儿子武庚,其爵位还是整个封建制度中最高的一级--公,地位尊贵而崇高。这就是春秋时代宋国的由来,也是此后中国宋氏的起源。
  不过,宋氏固然是源自以国为姓的宋国公族,但却不是纣王的直系血脉,而是纣王的长兄微子启的苗裔。微子启是殷商帝乙的长子,商的始祖契,又是帝喾高辛氏之子,帝喾又是黄帝的曾孙,这样追溯下去,宋氏应该是光荣的黄帝直系子孙。

【石】
1、出自姬姓,为石?后裔。春秋时康叔的6世孙卫靖伯有个孙子叫公孙?,字石,又称石?,是卫国的贤臣。卫桓公二年,其弟州吁骄奢,被桓公撤去将军之职,出奔国外。十几年后,州吁领着党徒潜回国内,刺死桓公,自立为君。石?之子厚也参与了密谋,被拜为大夫。后石?把州吁和石厚骗到陈国,又暗中给陈桓公写了一封密信,信上说:"卫国褊小,老夫耄矣,无能为也。此二人者,实弑寡君,敢即图之。"所以,州吁到陈国后,立即被抓了起来,后来,石?命人杀州吁、石厚于陈,然后迎立桓公之弟公子晋为国君。《春秋》称赞石?说:"石?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厚的儿子骀仲,以祖父的字命氏,称石氏。史称石姓正宗。
2、出自姬姓和子姓。郑国(姬姓)又大夫石癸,宋国(子姓)又公子段,字子石,他们的后代都称为石氏。
3、出自他族加入或他姓改石姓的。如,隋唐时期"昭武九姓"之一:当时西域石国(故址在今乌兹别克塔什干一带)有人迁居中原,遂以"石"为氏;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有鲜卑族代北三字姓乌石兰氏改为汉字单姓石氏;十六国时有张氏、冉氏改为石氏;据《北史》载,有娄氏改为石氏者。


【汤】
汤氏系出子姓有二,其始祖均为成汤。
1、成汤,帝喾(传说中古代部族首领)之子契的14世孙,姓子,名履,又名天乙。他在夏朝末年一举成为商族的首领,由于爱护百姓,施行仁政,深得民众得拥护,以至于周围的一些小国也前来慕名归附,其势力便迅速强大起来。他本居于毫,是夏朝的方伯,专管征伐之事。夏末时,帝桀为君,残暴无道,国内日趋动荡不安,他见其形势,便产生了代夏的雄心。于是开始实行灭夏的计划。他先灭掉了商附近的一小国葛国,接着不久,经过11次的出征,灭掉了夏王朝的三个重要同盟国家豕韦、顾、昆吾,之后再一举灭夏,把夏桀放逐到南巢,这样,履就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国家?商朝,定都于毫,死后被谥为成汤。其后子孙中有一支以谥号命氏,成为汤氏。是为河南汤氏。
2、公元前11世纪周公平定武庚的反叛后,把商的旧都周围地区分封给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建立宋国。传至偃,自立为王,偃之弟曰昌,昌生隆,改姓子,后因秦始皇焚书坑儒,畏祸及,于是又改子姓为汤姓。


【屠】
1、出自九黎族,是蚩尤的后代。相传,上古时代,黄帝与炎帝 两个部族联合起来,在涿鹿与九黎族大战,擒杀了九黎族的首领蚩尤。遂将其部族人收入自己的部落。其中一部分人愿意归顺的,就迁到邹、屠两地定居,形成邹、屠二姓,均以居住地名为姓。邹、屠二地均在今山东境内。
2、出自子姓,是商朝王族的后裔。商朝建立之后,分封同姓诸侯,其中一支封于?国。?国灭亡后,其族人遂以国名命姓,为?姓,后来又去邑为屠,称屠氏。
3、以职业技术命姓。古人有屠宰为业者,其后便姓屠,称屠氏。
发表于 2004-10-14 21:28 | 显示全部楼层
姓王的 一定是 没落的王孙贵族了?
发表于 2004-10-14 21:36 | 显示全部楼层
估计是吧~
发表于 2004-10-14 22:3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看到的是俞家最早是黄帝时的一名医
发表于 2004-10-14 22:4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没有第一大姓氏哦

李姓来源于官职,相当于法官的“理”,后来传利贞,因其是被李子养活,所以改姓"李"
发表于 2004-10-14 22:48 | 显示全部楼层
曲烈的封地叫“鄫”,史称“鄫国”!

目前,曾氏为台湾第16大姓,在全国大姓中排名38!
历史名人:
曾晳:曾子之父,孔子弟子。
曾子:即曾参,春秋末期鲁国南武城(今山东费县)人,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以孝著称。相传著《大学》,被后世儒家尊称为“宗圣”。是子思(孔子之孙孔伋,世传是孟子之师)的老师。后世儒家并称其为“孔孟颜曾”四大家之一。
曾巩(1019-1083)
曾国藩(1811-1872)  
曾纪泽(1839-1890)
曾国荃(1824-1890)  
曾宪梓
曾庆红
曾培炎
曾荫权
曾荫培
 
曾氏族谱辈分排行,清乾隆前各个房派不同一,后乾隆皇帝御赐“孔孟颜曾”四大家(四姓)全国通用辈分排行。故现在各房用的辈分排行有两种!




[此帖子已被 寒雪牵魂箫 在 2004-10-15 11:15:07 编辑过]
发表于 2004-10-14 23:09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姓起源

中国姓氏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王氏为姓,意指“帝王之裔”或“王家之后”。虞舜、殷商、西周诸王的后裔很多都以王为姓。其后,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亦有改姓为王者。这样,就够成了王姓的众多来源。宋代郑樵在《通志》中,把出自“帝王之裔”的王氏,分为三大系列,即妫姓之王,子姓之王,姬姓之王。此外,还有出自少数民族中的王姓。在汉族中还有改姓为王、赐姓为王等情况。

(一)、妫姓之王
妫姓之王,是指出自妫姓的王氏,其始祖是舜。因为舜长期居住在妫汭。《水经注》曰“历山,妫汭二水出焉,南曰妫水,北曰汭水。”妫水在今山西省永济县蒲州老城南。舜的后裔以其祖居地的水名为姓,是为妫姓。妫姓是上古八大姓之一。据《史记》记载,舜名重华,舜的家世甚为寒微,虽说是帝颛顼的后裔,但已五世为庶人,属于社会下层。舜的遭遇又十分不幸,父亲瞽叟是个盲人,母亲去世很早。瞽叟续娶,继母生弟名叫象。舜生活在“父顽、母囂、象傲”的家庭里,父亲心眼不好,继母两面三刀,弟弟桀骜不驯,他们经常联合加害于舜。但舜对父母仍不失孝子之道,对弟弟仍不失兄长之谊。多年如一日,从不懈怠。舜在家人加害他的时候,总是巧妙脱逃,随后便又回到他们身边。舜以如此非凡的品德善待家人,名声大振。舜在家中身处逆境,同时还要从事各种繁重的体力劳动。他在历山耕耘,在雷泽打鱼,在黄河之滨制造陶器,在寿丘制作家用器物,还要到负夏做生意,总之,为了养家糊口,四处奔波。相传,舜在30岁的时候,尧向四岳(四方诸侯之长)征询继承人选,四岳就推荐了舜。尧遂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都嫁给舜,以便对他的品德和能力进行进一步的考察。舜不但能与二女和睦相处,而且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出了卓越的才华和人格魅力。舜在历山耕耘,历山之人皆让畔;舜在雷泽打鱼,雷泽之人皆让居。他在那里劳作,那里便兴起礼让之风。他到黄河之滨制作陶器,在那里制作陶器的人们都跟着他认真操作,精益求精,从而杜绝了粗制滥造。尧得知这些情况后,非常高兴,于是便赏赐了舜许多礼品,还为他修筑了仓房。舜得到这些赏赐后,他的父亲和弟弟都急红了眼,于是便想害死舜,霸占这些财物。瞽叟借舜修补仓房屋顶之机,便在下面纵火烧仓房。舜用两只斗笠作翼,从房上跳下,才幸免于难。后来,瞽叟又让舜挖井,井已挖得很深了,瞽叟和象却在上面填土,企图将舜活埋在里边。多亏舜早有觉察,已在井筒旁边挖好了一条通道,才从通道逃出。对于这些加害于他的阴谋诡计,舜都不放在心上,一如既往,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后来,尧让舜参与政事,管理百官,接待宾客,舜又经受了各种磨练。舜任职期间,不但将政事处理得井井有条,而且在用人方面还揭开了崭新的一页。尧没有起用的“八元”、“八恺”,早有贤名,舜把他们全部起用了。舜让“八元”管土地,让“八恺”管教化,让契管人民,伯益管山川林泽,伯夷主管祭祀,皋陶作刑,等等。又将“四凶族”流放到边远之地。这些影响深远的重大措施,充分显示了舜的治国方略和政治才华。经过多方面的考验,舜终于得到尧的认可。选择吉日,举行大典,尧终于让位于舜。舜登上皇位后,定都蒲阪(今山永济境内),开始了他的帝王生涯。史称他在位期间,选贤任能,远离小人,制礼作乐,德及四方,是少有的太平盛世。所以后人用“舜日尧年”来形容太平盛世。
舜是妫姓开宗立姓之始祖,那末,妫姓是怎么变成王姓的呢?这里有一个演变过程。
周武王灭商后,大封诸侯,同时追封前代圣王后裔,舜的后人妫满被封于陈(河南开封东),建立陈国,让他奉守帝舜的宗祀。妫满去世后,谥曰胡公,故亦称胡公满。妫满的十世孙妫完,为躲避内部争夺王位的斗争,便出奔到齐国,被桓公任命为工正。妫满不忘其所出,遂以原国名为氏,是为陈氏。其后,陈完在齐国逐渐强大了起来。传至5世孙陈桓子,仕齐为大夫,因食于田,以食邑为氏,遂改姓为田氏。至7世孙田常时,已完全控制了齐国的政权。田常之孙田和,于公元前404年,终于废掉齐君,自立为国君,于是姜姓的齐国变成了田氏的齐国。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田齐”。“田齐”是战国七雄之一。至15世孙田建时,齐国被秦国所灭。田齐家族被迁到河南共地(河南辉县)。齐王田建有三个儿子:升、桓、轸。升的儿子名安,被项羽封为济北王。刘邦取代项羽后,失去王位。其后裔为纪念先祖,遂以王为氏,是为王姓,号曰元城王氏,王莽即是其后裔。魏晋以后,北海、陈留王氏,也都是他的后裔。齐王建的次子田桓,其后裔亦改姓王氏;三子田轸徙居陈国故地颖川,故复姓为陈。
综上所述,舜的后裔在山西时,称曰妫姓,入齐到了山东,才称陈姓和田姓,“田齐”灭亡以后,才先后改姓为王氏。
值得注意的是,舜作为妫姓开宗立姓的始祖,同时也是出自妫姓的陈氏、田氏和王氏的始祖。不仅如此,舜还是出自妫姓的一切姓氏的始祖。目前,世界舜裔宗亲联谊会就由陈、田、王、姚、虞、胡、袁、孙、车、陆等10姓组成。其中,陈、田、王三姓,前已说明。相传,舜是颛顼的后代,因生在姚墟(今山西永济,据《括地志》记载:“历山南有舜井,又有姚墟,生舜处也”)而得姚姓;又相传,舜在称帝前,先封在虞(今山西运城安邑南),称帝后遂以虞为国号,称为有虞氏,其后裔遂以虞为姓,是为虞氏(亦说禹封舜的儿子商均于虞,其后裔遂以虞为氏);周武王追封帝舜的后裔妫满于陈,妫满去世后,谥号胡公,亦称胡公满,其后裔以祖上谥号为姓,是为胡氏。由于陈、田、姚、虞、胡五姓同出一源,遂有“妫汭五姓”之称。相传妫满的裔孙名诸,字伯爰,其孙涛涂以祖父的字为姓,是为爰姓,春秋时为陈国上卿。由于“爰”与“袁”同音,所以后来子孙便以袁为姓。妫满的10世孙妫完逃到齐国,改姓为陈。传至陈桓子,食邑于田,遂改姓田氏。传至田常时,有兄弟二人。田常的弟弟叫田书,字子占,在齐国为大夫,因伐莒有功,封于安乐(山东博兴北),赐姓孙氏。此即起源于山东之孙氏。后来,齐国发生内乱,孙书的后人才出奔到吴国(今江苏、浙江一带)。春秋末吴国著名的军事家孙武,就是其后裔。车姓出自妫姓,是帝舜田氏的后裔,西汉时,丞相田千秋以年老特准乘车出入省中,时人谓之车丞相,子孙因以为氏,是为车姓。战国时,田完的裔孙齐宣王有个儿子名叫通,字季达,受封于平原县陆乡(今山东平原县陆乡),即陆终故地,因以为氏,是为陆氏,史称陆姓正宗。由此可见,以上10姓,全部是帝舜的后裔。首届世界舜裔国际大会于1982年在香港举办,盛况空前。后来分别由台湾、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及美洲各地轮流主办。1999年4月,世界舜裔宗亲联谊会第十三届国际大会在河南许昌、长葛、郑州隆重举行,这是该宗亲联谊会首次回到祖国故土认祖归宗。来自台湾的80余位舜裔以及来自香港、澳门和美国、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的舜裔共500余人参加了这一盛会,并进行了祭祖扫墓、旅游观光等活动。台湾世界至孝篤亲舜裔总会、世界陈氏宗亲总会、台湾省陈氏宗亲会、台中县陈氏宗亲会等四个陈氏社团联袂同来,他们身着黄色祭服,虔诚祭拜,格外引人注目。但就认祖归宗而言,这样的会议在山西的永济举行,才能算是真正找到了祖根。因为舜的出生地姚墟在这里,舜耕耘的历山在这里(县城东南30里),舜打鱼的雷泽也在这里(县西南首阳山下)。这里还有妫姓开宗立姓的妫水,县南50里的历山中还有妫汭泉,县城东5里有舜的都城蒲坂,还有舜庙、舜宅、舜井等许多遗迹,都是无可争辩的物证。

(二)、子姓之王
子姓之王,是指出自子姓之王氏。子姓是商代帝王家族的姓氏。相传,商的先祖契,在帝舜时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在商(河南商丘一带),并赐姓子氏。出自子姓之王氏是王子比干的后裔。
商朝传至第29代时,由文丁即位。其后,由帝乙继位,另一王子名干,被封到比,建立比国,是为商代的诸侯王。人们尊称他为王子比干。
传至第31代君主帝辛紂王时,昏庸无道,无恶不作。商纣王时,比干官至少师。当时与他同在朝中供职的还有纣王的庶兄微子和箕子,被称为朝中的“三仁人”。“三仁人”曾经多次进谏规劝,纣王依然故我。后来,微子退避三舍,居家度日。箕子装疯卖傻,不理朝政。只有王子比干,犯颜强谏,三日不去。最后,引发了纣王的杀害之心,纣王说:“听说圣人的心有七窍,我想看看你的心是不是如此。”说完便把比干剖腹挖心杀害了。比干被杀害后不久,商朝就被周武王灭掉了。后来,微子被周武王封到宋(河南商丘),箕子也受到优待。王子比干杀身成仁,被传为千古佳话。周武王把比干墓的所在地朝歌(河南卫辉北),赐给了比干的后裔。从此,比干的后裔便世代相传一直居住在这里,因为是王室的后裔,遂以王为氏,此即出自子姓王子比干的王姓。以后由于朝代的更替和行政区域的变迁,这里更名为汲郡(今河南卫辉、汲县一带),这支王氏就被称为“汲郡王氏”。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倍增、宗族兴旺,再加上天灾人祸的袭击,他们中有的迁到天水(甘肃天水)、有的迁到东平(山东东平)、有的迁到新蔡(河南新蔡)、有的迁到新野(河南新野)、有的迁到中山(河北定县)、有的迁到章武(河北行唐)、有的迁到东莱(山东掖县)、有的迁到河东(山西临猗)等等,这样就又逐渐形成了一些王氏的新郡望。世代相传居住在这些地区的王氏家族,一般都是王子比干的后裔。

(三)、姬姓之王

姬姓之王,均系周文王的后裔。相传黄帝是少典的儿子,原本姓公孙,因居姬水之滨,以姬为姓,是为姬姓。黄帝生有25子,得姓者12个。其中有一子名玄嚣,承袭姬姓。周人的始祖名弃,即玄嚣之裔孙。出自周的始祖弃的后裔的姬姓王氏主要有三支:
1、出自毕公高后裔王氏
毕公高是周文王的第十五子,武王继位后,他是亲近重臣。武王率众灭商时,他与周公一起护卫武王,其后又奉命打开商纣的监狱,释放囚徒。周公辅佐成王大封诸侯时,他被封到毕(陕西省咸阳西北),建立封国。成王死后,他又与召公拥立太子钊即位,是为康王。康王时,他又受命治理成周东郊。毕公高之后传了多少代,记载不详。春秋时晋献公手下的大夫毕万,即是他的后裔。
晋献公是一个很有雄心壮志的君主,他在位期间消灭了许多小国。毕万在晋献公十六年(前661)攻灭霍、耿、魏的战斗中立了大功,于是晋献公就将姬姓国的魏地(山西芮城北)赐给他,做了食邑。晋献公二十一年(前656),晋国发生“骊姬之乱”,公子重耳被迫流亡。毕万的孙子魏犨(世称魏武子)随同重耳流亡达19年之久。 公元前636年,重耳得秦穆公之助,被迎立为晋国的国君,是为晋文公。魏犨被晋文公封为大夫,承袭魏氏的封邑,从此,魏氏便成为晋国的重要列卿之一。其后,权势日隆。公元前445年,毕万的后代魏斯终于同韩、赵联合起来瓜分了晋公室,自立为一个诸侯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公元前225年为秦所灭,子孙分散,时人号曰王家,遂以王为姓,是为王氏。此即周文第 十五子毕公高这支姬姓王氏的由来。在王氏众多的郡望中,京兆郡、河间郡、高平郡,都是这支王氏的聚居地。
2、出自周考王弟揭之王氏
东周春秋后期考王在位时(前440-前426),都于成周(河南洛阳东),为了加强对古都王城的控制,便把他的弟弟揭封到王城。揭受封于王城后,人称桓公。揭的封国存在了约百年左右。揭的后裔遂以王为氏,史称河南王城王氏。河南王城是西周成王时,周公奉命所筑的都邑,就坐落在成周附近(今洛阳市王城公园)。后因成王曾经一度迁都于此,故称王城,西周时王城一直处于陪都地位。

3、出自周灵王太子晋之王氏
出自周灵王太子晋之王氏,是王姓人口中人数最多、分布最广、影响最大的一支,因居于太原,史称太原王氏。但关于太原王氏的始祖,在历史上却有三种不同的说法,即周平王孙赤说、王子成父说、周灵王太子晋说。周平王孙赤说出自唐代王颜的《王卓碑》(见清胡聘之撰《山右石刻丛编》卷八)。该碑列述了自周平王以下至唐代王卓的历代祖先的称谓与官衔,但与史籍记载出入甚大;王子成父说出自三国魏《王基碑》,王子成父又作成甫或城父,但何王之子没有记载,无从稽考。从《王基碑》记载的“成父出仕于齐”以及败长狄于齐等情况来看,王子成父应是比干之后裔。如若这样,王子成父当属子姓之王氏,根本不可能成为太原王氏之始祖。所以这两说历来影响不大,在王氏族谱中极为罕见。唯独周灵王太子晋说,得到人们特别是王氏族人的普遍认可。在史籍文献和王氏族谱中,广泛流传了下来。

(四)、其他王氏
除出自上述三大系统的王氏外,还有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改姓为王氏者。据《通志》及《古今姓氏书辩证》等史籍记载,主要有:第一、有出自鲜卑族可频氏的,分布在河南郡一带;第二、有出自西羌钳耳氏的,分布于冯翊郡一带;第三、有出自高丽族的,分布于古时营州;第四、有出自乌桓族(又称乌丸)的,分布于太原郡祁县一带。南北朝时,王神念,初仕于北魏,后仕梁,即属于这一支。其子王僧辩,仕梁,官至太尉。其裔孙王珪、王涯,都官至唐代的宰相。上述四项改姓中,全都是北魏孝文帝改复姓为汉字单姓时,改姓为王的。
赐姓为王者,例如,《汉书》记载,战国燕王丹的玄孙喜,西汉末王莽时,因献符令有功,被王莽赐姓为王氏,等等。
冒姓为王氏者,例如,据《隋书》记载,王世充,字行满,原本西域胡支氏,入主中原后,冒姓为王氏。还有,出自唐代的回纥阿布思族的冒姓为王者,这支王氏主要分布在古安东(辽宁东南)一带,五代时,后梁越王王锐即是其后裔。另外,五代时人刘去非,改姓名为王保义,其后,子孙皆为王姓,此即为换姓为王者,等等。
总之,赐姓为王、改姓为王、冒姓为王、换姓为王者,不乏其人。此外,在匈奴族、羯族、契丹族、女真族、蒙古族、满族、回族、白族、布衣族等少数民族中,都有王姓的来源。王姓的来源尽管相当复杂,但在王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周灵王太子晋的后裔--太原王氏,则是始终是其中的主流和主体。


献给天下第二大姓的 有着渊源的 远亲们。

呵呵


还有 老王家的 人太多了 ,听说是占汉族 人口的7。4% 呵呵

名人也不少哦 王羲之,王夫之,王勃,王安石,王昌龄...太多了

武侠里还有王语嫣然呢...

[此帖子已被 独爱杨过 在 2004-10-14 23:38:21 编辑过]
发表于 2004-10-15 00:24 | 显示全部楼层
王氏人物

王氏名人目录
1、 战国名将——王翦
2、 出塞明妃——王昭君
3、 新朝皇帝——王莽
4、 无神论者——王充
5、 书圣父子——王羲之 王献之
6、 乱世将相——王猛
7、 王朝重臣——王导
8、 少年才子——王勃
9、 诗家之佛——王维
10、 政治家——王安石
11、 农学之家——王祯
12、 《西厢》作者——王实甫
13、 诗画奇才——王冕
14、 心学哲人——王守仁
15、 船山先生——王夫之
16、 杏林巨擘——王清任
17、 大刀王五——王正谊
18、 国学大师——王国维
19、 革命英烈——王若飞
20、 杰出革命家——王稼祥
21、 电脑大王——王安
22、 其它王姓著名人物104人(具体http://www.chinawang.org/lsmr/22.html )



其他的王姓朋友 可以去到 《王姓一家人》去寻根啊

http://www.prc.net.cn/dkxs/wang/wang_wxrw.htm 很详细,值得骄傲





[此帖子已被 独爱杨过 在 2004-10-15 11:03:10 编辑过]
发表于 2004-10-15 11:26 | 显示全部楼层
杨姓名人中怎么没有看到杨业

没有杨业的杨,是没有多少魅力的
发表于 2004-10-15 11:2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由 [B]向华胜[/B] 发表:
杨氏起源


人物简介:

................

21杨雄:西汉著名辞赋家、哲学家、语言学家。曾作《太玄》、《法语》,主张儒家的伦理学说。


这个人不姓杨,姓扬!扬雄!!!!
发表于 2004-10-16 10:25 | 显示全部楼层
大理段氏

一 姓氏源流

1 出自姬姓,是春秋时郑武公的儿子共叔段的后代。春秋时,郑武公的妻子武姜生长子庄公时难产,生二儿子叔段时却很顺利,因此她喜欢叔段而不喜欢庄公。郑武公病重时,她请求武公废长立幼,郑武公没有答应。庄公当了郑国国君后武姜又请求把制作为段叔的封地,庄公不答应,而把京城封给了段叔,段叔与姜氏勾结,不断扩张自己的势力,并准备袭击庄公。庄公获悉后派兵讨伐。段叔大败,逃到共,称为共段叔。他的子孙后来四处分布,有的姓段,有的姓共叔,还有的以共为姓氏。这就是河南段氏的由来。

2 出自复姓段干木的后代。战国时有复姓段干木,原是晋国人,后到魏国,后代有以单姓段为姓氏的。这为山西段氏的由来。

3 出自辽西鲜卑族后裔。西晋时有一个部落首领叫段务目尘,被封为辽西公。其领地有三万家,分布在辽宁西部。后来与汉人杂居后多以段作为姓氏。是为辽西段姓。

4 云南蛮段氏。魏末短延末蛮代为酋帅,裔孙凭到朝廷作官后被拜为云南刺史,后传下这支段姓。



二 迁徙分布

大体上来说,在姓氏的发展史上段姓应是一个典型的北方民族,源于北方,发展于北方,尤其是陕西、甘肃两省最旺盛。据有关资料记载,西汉文帝时有段印任北地都督,其子孙始居武威(今甘肃境内),传至十七世孙段荣,北魏时任定州、秦州刺史。其八世孙段楹任大理司直,世代为官。在汉至隋唐时,陕西、河南、河北、云南都有了段氏的子孙。



三 郡望堂号

【郡望】:1 京兆郡:汉太初元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治所在长安。三国魏将辖区改称京兆郡。

2 武威郡:汉间在原匈奴休屠王地置郡,治所在武威。此支段氏的始祖为西汉段贞。

3 扶风郡:汉武帝太初元年置右扶风,为三辅之一。三国时改为扶风郡,治所在槐里。西晋移至池阳。

【堂号】:1 君轼堂:战国时期魏国的段干木不肯作官,魏文王却认为他很能干,于是亲自登门拜访,段木干跳墙躲了起来,不肯与之相见。文侯依然很尊敬他,每次从他的门前经过时都要站在车的横木上肃立,并说:“段干木是贤人,我能不轼吗?”

2 段氏还有以武威、京兆为堂号的。



四 历史名人

1 段思平:五代时南方大理第一世王,他出自白蛮大姓,原通海节度使,世为南昭贵族。公元937年,建立大理国。

2 段志玄:唐朝齐州临淄人,少年为无赖,屡屡犯法,隋末客居太原,为李世民所赏识,随从李渊父子起兵。潼关之战中击退屈突通,后从李世民讨王世充。世民即位,封樊国公,后改褒国公。

3 段业:京兆人,十六国时期凉州地区政权首领。曾出任后凉建康太守,公元397年脱离后凉。推他为凉州牧。三年后改为凉王。

4 段文昌:唐朝著名宰相。

5 段干木:战国初魏国人,姓段干,名木。求学于子夏,受魏成子推荐,受到过魏文侯的礼敬。魏文侯相当崇敬他。

6 段规:先秦时期曾以崇高的声誉而被韩康子礼聘为相。

7 段安节:唐齐州临淄人。成式子。自幼喜欢音乐,能唱歌,对音律也颇有研究。著有《乐府杂录》,记载开元以后的乐部、乐器、节目、演员等。
发表于 2004-10-16 12:4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姓朱啊
发表于 2004-10-16 13:05 | 显示全部楼层
晕~~
怎么没有马姓啊?
偶这次真的要愤怒了
不过我不想大家那么积极 偶懒的去找自己的祖上啊
发表于 2004-10-16 13:38 | 显示全部楼层
戴是贵族姓氏 皇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江湖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Sitemap| 金庸江湖

hanxueqianhunxiao@qq.com

Copyright © 2004-2024 www.jyjh.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GMT+8, 2024-11-16 08:25 , Processed in 0.038483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