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
发表于 2005-3-5 10:12
[原创]悬赏对下联(赏金:金庸小说14部初版光盘一套)
我可不敢赏什么百万,有一百万,我绝对自己留着。<br><br>红楼梦联(我想出来的,如有雷同,纯属抄我):<br><br>上联1:秦氏逝 真事隐(甄士隐)<br><br>上联2:贾珍贾芹真禽兽<br><br><br><br><br><br>
靖※儿
发表于 2005-3-5 14:45
第一个我不会对,那就对第二个吧<br><br>上联2:贾珍贾芹真禽兽<br>下联2:马谡马良共沧桑<br><br>《红楼梦》我没怎么读过,只好用三国里面的人物来对应了~<br><br>[此帖子已被 靖※儿 在 2005-3-5 14:49:03 编辑过]
江湖
发表于 2005-3-5 15:01
您以三国对红楼当然可以,但似乎没注意上联的关键:<br>“贾珍贾芹真禽兽”:关键是“珍芹”和“真禽”同音,整个意思也自然(贾珍贾芹在红楼梦中确实是禽兽)。<br><br>另外“贾珍”谐音“假真”,“假”“真”是反义词,红楼梦“假作真时真亦假”(原创者江湖刚发现的)。<br><br>[此帖子已被 江湖 在 2005-3-5 15:11:28 编辑过]
寒雪牵魂箫
发表于 2005-3-5 15:12
上联1:秦氏逝 真事隐(甄士隐)<br>(音步平仄没有交替)<br><br>上联2:贾珍贾芹真禽兽<br>(音步平仄没有交替、异位重字了)<br><br><br><br>[此帖子已被 寒雪牵魂箫 在 2005-3-5 15:21:18 编辑过]
江湖
发表于 2005-3-5 16:17
原文由 寒雪牵魂箫 发表:<br>上联1:秦氏逝 真事隐(甄士隐)<br>(音步平仄没有交替)<br><br>上联2:贾珍贾芹真禽兽<br>(音步平仄没有交替、异位重字了)<br><br><br><br>[此帖子已被 寒雪牵魂箫 在 2005-3-5 15:21:18 编辑过]<br><br><br><br>说得不是不对。进士一联你就说老安的下联有毛病,毛病确实是有,但上联同样有毛病。看一段议论:<br><br>再如“造雷”,似乎成了对联创作特别是网络对联的一种“时尚”,每一个论坛似乎都见到类似对联的身影:“今世进士,尽是近视”,甚至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现。且先不说此上联八字中有七字仄声,仅就其内容而言,实在也是违反常理的“编造”之作。明月曾戏称此联易对,当对以“近视尽是今世进士”也。这种对联,从根本上来说,反映的是一种病态,即从所谓的别人“中雷”中追求一种满足。此乃联之大忌也。类似的如“皮背心”、“古文故人做”、“李姐理解礼节”、“李白、李太白、李太太白、李太太太白”等,皆为刻意“造雷”之作也。“雷”非不能造,妙在“自然天成”也,如“李白居,易安居”,人名镶嵌自然,不失为“雷”中佳品。<br><br>本来就是文字游戏,“秦氏逝 真事隐”、“贾珍贾芹真禽兽”符合红楼梦原文(当然也受红楼梦的限制),比凑“近视”自然得多。用林黛玉的话说“若果有了奇句,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br><br>金庸说“冰比冰水冰”不对,“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又如何能叫对联?<br>
寒雪牵魂箫
发表于 2005-3-5 18:08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本来就不是对联。<br><br>我没有说这两联的平仄问题啊。<br>象李、杜等大诗人写出的律诗尚且很多平仄不严谨,更何况我们今人呢?象崔颢的《黄鹤楼》论平仄,及格都不够,但确是千古绝唱。所以今人写近体诗词对平仄格律不必苛刻强求,诗意才是最重要的。<br><br>同联异位重字,是吹毛求疵了,可以不考虑。但作为楹联,音步平仄交替是应该要恪守的。<br>
寒雪牵魂箫
发表于 2005-3-5 18:15
惭愧~<br><br>今世进士尽是近视<br><br>这句上联我是从中华楹联学会的期刊上看到的,也是被权威刊物所震慑把,根本就没想过它会有什么毛病。<br><br>江湖一提这联的毛病,这8个字还真是漏洞百出了。<br>
江湖
发表于 2005-3-5 18:42
原文由 寒雪牵魂箫 发表:<br>“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本来就不是对联。<br><br>我没有说这两联的平仄问题啊。<br>象李、杜等大诗人写出的律诗尚且很多平仄不严谨,更何况我们今人呢?象崔颢的《黄鹤楼》论平仄,及格都不够,但确是千古绝唱。所以今人写近体诗词对平仄格律不必苛刻强求,诗意才是最重要的。<br><br>同联异位重字,是吹毛求疵了,可以不考虑。但作为楹联,音步平仄交替是应该要恪守的。<br><br><br>来看这一段:<br><br>对联怎样运用平仄<br><br><br>这个问题,笼统而言不能解决问题。我曾总结对联存在三大体系,应分别对待:<br><br><br>一、律诗对偶格律型——必定要正本清源,三平尾要忌,遇到拗句、孤平要“救”。但只限五、七言句,至于七言句子末向前裁出的三、四、六言的短联(或长联中这种短句),可侧重在音步平仄的对仗。不过,五、七言句并非都是律诗句式,还有“三二二”或“二三二”等,这就要审辨,切忌混谈。律诗对偶格律型,格式是固定的。<br><br><br>二、非律诗对偶的格律型——也有称“联律型”的,它没有不变格式可仿。一般包含两个内涵:①句子中的语意单位(即词组、短语、名词),突破双音节(含双音节),有三个四个至多个字不同为音步(节奏点)的。创作时,从严要求应该做到“句中音步平仄要交替,句间音步平仄要互对”;放宽一点来讲,句中、句间音步可不计平仄,句脚一定要计平仄,如果力争句脚按“马蹄格”乃上乘。这类型对联包括“押韵、拆词”等有关修辞形式之“句脚连平或连厌”古今所公认的格律形式。如:<br><br>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br><br>魏无忌,长孙无忌,尔无忌,我亦无忌。 <br><br><br>坐,请坐,请上坐;<br><br>茶,敬茶,敬香茶。<br><br><br>欠缺了解“对联技巧”的人,却说:“若按平仄交替的死板要求,这样的对联还不应打入地狱么?”<br><br><br>三、宽对型——在此,只就平仄上来说它。除联尾外,句子音步及句脚皆不讲平仄,连平或连仄可达好几个字,几乎就跟口头语一样,以表现“句法、句式(节奏)”对仗为主,形成“骈体对”。因骈体自四骈六俪发展至今,早不受“字数”制约(可参阅《增广贤文》与《幼学琼林》等)。例如:<br><br>发展就是硬道理;<br><br>廉洁堪称好作风。<br><br><br>改革潮/掀起/华夏大地特色;<br><br>东方红/唤起/中国人民新生。<br><br><br>像“廉洁堪称好作风”十足的口号也!<br><br><br>三种体系的对联,平仄上的“严宽”各有要求,不可含糊混谈。作为联家的创作,可以自己的爱好选择。在这种情况下,硬要淘汰某一种而提倡一种,现在没有必要,将来估计也没有必要。但是谁占优势?除了“意境”这个前提,创作方式、对法、修辞技法等等当中的特殊点(如集句、磋对、某些假对……),恐怕是重要的鉴别因素。“宽对型”除了口语化占优势,其创作艺术“面”难免有很多被压缩,这就值得深思了。<br>
江湖
发表于 2005-3-5 18:50
把全文转过来吧:<br><br>对联的平仄问题<br><br>●李先鸿<br> <br><br>--------------------------------------------------------------------------------<br><br><br>对联运用“平仄”的问题,从读一报一刊来看,争论得越来越火热了。我想谈谈个人的“平仄观”,并请教方家。<br><br><br>“平仄”的地位<br><br><br>平仄,是对联体裁“六要素”之一,至低限度保持了“联脚要讲平仄对仗”。所谓用“今声”或“古声”制联(只要不混用),就说明了“对联要讲平厌”。如果问理由,简单地答:对联是“格律文学”的一种。大小征联启事都强调应征必符合“联律”,没有排除平仄。这些都给“平仄”有了应有的地位。至于是不是每位联家都承认“对联是格律文学”,且不划等号。但是有说“声律只是一种‘对联技巧’”,对联技巧很多,并非每副联都用上它们,岂不是“联脚平仄”也可以“不讲了”,平仄在对联中就可有可无啦。 <br><br><br>对联怎样运用平仄<br><br><br>这个问题,笼统而言不能解决问题。我曾总结对联存在三大体系,应分别对待:<br><br><br>一、律诗对偶格律型——必定要正本清源,三平尾要忌,遇到拗句、孤平要“救”。但只限五、七言句,至于七言句子末向前裁出的三、四、六言的短联(或长联中这种短句),可侧重在音步平仄的对仗。不过,五、七言句并非都是律诗句式,还有“三二二”或“二三二”等,这就要审辨,切忌混谈。律诗对偶格律型,格式是固定的。<br><br><br>二、非律诗对偶的格律型——也有称“联律型”的,它没有不变格式可仿。一般包含两个内涵:①句子中的语意单位(即词组、短语、名词),突破双音节(含双音节),有三个四个至多个字不同为音步(节奏点)的。创作时,从严要求应该做到“句中音步平仄要交替,句间音步平仄要互对”;放宽一点来讲,句中、句间音步可不计平仄,句脚一定要计平仄,如果力争句脚按“马蹄格”乃上乘。这类型对联包括“押韵、拆词”等有关修辞形式之“句脚连平或连厌”古今所公认的格律形式。如:<br><br>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br><br>魏无忌,长孙无忌,尔无忌,我亦无忌。 <br><br><br>坐,请坐,请上坐;<br><br>茶,敬茶,敬香茶。<br><br><br>欠缺了解“对联技巧”的人,却说:“若按平仄交替的死板要求,这样的对联还不应打入地狱么?”<br><br><br>三、宽对型——在此,只就平仄上来说它。除联尾外,句子音步及句脚皆不讲平仄,连平或连仄可达好几个字,几乎就跟口头语一样,以表现“句法、句式(节奏)”对仗为主,形成“骈体对”。因骈体自四骈六俪发展至今,早不受“字数”制约(可参阅《增广贤文》与《幼学琼林》等)。例如:<br><br>发展就是硬道理;<br><br>廉洁堪称好作风。<br><br><br>改革潮/掀起/华夏大地特色;<br><br>东方红/唤起/中国人民新生。<br><br><br>像“廉洁堪称好作风”十足的口号也!<br><br><br>三种体系的对联,平仄上的“严宽”各有要求,不可含糊混谈。作为联家的创作,可以自己的爱好选择。在这种情况下,硬要淘汰某一种而提倡一种,现在没有必要,将来估计也没有必要。但是谁占优势?除了“意境”这个前提,创作方式、对法、修辞技法等等当中的特殊点(如集句、磋对、某些假对……),恐怕是重要的鉴别因素。“宽对型”除了口语化占优势,其创作艺术“面”难免有很多被压缩,这就值得深思了。<br><br><br>从“联脚平仄”说开去<br><br><br>既然提出要求对联只讲“联脚平仄”,学对人起码要懂“文字平仄”。懂了文字平仄后而限定用在“联脚”,虽取消音步和句脚的平仄,还不是仍“有约束”。因为某些论说都提到“平仄是桎梏”,只不过是多与少的程度差别罢了,实际上是自相矛盾。当然,应该承认“小约束”与“大约束”无本质区别,但有“松紧”之不同。 “联律型”的对联,早已摆脱诗律型而独立产生、存在,平仄已经宽到“句脚”(或含音步),并没有“孤拗和三连尾”之限制。如:<br><br><br>与/有肝胆人/共事;<br><br>从/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br><br><br>尘劫/历一千余年,重复/旧观,有幸明贤来作主;<br><br>诗人/题二十八字,长留/胜迹,可知佳句不须多。(寒山寺联)<br><br><br>同时从语意节奏上也解决了“五讲四美”、“愚公移山”等一些好的长短“词语”入联不“违律”的问题。如果说这还是“妨碍普及”和“影响创作的发展”,那不如把“联脚的平仄”宣布取消还自由。确实在“也谈不拘平仄的对联属于正格”一文中有这样说的:“非声律联因无声律的限制,……它使原来不熟悉声律而受阻于创作门外的爱好者,比较容易地步入创作的行列。”这种说法我看不太妥当,因为联律型体系已经给“造语”松了绑。至于强调非声联“好捕捉灵感,抒发情思,构建意境,塑造形象”,亦是脱离客观的。这些方面不决定于哪种格式,而在于文学修养与艺术造诣。诗,如“少小离家老大回……”,联如“雪里红梅报喜讯;窗前绿柳诉芳心”,既口语化又意境高雅。某君举例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用来编联,再高明也是“口号”。可对联是文学不是口号(其他两体系的对联,也有“口号”的,一般没有宽对型容易出现),口号只是有关文体中的插曲。《对联》开展国庆五十周年《祖国颂》大征联,从见刊的副数上看,可能算得是近十多年收稿最多一次,“非声律”应征之作,可没有占鳌头的,但是已获“参赛权”。 <br><br><br>有人提出“要争取非声律联的发表权”,报刊上不是“没有”,其决定是在其境界和艺术价值。发表与否,获奖与否,对联与对联之间本身没有鸿沟,无须谈“争取什么‘权’的”。<br> <br>
amm
发表于 2005-3-5 18:51
有人戴着镣铐跳舞<br>当然有人会戴着镣铐上楹<br>有人嫌别人带的不够紧,还要出声指点一二<br>"伙计!你的铆钉不准,你的榫头错位,你的IQ给......"<br>若是真心求对,倒也罢了<br>对那些故意难为人的,似乎也要讲究点对策......
江湖
发表于 2005-3-5 19:00
原文由 寒雪牵魂箫 发表:<br>惭愧~<br><br>今世进士尽是近视<br><br>这句上联我是从中华楹联学会的期刊上看到的,也是被权威刊物所震慑把,根本就没想过它会有什么毛病。<br><br>江湖一提这联的毛病,这8个字还真是漏洞百出了。<br><br><br>“今世进士尽是近视”拿平仄一衡量确实是一塌糊涂,但作者确实有他的小聪明,所以大家就原谅了,以至上了中华楹联学会的期刊。<br>金庸书名联也一样,不符合要求他能不知道?但他在鹿鼎记后记中称为“对联”大伙也不过多指责他——限制太大,凑成这样已经不容易了,您总不能把书名都改了吧。<br>我这个也是,人物情节都是曹雪芹定的,你给我讲音步就要我老命了。
江湖
发表于 2005-3-5 19:19
原文由 amm 发表:<br>有人戴着镣铐跳舞<br>当然有人会戴着镣铐上楹<br>有人嫌别人带的不够紧,还要出声指点一二<br>"伙计!你的铆钉不准,你的榫头错位,你的IQ给......"<br>若是真心求对,倒也罢了<br>对那些故意难为人的,似乎也要讲究点对策......<br><br>哈哈哈哈!<br>说点题外话:<br>其实一些艺术家把“戴着镣铐跳舞”当成追求。<br>比如一些京剧前辈的翘功(也就是在脚上绑上木头小脚表现过去的缠足女性),难死了,但长了,翘功就成了艺术。没这种功底,身上不好看。<br>李少春演林冲,发明戴着镣铐走吊毛(前空翻,背部着地),可以了吧。现在早过时了。我看过一出斩娥,扮演窦娥的女演员为了表现被斩首居然五花大绑着从桌子上翻下来(还是越剧)!<br>体操、跳水的加难度,花样滑冰的四周跳,武打片的一些打斗以及杂技都是这样,金庸用先祖的诗句给鹿鼎记弄回目也差不多了。<br><br><br><br>[此帖子已被 江湖 在 2005-3-5 19:23:33 编辑过]
amm
发表于 2005-3-5 19:49
其实一些艺术家把“戴着镣铐跳舞”当成追求。----那是真为了艺术,不是用来难为人的<br>
寒雪牵魂箫
发表于 2005-3-5 19:53
如果不讲究规矩可以对。<br><br>贾珍贾芹真禽兽<br>苏询苏轼寻仕途(询字平仄不对,寻做寻常解释)<br><br>楹联可以上这个网站去看看:<br>http://www.zhgc.com/ylzs/B%C1%AA%D7%F7%CB%C4%B1%D7.htm
江湖
发表于 2005-3-5 20:12
原文由 寒雪牵魂箫 发表:<br>如果不讲究规矩可以对。<br><br>贾珍贾芹真禽兽<br>苏询苏轼寻仕途(询字平仄不对,寻做寻常解释)<br><br>楹联可以上这个网站去看看:<br>http://www.zhgc.com/ylzs/B%C1%AA%D7%F7%CB%C4%B1%D7.htm<br><br>就算对得不错吧。<br>秦氏逝 真事隐(甄士隐)能对吗?<br><br>前帖转的议论就是从那个网站来的呀。<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