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往往把萧峰说成国际主义战士,就是源于萧峰阻止了辽侵略宋,但对于萧峰来说,他个人并没有那个本事阻止耶律洪基的计划,始终还是臣子建议的口吻去进谏打消耶律洪基南侵的念头,无效后,就用辞官来逃离,但耶律洪基作为一个皇帝,在他眼里辞官就是一种对皇权的抗争,恼羞成怒,索性把萧峰抓了起来。看到萧峰被人救走,又偏偏咽不下这口气,亲自带领人马去追萧峰,结果没有抓到萧峰,反倒被萧峰等人所擒,无奈答应了永不侵宋的誓言。试想,如果耶律洪基没有追杀萧峰的话会怎样?可能辽宋会照样开战,但萧峰决不想卷入任何一方的战争,他希望双方不打仗,但战争一旦开启,他不会投入到任何一方,他只能做为一个隐士来逃离。我只能说他有反战的思想,但还不能称之为国际主义战士。他教单于折箭只是源于一种契机。
说到这里不妨拿郭靖和萧峰作为比较。郭靖也爱国,他是一个江湖人物,并没有卷入官场,他参加抗蒙是以民间爱国人士的面目出现,在与忽必烈的谈话中,他表明自己抗蒙只是为了大宋百姓,而不是为了宋国昏君来保卫疆土。在古代所谓爱国就是:“朕即国家”的理念。凡是就是为了皇帝尽忠,所谓“江山社禝”就是君王大臣的小圈子利益。郭靖能这样卓越的思想超越了那个时代,有点人文思想的味道。对于萧峰来说,他还是没有脱离“朕即国家”的理念。皇帝是不可侵犯的,是不可有损权威的,而萧峰的所做所为是辽国的大罪人。萧峰临死之前说这类意思的话。萧峰与郭靖思想不同,是因为人生轨迹也各不相同。郭靖身旁有洪七公,黄蓉等人的影响,而且连偷御膳房的食物,这种“大逆不道”的事都能做出来,所以他在忽必烈面前无所顾忌地痛骂宋理宗和贾似道也是正常之事。而萧峰与耶律洪基相见,结拜,一起喝酒,公共患难不但有结义的手足之情,自当上了南院大王后,传统的君臣之道也在逐渐地形成。如果二人换一换,或者说郭靖步入官场,也可能会有萧峰那种命运。
------------------------------------------------------------------------------------------
这两段话正是我想说的。
很多人偏爱萧峰,以至于要顺手拔高他的思想境界.说他是英雄,郭靖仅仅"大侠"而已.
萧峰的行为是国际主义行为,但他的思想还没到达这个境界。他的性格里有几分隐士的意味,因为现实中他实现不了理想,最后还想过避世。如果阿朱不死,还要去塞上牛羊呢。他最后的行为,还是来源于他性格里的“受不得冤枉”。
因为宋兵不让他进境,冤枉他要谋宋,激发了他的英雄气概。“好,你说我谋宋,我就偏要阻止战争给你看。”
因为辽帝冤枉他叛国,“好,那我就死给你看。”手起刀落,没有一丝留恋。如果辽帝不说那句话,萧峰一定会自杀吗?萧峰之死,有命运和性格的双重因素。
顺便说一下,如果阿朱不死的话,萧峰这口冤枉气就算为了阿朱也就忍了。毕竟他知道后果是很严重的。阿朱一死,他就一直在等待让他可以名正言顺去死的契机。毕竟大英雄殉情而死不免有些窝囊。所以我不认同阿朱不死,萧峰仍必死的观点。
所以单论萧峰的思想境界,和郭靖几十年义守襄阳的坚定比起来,是稍有不如的。
但是,为何萧峰的魅力更胜郭靖呢
郭靖重情义,但更讲正义。不惜刺杀兄弟。
萧峰讲正义,但更重情义。一死以谢天下。
郭靖是正义英雄,萧峰,一个情义英雄。
中国人历来推崇情义,所以萧峰之英雄,源自他的性格多过他的行为和思想。
说到这,有人要问了,既然这么讲情谊,怎么在聚贤庄杀了那么多人。这就是萧峰性格之复杂了。
契丹血统的他爱憎同样强烈,对自己人极讲情谊,不惜伤害自己。对敌人下手不容情。那些冤枉他杀师杀父母的人在他眼中是不仁在先,自是成为敌人。再加上受不得冤枉,激发了他血液中暴戾的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