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孔庆东其人素无好感,当然道德与文章事实上关系并不大,不过我以为在金学研究之中最走火入魔的恰恰是孔庆东先生,诚如楼主所眼,孔氏的金学评论从金山观潮到笑书神侠,甚至我以为包括他写的那本金庸评传,都了无新意,学术上不足以与严加炎等媲美,就审美水准上也不及海外杨兴安诸人,孔氏的金学概念和具体的文章买弄之多,做作之甚,令人厌恶,关于文本的剖析,我以为有些格式化的嫌疑.
文本的意义只有在文本与当下的交流之中才能够显示出来,也就是说倘若我们仅仅停留于金庸作品本身,那么所谓的金学无异于对于"木乃伊"的审美和鉴赏,并无太多意义,他走向枯竭也是必然而然的结局.我私下揣测刘国重作文的本意并非在于揭示金庸作品,而是借金庸之酒杯,浇现实之块垒,惟有如此,金学才具有真正的生命力,引申倘若走向影射固然是大谬,但倘若仅仅停留于文本,那么我很怀疑我们究竟有多少有足够的诠释木乃伊的能力.
文本一旦出版,就已经脱离了作者本身,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任何人评论的金庸其实都仅仅是自己眼中的金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