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江湖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江湖
查看: 7621|回复: 14

金学末路之二——走火入魔

[复制链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07-11-25 10: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自从北大醉侠孔庆东先生的神侃金庸在央视百家讲坛结束以来,金庸热自然还是居高不退的,但对于所谓“金学”,则再难见有大规模的行动了。想来这个风靡一时的提法终究会象我早先的一篇文字《金学末路——读〈笑书神侠〉》所说的那样渐渐淡化而至于乌有的。这么说,倒不是在刻意地强调我早先的预言就有多么地精准,而是我实实在在地觉得,当今的金庸研究,已经走上了绝路了。广大红迷批评红学家用“走火入魔”四字者甚众,其实,当今的金学家们,倘不是自觉着金学这种提法的虚无而渐渐脱除了这顶华丽的帽子外,大部分也都走火入魔了。

    国人有句话说得最好,“上梁不正下梁歪”。生长在农村的我,还是很有幸见过不少的危房的。除了因房梁的年老腐朽而不堪重负以外,整座房屋的倾颓倒有九成九是由于上梁的不正而引起的。只要上梁有了任何的不正,两三年下来,房屋势必如比萨斜塔般看得人心砰砰直跳。这句话倘若被用来喻金庸研究,也最是恰切不过。金庸研究之所以会走火入魔,金学之所以会走上末路,正是由于金学的上梁出现了问题。而这个上梁,我愿意委之于孔庆东先生。

    说到这里,就有必要解释一下了。国内武侠评论界向有“南韩北孔”之说法,个人以为,这样的提法除了表明韩孔二人的身份职业和所处地域以外,并没有太多的依据和太大的意义。甚至也并不能就以“南韩”处于“北孔”之前就认定二人的地位以及影响力的高下——一向就有人半是玩笑半是事实地说,这样的排名只是姓氏仄韵者吃亏。事实上,进行这样的比较本来没有任何层面上的意义的。至于这样的比较的依据,我以为也并不具有什么说服力。从本质上来说,韩云波与孔庆东二位先生的武侠研究几乎是没有任何的相同之处的。孔庆东先生致力于金庸作品的文本欣赏与阐释,他的本行在于现当代通俗小说戏剧的研究和思想文化批评;而韩云波先生更侧重于武侠文化的宏观研究,他的研究中心绝不在金庸而在于21世纪大陆新武侠。——事实上,“21世纪大陆新武侠”这个提法也正是韩云波先生与《今古传奇·武侠版》联合提出来的。正是由于这些原因,我以为孔庆东先生正是金学的所谓“上梁”——前提是有金学这一说。

    严格地说起来,金学未必是孔庆东先生首先提出来的。但正是他将金学发扬光大并宣讲到海外的。央视百家讲坛的神侃金庸,是金学登峰造极最显著的标志。然而月盈则必亏,物极则必返,在金学登峰造极的同时,它的末路也明显地铺就了。而这条路,说白了,也正是孔庆东先生自己铺就的,其所以铺就,并不在于本文标题所谓的“走火入魔”——客观地说,孔庆东先生的金学研究是我所见最真实的研究,就象修习全真派的内力一样,是最平淡冲和而不可能走火入魔的;这条末路的铺就,我以为乃在于他的江郎才尽。

    这么说或许有些夸张。但同样就象全真派的武功,不论它的基础多么地朴实和牢靠,丘处机师兄弟修习到老,也只可能勉强够上一流好手的资格,和绝顶高手之间还要差上那么老大一截。对于他们来说,是有个极限存在的。他们有可能突破这个极限——这已经是微乎其微的希望了——而永远不可能超越,故而也就只能永远地游离于中原五绝的水平线以下。同样地,喻之于孔庆东先生,他的仅仅局限于金庸作品的文本欣赏与阐释的研究正是他的最大的优点,但他却不能够超越这个欣赏与阐释而翻出新意。这种没能够超越自己的状况一直持续到他将金庸讲到百家讲坛,讲到韩国新加坡。于是金学也就只好在他自己的手中渐渐淡化而至于消亡了。

    当然,或许有人会说以上这些只是理论上的纸上谈兵。其实并不。试观孔庆东先生所著有关金庸研究的所有文章,就可以发现此言非虚。从早年的《英雄难得是知音》、《金山观潮》,直到《金庸评传》以及百家讲坛的讲稿《笑书神侠》,其实全是一派言语,并没有能够有新意出现。换句话说,也就是同样的话语被孔庆东先生在不断地重复着。这种现象越到后来就表现得越是明显。我甚而至于常常会觉得,一部《笑书神侠》就是一篇《金山观潮》和一部《金庸评传》的综合,新意是谈不上的。程咬金的三斧头名闻天下,金庸写傻姑也有三钢叉,而孔庆东先生的研究过来过去其实也就仅仅只是那些固定的话语。自然,我们谁也不能否认这位北大醉侠的横溢的才华;他的《超越雅俗》、《谁主沉浮》、《47楼207》、《空山疯语》确实足以让人“笑喷”,他和严家炎先生评点的《连城诀》也确实让人由衷地敬服;然而看到了这些金学研究的言论,却不能不让人发出北大醉侠在金庸研究方面已经江郎才尽的叹息的。在那篇《金学末路——读〈笑书神侠〉》的开头我说“作为金学研究者的孔庆东君,就要失业了”,此语颇遭友人批评,其实我所要表达的,正是这个意思。

    这是上梁的江郎才尽。而到了下梁——金庸先生的忠实的读者,整个华人世界里所谓的“侠友”——,则就明显地有了走火入魔的迹象了。在这里,为了说理的明白,我们不妨在上梁之下下梁之上再分出一个“中梁”来。这个中梁,我愿意委之于刘国重先生,亦即那位人称“平生不识刘国重,便称金迷也枉然”的“高级金迷”。

    说来惭愧,我自认也算得个金迷,但刘国重先生何许人也,我是不大了然的。然而,虽然“平生不识刘国重”,却也没有怎么地觉到“枉然”。但毕竟为了跟上所谓大众潮流,后来就还是找来了刘国重先生的作品来读了。有人读其作品而觉到“起了浑身的鸡皮疙瘩”,我倒是没有,非但没有,甚而至于读他的文字还经常地会心地笑了出来。但笑归笑,不论这笑有怎样地会心,对于他的金庸研究或曰解读,我还是想微微地表达下不敬的。

    刘国重先生的金庸文章,确实是写得极漂亮的,这不得不承认。在这里,之所以说是“金庸文章”而不再是“金庸研究或曰解读”,正是由于恰在这“不得不承认”的“极漂亮”中隐含着刘国重先生最大的弊病。他的文章以金庸为出发点,旁征博引,一下子可以引申出很多东西,读来确实让人如坐春风,甚而至于心旷神怡觉得别有一番天地在。然而读完了细想,就能发现,这些东西其实是与武侠的精髓没有任何的联系之处的,他所说的,只是武侠以外的事情,武侠这个文本本身只是他的垫脚石和敲门砖,此外不再具有任何的意义。武侠本身最动人的地方,他没有抓住任何一点,是游离于武侠研究之外的另外一种文字。——自然,更是与金庸没有什么联系的。将他的文字称为另外的某一种分类,或许是大成功,但相对于金庸研究,则是最大的失败。在这个“中梁”这里,就更不用谈什么金学了。

    下梁,是一个很庞大的概念。全世界金庸的读者不知凡几,个个都是下梁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且每个人对于金庸作品都有着自己的认识,在这里是不可能都一个个讲述得明白的。以此,只作一个宏观的概述。

    一部作品的完成,并不仅仅只是作者的任务,而是由作者的文本写作和读者的文本阅读共同组成的。离开了作者的文本写作,作品自然也就成了空谈;然而离开了读者的文本阅读,作品也就不再具有了存在的意义。一部不入流的作品不足以称之为作品,其实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对于金庸作品,写作是他的任务,而阅读和欣赏与他则就没有太大的关系了。一部作品的意义,也完全不在于作者的赋予,而在于读者阅读之后各自的阐释。我之所以称孔庆东先生的金庸作品的文本欣赏与阐释是“最真实的研究”,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也只有这样的阅读性质的研究有其存在的价值和必要。这样说来,其实金学最大的根本,不在于这些金学家们,而在于金庸的遍布世界的读者了。正是他们的态度,决定了金学的最终走向。而正是见了他们的文本阅读之后,我才生出了真正的“金学末路”的叹息。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们的金庸作品的文本阅读实在是偏离文本本身太远了。这种偏离不同于刘国重先生的拿它作垫脚石和敲门砖,而是对于文本本身的胡乱解读,倘若换了另外一个不大好听却比较恰切并且颇为流行的说法则就是意淫。金庸说乔三槐夫妇和玄苦是被萧远山杀死的,但有读者读来就是感觉不大对头,一定要读出他们都是被少林方丈玄慈杀死的,并且一定要说服其他的人都相信这个观点,倒好像他是真正的作者或是亲眼见了玄慈的杀人而金庸这个读者是在瞎掰乱扯。诸如此类的文本阅读不胜枚举。我实在佩服他们的阅读能力的高超。

    我们说,作品的完成离不开读者的文本阅读和阐释,这样的阅读在读者自己也不是不可以,但是一定要拿了这样的歪曲了作者原意的观点来说服其他的读者甚而至于美其名曰研究,则只能解释为这人的走火入魔;而这样的阅读一旦成势,一旦成为金学最大的组成部分的共同的阅读方式,就只能说金学已经走上了它的末路了。

    然而遗憾的是,在“中梁”的刘国重先生的影响之下——所谓“平生不识刘国重,便称金迷也枉然”——这样的文本阅读正在逐渐成势,这样的阅读形成的研究同样正在成势——不是有侠少侠女们正在排名刘国重1、刘国重2、刘国重3、4、5、6……而至于刘国重无穷的么,可见金学已经走上了它的末路实在不是一句空话的。


[ 本帖最后由 曾阿牛 于 2007-11-25 17:45 编辑 ]
发表于 2007-11-25 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汗|||
我看突然有两篇在华山的帖子,非常高兴.进来一看,吓一跳:这是字么?
而后复制到了WORD才看清楚....
不过建议楼主改下字体~



楼主的观点很悲观.我也不想说金书可以形成所谓的金学.
既然本来就没有什么金学,那么怎么有金学末路一说?


喜欢金庸,喜欢金庸的武侠小说,并不一定要说它多么多么的有内涵,有思想.只要我们喜欢它就是了.喜欢本无理由的.



当然,因为我们喜欢,所以我们再看过之后难免会有一些想法与人分享.于是付诸于文字.但是我不认为这就是金学.这只是人与人之间思想的交流.



看小说,图的就是一个快乐.在看金书之时,与书中的人物一起快乐,一起悲伤.随着情节的发展我们的心情也起起伏伏.


足够了!
发表于 2007-11-25 18:20 | 显示全部楼层

欢迎步兄来到江湖。

复制一下我发在侠客社区的《与步蒂斯兄商榷导致金学末路原因之上梁中梁下梁》


关于上梁——关于金学

步兄说的:”孔庆东先生,他的仅仅局限于金庸作品的文本欣赏与阐释的研究正是他的最大的优点,但他却不能够超越这个欣赏与阐释而翻出新意。“我深表赞同。

孔庆东对金庸小说的推广确实是有功劳的。但是他的论金水准一直都是停留于“赏析”层次,并没有上升到“学理”层次。他对于金庸小说的见识比之金庸江湖和金庸茶馆的一些网友都不如。他分析金庸小说,方法陈旧,沿用老套的平白论述。旧水用新瓶装,浮光掠影、重复浅显。徘徊于赏析层面,缺乏对金庸小说的深入研究。而且作为一个金迷,一味推崇,始终缺乏批判。

所以我认为把他当做金学的上梁是有待商榷的。就他那水准,怎么能够代表金学呢?金学既是一门学科,自然要上升到学理层面,如果停留于赏析层面,是不能称之为学问学科的。我个人觉得能够代表金学研究水准的是严家炎和陈墨。两者的研究都称得上“赏析”与“学理”兼具。严先生是金学家中学界地位最高的学者之一,是现代文学研究领域的权威,他的《金庸小说论稿》是我见过最高水准的金学著作。而陈先生一直被成为“大陆第一金学家”,他对金庸小说的论述是目前为止数量最多、研究最为全面的。对大陆的金学有草创奠基之功,提出了许多启发性的见解。

在学界,目前投身金庸研究的,是一个两头大,中间小的局面:要么是名家级的,要么是刚出道的讲师、副教授级别的学者。而中间部分的学者,则问津的少。而且大多数研究者只是偶尔涉足金庸小说研究,发表几篇论文而已,出专著的少。论文质量并不高,研究比较笼统、过度阐释严重,缺乏新的见解。

自1979年,厦门大学教授郑朝宗提出“金学”一说以来,金庸小说研究经历了二十多年,“重写中国文学史”虽然已经日趋明朗。但是离金学的成型,还远的很。目前,专门的金学研究机构非常的少,不能积聚研究力量,形成团队,做有计划有经费的课题研究。没有研究机构,既不能吸引学者加入,也不便培养人才,研究队伍后续乏人也是必然的了。所以金学研究其实还没有走入学术研究的轨道,分散的个体户研究当然不能称之为一门学科,试看一下红学、钱学、龙学哪个不是有着诸多专门的研究机构。

金学,现在似乎走入了低谷,但这不是浮华后的没落,而是一门学科在建立过程中的瓶颈期,一旦得以突破,学科体制得以正规化建立,版本研究、比较研究等研究方法还是大有前途的,金学的道路还很长。


关于中梁——谈刘国重的解读方法


步兄说的:“孔庆东先生的金庸作品的文本欣赏与阐释是“最真实的研究”,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也只有这样的阅读性质的研究有其存在的价值和必要。这样说来,其实金学最大的根本。”固然不假,我也赞同。

但是“最真实的研究”往往停留于表面,而不能够透视,看到小说内在的东西。

学术研究不外乎选题与研究方法。选题自然是金庸小说,这点已经确定。但研究方法却不止步兄说的“文本赏析”,这只是最基本的研究方法,金学研究绝不止这一种方法,它还有多种研究方法和角度,或精神分析,或结构主义,或比较研究,或人文探索,或常识考证等等,用新的方法阐释金庸小说,会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也容易出新论。如牟宗三先生以康德哲学阐释儒学,这并不妨碍牟先生在哲学上取得泰斗级的地位。

现在金庸小说研究文章,创新的少,老生常谈的居多,我觉得这种状况,跟没有新的研究方法有关系,而不是金庸小说本身已经挖掘完了,没有什么可评之处了。在金庸网络界评金文章日趋枯竭之时,刘国重横空出世,迅速成为诸多金庸网站、金庸版面的共享写手。我觉得这与他阐释金庸小说的方法有关系,他用了一种前人所没有用过的方法在解读金庸小说。

“刘国重先生的金庸文章,确实是写得极漂亮的,这不得不承认。在这里,之所以说是“金庸文章”而不再是“金庸研究或曰解读”,正是由于恰在这“不得不承认”的“极漂亮”中隐含着刘国重先生最大的弊病。他的文章以金庸为出发点,旁征博引,一下子可以引申出很多东西,读来确实让人如坐春风,甚而至于心旷神怡觉得别有一番天地在。然而读完了细想,就能发现,这些东西其实是与武侠的精髓没有任何的联系之处的,他所说的,只是武侠以外的事情,武侠这个文本本身只是他的垫脚石和敲门砖,此外不再具有任何的意义。武侠本身最动人的地方,他没有抓住任何一点,是游离于武侠研究之外的另外一种文字。——自然,更是与金庸没有什么联系的。将他的文字称为另外的某一种分类,或许是大成功,但相对于金庸研究,则是最大的失败。在这个“中梁”这里,就更不用谈什么金学了。”——引自《金学末路之二——走火入魔》

步兄对刘国重解读方法的弊端,可谓一语中的。我比较赞同。但我不认为运用各种非“文本直接解读”的研究方法即是偏离了金庸小说文本本身。因为各种方法权当垫脚石和敲门砖,目的还是解读金庸小说本身。

刘国重是网络上知名度最高的金迷。“平生不识刘国重,便称金迷也枉然”这句诗,似乎是大陆金庸茶馆元老字典提出来的。后来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我在给刘国重制作电子书的时候,在介绍里,也引用了这句诗。刘国重的解读方法是很难模仿的。目前我还没有见第二人有这样的能力。


关于下梁——谈网络金学

诸如《张三丰是小龙女的儿子》、《无名老僧是否会是老年的段誉》等瞎掰乱扯的胡说八道文,根本称不上评金文章,根本称不上“考证”,又如何能代表网络金迷的整体状况?这种瞎掰文是极少数的人出于一时“搞笑”而作,如果因而得出整个金迷群体低级无聊的结论。那就是: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了。

步兄说的:“这样的(瞎掰)阅读一旦成势,一旦成为金学最大的组成部分的共同的阅读方式,就只能说金学已经走上了它的末路了。”

我觉得是杞人忧天。如果认为这种“瞎掰”能够成势,能够成为金学的主导研究方法。那就是对学术界规则的陌生了。金学作为一门学科体系,有它的学术严谨性和逻辑性,一般而言,在学界流通的研究文字,体裁不外乎论文和专著两种。从体裁上就已经断绝了“瞎掰”文进入学界的可能。另外这种“瞎掰”在网络能够存在,但绝对不会风行、不会引起金迷的追捧和推崇(是否达到风行的地步,可以从网络三大金庸网站考察一番,据我所知,这种瞎掰文章,以百度金庸吧、天涯等地方出现居多,至于正规的金庸网站,它的出现不过是沧海一栗罢了。),既如此,如何能由网络成势,进而入主金学研究界?

事实上网络金庸研究的力量已经很强大了,网民写的金庸小说评论研究文章,有的完全可以和一些金学家媲美。只是他们没有名气,遗贤在野罢了。一旦与商业运作结合,我相信会取得应有的名利。

我在金庸网络界混迹三年多,最欣赏的金庸评论研究写手有四位:雷纯(女)、Shaolinpai(男)、刘国重(男)、南窗寄傲生(男)。

雷纯,品茶论剑当家写手,从2000年茶馆发微起,一直担任金庸茶馆版面斑竹至今。她的专长在《倚天》,由于是女生,所以为文随笔居多,但别有一番滋味。她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人物,文章只在金庸茶馆发过,其余网站多是转载,故其名在外不甚著。

Shaolinpai,金庸江湖当家写手,曾任金庸江湖华山论剑版斑竹。的研究特色在学理深厚,实力居网络金迷之首,即便与严家炎、陈墨等人的金学论著去聘美也不见逊色。但他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人物,文章只在金庸江湖发过,其余网站都是转载,故其名在金庸江湖以外不著。
Shaolinpai文集地址:http://www.jyjh.net.cn/bbs/shaolinpai/fengmian.htm

刘国重,金庸网络的共享写手。曾任金庸江湖华山论剑版斑竹,特长在《笑傲江湖》的研究。刘国重的文章传播转载最广,文章数量也最多,故其名最盛。
刘国重文集地址:http://www.jyjh.net.cn/bbs/liuguochong/fengmian.htm

南窗寄傲生,天涯金庸部落斑竹。他的专长在考证。《读金庸小说札记》系列考证有四十来篇,推荐步兄一读,以见识一下何为金学考证。
南窗寄傲生文章地址:http://bbs.jycg.com.cn/dispbbs.a ... ID=45188&page=1
发表于 2007-11-25 18:22 | 显示全部楼层
后面的“ 介绍一下金庸网络界的大致情况 ”就不转了,自家地盘不做广告。
那个 金庸网络界的大致情况 是想顺便在侠客做下江湖的广告罢了。
发表于 2007-11-25 20:18 | 显示全部楼层
欢迎步兄光临江湖,您的帖子前几天就看到了,这几天本拟将一张帖子写完,写写停停,到现在终于…还是没写完。

您有些观点不是我能同意的,欲申说鄙意,又非三言两语可尽,过段时间再作回应罢。

曾经朋友们送我好多好多马甲,就在2007年夏天,张三刚被李四发现是我的马甲,随即又有王二哥揭发李四才是俺的马甲,闹半天论坛上就我一人,马甲遍地。

网友情重,却之不恭。于是将一件件马甲披挂上身,虽溽热难当,也知:此寿徵也!搔首镜前,居然大有‘千秋万载’‘寿与天齐’的架式,颂孟德《龟虽寿》之句,其乐何如!

好景不长,到了冬天,就再收不到马甲了,不免多受冻馁之苦,第六根火柴也将烧尽,忽见荡悠悠自英国特务织造的破网上飘下一件崭崭新的马甲,馈我者何人?步兄蒂斯也!

不胜感激涕零之至!
发表于 2007-11-26 12: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部好的作品,无论一个时代的人怎么看怎么做,只要他留下来了,让人看到了,他就永远不会磨灭
享受金庸吧,精神上支持楼主,观点上保留意见,欢迎欢迎
发表于 2007-11-26 12:52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孔庆东其人素无好感,当然道德与文章事实上关系并不大,不过我以为在金学研究之中最走火入魔的恰恰是孔庆东先生,诚如楼主所眼,孔氏的金学评论从金山观潮到笑书神侠,甚至我以为包括他写的那本金庸评传,都了无新意,学术上不足以与严加炎等媲美,就审美水准上也不及海外杨兴安诸人,孔氏的金学概念和具体的文章买弄之多,做作之甚,令人厌恶,关于文本的剖析,我以为有些格式化的嫌疑.

文本的意义只有在文本与当下的交流之中才能够显示出来,也就是说倘若我们仅仅停留于金庸作品本身,那么所谓的金学无异于对于"木乃伊"的审美和鉴赏,并无太多意义,他走向枯竭也是必然而然的结局.我私下揣测刘国重作文的本意并非在于揭示金庸作品,而是借金庸之酒杯,浇现实之块垒,惟有如此,金学才具有真正的生命力,引申倘若走向影射固然是大谬,但倘若仅仅停留于文本,那么我很怀疑我们究竟有多少有足够的诠释木乃伊的能力.

文本一旦出版,就已经脱离了作者本身,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任何人评论的金庸其实都仅仅是自己眼中的金庸.
发表于 2007-11-26 13:20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一下!!!!!!
发表于 2007-11-27 04:04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楼主前一篇觉得蛮有道理,但是看着此篇似乎有些变味了

楼主批老孔一味奉承金大侠(虽然没有明说此意),进而钻进死胡同里面。而楼主自己也是一味批老孔钻进死胡同。
老孔的奉承被批为止步不前,刘国重的发挥被批为“挂羊头卖狗肉”(这话不好听,不过暂时没有想到更合适的说法),普通金迷的狂热又被批为人云亦云

我很疑惑哪种类型才入楼主法眼?对金书大批特批的吗?
发表于 2007-11-27 09:57 | 显示全部楼层
步兄强悍。。堂子之外再见,问声好。。
发表于 2007-11-27 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步兄好文。支持一个!

[ 本帖最后由 边城玫女 于 2007-11-27 10:41 编辑 ]
发表于 2007-12-1 09:15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写刘大叔,笑一下。很中肯的感觉。不过说拿金文做敲门砖,则又不太正确了~但凡美文,均为行文华丽旁征博引,牵扯了开去说是很自然的事情。
发表于 2009-6-7 21:20 | 显示全部楼层
LZ和阿牛的文章已下载搜藏。
  解读或者欣赏金庸作品或是恰当些,要上升至学理是否必要?
发表于 2023-1-8 09:24 | 显示全部楼层
能独持异议,不是随波逐流之人,但个人认为观点不是很中肯。
发表于 2023-8-31 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言以蔽之——孔庆东的境界、见地和影响力,还没有资格能决定金学的走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江湖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Sitemap| 金庸江湖

hanxueqianhunxiao@qq.com

Copyright © 2004-2024 www.jyjh.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GMT+8, 2024-11-15 01:41 , Processed in 0.029593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