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江湖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江湖
查看: 22419|回复: 42

[原创]金庸思想的缺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8-2 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自从严家炎教授要把"金学"请入北大以来,金庸在学界毁誉参半.爱之者谓金庸为二十世纪一代文宗,憎之者谓之"伪善""落后文人".小弟以为金庸毁誉的两分有2个主要原因,其一在武侠文体,其二在金庸思想.

武侠小说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一支.而中国的武侠文体也是很古老的东西,从唐传奇算也已经有近千年历史了,这种题材长于快意恩仇,短于触碰现实,自20世纪末叶以来新派武侠小说的三大家致力于改造武侠体裁,梁羽生加入侠骨柔情,金庸加入百家哲学,古龙加入现实笔触,让武侠小说脱胎换骨.但是短处依然明显,所以秉承五四思想的一部分人批金实际上依然是在批武侠文体.这里并非我要说的正题,点到即止.

更多的人批判的是金庸思想,这是很实在的东西,因为体现在金庸作品中的思想确实有缺陷.以下分以下几个层面来谈谈.

1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扬弃 客观的讲金庸对中国旧文化是继承有余批判不足,读者们光看到了旧文化里光彩照人的一面,看到琴棋书画,看到诗咏唱和,看到金庸想让他们看到的东西.可是传统文化落后的一面却是鲜有触及.吃人的礼教呢?不合理的妇女制度呢?森严的等级制度呢?落后失序的宗法制度呢?这些要命的东西我们看不到,金庸曾经尝试在<<神雕>>里写了个传统的逆子杨过,写出了旧文化的阴暗面,但是却突然发现杨过不但叛逆了旧文化也背叛了新文化,在叛逆的路上走的太远.于是在这个时候他忙不迭的对杨过动了大手术,用"十六年"的人生阅历对他进行改造.金庸本有机会可以更深的发掘这个缺口,打开他作品中从未揭示的东西,但他与这个机会擦肩而过.最终的结局是杨过妥协了,与反对他的力量各让一步,成了旧文化的顺民,承认了郭靖的道德权威.可是我始终不明白,金庸为什么不能两分神雕里的郭靖呢?他的古板武断和泥于礼俗明显是错误的,本来批判他缺陷的任务应由杨过来完成可是金庸在改造杨过的时候不但把他的刺拔掉,连做人的棱角也磨去了.这是金庸的失误和悲哀.从此以后,金庸再也没有写过传统文化里面的灰暗色彩,他的文笔日渐老道成熟,却是沿着一条偏离正道的路越走越远了.从原则方向上金庸是不错的,但是他出现了偏差.好比大路是去罗马城的,金老却走到了罗马郊区,给了我们既能看到城中壮丽的大理石建筑群,又能身处鸟语花香的的一种感受.我说不上惋惜吧,如果金庸当初真正走上了那条正路,恐怕他早已像老舍沈从文一样进入了语文课本而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很多优秀作品却会不存在了. 吴霭仪女士曾经在评论中说"我认为《神雕》是一部意念不连贯的小说,杨过是个意念不连贯的角色。"大概她也看到了金庸在思想上的挣扎和取舍吧,只不过她是金庸<<明报>>下的编辑,不好说的太直罢.

2受香港部分文化糟粕的影响 香港是中国第一个自由港,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金庸的创作时期主要身在香港,从56年到72年他创作的黄金时期更是在引导着香港舆论。香港文化的特征是多元的,自由的,尊重个体的以及务实的。但其末流却是对自身依托的渺茫感和对物质的盲目崇拜。简单说来就是找不到队伍和金钱至上,所以香港歌颂流氓的影视作品特多。这从流行的“蛊惑仔”系列电影可以清楚的看出来。 金庸长期浸淫香港文化圈,不幸未能免俗。在他的作品里有个归隐主题,往往到最后大侠们以归隐为终结。其实这和古人的归隐是有很大不同的。乃是因为他们发现天下之大竟无可依托之人,于是只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所爱的人。像《笑傲江湖》的结尾,表面上看是曲谐,其实是令狐冲无法自存自处于任何一个政治派别,只好跳出是非圈。这不就是香港在中英夹缝中的写照么?写到后来英勇如萧峰也只有一死,像郭靖那样能依托群众的大侠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最后留给英雄的只有独善其身与无尽的孤独。 武侠世界里的武功实际上等同于一种社会地位的符号,到了《鹿鼎记》里金庸索性撕掉画皮让世人看清楚了武功等效于金钱权势的实质。其他大侠有武功,而小宝有银子和皇上的宠幸。只看鹿鼎也就罢了,如果逆着看一下,把其他武侠里的武功想成金钱呢?是不是鼓吹金钱权势的力量呢。这是让人细想要倒抽一口冷气的问题。也是中国武侠和西方超能力科幻文学的命门所在,金庸虽然极力避免武功至上,但他还是跳不出圈子,还是把武功写的太重太重了。有人从这点上批评金庸武侠是意淫文学,言辞虽激烈但却并非空穴来风。

3金庸的帝王情结 明眼人可以看出,金庸笔下没有一个昏君,最多是君主不智,冲动罢了。他的武侠作品里没有一个坏皇帝。这是非常了不得的失误,像拖雷,忽必烈等等写的个个英风豪气,书剑里的乾隆又是文采风流,但是如此歌颂下去实际和二月河一样落入了变相歌颂极权主义的黑洞,大约金庸自己是个成功的管理者的就只注意了管理者们的雄才大略,又或者说这是金庸对大陆的变相阿谀,再或者说金庸没有能够跳出传统史传的影响。这个话题不太好给出答案,值得诸位发掘。

因为看shaolinpai兄的帖子看的手痒,就跳出来抠了几点金庸思想上的毛病,目的挺单纯,只是想大家注意,喜欢一个作家不能只看他好的一面,还要深入体味他的不足。这才是研究一个人,研究一部作品的正确方法,而我们江湖在这方面做的是不够的,希望大家有兴趣的一起来探讨。

发表于 2005-8-2 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帖在华山拌似乎帖错地方了,斑竹转一下

分析的不错,特别是最后写的帝王情节,

发表于 2005-8-3 14:5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这篇文章放在华山挺好的,对金庸小说的评论,深入些也就是对思想的评论了。

布衣兄在shaolinpai《从周伯通的境界说起》中的回帖说了一些金庸思想缺陷方面的,这帖说的更仔细了。的确,事物都是两面的,金庸小说和金庸思想肯定也有很多不足,两分的看问题能更客观一些,我们应该客观的正视金著的不足。

不过对于布衣兄提出的这几点,我有些相同或不同意见:

1、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扬弃。继承和扬弃应该是五四以来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题了,说白了,也就是提倡文学要告诉大家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但我认为,从哲学角度来讲,文化是没有什么新旧之分的。无论什么时代,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和文学思想都应该脱离时代的束缚,所谓“道”,就是贯穿始终的自然规律和潜规则,能够让人们认识规律,按规律行事。“吃人的礼教呢?不合理的妇女制度呢?森严的等级制度呢?落后失序的宗法制度”这些本质上讲与文学无关,属于政治范畴。

当然,政治和文化本来就脱不了干系,这里不多讨论了,改天开个新帖讨论~~

所以,五四时期的文学,以对中国“传统文化”“批判的继承”为美,当时时代的意义就是要破除封建思想的枷锁,所以带有明显的阶级性,自然批判和继承都要集中于“礼教、制度”等方面了;而金庸小说则更多的是阐发“道”、“境界”(shaolinpai兄的观点)和“生命之学”(轩辕尧兄的观点),所以,他的“批判与继承”自然很少牵扯到阶级,而是一种接近于纯粹哲学的文化,提倡的是符合自然之道的“真善美”,批判的是违背自然之道的“假丑恶”。

shaolinpai兄说金庸在某种意义上哲学上的层次比鲁迅还高,我想就是基于以上原因。鲁迅在开创新文化的意义上绝对是大宗师了,但他们那个时代的文学家具有更多的时代感,鲁迅和金庸所宣扬的文化本质上就不同。我也认为金庸作品在哲学思想方面更宽阔深邃些,当然,也还远远没有达到顶峰。

2、归隐的主题。我觉得布衣兄在这里对金庸的理解有些偏差。

无论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社会,只要有统治阶级,只要有“权”的差异,人类群体就不可能实现“自组织”的自然状态,也就是不能完全按照“道”和谐稳定的发展。但金庸小说思想的根基恰恰就是追求“道”的境界,但即便是在金庸虚拟的武侠世界里,这种境界也不可能达到。这才是金庸小说人物最终归隐的根本原因,也揭示了一个最根本的矛盾。

关于鹿鼎记的评价,我觉得shaolinpai兄评的比较好。鹿鼎记的主旨决不是写权势、金钱、武功的,也不是一部讽刺小说,而是蕴含着很深的哲思。“至侠无武”是集中体现。

3、小说的功能是什么?武侠小说呢?新武侠小说呢?

小说本来就是一种娱乐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文学形式,“从故事中读思想”。所以,越优秀的小说,就越能从很娱乐性的文字中读出很深的思想。大道至简,大道也最抽象不易理解,所以文学的作用就是把抽象的道理通俗化。为什么小说最后能成为最主流的文学?因为小说的最大的特点就是通俗。能让普通大众在读小说之际对小说中的美好事物(美好事物都是因为符合自然规则,即符合道)产生共鸣,从而激发自身美好的那方面。所以,那些拘泥于“门派”、“正统”、“学术”等等观念的人,往往由于人为的束缚,反而落于下乘。

新武侠小说确实有一个窠臼,就是过于重视武功,无形中“武功实际上等同于一种社会地位的符号”。金庸小说也未能免俗。鹿鼎记之后,估计金庸看出了“武以载道”的局限,所以就此封笔。

4、金庸的帝王情结 前面我说过金庸小说中关于“道”的境界远远未达顶峰,一方面是武侠小说本身的局限性,另一方面也是金庸自身思想的局限性。

金庸是一个受封建思想影响比较深的人,虽然他的思想比较活泼深刻,但很多方面也脱不出封建思想的窠臼。我私下里认为,金庸小说体现出来的东西,实际上已经超越了他个人的思想——真正伟大的作品本身就具有灵魂。

说到金庸有帝王情节,我觉得是有一些的。从对人类社会发展之认识的角度讲,我觉得金庸是明显比不上五四时期中国的文学家的。也就是说,金庸在骨子里摆脱不了帝王制的封建思想。如果从这个意义上讲,前面布衣兄说的“继承有余批判不足”是有道理的——当然,我认为金庸小说的要旨并非社会发展论,而是道和人性。

写了这许多,觉得自己有些地方也看不太明白,写的也不太清楚,大家一起探讨,一起交流,对大家都会很有进益的~~~

 楼主| 发表于 2005-8-3 16:27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楼上斑竹所说的“批判的继承”,我觉得不光五四新文人,任何创作者都应该抱有这种态度。因为天地万物都有两面(如老子的“长短相形,高下相倾”论)都是要符合辨证法的,所以无论对任何文化,都要批判的吸收。 凡文学作品中必然要歌颂一些东西,反对一些东西。可是所歌颂的东西是否全然正确,是否注意了运用两分法来歌颂它就是一件非常非常难的事情。笔力雄健如巴尔扎克,写《欧也妮葛朗台》歌颂基督教的仁恕尚且忘记了扬弃这种思想的消极逃避意味。博大如托尔斯泰,写《安娜卡列妮娜》歌颂自由尚且少了对随之而来虚无主义思想的批判。甚至在我最喜欢的国外作家雨果的《九三年》里也可以看出他在歌颂人性至善时所流露的泛爱论错误倾向。(书里最震撼人心的角色是一个逆历史潮流而动反对法国大革命发动叛乱企图复辟的旧贵族,性格和外观上却是像萧峰一样的英雄。)这些世界顶尖的文学巨匠,在他们的代表作里都有这样的问题,淌不算我是求全责备的话,金庸不能避免犯错也许是正常的了。 所谓哲学性,其实中国古代哲学也有硬伤,儒家病在形式主义和虚伪;道家病在虚无主义和消极逃避;佛家(特指中国化的佛家禅宗)病在突兀古怪和不求实而全力务虚。金庸在运用古代哲学文化来反对现实中体现的假恶丑,在他手里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把峰锐的宝剑。可是剑有双刃,如果只看到它对外的一面锋利而忽视它对内的一面就是危险的了。读者如果天真的以为传统哲学就是如金庸笔下那般一片美好就照单全收的话,那么这些硬伤一旦发作则必定害人害己。 关于礼教,女权,等级和宗法其实不纯是政治术语,如果要找它们在武侠小说里的体现,不用求远,在古龙的作品里就可以得到鲜明的印证。如果是写古代的话作家的笔触只要深入一点社会现实,这些东西就自然会跳出来,可是金老刻意的回避了它们甚至是曲意回护着它们。举个简单的例子,在《鹿鼎记》里双儿是最受欢迎的女角,但是金庸把她的奴隶性大大的夸张化了,当一对恋人成为“主子”和“奴才”之后我不知道他们怎么才能平等倾心的相爱。所以韦小宝不但拥有双儿还坐拥其他六个老婆,享受着3。5倍的齐人之福。这难道不是对现代女权的无视和对封建媵妾制度的变相歌颂么?这种思想遗祸到今天以至于许多标榜多结局的武侠游戏往往大团圆结局就是娶多少多少个老婆,这是中国甚至整个东方文明的悲哀。这种谬误还有很多,以后有闲开帖子再论吧。

综上,我以为金庸是把传统文化美化后包装进了武侠作品中,他的缺憾是回避了太多不应该回避的东西,导致思想上不够完善。有人评论金庸的小说像“童话”就是基于这点的。

 楼主| 发表于 2005-8-3 16:45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新武侠小说确实有一个窠臼,就是过于重视武功,无形中“武功实际上等同于一种社会地位的符号”。金庸小说也未能免俗。鹿鼎记之后,估计金庸看出了“武以载道”的局限,所以就此封笔。"

我觉得武侠应该回归一切文学用于载道的本真,努力去开辟些武功之外的东西. 其实早在旧武侠时期就用这种成功的范例了.有个金庸梁羽生都很崇拜的旧派武侠作家宫白羽(其实他是鲁迅的弟子,是在上海追随鲁迅的青年之一,也是秉承新文学思想想改造武侠的第一人),他写的<十二金钱镖>里武功高的最后就死于小人之手,作者借这个说明了社会的不公正.还有号称旧武侠最后一人的大家王度庐写的"鹤铁五部"里,李慕白和俞秀莲在消除了一切阻挠障碍后最终没有走到一起,玉娇龙和罗小虎有一时的缠绵最后也不能长相厮守,这都是借武侠写人性最深处的弱点.所以武侠体裁只是工具,大家是要借武侠来说明大道理的,如果掉到一个"武"字里不能自拔,那白羽,王度庐,古龙等等已经作古的名家当为世人一哭啊.

发表于 2005-8-3 17:25 | 显示全部楼层

嗯,金庸受封建思想影响很深,这个在他的作品中确实有很多体现,从社会进步性来说,确实很让人诟病。

世间确是有很多丑恶,丑恶也是一种自然。丑恶不但和善美相制衡,也和丑恶相制衡。中国古代哲学本身确实就对真善美讨论的比较多,对其对立面讨论的少,这确实是一个不足吧!

金庸笔下也有很多人性的弱点,只不过不如善的地方突出。我想这一方面和金庸受中国古代文化影响很深有关,另一方面和金庸宽容的心态有关。

这也让我想起了另外一个问题,揭示人性的弱点、揭示假丑恶等的确不错,但光揭示就完了么?最主要的还是告诉人们如何面对吧?如果不能面对呢?那只有古龙笔下有时有的“无尽的痛苦与长叹”。

我倒觉得金庸不是不揭示假丑恶,只是教我们用什么态度去面对他们。(当然,对于最深刻的假丑恶,金庸很少用直接的笔触写出来,但总是有所影射。)而在对待这些的态度上,金庸并不比古龙高明,古龙用热情、真诚,金庸用仁慈、善良,但他们对于最深刻的假丑恶,采取的方法都只有逃避——然而我们呢?我们有比逃避更好的办法么?

发表于 2005-8-4 14:11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四时期批判的儒家或传统文化已经是异化了的儒家和传统文化,不是本性意义上的儒家或传统文化,当时批判最大的毛病,最不公平之处在于:以西方的精华"科学和民主"来衡量中国传统中的糟粕,这样做,没有不胜的.如果我们也用我们的精华来衡量西方文化罪恶的一面,是否就一定得出中国文化胜过西方的结论呢?公平的比法是:就中国和西方所达到的最高境界来比,精华对精华来比.我想,最高境界殊途同归.大道并行而不相悖,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和而不同.教育讲因材施教,对不同民族也是如此.道理是一样的,我们都要遵守,但遵守的方式因人而异.鸭寒入水,鸡寒上树,而避寒一也.我喜欢吃鱼,你喜欢吃白菜,这是不能强分高下的.中国文化也好,西方文化也好,都是对道的不同认识,而道本身既不是中国的,也不是西方的.所以,中体西用是"我执",西体中用是"法执",破除执着才是道.

吃人的不是礼教,而是礼教的异化.束缚人的不是儒家思想,而是统治者对儒家思想的利用.儒家对封建统治者有用,但它的本性并不是封建的.佛家是印度的,但它所揭示的真理并不局限于印度.道家思想是老子说出来的,但老子所说出来的道并非他一人独有.

我们之所以觉得鲁迅深刻,是因为我们从小对他接触得最多.鲁迅也是深刻的,但同时期的胡适,梁漱铭,熊十力同样深刻,甚至更深刻.教科书对人的影响是很大的,所以人必须有个反叛过程.

浪子兄直指道之本性而不拘泥于表象似乎值得上卿兄借鉴借鉴.

不同观点可以互容,并非一定非此即彼.上天是伟大的,因为他无所不容.

我们受阶级斗争思想影响太深了.其实在马克思那里,人类的自由才是最高的理想.阶级是历史的产生,历史的消亡的特定现象,也就是要超越的现象.其实当马克思提出共产主义时早就超越了阶级.

金庸的封笔可有几种解释:1,已经到达顶点,他自己也无法超越了,说难听点是江郎才尽了.2,他认识到了武侠小说这种文学样式的局限性和束缚,封笔本身就代表了超越.3,他不愿意以这种方式玩了,想玩玩别的.金庸是海纳百川的,并不拘泥于终生只弄武侠.金庸是武侠作家,但不止是武侠作家,也不止是作家.他是个整体,武侠只是他的一面.这几种解释都无妨,都对,只是对金庸理解的程度不同罢了.

 楼主| 发表于 2005-8-4 15:14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shaolinpai在2005-8-4 14:11:53的发言:

五四时期批判的儒家或传统文化已经是异化了的儒家和传统文化,不是本性意义上的儒家或传统文化,当时批判最大的毛病,最不公平之处在于:以西方的精华"科学和民主"来衡量中国传统中的糟粕,这样做,没有不胜的.如果我们也用我们的精华来衡量西方文化罪恶的一面,是否就一定得出中国文化胜过西方的结论呢?公平的比法是:就中国和西方所达到的最高境界来比,精华对精华来比.我想,最高境界殊途同归.大道并行而不相悖,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和而不同.教育讲因材施教,对不同民族也是如此.道理是一样的,我们都要遵守,但遵守的方式因人而异.鸭寒入水,鸡寒上树,而避寒一也.我喜欢吃鱼,你喜欢吃白菜,这是不能强分高下的.中国文化也好,西方文化也好,都是对道的不同认识,而道本身既不是中国的,也不是西方的.所以,中体西用是"我执",西体中用是"法执",破除执着才是道.

吃人的不是礼教,而是礼教的异化.束缚人的不是儒家思想,而是统治者对儒家思想的利用.儒家对封建统治者有用,但它的本性并不是封建的.佛家是印度的,但它所揭示的真理并不局限于印度.道家思想是老子说出来的,但老子所说出来的道并非他一人独有

以西方的精华'科学和民主'来衡量中国传统中的糟粕"并无什么不公,因为倘是糟粕就需打烂打臭,使用的竹板越宽越韧越好,西方文明的竹板子打起中国旧文化(注意不是传统文化)的屁股来比较爽利,故我们用它. "用我们的精华来衡量西方文化罪恶的一面,是否就一定得出中国文化胜过西方的结论呢?"这样是没有必要的,因为我们的工作是治病救人,不是验证中家西家谁的单方开的灵验.西方文化的副面影响的确要用我们的传统文化去印证批判,但这是为了给我们自己治洋奴病,不是为了证明中国文化胜过西方.同理,因为我们被自己的旧文化泡了几千年,所以沾染中式毛病比较多些,故更需要引进些"西药". 文化是没有可比性的,文化优劣论和种族优劣论一样都是无稽之谈.能比的是我们当前对该文化的需要程度.

思想本身就会有它固有的缺陷,"礼教的异化之所以吃人是因为礼教内部有形式主义和虚伪性的劣根,所以才被某些道学先生钻了空子给异化掉;统治者之所以利用儒家是因为儒家有内在的求稳定而忽视变革缺陷,正足以为统治者所用.凡事有因才有果,思想要想不被人利用,首先就必须要大众明白这思想的缺点与局限性.

 楼主| 发表于 2005-8-4 16:05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我们之所以觉得鲁迅深刻,是因为我们从小对他接触得最多.鲁迅也是深刻的,但同时期的胡适,梁漱铭,熊十力同样深刻,甚至更深刻.教科书对人的影响是很大的,所以人必须有个反叛过程."

小弟对鲁迅的理解并非来源于教科书,如果只是教科书上那几篇东西的话还不如去看鲁迅简历来的方便.我是从小学五年级读的<<朝花夕拾>>六年级读的<<呐喊>><<彷徨>>,初一读<<野草>>,初二<<故事新编>>(当然到现在这个集子还说不上读懂).杂文全集我从高一读到大三,常见常新,大一的时候看完了他的<<中国小说史略>>和<<摩罗诗力说>>,大二的时候看了<<集外集拾遗>>和<<鲁迅书信录>>,大三又看了唐弢的一些评论鲁迅的论文.看鲁迅先生足足十多年了(不过比金庸少一年,我是四年级看的<<射雕>>,呵呵) 鲁迅之最不同于胡适,梁漱冥,熊十力,柏杨等辈,在于他是个彻底的逆子,文章里没有了书生气不像其他文人那样期期艾艾,欲说还休的怕事.其他的学者或者攻哲学,或者攻历史,也有文艺战线上的,但是他们总被一些名缰利锁羁绊着,有些放不开手脚,这就造成了他们的东西即使深刻,也不能完全写出来,能昭示给众人的东西和他们自己以为的东西其实不尽相同,这个折扣打的让人扼腕.所以他们能给读者的影响也就有限.因鲁迅之大无畏,所以他敢于把自己的东西全盘托出,沙子固然不少,黄金却更为夺目.读者从他这里得到的东西才更丰富,更深刻.

发表于 2005-8-8 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不太明白
 楼主| 发表于 2005-8-20 16:49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又回看这个帖子,其实我当初的本意是反对“造神运动”,要力避金庸被从一个优秀通俗小说家的位子上捧下来,由拥泵们供上祭坛。同理我们论金的时候也就还要清醒看到他的缺陷,大体就这么个意思,楼上明白了否,呵呵。
发表于 2005-8-20 16:58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庸的思想--比较大男子主义啊。第一部小说还好,霍青桐是第一女中豪杰,越到后面越不行了,《鹿鼎记》中最明显。
发表于 2005-9-20 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失意女子结局单一化

1.某男负心(多为无辜)或多情,某女从此认定天下男子皆薄幸

2.某女无后者定是武功不凡,于武林兴风作浪报复天下男子

3.若此女有后定是女儿一个,某女带着女儿隐居深山幽谷(多自称为师),从小教育女儿莫要对男子生情,女儿成年后遇有意之人必遭母亲阻挠,女儿一番迷惑之后一度恨极其母

4.最终此女还是因情而死,还是为了那个曾经负心的老情人.

金著中李莫愁,秦红棉等堪为代表,此类现象其他武侠小说中更是泛滥

发表于 2005-9-21 12:17 | 显示全部楼层
都是情惹的祸.
发表于 2005-10-6 18: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赞成老二老三的金鲁高下对比说

对于绘画者来说,没有画布、画笔、水墨难以完成一幅作品,对于音乐而言,没有乐器、曲谱,美妙的音乐更无从而起。中国传统的泼墨山水如果不是用宣纸而是用别的纸张,就不能造成那种淋漓尽致的艺术效果,即使同是宣纸,还有生宣和熟宣之分,任何一种艺术品都有它的特质,它的价值,是其他艺术家造不来的,就像如果把大理石交给舞蹈家肯定会不知所措,而把舞鞋送给作家他也会莫名其妙。

结论:反对拿金庸比鲁迅,曹雪芹比司马迁,李汝珍比李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江湖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Sitemap| 金庸江湖

hanxueqianhunxiao@qq.com

Copyright © 2004-2024 www.jyjh.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GMT+8, 2024-11-15 07:13 , Processed in 0.030796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