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看了shaolinpai和布衣的几个帖子,受益不小,感触不少,先捡一个跟大家聊聊~~[em01]
鹿鼎记向来毁誉不一。从娱乐角度讲,韦小宝实在够不上偶像级别:杨过的痴情、郭靖的忠诚、令狐的潇洒、萧峰的英雄、无忌的仁厚……他实在是一样也不具备,所以,喜欢他的人实在不太多(若非周星驰帮忙估计就更少啦~~),爱乌及屋也就谈不上了;从文学角度讲,称赞它的誉之为“反红楼”,反对它的毁之为“流氓书”。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金庸在这部书中寓意太深,思想和文字走两个极端,这是金庸文学功底的最高体现,但对我们来说,如果不认真体会,就很难看懂金老的意思。
《天龙八部》和《笑傲江湖》将“武”和“侠”推到了极高境地,但同时也暴露出了武和侠的局限性。“武侠”的极致,从“集体主义本位和个人主义本位(shaolinpai语)”上讲,还有谁能超越萧峰和令狐冲么?在“天下”、“苍生”这样的词语面前,武侠显得虚弱而渺小。
于是,《鹿鼎记》提出了“至侠无武”的观点。
我认为康熙、小宝和陈近南是鹿鼎记中的三个主角。这三个主角互有对比,相映成趣,折射了金庸“至侠无武”这一观点。
康熙是帝王,要在勾心斗角的政治斗争中胜出,自然要心机深沉,手段非凡。因此单从个人道德角度讲,尤其是以郭靖、萧峰、令狐这等做事无愧于天地的传统大侠为参照物,康熙可能称不上“侠”。但康熙的最高理想,却是“让百姓安居乐业,创造海清河偃的盛世”,这是“至侠”之所为啊,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所以在“至侠”之下,武功和一些小节都显得不再重要。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康熙的“不拘小节”中却也不违传统“侠”的核心精神,这在他与小宝之间的“义”表现得最为突出。所以说,康熙是金庸塑造的“至侠”的理想形象。
小宝的情况比较复杂,在我看来,小宝存在的意义(除了娱乐之外)更多的是在康熙和陈近南之间搭起一座桥,小宝是最低层、最普通的大众形象的夸张结合体,所以小宝有一个普通男人基本缺点和优点。他没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做事的出发点就是人类的本能。他贪婪、好色、狡猾、甚至卑下,但他也有豪情、有义气、重感情。小宝也是侠,他的侠如何体现的呢?主要有两方面:
第一,他有中国人传统的“义气”风骨,这是原始之侠的本质(水浒)。
第二,他做过很多“为国为民”的事,虽然并非主动,但在一个“至侠”康熙的指引下,他确实做到了。(如小宝在对俄战争、平叛吴三桂过程中的贡献)。
如果说康熙是“集体主义本位”的“至侠”,小宝则可以说是“个人主义本位”的“至侠”。“个人主义本位”的最佳表现就是: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
小宝身上集中体现了武侠的局限性。小宝武功稀松,但他经常能把一些绝顶高手玩弄于股掌之间,可见即便在江湖中武力高低也并不是江湖“阶级区分”的唯一决定;从传统意义上讲,小宝远侠而近流氓,但他却做出了很多“为国为民”的大侠之举。
陈近南则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大侠。他的境界比不上萧峰,但可能与郭靖相当。陈近南实际上是一个“反面人物”,是一定程度上需要被否定的人物。通过他与康熙、小宝之间的对比可以让我们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陈近南的道德和精神境界显然都是很高的,但他的思想境界没有达到那种高度,这使他的“侠”显得狭隘。相比起来,康熙胸怀天下,以造福苍生为己任,而陈则为一家一姓的江山付出自己的一生,于天下百姓几无贡献。
陈近南和小宝则是一对有趣的对比。陈近南和小宝如果从道德和精神角度看,是“侠”和“反侠”了,问问江湖朋友,大家肯定都要说陈近南,大侠、大英雄啊!韦小宝?那小流氓!可是,这样两个在传统意义上截然相反的人,谁为人民做的贡献大呢?谁对苍生更加有意义呢?反而是韦小宝!“流氓”韦小宝以各种流氓手段阻止俄罗斯入侵,保卫了中国人民安全的时候,“大侠”陈近南正在策划反清复明方案,将使人民再次陷入战争之苦!这里又有一个对比:康熙和郑克爽。如果真让大侠陈近南成功了,郑克爽当上了皇帝,天下会如何呢?显然,陈近南是没考虑过这个问题的。
最终,顺应自然的力量取得了胜利,康熙实现了“至侠”的理想,名垂青史;“paradox(呵呵,感觉这个词描述的很贴切)侠”小宝安居乐业,“历史功绩”也将被后人传颂;而“大侠”陈近南却为一家一姓贡献自己的毕生乃至生命,死的毫无价值,毫无光彩。
回过头来看看金庸小说走过的路。传统武侠小说中,“侠”代表了“武功、正义、道德”等等中国传统审美观,但金庸从射雕开始拓宽了“侠”的意义。郭靖的“为国为民侠之大者”是一个里程碑,但如果郭靖身处陈近南的位置,他会做的更好吗?我想他肯定会与陈近南一样的。金庸意识到了郭靖的狭隘,所以开始诠释什么才是“为国为民”。天龙八部是突破,但直到鹿鼎记金庸才提出了最后的“至侠”观点。正如前面所说的那样,“至侠无武”,鹿鼎记已经完全超越了以往的武侠小说,颠覆了传统“武侠”的意义,但同时也使金庸武侠无法继续了,金庸就此搁笔。
然而,鹿鼎记也绝不是一部达到极致的作品,这是金庸个人思想的局限性决定的。
Shaolinpai兄提出的“集体主义本位和个人主义本位”非常好,世界就是由集体和个体组成的(我习惯于称之为“组织和个体”),世界上所有的行为都可归纳为组织行为和个体行为,小说中也不例外。
组织和个体是不可分割的,二者永远相互影响。令狐冲、杨过、韦小宝这些个体本位的侠最终选择归隐山林,根本原因就是个体行为与组织行为的极度不相容。
金庸小说也是分别从组织本位和个体本位两个出发点,来发掘组织行为和个人行为的极致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鹿鼎记中有两大处缺憾:
第一就是始终不能找到组织和个人结合的方法。小宝和金庸前期人物的结局没有任何区别,都是在个人行为和组织行为不一致的情况下选择了逃避,或者说,这是金庸在无力回答这个问题的情况下的一种逃避。
第二就是把组织行为的最高级形态寄望于帝王。布衣兄说金庸有帝王情节,这观点我很赞同。金庸受封建制度影响很深,所以在他心目中一个好的帝王就足以让人民安居乐业、海清河宴。所以,鹿鼎记中的最优组织行为就是帝制,康熙这样的好皇帝就是“至侠”了。但我认为,且不说封建帝制的阶级局限性,所有具有统治阶级的组织,都是远离自然状态的,都是背离“道”的,最终都将被证明是难以让组织和谐稳定发展的。
当然,每位作家都会有思想和时代的局限性,金庸也不例外。但金庸带给我们的东西已经够我们学习、思考和品味一生了。懂得道理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去做;金庸小说的可贵之处正是把极为抽象的“道”化为最趣味的文字、最平凡的生活,让我们不知不觉的就能把这些美好的东西化入我们自身。 让最普通的百姓也能沐浴“道”之光,能体会“生命之学”之美,能激发“天然去雕饰”的那部分美好品质,这不正是金庸小说的“至侠之道”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