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江湖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江湖
查看: 14691|回复: 40

[原创]武侠小说中三个著名的禅宗公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22 11: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儒道佛三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之形成和民族性格之塑造具有至为关键的作用,三者相济相化,互补互成,犹如老子所说的“三生万物”,造就了中华文化百家并立、异彩纷呈的繁华景象。这一点可以说在以梁羽生、金庸、古龙为代表的新武侠小说流派中得到了全面而独到的反映,深入阅读和领会以上各位的作品,好似进入传统与现代变奏的文化长廊之中,给人以极高的艺术享受。总体言之,三家虽各有所主而本性一如,故唐宋之后的各家大师和有识之士皆主“三教归一”,犹《倚天屠龙记》中张三丰所言“绿叶、白藕、红花,天下武林是一家”,故归根结底,三教实为一教,那么,下面我虽然重点讲述禅宗,然其道实亦通于佛教其余各家各派乃至道家与儒家也。

金庸对于佛学有很深的研习和领悟,这一点无须多说,看他的作品就可以体会到这一点,特别是《天龙八部》,简直就是一部佛学的史诗,贯穿着悲天悯人的慈悲精神——就我的认识来说,我认为《天龙八部》事实上是金庸武侠小说的颠峰之作,尽管《笑傲江湖》更为流畅自在,《鹿鼎记》更为圆融自如,但任何一部武侠小说作品都没有《天龙八部》那样博大深邃。

简单介绍一下佛教,以便为我们理解出现在武侠小说中的三个禅宗公案提供一个必要的背景。佛教有广狭二义,广义的佛教是指十方三世无量诸佛所彻底觉悟和完全实践者;狭义的佛教乃特指此贤劫千佛中第四位佛陀也就是释迦文佛即释迦牟尼佛所圆行圆证者。广狭二义互具互摄,一佛所彻觉法即一切佛所彻觉法,一切佛所彻觉法即一佛所彻觉法,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就狭义的佛教来说,它发源于印度,后分南北两传、三大语系而流传,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就实质说,一般分大小两乘,小乘成就罗汉和辟支佛果,大乘成就佛果。当然,小乘实际上是佛教的初级阶段或暂时的阶段,最终只有成就佛果才是真正彻底意义上的佛教,这就是“唯一佛乘”的意思,故在《坛经》中慧能大师重申说“无二亦无三”,一切其余境界,罗汉、辟支佛、菩萨等等皆为进入最终极境界的过渡。在世界各地的传承中,中国的佛教代表了大乘佛教的主流,自从公元前后的两汉时期一直到现在,中国一直是北传佛教的中心,特别是公元十三世纪佛教在印度本土灭亡之后,中国堪称为佛教之中流砥柱,因此中国被称为佛教的第二故乡。中国佛教的特点在于大小乘兼备,而大乘犹为发达,当年禅宗祖师曰:震旦(印度对中国的称呼)多大乘根器,可谓的论。进入唐代之后,中华民族不仅在军事、经济、文化上达于全面繁荣,而且佛教亦臻于鼎盛,此时,大乘八宗分流,中国本土的儒家和道家亦相互呼应,三教并荣,呈现为即使在世界文化史上都极为罕见的文化奇观。而中唐之后,禅宗(以及净土宗)逐步成为中国佛教主流。

在新武侠小说中,尤其是金庸和古龙的武侠小说中,首先是金庸的武侠小说中,对佛教各家各派的思想都有涉及,特别是禅宗。下面我就选择三个典型的例子对此加以说明。第一个例子见于《天龙八部》第十回《剑气碧烟横》,在讲到鸠摩智演示“拈花指”时说到了一则公案,原文如下“据禅宗历来传说,释迦牟尼在灵山会上说法,手拈金波罗花遍示诸众,众皆沉默不语,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释迦牟尼知迦叶已领悟心法,便道‘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付嘱摩诃迦叶’”。第二个例子是《笑傲江湖》中第十八章《联手》,少林寺方正大师对令狐冲讲易筋经的来历时,说到菩提达摩尊者与二祖慧可之间的传法因缘。第三个例子是古龙的代表作〈多情剑客无情剑〉中第六十八章〈神魔之间〉讲到武学颠峰境界时,上官金虹是“手上无环,心中有环”,李寻欢是“手上无招,心中有招”,应该说两人半斤八两,天机老人认为这离武学颠峰境界还差得远,应该到“手上无环,心中也无环”,再进一步“环即是我,我即是环”,直至“无环无我,环我两忘”,方为武学颠峰境界。写到此处,古龙乃引用当年神秀大师(注:古龙误为五祖)之偈子“身如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并让天机老人评价曰,此为“环即是我,我即是环”的境界;接着古龙又引用六祖慧能大师之偈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并说这才是武学当然也是一切的妙谛所在。

之所以会选择这三个例子,其道理在于:第一个例子是禅宗传承之始,开禅宗之源;第二个例子乃中华禅宗之始,开中华禅宗之源;第三个例子代表了禅宗在中华大地之完成。善始善终,是为道也。

第一个例子,释迦牟尼机锋深藏,平实质朴之至而又微妙精微之极。禅宗传承倡导以心传心,机缘契合则当下顿悟,无须言语,故曰“不立文字”。 迦叶尊者观相而体性,当机而会心,故释迦牟尼传之以至上法门,而实则佛法本无可传也。何哉?所谓传者,机缘成熟,本心自然显现,顿悟者明所传者本非外来,故可谓传而不传是也。

第二个例子。禅宗传承被称为“西天四七,东土二三”,也就是印度共传承了二十八代,中国共传承了六代。在此过程中,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是中华禅宗初祖达摩大师。当年达摩大师的师父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者付嘱祖师曰:禅宗佛缘将尽,你可到东土传承此法门。祖师乃遵师之言,西来传法。时值南北朝时期,初见梁武帝,由于机缘不契,祖师乃一苇渡江,入北国隐藏,等待传法之人。曾在少林寺后山一石洞中面壁九年——此“面壁”并非武侠小说常说的思过之举,而是随缘静定,以待来者。周总理年轻时代有一句诗对“面壁”的体会可谓极深“面壁十年图破壁”, 破壁飞去,得自在解脱是也。二祖当时正在少林寺为僧,法号神光——二祖亦为奇人,少为儒生,又通达老庄之学,后得机缘闻祖师说法,乃悟此为无上法门,立誓跟从祖师学道。师为考验其诚心,拒不收纳。二祖乃以戒刀断臂,以示求道之心诚。阿弥陀佛!我中华禅宗之得以流传,全赖二祖此一刀!善哉善哉,二祖可谓大勇猛矣。祖师见其向道之心极切,乃收为弟子。二祖挥刀断臂,心不能安,乃向祖师求教。师曰:将你的心拿来,我为你安之。二祖遍寻心不得,乃明无心之真谛,于是告师曰:吾心已安。祖师乃曰:你智慧还可以,我给你起一个名字叫“慧可”吧。当然祖师在中华还收录了很多弟子,后来将衣钵传给了二祖慧可。当时祖师西归之前,乃对众弟子曰:吾将归去,先须择一传承我佛法门之人。你们各呈自己所修证者与我印证。于是众位弟子一个一个入室相见,各呈自己修为境界。

在此我们停一下,顺便问各位大侠一个问题:“祖师将行,向何处去?”哈哈,我知我知,向去处去也。如此回答且容我代祖师奖励你三十棒,打你个头破血流,别怪我下手不容情也。何哉?四大皆空,哪有去处?你还不如老老实实说:从何处来,向何处去。慧能大师临行前不是说了:我自知去处——因为他知道来处。这不等于没说吗?你不是说没有去处吗?到底怎么回事?来,过来,我告诉你:为什么没有去处而大师又说自知去处,因为他从不来处来,故向非去处去。不闻〈金刚经〉言:“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乎?阿弥陀佛,我已经转晕了也。不要晕,很简单。我常领着我那个小侄子到河边玩,每次看着永不停息的潺潺流水,他总是问同一个问题:这河里的水流到哪里去了?这个问题决不简单,里面充满着玄机,尤其是小孩那种不依不饶的提问方式更使这个问题的深邃意境能够展现出来。各位大侠,我建议你永远都不要让一个小孩问你问题,他会让你走投无路,举手投降为止。我不妨举一个例子,我们就可以体会到小孩问问题的深度是如何不可企及。在宇宙学中,最大的问题、最终的问题也是最难的问题就是,宇宙从何而来?物理学家通常把这个问题以下面的方式问出来:在创造世界之前,上帝他老人家正在干什么呢?千万不要拿着这个问题问奥古斯丁,因为他会没好气的告诉你:上帝正在为问这个问题的人创造地狱!物理学家已经很深刻,把问题问到宇宙产生之前去了,但他们还承认有一个初始状态“上帝”,而小孩连这个初始状态都能超越过去,因为他问的是:上帝之前是什么呢?上帝怎么来的呢?对啊,上帝到底从何处来呢?这就相当于武学中的“太极剑法的起始之处在哪里呢?”嘻嘻,要是石田齐知道的话,楚留香早就成了刀下鬼了。黑格尔曾言“哲学的开端只是假设”,黑格尔境界太高了!至少已经踏入太极的境界了。当然,直接回答是很简单的:河里的水流到海里去了。但小孩决不会到此为止,“那海里的水呢,它又上哪里去了呢?”海里的水当然又让太阳一晒,蒸发到天上去了呗。对了,天上的水蒸气又化成雨水,降到地面,又流到河里来了,然后河里的水又流到海里,海里的水又上到天上,天上的水又······如此无穷无尽,大自然也会玩太极剑法,而且比谁玩得都妙。不过,既然如此,那意思就是说,此处的水向别处流,而别处的水又是从此处流过去的,所以此处的水从哪里来呢?又向何处而去呢?从自身而来,向自身而去,也可以说,此处的水从来就没有流来,也从来就没有流去。苏东坡《前赤壁赋》对此体会可谓深矣: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真如自性,本来常寂,无来无去,无始无终,无生无死,永恒不变是也。宇宙从何而来?它就在这里,它永在此处,没有来,也没有去。

好,到此为止,且再往下说。一弟子曰:以我所见,不执文字,不离文字,而为道用。师曰:汝得我皮(此乃口头禅)。一曰:我见妙境,后不复见。师曰:汝得我肉(此乃偶尔见道)。一曰:四大皆空,五蕴非有,本无一法可得(这大约相当于六祖“菩提本无树”的境界,极其不简单了)。师曰:汝得我骨。慧可入,不发一言,只依位而立。师乃笑曰:汝得我髓(心)。心心相印,不言自得矣。

第三个例子说的是五祖弘忍大师传承衣钵之事。详细过程可见〈坛经〉第一品,此处不赘,只说其境界。首先,神秀大师境界也很高,列位不可不敬也。按照华严宗对佛学境界的分类(“五教十宗”的第二种说法:1、人天教。2、小乘教。3、大乘法相教。4、大乘破相教。5、一乘显性教。),已经达到“大乘法相教”的境界,见到了纯粹圆妙之法相,这种境界想必各位很少达到吧,所以不可贬抑神秀大师也。事实上五祖弘忍之后南北分传,神秀大师主张渐修,慧能大师主张顿悟,根器不同故也。顿渐一体,顿本自渐中来,乃渐之水到渠成,大约相当于量变引起质变吧,不可妄自贬低渐修之途,强分高下。其次,慧能大师“菩提本无树”相当于“大乘破相教”的境界,破除、超越一切相,无相境界。故五祖弘忍大师曰“亦未见性”。至五祖密为慧能大师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由此而入道,乃悟得真如本性,故慧能大师曰“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此时五祖才印可慧能大师,传给衣钵,此乃“一乘显性教”也。因此,古龙小说中天机老人所说的“无环无我”似乎未为究竟,未为颠峰,这是无相境界,尚非真性,尚非性相一如的境界。借用一位禅师的修证境界:老僧初修之时,见山就是山,见水就是水;后来,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现在我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第一重境界,只见山水其相,未见其本性;第二重境界,见得本性,不拘泥于山水之相,然得性而谴相,亦未为圆融也;最后方为性相一如,原相就是本性,真相乃为实性,任何一相皆为圆满妙道也,“当相即道”也,超越到极至而成为非超越的境界,如实自然也。故到得最后,环我皆真,环我皆道,此乃我在〈武学的妙谛和爱的真谛〉中所揭示的“真武”境界,环不妨仍为环,我其实本为我,慧能大师所谓“一真一切真”是也。


发表于 2006-1-22 11:53 | 显示全部楼层

依楼主意,佛家文化为中国文学历史天文地理物理等科学的起源之一,禅宗预示多方科学。

佛家学者思想知识是博大精深,但依其理论来看总觉有些飘渺,仿佛故弄玄虚,此也是佛家科学的弊处吧。但说到底,若不虚幻,也就达不到看透红尘的意境了,呵呵。

发表于 2006-1-26 22:42 | 显示全部楼层

境界如同一座山,最高处只有一个点的位置,所以只能站上一个人。而下面的人却不能望其项背,从此就有了“高处不胜寒”的句子。

您对佛法的认识太深了!

 楼主| 发表于 2006-1-27 16:37 | 显示全部楼层

独倚妹:虚幻者,那是你年龄太小,对生活体会不深,不用急,慢慢来,最后你就会知道佛法是多么实在.这只能怪我把平实的禅讲玄了,罪过罪过!

孤独兄:多谢夸奖,兄弟尚须努力,江湖之上境界高者很多,兄弟只是恰好浮在表面而已.

发表于 2006-2-8 16:01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对藏传佛教有研究么?若有,请讨论一下藏传佛教,尤其里面关于显宗和密宗之争~
 楼主| 发表于 2006-2-8 21:24 | 显示全部楼层

弟对藏传佛教略知一二,藏传佛教不等于秘密教法,就是秘密教法也强调显密相应,就佛法的究竟义说,本无显密之争,而一般意义上并非密宗的禅宗无所不谈,而至深妙义终究不可言说,故禅宗才有"大密宗"之称.

藏传佛教,汉地佛教以及印度本土佛教,世界各地佛教,显教密教,皆为佛祖应众生不同根器方便示现,而本性无二.

 楼主| 发表于 2006-2-20 09:41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把藏传佛教的情况介绍一下吧.

藏传佛教之传承,分为前弘期和后弘期两个阶段.从七世纪到838年为前弘期,978年之后为后弘期,现分别介绍.

前弘期:七世纪中叶,松赞干布迎娶中国汉地文成公主和尼泊尔的尺尊公主并建立大昭寺和小昭寺,为佛教入藏之始,先后建成十二寺,并请汉僧大天寿,印僧孤萨惹等论师翻译佛教经典,依照十善戒制订法律,规定人民敬信三宝.但754年,反佛大臣谋杀了当政且信仰佛法的赤得祖赞,驱逐僧人.后来,赤松德赞亲政,又复兴佛教,从印度迎请莲花生大士等传法.又请汉地僧人与印度僧人辩论,最终以中观见地为正见.朗达玛即位后禁佛.此后100年间,除北部边远地区之外,佛教基本在藏地消失.

后弘期:978年之后,佛教又逐步复兴.开始迎请阿底峡等大师入藏,又有多人到印度求法,而渐渐开宗立派.到元代,其中的萨迦派为国教,有很多高僧历任国师.后来噶举派取而代之.十五世纪,大师宗喀巴振兴噶当派而创立格鲁派,逐步成为藏地佛教最盛行的宗派.

藏传佛教与汉地佛教一样,流派众多,其中以黄红白花四大派为主.

黄教即格鲁派,意为"善守戒律",因僧帽为黄色而汉地俗称为黄教,历代班禅即从此出.

红教为宁玛派,意为"古旧",因其教法乃前弘期所传而得名,又因僧帽为红而汉地俗称为红教,该派传播分散,无严格僧制.

白教就是噶举派,意为"口传",据说本派祖师当年修行时身着白衣,且修行本派法门者多为在家居士(着白衣),故汉地俗称为白教.

花教即萨迦派,因为此派寺庙墙上涂有象征文殊菩萨,观音菩萨和金刚手菩萨的红色,白色与黑色三色花条,所以汉地俗称为花教.

最后,说明一点.藏传佛教与汉地佛教都是如来教法,只是方便不同,故历代大师皆力斥妄起分别或做无谓争执之举,如不彻悟,不可妄说高下,请各位大侠切记,切记.

发表于 2006-2-20 14:07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

我始终认为

一切随缘

才是佛

发表于 2006-2-20 22:06 | 显示全部楼层
想不到江湖和尚还真多,不如建个少林寺吧,哈哈,
 楼主| 发表于 2006-2-21 14:42 | 显示全部楼层

随缘一说好!多谢提醒.

如玉难道不知天下武学之源是少林派?

发表于 2007-4-13 13: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下在手机,回帖全粘,原谅!

 楼主| 发表于 2010-8-21 19:31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武侠小说中的禅宗公案还有很多,金庸与古龙多有化用、

今重看当年之帖,乃知何为悔其少作也。
 楼主| 发表于 2010-8-21 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另外,也算乱谈一下吧,按照姓名学来说,“金庸”共有19划,为短命之字——注意,不是查良镛,而是笔名的“金庸”,的确,金庸的武侠小说创作比较短,封笔之后即结束。而古龙——还是那个意思,是笔名,不是本名熊耀华,本名是短命之字,可惜啊,此处单说“古龙”,此为层层上升、最终 月明中天 之字。大家很多人只知道古龙嗜酒,其实古龙离世前一段时间已经不再喝酒,而是看禅宗之书,心灵一片清明,的确符合 月明中天 之意。人活一生,最终能死个明白,不容易。哈哈,顺便说一下,俺的真名也是 月明中天 之象,感谢我佛如来护佑,最终必然彻悟也,善哉善哉!
发表于 2010-8-21 20:25 | 显示全部楼层
少林不当和尚可惜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8-21 21:05 | 显示全部楼层
普渡兄,我可是在家修行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江湖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Sitemap| 金庸江湖

hanxueqianhunxiao@qq.com

Copyright © 2004-2024 www.jyjh.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GMT+8, 2024-11-15 12:16 , Processed in 0.028626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