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江湖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江湖
查看: 6659|回复: 9

原创~2021年《鹿鼎记》阅读杂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5-2 18: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高渐飞 于 2021-5-2 18:52 编辑

《鹿鼎记》阅读杂谈之一
        金庸先生的查氏家族在康熙年间就已经是“一门七进士、叔侄五翰林”的望族。康熙皇帝很喜欢查慎行的诗,並题给他《敬业堂》三字匾额。即便经历了雍正朝的文字狱,查氏家族的一缕书香未散,延续200年后的1924年查良镛出生。中国人的这种家族式的文化传承源远流长,把时间、视线拉长来看里面千丝万缕的脉络非常动人。 2018年金庸去世,灵堂高悬由蔡澜手书、倪匡构思的“一览众生”横匾。 这是高度的评价、是公认的贴切。上至庙堂,下到江湖,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金庸小说。
        《鹿鼎记》我第一次读的版本是1990年出版的宝文堂版,相信也是许多大陆资深金庸迷至今最难忘怀的版本。我那时在读初中年纪还小,却已迷醉金庸小说多年了。2018年金庸先生去世后,我陆续读了许多金庸先生身边的朋友、同事怀念他的文字,特别是曾任《明报》、《明报月刊》总编辑的董桥先生与金庸先生共事长达十多年,他的第一手耳濡目染远比版本繁复的《金庸传》中的描述更接近金庸先生本身。他直言金庸先生性格有些木讷平时不太多说话,所以这次在重读《鹿鼎记》的过程中一直在想:金庸写郭靖、杨过、张无忌、萧峰甚至写令狐冲也许都在“情理之中”,但他怎么写得出韦小宝?董桥先生在新作《文林回想录》中说金庸先生“勤学不倦,好奇心强”,这八字评语看似普通但或许就是原因之一。
       《鹿鼎记》的故事借由“明史案”、查伊璜与“海内奇男子”吴六奇的奇遇所引出。与“明史案”类似,雍正年间金庸先生的查氏祖先经历的“维民所止”案,牵连亦广。他在第一回后的注释里详细描述了这桩冤案,并以《鹿鼎记》全书五十回的回目均选用查慎行《敬业堂诗集》来做一番“后辈宣扬祖先的事迹”。第一册的插图收录查士标于康熙乙巳年所画的《烟江叠嶂图》,那一年签订《尼布楚条约》。作为书画爱好者,我对于查士标极度陌生,遂找来他的另一幅代表作品《青山卜居图》细细观赏,此作题款“仿倪云林画法”。以倪瓒传世作品的构图来看,这件《青山卜居图》应该是仿《容膝斋图》所作。就像金庸先生自己说的那样,查慎行算不上是第一流诗人,同样查士标的绘画在清初四僧的盛名之下亦少人知。不过,当像我这样的读者经由金庸先生指引去欣赏之前不曾知晓的查士标的画作,从这个层面来看,金庸先生借《鹿鼎记》宣扬祖先的“小心思”显然顺利达成了。当然,从后世看来查良镛(金庸)的成就远远盖过了他的先祖们。
        《鹿鼎记》从1969年10月24日开始在《明报》连载,一共有1020期。金庸先生每天写一千字左右,云君也每天配一张插图。修订版第五回收录的这张“康熙率领一众小太监合力擒鳌拜”的插图是整部《鹿鼎记》中我最喜欢的。这幅作品我少年时曾精心临摹过。我找来收藏的《鹿鼎记》明报连载版进行对比,1970年1月13日~15日,(83、84、85)连续三期连载的三幅插图描绘了《鹿鼎记》初期的这场大戏。10年后金庸邀请云君重绘《鹿鼎记》插图,1981年8月,32册《金庸作品集》由“明河社”出版。间隔了10年,云君此时的绘画造诣已如火纯青与金庸先生的文字一起珠联壁合,终成经典。
        《鹿鼎记》有着众多版本的电影、剧集,我最喜欢周星驰演的韦小宝。陈小春扮演的韦小宝评价也很高,但是他身材高大,与原著描述不怎么相符。《鹿鼎记》是金庸小说里结构最复杂、情节最离奇的一部作品,同时也是所有金庸小说里最难以用镜头语言完整表达的一部作品。今年重拍的张一山版《鹿鼎记》是多年来急功近利的一次“集大成体现”。不管导演有没有完整地阅读过原著,当“鳌府”匾额的出现就可以下定论了~这种常识性的问题是任谁也救不回来的。

附图:
1、《鹿鼎记》修订版第一册,“明河社”初版1981年8月,封面为清·八大山人《松鹿图》
2、元·倪瓒《容膝斋图》
3、《鹿鼎记》修订版第五回插图,云君绘
4、清· 查士标《青山卜居图》
5~7、《鹿鼎记》明报连载版1970年1月13日~15日(83~85期)云君绘插图
8、金庸先生与周星驰合影~《明报月刊》·《金庸相册》
9、1992年《鹿鼎记》电影海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江湖

x
 楼主| 发表于 2021-5-2 19: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高渐飞 于 2021-5-2 19:08 编辑

《鹿鼎记》阅读杂谈之二
        1618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告天起兵攻明,双方拉锯往复26年之后清军在吴三桂的帮助下过山海关击败李自成攻占北京。如果以1662年明永历帝被处死来算,满清一共用了44年逐一击败了汉民族各个势力的抵抗问鼎中原。
        我读《鹿鼎记》的时候总在想:同样是北方政权失败了,为什么南宋守住了,而南明却一败涂地?从史料上来看对比南宋,南明的局面显然用“复杂”这两个字无法准确概括,用“混乱”更贴切。首先与金兵破汴梁灭北宋不同,明王朝是亡于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而不是满清。清军进北京时还为崇祯帝戴孝,出师之名是为大明天子复仇。宋高宗赵构是名正言顺的正统继承,而李自成攻破北京时俘获了崇祯帝的三个儿子,对“南明”来讲,直系皇位继承人没有了,之后这个继统问题持续困扰着“南明”,直到其彻底灭亡。
        占领北京之初满清的军事实力依然远逊于以南京为首都仓促建立的“南明”。“南明”最高文臣史可法在“立亲”、“立贤”问题上态度游移,没有断然决定拥立福王,使得最后福王朱由崧即位为弘光帝后随即就遣走了史可法,为“南明”之后的分崩离析埋下了祸根(事后证明史可法主张“立贤”的潞王并没有那么的“贤”)。弘光朝没有利用当国整整一年的宝贵时间去平稳局面联合农民起义军积极备战,始终纠缠在党争、内讧和争权夺利上。清军进占南京弘光帝被俘后,潞王朱常淓在杭州短暂监国之后降清。他的降清产生了恶劣的“蝴蝶效应”~紧接着出现唐王、鲁王、桂王的争立,而之后李定国、郑成功的两路大军又各有打算,始终没有会师,至此大局已不可收拾。清廷根据形势的变化调整了对被俘明朝皇室成员的“给以恩养”政策,把他们全部处决,以消除后患。所以一旦有“名正言顺”的明王朝继承人出现清廷就大为紧张,几乎延续了整个康熙朝的“朱三太子案”的纷争即为实例。还有一个属于中国历史上的“宿命论”提前为“南明”打上了失败的标签,那就是几乎从来没有南方政权击败北方政权而一统天下(除了明王朝本身)。
        《鹿鼎记》的故事始于1668年,次年康熙八年即1669年、十五岁年轻的皇帝不动声色地诛杀了鳌拜,开创清朝辅政顾命大臣、功高震主的勋臣无一善终的先河,鳌拜之后有年羹尧、肃顺等等无一例外。此时距离1662年永历帝殉国“南明”灭亡已过了7年,主旨反清复明的汉族势力~天地会与云南沐王府却因各自拥立隆武、永历依然纠缠不断,都已经无法动摇满清的统治。之后的“三藩之乱”,亲手杀了永历皇帝的吴三桂起初仍不得不以“拥明”的名义起兵,估计他自己都尴尬纠结了好久,非民心所向失败只是时间问题。     
        《鹿鼎记》的故事里充斥着政治上的勾心斗角,特别是“神龙教”,虽然是小说的杜撰,但洪教主残杀“老兄弟”在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就以《鹿鼎记》里汉民族一直推动“反清复明”活动、致力要去恢复的明朝为例,朱元璋诛杀和自己出生入死一起打天下的“老兄弟”也是毫不手软。《明英烈传》的英雄人物除了常遇春早逝之外大都没有好的结局。我至今还记得第一次读到神龙教教众齐声高喊“教主宝训,时刻在心。制胜克敌,无事不成”口号时有着莫名的惊悚恐怖感。洪教主用毒药来控制手下并不罕见。历史上那些表面光鲜的政治人物背后,都有着形形色色的“豹胎易筋丸”在发生着作用。
        “药”在许多文学作品里也多具象征意义。鲁迅先生小说《药》里的人血馒头算是通俗易懂,曹雪芹则相对要隐晦一点。《红楼梦》里好多人都在配药吃药,治的都是些稀奇古怪的“病”。薛宝钗的“热毒”与她热衷权力有关,所以她需要的是“冷香丸”。

附图:
1、《鹿鼎记》修订版第二册,“明河社”版,封面为杨柳青年画《金玉满堂》
2、康熙帝老年画像
3、《鹿鼎记》修订版第一册,“三联书店”1999年软精装版,封面为清·王翚《康熙南巡图》
4、《鹿鼎记》修订版第二十回插图,云君绘
5、《鹿鼎记》1970年10月28日明报连载版371期,韦小宝初入神龙教,云君绘插图
6、《鹿鼎记》1971年5月20日明报连载版575期,韦小宝初见吴三桂,云君绘插图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江湖

x
 楼主| 发表于 2021-5-2 19: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高渐飞 于 2021-5-3 11:02 编辑

《鹿鼎记》阅读杂谈之三
        韦小宝自小生长在妓院,厮混于市井,因缘际会往来于清宫、天地会、神龙教、少林寺、平西王王府、甚至“罗刹国”,中外通吃一向都是化险为夷顺风顺水,其中当然有金庸先生特别关爱的“功劳”,但细想一下他的这些“成就”与他的启蒙教育分不开。韦小宝生性浮动跳脱,但骨子里有《三国》、《水浒传》、《明英烈传》那些英雄人物的印记。他最轻松自在的时候是和天地会的兄弟们在一起。那日在柳州他和师父陈近南、吴六奇等人听林兴珠讲当年郑成功率众攻打台湾与荷兰人作战的事迹,这段“围炉夜话”是《鹿鼎记》整部小说里难得的温馨场面。他年纪幼小、从未读过书,满汉之分、“反清复明”并不放在心上,但这种发自内心的自在是他和康熙、洪教主、御前侍卫们的共处中不曾有过的。“四十二章经”的秘密他唯一告诉的只有师父陈近南。康熙挑明了他的身份命他把天地会一网打尽,他始终不允宁愿舍弃一切也要通知他们逃走,这是他人生的底色。
        “听说书”在我少年时代也是一项重大娱乐活动,《三国》、《水浒传》、《明英烈》同样百听不厌,对于历史的喜爱亦由听说书而来,深知这些作品里传递的都是中国人一种质朴的人生观。中国曲艺的发展在由两个“异族”统治时期犹为兴盛。一个是由宋入元、另一个是《鹿鼎记》故事发生的明清之际。大批文人、知识分子不愿接受“异族”统治而退隐到民间,说书人口口相传的脚本由这些文人参与修改、润色,焕发出勃勃生机。金庸先生写韦小宝雅克萨城“水淹七军”大振国威、“群英会周瑜戏蒋干”签订《尼布楚条约》的灵感亦来源于此。
        金庸先生写情最是动人,在《鹿鼎记》中又有突破。韦小宝对于一众老婆的死缠烂打从未见于金庸之前的作品,而父子之情~行痴(顺治)与康熙的见面谈“永不加赋”;“夫妻之情”~洪教主力战神龙教四大高手本已稳操胜券,可当洪夫人离去时他的慌乱、无措;师徒之情~陈近南被郑克爽刺死后,韦小宝哭道:“师父死了,死了!”内心奔腾的是自己从未拥有过的父子之情,心中伤痛便如洪水溃堤,难以抑制,原来自己终究是个没父亲的野孩子……都写得极好极好,作为读者除了赞叹还能有什么呢?金庸先生写陈圆圆相会韦小宝,这段描写从“文学性”上来讲极具代表性,她弹琵琶唱吴梅村的《圆圆曲》,边唱边向韦小宝解释、叙述她的一生,崇祯帝、李自成、吴三桂……曲调描写从“轻拢慢捻”开始,可以看到《琵琶行》的影子,特别是结尾部分,实在精彩~……唱到这个“流”字,歌声曼长不绝,琵琶声调转高,渐渐淹没了曲声,过了一会,琵琶渐缓渐轻,似乎流水汩汩远去,终于寂然无声。
        改编自乔治·R·R·马丁 的HBO史诗级奇幻剧集《冰与火之歌~权力的游戏》每季播出都堪称现象级事件,风靡全世界近十年,可到了收尾第八季却仓促结束,留下诸多遗憾。一个极具野心、庞大设定的故事在把所有线索情节铺开后,如何进行收尾确实是考验作者的难题。《鹿鼎记》故事千头万绪,金庸先生用第五册、相当于整部小说的五分之一的篇幅来收尾,就好比一幅水墨山水,山与山之间用湿笔晕染,过渡自然,回味悠长。吴之荣引发的“明史案”;天地会、神龙教的结局;吴三桂“三藩之乱”与台湾郑氏的结局;以及韦小宝“双面间谍”被揭穿后他自己的结局,一一都有合乎情理的收尾。《尼布楚条约》签订后清王朝江山稳固,连续三代帝王励精图治,开启了长达百年的康乾盛世。
        阅读杂谈,当然是读到哪想到哪就写到哪,不用整体去构思,轻松自在。金庸小说在每个不同的人生阶段读都会有不同感受~在这5、6年陆续重读的过程中我深以为然。《鹿鼎记》表面喧哗,内里实有一种难以言说的哀悼之情,金庸先生骨子里有着传统知识分子对于家国情怀的牵绊。《鹿鼎记》明报连载共1020期,1972年9月23日完结篇结尾有“小启”~金庸新作在构思中。此时金庸先生尚未完全决定封笔,之后亦有传言金庸的新作将会是一部历史小说。读者对于金庸新作的期盼一直延续了整整46年,直到2018年10月30日金庸先生去世为止。

附图:
1、《鹿鼎记》修订版第五册,“明河社”版,封面~清·石涛《海宴河清图》
2、评话《三国》~摄于苏州评弹博物馆
3、《鹿鼎记》明报连载版第927期~郑成功收复台湾,云君绘插图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江湖

x
 楼主| 发表于 2021-5-2 19: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高渐飞 于 2021-5-3 11:02 编辑

附图:
4、《鹿鼎记》修订版第四十七回插图~韦小宝雅克萨城“水淹七军”,云君绘
5、永远的金庸
6、《鹿鼎记》明报连载版第1020期完结篇,1972年9月23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江湖

x
发表于 2021-5-4 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从金庸先生晚年的访谈得知,他一直想写一部书,当然不再是武侠小说(至鹿鼎记已无法超越了),而是历史小说或者是历史学术专著,无奈年事已高,且1995年大病一场做了搭桥手术后,元气大伤,再也无力创作,好像江郎彩笔被收回,终是斗不过上天。金庸青年、壮年时精力充沛,每日笔耕不辍,到老年却嫌太懒,鲜见动笔,难道是早年已透支了一生的写作配额?
 楼主| 发表于 2021-5-5 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读了慕容兄的留言,我以此写了段“番外篇”

《鹿鼎记》阅读杂谈之番外篇
        松荫艺术2020特刊《如晤》收录金庸、董桥、倪匡、黄霑、张充和、钱钟书、杨绛等人之间的往来书信。最吸引我的当然是金庸写给李纯恩、董桥的工作信件、便笺。金庸先生的字谈不上很漂亮的那种,但自有种严谨的风格。读了那么多年先生的小说,看着这些经历了似水流年依然清晰如昨的手写文字,浓浓的暖意在心中。金庸先生病中题给李纯恩“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字带一点潦草却愈显苍古。上钤印两枚~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两方印一组,一朱文,一白文。这幅对联最早见于《鹿鼎记》修订版后记(此处存疑),那是1981年6月22日。这幅对联对于金庸先生来说是他大半生心血的结晶、是所有读者高山仰止的丰碑。金庸先生每一部新作都是以超越前作的目标去努力的。
        1985年金庸先生担任“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并任“政治体制”小组负责人,此时他的政治立场不仅仅是他的读者所关心的了,之后的“双查方案”引发广泛关注。1989年金庸辞任基本法草委相关职务。(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年有人主动请辞、有人则被劝退)我始终认为一名作家最好的作品一定是在没有任何限制的情况下创作出来的(这种“限制”既有外部的也有来自其内心的),一旦因为这个、那个原因在创作上开始出现“妥协”,出来的作品难免会有遗憾。《鹿鼎记》至少在我的眼中或许有隐忍,但绝无妥协。
        创作环境(心境)的变化、没有十足把握超越自己之前的作品,或许是导致金庸先生于《鹿鼎记》之后再无新作的原因。

附图:金庸先生于病中写给李纯恩的书法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江湖

x
发表于 2021-5-6 10:3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鹿鼎记最接近历史的真实,现实都比文学作品更传奇和复杂
发表于 2021-5-6 10:3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金庸的武侠创作以楼主网名概括甚当,第一部作品很高,其后渐次盘升,直至飞起,再加一个,回到历史之大地上,完成了一个循环
发表于 2022-6-14 08:1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极限或天花板,显然金庸写完鹿鼎记后,自己已经非常清楚地触摸到了自己的上限,其实这是金庸的大幸,因为他已经在武侠小说领域拿到自己的满分了。
发表于 2022-6-14 08:1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发挥出自己的最大能量,实际上绝大多数人都无法做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江湖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Sitemap| 金庸江湖

hanxueqianhunxiao@qq.com

Copyright © 2004-2024 www.jyjh.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GMT+8, 2024-11-15 06:41 , Processed in 0.030632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