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江湖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江湖
查看: 1831|回复: 18

[原创]倚天屠龙聚纷扰—我与倚天屠龙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26 15: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明哲 于 2024-1-26 15:53 编辑



经过《射雕英雄传》与《神雕侠侣》引发的巨大轰动后,内地武侠热开始如火如荼般发展起来。金庸、梁羽生、陈青云、卧龙生、萧逸等等港台武侠小说作家的作品开始大量进入内地。但此时在新华书店中却已经不大能见到武侠小说的踪影了,间或有一两种上架,很快便售罄了。代之而起的则是自由市场上的小书摊,这里倒成为了武侠小说流通的主要阵地。
书摊上的武侠小说种类繁多,只是有些良莠不齐,其来路也有些不清不楚。最让人吐槽的是,书摊上卖的武侠小说是不按照定价来销售的,那时武侠书的销售方式是按册论价,5元一本。当时一本书的定价也就2-3元。由此也可清楚书摊上武侠书多的原因了。
在看过了《神雕侠侣》后,自然迫切期待继续购买《倚天屠龙记》。但这时候“大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管是出版了《射雕》的吉林人民出版社,还是出版了《神雕》的时代文艺出版社都完全没有了动静。我们街上的新华书店也没了指望。于是只能时常流连于市场上的书摊儿了。
1985年的冬天,我老家的堂兄到我们这里来,周末的时候我约了小伙伴一起带他去玩儿。同时也为了去市场上的书摊儿,看看有没有《倚天屠龙记》到货。也真是赶巧了,我们到了市场后,还真在一个书摊上见到了有《倚天屠龙记》在卖。
在售的《倚天屠龙记》是淡蓝色的封面,底纹用的是壁画的仙佛白描。红色印刷体的书名、册数和作者名,看着没有任何的设计感。出版社是从没有听说过的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四册一套,没有插图。图书制作水平和我手头上的《射雕》和《神雕》相差甚远。在当时武侠小说是卖家市场,我们能选择的是买或者不买。《倚天屠龙记》这样的热门能碰上就是缘分了。
经过和摊主的讨价还价,最终是以15元左右买下来的。而书的定价只是8元多。
这是我见过的第一个版本的《倚天屠龙记》,后来先后还见过宝文堂书店和工人出版社的版本,可见此时金庸小说的出版实际上已经开始多元化,一部作品已经同时存在多个不同版本。比较后发现自己手里的这套是最差的,简直是要啥没啥。也曾想过要换一套,但不管哪版都和《射雕》与《神雕》配不上套,也就算了,但心中始终有着一份遗憾。
谁知在几年以后,书摊已经不是武侠书的主要渠道了,而变成了路边的私人小书店。在一家新开的小书店中,我竟然意外地看到了时代文艺出版社的《倚天屠龙记》。当时的我真的是大吃一惊!原已再不有丝毫希望的事情竟然如此真实地出现在眼前。
时代文艺版的《倚天屠龙记》采用天蓝色的封面,黑色隶书的书名,签名体的作者名。封面使用插图作为封面图案。这次用的不是最后一回的插图,而是围攻光明顶斗灭绝师太那一回的插图,并且将黑白的插图上了色。而且颜色浓艳。整体的配色以当年的标准来看,也是一言难尽。全书四册一套,插图齐全,每册前有一个主要人物表。一切都是熟悉的味道!
看了这套书的版权页,出版印刷日期是1985年6月,而且是一版一印。当年我认为时代文艺不会出《倚天屠龙记》的了。之前我说过,我们家距离吉林人民出版社也就是时代文艺出版社只有十分钟的路。几年的时间,我不曾看到或听到任何时代文艺版《倚天屠龙记》的消息。真不知道这么短的距离和这么长的时间中,期间究竟发生了些什么?如今又是什么样的机缘,让它出现在我的面前!
在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将时代版的《倚天屠龙记》买回来后,我就拥有了风格一致的《射雕》三部曲。这三部书在很多年间都是我最为珍重的珍藏。当年,我用家里的旧蓝布和废纸板,摸索着为它们做了线装书那样的函套,用仿绫纸做了外包封面。当年手艺欠佳,加上不得其法,效果自然粗陋的很。又是很多年后,学习了函套的制作方法后,又重新用锦缎做了函套,才勉强可看了。
 楼主| 发表于 2024-1-26 15:54 | 显示全部楼层

   
《倚天》开篇,郭襄一剑一驴出场,带着一丝忧郁、一丝惆怅,映衬着“天涯思君不可忘”的意境。当年《倚天》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回目的形式变了。不再是射雕、神雕中的四字标题,变成了七字一句,后来,在后记中知道,这叫“柏梁体”。其中的名篇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杜甫《饮中八仙歌》。
根据《神雕》结尾的信息判断,郭襄与张君宝应该是下一部的重要人物。果然,郭二小姐一人一驴上了少室山,如期遇到了觉远与张君宝。
郭襄在倚天中出场是“十八九岁年纪”,而在神雕结束时,则是十六岁。书中也多处提及三年时间。郭襄见到觉远的时候,觉远正在因为丢失《楞伽经》受罚挑水,这罚了三年是不是重了点。
随后又邂逅何足道,昆仑三圣体现了卓越人物的风采,只可惜没了后续。此时郭襄作为串联人物,引出昆仑三圣挑战少林,张君宝重蹈火工头陀旧事,逃出少林寺的情节。
这里火工头陀的旧事是一个伏笔暗线,倚天中的暗线伏笔颇多,形成本书中的一大特色。
当年初看倚天的时候,看到这里一直以为这三部曲的第三部会是张君宝、郭襄为主角的,谁知一番大笑之后,少年张君宝便成为了中国武术史上震古烁今的一代大宗师——张三丰。
“花开花落,花落花开。少年子弟江湖老,红颜少女的鬓边终于也见到了白发”。老实说,这一番大留白在第一次看的时候非常不适,完全无法消化这种情节上的跳跃。
俞岱岩出场,故事进入一个新的篇章,已经是一个与“双雕”时代迥异的江湖世界。屠龙刀出现,情节开启了新的线索,属于《倚天》的武林天地就此展开。
连载版中,说明张三丰创立武当派之后,还有一段说明了郭襄创立峨眉派,何足道创立昆仑派,并且介绍了神雕后武林格局,“元代……江湖间奇人异士,所在都有,比之宋末郭靖、黄蓉、杨过、小龙女之世,武功固更见精进,而惊心动魄,可歌可泣之事,也是书之不尽。其中西域奇士,大都出于昆仑,而中土豪侠,非少林、武当即属峨嵋。但这是指其卓荦大者,其余较小的门派山寨,又何下千百。”此段内容明确交代倚天中的武林格局已经从“五绝”的“宗师时代”,变迁为“门派时代”。
俞岱岩卷入屠龙刀抢夺事件,海沙帮与长白三禽看似诡秘凌厉,实则一看就是江湖上小杂鱼。此段还是要体现武当派及武当七侠的江湖地位。
俞岱岩夺刀失败,身受重伤,被人委托龙门镖局送返武当山。这里出现了镖局,是武林中的一方势力,但真实历史中镖局是在明朝才出现的。
龙门镖局在武当山被骗失了镖,导致俞岱岩到了紫霄宫,见到张三丰时已是全身残废。再见张三丰,已是九十岁的武林泰山北斗。“字作丧乱意彷徨”展现了大宗师的学识、修养及武学上的悟性与创造力。只是“丧乱帖”摹本唐时流入日本,藏日本皇室。其后国内一直不传,直到清末才从日本重新描摹勾勒,国内始流传。元时张三丰师徒不大可能见到《丧乱帖》。
张翠山观摩领悟了张三丰即兴创作的“倚天屠龙功”下江南调查屠龙刀事件。经历了龙门镖局灭门事件、王盘山夺刀事件与谢逊、殷素素一同流落冰火岛。当年看的时候,不明白天鹰教找一群江湖上不入流的小门派炫耀什么?还有,张三丰安排俞二、莫七去保护龙门镖局满门,两人立即下山了,可后来去哪里了?
剧情至此,都是正邪分明,无论是海沙派、天鹰教,行事邪祟,武当派武当七侠则正气凛然。自此以下,情势开始反转,原本反叛人物的金毛狮王却展现了非凡的气度和风采。
金毛狮王威风凛凛、文武双全,气度非凡,见识不俗。张翠山顿时相形见绌。张翠山为人名门正派的思想包袱较重。殷素素偏是魔教妖女,如果不是在一个与世隔绝的世界,二人绝无可能。直到张无忌出生,我都一直以为张翠山是倚天的主角了。结果发现又被晃了一次!已经快一册的情节原来还是在做正戏前的铺垫,为张无忌创造一正一邪,二元对立的父母和大魔王级别的义父。
张无忌在冰火岛上的十年是一段无忧无虑的快乐成长的时光。在这里并没有表现家庭中的正邪对立与冲突,以及对小无忌有什么影响。只有谢逊的过往故事,为后续情节打下伏笔。在谢逊的故事中,我一直没想明白的是空见给狮王提出的寻找屠龙刀,破解其中秘密才能打败成昆的建议,究竟是出于什么目的?空见显然并不知道倚天屠龙的真正答案。对于一个自己都不知道答案的事情,临死前郑重作为唯一解决方案推荐给别人。给我的感觉就是成心在忽悠。
十年归舟,重回中土,江湖纷争再起。俞莲舟是个精明厉害角色,手头硬、见识广、情面高、城府深。从此看出金庸在塑造人物上,越来越深刻。在俞莲舟与张翠山的对话中,我们知道了久违的射雕、神雕人物的最终结局。了解到郭靖、黄蓉在襄阳城破时双双战死,郭破虏也一同战死,而郭襄则创立了峨眉派。
张三丰百岁寿宴最终变成了心伤时刻,张翠山过于沉重的正派包袱发作,在得知殷素素为伤害俞岱岩的凶手后,负疚自杀。殷素素随之心伤自尽。小无忌一下子经历了丧父丧母之痛,又身受玄冥神掌之毒,眼见命不长久。张三丰面对如此沉重打击,“心如刀割”四字写的触目惊心。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憾,生离死别的痛,未有经历的人那能了解。
对于此段情节,恐怕很多人会与我一样,对张翠山的过度反应理解不了,并颇有微词。实际上这也是金庸需要表达的兄弟之间的“义”与“道”!
张无忌身中寒毒,张三丰带无忌上少林交换九阳真经。从修订版看,这就是一段意义不大的过渡剧情,但连载版中有一大段园真与陈友谅的剧情,显然是后续情节的伏笔。但显然后续剧情变了,这段伏笔也就没用了,修订版则全部删除了。
汉水舟中,无忌初见周芷若,小孩子间的互相关怀,让人感到一些温暖。无忌与常遇春赴蝴蝶谷求医,路上碰上正派联手追杀白龟寿与彭莹玉。丁敏君有女长舌利如剑,让人印象深刻。显然此段仍是在埋伏笔,交代纪晓芙与杨逍的暗线剧情。
此段之后,风格又是一变,此前明写的金毛狮王,暗写的白眉鹰王,甚至常遇春都在突出邪派中的英雄气概,此段之后,则开始表现正派中的虚伪与阴暗。
此段有个细节颇有争议,周芷若一个渔家之女,如何取这样一个有文化的名字。元朝时应该是“朱重八”、“九斤”,或者女孩子干脆没有名字才对。这其中的原因显然是由于对周芷若的身世进行了更改所造成的。一版中,周芷若是周子旺的女儿,这样大有来头的人物,手下必然有幕僚,也就有读书人在,起个好名字自然合情合理。修订版中虽然改变了这样的人设,成为贫苦的船家女,但也在万安寺后的废园剧情中,周芷若自述「先母薛氏,祖上卻是世家,本是襄陽人氏,襄陽城破之後逃難南下,淪落無依,嫁了先父」,这个说法,显然还是可以解释的!新修版里,改为由于周芷若生在湖南芷江,取名周芷若。但是“芷江”这个地名是清代乾隆元年才有的,元朝时是没有的。实际上是改出了新问题。
张无忌进入蝴蝶谷,开启了学医治病的经历。所谓“医者父母心”,士大夫自古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传统,通过治病救人来培养张无忌的仁心。只不过张无忌的治病救人却是在诡异的寻仇报复计划中展开。金花婆婆寻仇计划,由于王难姑的加码,愈发地扑簌迷离。灭绝师太的出场,带来倚天剑的凌厉亮相,一剑击退了金花婆婆。纪晓芙由于不肯答应刺杀杨逍,被灭绝师太一掌打死。这个结果着实让人意料不到。
杨不悔只是个串联人物,但作者使用了“不悔”两个字的名字,交代了杨逍及纪晓芙的暗线故事。所谓春秋笔法,一字褒贬,述而不作。
张无忌带杨不悔西行上昆仑,也是一段串联剧情,路上的簡捷、薛公遠,展现人性中的恶和正派人物的虚伪。徐达、朱元璋、汤和、邓愈的亮相,让人感受到《明英烈》中的人物登场了!时代的大幕要拉开了。詹春的剧情后续完全消失了,何太冲、五娘与班淑娴的剧情也没有后续了。两个小孩子顺利到了昆仑山,并成功将杨不悔送上坐忘峰交给了杨逍。
朱武连环庄的剧情,后续也没有进展了,所以也只是一个支线剧情。原本以为要开启《神雕侠侣》时代的后续剧情了,结果并没有。朱武连环庄中的一批人物,基本上都成为“一次性”的人物。一番折腾后的结果便是“剥及而复参九阳”。
张无忌在山谷中练了五年的九阳真经,朱长龄在悬崖平台上呆了五年。张无忌挑逗朱长龄,结果中计摔落悬崖,虽未摔死,却摔断了双腿。
从此开始,剧情才正式展开,终于进入了主线剧情。此前的诸多的伏笔、暗线,从其父母未相遇开始的伏笔、暗线,就要开始收网或展开了!
张无忌养伤期间,遇到因练功面目丑陋的殷离。两人并不知道彼此的身份,无忌自称“曾阿牛”、殷离改称“蛛儿”。两个同病相怜的人,彼此安慰,这种忽略了相貌、身份的感情着实让人感到温暖。蛛儿为无忌杀了朱九真,朱武连环庄约来了峨嵋派,灭绝师太出手抓了二人,并带着二人踏上围剿光明顶的征途。已经长大的周芷若出现在无忌的面前,显然无忌忘不了那小时候两人间的温暖。一句“汉水舟中喂饭之德,永不敢忘!”不由让人眼中一热。一路上二人虽未说话,但眉目间传递,则更为意味深长。
峨嵋派的征途一段是光明顶之战的前奏,其精彩程度不亚于光明顶之战。自此开始,正邪双方人物悉数登场,通过大决战的形式展示各自风采。
张无忌与蛛儿被迫经历了六大派与魔教的一路争斗,蛛儿的真正身份显现。张无忌腿伤好了以后,原本是要偷偷溜走的,最终心中的慈悲还是让他挺身而出。九阳神功初显威力,一句“他强由他强,明月照大江;他横由他横,清风拂山岗”尽显九阳神功的博大。
说不得将张无忌带上光明顶,明教内部矛盾积怨已久,虽在外敌之前勉强同仇敌忾,终因一言不合,大打出手,最终被成昆渔翁得利,偷袭得手,双方受伤无法动弹。此时张无忌成了关键人物,但从此开始可以看出张无忌的正邪模糊的价值观及犹豫不定的性格。他此时踌躇不定,拿不定主意,他采取的原则是调和折衷。在成昆这种老奸巨猾之辈面前,张无忌的好心肠只能是被暗算中计。成昆道出了秘密,明教旧事的暗线剧情浮出水面。重要的是谢逊的灭门惨案有了答案。张无忌受到刺激,在乾坤袋中突破了九阳神功的最后关头,击败成昆。而后与小昭受困密道,学得乾坤大挪移。
六大派攻上光明顶,白眉鹰王老而弥坚,但终是寡不敌众。此刻该张无忌正式登上江湖舞台了。
张无忌采取的依然是调和折衷的原则。在面对少林弟子言语侮辱父母的情况下,他表现出了以大局为重、私怨为轻,克制愤怒,决议化解这一场杀劫。
光明顶独斗六大派是全书的高潮,压抑了两册的情绪终于得以释放和爆发,不由让人拍案高呼!此实开后世“爽文”之先河。
无忌连败五派,却伤在周芷若剑下,身受重伤的情况下却要面对家人般的武当派。当无忌向殷梨亭喊出“殷六叔,你杀了我吧!”让人登时热泪上涌。
张无忌成为明教的救世主,而明教此时正是群龙无首,群雄拥戴正式成为明教教主。
明教重组后遇到的第一个麻烦就是“灵芙醉客绿柳庄”。绍敏郡主惊艳登场,拉开了江山主题的大幕。“太极初传柔克刚”又是一段爽点爆满的剧情。至此,明教与蒙元政权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斗争代替了江湖争斗,成为主线剧情。双方都从幕后走上前台,“举火燎天何煌煌”。重新统一了指挥权,建立了统一的领导集体的明教,在政治上也走上了前台。
大都万安寺中,双方摆明人马各展神通,光明右使回归,明教救下万安寺塔中的六大派,灭绝师太临死前道出了屠龙刀、倚天剑的终极秘密,但却给周芷若留下了一个巨大的难题。
接下来的剧情中,金花婆婆成了枢纽性的人物。由她将周芷若、赵敏、殷离、小昭四女和张无忌一并带到了灵蛇岛。而此时的灵蛇岛上还有着一个更加重要的人物——冰火岛回归的金毛狮王谢逊。
此时的谢逊表现得苍凉悲壮,听到无忌死讯时,心内的痛那样触目惊心。当张无忌翻身拜倒口称“义父,孩儿无忌不孝,没能早日前来相接,累义父受尽辛苦。”不由又一次热泪盈目。
张无忌四女同舟,不免想入非非,但以张无忌的性格也只是梦中的幻想而已。现实中他无从选择,只怕心理难的一塌糊涂。
金花婆婆的身份逐步揭开,由金花婆婆变成紫衫龙王,又变成黛绮丝,变成波斯明教圣女。小昭的身份也逐渐明晰。又一条暗线剧情徐徐展开。最终小昭成为总教教主,东西永隔。小岛之上,“刀剑齐失人云亡”。剧情上开始扑朔迷离,笼罩在一层的迷雾之中。待到张无忌与谢逊、周芷若回到中土后,重新遇到赵敏,马上又开始纠缠不清。谢逊与周芷若失手丐帮,张无忌大闹丐帮总舵,黄衫女子闪亮登场,久违了的《神雕侠侣》的情节又闪现出来。张无忌协助丐帮拨乱反正,双方化敌为友。
张无忌救了周芷若回来,谢逊却仍是不知下落。此后周芷若的言行举止开始让人迷惑。当年看倚天的时候,最压抑的,也是最理解不了的就是此段中的周芷若的迷惑行为,尤其是在上吊前对待韩林儿的态度。直至新妇素手裂红裳,周芷若使出“九阴白骨爪”,不由得登时让人背后生出一股凉气来。
此段中通过张无忌大婚的情况,侧面描写了此时江湖形势和天下形势。《倚天》与《射雕》、《神雕》的天下形势大为不同。《射雕》、《神雕》时期,中原政权处于弱势,而《倚天》时期,则是中原政权崛起时期。武林中,明教与六大派形成和解;庙堂上,明教起义军则日益壮大。张无忌作为明教教主,俨然天下之主的趋势。
赵敏为张无忌背父弃兄,与张无忌在少室山下潜伏下来。此刻少林“屠狮大会”已经广发英雄帖了。赵敏用以制止婚礼的独家秘密消息一转眼就天下皆知了!这和谁说理去!这“屠狮大会”一开始就充满了阴谋的味道,果然大会未开,已有多人丧命少林派布置的“金刚伏魔圈”。屠狮大会上结束了内耗的明教展现了惊人的实力,完全非一般江湖门派可比拟。最终周芷若依靠诡异的武功、暗器和张无忌的犹豫与软弱独占鳌头。但她的阴毒已经让人感觉变态了。黄衫女子的出现及时压制住了进一步的恶化。
金毛狮王的情节进行收束,明教与六大派的恩怨也进行了收束。屠龙宝刀的出现,意味着明教确立了武林中的领袖地位,倚天屠龙的秘密进行了收束。兵法秘笈只是表象,江山与江湖才是倚天屠龙的隐喻。
朱元璋的政治手腕在全书结尾里惊鸿一现,点到为止,却并不展开,只让人通过一角窥见庙堂政治斗争的残酷。
全书中诸多的伏笔、暗线都进行了收结。只是张无忌的感情归属依然没能收结。殷离的不识张郎是张郎,周芷若的一句“无忌哥哥,你可也曾答允了我做一件事埃”。此结尾可谓“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一部大书落幕,只是掩卷后,还是有几个疑问不得而解,其一、周芷若把断了的屠龙刀、倚天剑一直带在身边做什么用?其二、周芷若是如何瞒住谢逊与张无忌,在回中土及之后的一路之上,一直把刀剑带在身边的?其在被丐帮捉住后,刀剑又在哪里?其三,周芷若和丐帮究竟是什么关系?是被捉还是合作?是被捉后开始合作还是早有预谋?其四、谢逊眼盲是怎么画画的? 而且看画上的内容是一开始就已经发现了的,那为什么一直不揭露?其五,张无忌作为名医,如何连殷离是死是活都分不清?而且殷离伤重的连张无忌都救不好,怎么后来自己就好了?
总之,《倚天》在情节上的疑问实在太多,空白地方也太多。这里空白不是留白,是真的缺少必要的交代,也就是挖了坑没填。
 楼主| 发表于 2024-1-26 15:56 | 显示全部楼层


《倚天屠龙记》于1961年7月6日至1963年9月2日连载于《明报》。连载了两年多。这里有个有趣的现象,我们知道《神雕侠侣》连载完成的日期是1961年7月8日.也就是说,在《神雕侠侣》尚未连载完毕,《倚天屠龙记》便开始连载了。期间有三天时间《神雕侠侣》与《倚天屠龙记》是同时出现在同一天的《明报》之上的。
对此,王怡仁先生认为“其目的就是要藉由《神鵰》的人物當導引,把《神鵰》的讀者轉成《倚天》的「買報戶」” 。我们知道,《神雕侠侣》很明显是在蹭《射雕英雄传》热度的。热度蹭了两年多,并且蹭出了新的高度。那么接下来的作品,是否还需要再继续蹭下去呢?
在构思《神雕侠侣》后的新作品的时候,摆在金庸面前的显然是有两个选择,一是继续郭靖黄蓉的射雕英雄故事。显然当时“双雕IP”热度并未消退,还大有开发价值。虽然会有审美疲劳,并且受前作的限制较多,这时候不仅要受《射雕》的限制,又增加了《神雕》的限制,但以金庸的能力与才情,找到合适的表现手法,继续进行突破,也并不是不可能。其二,就是抛开《射雕》和《神雕》另起炉灶,写新的人物与故事,完全不用受双雕的限制和影响,创作更有新意更吸引人的作品。
以现在的成果来看,金庸显然是选择了折衷的方式,即开始一个新故事,但却穿插“双雕”中的情节和元素,使三部作品形成一个独具特色的“三部曲”。新作品将由《神雕》中的人物郭襄与张君宝作为引导,既强调与“双雕”的联系,而又能尽快退居幕后,不会抢了新作品人物的风头。为了与“双雕”尽可能拉开距离,小说的历史背景一下子便跳过了七十余年,由宋末元初直接跳到元末明初。期间经过两到三代人,不仅主角这一代人物不会有影响,上一代的故事也不会有直接影响,空间自由度相当宽裕。但是相隔如此长时间又如何进行关联呢?于是便有了“屠龙刀”与“倚天剑”这两个即经得住时间磨砺又符合武侠特色的关键线索的道具。而这两者推根溯源,其中暗藏的便是《武穆遗书》与《九阴真经》。这就又直接与《射雕英雄传》贯穿全书的线索重叠。既然屠龙刀与倚天剑即是贯穿全书的线索,又是对前作的遥相呼应和内在联系,那么书名便可以叫做《倚天屠龙记》了。
我们知道,《武穆遗书》代表的是“江山”,《九阴真经》代表的是“江湖”,进而引申为家国情怀与正邪之辨。这也是贯穿金庸所有作品的主导思想。在《倚天屠龙记》中,具体的代表,则成为了屠龙刀与倚天剑。小说以倚天屠龙为题,说明小说要表现的内容涵盖了“江山”与“江湖”两个部分,即要表现武侠小说的传统主题的江湖纷争,也体现了表现历史小说的江山之争、政治斗争的野心。两者结合,就是在小说中实现江湖争锋与庙堂斗争的结合,实现传奇与历史的结合,实现武侠小说与历史小说的结合,实现通俗小说与严肃文学的结合。

《明报》创立初期,条件是非常艰苦的。很多人认为查良镛的这份报纸维持不了多久,不出一年半载便会关门大吉。在这艰难的时期中,金庸的武侠小说成为维持《明报》的主要内容。倪匡曾经说过,“《明报》不倒闭,全靠金庸的武侠小说。”
《明报》创立初期,并没有能力与当时的大报一起比肩,又不肯走**小报的路线,面对生存压力,很实际的做法便是选择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间路线”。既有严肃的金庸的“社评”,又有满足市民文化的武侠小说与香艳小说。对于《明报》的定位,金庸显然会有自己的考量,他离开《大公报》及长城电影公司的原因之一就是与其左派风格无法相容,《明报》自然不会重复这种风格;长期左派思想的熏陶,显然对国民党也没什么好感,政治上的“中间路线”也是必然的选择。“在政治取向上,我们既不特别亲近共产党,也不亲近国民党,而是根据事实作正确报道,根据理性作公正判断和评论。” 这也就是明报在不同场合反复不断重申的《明报》“不左不右,绝对中立”的立场。
这种“中间路线”思想是《明报》初期的主要立场,也是金庸在这一时期的主要思想,并在创作《倚天屠龙记》时,将其融入了作品之中。成为《倚天屠龙记》的主导思想。
《倚天屠龙记》中对于《射雕英雄传》与《神雕侠侣》中所采用的英雄成长模式进行了变革。在《倚天屠龙记》的元末时代,改朝换代的历史大势风起云涌,个人的成长离不开时代动荡的影响,个人的感悟显然并不如时代变迁更为重要。
在《倚天屠龙记》中,金庸经过《明报》创业艰辛以及《神雕侠侣》两年间的创作实践,可以说是眼界大开,其眼光显然不满足于在文学创作中仅仅局限在个人成长的范畴,而是放在了更为广阔的表现社会生活和社会冲突上来。虽然《倚天屠龙记》中仍然从主角出生开始讲起,但叙事重点显然已经不是主角个人成长,而是通过主角的成长来表现这个风起云涌的大时代。对于个人在大时代中的作用,究竟是“英雄创造历史”还是“时势造英雄”?张无忌在倚天中的表现,正是体现这样的思考与实践,这也是张无忌性格不够明确的原因之一。
《倚天屠龙记》创作时期的1962年开始,国际社会动荡不安,中苏分歧日益尖锐、互相指责。中国刚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台湾国民党当局则蠢蠢欲动。1962年5月,大量的中国大陆偷渡客涌入香港,而香港当时显然没有接纳能力。于是大量的偷渡人员的生存状态和大陆政府及香港政府的处置方式被广泛关注。《明报》因 “五月人潮”事件的报道与评论,支持香港政府遣返的处置措施,同时也指责了大陆当局的不作为和暗里纵容。从而成功扩大了自身的品味和影响力,而后的《自由谈》栏目开始注重时事评论。在动荡的局势中,《明报》逐步发挥了新闻媒体的影响力,摆脱了初创时期为小市民消遣的小报风格,演变成型为一份关心国事、天下事的知识分子报纸。这一时期,《明报》的立场,也从“不左不右,绝对中立”变为“积极中立、明辨是非”。
《明报》的发展轨迹,显然与明教的崛起与发展颇多相似之处。
“五月人潮”事件中,明报的发声,是经过一个非常曲折的过程的。金庸原本秉持小报原则,对相关事件不予置评。因为他明白,这一发声报道,难免对大陆政府进行指责,势必会破坏《明报》所秉持的“中间路线”,势必会得罪很多人,甚至是很多老朋友;势必会遭到很多人的攻击。但他终究未能顶住报社诸多同仁多次的请命,毅然发声,“真实地报道这不幸的消息,发表这成千成万同胞的苦难”。如同张无忌挺身而出,为锐金旗下众人发声情,用三掌换了锐金旗下教众的性命。《明报》的报道和评论由于支持了港英政府的遣返政策,果不其然地与拥护大陆政府的左派人士的观点造成了冲突,金庸与左派报纸良好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金庸不止一次受到了来自《大公报》的不点名批评。嗣后,金庸又在《明报》副刊“自由谈”和左派报人代表曹聚仁进行了一场争论,进一步将二者之间的分歧公开化。1962年9月,金庸在《明报》上发表关于批评陈毅的社论《“预卜有大秋”》开始,激烈的言词引起了当时左派报纸的强烈不满。其中更是以《大公报》为代表,在上面连续刊登了等多篇文章对金庸进行批斗,金庸及《明报》成了各大报纸口诛笔伐的对象。此后《明报》与《文汇报》、《大公报》、《新晚报》、《商报》、《晶报》等当时各大左派报纸开始了旷日持久的笔战。

“五月人潮”事件背后的起因还是缘于三年自然灾害。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送杨不悔去昆仑山,在淮泗一带遭遇大饥荒,正是当时国内情景的投射。金庸与左派报纸的决裂与对立,应该就是“张三丰与少林派的恩怨”及“六大派围剿光明顶”的由来。只是在《倚天屠龙记》的结尾中,明教与各大派化干戈为玉帛。但现实中,直到《倚天屠龙记》连载结束的1963年,关于“要裤子还是核子”的社论让双方的笔战进一步升级,此后翻翻滚滚一直到1964年原子弹试爆成功论战再度引燃且空前激烈,一时间,“汉奸”“走狗”“卖国贼”“造谣生事”“反共反华”“亲英崇美”“背叛民族”等大帽子劈头滚滚而来。论战最终因陈毅的介入而暂时休战。但左派报纸从此视明报为敌,1966年文革爆发后,便再度开始了围剿……此为后话。

写作《倚天屠龙记》的时期,也是金庸思想上逐渐成熟,但也充满困惑与思考的时期。当时大陆与香港的现实状况对其原本的认知产生了冲击,造成了困惑,也有了反思。从《倚天屠龙记》开始,金庸在武侠小说的创作中,开始对现实社会生活与社会冲突进行了曲折地表现,对现实问题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了作者在现实中的感受,对武侠小说这种类型小说是有所突破的。

《倚天屠龙记》中的江湖世界相较《射雕》与《神雕》期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射雕》和《神雕》时期,江湖格局是由“五绝”主导的“宗师时代”,而到《倚天》时期,则进入了“帮派时代”。很明显江湖中充满浪漫色彩的“英雄主义”已经过渡到了现实的“集体主义”。江湖上需要有“组织”才能够生存与发展。侠之大者的理想主义逐渐消退,帮会门派各自划分势力范围,江湖的波诡云谲正是权力斗争的隐喻,同时也是对社会现实问题的观照。
按书中交代:「江湖上向来有言道:『明教、丐帮、少林派』,各教门以明教居首,天下帮会推丐帮为尊,武学门派则以少林派为第一。」
少林派历史悠久,为天下武学之宗。所谓“天下功夫出少林”。而且是佛教禅宗祖庭。在思想、学术和人才、组织上都具有绝对的优势,虽然缺少宗师级的大师,但依靠整体综合实力,自然为正派之首,武学门派的代表。武学门派的特点则是由具有武学基础理论及传承的组织,类似于现实中的宗法组织、家族组织或者释儒道等传统思想流派。武学门派重传承,却容易陷入教条、僵化、固步自封,对于正统的固执会导致党同伐异,甚至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对他人指手画脚。
丐帮则是帮会的代表,帮会是中国社会中的秘密社会(the underworld)的总称,是以共同的利益聚集起来的组织,帮会品类相当复杂,一般是社会底层的三教九流。也就是市民阶级、底层民众的代表,多代表着「黑道」。
丐帮在射雕三部曲中向有「天下第一大帮」之称,就人数而言,远远超过其它的各门各派,而帮众一心,以忠义为念,基本上并不具有秘密社会的性质。这也是当时人民当家作主后对底层劳动人民的社会观念的反映吧。
明教代表了江湖上的教门,特点是有明确的宗教思想或指导思想,教众是依靠共同的信仰集结起来的,所以具有较强地凝聚力和组织性。在《倚天屠龙记》中,华夏“名门正派”表现为拘束、虚伪、僵化。而来自异邦的“摩尼教(魔教)”在与中土结合后,却表现处机变、活泼及适情适性,并承担了重建家国的历史任务。这其中的对比正是新旧政治制度的对比,也正是反对僵化、落后的传统思想的“五四”精神的延续。明教这种靠宗教思想凝聚的团体,对于底层教众来说具有明显地控制力,但教派的高层来说,大家都是聪明人,却不免对教义各有各的理解。而且聪明人多了互相之间恐怕谁也搞不定谁。门派和帮会中也有聪明人多的情况,但其依靠师徒、父子这种宗法关系或者利益分配关系进行调节。实在调节不了的,还可以通过自立门户的方式进行裂变。教门则不一样,聪明人都是各有背景,没有其他关系进行调和,也缺乏对自立门户的宽容性,高层内斗也就在所难免。历史上佛教在印度本土就是这样折腾没了的。
明教作为外来宗教,需要面临所谓与“总教”关系的问题,倪匡曾经分析,“波斯明教以總教自居,而要中土明教聽他們的指揮,這一點,十分有趣,頗有蘇聯人要附從國囑命令的味道,而謝遜的回答是:’中土明教雖然出自波斯,但數百年來獨立成派,自來不受波斯總壇管轄。’那是爭取獨立自主,對白甚妙,可以令人作會心微笑。金庸筆下,極多這類「借古喻今」之處,讀者若是細心,可以一一體察,若是粗心大意,自然無法理解,錯過了生花妙筆。”
可以这样说,《倚天屠龙记》真正的主角并不是张无忌,而是明教。明教的背后则是明报的影子。张无忌只是作为明教教主,是时代大潮中的串联人物。张君宝与张翠山则是描写明教的铺垫人物。
对《倚天屠龙记》进行情节梳理时,便会感觉全书在情节上颇多散乱、割裂与矛盾。如果读了连载版的话,这种情况则更为明显,几乎俯拾皆是。造成此种情况的原因也许只有一个,那就是金庸在创作过程中,整体构思作过重大调整,而且不止一次。在此试着列举一下可能进行重大调整的内容。
1、小说的主人公有可能最初就是要写张君宝或张翠山。连载版第一回是“引子”,内容与修订版一致都是郭襄上少室山的情节。按说小说中的引子应该短小,在一回内全部情节就要结束。但这个引子却一写就刹不住了,一直写了四回(连载版)才结束。这里固然有连载时考虑不成熟的原因,但也有可能把原本作为引子的内容就当成正文一直写下去的想法。不过张三丰虽说是传说人物,但也颇有名气,毕竟还是要受到颇多限制,显然放弃了这个构想。张翠山是原本主角的可能性比较大。
2、昆仑派原本可能是有重要剧情的。开篇中对于昆仑三圣何足道的描写足够精彩,但没有后续了,这么费心创造一个一次性的人物比较少见,况且在第一段剧情结束的结语中说明了全书的武林格局。“其中西域奇士,大都出于昆仑,而中土豪侠,非少林、武当即属峨嵋。”后续情节中,少林、武当、峨嵋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只有昆仑,声势很大却一直在打酱油。有可能在西域剧情中,原本昆仑派有比较重要的作用,同样发挥作用可能还有西域少林和火工头陀的传人。原本构思中可能是由张翠山的剧情中有较大篇幅的西域情节。
3、天鹰教原本可能是现在明教的角色。天鹰教在连载版中叫“白眉教”,与“白莲教”仅一字之差,而且是前期一直与正派对峙的魔教主要势力。连载版中,“金毛狮王”去王盘山踢“白眉鹰王”的场子,天鹰教中从上到下,就没有人知道“金毛狮王”是何许人也,如果二人同属明教的四王,这种情况显然不合理。冰火岛上谢逊说起王盘山夺刀时提到“鹰王狮王,齐名当世”的说法,连载版中是没有的,是修订版中增加的。张三丰在汉水中救常遇春时,提到“魔教”张三丰最先反应是周子旺的“弥勒宗”,然后想到的是“白眉教”,压根儿就没想到“明教”。直至后来常遇春说起,才第一次出现“明教”。张三丰这已经百岁的老江湖竟然对明教一无所知,也缺乏合理性。可见至少在汉水情节前,还没有明教的概念。而一直铺垫的主要“魔教”势力却是“白眉教”。所以有可能原本的构思中,白眉教可能是代表白莲教,是魔教的主要势力。
4、张无忌原本的性格与现在大不相同。连载版中,前期小张无忌的性格用“狠心短命的小鬼”来形容最是恰当不过,完全是一个机敏、捣蛋和腹黑口毒的性格,绝不是后来宽厚、仁慈的个性。金庸在后记中说“既然他的个性已写成了这样子,一切发展全得凭他的性格而定,作者也无法干预了。”这里的“已写成了这样子……”,言辞中流露出稍许遗憾。言下之意,原初人物设定,并不是这样。只因创作过程中,情节的走向偏离了原始设定,才写成了“这样子”。原本张无忌的设定可能是个大融合、伟光正式的人物,有正邪两派的背景,掌握正邪两派的武功,武功高强又具备领导能力,通过融合的方式来弥合正邪分歧。
5、周芷若原本可能黑化的更彻底。周芷若在连载版中出场时的身份是周子旺的女儿,也就是和殷素素一样,魔教大魔头的女儿,这样的身份,以灭绝师太的个性是不可能进入峨嵋派的,因此可能是个隐藏的魔女的角色。后续情节发展,这个身份应该是有其作用的,很可能是这个身份引出周芷若的政治上的欲望和野心,并由此而黑化为一个纯粹的反派的角色。灭绝师太在万安寺中要周芷若立誓,周芷若应该是认真的,所以不会与张无忌有真的感情纠葛,如果有,八成是像朱九真这样虚情假意的角色。周芷若获得倚天剑和屠龙刀后,是要完成灭绝师太的愿望的,而灭绝师太的愿望一是驱除鞑子,恢复汉家江山,二是光大峨嵋。现在版本中,第二条愿望,周掌门一直在努力,但对第一条愿望,却没有任何作为。想来在原本的构思中,周芷若可能是有政治上的作为的,并选择了武穆遗书的继承人,最有可能的人选,则是陈友谅。
6、杨不悔可能是原本的主要角色。在现在的一二版中,有很多的伏笔、暗线显然都是指向杨不悔的。杨不悔出场后情节一直围绕在她身上。前期这么重要的一个角色,后来成为六师婶就没什么作用了,显然前后情节无法呼应,头重脚轻。原本光明顶上小昭的情节有可能是杨不悔的。实际上倚天中写废了的人物还有很多,包活前面提到的何足道、昆仑派的詹春以及何太冲和班淑娴,还有朱武连环庄的一大票人,后面都写丢了。这么多的一次性消耗的人物,很有可能是构思进行大调整的痕迹。
7、丐帮和陈友谅原本可能是明教主要的对手。连载版中,杨破天(阳顶天)的遗言中说:“三十二代周教主遗命,令余练成乾坤大挪移神功后,前赴丐帮总舵,迎归第三十一代石教主遗物。”“周教主神勇盖世,智谋过人,仍不幸命丧丐帮四长老之手,石教主遗物不获归,本教圣火令始终未得下落。”显然明教与丐帮争斗多年,且明教处于下风,并有关键遗物失落在丐帮。此处伏笔表明后续明教与丐帮会有重要的对立情节。修订版此处删除了。后续情节也变了。陈友谅在连载版中在张三丰上少林中便出场,显然也是伏笔,预示后续此人会有重要情节,历史上陈友谅也是朱元璋主要对手,显然不应该是打酱油的角色。但后续情节中,陈友谅的情节并不多,也不太重要。显然构思发生了变化。
8、赵敏的身份。赵敏在连载版中叫“赵明”。修订版时改为“赵敏”的。王怡仁先生认为“一版金庸初构想的赵明身份,似乎是丐帮的帮主阶层重要人物”。这点我没有体会到。赵敏在连载版中,出场后的所作所为,如以“神箭八雄”做家奴,并驱使家奴训斥元军,甚至直接将元军全部干掉,显然不是丐帮帮主可以做到的。当在武当山情节中,连载版中却是在张无忌和韦一笑驰援武当山的一路上,遇到的都是丐帮的人。这可能是另有丐帮的情节,如丐帮与朝廷勾结,或被朝廷利用。并不能说赵明是丐帮的人。这里列一下王怡仁先生的推测,“而对初创意「赵明」更能进一步的猜测是,由「赵明」拆字的「赵家日月」推想,她应该是与大金完颜萍、大辽耶律燕或大明阿九同样的大宋皇室「亡国王孙」,因为顶着「大宋赵家」字号,身为赵皇后裔的赵明被丐帮推举出来,对外领导抗元革命,对内与明教争夺革命战果,不无可能。”
9,明教原无左右光明使者、四王,五散人的配置,都是后来凑的。杨逍最初被提起,是明教的光明使者,而非“光明左使”。也许最初的构思中,明教只有一个光明使者,后来万安寺情节中,需要有一个明教重要人物发挥作用,因此要增加范遥这个人物,就变成了左右光明使者。四王也一样,原来构思中,鹰王、狮王及龙王刚出场时候,这几个人显然没什么关联和明教中的护教法王也没什么关系,特别是金花婆婆和银叶先生,连载版中是成名几十年的人物,明显不是明教分裂后才出现的人物。后来情节发展,才将这几个人改成了明教中的四王的人物。彭莹玉刚出场的时候,回答围攻的正派高手为何要救白龟寿时的说法是,“那白坛主已被你们打得重伤,我彭和尚莫说与他日后均是白眉教中人,便是毫无干连,也不能见死不救。”这话的含义不清,好像是彭和尚就要加入白眉教了。不管何意,绝没有彭莹玉为明教高层中的“五散人”之一的迹象。而且峨嵋派上光明顶的路上,灭绝师太向弟子讲述魔教始末的时候,提到两大光明使者,四大护教法王,五大掌旗使。这时候也还没有五散人。
10、金花婆婆可能不是紫衫龙王,也不是总教圣女,波斯总教的剧情原本可能是没有的。杨破天的遗书中明确圣火令失落在丐帮。应该是设计了与丐帮争夺圣火令的大戏。最后有可能是朱元璋在大败陈友谅后,最终夺回圣火令,从而按照约法三章取得明教的领导权。
11、殷离也许是真的死在了无名荒岛上了。在连载版中,殷离重伤身死的情节中,没有任何的伏笔暗示有复活的可能。修订版中的用树枝盖住以及墓碑已倒的暗示情节,都是修订时增加的。也就是说在连载版中,殷离最初的设计,很可能是在无名岛上已经身死。即使当时是假死,也已经下葬了。
12、朱元璋脱离明教过程应该颇为曲折。连载版中,完全没有涉及朱元璋如何获得反元斗争领导权的内容。原本构思中,朱元璋的人设可能是有些权谋手段的正面角色,由张无忌与朱元璋联合对抗陈友谅与周芷若的联合。周芷若选择了陈友谅作为武穆遗书的传人,与朱元璋争夺天下。“屠狮大会”最初构思中可能并不是由少林寺主办,而可能是丐帮主办。或者原本就没有“屠狮大会”的情节,而相对应的情节可能是鄱阳湖大战。

《倚天屠龙记》可谓是毁誉参半,有非常的喜欢,评价颇高的,也有认为整体价值偏低的。从《碧血剑》开始,金庸越来越意识到所谓好人、坏人没有绝对的标准,人也不是一分为二、好坏分明的,到了《倚天屠龙记》则愈发明确。这种思想一直延续到其最后一部作品。而另一个更为重要的转变则是从《倚天屠龙记》开始金庸的作品明显脱离了个人奋斗的主题模式,更为紧密地关注时代、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楼主| 发表于 2024-1-26 15:56 | 显示全部楼层


《倚天屠龙记》是“射雕”三部曲的第三部,也是整个系列的收官之作。《射雕英雄传》的主旨在一个“正”字,《射雕侠侣》的主旨在一个“邪”字,《倚天屠龙记》的主旨则在于“正中之邪”与“邪中之正”的“正邪之辨”。此亦为三部曲中的内在关联,亦可作为“正、反、合”三段来理解。
“射雕”三部曲中的“正邪观”,由《射雕》中的“堂堂正正”,到《神雕》中的“由邪反正”,至《倚天屠龙记》则为“正邪之辨”。充分体现了正与邪的对立统一。用书中张三丰的话就是“正邪两字,原本难分。正派弟子倘若心术不正,便是邪徒;邪派中人倘若一心向善,便是正人君子。”
倚天屠龙记中关于正邪之间的辩证思考,充分体现了哲学上关于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等等问题。这里就不展开了。金庸本人在1969年接受林以亮的采访中,对于《倚天屠龙记》中的正邪主旨有过详细说明。
“《倚天屠龙记》我要写的却的确是我对人生的一种看法,想表达一个主题,说明这世界所谓正的邪的,好的坏的,这些观念,有时很难区分。不一定全世界都以为是好的,就一定是好的,也不一定全世界都以为是坏的,就一定是坏的。所以在《倚天屠龙记》里我本来写一个魔教,后来却对他们同情起来,而所谓正派的人物,也不一定真的很正派。我想写的跟其他武侠小说有点不同的就是:所谓邪正分明,有时不一定那么容易分。人生之中,好坏也不一定容易分。同时,一个人由于环境的影响,也可以本来是好的,后来慢慢变坏了,譬如周芷若。而赵敏,则是反过来,本来坏的,由于环境,后来却变好了。”
对于正邪之争,金庸在《倚天屠龙记》中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宽容和解、消除误解、化干戈为玉帛、共同致力于反元大业。说通俗一点,就是“中间路线”、“中庸之道”。这与小说创作时期,《明报》所秉持的办报原则完全重合,是金庸将现实中的观念代入到了小说之中。
所谓“中间路线”也即儒家的“中庸之道”,佛家的“中观”,看似不偏不倚、客观中立,实际上却是最难做到的。难就难在如何能够把握并维持这个“中”的状态。孔子说“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中庸是最高的标准了,可是人民很难长时间维持下去啊!朱熹则说:“过则失中,不及则未至,故唯中庸之德为至。”也就是说,中庸之道是一种很难把握的处世之道,也是一种很难达到的思想境界。因为它处在一个不偏不倚、中正平和的临界点上,只有当你达到这一点时,你才真正把握了中庸之道。过一点不行,那就失中了;差一点也不行,那就不及了。即便侥幸踩到了中庸的临界点,“左派”和右派也会同时视其为敌,左右夹击,孤立无援。
以中间路线作为小说主题,处理不善则情节上难免左支右绌,人物上则难免左右摇摆。这就是造成张无忌性格摇摇摆摆、充满矛盾的原因之一。
《倚天屠龙记》中,饯行中间路线的指导原则,即曾子所谓:“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金庸在访谈中讲过, “宽容”是中国民族性中很重要的精神,也是民族的必要条件。刚才谈到宽容,我的《倚天屠龙记》可以说是比较集中地表现这种精神,其他的作品中,我也有意无意地表现这点。 ”《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对父母之仇的宽恕,成为明教教主时的约法三章,明教与六大派的和解……,无不体现了“忠恕”的思想。但这种“忠恕”“宽容”的思想,最终却难免滑向“滥好人”的境界。张无忌以自己的宽厚、善良,推己及人,无论是个人私仇,还是帮派恩怨,处理方式都是如何消除恩怨,化敌为友。但在乱世之中,却屡屡被欺骗。最终起作用的还是在个人武力和明教军事实力的保障的情况下,才能达成“群雄归心”。
倚天剑与屠龙刀是贯穿全书的情节线索,书名也是以倚天屠龙并列,说明倚天剑与屠龙刀背后隐喻为全书的重要主题。对于一刀一剑背后的隐喻,书中通过张无忌之口,已经明确阐明。在张无忌将武穆遗书传给徐达时,曾说道:“‘武林至尊,宝刀屠龙,号令天下,莫敢不从’,这十六个字的真义,我今日方知。所谓‘武林至尊’,不在宝刀本身,而在刀中所藏的遗书。以此兵法临敌,定能战必胜,攻必克,最终自是‘号令天下,莫敢不从’了。否则单凭一柄宝刀,又岂真能号令天下?……武林传言之中,尚有两句言道:‘倚天不出,谁与争锋’?……剑中所藏,乃是一部厉害之极的武功秘笈。我体会这几句话的真意,兵书是驱赶鞑子之用,但若有人一旦手掌大权,竟然作威作福,以暴易暴,世间百姓受其荼毒,那么终有一位英雄手执倚天长剑,来取暴君首级。统领百万雄兵之人纵然权倾天下,也未必便能当倚天剑之一击。”
这里,倚天剑代表的是“江湖”,而屠龙刀则代表的是“江山”。二者并列,说明本书是要兼顾江湖侠义和争夺天下的内容,但实际上,我们看到的修订版的情节,还是侧重于张无忌在江湖世界中的传奇经历,也就是还是武侠故事,对于争天下的内容,在书中则做了略写的处理。只在情节衔接处做交代性的描写,在结尾处的朱元璋利用手腕令张无忌退位的权谋手段,也只是点到为止,并未进行展开。而全书的结局则让人觉得很是仓促,反元大业方兴未艾,成昆虽已授首,但陈友谅依然逍遥法外,且已经窃取了起义军的控制权,眼看便是心腹之患;朱元璋势力不断扩大,领军将领、底层教众与高层首脑之间的冲突已经初现端倪……,所有这一切预示着后续还有很大的故事发展空间。但事实上是真的结束了,不仅《倚天屠龙记》结束了,射雕三部曲也结束了。
《倚天屠龙记》显然并没能完成融合江湖与江山,融合江湖武力争斗与庙堂政治斗争,融合武侠小说与历史小说的初衷。感觉作者对于描写政治斗争似乎不敢下笔,其中原因是因为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还是作者在创作此类情节上尚缺乏经验,就不得而知了。
后来,在《鹿鼎记》中金庸在武侠与历史两方面的融合上向前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且出手不凡。但金庸本人却认为《鹿鼎记》的尝试,“更像是历史小说而非武侠小说”,所以认为自己再写不出武侠小说了,进而封笔。在金庸之后的武侠小说作家和武侠作品,如:黄易的《大唐双龙传》、孙晓的《英雄志》、凤歌的《沧海》以及网文时代的代表烽火戏诸侯的《雪中悍刀行》等等,都是在沿着这条路在努力,但遗憾的是世上只有一个金庸。
回到《倚天屠龙记》,由于在江山与江湖情节上的失衡,使得小说的主题未能进行充分的表达。那么这欠缺的一角应该是什么呢?
屠龙刀中所藏的是兵法《武穆遗书》,依此可以获得强大的军事力量,所谓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进而可以夺得天下,是代表执政权。倚天剑中所藏的是《九阴真经》,是可以威胁执政者的个人武力,是代表监督权。《倚天屠龙记》中所要表达的侠的精神,在于监督当权者,在于使用武力监督当权者的方式来维护公正、良善的秩序。这是对“侠以武犯禁”的又一种解释,侠者所犯的“禁”,是不公正、不良善的秩序,是恶的秩序。
《倚天屠龙记》中,这种恶的秩序便是蒙元统治所带来的民族与民生的双重暴政,侠者的作用便在于反侵略和反暴政。在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小说中对于明教义军与蒙元官军的斗争,争夺天下的情节采取的是略写和侧写的处理方式,因此缺少对起义军底层和一线的必要描写,缺少对革命的艰苦和复杂的表现。此为小说缺失的半个角。
在双雕的时代,中原政权出于守势,郭靖如果守城成功,便会回桃花岛,杨过击毙蒙哥后,则退隐古墓。此种情况下,侠者的行为是“为国为民”、“功成身退”,自然可以限定在民间监督者的角色。但在倚天的时代,侠者所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为国为民、保家卫国,更要考虑的是收复河山,是革命成功后如何建立新政权的问题。
《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和其作为教主的明教是反元革命的领袖。但张无忌本人却一直拒绝组建新政权,并且通过所谓“三大令、五小令”来阻止整个明教来组建新政权。张无忌将明教定位于江湖门派而非政治组织,并希望通过将明教与权力隔离,来保持队伍的纯洁性。但是,问题是如果革命的领导者不来组建新政权,那么该由谁来组建新政权?是要建立无政府社会,还是将革命的果实拱手送人?特别是还不知道该送给谁。这种“高风亮节”在明教高层中都不见得能形成统一意见,何况是浴血奋战的一线将领和底层教众。
如果情节设定是明教辅佐朱元璋夺取天下,而后功成身退,这一切的逻辑就圆满了。但这样在情节上就显得平淡和俗套,缺少冲突性和戏剧性。于是情节设定上朱元璋是明教的下属,而真实的历史是朱元璋是最后的成功者。而金庸武侠小说是不会篡改历史的。这就需要解决一个问题,革命的领导权是如何转移的?对此内容,小说中只有星星点点的提示,基本上没有进行表述,此为小说中缺失的又一个角。
作为武侠小说,对于侠义精神的表现是其主要内容。但侠是来源于底层民众,是民间正义秩序的维护者,侠者的生活空间只能是江湖。如果将侠者放在庙堂之上,就会造成角色的错位。庙堂之士的目标是居庙堂之高的“修齐治平”为民造福。侠者的目标是处江湖之远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如果让侠者来居于庙堂之高,那么侠者还是侠者吗?如何处理这一对矛盾也是需要在小说中予以解决的问题,这也是小说中由于未能充分阐述而缺失的一角。
《倚天屠龙记》的定位是武侠小说,不是历史小说,更不是政治小说。作者将侧重点放在江湖侠义上,还是完全符合小说的定位的。将历史注入武侠,是金庸自《书剑恩仇录》以来一直的创作方法,也是新派武侠小说的创建,只是作者这种希望能够将武侠小说与其他类型小说进行一些融合的尝试,在《倚天屠龙记》的创作上还没有完全圆满,尚没有圆满解决庙堂与江湖、政治斗争与江湖纷争之间的关系,导致作品在整体上略感失衡。金庸本人似乎对《倚天屠龙记》不是很满意,这体现在了其对作品的修订上,从连载版到修订版,从修订版到新修版,每一次修订都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三版几乎就是三个故事。此为后话,容后再表。
《倚天屠龙记》的另一主题,就是金庸在后记中所提到的“男人与男人之间的感情”。诸如张三丰与张翠山、武当七侠之间、张无忌与张翠山、张无忌与谢逊,明教诸首脑之间。也包括明教内部的权力和意气之争、武当内部的兄弟情谊、六大派之间的权力平衡等等。这方面的篇幅不小,描写的也颇为精彩,但其影响力显然不如张无忌的四女同舟。正如金庸在后记中所说,“真实人生中不是这样的。因为那时候我还不明白。”而少年时的我们,也同样不明白。只有在历尽千帆之后,才知道这就叫“人情世故”,这就叫“现实性”!
 楼主| 发表于 2024-1-26 15:57 | 显示全部楼层


修订版《倚天屠龙记》的“后记”里,金庸将“射雕”三部曲中的男主角的性格进行了对比。我们可以部分抄录如下:
“《倚天屠龙记》是‘射雕’三部曲的第三部。这三部书的男主角性格完全不同。郭靖诚朴质实,杨过深情狂放,张无忌的个性却比较复杂,也是比较软弱。他较少英雄气概,个性中固然颇有优点,缺点也很多,或许,和我们普通人更加相似些。杨过是绝对主动性的。郭靖在大关节上把持得很定,小事要黄蓉来推动一下。张无忌的一生却总是受到别人的影响,被环境所支配,无法解脱束缚。在爱情上,杨过对小龙女至死靡他,视社会规范如无物;郭靖在黄蓉与华筝公主之间摇摆,纯粹是出于道德价值,在爱情上绝不犹疑。张无忌却始终拖泥带水,对于周芷若、赵敏、殷离、小昭这四个姑娘,似乎他对赵敏爱得最深,最后对周芷若也这般说了,但在他内心深处,到底爱哪个姑娘更加多些?恐怕他自己也不知道。作者也不知道,既然他的个性已写成了这样子,一切发展全得凭他的性格而定,作者也无法干预了。”
前文我们已经分析过,金庸在这一段文字中,实际上表达的是一种遗憾的情绪。“既然他的个性已写成了这样子”的话外音,就是张无忌原本设定的个性不是这个样子的。也不是作者想要塑造成的样子。
在连载版中,少年张无忌的性格是聪明、机敏、捣蛋且腹黑口毒,并且有和黄蓉母亲一样的过目不忘的本事。胡青牛的医书,看上一遍便能背诵出来。而且特别擅长骂人,在蝴蝶谷中因胡青牛不肯医治常遇春,于是破口大骂,直骂得“花样翻新,骂到后来,胡青牛和常遇春听着,觉得实是生平闻所未闻之奇。”可以说,少年无忌的性格如同是杨过与韦小宝合体。
在蝴蝶谷、西行路上、在昆仑派,甚至在朱武连环庄,张无忌的性格表现了善良、宽容,但并没有体现出犹豫、无主见的情况。勇救五行旗和光明顶独战六大派更是体现了其性格中的“仁”与“勇”。
在接掌明教后,张无忌与群雄约法三章。此三章对于分崩离析、遭受重创的明教来说,提出了明确的整改方向与发展策略。我们来看一下这约法三章:
“本教给人目为邪魔外道,虽说是教外之人不明本教真相。但本教教众人数多了,难免良莠不齐,亦有不肖之徒行为放纵,残害无辜。这第一件事,是自今而后,从本人以下,人人须得严守教规,为善去恶、行侠仗义。 本教兄弟之间,务须亲爱互助,有如手足,切戒自相争斗。”向周颠看了一眼,说道:“吵嘴相骂则可,动手万万不行。 本人请冷谦冷先生担任刑堂执法,凡违犯教规,和本教兄弟斗殴砍杀,一律处以重刑,即令是本人的外公、舅父等尊长,亦无例外。”
“第二件事说来比较为难。 本教和中原各大门派结怨已深,双方门人弟子、亲戚好友,都是互有杀伤。此后咱们既往不咎,前愆尽释,不再去和各门派寻仇。”
“这第三件事,乃是依据阳前教主的遗命而来阳前教主遗书中说道:由觅回圣火令之人接任第三十四代教主之位,他逝世后,教主之位由金毛狮王谢法王暂摄。咱们即当前赴海外,迎归谢法王,由他摄行教主,然后设法寻觅圣火令。那时小子退位让贤,各位不得再有异议。”
这里第一条,加强组织的纪律性建设;第二条,开展统一战线,团结可以团结的人;第三条,明确领导者的权力传承和产生方式,避免重蹈群龙无首分裂局面。而这三条,也并非张无忌的心血来潮,依靠本能提出的,而是“这三件大事,张无忌于这十几日中一直在心头盘旋思索,此时听得众人尽皆遵依,甚是欢喜”。再看张无忌后续对明教行止的安排,
“请杨左使率领天地风雷四门,留镇光明顶,重建总坛。金木水火土五旗分赴各地,招集本教分散了的人众,传谕咱们适才约定的三件事。请外公和舅父率领天鹰旗,探听是否尚有敌人意欲跟本教为难,再寻访光明右使和紫衫龙王两位的下落。韦蝠王请分别前往六大派掌门人居处,说明本教止战修好之意,就算不能化敌为友,也当止息干戈。这件事甚不易办,但韦蝠王大才,定能克建殊功。至于赴海外迎接谢法王之事,则由本人和五散人同去。”
这里连载版与修订版有一处不同。我们熟悉的修订版中,这番安排是张无忌与杨逍等人商议后的决定,而连载版中则是张无忌独自安排的。我们来看一下这几件事情。第一,重建总坛,召集各地教众,整合现有武装力量;第二,与六大派止战修好,消除对抗;第三,迎接谢逊。这第三点多说两句。张无忌初登教主大位,明教之中群雄桀骜不驯,山头林立,张无忌虽有大功于明教,但毕竟年轻识浅,缺乏根基,如何能够令行禁止。一个办法是要尽快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要有自己完全信任的人。而目前明教之中,白眉鹰王是自己外公,是自己人。但目前由于天鹰教的多年独立发展,回归明教后,无疑是教内最大势力,如果完全依靠白眉鹰王,则难免使得鹰王一系一家独大,甚至将教主架空都有可能。这就需要有一方属于自己的势力对鹰王进行制衡。金毛狮王显然是最合适的人选,即是自己的义父,又是护教法王、又是前教主选定的代教主。足可与鹰王进行平衡。所以迎归金毛狮王确为“本教眼前第一大事”。
由此可见这时期的张无忌完全具备政治能力的,的确如明教众人所认为的是一位“智勇双全、仁义豪侠的教主”。那么这种情况是什么时候发生的变化呢?依我看来,首先是发生在武当山上夺药失败,导致俞岱岩与殷梨亭中毒之后,这时候张教主开始没有主意了。这之前的绿柳庄抢夺解药,与赵敏地牢交锋,张无忌并未落下风。其后的少林寺问罪,从佛像刻字上快速反应到武当山有难,立即驰援武当。武当山上挫败赵敏手下高手,均是行事果断。这之后的万安寺救人则开始婆婆妈妈了。灵蛇岛之后则变得彻底没有主意了,这时期的情节中,张无忌遇事总是“这该怎么办?”或者“敏妹,该怎么办?”
这时的张无忌才变成了我们所熟悉的宽厚、仁慈、随和、被动、左右摇摆,缺乏政治才能也没有政治野心。
如果按照原本张无忌的设定来推论,原本的情节很有可能是由张无忌率领明教大杀四方,联合六大派共同抗元,与朱元璋联合灭陈友谅、周芷若与丐帮的组合(周芷若选了陈友谅作为武穆遗书的继承者),而后北伐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大明建立后,放弃皇位,功成身退。而朱元璋,则可能是从丐帮中夺回了圣火令,于是按照约法三章,获得明教的领导权及反元义军的领导权,并最终由其坐了江山。
我们知道,《倚天屠龙记》具有明显的痕迹显示,其构思曾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与当时社会环境有关,源于五月人潮事件《明报》的立场导致的左派对《明报》的围攻。舆论环境不大可能容忍明教与张无忌在《明报》上大杀四方。明教与明报一样,采取了中间路线,这样一来,原本张无忌进取的性格便与小说主旨与情节走向产生矛盾。所能采取的方式,必然是调整张无忌个人的性格,降低其政治上的诉求,消减其政治才能与进取型性格和权力欲,变得被动和缺乏决断,变得人畜无害!
按照元末历史走向,最终是朱元璋建立明朝而不是张无忌或者明教。金庸小说是不会篡改历史的。张无忌与明教是注定失败的命运,要么是明教失败、要么是张无忌个人失败。明教失败则要涉及到中间路线是否正确的问题,如果中间路线不正确,那正确的是“左派”还是“右派”?而张无忌个人性格原因造成的革命失败,则可以完美避开路线问题。于是张无忌的性格便需要软弱,轻信、好好先生。
按照历史事实,明教的命运是失败的,但作为武侠小说来说,金庸并没有打算将《倚天屠龙记》写成《水浒传》那样的明褒实贬,通过宋江来表达“投降主义”的行不通!张无忌还需要保持能够让人喜欢的主角形象。因此善良、宽容、诚实与仁慈等诸多优良品质则不能少。
张无忌的性格正是在这诸多条件的共同加持下,被写成了现在这个完全与政治人物绝缘的样子。正如作者在后记中所说,“像张无忌这样的人,任他武功再高,终究是不能做政治上的大领袖。当然,他自己根本不想做,就算勉强做了,最后也必定失败。中国三千年的政治史,早就将结论明确地摆在那里。中国成功的政治领袖,第一个条件是“忍”,包括克制自己之忍,以及对付政敌的残忍。第二个条件是“决断明快”。第三个是极强的权力欲。张无忌半个条件也没有。“在这里,金庸对张无忌的性格概括为较少英雄气概,和我们普通人更加相似,但缺少英雄气概的人物并不是不成功,相反正是由于张无忌的缺少英雄气概,与普通人相似的特点,反而使得这个人物有了独特的魅力。
做为武侠小说主角的大侠,应该具有武功高强、人品高尚,性格坚毅等等过人之处。但张无忌偏偏是一个我们普通人都觉得太过平常的人物。他会犯我们普通人犯的错误,会向普通人一样幼稚;会像普通人一样不知所措,更像普通人一样容易上当受骗,可以说,张无忌就是一个具有侠义精神的普通人。正如金庸在《倚天屠龙记》后记中所说的,“张无忌不是好领袖,但可以做我们的好朋友。”
这样一个普通人大侠形象的塑造,增强了小说整体的现实性,为侠客形象提供了一个新的性格模式,显示了金庸武侠小说创作的发展。虽然金庸本人似乎对“现实性”有些无奈。
陈墨先生在《不识张郎是张郎》一文中认为,金庸在塑造张无忌这个人物的时候,没有注意主人公张无忌生命意识和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人物思想的升华。这种生命意识也是明教的教义主旨,张无忌作为明教教主对明教教义缺少理解和感悟。进而没有把生命意识和人文关怀提升为《倚天屠龙记》的叙事主题。从而使得人物形象的审美和小说的文学艺术价值都受到了明显的影响。
对陈墨先生这种观点,我的感觉是歪楼了吧!张无忌已经是武学大师、江湖大侠、教会首领、义军首领,如果再加上一个精神导师的角色,身份未免太多了一些,而且也不利于普通人大侠角色的塑造。陈先生的观点固然有其道理,但不可能在一部作品中表达所有思想,精神导师这个功能,在武侠小说中还是不要出场的好。
《倚天屠龙记》的真正主角应该是明教,明教更为集中体现了“正邪之辨”的全书主旨。小说中最先出现的是明教的分支天鹰教,在正派人物眼中,甚至在殷素素自己眼中,都是典型的邪派角色。在张无忌蝶谷求医后,对魔教人物的深入了解后,体现了邪教人物身上的正派风骨。围攻光明顶后,明教不仅与正派达成和解,成为武林盟主,更是承担起驱除鞑虏、再造家国的使命。可以说在明教身上集中体现了正邪之辨、积极中立政策、宽恕的精神等全书主旨。
在体现全书“倚天”(江湖)与屠龙(江山)两大主题上,明教被塑造成二者的统一体。明教即是武林中的江湖门派,同时也是领导反元起义的政治组织。
在江湖门派上,明教体现的是一种机变灵活、不拘泥、不教条、懂得变通、适情适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反观中原的“名门正派”表现为自居正统、拘束、虚伪、僵化。从谢逊与张翠山临别之际的嘱托,就可以看出这种差别。
谢逊道:“你心地仁厚,原该福泽无尽,但于是非善恶之际太过固执,你一切小心。无忌胸襟宽广,看来日后行事处世,比你圆通随和得多。五妹虽是女子,却不会吃人的亏。我所担心的,反倒是你。”
特别是峨嵋派的灭绝师太,恐怕是武侠人物中最为让人厌恶的人物了。她以正义的名义,站在正义的制高点来行不义之事,一如《老残游记》中的“清官害人”,尤为让人不齿。
在政治团体上,明教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结束分裂。在张无忌约法三章的纲领下,确立了加强组织纪律、明确领导权产生方式的内部建设和和解、合作的对外策略。在蝴蝶谷大会上又确立了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的路线。至此,加强组织建设、开展武装斗争和建立统一战线三大政策具全,夺取革命胜利的基础已经完全具备。
但遗憾的是,明教虽然明确了夺取革命胜利的政治纲领,却完全没有建设新政权的政治纲领。按照修订版的情节,虽然明教高层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但张无忌个人并无称孤道寡的野心,所以这个问题便一直搁置。到小说结尾,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这种缺乏革命纲领的弊端便凸显出来。朱元璋这类军事将领已经拥有了强大的政治、军事实力,在权力真空的状态下,必然会生出对最高权力的觊觎。修订版是以张无忌的退出作为结束。至于后续明教如何解决建设新政权,如何协调总部与各地方军政势力的组织机构和权力分配,甚至朱元璋如何脱离明教控制等等,都交由读者自行思考吧。
修订本中的对明教政治团体的设置,虽不完满,但基本可以自洽,说不上有太大的问题,朱元璋诱骗张无忌辞职的手段,虽说较幼稚且漏洞较多,但可行性并非没有。但在新修版中,金庸为明教增加“三大令、五小令”,其中第一令,被张无忌用以作为明教的最高政治纲领。
我们看一下这第一大令的内容:
“第一令:不得为官作君。吾教自教主以至初入教弟子,皆以普救世人为念,决不图谋私利。是以不得投考科举,不得应朝廷征聘任用,不得为将帅丞相,不得作任何大小官吏,更不得自立为君主,据地称帝。于反抗外族君皇之时,可暂以‘王侯’、‘将军’等为名,以资号召。一旦克成大业,凡我教主以至任何教众,均须退为平民,僻处草野,兢兢业业,专注于救民、渡世、行善去恶,不得受朝廷荣衔、爵位、封赠,不得受朝廷土地、金银赐与。唯草野之人,方可为民抗官、杀官护民;一旦为官为君,即置草民于度外矣。”
通过此条可以看出,作者的想法是将明教作为永不执政的在野党,或者民间监督机构(这倒与新闻机构的功能相似)。
王二指先生对此评价道:“看到新三版增写的三大令五小令,就可推知明教这个团体是「毫无理想的暴民组织」,他们想要搞革命,却没有自己的政治蓝图,也禁止教众的政权欲望。
所谓政治,并不是「皇宫所有权争夺战」,因为政治不是只有政权,还包括内政、经济、财政、教育、文化、外交、战争……等等的规划与发展。明教自己没有理想,却是永远的「反对党」,他们站在民间审度执政团体,一但不合己意,一群教徒暴民马上集合,杀官烧衙,呼啸而来,又呼啸而走,至于怎么执政才理想,他们没有执政经验,因此也不知道,只能凭自己的喜恶来决定是不是要发动暴民来颠覆政府。”
明教要做反对党,原本也不无不可。但当时的革命形势是明教是反元革命的领袖,而且革命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明教起义军的军事将领和底层教众数十年抛头颅洒热血,辛苦获取的革命果实,按照明教这三大令、五小令,必须要拱手送与他人。这种结果对于底层教众如何能够接受,最终结果只能是底层教众抱怨总坛的瞎指挥、不深入群众、不了解群众需求。必将造成总坛与底层将领和教众的分裂。
即便明教上下全部高风亮节,严格遵守教令,都主动不享受革命成果。那当务之急也应该是确立推翻蒙元政权后新政府的产生方式和组织原则。此点修订版和新修版都没有涉及,彷佛这就不是一个事儿!根本没必要讨论。只有读者看的这个着急。你自己不当皇帝,你要么直接指定一个人来做,要么确立一个新皇帝的产生原则,让大家竞争上岗,最不济就放任自流,让大家各凭本事自然淘汰也可以。像现在这么拖着,自己不做,还用教规来约束其他人,也不让人别人做,是不是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啊?是自己对皇位还有想法?还是在帮老婆家的忙?还是帮大元皇帝的忙?
如果只看到这里,那么就是感觉明白什么叫“过犹不及”。如修订版对于新政权的问题只是点到即止,虽觉有所欠缺,但述而不作,也不会有问题。新修版这三大令、五小令,则属于充分暴露缺点。无论情节合理性与作品艺术性上都大打折扣。
到《倚天屠龙记》第三十六回,朱元璋率军逼宫的情节,明教高层上已经明显看出朱元璋的野心,但最终大家达成的共识是“如以明教为重,江山为轻,不免是心怀自私,非大英雄、大豪杰的仁侠心怀”。用颇有见识的彭莹玉的话就是:“不论是谁,只要他能率领天下豪杰,驱赶胡虏,我彭和尚都服他的。他要做明教教主、要做皇帝,彭和尚都拥了他!”张无忌进而总结道:“朱元璋如想做教主,只要他能赶走蒙元,还我大汉江山,我就让他做!”
韩林儿被朱元璋派人溺死,朱元璋用常遇春手下将领廖永忠做替罪羊处死。张无忌召集杨逍等明教全部高层开会。最后得出的结论竟是,明教脱离朱元璋。明教总坛不干涉朱元璋等人,朱元璋可以打天下,但不能争夺明教教主之位,不能由他们来指挥明教。这意思就是明教要放弃反元革命的领导权了!
看过此段,我是一阵头皮发麻,因为这让我感觉这与近代史上大革命后期,陈独秀等人对于蒋介石叛变革命行为的态度何其相似。而吴晗做《朱元璋传》,正是以朱元璋来映射蒋介石。对于此段我也没有看出明褒实贬的写法,至此,我已无法妄自揣测,由读者自行理解吧。

《倚天屠龙记》中令读者津津乐道的另一方面,还在于张无忌的四女同舟。小说中张无忌在赵敏、周芷若、殷离、小昭四女之间徘徊不定,这其实体现了一种真实的人性。张无忌与四女各有际遇,各有各的感情,在其心中都是值得珍视的感情,以张无忌良善的性格,他不希望、也不会、也不懂去伤害他人,也不希望别人因为他受到伤害。他想维持住每一份令他感动、值得珍视的感情。但对感情的冲突却无能为力,割舍不下。
但这种徘徊并不是说张无忌不知道自己最爱的是谁。张无忌珍视每一段感情,却并不是将每段感情都当作爱情。小说中已经明确,张无忌对周芷若说过:“芷若,我对你一向敬重,对殷家表妹心生感激,对小昭是意存怜惜,但对赵姑娘却是……却是铭心刻骨的相爱。”这说明在无忌心中,已经有明确的选择和结论。不过,作者在后记中却又表示“但在他内心深处,到底爱哪一个姑娘更加多些?恐怕他自己也不知道。是不是真是这样,作者也不知道”,这实际上又将这个问题模糊了。那么作者也不知道的是什么呢?
赵、周、殷、韩四女虽说是四个人,但却是可以合并一下的,赵敏与殷离是属于同一类型,周芷若与小昭也属于同一类型。赵、殷属于妖女类型,亦即叛逆型;周、韩则属于淑女型,亦即传统型。这么一分类,是不是就异常熟悉了。古今中外的文学形象中所在多有,在《红楼梦》中是宝钗与黛玉;在《安娜卡列宁娜》中是基蒂和安娜;在《纯真年代》中是梅与埃伦;在张爱玲笔下则是《红玫瑰与白玫瑰》……
以我们最为熟悉的《红楼梦》来说,周芷若对应宝钗、赵敏对应黛玉、小昭对应袭人、殷离对应晴雯。
少年时期读《倚天》,对周芷若最为意难平。我们最早对于周芷若的印象都是来自于修订版。在这一版中,周芷若在前期是一个美丽大方,温婉贤淑的角色。这样的角色不一定会让人喜爱,但却很是让人向往和怜惜。从幼年时期的汉水舟中为重伤的小无忌喂饭开始,便让人心中充满了温暖。再相遇时,已是婷婷玉立,人美心善。在得知无忌真实身份后的惊喜,以及之后一路上两人无言的交流,都让人感到一丝丝的,从心底飘出的若有若无、若明若暗的情愫。这美好的一切在后续情节中居然进行了大反转,曾经的善良温婉变成了阴险狠辣,这样的转变无疑是对美好向往的一瓢冷水。
在连载版中,周芷若实际上并无多少可爱之处。连载版中,峨嵋派抓获张无忌与蛛儿赴光明顶的路上,无忌并未将自己的身份告知周芷若,周芷若也一直不知道张无忌是自己童年的小伙伴。所以也没有一路上的情感培养。光明顶之战后两人缺少交集,实在不能说二人有多少的情感基础。灭绝师太逼迫周芷若的誓言,对周芷若也不见得有什么太大的情感上的压力。真正的压力恐怕是在于对使用色诱手段上的压力和任务艰巨性的压力。其后周芷若的行为,也没有表现出对张无忌真正的感情上的投入,反倒明显地体现出其虚荣心和功利性。她幻想自己当皇后娘娘,假称受辱怀孕向张无忌逼婚或者逼张无忌主动离开,特别是张无忌与周芷若谈到日后理想生活的时候,我们看一下此段描述
无忌叹了口气,觉得她所言确甚有理,伸臂轻搂住她柔软的身子,低声道:“芷若,我只觉世事烦恼不尽,即如亲如义父,也令我起了疑心,我只盼驱走鞑子的大事一了,你我隐居深山,共享清福,再也不理这尘世之事了。”周芷若道;“你是明教的教主,倘若天如人愿,真能逐走了胡虏,那时天下大事。都在你明教掌握之中,如何能容你去享清福?”张无忌道:“我才干不足以胜任教主,更不想当教主。要是明教掌握重权,这一教之主,更非由一位英明智哲之士来担当不可。”周芷若道:“你年纪尚轻,目下才干不足,难道不会学么?再说,我是峨嵋一派的掌门,肩头担子甚重。师父将这掌门人的铁环授我之时,命我务当光大本门,就算你能隐居山林,我却没这般福气呢。”
这已经完全是薛宝钗的口吻了,一句“难道不会学么?”让人烦恶顿生!连载版中的周芷若对于权力的渴望、对于名位的向往,对于张无忌的地位与权势的依附和利用都表现的甚为明显,这样的周芷若很难让人认可其对张无忌是否有真的感情存在。在修订版中,金庸明显调整了周芷若的人设,强调了其原本的良善的本性,加强了其与张无忌的感情交流,强化了灭绝师太对其的逼迫,将周芷若塑造成在灭绝师太难违的命令与自身感情的交逼下,以及内心强烈冲突的影响下才一步步黑化,变得罪孽深重。所以她的转变是值得同情、值得怜悯的。新修改中进一步弱化了周芷若在政治上的做皇后的企图,改为一力光大峨嵋。对张无忌的感情似乎较修订版更看开了一些,在大都小酒馆发现张无忌私会赵敏后,不是一哭二闹三上吊了。而是直接一走了之,带着峨嵋派去找兵书秘籍去了。后来张无忌找到峨嵋派上门道歉,周芷若对两人感情纠葛似乎已经不大上心,反倒借机向张无忌讨教武学问题。俨然一幅看透一切的样子。不管三版怎么调整,周芷若对待感情的基本态度是没有变的,她一直是采用功利性和现实性的原则来处理感情问题的。这样的感情态度与薛宝钗是一致的,作为一个现实人物是真实的,是理智的,是值得肯定的,但作为一个文学人物,一个武侠人物却是不让人喜欢的。
小昭在我第一次看倚天的时候,并没有太深的印象,开始的时候就是一个小透明,虽然后来身份揭穿,也没有感觉有什么特别。直至在后记中,金庸说他最喜欢的是小昭,这才诧异了一下。后来看金庸小说的评论,倚天中其他角色都有人长篇大论,唯独对于作者声明最喜欢的这个小丫头,评价都是上上,但评论却都只是三言两语。直到看过金庸的传记,方才明悟,金庸最终还是找到了他的小昭。
殷离其实是四女中最让人感到温暖的一个,在张无忌最为孤单困苦的时候二人相遇,经历了超越身份、地位、容貌、武功的一切羁绊的,单纯的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怀与互相扶持、互相安慰。殷离的“不识张郎是张郎”,表面看来,是一个情感版的刻舟求剑,但实际上,殷离很清楚自己的感情,也很清楚自己对“张无忌”的感情和对“曾阿牛”的感情是两种不同的感情,即便“张无忌”与“曾阿牛”变成了一个人,仍然是两种不同的感情。她自己很清楚她无法将这两种感情混合在一起,所以她选择了果断离开“曾阿牛”,而继续寻找她的“张无忌”。所以,表面看来是殷离“不识张郎是张郎”,实际上殷离却是对感情最为清醒的一个人,只是这种清醒有时并不是一种幸运。
真正“不识张郎是张郎”的人,其实是赵敏。在我最初读《倚天》的时候,对于赵敏并无好感,她表现的太为强势,太过自我中心,对于喜欢的东西,不属于自己的就去抢,对于喜欢的人,不属于自己的,依然会去抢。这倒是很符合当时蒙古人的草原民族特征。很多人喜欢赵敏,是因为赵敏敢爱敢恨为张无忌抛家舍业、受尽委屈。事实上对于赵敏为张无忌抛家弃国,动机和行为上都有些勉强,说服力稍显不足。但我们看到赵敏最初对张无忌动情,是由于绿柳庄地牢之中,张无忌采用强硬手段逼迫她打开牢门。这情景与小张无忌狠狠咬殷离的手臂实是异曲同工。此时郡主娘娘喜欢的恐怕也是那个“狠心短命的小鬼” 吧!是哪个行事果断、有勇有谋的明教教主吧!后来赵敏与张无忌颇多共同经历,也看清楚了这个男人是个既优柔寡断,又无统帅才能的平凡的好人。以赵敏的才能和心智,能够接受最初印象与实际情况的不一致,并可以将二者进行融合接受,不至于像殷离一样造成割裂。但是在抛弃了政治前途的赵敏和卸任了明教教主的张无忌一起的婚后生活,在经历了相看两不厌的阶段后,会不会也发出“我当初怎么就看上你”的灵魂拷问呢?
所以新修版中周芷若会说:“你们尽管做夫妻、生娃娃,过得十年八年,你心里就只会想着我,就只不舍得我,这就够了。”金庸在新修版的后记中说“这种感情,小弟弟、小妹妹们是不懂的。所以我不主张十三四岁的小妹妹们写小说。”
从张无忌的角度来说,朱砂痣与白月光终究会成为蚊子血与饭粘子。还是让我们来看《红玫瑰与白玫瑰》的原文的表述吧。
“振保的生命里有两个女人,他说一个是他的白玫瑰,一个是他的红玫瑰。一个是圣洁的妻,一个是热烈的情妇。 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这也许就是金庸所说的 “但在他内心深处,到底爱哪一个姑娘更加多些?恐怕他自已也不知道。是不是真是这样,作者也不知道”的意义吧。
金庸在后记中说道:“周芷若和赵敏却都有政治才能,因此两个姑娘虽然美丽,却不可爱。……所以这部书中的爱情故事是不大美丽的,虽然,现实性可能更加强些。”
修订版的结尾中,周芷若并未说出她要求张无忌做的一件事是什么。在结局上留下了一个空白。近三十年后,金庸在新修版中补上了这一留了多年的疑问。
周芷若缓缓地道:“一报还一报!那日在濠州,赵敏不让你跟我成亲。此后你到蒙古,尽管你日日夜夜都和赵敏在一起,却不能拜堂成亲。”
看到这个要求谜底的揭穿,对于我的感觉就是“还能再现实一点吗!”距离我第一次看《倚天》,虽然没有三十年,也有二十年了。如果当年看到这个答案,的确不会有什么感触,因为那时我就是金庸所说的“小弟弟、小妹妹们”。但现在不一样了,我也是看过金庸的传记,看过很多金庸的轶事、访谈、采访文章,我自然会想到查良镛与朱玫离婚时的条件……。
2006年金庸在香港明河社接受记者专访,报导中提到「周芷若要求张无忌与赵敏『可生娃儿,但不得成婚』这一段,金庸自认掌握女性微妙心态,频问记者:『女生会这么想,对不对?』」
 楼主| 发表于 2024-1-26 15:58 | 显示全部楼层


《倚天屠龙记》在明报上共连载了789期,原为四字回目,如前2回为〈花落花开〉、〈屠龙宝刀〉;末2回为〈共举义旗〉、〈是耶非耶〉。《倚天》连载版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分为正集与续集。1962年12月31日第544期结束于灵蛇岛剧情之前。此期的末尾,登出一份说明,意思是《倚天屠龙记》正集至此结束。明日起接载续集。究竟因何原因,出于何种想法分的这个“正集和续集”不得而知。
《倚天屠龙记》同步出版的旧版单行本依然是授权邝拾记报局出版,共28册。明河版出版修订本出版日期为1976年12月,不过第四册的出版日期是1977年3月。修订本回目修订为40回,每回改为七言一句,合为40句的七言古诗,“天涯思君不可忘,武当山顶松柏长。宝刀百生玄光,字作丧乱意彷徨……”为句句押韵的“柏梁台体”古诗。新修版修订完成在2003年7月。
金庸在《倚天屠龙记》新修版后记中说:“《倚天屠龙记》一书,因为结构复杂,情节纷繁,漏洞和缺点也多,因之第三次修改中大动手术。”其实,大动手术的不仅是第三次修改(新修版),在第二次修改中(修订版)同样是“大动手术”。王怡仁先生对倚天三版修订情况评述道:
“《射鵰》与《神鵰》的版本修订,大体而言,一版修订为二版,修改的比重较偏重前半段,这是因为金庸在修订故事之际,对于一版的报纸连载,或许走笔至下半段时,才发现故事的始末在逻辑扣接上稍欠周密,因而以后半段较周延的故事,倒推回来修订上半段的初作。
而新三版修改二版的故事,则较偏重后半段,因为经过二版的修订,小说的「缘起」是周延了,但对于故事的走向与结局,金庸随着年纪增长,又有了不同的想法,因此新三版修订的比重侧重在下半段。
而《倚天》一书的版本价值更胜《射鵰》与《神鵰》,原因就在,金庸在修改一版《倚天》时,不只前半段的故事缘起他不满意,后半段的故事发展也不得他欢心,因此一路改下来,从第一回到第四十回,屡见二版对一版大修之处。当然,新三版对二版的故事走向,金庸还是觉得不够完美,因此新三版又大加奋笔,更动一番。”
我们首先来看修订版对连载版的修改吧!
1、删除了一些对何足道的描述。前文也说过,连载版中费了很大心思塑造的何足道这个人物,后来完全没用了。所以在修订的时候,就将这些不起作用的描述也进行了清理。
2、删除了对双雕后武林格局的描述。这个前文也已经说过,可能也是因为何足道与昆仑派后续都没有发展了,因此清理掉前期没有的伏笔。
3、连载版中的白眉教更名为天鹰教。不管是白眉教还是天鹰教,这个名称都是由“白眉鹰王”殷天正的绰号来的。以鹰做图腾并作为教名,的确比“白眉毛”要好一些!不过对于民间教派,弄个奇奇怪怪的名字出来也不奇怪。
4、删除了殷素素随龙门镖局众人混入武当山的情节。连载版中,殷素素在暗中跟随龙门镖局护送俞岱岩上武当山,在龙门镖局被骗失镖后,曾混在龙门镖局众人中一同上了武当山探听情况,并受到张三丰以下主人接待。而且宋远桥还看出来她是女儿身,但却不动声色。这一情节有些不合常理,修订版中删除了。
5、谢逊盗墓得《广陵散》的情节删除了。连载版中,谢逊将张翠山与殷素素请上船后,为了表现谢逊的文武全才,谢逊为二人抚琴一首,所奏曲目为《广陵散》。谢逊自称不服稽康临刑时所说「广陵散从此绝矣」这句话,因而连掘西汉、东汉二十九座皇帝、大臣之墓,终于在蔡邕墓中,找到〈广陵散〉曲谱。
这段情节,我们更为熟悉的是在《笑傲江湖》的曲洋身上。这里可以看到最早这个段子是用在谢逊身上的。既然已经重复了,蔡邕墓也不能被盗两回,修订的时候,自然要将此段删除。
6、删除了玉面火猴。连载版中,冰火岛上有一个神奇生物,名叫玉面火猴,可生裂熊脑为食。张翠山夫妇刚到冰火岛时,玉面火猴帮他们杀熊、娶火种,后来成为张无忌的玩伴。张翠山一行回归中土时,玉面火猴也一道同行,但因水土不服又自己回冰火岛陪伴谢逊,后来在金花婆婆接谢逊回中土时,见火猴聪明,担心自己算计谢逊造成麻烦,就用带毒的桃子把它毒死了。删除这种神奇动物,之前也说过,是修订版修改的一个基本原则,降低作品的神话性。相同的还有张无忌在昆仑山翠谷中服食血蛙,也删掉了。
7、冰火岛上小张无忌的性格被替换了。连载版中小无忌的性格聪明、机警且思路清晰。在谢逊讲述空见故事时,谢逊说道以七伤拳自杀、逼空见来救、再击伤空见以逼出成崑之时,张无忌大叫「妙计」;这段在修订版中移到了殷素素身上。在返回中土前,谢逊对小无忌的评价是:“无忌已学得我一身武功,人又聪明,他日成就,当在你我之上”。
后续相同的情节还有张无忌与常遇春在去蝴蝶谷途中遇到正派围攻彭莹玉,常遇春不顾自己受伤要出手相救,张无忌骗常遇春点了自己的穴道,阻止了常遇春的冲动行动;蝴蝶谷中,张无忌因胡青牛不给常遇春治伤,张无忌破口大骂,骂的花样翻新,让胡青牛与常遇春目瞪口呆;张无忌为气胡青牛,看胡青牛的医术过目不忘背出来,说是张三丰早年写的,等等,相似的情节很多,只是后来情节的发展,长大后的张无忌变成了宽厚善良。这用错了的伏笔,便需要调整,删除了!
8、删除了张无忌会降龙十八掌的桥段。连载版中,张无忌自谢逊处学到了「亢龙有悔」、「神龙摆尾」及「潜龙勿用」三招,并曾以「降龙十八掌」击败巫山帮贺老三,其后又在西域击伤卫璧。就张无忌用降龙十八掌干的这几件事儿,牛刀杀鸡还杀了个半吊子,明摆着是在给洪七公跌份儿。修订版修改为武当派入门的武当长拳,足够了!
9、少林、武当交换武功的情节完全删除。这段大篇幅的删除改写,修订版与连载版完全不同。连载版的情节需要从太极拳说起,修订版太极拳是张三丰在赵敏率众袭击武当山的那次闭关中悟出的。连载版则是在张翠山返回中土百岁寿诞的那次闭关中创制的。武当与少林交换九阳功,武当这边是用的《武当九阳功》和《太极十三式》。修订版中少林是拒绝了的,但连载版少林是同意的。由于少林九阳功的传人是空见,空见的九阳功只传给了关门弟子园真。所以这时少林寺只有园真会少林九阳功。只能由园真来教张无忌,园真神神叨叨的一番操作,功是传了,还顺带帮无忌打通奇经八脉,使寒毒游走全身,却不知道神神叨叨这一套是什么目的。陈友谅在连载版中是空智的弟子,负责检验张三丰给的武学秘笈,然后他就玩了一套冯衡骗老顽童《九阴真经》的把戏。张无忌练了少林九阳功,但是由于园真的使坏,伤势反而更加严重。连载版中这一大段的情节,在修订版中,修改成张三丰带无忌去了趟少林寺,碰了个钉子,然后就回去了。其他的全部删除了。
10、周芷若身份的改变。连载版中,周芷若的出身本是明教周子旺之女。但以灭绝师太仇恨明教的态度,不大可能允许周子旺的后人成为峨嵋弟子,并且还传其衣钵,成为峨嵋掌门。所以,新版将周芷若改为船家贫女。
11、灭绝师太情史被删除,连载版中,灭绝师太有两次情史。灭绝师太年轻时是武林中出名的美女,与「金瓜锤」方评是情侣,后来女方出家,男方自断一臂。连载版中,方评成为了灭绝师太俗家兄长,死于谢逊之手。出家后的灭绝师太又与师兄孤鸿尊者谈起恋爱,后来孤鸿尊者去世,灭绝才正式削发为尼。新版中将灭绝情史全部删去。遗留的痕迹即是灭绝对杨逍气死孤鸿子的反应似乎有些大了!
12、光明顶之战连载版与修订版差别不大,只有一些细节修改,修改比较大的在于鲜于通。修订版是被苗女下的金蚕蛊,连载版是王难姑由于对鲜于通的始乱终弃气不过,下的金蚕蛊。另外就是周芷若在张无忌对战正反两仪剑阵时,见张无忌落于下风,曾直接下场,叫道:「昆仑、华山的四位前辈,你们既然拾夺不下这小子,让我们峨嵋派来试试」,修订版刪掉了这一描寫。另外就是小昭在张无忌被倚天剑刺伤后伤心救护的一些情节也删掉了。
13、小门小派攻击光明顶的情节有变动。连载版中,六大派退下光明顶后,明教伤亡惨重,这时有海沙帮等小门派进攻光明顶,为首的是拿着倚天剑的番僧,张无忌不得已接掌明教教主,率众躲入密道之中。修养好以后,率众杀出密道,张无忌与持倚天剑的番僧交手,却被番僧逃走。而其他丐帮、巫山帮等小帮派的人则是宁肯自杀也不敢投降,因为家人全部被人控制。这就说明这次袭击显然是有幕后操纵者的。我们现在看可以知道,拿到倚天剑的是朝廷绍敏郡主手下的武林人士。这次袭击显然是朝廷力量在背后组织的一场有计划的袭击。修订版删除了这个设定,将这次袭击改成了单纯的小门派的趁火打劫。
14、赵敏在连载版中名字是叫“赵明”。修订版时改为赵敏,对于主角名字进行变更,应该是不大常见的情况。可能是由于书中又是明教、又是明朝。“明”字有些太多了,有些犯重。另外,殷梨亭的名字在连载版中叫殷利亨,阳顶天在连载版中叫杨破天。
15、连载版中,赵明一行人攻打少林寺,「先诛少林,再灭武当,唯我明教,武林称王」等十六字是将达摩院的达摩祖师石像颜面削平,在达摩祖师没有五官的脸上刻上的。修订版中,改成刻在罗汉堂十六尊金身罗汉的背后。
16、驰援武当的情节上,连载版中,张无忌与韦一笑在驰援武当的路上遇到的拦截,都是丐帮的叫花子,说明丐帮是与元朝朝廷有关系的。连载版上都改为了黑衣汉子。连载版中的“阿三”是有身份的,名字叫“八臂神魔”宇文策,也曾经是江湖上的狠角色。在修订版中变成了无名的人物。
17、金花婆婆的身份有所调整。连载版中,金花婆婆称呼谢逊为“谢贤弟”,也以「紫衫老姊」自稱,可见見明教「紫白金青」四法王原本就是按年齡排序的,修订版中金花婆婆對謝遜的稱呼改為「謝三哥」,自稱也改作是「紫衫妹子」。连载版中,紫衫龍王是因爭教主之位和眾兄弟不合才離開明教的,修订版改为因婚姻之事和眾兄弟不合。
18、删除了周芷若怀孕的情节。连载版中,周芷若欺骗张无忌,说宋青书曾非礼她,她怀了身孕,因此不配与张无忌成婚。张无忌查了查,却没发现怀孕的迹象,以为自己不懂妇科,但因此决定不等驱除鞑子,马上与周芷若成婚。这一雷人情节在修订版中删除了。
19、谢逊与成昆决战中,连载版是由于日食导致成昆目不视物,谢逊才占了上风,将成昆双眼刺瞎。这一情节过于神奇,并且当年连载时便有人指出,端午前后,河南地界不可能出现日食。因此修订版中改为二人双双跌入地牢,地牢中黑不见物。
20、周芷若结局的变更。连载版中周芷如最终的结局是自觉罪孽深重,决定削发为尼,不问世事,自此一盏青灯,长伴古佛。并对张无忌提出自己要求张无忌所做的一件事是:在她削发为尼,长伴青灯古佛之后,要张无忌接任峨嵋派掌门。整个《倚天屠龙记》的结局是张无忌答应了做峨嵋掌门,因此写信给杨逍辞去明教教主之位,写完信后赵明提出了她的画眉的要求。然后全书完。
21、修订版增加了朱元璋计赚张无忌的内容。修订版中朱元璋用计使得张无忌主动辞去明教教主的情节在连载版中是没有的。连载版专门增加了这一段涉及军政大计的情节,实现张无忌向朱元璋的权力交接。但这段情节颇受诟病,认为属于“蒋干盗书”类的情节,对于张无忌不见得会起作用,即便张无忌中计,还有聪明机警的赵敏呢!显然金庸对这情节也不满意,所以新三版修订时又全部删除,重起炉灶,此为后话。

《倚天屠龙记》从连载版到修订版的修改,最明显的特点是连载版前后人物和情节都有割裂的情况。这个问题前文已经大量进行分析,此不赘述。修订版则对前后情节进行了统一和照应,较完善地弥补了此种割裂情况。但也遗留了很多漏洞没有解决。对这些漏洞如何进行化解,这就需要来看看新修版的修订手段了。
修订版的《倚天屠龙记》主要的漏洞都在灵蛇岛剧情之后,前文进行情节梳理时已有介绍。归纳起来主要在于四大问题,一是刀剑齐失的真相;二是秘笈兵书的取得;三是狮王失陷少林的过程。四是朱元璋如何获得革命领导权的。这几个问题都属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我们对于新修版的梳理也就从这个四个大问题开始。
1、刀剑齐失的真相。新修版中,众人流落到小岛上后,强调了周芷若负责做饭,暗示只有她有作案条件。对于赵敏和殷离,修订版一个划了脸,一个被扔上船放走了。新修版中,殷离不仅被划了脸,还和赵敏一起,被扔到海里。作案者想将人溺死,殷离退潮后她的口鼻就露了出来,得以不死。赵敏被抛在海里,幸亏水性不错,撑着遇到了一艘渔船遇救。周芷若藏好倚天剑屠龙刀;自己消掉头发耳朵;服下一些十香软筋散,回原处睡倒假装受害者。周芷若手段比修订版要狠的多了。
修订版中,谢逊是知道小岛上周芷若的所做所为的,在岛上多日。谢逊不但不揭穿,反而还要为张无忌和周芷若主婚。后来谢逊在少林寺地牢中石壁作画,揭露出了这一切凶案发生的过程,画画对于目盲的谢逊来说,未免过度为难。这个问题在新修版中被修改成,谢逊并不知道周芷若的作为。也就一下子解决了两个问题。
但这样新的问题就又出现了,如果谢逊不知道真相,周芷若在客栈也没有偷袭谢逊,以致被丐帮擒获。那么,在大游皇城中赵敏的彩车演示又演示的是什么呢?屠狮大会上谢逊开口就骂周芷若“呸,贱人……”,周芷若三番四次要杀谢逊又是为什么呢?这个时候谢逊又是怎么知道周芷若作恶真相的呢?
新修版中,既然没有谢逊的图画来揭露真相,改为了由黄衫女子来揭开秘密了。她将从周芷若身上搜出的,内有周芷若相关罪行证据的小包交给张无忌。张无忌拆开后,见到了十香软筋散,以及倚天剑、屠龙刀中的玄铁片,终于明白案情的真相。作者还担心读者没看明白,又安排了周芷如版的“往事如烟”,从万安寺塔中被灭绝逼迫立誓开始一直到取得秘笈的过程做了详细的陈述。
老实说,新修版对此情节的修改,对比修订版原情节来说,并无多少提高之处,新的情节依然不够周密,旧问题没有完善解决,又产生了新的问题。
2、秘笈兵书的秘密。首先,是屠龙刀与倚天剑的来历。修订关于屠龙刀、倚天剑中所藏的兵书和武功秘笈。修订版中中是把杨过的玄铁剑熔了,加上西方精金,铸成了倚天剑和屠龙刀。新修版改为玄铁剑加西方精金铸成了屠龙刀,君子剑和淑女剑熔合铸成了倚天剑。其次,修订版中,屠龙刀中所藏是《武穆遗书》,新修版说兵法是依据《武穆遗书》写成,又加入了郭靖早年在蒙古军中经历的蒙古人的用兵野战之道。倚天剑中,修订版所藏是《九阴真经》和《降龙十八掌掌法精义》,新修版改为《九阴真经》、黄药师的“某些绝学”、洪七公的“精妙武功”。其中《九阴真经》中的速成武功已经由黄药师设法纠正为既可速成,后患又有限。第三、修订版中灭绝说郭靖和黄蓉花了一个月心血,撰写了兵法和武功精要,新修版改为郭靖和黄蓉花了几个月心血。
修订版中兵法和武功秘籍是用丝绢制品写就,直接藏于屠龙刀和倚天剑中空之中。有读者指出,丝绢为易燃品,铸造时如何能放入刀剑之中,又如何能经火不毁?新修版中改为,郭靖和黄蓉把兵法和武功秘籍藏于某个绝顶隐秘的所在,却把地图和进入方法刻在两片玄铁片上,藏入刀剑之中。其中一片写着“普渡山东桃花岛”,另一片画着桃花岛的地图。
修订版中,周芷若在小岛上取得倚天剑与屠龙刀后,即从刀中取得兵法秘笈,并开始修炼。并且在张无忌为其驱除十香软筋散之毒的时候,已经有所小成,给张无忌驱毒造成了一定麻烦。这里面的问题就是中了十香软筋散的毒之后,是可以修炼内功的吗?新修版改为刀剑之中只有玄铁片后,周芷若自然就没拿到秘笈,也就无法修炼,也就没有相关漏洞情节了。
修订版中取得秘笈的方法是刀剑互砍即可。这里面的问题在于,若有像紫衫龙王这样的人真的拿到了屠龙刀去找拿着倚天剑的灭绝比武,两人一砍,刀剑齐断,秘密不就泄露了吗?新修版改为,屠龙刀刀背离刀柄七寸处是软铁,可用倚天剑离剑柄七寸处的锋刃慢慢切入,慢慢磨锯,就可将刀剑锯开,并明确写道,七寸处在打斗的时候不会碰到。
修订版中,周芷若一直将断了的屠龙刀、倚天剑带在身边,从小岛回中原用了一些小物件做掩护。但这明显缺乏合理性。那么大那么重的东西如何藏的住,况且后续又有被丐帮捉走情节,这刀剑又放到哪里去了。后来少林寺屠狮大会上,又累累赘赘地带在身边有什么用?后来又藏在宋青书担架中,无意掉落被众人发现。这一切行为简直是毫无逻辑。新修版中黄衫女子在从周芷若怀中取走作为证据的包裹后,又用九阴白骨爪威胁逼问周芷若说出倚天剑和屠龙刀的所在,它们还在那座小岛上。而后张无忌命令天鹰教的人去找到小岛将刀剑带回少林寺。我只能说天鹰教的人不愧是浙江沿海的地头蛇,办事效率真高!
针对读者反馈的为什么郭靖黄蓉不直接将兵法秘笈传授给儿子女儿,非要兜一个大弯藏到刀剑里?结果是导致武林中人为了争夺宝刀、宝剑斗了个不亦乐乎。新修版中,金庸借灭绝之口解释说,靖蓉二人怕兵法和武功出世早了,驱除鞑虏的时机未到,落入奸人手中,后患无穷。灭绝甚至提到了郭芙,说郭靖和黄蓉知道郭芙鲁莽暴躁,因此刀剑不给她而给了郭襄和郭破虏。这好像解释了,其实根本没解释。
3、对于谢逊、周芷若如何被丐帮擒获?周芷若如何会在张无忌大闹丐帮时是与宋青书坐在席上的?谢逊又是如何被成昆劫走到少林寺的?修订版中完全没有交代。大都游皇城中,赵敏在花车上做的戏文,似乎说是周芷若背后偷袭谢逊,丐帮众人闯入捉了二人去。不说赵敏是如何知道细节的,就是后续也没有任何交代事实是否就是如此。新修版中,在黄衫女子揪出了假冒的丐帮帮主,张无忌与丐帮冰释前嫌,欢聚痛饮后,增加了一大段,张无忌独自思考事情的来龙去脉,竟想出成昆挑动武林纷争,图谋天下的大计划来。最后他觉得义父很可能被成昆囚禁在大都,决定回大都一趟。这一大段部分解决了成昆与陈友谅捉拿谢逊及使用明教标记戏弄张无忌的手段。但其实对于上述几个问题并没有给予很好的解决。特别是周芷若和陈友谅、宋青书究竟是什么关系的问题。
修订版中,张无忌在丐帮中,发觉周芷若被点穴道的手法十分奇特。给人的感觉是周芷若自己点的,假扮是受害者。新修版改为张无忌他想这个点穴手法十分奇特,多半不是丐帮长老点的,否则在宴席上就该出来解穴了。随后询问周芷若,周芷若说是个高高瘦瘦的和尚,听他们谈论过成昆之后,觉得此人就是成昆。感觉这里面成昆就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裝!
修订版中张无忌偶然夜会赵敏,被周芷若撞见,她回客店自缢被救下,新修版改成了拿着包袱出走。回到峨嵋后,将峨嵋总坛移到定海,开始寻找桃花岛并找到兵书秘笈。
4、朱元璋的计谋
为了给朱元璋获取反元领导权进行铺垫,新修版以阳顶天遗书的形式,为明教增加了“三大令、五小令”这样的政治纲领。并刻于明教圣火令上,而「圣火令三大令」的第一令即为「不得为官为君」。这就将明教及张无忌成为开国皇帝希望完全堵死,不致产生与真实历史冲突的情况。
修订版中,全书结尾朱元璋耍了个小手段,杀了已经称王的“小明王”韩林儿,同时骗得张无忌认为常遇春、徐达对自己不满,心灰意冷之下将教主之位传给杨逍,退出江湖,画眉为乐。新修版中,对于朱元璋夺取革命领导权的行动,增加了在屠狮大会前夕,朱元璋带兵逼宫的情节。朱元璋利用赵敏的身份,逼迫张无忌在教主与赵敏之间做出选择。赵敏承诺退出中原终生不履中土为张无忌解围,张无忌说出“以赵敏为妻,我志也不变”。 旧版中彭莹玉回报重要军情是韩山童战死,新修版改为已经称帝的东路红巾军首领韩林儿被朱元璋派人溺死,朱元璋用常遇春手下将领廖永忠做替罪羊处死。张无忌召集杨逍等明教全部高层开会。最后得出的结论竟是,明教脱离朱元璋。明教总坛不干涉朱元璋等人,朱元璋可以打天下,但不能争夺明教教主之位,不能由他们来指挥明教。
新修版结尾改动很大,先是杨逍、范遥等首脑齐集应天,要拥立张无忌为“明王”,张无忌因明教的三大令五小令,坚决不肯并以屠龙刀砍座椅明誓。波斯明教派使团来到应天,奉波斯明教总教教主小昭之命,送来十二枚圣火令中余下的六枚。至此张无忌才收集齐了圣火令。小昭还给张无忌做了衣服鞋子。张无忌则将“乾坤大挪移”羊皮交给使团带回波斯给小昭,并择要教了三人一些乾坤大挪移和圣火令武功。
赵敏因发誓要离开中原,张无忌要和她一起移民蒙古定居。新修版中,张无忌只是将教务交代给杨逍、范遥、彭莹玉暂行代理,自己依然还是明教教主只是移居蒙古,这种情况应该属于退居二线,呆在蒙古和呆在西域光明顶也没多大的差别。
5、赵敏的身份造成的与明教及父兄的冲突
新修版中,朱元璋逼宫用的理由是赵敏的郡主身份对反元大业会有负面影响,逼迫张无忌在教主与赵敏之间做出选择。最终赵敏承诺退出中原终生不履中土为张无忌解围,张无忌说出“以赵敏为妻,我志也不变”。
关于赵敏身份问题,连载版中率军攻打少林寺的是王保保,且在交战中,明教一方活捉了王保保,但张无忌将其放走。这情节属于体现赵敏由于其郡主身份在明教中的两难处境。修订版中此段情节删除了,可能认为王保保这样人物不至于来做这么个没有战略意义的小规模军事行动,并且张无忌放走王保保的行为也比较容易招致非议。所以修订版中,关于赵敏身份的冲突基本上属于不存在,明教众人或许有认为不妥的,但都没有表现。并且在屠狮大会上赵敏的能力也得到明教众人的认可。蒙元方面,赵敏与汝阳王及王保保决裂后,就再没有什么纠葛了,完全没有什么压力冲突。
这个问题我一直犹豫是否属于作品的一个漏洞。如果按照历史状况来说,在元末时期,对立阵营中的女人无论身份如何高贵,不要说郡主,即便是公主,都不过是一件战利品。将战利品收入房中,不仅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而且是值得炫耀的事情。不会有人认为这会影响“大业”。当然如果张无忌登基为帝,作为蒙古郡主的赵敏要当皇后恐怕非议较大,但当贵妃一级那就毫无阻力了。在蒙元方面,女子地位更低,一个郡主跑到敌对阵营,跟跑掉了一头羊没啥区别。看看《水浒传》中扈三娘的经历,就可以理解当时女性的地位了。所以,按照历史来说,这不是个漏洞。但按照艺术效果的角度,这毕竟是一部给现代人看的小说,完全按照历史状况来表现也是不恰当的。所以,最终还是认为这应该是一个漏洞需要解决。
修订版中,少室山之战时,张无忌见元军围山,习惯性地准备问赵敏怎么办,叫了一声“敏妹”后反应过来赵敏的朝廷郡主的身份,“要她定计去杀自己蒙古族人,未免强人所难。”赵敏也知其意,说道:“你能体谅我的苦衷,我也不用多说了。”
新修版中在朱元璋逼宫的情节中,赵敏提出退出中原终生不履中土,张无忌表示了一定会娶赵敏为妻。这应该是这个问题最好的解决方案了。而且即解决了赵敏身份冲突的问题,也体现二人分别为对方做出牺牲,增加了两人的感情基础。

说过了五大问题,我们再看看其他重要的修改之处。       
6、修订版中,周芷若对张无忌提出的一个要求是:「这时候我还想不到,那一日你要和赵家妹子拜堂成亲,只怕我便想到了。」新修版则进一步对这一要求的内涵进行了细化,周芷若的要求变成「不准张无忌与赵敏成亲」。因为只消没有婚约,就算张无忌与赵敏生下娃娃,过个十年八年,以张无忌的个性,又会开始想念周芷若。对此,金庸认为自己把握到了女人的心理。
7、新修版中,小昭即将返回波斯担任明教教主时,大幅增长张无忌与小昭的互动情节。张无忌对小昭说:「我前晚做梦,娶了我可爱的小妹子做妻子,以后这个梦还会不断做下去。」又说:「在这世界上,我只不舍得义父和小妹子两个。」在新修版,金庸对小昭的爱情大为加深。新修版中小昭的地位接近张无忌无缘的「最爱」了。这也是现实生活的映照了。
8、关于九阳真经的问题。新修版《神雕》中已提过这《九阳真经》的来历。并且在台湾版后记中,曾指出本来加了大段文字,叙述九阳真经的来历,并认为是大发奇想。但陈墨认为是“蛇足”,金庸便在《神雕侠侣》中删去了。但在倚天的新修版中,则又详尽叙述了九阳真经的来历,在《九阳真经》最后一页,作者自述成书经过:《九阳真经》作者说一生为儒、道、僧,无所适从。某日,他在嵩山斗酒胜了王重阳,得以借观《九阴真经》,知道经中武学重以柔克刚、以阴胜阳,因之写下《九阳真经》阴阳调和、刚柔互济的武学。王二指先生认为“或許這一段就是陳墨覺得「蛇足」之處也說不定”。如果猜测属实的话,我觉得陈墨先生“蛇足”意见实在太客气了。
新修版中,撰写《九阳真经》的高僧原是道士,又明言经中所载武功“刚柔并重,阴阳互济,随机而施,后发制人,与少林派传统武学的重阳刚颇不相同,与纯粹道家的《九阴真经》之重阴柔亦复有异”。新修版中的《九阳真经》变成了阴柔阳刚互济的武功,改变了修订版中至阳至刚的设定。金庸在新修版中对上乘武功全部进行了阴阳互济的修改,原本至阳的《九阳真经》变成了阴阳互济;至刚的“降龙十八掌”变成了刚柔并济;至阴的《九阴真经》变成了阴阳互济……。也许金庸晚年的观念认为阴阳互济才是最高层次,但作为文学作品来说,高层武功全部千篇一律,没有了差异性和对比性。绝不是一个好的表现方式。
8、周芷若名字的问题。“芷若”二字指的是白芷和杜若这两味药材,也是香草,古人常随身佩带以祛邪避害。“芷若”二字连用,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的《列子·周穆王》“粉白黛黑,佩玉环,杂芷若以满之”和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其东则有蕙圃,衡兰芷若,穹穷昌蒲,江离蘪芜,诸柘巴且”。修订版中周芷若的身份是汉水上的船家女,以常理判断,应该不会取这样一个有出处、有典故的名字。这一点也曾不少读者提出过。但实际上在修订版中,金庸在大都废园中,周芷若面对丁敏君对其身世的质疑上曾经说过「先母薛氏,祖上卻是世家,本是襄陽人氏,襄陽城破之後逃難南下,淪落無依,嫁了先父」,周芷若母亲是落难小姐的身份,读过书就是可能的,其实已经解释了这个问题了。到了新修版里,增加了周芷若对自己名字的说明:“我姓周,我爹爹说我生在湖南芷江,给我取名周芷若。”但是实际上“湖南芷江”这个地名是清代乾隆元年才出现的,之前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至明太祖洪武九年(1376年)这个地方一直叫做卢阳县,州县同治于沅州城,洪武九年以后更废县入于沅州,连“卢阳”这个地名也没有了,直到乾隆元年才又析置芷江县并附郭于沅州府。所以生在元末的周芷若不可能未卜先知四百年后她的出生地会改名叫“芷江”?

总体看来,《倚天屠龙记》新修版并没有很完善地解决修订版中的疏漏之处,新增情节和修订之处反而增加了更多的槽点和漏洞。过多地将修订版中的留白进行填补,也使得作品在文学性和艺术性上打了折扣,所以,对于《倚天屠龙记》来说,新修版的确不如修订版。
 楼主| 发表于 2024-1-26 15:59 | 显示全部楼层


1963年《倚天屠龙记》于《明报》连载完结。与《射雕英雄传》与《神雕侠侣》一样,最先进行影视化的,是粤语残片。不同的是,《倚天屠龙记》是等到小说全部完结后才上映的,不是像《射雕》和《神雕》,小说还没连载完,粤语残片就开始上映了。
1963年,也就是小说连载完结后的当年,香港豪华电影公司出品的《倚天屠龙记》于香港上映。由张瑛、蔡昌联合执导,演员阵容则集合了白燕、黄侃、袁小田、石坚等一线明星。该片分上下集,讲述的是张翠山与殷素素这一段的故事。由张瑛饰演张翠山,白燕饰演殷素素,石坚饰演金毛狮王谢逊。
金庸曾经说:“电影作了某些变动,例如武当七侠中最小的师弟改成了师妹,白眉鹰王殷天正提早出场,金毛狮王谢逊只瞎单眼等等。这些改变,张瑛兄每一件事都曾征得我的同意。电影本身是一种创作,如果只是根据原作进行连环原式的、依样葫芦的图解,那不可能成为一部有趣味的完整的影片。”
《倚天屠龙记》的上、下两部的剧情到张翠山和殷素素的双双殉情;而第三集和第四集,则在1965年由扬子江影业公司于出品,由杨工良执导,林家声、陈好逑、李红、陈宝珠、吕悦萍、飞等领衔主演。粤剧名伶薛觉先入室弟子林家声成为了电影史上第一个张无忌,由陈好逑饰赵明,陈宝珠饰周芷若,李红饰小昭。该片也是扬子江影业公司的创业作。
1976年,随着佳艺电视台的《射雕英雄传》与《神雕侠侣》的风靡香港, 1977年,邵逸夫亲自出马约谈金庸,拿下了金庸小说独家影视版权。随后的1978年,邵氏电影版《倚天屠龙记》与TVB的电视剧版《倚天屠龙记》便双双面世。
此时金庸已然封笔,而古龙武侠则方兴未艾。其时邵氏制作的古龙武侠片颇有影响,“古龙+楚原+狄龙”的组合蜚声影坛。1978年邵氏电影版的《倚天屠龙记》便启用楚原作为导演。演员方面则几乎集合了当时邵氏所有武侠明星。张无忌的扮演者是70年代邵氏当红小生尔冬升。“香江第一美人”余安安饰演的周芷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将“时而我见犹怜,恶起来亦够狠劲”的性格颠覆展露无疑。“邵氏一姐”井莉饰演的赵明智慧果决,端庄大气,别有一番风味。
上世纪七十年代是邵氏武侠片的辉煌时代,张彻与楚原是当时在武侠片上最为著名的两大导演。在拿下金庸武侠版权后,邵氏将《射雕英雄传》与《神雕侠侣》给了张彻,《倚天屠龙记》则交给了楚原。相较于张彻对金庸武侠简单的暴力美学概念化输出,楚原的奇情式演绎或许符合金庸武侠的特色。然而,当年楚原也与张彻一样,未能解决影片时长与情节复杂的问题。1978版的《倚天屠龙记》虽然有上下两集,但在狭窄的90分钟时间内,诸多细节的一带而过,依然给了电影干瘪的感觉。楚原拍摄的金庸电影明显不如其拍摄古龙电影有特色,既没有楚原的灵性,又没有金庸原著的神髓,工整之外,别无惊艳之处。
在上下两部《倚天屠龙记》联映后,楚原与尔冬升继续鼓捣出了一部所谓的续集——《魔殿屠龙》。该片与金庸原著已经完全无关了,属于胡编滥造的科幻武侠,里头连宇宙飞船都出现了,宋青书彻底黑化,激光大战加上旁生剧情,总之与原著是没什么关系了。
另外需要说一句的是,在1977年邵氏拿下金庸作品的版权之前,邵氏其实也已经对金庸小说下手了,只不过都进行了改头换面的,没有使用小说的原名,并且人物名字也都进行了更换。这其中1967年《神剑震江湖》和1976年《五毒天罗》均是改编于《倚天屠龙记》张翠山和殷素素的故事。
1978年,TVB制作了史上第一部的电视剧版的《倚天屠龙记》。而这部《倚天屠龙记》明显是要接棒佳艺电视台的《射雕英雄传》与《神雕侠侣》,作为三部曲的完结篇。该剧由TVB金牌监制招振强和陈宇超执导,郑少秋、赵雅芝、汪明荃、夏雨、黄淑仪、石坚、黄允财、陈玉莲等联合主演。郑少秋饰张无忌、赵雅芝饰周芷如、汪明荃饰赵敏。这三人在日后可都是大名鼎鼎、如日中天的人物,饰演小昭的陈玉莲日后成为最具仙气的小龙女。
这一版在情节上极大限度地做到了还原原著,改编上将成昆与汝阳王策划挑动武林争斗的阴谋从暗线放在了明线上,其他情节几乎都是按照原著在还原,只是对影视化比较难处理的情节进行了删除和简化。此版也成为金庸先生最得意的电视剧版本。
对于我来说比较奇怪的是,该版剧情应该是按照修订版来的。修订版中删除的连载版剧情,剧中也没有,比如少林寺交换武功的情节;修订增加的情节,剧中也有,比如张无忌被峨嵋派捉住后,偷偷告诉周芷若自己身份的情节。剧中的明教前教主是叫“阳顶天”,而不是连载版中“杨破天”。但奇怪的是剧中赵敏居然还是连载版中的赵明,周芷若的结局也是连载版的出家为尼。这种新旧混杂的情况,就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了。难道这是按照《明报晚报》连载的第二版修订来拍的吗?
张翠山的演员夏雨,刚出场的时候感觉好眼熟,对我来说最熟悉他的角色是《楚留香传奇》中的姬冰雁。看的过程中总觉的好像应该有个更熟悉的角色,但却一直想不起来。直到剧中张五侠长出了胡子,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是丘处机!(夏雨在83版射雕英雄传中饰演丘处机)。
此版中由石坚饰演的金毛狮王谢逊外形与人物精神都十分到位。是金庸本人最为赞赏的,还私底下题字“神坚如石”赠送石坚,表达欣赏之情。
再有就是著名的结局了。这版原本是个悲剧的结局,赵明父兄被杀,自己中箭落下悬崖生死不明。但这个结局遭到了观众的强烈不满和投诉,出于对观众情绪的考虑,TVB再次补拍了结局,使汪明荃饰演的赵明掉落山崖时被路过的仙姑用画救了下来,而郑少秋饰演的张无忌在集市中买到这幅画,最后赵明从画中跳出二人相聚。一不小心成了神话剧了!
这一版虽说年代久远,制作上也很粗糙,但还是值得一看的。几位主角形神兼备,剧情大部分都是贴合原著的,结局太过雷人可以忽略。

1984年,台湾的台湾电视公司也推出了台版的《倚天屠龙记》。由陈明华执导,刘德凯、刘玉璞、喻可欣、刘尚谦、黄香莲等人主演。于1984年10月14日在台湾播出,剧中由刘德凯饰演张无忌,刘玉璞饰演赵敏,喻可欣饰演周芷若。此版是台湾较早期的金庸武侠剧之一,也是比较忠诚于原著的一版。当年在首播之际扭转了台视在武侠剧上处于被动的局面,收视后来居上,胜过了同时段在中视热播的《鹿鼎记》。
这个版本中最出色的在于刘玉璞饰演的赵敏,被称为最美的赵敏。刘玉璞的男装帅气,女装靓丽,形神兼备,表演到位,处处可见演员的认真与用心,最美赵敏当之无愧。但是此版喻可欣的周芷若却不出彩,而饰演张无忌的刘德凯感觉面相太凶,缺乏宽厚仁慈的气质,形象气质与角色相差较大,而且台词毫无感情,他和刘玉璞的感情戏完全感觉不到互动。另外,这版在比较忠于原著的情况下还是魔改了结局,这是唯一一版让周芷若死掉的倚天。

1986年香港TVB在继83版《射雕》和84版《神雕》后,又推出了新版的《倚天屠龙记》。于1986年11月3日在无线电视台播出。此版依然是王天林监制。作为射雕三部曲的完结篇。此版的主创阵容至今看来群星璀璨:杜琪峰、陈木胜执导;程小东武指,二十四岁的梁朝伟张饰演无忌,二十岁的黎美娴饰演赵敏,二十岁的邓萃雯饰演周芷若,二十一岁曾华倩饰演郭襄,堪称最青春的《倚天》剧。此外还有邵美琪的小昭、任达华的张翠山、郑裕玲的殷素素、鲍方的张三丰、曾江的谢逊、黎汉持的杨逍、陶大宇的范遥等等。86版《倚天屠龙记》并未像83版《射雕》和84版《神雕》那样进行大量的改编。而是采取了整体剧情遵循原著的风格。尤为称道的是这版甚至还原了原著中郭襄和张三丰相遇的剧情,这可是目前唯一一版从郭襄开局的倚天。梁朝伟演绎的张无忌优柔寡断,黎美娴诠释的赵敏除了霸气还有一份雍容的气质,而邓萃雯亦将周芷若因爱成狂的心理变化把握得非常到位。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演员,港剧最为黄金的时代,造就了最为经典的《倚天屠龙记》。
我最初了解到86版的《倚天屠龙记》,依然与84版《神雕侠侣》一样,是从不干胶贴画上。而那时候大陆的影视杂志上也开始有了港台明星的八卦,从而了解到了梁朝伟现实中在黎美娴与曾华倩二女之间的举棋不定,与张无忌极为相似。
后来在互联网刚刚兴起的时代,产生的一种rm格式的视频。这种视频画质很差,但压缩比高。非常适合当时网络带宽普遍不高的网络环境的传播。我也是在电脑上看完了rm格式的86版的全剧。

上世纪90年代,徐克带动了新武侠的风潮,《黄飞鸿》、《东方不败》和《新龙门客栈》等佳作频出,摆脱了邵氏窠臼的香港武侠,终让武侠和新浪潮融为一体。原本已经被香港电影人认为不适合拍成电影的金庸武侠,经徐克的《笑傲江湖》及《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的成功,让电影人看到了一条新路。一众香港电影人重启了对金庸小说的电影化改编。
1993年,香港永盛推出了由王晶导演的《倚天屠龙记之魔教教主》,此片吸取了《东方不败》的经验,剧情构架采用不再遵循原著的套路,在保留了原作故事精彩桥段的情况下,在保证正常节奏之外,对冗余人物、支线剧情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删减和改编。这种改编的思路,跳出了一直困扰香港电影人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长限制内,最大限度能够体现金庸小说原著的问题。电影不再是为了还原原著,而是更为关注电影本身,为了电影的架构和娱乐需要来组织原著中的人物与情节。
在演员阵容上则集合了李连杰、张敏、邱淑贞、黎姿和洪金宝等明星。李连杰的张无忌、黎姿的周芷若人物性格都有极大的颠覆,张敏的潇洒诡谲、小昭的机灵俏皮颇能打动人心;洪金宝饰演的心宽体胖张三丰,更见长者风范。王晶和李连杰的珠联璧合,终让电影成为当年武侠片的代表作,而赵敏身骑白马回眸一笑的瞬间更被定格为影史永恒镜头。
可惜的是《魔教教主》因票房不理想,永盛亦未能跟进拍摄续集。赵敏的一句:“到大都来找我”,也成为了绝响。
多年以后,2022年王晶重启了倚天屠龙记,但此时李连杰和张敏却是英雄老去、美女迟暮,物是人非已无法接续前作,只能是另起炉灶,制作了《九阳神功》和《圣火雄风》两部网络大电影。
《倚天屠龙记之九阳神功》及《倚天屠龙记之圣火雄风》由王晶、姜国民联合执导, 甄子丹特别演出,古天乐、林峯、文咏珊、云千千、邱意浓、徐锦江、方中信、黄浩然等主演。基本是这就是属于消费情怀的电影,虽然聚集了香港影坛的一些实力演员。如果不抱着原著不放,还是可以一看的。首先制作上还不算太差,服、化、道、选景还都不是对付的。剧情上魔改是必然的,但在两部电影的时间内讲了这么多的内容,还真是有些没想到。动作设计也还不错,几场打戏也还算是热闹。最大的问题在于选角,主演年纪普遍偏大,也让人知道了什么是网红脸和整容脸。

至于内地观众熟知的,1994年台湾台视版,是继83射雕和90雪山飞狐后,时隔多年又一部在公共电台播出的港台金庸武侠剧,所以其影响较大。当年播出此版的时候,正是有线电视大力发展的时候。在此之前,电视机都是自带天线的,接受的是室外信号,所以经常会因为信号不好导致画面不稳定,需要时常去调整天线。九十年代后,各小区开始建设有线电视,也有了专门的有线电视台。有线电视台公共信号是接收不到的。那时候的94版《倚天屠龙记》就是在有线电视台播放的。而我所在的小区是新建小区,刚刚搬家有线电视迟迟装不上。加上当时上大学,在学校住校,而那时的大学里是没有电视看的。所以对于94版《倚天屠龙记》没有追看的经历,也就没有先入为主的情怀。我所看的94版,是后来电视台重播时看的,但也只是赶上就看,赶不上就算了,所以看的并不全,也不是按顺序看的。
台湾电视剧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琼瑶风盛行。所谓琼瑶风实际上是更符合台湾本土特点的电视剧制作风格,只是由于由琼瑶作品改编的电视剧影响大、传播广,所以大家习惯用琼瑶风称呼。其实当时台湾的电视剧基本都是这个风格,只不过琼瑶剧台词、表演都更加夸张。台湾电视人在制作武侠剧的时候,不免受当时时代流行因素的影响,武侠剧便也跟着琼瑶剧路线走了。这其中的代表便是94版的《倚天屠龙记》。
94版《倚天屠龙记》由杨佩佩制片,赖水清导演,马景涛饰演张翠山和张无忌,叶童饰演殷素素和赵敏,周海媚饰演周芷若。
这一版篇幅最长有64集。这可以说是内地引进的第一部台湾武侠剧(之前的《雪山飞狐》是属于合拍)。内地观众也是第一次领略了原味的台版武侠剧的特点。台剧对人物刻画细腻深刻的特点代入到了金庸剧中所造就的最大惊喜,就是孙兴饰演的杨逍。一个配角人物在原著基础上进行了合乎情理的发挥,变得神采飞扬。主角中周海媚的周芷若与原著人物形神兼备,将周芷若的清纯与黑化拿捏得十分到位、颇为出彩。金庸看后都感叹:早知是周海媚演周芷若,我就改结局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此版的音乐是所有版本里最好的,也是武侠剧主题曲里都巅峰。黄霑的《随遇而安》、周华健的《刀剑如梦》、成龙的《你给我一片天》、李丽芬的《爱江山更爱美人》、辛晓琪的《俩俩相忘》,武侠影视巅峰时期的音乐人,齐聚成梦之队,首首传唱,曲曲经典。
这部剧在当时可算风靡一时,两岸三地收视率都很高,风头完全盖过了当时TVB重启的金庸剧94射雕。但是这部剧现在的口碑却严重下滑,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三点。
第一是叶童饰演的赵敏,长相气质与原著中的形象相去甚远。而马景涛的张无忌受“咆哮教主”的影响,也很难和原著中张无忌划等号。第二是因为台剧的拖沓和苦情风格初看新鲜,再看就招人烦了。但在当年台湾剧在内地还是处于新鲜阶段。看看1994年前后内地火爆的剧集,《白娘子传奇》、《包青天》、《京城四少》、《梅花三弄》以及其后的《还珠格格》。这就说明当时台剧的风格还是被内地观众普遍接受的;第三就是剧情的魔改了。这里就又要提起编剧博华了,94版倚天正是这二人魔改金庸剧的肇始。二人对这部《倚天屠龙记》的修改相比之后的《神雕侠侣》与《笑傲江湖》还算克制,前期剧情还保留了基本情节框架,后期剧情则彻底放弃原著,对人物进行了颠覆性的修改,在配角上虽有成功,但对男女主形象则是彻底毁灭,剧情也就跟着完全崩塌。不过据说关于朱元璋和周芷若的后期剧情得到过金庸的称赞。
94版的《倚天屠龙记》我最先看的是结尾的几集,就是朱元璋如何一步步逼走张无忌的情节,当时觉得这改编的太牛了,看书时感觉对江山主题刻画不足的遗憾,在这里得到了满足,感觉这才是真正的《倚天屠龙记》。后来再看前面,发现全剧也就这点亮点了。赵敏颜值不够也就算了,还降智为一个怨妇,被虐的体无完肤,还像只绵羊一样无力反抗。周海媚的周芷若后期黑化后,要表现其狠毒,动不动就瞪眼,面部表情扭曲,明显用力过猛。我在当时便将其列为烂片,只是当时没有网络能像现在这样直接发表意见,并且那时的观众还处于电视台播什么我就看什么的状态,对影视改编的容忍度还较高,所以当年这魔改剧情对收视率影响不大,这剧倒是成了很多人心中的情怀。

TVB在制作了94版《射雕英雄传》和95版的《神雕侠侣》后,却并未继续跟进制作新版的《倚天屠龙记》,也许是为了避开94台视版的风头,直到了2001年,TVB才第三度翻拍的《倚天屠龙记》,又名《倚天剑屠龙刀》。此版由吴启华、黎姿、佘诗曼主演。这版黎姿的赵敏,被认为是最贴合原著的赵敏郡主。对于赵敏的美貌、自信、聪明、果断、痴情这些方面都表现的很到位。但吴启华的张无忌由于演员年纪偏大,与原著人物感觉差距太过明显,成为此版最大的槽点。据说之所以选择吴启华来饰演张无忌,是由于当时香港电视观众的主力已经从全年龄层收缩到中年妇女为主,也就是所谓的师奶。而吴启华在当时是著名的“师奶杀手”型艺人。并且为了迎合师奶的喜好,将张无忌塑造成对感情无比专一坚定的“最专情的张无忌”。这也成为此版的一大特色。张翠山和殷素素,由港剧史上最资深的荧屏情侣,有“松仁玉米”之称的刘松仁和米雪来出演,虽然二人名气颇高,演技出众,但毕竟年纪与所饰演的人物差距较大。
此版TVB依然是无法摆脱制作粗糙的问题,置景、道具、服装等等依然是简陋粗糙,在进入新世纪后,已经成为TVB古装剧最致命的短板,与观众的观影需求和审美已经形成严重的落差,属于单看画面就看不下去的状态。此版另一个问题依然在于对原著的改编。严格说这版虽然改编比较多,但还不至于到魔改的程度,重点修改在于调整张无忌花心的人设,改为专情人设。对赵敏修改比较大,增加了第三者和上法场的情节。此版当年没在几大卫视台的黄金段播出,所以在内地的收视率很低,但是由于01版塑造出最完美赵敏和最专情张无忌的形象,现在网络上确实评价好,豆瓣评分是所有倚天里最高的。不过自此以后,TVB再也没有拍过金庸剧。那种带有TVB特色的金庸剧,也从此成为绝响了。

2003年,同时两部大制作的金庸剧播出,一部是张纪中版的《射雕英雄传》,则是另一部则是由北京亚环影音制作有限公司出品,由内地,台湾,新加坡和香港联合拍摄的2003版《倚天屠龙记》。此版由杨韬、赖水清执导,苏有朋、贾静雯、高圆圆、陈秀丽、陈紫函、张国立、张铁林领衔主演,剧中由苏有朋饰演张无忌,贾静雯饰演赵敏,高圆圆饰演周芷若。这可能是目前接受度最高的一版《倚天》剧。最为人称道的就是选角的精准独到,剧中绝大部份的角色,包括主角和配角的气质都跟原著人物相当吻合。这也说明一点,武侠小说进行影视化时选择角色的外貌和气质与原著人物契合度比演技更重要。
从03版《倚天屠龙记》开始,金庸剧开始了向偶像剧化的过程。但这时候的偶像剧化还刚开始,还没向后来那样越来越卡通化,画面过分干净、精致的不自然。此版偶像剧化在于把言情作为全剧表现的主题,将重点放在了男女主角的情爱纠葛上,却对原著中的江湖、江山主旨弱化到一个简单背景,使得原著的主题深度被完全忽略。
剧情上最大的改编在于七王爷这条线。最初看到增加了七王爷的角色时,并且是由王刚这样的重量级的老戏骨来出演,本以为是增加朝廷方面角色的分量,可能是要增加江山主题的戏份,结果发现这个角色的作用仅仅局限在为赵敏增加三角恋的感情线。而且这条线与主线剧情交集很少,基本没给主线剧情添乱。看来这段纯粹是为了凑齐“铁三角”。
此版剧情依然是在后期灵蛇岛剧情后开始大幅改编,但有意思的是,这版的改编很明显是在借鉴01年TVB版的创意。比如给赵敏增加三角恋情,抢亲后张无忌上峨嵋找周芷若的情节,殷离也都是这时候重新出现等等情节都是借鉴的01版增加的情节。
这版播放时正是内地DVD开始大行其道的时候,那时主要精力都在用DVD呈现的高画质大片上,对电视台播放的低画质电视剧已经没什么兴趣。偶然的情况下,看到电视上在播03版《倚天屠龙记》,抱着看看热闹的心态看了一会儿,却不知不觉就看进去了。当时是张无忌与蛛儿被峨嵋派捉住西征光明顶的一段,剧情节奏掌握的非常好,叙事相当流畅。于是便一路看了下去。在我看来,这版中主要角色中,苏有朋的张无忌从形象和气质还是颇为契合的,贾静雯的赵敏则娇俏有余却气势不足,特别是一口的台湾腔国语,更是气场直降。高圆圆的周芷若,造型上模仿周海媚太明显,没有突出自己的美。且那时候的高圆圆明显缺乏经验,感觉一直都在发懵,眼睛没神,好多场景中总感觉不知道她在看什么。前期缺少灵动,后期黑化后,完全是用妆容来表现狠毒。所以这个周芷若美则美矣,总感觉差一口气。

2009年张纪中推出了其制作的金庸剧的收官之作2009版《倚天屠龙记》。开拍之前张纪中明确表示他制作完《倚天屠龙记》后,便不再制作金庸剧。此版由于敏执导,邓超、安以轩、刘竞、张智尧、何琢言、张檬等主演,剧中由邓超饰演张无忌,安以轩饰演赵敏,刘竞饰演周芷若。
09版的《倚天屠龙记》可谓生不逢时,天时地利人和全部没赶上。2009年时,由于新媒体的发展,电视剧已经不是人们主要的休闲方式,正是在最低谷的时期。张纪中由于之前的《鹿鼎记》失败,被骂多了以后对金庸剧有点心灰意冷。他当时忙于拍摄《西游记》,对这版倚天不怎么上心。加上这版在主创完全采用了陈旧、过时和不适合的制作思路和表现手法,完全提不起当时观众的兴趣。此版播出后,基本没有任何反响,没有夸也无人骂,连吐槽的都少,成为了存在感最低的一版倚天。
其实这一版剧情相当不错,对原著还原度很高。张纪中与金庸磨合多年,摸准了金庸不喜欢人改他作品的脾气,这版索性就完全按照原著来。这版的问题在于选角、打光和特效。《倚天屠龙记》这部剧的选角上,和《射雕》、《神雕》正好相反,《射雕》和《神雕》只要郭靖、黄蓉和杨过、小龙女两对儿主角选对了人,整部戏基本就不差,能立住一半儿以上。而《倚天》中张无忌的选角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四女的选角,或者可以精简为赵敏和周芷若两人的选角对了,整部戏基本就不差。09版的选角最大的问题便在于刘竞的周芷若。本身形象气质都不大契合,又被造型师弄个了即老且丑的造型。安以轩形象气质倒不算太差,但和一众已成为巨星的赵敏扮演者汪明荃、张敏、黎姿、贾静雯相较,可就垫了底了。邓超很努力的在表演,但想夸和想骂却都找不到点,基本上属于不过不失。该剧最大的问题在于无处不在的死亡打光。这种打光方式在之前刘亦菲版的《神雕侠侣》中还算契合飘渺梦幻的风格,但在《倚天》这种偏现实风格的剧中,则显得分外诡异和做作。加上全剧中廉价的五毛特效,让整部剧看起来非常粗糙。以往张纪中版实景拍摄的优势在这剧里也不在了,武当山紫霄宫的实景拍摄还是颇为壮观,但看过全剧后感觉好像整部剧就没出过武当山!
另外需要吐槽一下的是,剧中的少林派变成了“僧人派”,波斯总教变成了“西边”。这种情况有多少,我没有统计过。具体是谁的锅,我也说不清楚。但个人对此种严重影响艺术效果的表达方式表示深恶痛绝!

由于2017版《射雕英雄传》的成功,蒋家骏导演的2019版《倚天屠龙记》,在刚上市的时候,获得了极大的关注,这是多年不曾见到的情况。2019版《倚天屠龙记》由华夏视听环球传媒出品,蒋家骏、彭学字、杜渊和江洪敏执导、关展博编剧,曾舜晞、陈钰琪、祝绪丹 、李东学等主演,剧中由曾舜晞饰演张无忌,陈钰琪饰演赵敏,祝绪丹饰演周芷若。这部剧最有特点的就是周海媚饰演的灭绝师太。曾经的周芷若如今成为了灭绝师太,“多年后我终于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人”的梗在网上流传。
此版在最初播出时,形成了的金庸迷的网络狂欢,这是多年不曾见过的盛况,虽说有动作戏慢动作使用过滥、前期剧情节奏太赶、人物选角不大贴切等等让人吐槽的地方。但整体上说,此版前半部整体质量还在水准之上,原著还原度较高,以往版本都没有详细表现的无忌千里送不悔,蝴蝶谷誓师等情节都进行了还原。对于以往版本都非常简略的高潮戏份-光明顶大战也拍的最为详细。但在灵蛇岛剧情之后,则是整体断崖式的崩坏。问题就在于编剧对剧情的魔改,灵蛇岛后的剧情完全抛弃了原著,彻底放飞自我,对原著的主题、人物、情节和作品风格进行了彻底地、恶俗性地颠覆,一路作妖般地黑到底。说的好的话,此版有半部好戏,但可惜的是,电视剧不接受半部的说法,烂尾剧集的结果就是一部烂剧。
19版《倚天屠龙记》最大的短板在于剧本,充分体现了了当时国内影视行业普遍存在的剧本幼稚病的缩影。据说19版《倚天》编剧最初是03版《倚天》的编剧台湾的韦辛,当开拍时突然换成关展博。其次,19版《倚天》受到资本干预的程度已经严重影响了它的最终品质。由于17版射雕的成功,吸引了当时正彷徨四顾、茫然不知所措,处于小鲜肉挨批、大IP失灵的窘境之中的资本,疯狂地向翻拍剧领域的涌入。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是投资各方的利益角逐也随之而来,对自家艺人角色不讲逻辑、不顾艺术效果的维护。各种利益的纵横捭阖、妥协交换最终成了19版《倚天》在艺术效果上的崩盘。虽然19版倚天的超高话题度和播放量在商业上来说是成功。但却导致了由2017版《射雕英雄传》所开启的新一轮的金庸剧的翻拍就此成为昙花一现。

 楼主| 发表于 2024-1-26 15:59 | 显示全部楼层


《倚天屠龙记》的影视改编可以说是金庸剧改编中的重灾区,各种改编情况具备,很值得详细谈谈。我们首先再回顾一下关于文学作品影视改编的基本原则。
对于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大体是两种方向,一是将原著进行影视化还原。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二是对原著进行影视化再创作。典型的例子则是007系列电影。
第一种情况适用于已经深入人心的作品,第二种情况适用于原著影响力不大的作品。
影视化还原所应遵循的第一重要原则必然是“忠于原著”。“忠实原著”应该遵循的原则包括:改编过程中要保留原作的核心价值和深度,尽可能不删减基本情节或涵义,不修改人物性格或动机。即:主题不能变、情节不能大动、人设不能毁。
对于《倚天屠龙记》来说,目前有4部电影版本和8部电视剧版本。这12部影视剧对于影视改编的两种方向都有,而且开创了金庸剧“魔改”的先河。所以,对《倚天屠龙记》的影视改编,我们按照影视改编的两种方向来进行梳理。
首先,我们来看影视化还原的情况。这里面还可以分两种情况,一种是严格尊重原著,较少改动的;二是基本尊重原著,但有较多增补润色的。
先看第一种情况。即严格尊重原著的情况。对于影视化还原,也不可能是简单地照搬原著,在从书本到影视的介质转换过程中,编导至少需要进行必要的影像化地改编。
《倚天屠龙记》的影视版本中,电影版中1963年粤语残片版,1978年邵氏尔冬升版,电视版中1978年郑少秋版,1984年刘德凯版,1986年梁朝伟版,2009年邓超版都属于此种情况。
电影版中,粤语残片版现在已经看不到,即便能看到,时代久远、制作粗糙也没什么可以讨论的了。上世纪七十年代的邵氏电影,对于金庸小说的改编还是很严肃的,对于原著的主题、情节和人物不会做大的改动。但始终无法解决时长的问题。即便将支线人物和情节删减和简化,看起来也还是节奏过快,很多的情节都是一带而过。
电视版中,78版和84版分别是港、台第一部电视版的《倚天》,也是严格遵循忠实原著的三原则的版本。即便如此,这两版的结局也都对原著进行了较大的改编,78版是赵明(赵敏)死了 ,84版是周芷若死了 。
86版是TVB制作的第二版倚天。在此之前的83《射雕》和84《神雕》都是对原著进行了较大的改编,但此版《倚天》却采取了严格忠实原著的改编方式,颇让人意外。此版也是目前尊重原著版本中综合评价最高的一版。这一版中结局也进行了修改,而关展博作为编剧之一,参与了结尾两集的编剧。这两集也就成为了全剧修改最大的部分。从这版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关展博对倚天的认识,为增加戏剧冲突而增加赵敏与明教众人及父兄两面冲突窘境的趋势。(本版中汝阳王和王保保率军围困少林,武林群雄识破赵敏身份后,将其作为人质逼汝阳王退兵,王保保试图杀死赵敏,以不再受群雄威胁以全力围攻少林,周芷若为救赵敏中了王保保的飞刀,身受重伤,经张无忌治愈后决定返回峨嵋,与张无忌再无相见之日;后赵敏为免张无忌情义两难全,留书离去,无忌辞去教主之位后寻得赵敏,两人退隐畅游天下)。
09版倚天被称为是“躺平式的改编”。张纪中在与金庸多次“争吵”后,在《倚天屠龙记》上完全满足了金庸的意愿。09版倚天的毫无存在感,原因很多,以此来得出严格尊重原著的影视改编是不受欢迎的结论未免逻辑欠通。该版本主要缺陷在于叙事节奏、怪异的打光、粗糙的特效、选角以及广电奇奇怪怪的和谐等。尊重原著反而是其明显的优点。
从此版也可以看出,影视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影视作品的成功是需要编导演、服化道各个环节共同努力的结果。一个环节的优秀并不能决定整体的质量,而一个环节的短板,却能拉低整体的水平。

再看第二种情况,基本尊重原著,但有较多增补润色的。
《倚天屠龙记》的影视化改编,各个年代,不同的制作方都喜欢对原著进行较大幅度地改编。即便是上述尊重原著的版本,与原著相比,也都有较为重要情节的改编。那么究竟什么原因呢?这里试着分析一下。
首先是《倚天屠龙记》的原著小说结构复杂,情节纷繁。多主题、多层次、多情节、多线索。并且各条线开放性较大,还都有较大的发挥空间。
其次是《倚天屠龙记》原著小说可以说各种类型片元素均具备,本身是武侠片,但又有多角恋的言情片、家庭冲突的伦理片、权力斗争的宫斗片……,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是甜宠剧,可以是苦情剧,可以是励志剧,可以是虐心剧。可谓是可燃可甜,可爽可虐。
第三,《倚天屠龙记》原著小说本身漏洞和留白较多,金庸三版修订也在不断地改来改去,最终也未能完善。这就给影视改编留下了大块的空间进行发挥。
第四,《倚天屠龙记》原著小说的三段式结构,与影视剧表现模式有冲突。支线剧情占据了大量时间,而主角则出场过晚且戏份不足。
面对这样一个具有“良好基础”的原著,恐怕任何具有业务修养的编剧都免不了手痒吧!
关于《倚天屠龙记》原著小说的留白和漏洞,前文我们已经梳理过,这里简单罗列一下。主要有:1、小岛血案真相;2、秘笈兵书如何取得;3、狮王失陷少林的过程,4、朱元璋如何获得革命领导权的;5、赵敏郡主身份的影响;6、杨逍纪晓芙故事的缺失;7、殷梨亭与杨不悔感情发展;8、黄衫女子与丐帮的情节;9结尾的开放性结局。等等。

《倚天屠龙记》影视版本中,基本尊重原著但有较多增补润色的版本有两个,即2001年吴启华版和2003年苏有朋版。
01版是TVB在第二轮金庸剧翻拍的收官之作。TVB作为香港本土电视台,其拍摄的剧集,多是自产自播,其观众人群也相对稳定。2000年前后,TVB剧收视的主要人群是女性观众。因此,此版《倚天屠龙记》便依据女性观众的偏好进行了改编。其改编思路主要两个,一是修改张无忌“渣男”的属性,改为深情专一;二是四女中突出赵敏,增加忌敏之间的感情互动。基于此改编思路,此版对原著主要的改编之处在于:一是赵敏提前出场并新设赵敏追求者角色,突出了赵敏面对蒙古王爷时的机智勇敢,二是突出赵敏由于其身份导致的冲突的问题,增加赵敏被砍头假死的情节;三是明确了张无忌对四女的感情,突出张无忌对赵敏的专情,大幅缩减甚至取消张无忌和其他三女的感情线,因此削弱了殷离、小昭角色魅力。四是增添改编了宋青书与周芷若的恋情戏。五是对殷梨亭与杨不悔剧情增加,六是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结局。周芷若身中玄冥神掌功力尽失,并且因为极度伤心而失忆。张无忌与赵敏数年之后路过汉水之畔,遇到了周芷若与宋青书,两人早已是世上一对平凡夫妇。
总体上说来,01版剧本对原著修改虽然很大,但基本上并没有跑偏。此版关注了赵敏身份冲突的问题,由于港剧没有苦情戏、虐情戏的传统,却有大女主爽剧的传统,因此在处理上并没有像94版那样对赵敏进行降智处理,而是通过自己的智力与才能来积极化解矛盾,因此赵敏的人设没崩。但对于张无忌专情的人设的变动,则属于败笔,这导致其对周芷若的感情发生了割裂,也影响了原著中周、赵二女红玫瑰与白玫瑰对比的艺术效果。总之,01版编剧采取了最取巧的方式重点死磕人气最高的赵敏,专攻一点,不及其余,这样改上限不高但是却可以保证下限。
2003年版的改编思路与01版有相似之处,对剧情的修改之处也基本相同。但03版最大的改编特点并不是对剧情修改,而是完全按照偶像剧的套路来对原著进行改编的,针对的是年轻观众群体。2001年大热的电视剧《流星花园》即为偶像剧的代表。03版倚天就是按照偶像剧的思路,对武侠剧进行改造,开了古装偶像剧的先河。
偶像剧的特点在于稚嫩、甜宠,所以03版倚天的改编首先需要做的是突出原著中的情感戏,突出张无忌与四女的感情纠葛;其次要将原著中所有有深度的内容都进行淡化,让全剧风格轻松,不要烧脑。所以什么江山主题,什么正邪之辨,全部不重要,全部淡化为背景。
对于情节处理上,则是充分借鉴之前版本的经验,避免之前版本不受欢迎的情节,大胆借鉴获得好评的做法。比如,汝南王将屠龙刀投放江湖中引起争斗的思路来源于78版;逍芙恋来源于94版;增加赵敏的追求者的桥段来源于01版;赵敏、张无忌上灵蛇岛是金花婆婆故意引诱的,是01版的情节;抢亲后张无忌上峨嵋赔罪的情节,94版和01版都有……。
03版的剧本明显没有什么野心,即没有对原著进行拔高的想法,也没有对原著漏洞进行优化的想法,反而是将原著的通俗作品进行了媚俗化的处理。

接下来再看对原著进行影视化再创作的情况。
影视化再创作指对原著框架进行大幅度增减,也就是俗称的所谓“魔改版本”。所谓“魔改”,原指手办制作发烧友将量产手办修改为具有特殊观赏价值的个人手办作品。后引申为对某项产品的大幅改造。用在影视作品上,通常用来表示一部影视改编作品,对原作品进行大幅度的、违背原作本意的修改,改编后在情节、时间、人物设定等方面,与原作品差距非常大。金庸小说的影视魔改,始作俑者应该是徐克的《笑傲江湖》,而在电视剧上,则当属94版的《倚天屠龙记》。
《倚天屠龙记》的魔改版本包括1993年王晶导演的1个电影版和1994年马景涛版、2019年曾舜晞版2个电视剧版本。
王晶的电影版是受徐克的《东方不败》影响下的产物。《东方不败》突破了邵氏电影时期电影时长和小说内容的矛盾,为金庸小说打开了影视化再创作的新思路。王晶则更加注重电影的商业性,关注的是电影如何拍的好看,如何调动观众的爽点,而对原著思想的阐发和情节还原则不是他需要关心的问题。所以93电影版没有跟着原著走,而是采用截取原著中最为精彩的光明顶之战和救援武当山两个重头戏作为重点,并围绕这两个重点来重新组织剧情和塑造人物。而作为观众来说,看电影更注重的是视觉效果,对于已经烂熟于心的故事情节,发现有个似是而非的表达,倒也并不抵触。观众真正骂的是哪种影视表达手法差、视觉效果差,却又改的面目全非的影片。

94版是《倚天屠龙记》影视改编中的重点,19版与94版虽说相隔25年,但却是94版的借尸还魂。因为两版的编剧都是关展博,而且这位七十余岁高龄的大编剧竟然在19版中完全使用了94版剧情的整体思路,两版虽说是两部剧,但其中的改编思路却全无二致。所以这两版就一并说了。
前面说过,03版是最没有野心的一个版本,而94版则是最具野心的一个版本。94版编剧对原著的漏洞和空白把握的非常准确,而且胆子也大,其他版本的改编不是没有发现这些漏洞和问题,但多数采取了淡化的原则,要么回避,要么删除。只有94版和19版敢迎难而上,试图通过电视剧的改编来弥补原著的漏洞和空白。这成为了这两版编剧改编的基本原则。
94版另一个编剧思路是遵循了当时台剧所流行的苦情剧、虐情剧的风格。并用此风格来改造大格局的金庸作品。因此要强化张无忌、赵敏与周芷若之间的冲突,特别是要加大张无忌、赵敏之间的误会、冲突及互相折磨。
以此看来,94版的编剧的确野心够大、胆子够大、格局够大,有眼光、有魄力、有办法,但只可惜志大才疏。

《倚天》原著中的漏洞和空白之前已经列举了,可以说编剧对于这些都找出来并给了自己的解决方案,我们现在就看一下编剧的水平如何吧。
94版和19版剧本在前期基本都算中规中矩,都是增加了杨逍与纪晓芙的剧情,即填补了原著这一段情节的空白又调和了张翠山与殷素素在冰火岛期间剧情的单调。到了后面上了灵蛇岛,进入原著中矛盾开始集中爆发的情节以后,94版和19版的剧情便同期地开始放飞和崩坏。

张无忌等人从小岛归来后,由于赵敏有杀人凶手的嫌疑,于是编剧看到了“虐”的机会,便开始变着花样增加无忌对赵敏的误会,让赵敏受尽委屈。同时,为了使赵敏与周芷若之间的冲突加剧,也为了解决原著中谢逊盲眼画画揭露真相的漏洞,让殷离提前从小岛生还,而且还采用了“失忆”这样的万年老梗。这样二女便直接正面开撕,结果是赵敏被虐。同时还增加了殷野王与殷离的家庭伦理剧情。为从殷离这里揭露小岛血案的真相,杨左使采用的情景重现刺激,殷离灵光突显恢复记忆说出真相后,再度重新失忆!然后杨逍又用这一手坑了赵敏一把,聪明睿智的邵敏郡主居然就傻乎乎地钻进套子里,不出意外的再虐一遍。这简直就是集各类狗血剧情于一身。而且94和19两版上述思路竟然是完全一致。
94版与19版也都注意到了赵敏身份带来的冲突的问题。94版安排在了抢婚剧情后,增加了赵敏因张无忌与父兄的冲突,以及蒙古郡主身份而与明教高层的冲突;19版则提前到了抢亲剧情前。两版都有赵敏假死的情节,94版还把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梗用了一遍。这样就不仅增加了赵敏因情而虐,又增加了家庭伦理的虐和民族冲突的虐。
虐来虐去的后果,就是赵敏的人设完全崩塌,聪明机智,具有高明政治才能的邵敏郡主被虐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怨妇”。毫无尊严和骄傲,就像剧中范瑶评价的那样都快沦为条丧家之犬了。与比较成功的01版相比,同样是增加赵敏在家国方面的冲突,但01版给出的是一个最刚的赵敏,这是符合赵敏人物特点的,所以01版的改编相对成功。

关于朱元璋获得反元领导权的问题,也就是原著中江山主题缺失的情况,其他版本都不敢表现,基本都是删除处理,没删除的也是简单化处理。只有94版和19版,不仅没有删除,而且还重点加大了此部分戏份,作为后期重点表现内容。可见编剧补全原著的这个重大缺失的野心。
94版编剧为体现权力斗争,在杨逍、朱元璋等诸多配角上增加了许多戏份,尤其是后面数集朱元璋筹谋篡位的剧情,以及结局中朱元璋在被张无忌捉住的情况下,张无忌与其约法三章,若不爱惜教众与百姓,必取朱元璋首级,然后携赵敏归隐的剧情。这样处理的确丰富了原著中草草收场的不足。这段剧情改编也是得到金庸的赞许。但个人觉得这样修改,虽说比原著丰富了一些,可这些营营苟苟、鬼蜮伎俩实际上是拉低了朱元璋的格局,拉低了争夺天下的政治人物的格局,也拉低了《倚天屠龙记》的格局。
这里需要特别说一下杨逍的改编,大家公认94版中杨逍是一个亮点,杨逍好在哪里,其实不是因为对他的洗白,恰恰是因为完整体现出了杨逍的“年老德薄”。原著中,杨逍在张无忌做教主后,一直追随在张无忌身边,却仅仅像个高级幕僚师爷的角色。但明教“光明左使”属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应该是宰相一样的角色。94版中的杨逍的剧情,则充分体现了其作为宰辅的身份定位。一方面忠于张无忌的教主,极力维护教主的权威,一方面对教内大事小情鞠躬尽瘁。奈何性情偏激自傲,眼高于顶,听不进别人意见。自己又见识不高,缺少政治才能,又死要面子,死不认错。充分说明了其为何是“年老德薄”,为何阳顶天死后明教会四分五裂,为何成为教主后无力控制朱元璋。孙兴对杨逍的演绎让人惊叹,造就了各版中最佳的杨逍。
19版体现权力斗争,大体思路与94版一致,但不知什么原因,在剧情安排上却异常混乱,朱老四(朱元璋)的人设则是前后精分,一会儿是奸雄,一会儿又老实巴交的受气包。94版中的朱元璋是在与高层接触中发现高层这些人都是不足与谋,然后一步步将上到教主,下到左右光明使者都玩的团团转,实现自己的上位。而19版中,朱老四阴谋没少耍,效果却只是为虐赵敏提供机会,自己啥都没落着不说,还让人都看出他不是好人。张无忌则一直把他带在身边压的死死的,直到反元成功,明教众人进入大元皇宫,朱老四还是只能在张无忌身边站岗。这实际上等于没有解决朱元璋夺取领导权的问题。
19版中增加了两段关于赵敏的情节,一段是张无忌与赵敏关于抗元问题的对话,也有维护两个主角人设的目的。赵敏主张改良,而范遥等人主张革命。用于体现赵敏身份所应具有的政治抱负,以及为国家、为父兄的前途作最后努力。另一段是增加了赵敏与太子密谋篡位的情节,弥补原著中赵敏在万安寺后对家国事务毫不过问的恋爱脑行为。想法是好的,只是有些幼稚。
19版中,为了突出明教内部分歧,编剧对于明教高层行为的改编,缺乏与原著人物性格的衔接,使得人物行为缺乏必要的行为逻辑。明教高层都成为了为达目的,可以任意牺牲他人的角色,人人为了摆脱赵敏,向教主背后插刀。这绝不会是金庸塑造明教的目的,已经严重背离了原著的主题。
19版另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全员的洗白。丁敏君、宋青书对为抗元大业牺牲,谢逊为感化周芷若献身;峨嵋派在屠狮大会上未杀一人,原著中本来应该因为抢夺屠龙刀而死在三渡手下的何太冲、班淑娴也活下来抗元杀敌了。这个改编应该不是作为有野心的编剧愿意干的,这个锅究竟需要扣在谁的头上,我们不是当事人,也不是业内人士,自然也说不清楚。也许朱元璋变成朱老四,并且性格精分也是这个锅吧。

总结一下94版及19版编剧在剧本改编上的得失,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的几点:
第一,野心够大,方式不对。对于94版及19版的编剧来说,他们的野心很大,眼界很高,不但想要弥补原著漏洞,使故事更严密,人设也力图达到完美,但采取的却是破坏原著的叙事结构的方式。通俗说就是完全放弃原著的故事,重新组织情节,用新编的原创剧情替换原本的小说剧情。可这样的原创能让人认可这是原著吗?结果很明显,显然不能。
第二,原创剧情,水平不够。即便新编原创剧情的方式有用,对原著的漏洞把握准确,但在实际操作上,新编的原创剧情却与原作水平相差甚远,想法很好,做起来却是惨不忍睹,典型的眼高手低,这种低水平的剧情如何能够让观众认可这是金庸作品?结果是全剧三分之一部分剧情断崖式的崩坏。
第三,影视转化,方向偏差。94版与19版在原著影视化上,均采取了苦情化的改编方向,以迎合电视剧观众的观影偏好。但武侠片的特质不应该是:鲜衣怒马、快意江湖吗?啥时候和苦情拉上关系了?如果你要提王度庐,人家是“悲剧侠情派”。悲剧与苦情有云泥之别。一个是把武侠拔高,一个是将武侠拉低。况且,金庸小说的风格与悲情、苦情都不相合,非要把苦情戏加到金庸剧中,结果只能是不伦不类。更为过分的是,如果在94年,台式苦情风格还能有一部分人支持的话,25年后的19年还将这种连台湾地区都已经放弃了的老掉牙的风格照搬出来,这就有些太脱离时代了吧。
第四,外部因素,影响创作。这种创作之外因素的干扰,不清楚是属于资本干扰、团队创作思想的差异或不一致,或者其他更有影响力的方面的干扰,也就不进一步讨论了。

《倚天屠龙记》的影视化改编极具代表性,对于金庸小说影视改编的各种经验教训基本具备,仅差一种情况,另有一种情况不够典型。而这两种则都是《笑傲江湖》的特点。我们容后再讲。
发表于 2024-1-29 17:3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高明之作也!一如既往地延续了作者将版本、影视、阅读历程与作品本身内涵还有人生感悟融会贯通的风范。明哲兄抽丝剥茧,在大侠三部曲的整体框架下细致梳理了倚天屠龙记的主题、情节、情感、庙堂与江湖与当时的社会潮流之间复杂的关系,尤其将倚天屠龙记理解为明教主导的江湖秩序,武林结构由宗师时代转换为门派时代因此由个人英雄影响历史转而为集团的力量影响历史,特别是把明教的理念与明报本身的宗旨两者之间的底层相通揭示出来,可谓独具只眼也,对于倚天屠龙记情节展开的详细解析是下了很深也很费心神的功夫的,由此也更有助于大家理解后续结构或世界观更庞大和繁复的天龙八部与之前诸作的逻辑关系,实际上是否可以说,射雕与神雕比之于倚天还是简单了些,金庸作品至于倚天始称为大,这些本文都做了流畅分析,至于说到的很多情节都是挖了坑而未填,也许可以认为金庸以全知视角来写武侠小说随着世界观的加大而无法完全驾驭,也可能是因为我们还未真正理清金庸作品本身,或者也可以说全部都写全而一点也不留白的话那样作品反而韵味不足了,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猜测,不代表本文作者的立场。     整体而言,明哲兄前两部长文加此部精品贴,如果再加上后来必然会出现的其余作品的精妙解析,作为一个整体把握,可以仿照亦知墨的著名长贴,亦知墨带你重读金庸,明哲带你重读金庸,华山论剑版将诞生近十几年来新的超级精品贴了。
发表于 2024-1-29 17:3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另外,等我登录台式机之后,再补加精品,但明哲兄三部长文这神剑三式,我在内心中早就已经加为精品无疑也。
 楼主| 发表于 2024-2-1 10:26 | 显示全部楼层
shaolinpai 发表于 2024-1-29 17:32
高明之作也!一如既往地延续了作者将版本、影视、阅读历程与作品本身内涵还有人生感悟融会贯通的风范。明哲 ...

版主抬爱了!感谢
射雕三部曲经历了一个由简入繁的过程,主体脉络还是很清晰的。这一时期也是金庸本人思想变化和香港社会及整个华人社会急剧变革的时期。看金庸小说如果不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真的少看了很多东西。
情节上挖坑未填,我理解就是未能精细规划导致的,金庸小说都是连载创作的方式,写的时候后面没想好,随着情节推进临时调整所以难免前后照应不到,再加上连载的方式发出去就收不回来了,即便构思变了也无法对已经发出的再撤回来修改了。总之,就是连载方式创作的痼疾。前期作品金庸其他工作不是太忙,还有时间多构思一些,这些问题就少一些,到倚天时期,金庸当时明报的工作越来越忙,也就没有了时间精力进行长期构思了。修订版的时候,有些问题即便发现了,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想改也改不周全了。
倚天后的天龙八部也是如此。好在修订版动的手术够大
感慨一下,天龙八部是真的难写
发表于 2024-2-5 18:5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放松着写,应该效果更好。
 楼主| 发表于 2024-7-6 11:26 | 显示全部楼层
却如shaolinpai所言,金庸到倚天始称为大。但,倚天和天龙这两部也是写的最为凌乱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有报社工作太忙,也有社会急剧变革,也有个人突破的探索吧。天龙连载版与修订版质量更是判若云泥。
发表于 2024-7-24 16:0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天龙凌乱,可能是倪匡同学补写的虚竹部分风格相差太大,而且也很难说凌乱,陈世骧之看法可供参考。
发表于 2024-7-24 16:0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天龙凌乱,可能是倪匡同学补写的虚竹部分风格相差太大,而且也很难说凌乱,陈世骧之看法可供参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江湖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Sitemap| 金庸江湖

hanxueqianhunxiao@qq.com

Copyright © 2004-2024 www.jyjh.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GMT+8, 2025-1-28 03:43 , Processed in 0.034494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