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江湖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江湖
查看: 1172|回复: 67

[原创]天龙八部人间道——我与天龙八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9-6 15: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第一次接触《天龙八部》是在看完《神雕侠侣》之后,看《倚天屠龙记》之前。那个时候正是武侠小说开始“一书难求”的时候。我们小伙伴之间无论谁买到或借到一本武侠小说,都会拿出来大家传阅一遍。我们通常需要先商量好看的顺序,今天谁看,明天要转给谁。排在后面的经常等不及的,就整天跟在前面人的后面,催着快点看。一等前面人看完,立马拿走。
《天龙八部》是我们楼里的一位小伙伴从外面借来的。这是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十本一套的版本。但最初借来的却只有头两册。当小伙伴拿出此书的时候,正是大伙儿都没新书可看的时期,于是便一窝蜂地围拢上来,完全顾不得这是个只有开头没有结尾的残缺版了。
安徽版的《天龙八部》头两册是粉色封面,封面是使用了原版中两张插图的各一部分合并而成的。一半是聚贤庄大战,一半是大战三十六洞洞主。四周辅以传统风格的底纹。安徽版原版的插图是保留的。我们第一眼看到的便是与所熟悉的《射雕英雄传》的姜云行的插图画风完全不同的插图。这也是我第一次见到王司马的金庸小说插图。老实说,当年我和小伙伴们都颇不喜欢王司马画风的插图,而更喜欢姜云行精细工整的工笔画风的插图。
安徽版是将明河社版的每一册拆分成了上、下两册。我们看到的头两册标的是第一部(上册)和第一部(下册)。我们当初拿到这部书后,并不知道全套一共几册,于是便大开脑洞根据书名瞎猜,认为既然是叫“天龙八部”,那么全书一定是八部,每部两册,全套那就应该是十六册了!十六册一套,这得是多大篇幅的一部小说啊!于是陷入了深深的憧憬之中。
但现实是,别说十六册了。这两册之后便没有后续了,只看到段誉被鸠摩智捉走后,就不知结果了!而后由于买到了《倚天屠龙记》,便放下了对天龙八部的念叨,都去看倚天了。
经过了很长的一段时间,我的姐姐从同学那里借到了一本《天龙八部》,但却是第三册。这次借到的是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版本,封面是绿色的,封面是传统风格的图案。陕西版没有插图。姐姐说赶紧看,只能看一天晚上,明天就要还,已经有别人在等着了!这可就苦了我了,晚上还要写作业,能看书的时间本就不多,厚厚的一本如何看的完。姐姐倒是风淡云轻,说道,先看吧,看不完过两天还能借过来。无奈之下,只能抱起书先看吧。
《天龙八部》第三册已经是萧锋的故事了,和第一册结尾段誉被捉的情节是完全的接不上。这也让我更加坚定认为全书一共八部,有八个主人公的判断。刚看的时候很弄不明白怎么一会儿是乔峰,一会儿又成了萧峰了?只能根据现有情节猜测第二册究竟发生了什么。
努力了一晚上,果然还是没有看完。第二天姐姐就拿去给下一位了。好在这次还不错,没过几天真的就又借回来了,这次便一口气看完了。
没多久,在小伙伴中又有了第四册,这次又是安徽文艺版的。与第一部相比,封面设计未变,只是颜色换成了淡蓝色。一见之下,有种久违了的感觉。虽然心心念的是第二册,不过有的看就不错了。第四册开始段誉出来晃了一下,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与姑苏慕容混在了一起。还没等琢磨明白,就又换成了虚竹的故事。这种跳过一册的看法,真的不是一个好的阅读体验!
接下来终于看到了第二册。这个时候我所在的城市已经有了租书店。租书店中的书很多,但热门的品种一样难以租到,《天龙八部》也是租了几次才租到。看到鸠摩智捉了段誉上姑苏,一直吊着的一口气才终于吐了出来!
这次就是最为熟悉的宝文堂书店的版本了。宝文堂书店版的《天龙八部》整体色调是淡蓝色,书脊和书名题签都是淡蓝色。金庸书法的书名,插图齐全,纸张厚实、印刷清晰,最为特别的是宝文堂版本保留了明河社版本扉页的篆刻印章。可以说宝文堂版本的金庸小说是那个年代众多的金庸小说中的标杆。
接下来的第五册也是在租书店租来看的。这时也终于知道这一套书是五册一套,不是八册、也不是十六册。全篇也没有八个主角。《天龙八部》可谓是我读的时间最长的一部金庸小说了。以当年狼多肉少的条件像我这种情况的大有人在。看完上册、没了下册的,只有下册、没有上册的,一册书看一半,因各种原因不能继续看了的事情也属于家常便饭,像《天龙八部》这种5册一套的大大部头,情况就更为凌乱了。
在我们这个城市我始终没有见到过全套完整销售的《天龙八部》。这么说可能是有些绝对了,但就我所经历的,无论是新华书店,自由市场里的小书摊还是后来的小书店,我都没有见到过整套出售的。偶然会在小书摊上见到的,也都是单本卖的,而且是溢价在卖。所以《天龙八部》我一直没有买,即便有过买的想法,一是当时的经济条件并不允许,二是也实在没有地方去买。老实话,那时候也真是没有过能够收全一整套金庸作品集的想法,那是太过奢侈的事情。我那时能够收全一套“射雕三部曲”就已经是很让人羡慕的了。
在我高中的时候,一位同学一次从我这里借了很多书去。临近毕业的时候,捧了一堆的书给我送了回来,这里面有我的书,也有不是的。她也不记得是向谁借的了,以为都是向我借的,就一气儿都给我搬来了。这多出来的是一套《天龙八部》和一套《书剑恩仇录》。而这套《天龙八部》居然还是一套完整的宝文堂书店的版本,只是书的品相不怎么样,显然是经过不知多少人的传阅,纸张多有污损和陈旧,甚至第五册封面、扉页、目录及第一回的插图都没有了。但这却是我第一次见到全部五册一整套的《天龙八部》,当时真是乐的合不拢嘴。
这种情况是我们那个时候借书的常见情况,书借出去后,就是一次“旅行”,经常就是转着转着就没了下落,运气好的话有可能会转回来,但通常的情况下,基本上是不知道落到谁的手里去了。但如果你只向别人借却不借给别人,这事儿实在有些不地道!有书捂着不借会被人看作小气。所以,如果是很在乎的书,借出一定要慎重,并一定要叮嘱及时归还!这次我借出的书,也是千叮咛万嘱咐,但还回来时也还是不可避免地少了一套《京华烟云》。当时我也很诚实地和同学说,这《天龙八部》和《书剑恩仇录》并不是我的。但她也实在不记得是和谁借来的了,估计也没人找她要,便一挥手说那就都归你了。既然她这样说,我也就顺坡都收下了,也就根本就不提少了《京华烟云》的事情了,也不去计较她借书后长期不还的事情了。
 楼主| 发表于 2024-9-6 15:37 | 显示全部楼层


    《天龙八部》开篇是作者的一篇释名。解释了天龙八部的出处及作为书名的含义。当年初读此书时,的确是第一次听闻天龙八部。但对于这种神神怪怪又颇为深奥拗口的佛门神祇完全理解不了。我们感兴趣的是作者所交代的这部书是与《射雕英雄传》中的南帝是有关的,“写的是北宋时云南大理国的故事”。
一场寻常的江湖争斗由于一位青衫书生的闯入而变得不同。段誉的出场颇让人感觉琢磨不透。一个文弱书生在一群好勇斗狠的江湖人(社会人)之中谈笑自若,我们读者也和无量派众人一样摸不透这家伙究竟是故意装傻戏弄还是真的毫无武功。一番试探下来,才发现还真是一个菜鸟闯江湖的路数。钟灵的出场则让我们见到了熟悉的“金式花旦”,美丽活泼又古灵精怪。
段誉掉书袋解说无量山的出处,当年对这段可以说是完全无感、无视,根本意识不到“慈悲喜舍”四无量的精深奥义。但当段誉说起,家里人逼他学的武功是“一阳指”的时候,我们就知道这家伙身份不简单了。这时我们已经是看过颇多武侠小说的老江湖了,自然明了“一阳指”的分量。段誉书呆子气地爱管闲事,却是慈悲心肠,生慈无量心,非要化解无量剑与神农帮的江湖恩怨,不出意料地将自己和钟灵都搭了进去,被迫服了“断肠草”只身赴万仇谷取闪电貂的解药。这家伙却只是“当下哼着曲子,扬长而去。”
段誉一路西行却撞上了私奔的无量剑弟子,追赶之下掉入山崖,然后奇遇就来了,不仅发现了无量玉璧的秘密,也发现了无量山洞的玉像和武功秘笈。揭开了无量玉璧的秘密也埋下了逍遥子、秋水妹和珍珑棋局的伏笔。段誉出了山洞后,按钟灵指示进入了“万仇谷”,不料报了自己父亲的名号后,钟灵的老爹立即炸毛了,而钟灵母亲却暧昧起来。钟万仇受伤,钟夫人也不能前去救人,于是让段誉去大理找父亲报信救人,于是又引出了木婉清。
木婉清正遭仇家追杀,段誉爱管闲事的脾气使得自己又卷了进去。木婉清刁蛮泼辣,与钟灵迥异,二人乔装救钟灵的过程,又埋下了灵鹫宫的伏笔。木婉清的仇家是一拨接一拨,来头越来越大,终于引出了“四大恶人”。木婉清被逼无奈,或者说半推半就揭开面纱,使段誉成为第一个见到其真容的人,如不杀他便需嫁他。“凶神恶煞”岳老三原以为会是凶狠的恶人,却不想原来是调解气氛的搞笑人物,连带着对“四大恶人”全体评价拉低。南海鳄神为逼迫段誉答应做徒弟,掳走木婉清做威胁。此处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叙事视角转变成了木婉清。大理王宫四大护卫登场救下木婉清并与段誉重逢。段誉另有奇遇却以插叙、倒叙方式说来。开篇一段情节几经转折,至此方才稍缓。
木婉清随段誉等人回大理,一路上段誉身份逐渐揭开,让人惊喜不断,不断刷新上限。最终定格在镇南王世子,大理皇位第二顺位继承人。可谓身世显赫。此时的木婉清也不再是飒爽英姿的江湖女侠,而成为了没见过世面的乡下野丫头,显然脑瓜子嗡嗡的。接下来的南海鳄神拜师的游戏笔墨是为一喜,木婉清的身份揭开则为一悲。此书中段正淳的风流孽债实为全书情节推动的重要关节所在,大理段二可谓对本书做出了至关重要的贡献。
木婉清出走遇到四大恶人之首的段延庆。段延庆却是让人不寒而栗,觉得这是个狠角色,原本被岳老三拉低了的“四大恶人”的名头又响亮起来。
段延庆身世离奇,为前朝太子,此次专为复仇夺位而来。他施毒计要段誉与木婉清二人兄妹乱伦以使大理段氏皇室蒙羞。段、木二人同处一室,身中春药之毒,情况危急。
保定帝御驾亲征自然不是一般江湖门派可以比拟。万仇谷奇奇怪怪的入口,在大理皇帝面前,直接被夷为平地。读至此处真是让人觉得自己的格局实在太小。保定帝虽说气派非凡,但要从延庆太子手中救人却也非易事。特别是这并非一般的江湖仇杀,更参杂了皇室内斗。保定帝确实是可以运筹帷幄的人物,正、奇、暗三路人马火力全开,正面闯谷因延庆太子的身份而退回,随后邀请了黄眉僧出手,更有大理重臣的地道暗着。黄眉僧与段延庆棋枰上斗智斗力,段誉身处困境还不忘参合一手。段延庆最终“自填一子”落败。这个扣子埋的的确够深。另一路的地道虽说挖错了方向,却错有错招,“换巢鸾凤”让钟万仇丢尽颜面。更衍生了喜剧性的地道大连环。
大理段氏的剧情告一段落,烘云托月之法为姑苏慕容造势,也为大理段二进入中原创造条件。段誉北冥神功吸入了太多内力,却不懂疏导,保定帝束手无策只能向天龙寺求助,正赶上大轮明王的挑战,为段誉创造了习学“六脉神剑”的机会。虽说是大轮明王的挑战,但真正背后的因果仍是姑苏慕容。鸠摩智掳走段誉远赴姑苏,逐渐走近异常神秘地姑苏燕子坞。“向来痴,从此醉”,段誉见到与无量山中玉像一般无二的王语嫣,自此不可自拔。只是不知其迷恋的是否只是活的玉像。只是王夫人爱茶花显然意不在花,恨段氏明显言不由衷。着实让人觉得这个事情是不是还是有点悬啊!王语嫣听香水榭指点群豪戏,充分展示了纸上谈兵的武书呆子,与段誉的文书呆子倒真是颇为匹配。包不同出手收拾局面,继续为慕容公子造势,并顺手逐走了段誉。
花费了大量笔墨渲染造势的“南慕容”始终不曾出现,而“北乔峰”却倏然登场。乔峰登场通过段誉寥寥数语的评价“好一条大汉。这定是燕赵北国的慷概悲歌之士”,便已确立了无可比拟的伟岸形象。乔峰与段誉的斗酒,从发觉段誉听到自己谈话便判断出此人功力非凡,进而邀酒试探,斗酒而至意气相投结为兄弟。乔峰的形象不仅是外表豪迈,更是大胆心细,气量恢弘。
杏子林中宛如一场舞台剧,各色人等次第登场,几番转折之后,乔峰自己竟然成为了契丹胡人,且与中原武林有着杀父杀母的血海深仇,纵然英雄无敌深得帮众景仰,亦无力挣脱业报法则的因果律,不由黯然退出丐帮。
这边是英雄气短,那边确实儿女情长。段誉原要与乔峰同去,究因舍不得王姑娘而立住不动。不久西夏一品堂来攻,众人纷纷中毒无力。段誉由于服过莽枯朱蛤百毒不侵,又有凌波微步百敌莫近,救了王语嫣而去,使得两人有了独处共经患难的机会。一对不通世事且都有些呆气的贵族子弟和富家千金碰到一处,自然处处乱七八槽却又别有风情。面无表情的李延宗出现,似乎是为了埋下伏笔,读者十之八九都能猜到这就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慕容复。与乔峰出场相比,慕容复出场却不以真面目见人,格局恁地狭小。
李延宗来的奇怪,走的也突然,段王二人欲返回救人,一路上却是少年男女心意未通,磕磕绊绊地让人会心一笑。
阿朱与段誉扮成“北乔峰、南慕容”挑战一品堂高手,搭救丐帮众人,着实有些胡闹,不过错有错着,偏碰上南海鳄神要试一下段誉的“凌波微步”。此情节属于“撞枪口上的巧合”,虽不免离奇,但对读者却是具有很高的吸引力。巧合方法是本书主要的情节架构方法,在本书中的运用也非常娴熟,这也是来自与《三言二拍》的传统话本小说的创作传统。
通过不断地巧合推动下,真正的乔峰赶到时,只是捡了一个现成的功劳。从此时开始,也终于完成了第一个叙事视角的转换,乔峰取代了段誉成为第一主角视角。
这种联缀式叙事来源于《水浒传》、《儒林外史》等古典小说。金圣叹评论叫“鸾胶续弦”。
乔峰无疑是英雄豪杰,但纵是英雄也避免不了“有漏皆苦”,生悲无量心。乔峰回到少室山的家中,父母被人先一步害死,去到少林寺,师傅又是才遭毒手。一下子便背上了“杀父、杀母、杀师”的不白之冤。以乔峰的本领,即便少林寺也无法留下,只是巧合下遇到盗经书的阿朱,带着阿朱脱困的时候,不意阿朱受了少林方丈的掌力而奄奄一息。
乔峰为给阿朱治伤费尽心思却毫无起色,在听闻薛神医在聚贤庄召集天下英雄共讨乔峰的情况下,毅然单刀赴会,虽千万人吾往矣!聚贤庄大战成为本书中,也是金庸小说中最为热血的桥段。乔峰真是一身侠胆仁心、热血豪情,当真为《天龙八部》中,也是金书中第一大英雄。
聚贤庄之战中中原群雄的“优越的集体正义”行为,现在的读者会想到古斯塔夫·勒庞的《乌合之众》,而在金庸写作的年代则让人联想的当时如火如荼的红卫兵和香港本地的左派人士,而在八十年代的反思年代,则会对这种盲目的正义下的恶行倍有感触。聚贤庄之战较之光明顶之战为异曲同工,只是聚贤庄之战对于“乌合之众”的表达更为深刻和丰富。
乔峰在聚贤庄力战而竭,得黑衣蒙面人所救。大难不死,对于大英雄来说,只有心性更坚。在雁门关绝壁前,虽壁上文字被毁,但却与阿朱重逢。阿朱与乔峰在一起时,在乔峰的万丈光芒之下,光彩完全被掩盖;而与乔峰分开后,在聚贤庄戏耍群雄,风采却丝毫不弱于乔峰。
乔峰终于确认了自己契丹人的身份,成为乔峰人生的一大转折,从此乔峰成为了萧峰。而在萧峰的心里,也从汉本位的民族主义向民本的国际主义发展。但眼前要解决的还是复仇。在金庸小说中不时出现的“复仇情节”又一次显现。
萧峰追查仇人的过程曲折重重,最终通过马夫人获知“带头大哥”乃是大理段氏的段正淳。而更巧的是随即便因为机缘巧合见到了段正淳,而两人各说各话的问答居然对得上榫。阿紫出场的确让人很是讨厌。阿朱之死,也将萧峰的悲推向顶点。
萧峰在返回马夫人处时,一系列的谜团开始解开。一次次解密,一次次出人意料。马夫人的所作所为让人目瞪口呆又不寒而栗,忍不住要骂一句“变态!”。最终恶人更有恶人磨,此处阿紫的恶行却让人只感解气。
阿朱已死,接下来要靠阿紫来推动情节了。萧峰既然答应了阿朱照顾这个唯一的妹妹,而阿紫层出不穷的小手段也让萧峰麻烦不断。萧峰误伤阿紫,为不使阿朱的悲剧重演,一路向北进入了女真人所在的长白山区,以人参、熊胆续命。萧峰英雄气概倾倒女真英雄。此处引入了大金的开国之主完颜阿骨打。更进一步奇遇,打猎中捉了大辽皇帝耶律洪基,并在因缘际会下协助辽主平叛,而获封大辽南院大王,踏上了辽国政治舞台,却也为日后的仁义两难埋下伏笔。
萧峰情节告一段落,联缀式叙事再次发挥作用。从萧峰巡边遇上游坦之报仇开始,叙事角度便转换到了游坦之身上。游坦之在阿紫这里受尽折磨,遭遇让人恻然,游坦之虽然也颇多奇遇,特别是无意中练成了易筋经与冰毒掌,但其实是个串联人物,其作用是将故事情节重新带回到中原,并推动后续剧情发展。所以由游坦之引出星宿派与丁春秋、引出了少林寺的玄难、玄痛和虚竹,引出了姑苏慕容的四大家将,引出了聪辩先生及其问下弟子的函谷八友,而后丁春秋将三拨人一体成擒,带到了擂鼓山苏星河的珍珑棋会之中。
珍珑棋局是一个人生寓言,也是一面镜子,照出各人心中的执念。在这里久违的段誉再次相逢,而此珍珑棋局又是无量山洞中的棋局,不由让人联想之前的伏笔是否要应在此处了!但结果却让人意外,最终破解棋局的却是少林寺中面貌丑陋,武功低微的小和尚虚竹。
段誉自杏子林中与萧峰分别,之后萧峰大起大落到珍珑棋会期间已经过了几年的时光。按照《金庸武侠故事编年和人物大全》中的推算,杏子林事变的纪年为宋哲宗元祐六年四月,公元1091年,段誉再次出现是在丐帮大智分舵选新帮主的时候,与珍珑棋会之期不远,而珍珑棋会的纪年为宋哲宗元祐八年六月十五,公元1093年。期间的时间为两年两个月。段誉再次出现的原因是代段正淳送信,向丐帮说明马夫人、白世镜之死真相及所涉及的其他英雄的真相。康敏之死是在元祐六年十月,也已过去了一年又八个月。这信送的时间未免有些太长了些吧!而这两年多的时间,段王子就一直在河南东游西荡,而王语嫣这两年多中,什么时候找到的表哥,这个书中没有交代,不知道。即便是找到了也不回家,也一直这么东游西荡,啥事也没干。而慕容公子与武林中紧张关系也没有任何变化,这两年来也没去解决,可也没激化,也不回家,带着一干人等在外面晃了两年。而两年多来,中原武林仿佛被按了暂停键,毫无变化,萧峰离开的时候什么样,现在还是什么样。可见叙事时间一长,这种联缀式叙事的弊端就显现出来了。
虚竹是被少林寺安排出来发英雄帖的,还是因为寺里面人手不足才派他出来的。此时少林寺要在九月九日召开英雄大会共同对付姑苏慕容。此时距离会期还有大半年。
虚竹闭着眼睛在棋盘上瞎放一气,原本只想救自杀的段延庆,不料“自断一气”后,却局面大开,在段延庆暗中帮助下解开了珍珑棋局,得了无崖子的传承,成为逍遥派的掌门。虚竹为人老实、憨厚,还有些呆里呆气,实则却是不执着,修戒定慧,得无漏三昧,深具慧根,自是福缘深厚,生喜无量心。
此时联缀式叙事再次发生转换,叙事视角转到虚竹身上,只是中间又短暂岔开一笔,插入了一段慕容复的视角,交代了慕容复与丁春秋斗法、阿紫瞎眼被游坦之救下,段誉的痴心与死皮赖脸和万仙大会的情节。万仙大会上,虚竹出手救下天山童姥,叙事视角正式转到虚竹。
虚竹原本是救一个小姑娘,不想小姑娘变成了姥姥,而且这姥姥还是无崖子的师姐。本书到了逍遥派这里,“八荒六合唯我独尊功”、“不老长春功”已近剑仙之流了。李秋水出场,一伸手便削去了童姥的一条腿,让人见识了逍遥派中勾心斗角内斗的惊心动魄。虚竹背负童姥跳崖逃命,得慕容复斗转星移与段誉的凌波微步相助。童姥一眼认出段誉使得是凌波微步,凌波微步可算终于碰到了识货之人了,大理无量山的伏笔到了一一揭底的时候了,只是这谜底却没有应在段誉的身上。
童姥效法虚竹破解珍珑棋局的思路,行了一招自寻死路的险棋,到李秋水家里去养伤练功,回复功力。而李秋水的家居然是西夏皇宫。二人藏身在皇宫冰窖之中,童姥功力日渐恢复,与虚竹的斗法也日渐激烈,为了让虚竹主动破戒,竟然带来一裸身少女与虚竹共享鱼水之欢。虚竹对于清规戒律的执念终于破除。
李秋水最终还是找到了西夏皇宫之中,童姥与李秋水连番恶斗,终至两败俱伤。期间逍遥派中天山童姥、无崖子、李秋水之间的恩怨情仇一一进行了交代和了结。大理无量山“琅嬛福地”中的伏笔也进行了照应。最终的秘密却是无崖子心中所爱是那个不知名的“小妹子”。二人争风吃醋了一辈子,却原来都是输家,爱恨情仇到头都是一场空。
童姥与李秋水二人双双逝去,虚竹成为了最大的受益者,继承了天山灵鹫宫,成为新的主人,而且还成为逍遥派掌门及武功集大成者。
虚竹接掌灵鹫宫,首先面对的问题便是三十六洞七十二岛进攻缥缈峰。此时虚竹虽说已身兼逍遥派三大宗师的武功,可依然还是那个呆呆傻傻的小沙弥,处事唯唯诺诺、讲话辞不达意,却以慈悲心化解了灵鹫宫上的戾气。虚竹与段誉两个满身呆气的人碰到一起,各说各话地诉说痴心,你说一段《金刚经》,我引一段《法华经》,酩酊大醉后豪情顿生,二人结拜为兄弟,并将萧峰算在其内。
大醉醒来,段誉还是要去追随王语嫣,虚竹也不想做灵鹫宫主,而是想回少林寺继续做小和尚。虚竹回到少林寺向业师请罪,却赶上寺内有大危难,无瑕处理这点犯戒的小事儿,就将虚竹发到菜园改造。菜头和尚缘根这一不起眼的小人物却是本书中刻画的最妙的两个人物之一(另一个是马夫人康敏)。这个人物身上聚集了市井小人的一切劣根性,欺下媚上、蜚短流长、气人有恨己无却又欺软怕硬、毫无骨气。金庸传神之笔写来趣味盎然。
前篇虚竹出少林寺是向天下英雄发英雄帖,定于九月九日重阳节在少林寺商议对付姑苏慕容,期间虚竹叠逢奇遇,时间过去了三四个月,回到少林已经是十月底了。这英雄大会的事情看来是不了了之。可少林的麻烦还没完,先是神山上人替天竺僧人出头,而后鸠摩智以少林七十二绝艺独挑少林。虚竹看出鸠摩智是以逍遥派小无相功为底,出手解难,却因梅兰竹菊四婢冒失护主被抓住把柄,少林寺正准备杖责虚竹,此时却锣鼓开响,大戏开场了!
丐帮新任帮主庄聚贤要与少林争武林盟主,广邀天下英雄齐聚少室山,于是各路人马纷纷登场。正戏尚未开始,先需有些垫场戏码助兴,丁春秋先战慕容复,再战化名庄聚贤的游坦之。丁春秋制住阿紫,游坦之举止失当、茫然失措之时,忽然间,萧峰从天而降,燕云十八飞骑,气吞万里如虎!这才真是大英雄、大豪杰!真正的主角登场,大戏开锣!
萧峰甫一登场,连续三掌“亢龙有悔”击退丁春秋救回阿紫。双目一瞪,游坦之胆战心惊,话也说不利落了。
聚贤庄一战,萧峰与中原群雄仇怨已深,此时面对天下群雄气势汹汹,凛然毫无惧色。而此时段誉与虚竹先后挺身而出。三人不顾四面受敌,视天下英雄如无物,当众撮土为香结拜为兄弟。萧峰三招逼退慕容复、丁春秋、游坦之三大高手,三人举酒畅饮,豪情万丈。
萧峰、段誉、虚竹三人分别对阵游坦之、慕容复、丁春秋。萧峰轻取游坦之自不意外,虚竹集逍遥派三大高手之功力,此时收拾丁春秋已是手到擒来,但其恻隐之心,不忍伤人性命,最终以“生死符”制住丁春秋。段誉六脉神剑时灵时不灵,只能靠凌波微步保命。在慕容复层层逼迫之下,在慕容复伤了他老父之后,才心中气苦,灵感迸发,六脉神剑大发神威,逼得慕容复左支右绌。看段誉六脉神剑全数施展,读者心中憋闷已久的一口浊气方才全数吐出,畅快至极!
段誉对慕容复留有余地,慕容复则恼羞成怒,乘段誉相让之时将判官笔插入段誉肩上。萧峰伸手如老鹰捉小鸡般轻易将慕容复提起摔出,一句“萧某大好男儿,竟和你这种人齐名!”一语诛心,也难怪慕容复要抹脖子。
就在慕容复命悬一线之际,已死的慕容博与萧远山双双出现,慕容博出手救下了慕容复。少林寺依戒律处置虚竹,虚竹身背的“戒疤”却揭开了他的身世。虚竹竟然是玄慈方丈与叶二娘之子。至此,此前的一出出悬念的谜底渐次揭开。关于雁门关血案、关于“大恶人”、关于“带头大哥”,一切全都水落石出。
在扫地僧神妙功力和高深佛法棒喝式地感化下,慕容博与萧远山体会了由生到死又由死到生的生命体验。双双大彻大悟,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一场大戏收场,最终以众人在少室山乔三槐的故居中以乡居话家常的方式做一小结。接下来的奔赴西夏的部分则属于过场戏。之前说过,这一段属于过场戏中处理的较差的一个例子。之所以较差,一是高潮部分的少室山大战情绪拉的过满,所有扣子也都集中解开的很彻底,给后续剧情留下的伏笔太少;二是,需要交代的人物和头绪实在太多;三是后续西夏招驸马的剧情也是个虎头蛇尾,开头热闹气氛渲染的也算充足,但却草草收场。但在少室山大战这样精彩的情节后的收场戏和过场戏,能够写成这样也算是不错的了。
西夏剧情首先完成一个大聚义的局面,不仅萧峰、虚竹和段誉三兄弟聚义,而且久未露面的钟灵、木婉清再次登场,加上阿紫,三个同父异母的妹妹也聚齐,慕容复与王语嫣也赶赴西夏,鸠摩智作为吐蕃国师也必然与会。加上西夏是四大恶人的大本营,所有未曾了解的业力需再次进行了结。
在西夏公主招亲的背景下,所有相关人等都要面临选择,面临取舍,是为舍无量。段誉舍弃了西夏驸马,却终于金石为开;王语嫣舍弃了对慕容复的盲目迷恋,投入段誉怀抱;鸠摩智舍弃了名利心,舍弃了一身武功,终成一代高僧;虚竹完全舍弃了少林寺,也没将灵鹫宫改成灵鹫寺,反而意外与梦姑相遇。只有慕容复舍弃了表妹,舍弃了快乐,最终却一无所获。
萧峰三问而不答,飘然而去,更大的舍还在后面。
段誉等人接到灵鹫宫属下传来的讯息,有仇家欲不利于段正淳,于是众人急忙驰援,段誉也终于可以携美返故乡了。不料路途之上机缘巧合却落入了王夫人为段正淳设置的陷阱。但段正淳也未能因儿子的挡灾而逃过此劫,依然与所有情人一并被捉了来,而此时段延庆等四大恶人也追杀过来,慕容复却也闻声赶到。又是一个所有角色大聚合的局,又是一出大收束的戏码。
段誉自昏迷中醒来,听到王夫人的说话,便感到有件事情不对头,终于还是怕什么来什么。王语嫣终究又成为了自己的异母妹妹。但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结果竟然是个大翻盘,段誉居然不是段正淳的儿子,他的生父居然是宿敌段延庆!
慕容复此时已是丧心病狂,完全没有了理智。他想利用段延庆而拜其为义父,却又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继而为逼迫段正淳,更是杀红了眼,不仅段正淳的情妇一个不留,连自己的舅母也是毫不手软。连忠心耿耿的部属也照杀不误。他舍弃了自己所有的一切,唯独舍不掉复国的执念。
段正淳舍不下他的爱人,在一个个死在自己面前后,他只能舍弃自己的性命;刀白凤舍不下段正淳,所以她也跟着舍弃了性命。
一时间红消香断,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此段大悲。然而更悲的还在后面。
段誉回到大理,保定帝已决议出家。段誉接替了大理国皇位。
全书即将迎来最终大结局时,却突然插入了一段大宋宫廷的人事更替。对于此一段评价纷纭,多有夸赞写的好的。但我从第一看到现在一直是一头雾水,一直也没能理解插入这么一段的意义是什么。从情节衔接上,显然与整体故事和人物隔的都有些远,完全达不到顺畅衔接的作用。在一派武侠氛围中毫无转圜地插入了一段历史正剧,且与前后剧情都无直接关联,显得非常突兀。
大宋权利更迭,引起宋辽两国局势的微妙波动,而此时在辽国担任南院大王的萧峰便处在了一个极为尴尬的境地。作者也通过这种尴尬境地的刻画,塑造了萧峰在国家大义方面的立场和决心。最终萧峰以舍弃生命的方式,完成了止战息戈的和平愿望,以及对忠义两难的救赎。
大幕落下,尾声以慕容复精神错乱头戴纸冠,阿碧以糖果诱乡下小儿呼万岁做结语。语做警示,意味深长。
 楼主| 发表于 2024-9-6 15:38 | 显示全部楼层


《天龙八部》于1963年9月3日至1966年5月27日在《明报》和《南洋商报》同时进行连载,紧接9月2日完结的《倚天屠龙记》,共连载了三年八个月,将近四年的时间。
《天龙八部》是接续《倚天屠龙记》后在《明报》进行连载的作品。这一时期,金庸常常会同时创作两部小说。《明报》连载《神雕侠侣》时,金庸同时在《武侠与历史》杂志上连载《飞狐外传》;连载《倚天屠龙记》时,同时在《武侠与历史》上连载《鸳鸯刀》,在《明报》上连载了《白马啸西风》。可以说,在《明报》上一直延续的可以称为金庸作品中的“主线作品”,通常都是些“大长篇”。而这些同期连载的作品,则可称为“支线作品”,通常是一些中短篇和“小长篇”。这些“支线作品”有时往往比主线作品更能体现金庸的创作思想,金庸往往将一些创新的想法首先在支线作品上进行“试水”,因此使得这些作品更有研究价值。此为絮语,暂且按下不表,我们先回到主题。
《天龙八部》在构思初期,还是在延续“射雕三部曲”的创作思想,《天龙八部》中最为重要的佛教思想便是从《射雕英雄传》开始不断发展而来的。
《倚天屠龙记》之前的作品中虽也有一些佛学思想的呈现,但都只是点缀。如《书剑恩仇录》中陈家洛与天虹禅师谈论的《百喻经》;《射雕英雄传》中一灯大师讲述的欧阳锋画的“割肉饲赢”的佛教故事。《神雕侠侣》中一灯大师与小龙女讲的“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故事。等等。《倚天屠龙记》由于少林寺情节的增多,佛教思想也相应增多。《九阳真经》便是由少林寺传出的佛家至阳至刚的无上武功。而杀孽深重的金毛狮王谢逊最终也是受到少林高僧佛法感化,最终得以解脱皈依佛门。
到了《天龙八部》中,佛教思想内容大幅增加,俨然成为作品的主导思想。以往论者对此多有论述,并从不同的方面阐释《天龙八部》中所蕴含的佛法寓意。甚至认为金庸本人在中年之后皈依佛家,对佛家大义了然于胸,因此写一部与佛家有关的武侠小说也不足为奇。 倪匡更认为《天龙八部》可以作为佛学之入门教材” 。然而,2022年金庸在最新修订《天龙八部》时,对“释名”一节进行了补充,新增加了这样一段话,“本书内容常涉及佛教,但不是宗教性小说,主旨也不在宣扬佛教。因书中角色信仰佛教者甚多,且有出家之僧侣,因之故事不能不带到佛教。”这段话明确说明了《天龙八部》中的佛教内容,是因为小说中人物与故事的需要而带到的,并不是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估计在最初的构思中,金庸在小说中增加一些佛家思想,也与在《书剑恩仇录》中增加一些伊斯兰教思想目的一样,希望以此“来谈一点人生观的问题,增加这部小说的深度。”
金庸在《侠客行》后记中说道,“写《侠客行》时,于佛经全无认识之可言”  。《侠客行》作于《天龙八部》之后,由此可见,金庸在写《天龙八部》时,于佛经亦应是“全无认识可言”。金庸真正深入钻研佛经,是在1976年10月以后,其长子查传侠在美国自杀,令金庸痛苦万分,遂向佛经中寻求解脱,他由英译本南传佛经入手,进而研读大乘般若宗经典。这一过程金庸自述有三年半的时间 。这段时间正处于金庸修订《天龙八部》期间。因此,可以说在创作《天龙八部》期间,金庸的佛教思想来源于其平时的阅读及积累,金庸自称“全无认识”,显然是自谦,但并不精深也是事实,更没有将佛教思想作为小说的主旨思想的想法。
虽然佛教思想并非《天龙八部》的主旨思想,但不可否认《天龙八部》中的确处处充斥着佛教元素,体现出了佛学思想,也的确可以读出许多的佛法奥义。小说的书名便是使用了佛教术语,金庸为此还专门做了一篇“释名”,对天龙八部这一佛教概念进行了解释,并说了一些小说的创作思路。也正是这篇“释名”带着一拨人奔着佛教主题而去了,其实这也不算是跑偏。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具有主题多义性的,从佛学角度来理解《天龙八部》,并无不当。至于天龙八部是否是对应小说中的具体人物,历来便有两派观点,一派认为是有对应的,并给出了各种不同角度的对应人物,这种“对号入座”的方式就是一种“索隐派”的方法。一派则认为这就是用以来表示本书旨在表现具有奇特个性的人物。笔者是后一派。

既然《天龙八部》的“主旨不在宣扬佛教”,那么其主旨是希望表达什么呢?显然,文学作品还是要表达作者的思想见解及对现实社会的认知。这就又回到了我们所熟悉的研究思路上来了。
首先我们先来梳理一下脉络。通过前述文章的分析,我们可以对《天龙八部》之前的金庸小说的思想发展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我们从金庸的“主线作品”来看,《书剑恩仇录》与《碧血剑》时期是与左派一致的充满革命性和民族性的思想,《射雕英雄传》成为这一时期的集大成者。但在《射雕英雄传》中我们也看到了阶级性、革命性的减弱与个人成长奋斗的崛起与人道主义精神的介入。《神雕侠侣》时期,作者的思想开始与左派发生了疏离,反叛精神与自由意志成为主流;《倚天屠龙记》中,中间路线则成为了主导思想。这种转变与金庸的个人经历与整个香港社会的发展相一致的。
在表现手法上,《天龙八部》之前,通过历史传奇和庙堂斗争体现国家大义与民族大义,通过江湖传奇和武林争斗来体现路线斗争,是金庸此前作品一以贯之的表现手法。
《天龙八部》在构思期间,依然沿用了金庸一贯的创作思想和创作手法,但形式虽同,其内涵却发生了较大转变。金庸的武侠创作自《神雕侠侣》的转型后,经过几年的发展与探索,到《天龙八部》又到了进行转变的时刻了! 这种转变当然也是与作者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应该对作品创作时期,金庸的个人经历和其所身处的社会环境,即香港的社会现实状况做一简短的了解。

六十年代,香港经济赶上了全球资本主义在二战后的急速扩张迅速增长,英国当局对香港的治理风格采取一种放任自流的方式,一如其殖民历史后期的特色,尽可能尊重保障当地原住民的文化信仰,以此换取原住民对殖民当局的配合甚至顺从。虽然当时香港社会依然存在重重矛盾与冲突,但呈现出一派蓬勃发展的景象,与大陆同期的困难与萧条形成巨大的反差。这一时期成为了“香港人”身份构建的形成时期。
英国人在最初占据香港的时候的目的,只是为了与中国进行商业贸易的方便,殖民政府意识到在中国广阔的地缘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下无法实行“殖民”。正因为如此,在漫长的殖民时期,香港人从来没有意识到他们与内地居民的区别,香港与大陆之间人员也是自由流动,在绝大多数香港人的意识中,香港只是被租借给英国,总有一天是要回归祖国的。新中国成立之后,内地与香港之间的边境自由流动受到了限制,香港的居民人口也逐渐稳定下来。到1960年代香港出生的第二代已经差不多占到了人口的一半,逐渐形成了香港本土一代。 由于政治思想领域左派与右派的激烈政治分歧,导致了香港人在身份构建的同时,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身份认同的分歧。这种身为中国人却在英国政府管辖下,说自己是中国人也不是,英国人也不是,不伦不类!

《天龙八部》开始连载的1963年,《明报》平均日发行5万多份,已经开始在香港报业市场上崭露头角。在武侠小说领域,金庸凭借《射雕》三部曲及同期的《雪山飞狐》、《飞狐外传》以及短篇的《鸳鸯刀》和《白马啸西风》,已经完全巩固了武侠小说大家的地位。这期间对金庸影响最大的,当属“裤核之争”引起的与《大公报》为首的左派报纸的笔战。
当时由于中苏关系恶化,北京下决心要发展核武器。1963年1月21日,金庸在《明报》发表社评《赤色巨龙将有核子牙乎?》对发展核武器提出了置疑。10月28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的陈毅元帅在接见日本记者团时驳斥赫鲁晓夫挖苦中国如果勉强要制造原子弹,人民将会连裤子都没得穿的嘲弄。表示不管中国有多穷,“当了裤子也要造核子弹”! 这就是所谓的“裤核论”。10月30日金庸在《明报》发表了《宁要裤子,不要核弹》的社评。由此引起了著名的“裤核之争”。《文汇报》《新晚报》《大公报》《香港商报》《晶报》等左派报纸群起而攻之,给金庸加了“不是中国人”“其心可诛”等许多罪名,但这次还算客气,并没有直接点名。金庸也不示弱,继续发表社评,《明报》孤军奋战。但左派的围攻也让金庸的社评广受关注,《明报》的日发行量不断攀升。
1964年10月,中国原子弹试爆成功。此时金庸与《明报》同样采取了反对中国制造原子弹的态度。由此激起了香港左派的愤怒,新华社香港分社要求香港的新闻媒体集体批评《明报》。此次笔战中,金庸的老东家《大公报》成为了主力。一位位昔日共事的好友纷纷下场,将矛头直接指向了《明报》及金庸本人。特别是曾与金庸、梁羽生合作“三剑楼随笔”的陈凡。连续三天在《大公报》以《明报的妖言和妖术》为题强烈抨击明报及金庸本人。
面对左派报纸的群起而攻,《明报》在1964年11月26日至1964年12月22日为止,连续刊登二十六篇文章,总题为《敬请(大公报〉指教和答复》进行反击。
这场轰轰烈烈的论战,最终在陈毅的干预下,主管香港工作的廖承志对左派报纸的行为进行了批评,算是叫停了这场论战。在此次风波中,陈毅元帅这位久经战阵的开国元勋表现出了超凡的智慧与广阔的胸怀。他肯定了金庸关注人民生活的观点,肯定了金庸是爱中国人的,表达了要善于听取不同意见的主张。他自己看《明报》社论对他的批评,“也分析他这个武侠小说家有没有点中我的穴道,正中我的要害。”“只要不是不共戴天的仇敌,他若骂得我有道理,我当他是挚友、诤友。”
此次论战虽然偃旗息鼓,但左派与《明报》之间,从此芥蒂已成,到了1966年 “文化大革命”,左派的指责矛头,再一次指向了《明报》。

自1962年5月的“五月人潮”事件开始,金庸与左派报纸之间时不时地便要笔战一番。起争端的基本都是金庸批判大陆民生政策的社论,如批评北京支持阿尔及尔新政府,送了九千吨小麦、三千吨钢铁;发表《要求中共减少输出粮食》社评批评内地给斯里兰卡二十万吨粮食的消息;批评人民公社的《“预卜有大秋”》和《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等等,直至引发轩然大波的《宁要裤子,不要核弹》。从这些社论中我们可以看出此时期金庸民本主义思想的逐步形成,这种将人民生活放在第一位的民本主义思想在其创作《天龙八部》时,也自然成为了全书的主流思想。
我们可以看出这种民本主义思想,已经是不同于“射雕三部曲”的反侵略、反压迫的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射雕三部曲”虽然在路线问题上经历了“正”、“邪”、“正邪之辩”的变化,但在家国情怀上却始终贯彻了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的价值观。在《天龙八部》的思想观念上,爱国主义依然存在,但民本主义已经超越其为第一位。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香港人身份认同问题,在知识阶层可并不仅仅是对自己究竟属于中国人还是英国人那样简单。以此为基础可以进一步演化成是应该认同儒家传统思想,还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才算是对中国的认同;是否只有认同新中国政府的才算是对中国人的认同;是否只有汉民族的文化才是需要维护的正统文化……。从身份认同的问题上,可以进而推广到文化认同、国家认同、民族认同等等方方面面。对于此种身份认同上的困惑与痛苦,作为香港人,特别是作为从大陆南下的香港人,金庸的感受更为强烈,于是自然反映到小说之中,并且成为其后期作品中的主流意识。
在《天龙八部》中,身份认同导致的思想认同的困惑使得正邪对立的二元价值观的彻底崩解,在《天龙八部》中“正”与“邪”已经混淆不清,正义的人会因为思维的局限而做错事,为恶之人也自有其人性上的合理之处。这种正邪观念较之射雕三部曲时代的“正反合”的对立统一显然又进了一步。
既然对正邪的区分已经无法进行简单的路线划分,那么善与恶的意义区分转移到人性的本质上。前期与中期的关于路线斗争的正邪之分,便也转变成为对于人性中的丑恶与美好的体现。至此,金庸用他自己的思索,在《天龙八部》中将文学表现的重点关注在了“人性”之上,以对人的思考取代了路线问题的思考,真正体现了文学的精诣。
既然《天龙八部》表现的是“人性”,刻画的是活生生的人,那么人便不再是阶级或民族等其他的附庸,金庸前期作品中的阶级性与民族性在此时也便逐步开始消解。
在阶级性与革命性上,《天龙八部》不会再出现“千万不要相信皇帝”(《书剑恩仇录》)这样立场鲜明的话,甚至还第一次出现了好皇帝的形象(保定帝),段誉这个未来的皇帝也能够与丐帮帮主及少林寺小和尚结义为兄弟。阶级性与革命性由此也被一笔抹杀。
我们在讨论《书剑恩仇录》时说过,金庸作品中的所有民族问题,其实都是国际政治。金庸早期作品中或许有汉人本位的思想,但对少数民族却并没有“夷狄思想”。金庸所反对的是“常感到中国古代汉人不论怎样对待异族,正义却永远在汉人这一边” 。这背后的其实是霸权主义、大国沙文主义以及金庸在与左派报纸笔战中所反对的“统一思想”的“文化运动”。所以,在民族问题上,前期作品并非“狭隘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后期的转变升华,也并非单纯的民族团结与民族融合。所谓的中华民族大视野及国际主义思维不过是身份认同困惑下的调和论。

将历史传奇引入武侠小说依然是《天龙八部》所采用的创作手法,但此时作者对待历史背景、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使用态度也已经有了较大的变化。在《倚天屠龙记》之前,金庸使用历史素材是极力保留历史原貌的,使小说情节融入并尽力靠近历史现实。但在《天龙八部》中,对于历史素材的运用,则更加趋近于大仲马的 “什么是历史?就是给我挂小说的钉子啊。”的态度。小说中的历史内容通常与史实相去甚远,人物也并非其本来面目。《天龙八部》中已经直接将历史人物段誉作为了小说的主角,小说中所涉及的历史人物,包括段誉、段正淳、段正明、高升泰、耶律洪基等均非历史本来面目,小说中直接涉及的大理、大辽的情况均与历史史实相去甚远。这种对于历史素材的使用方式,说明作者此时已经有意识脱离传统“历史观”的束缚,实现更为自由地文学表达。从《天龙八部》开始,金庸创作不再需要历史背景的支撑,也不需要受到史实及史观的束缚。此时历史成为小说创作中的背景,并没有对人类社会现实和历史现实的深刻概括与思考,因此便可以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按照情节需要来进行变形与改造。但从另一方面看,则也说明了金庸在这一时期在国家大义、民族大义思想上的淡化。金庸《天龙八部》后的作品,则进入了一个著名的“历史虚无期”。

虽然笔战打的轰轰烈烈,并引发了香港民众的广泛关注,《明报》也因此销量大增,成为最大的受益者。但在金庸的心中,昔日挚友的纷纷反目,曾培养自己并在自己创业初期给予极大帮助的老东家如今将自己推到了对立面,曾经一个战壕的左派同仁将自己视为仇雠。这不仅是不同观点、不同看法或是理念与思想上的冲突,而且也是对自己曾经认同的思想观念的一种困惑。“肢体上的冲突,很可能会造就一对兄弟。但思想上的冲突,多半会毁掉最深的友谊。” 金庸此时的心里恐怕会是五味杂陈,并不好受,甚至是感到苦闷。此种心情自然会代入到作品中,代入到人物身上,形成了《天龙八部》的悲剧氛围。这种悲剧意识有一种对人生、对生活、对整个社会的疑问和失落,也包含了对生命感的深刻感悟和体验。而这种种的苦正与佛家“众生皆苦”、“苦海无边”的核心思想相贴合,使得《天龙八部》的主导思想与作者希望表现的现实生活感悟之间形成了一种完美地契合。
但另一面,金庸作为新闻人,老《大公报》“三巨头”所标举的“不党,不卖,不私,不盲”办报理念深植其心中。《明报》作为新闻媒体对政府决策及政府官员的言行进行舆论监督,发表自己对时事的意见,批评政府与执政党在金庸的心中充满了正当性、正义性甚至是荣耀感。加之金庸作为海宁人的“不合时宜的执拗”的性格,坚信“我们的批评可能是错的,但我们坚持有批评的权利” 。既然笔战已起,那就坚决打下去!于是也就有了乔峰这一无所畏惧的慷慨悲歌式的人物。
在《宁要裤子,不要核弹》中,金庸的主要观点是“一个政府把军事力量放在第一位,将人民的生活放在第二位,老实说,那决不是好政府。”金庸仅以民本思想为基础来谈论民生问题,自然不免眼界不宽,加之对国际政治缺乏全局思维和长远眼光,对高层决策背景更是无任何信息渠道,难免书生论道,意气用事。金庸对自己的这种“书生意气”并非全无自觉,因此也就有了段誉这个书生气十足,对江湖仇杀却好管闲事、评论是非、强行出头与人说理的人物。段誉的不肯学杀人的武功,也与《明报》不支持发展原子弹的观点遥相呼应。
1969年林以亮访谈中,金庸谈到《天龙八部》的构思时说:“后来写《天龙八部》又不同,那是先构思了几个主要的人物,再把故事配上去。我主要想写乔峰这样一个人物,再写另外一个与乔峰互相对称的段誉,一个刚性,一个柔性,这两个性格相异的男人。” 用“一刚一柔”两个人物来体现“刚柔相济”和“阴阳两极、相生相克”的思想,正是这一时期金庸思想中的主流意识。而在构思其他人物的时候,佛经中关于天龙八部的描述引起了他的兴趣,这八种各具特点的佛教护法,正可以用来指代小说中不同性格的人物,而且也为小说整体上带来些神话色彩,增添些玄幻风格。

金庸多次在不同场合通过不同的形式说过自己小说的创作方法是以塑造人物为主,故事情节按照人物的性格来进行发展。既然主要人物框架已经成形,那么接下来便需要为人物设置相应的故事情节。
《天龙八部》开篇的“释名”中,金庸在连载版中是这样说的,“这部小说将包括八个故事,每个故事为一部,这八个故事互相有联系,组成一个大故事。”这话说的很明确,作者最初的构思中,全书将分为八部,每部是一个单独的故事,这个故事与其他的故事之间互有关联,但并不重叠,八个小故事通过巧妙、离奇的关联,勾连出一个整体的大故事。
作者的这个描述,我们现在会想到2006年获得第七十八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的保罗·海斯基导演的《冲撞》(Crash)或者更为知名的昆汀塔兰蒂诺的《低俗小说》。这两部都是完美地多视角叙事结构电影,各种错综复杂的明线暗线,每段故事的背后又套另一个故事。几个看起来毫无关联的小故事,随着情节推进会发现有着纤纤丝丝的联系。中国电影中与此比较类似的、知名度较高的则是王家卫导演的《重庆森林》、陈思诚导演的《北京爱情故事》等等。
在《天龙八部》创作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金庸是否可能完成这样一部结构精巧、丝丝入扣的作品呢?我觉得可能性不大。即便当时金庸有这样的想法,其可资参考的样本还是只有像《水浒传》、《儒林外史》、《老残游记》等等中国的传统小说。
《水浒传》是影响较大的多视角叙事的作品,通过对不同好汉的个人故事不断转换视角,最终在英雄排座次的情节将所有线索进行收束。《水浒传》的这种结构手法是源于其是在民间说话的话本的基础上进行汇总加工的作品。彼时的民间说话,并没有成本的大书,均是一段段的故事,比如流传下来的根据说书人编成的话本中就有“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等。元、明时期,经过文人加工,将这些一段段的分散的故事通过情节设计连缀起来,才有了现在《水浒传》这种独特的“缀连式”的结构。金圣叹评水浒,谓之“鸾胶续弦”。
这种“缀连式”的结构,在《水浒传》之后,经常为中国古典小说采用,《儒林外史》与《老残游记》便也是采用的此种叙事方式。旧武侠小说的时代,当时的武侠小说作家普遍是从《水浒传》中大量取法。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侠传》、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等一批旧武侠小说都是沿用《水浒传》的这一结构方法。但却远远没有达到《水浒传》的水平,反倒弄得结构松散混乱,支线剧情往往将主线故事叉出去老远。新武侠小说时期,梁羽生也是经常采用这种模式。比如《七剑下天山》。比如,与《天龙八部》同期的《狂侠天骄魔女》。
所以,在《天龙八部》的创作时期,金庸采取此种缀连式的结构方式来创作小说,可以说并不是什么创新的事情,反倒是比较俗套,这与金庸一贯的创作风格有些出入。金庸以往的小说采用的都是单一主角的单线叙事。这种单线叙事脉络清晰、冲突集中,但缺陷则是“主角光环”压制了其他角色的发展,导致在同一时代里只有主角一人获得所有奇遇,一骑绝尘,缺少与主角相匹敌的其他人物存在。《射雕》三部曲中,郭靖、杨过和张无忌都是在其同辈中完全没有相匹敌的存在,同辈中的杨康、陆冠英、耶律齐、宋青书等等都被主角光环压制的毫无出头机会,这个情况实际上并不符合现实情况。《天龙八部》中,金庸显然是希望突破这种同时代只有主角一个大侠的尴尬情况,为同时代创作多几个大侠级别的存在,那么结构方法上自然就想到了《水浒传》所开创的缀连式的结构方式。虽然这种方式已经为不同时代的作者广泛采用,但金庸显然有信心如乔峰使用“太祖长拳”一般在俗套上出彩。事实上金庸在《天龙八部》中也的确展现了故事架构的超强掌控能力,虽稍有松散,但整体上还是主线突出、条理分明,远超同侪。
我们还是回头再看“释名”中的这段话。“这部小说将包括八个故事,每个故事为一部,这八个故事互相有联系,组成一个大故事。”这段话连载版与修订版中都有,新修版中删除了,但这段话明显是构思改变的明证,是修订版中修订的漏网之鱼。
这里插上一段说明一下,从现有的资料来看,《天龙八部》构思改变的情况应该不下于《倚天屠龙记》,而《天龙八部》在修订版修订的时候,改写的程度却远超《倚天屠龙记》。而且《天龙八部》创作时间长达四年,创作初期到晚期,金庸的思想也是一个大变化的时期。再加上修订版时期的大幅改写,使得《天龙八部》这部作品中体现出的思想和艺术成就,前后差距甚大。是故,叶洪生在《论剑》中认为金庸武侠小说的“武侠经典”地位完全是改出来的。并认为“若仅以金庸修订版作品(实为重新改写)来与并世各武侠名家小说原著比较高下,在立足点上即不公平”。叶洪生此论,为同期台湾武侠作家抬高身份的意图甚为明显,对其论点的公正性要打几个折扣。但就《天龙八部》而言,叶洪生此番描述却再恰当不过。《天龙八部》的修订版与连载版相比,大段的情节已经不是修订,而是重新改写,而改写后的效果也的确是提高了不止一个档次。完全可以说,《天龙八部》现在的武侠巅峰地位,完全是修订版时改出来的。
按照金庸最初的构思,《天龙八部》应该是有八个小故事,也有八个主角人物。这个数量虽然并没有《水浒传》多,也比不上庞杂无比的《蜀山剑侠传》,但也属于颇为可观的了。比起《七剑下天山》便多了一个。既然主角这么多,每个故事就不可能太长。按照金庸惯常的创作计划,《天龙八部》最初应该也只是如《射雕三部曲》一样的篇幅,即按照修订版计算的四册四十回。每册两个故事,四册便正好是八个故事。每个故事的篇幅也就修订版半册五回左右的篇幅。
我们看现在通行本的《天龙八部》,前五回正好是段誉无量山情节的结束,然后叙事视角转换到了木婉清。所以最初的构思中,很可能段誉的主角故事便是无量山的这一段情节。接下来的主角需要接力给木婉清了,有可能段延庆复仇的故事要通过木婉清来展开。但这次叙事视角切换却异常短暂,没多久便又回到了段誉身上。而且叙事角度虽然转变了,但故事依然是围绕着段誉展开的。以此来判断,很有可能金庸在此时便开始放弃了原本的构思,这次短暂的视角切换便是原始构思的遗迹残留。
《天龙八部》的“释名”中还有一句话也是非常重要,“这武侠小说以‘天龙八部’为名,它写的是宋时云南大理国的故事。”这段话修订版中没改,在新修版中改为“这部小说以《天龙八部》为名,写的是北宋时宋、辽、大理等国的故事。”这句话显然又是一处修订版时的漏网之鱼。说明在最初构思中,所有故事都是发生在“大理国”这样一个地处云南的边陲小国之内。这就进一步说明原本构思中的故事格局不会太大,至多是“以小见大”的小故事。并不会是目前这样的地涉大宋、大辽、大金、西夏、吐蕃、大理和大燕七国之间错综复杂的大格局。而这种大格局也极大地扩展了武侠小说的叙事空间。
既然原本构思是以小故事联缀的大故事,我们知道文学创作上,中、短篇小说与长篇小说在情节架构上采用的方法是有明显区别的,小故事或中短篇小说的故事情节设计上需要更加地离奇、曲折与巧合。我们可以看一下“唐人传奇”、“三言二拍”中的小故事,无不极尽奇巧离奇之能事。金庸在《天龙八部》中便是采用了这种源自“唐人传奇”、“三言二拍”的“巧合法”、“夸张法”来安排故事情节的,情节可谓精彩曲折,甚至正常世俗世界的情理逻辑已经控制不住这些夸张、变形,只能靠引入魔幻元素、神怪写法才能与之相配。这种创作手法对于中短篇小说自然并无问题,只是后来创意改变,变成了大长篇,这种离奇巧合的情节架构方式便有些不大相衬了。从连载版时代开始,便不断有评论认为《天龙八部》情节过于离奇、荒诞,每用小概率巧合来推动剧情等等。陈世襄先生著名的 “无人不冤,有情皆孽”观点的书信,便是为这种情节的离奇怪诞来园场子的。
金庸本人曾说过:“我写小说,结构是一个弱点,……现在我只好老了脸皮地说:‘结构松懈,是中国小说的传统,反而更近乎近代的西洋小说,与十九世纪的西洋小说不同。’但如《天龙八部》、《鹿鼎记》等几部,结构确有重大缺陷,现在要改也改不来了。”  像《天龙八部》这种用短篇小说的创作方法来组织大长篇的结构,的确是有先天性的缺陷,即便想改也的确是改不来的。不过这种夸张离奇的风格却迎合了浪漫主义的特点,为作品增添了浓重的浪漫主义风格。

倪匡先生说“用武侠小说中的人物来隐喻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始自《天龙八部》 ”。这倒未必,《天龙八部》之前的隐喻也有不少,只是《天龙八部》开始甚为明显,而且《天龙八部》和其后的几部作品都在隐喻同一事件。正如倪匡先生所说,“「星宿派」是在隐喻什么组织,明眼人一看便知。……如果将创作的年代,和当时在中国大陆上发生的事结合起来看,更加有趣。”

《天龙八部》是金庸武侠小说中的集大成之作。充分发挥作者在思想境界、文学技巧、文化领域等各方面的知识与才能,人物既多又性格鲜明,情节繁复又有条不紊,结构绵实丰富,技巧接近圆熟,实为金庸武侠小说的巅峰之作。
 楼主| 发表于 2024-9-6 15:39 | 显示全部楼层


《天龙八部》的连载时间将近四年,篇幅上又达到了一百九十万字之多,全书结构宏大、人物众多、情节复杂、气势恢宏、主题多义。所以《天龙八部》也是金庸小说中最难说的一部。各路大家对《天龙八部》也都有过精彩的论述,本文不敢与前贤比肩,只是从一己角度略作管窥,片面不足情况实在是在所难免。
《天龙八部》的主旨在各种论述文章中有不同的表述。影响最大的便是陈世襄先生所总结的“无人不冤、有情皆苦”。从本文的角度则认为《天龙八部》的主旨在于“人非人”。
《天龙八部》的“释名”一章作者对书名“天龙八部”进行了解释和说明,并阐述了全书的一些创作上的想法。“释名”一章从连载版到新修版有了较大的改编,其中对于天龙八部的含义的解释也有所不同。我们来分别看一下两版的不同表述。
连载版中的表述为:“天龙八部这八种神道精怪,都将成为小说中的主要角色。当然,他们是人而不是怪,只是用这些怪物作绰号,就像水浒中的母夜叉孙二娘、摩云金翅欧鹏。”
新修版中的表述为:“天龙八部这八种神道精怪,各有奇特个性和神通,虽是人间之外的众生,却也有尘世的欢喜和悲苦。这部小说里没有神道精怪,只是借用这个佛经名词,以象征一些现世人物,就像《水浒》中有母夜叉孙二娘、摩云金翅欧鹏。”
作者在最初的连载版中明确“天龙八部……都将成为小说中的主要角色”,但事实是,在连载版的成书和修订版中,我们都没能找齐“用这些怪物做绰号”的人物。在连载版开始的情节中,还能找到“香药叉”木婉清、“一飞冲天”金大鹏这样的相似人物,但在修订版中便已经能改的就改,能删的就删了。
对此,我们可以判断,作者在最初构思时,的确计划具体列出八个人物,用绰号来对应天龙八部,但在创作过程中,显然已经放弃了这个想法。最终的成品已经没有了对应人物的痕迹,生拉硬拽地凑齐八个人物来进行对应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我们完全可以依据新修版中的表述。天龙八部书名是借用这个佛经名词,表达一些各有奇特性格特征的现世人物,也就是所谓“人非人”。这是《天龙八部》书名的含义,也是全书的主旨思想。
对于这个“人非人”或者“各有奇特个性的现世人物”,我们用更为通俗的表述就是“不正常的人”,或者更为直白的“变态的人”。《天龙八部》中的人物,无论是善是恶,都是一些异于常人的人,是一些表现极端的人,是一些表现奇特的人。这些人可能对于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来说太过奇特,但同样具有“尘世生活的欢喜和悲苦”。《天龙八部》也正是通过这些个性极端、奇特的“人非人”的塑造,通过强化、夸张的手法,通过最为极端的人物形象,通过超现实的离奇际遇来表达“尘世生活的欢喜和悲苦”。
另外需要强调一下的是,我并不认为“人非人”包含了“非人的苦难世界”的意象。金庸作品中或许有对人性丑恶的厌恶,对权力带来的罪恶的批判,对含冤蒙尘的哀痛,但对这滚滚红尘的大千世界还是一直充满希望,或者是客观对待的,并没有表现出对这个世界的不满、失望等负面情绪。所以“人非人”并不是一个贬义词,也不包含价值判断与情感取向的含义。
在“人非人”的主旨下,《天龙八部》的创作重点显然在于注重人物的描写,关注人物心里的刻画,关注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关注人物的行为动机,将文学表现的重点关注在了“人性”之上。可以说金庸至此才完全实现了其所提倡的:“小说是写给人看的。小说的内容是人。”
既然小说表现的是“人”,那么就一定要体现作为一个人的复杂性和立体性,人物便不能是脸谱化、片面化或者概念化。就要充分表达人性中的多面性,作品中的人物就不能简单地用“好人”与“坏人”来区分。我们可以看到,《天龙八部》中,对于正邪的界限已经变得非常模糊,而善与恶、人与非人的区别,根本不像我们以为的那样黑白分明。这里没有谁是真正的“恶人”,也没有谁是完全的“善人”。“四大恶人”可谓明确标明的“恶”,但却并未忽视她们为恶的深层行为动机。玄慈方丈是为人景仰爱戴的正义人士,且也有不为人知的恶行。段延庆、叶二娘、萧远山这些作恶之人有其令人同情的一面,而虚竹、段誉、萧峰在厄运中挣扎之时,亦有过为非犯戒的一面。武侠小说中的正义标准从《射雕英雄传》开始的基于民族特质和阶级特质的“正与邪”,完全被基于人性的“善与恶”所取代,并且这种“善与恶”的区分也日趋模糊,而至于“善恶一体”。《天龙八部》的正邪观念正如陈墨先生所总结的“人性本无善恶,个人且自为之”!
这种在江湖主题上对正邪、善恶观念的模糊,延展到江山主题上,便是国家、民族观念的模糊。《天龙八部》中,契丹和北宋兩國的人彼比仇恨,原因只是由于一個狹隘的民族觀念,實在難說誰是誰非。而在中国传统的历史观中,却以汉人为本位,而视契丹为蛮夷。所以汉人一方永远是正义的,而蛮夷一方则是邪恶的。金庸本人认为这是“我初期所写的小说,汉人皇朝的正统观念很强。到了后期,中华民族各族一视同仁的观念成为基调,那是我的历史观比较有了些进步之故。” “我认为,在中华民族发展的长河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在写《天龙八部》时,就表达出汉族和契丹不要战争、要联合的观点,没有任何大汉族主义思想。”
但与金庸同为新派武侠小说宗师的梁羽生显然并不同意金庸的这个说法。在梁羽生化名佟硕之发表的《金庸与梁羽生合论》中,梁羽生毫不客气地指出:“當真是‘善未易明,理未易察’嗎?大是大非,總是能夠分別的。我們都讀過一點中國歷史,總會知道契丹是侵略者,是侵略者即‘非’,是抵抗侵略者即‘是’。至于宋兵也有劫殺契丹百姓的,那當然也該譴責,但這卻不能改變了侵略与被侵略的本質,也即是不能改變是非敵我的標准。抵抗侵略,決不能歸咎于狹隘的民族觀念。描寫兩國百姓的仇恨互殺而模糊了敵我觀念,這個恐怕大多數讀者就很難同意了。”  并断言“這种混淆是非的刻畫,与他前期作品相去遠矣。”“這就是由于不分大是大非,以致減弱了藝術感染力的例子。”
《金庸与梁羽生合论》这篇文章是左派报纸与明报论战时期的产物,有着浓重的时代观念。但持平而论,梁羽生此文虽然有些从个人认知出发及受时代局限的观点,但在学术问题的讨论上,还是严肃认真、秉持公正并颇有见地的。为此,梁羽生后来受到不止一个领导的严厉批评,有人甚至警告他这样称赞金庸,当心将来“死无葬身之地”。上面提到的关于《天龙八部》中民族观、历史观的问题,虽然不够全面,但却属于一针见血。金庸在《天龙八部》中通过萧峰所体现的所谓打破狭隘民族主义,各民族一视同仁的思想,应该说是一种观念上的进步,是一种更为高级的思想境界。但是,如果将所谓的“民族融合”、“国际主义”置于反侵略、反压迫的大是大非之上,便是属于未能完善处理二者间的关系的问题了,因此在艺术表现上便也就要打折扣了。

这种正邪观念、国家观念和民族观念的混淆,实质上已经触及了武侠小说最基本的叙述表达,也是武侠小说的根本性问题。
武侠小说表现的是“武”还是“侠”?武侠小说中“侠”的正义性从何而来?作为类型小说的武侠小说,“武”与“侠”无疑是作者首先需要处理好的一对辩证统一的关系。梁羽生的观点是“‘侠’比‘武’应该更为重要。‘侠’是灵魂,‘武’是躯壳;‘侠’是目的,‘武’是达成‘侠’的手段。与其有‘武’无‘侠’,毋宁有‘侠’无‘武’”。而侠的正义性则是体现在“侠就是对大多数人有利的行为” 。这也就是奠定新武侠小说的“基本叙事语法”——侠的正义性是武侠小说的灵魂。金庸早期的作品是严格遵循这一基本语法的,中期虽有些差异化表现,但内核依然还是坚持这一基本语法的。但到了《天龙八部》,用梁羽生的话来说,就是“给人的感觉已是‘正邪不分’,简直没有一个人物是可以令读者钦敬的侠士了。”
在梁羽生看来,《天龙八部》已经动摇了武侠小说的根本。没有侠的武侠小说,还是什么武侠小说!没有是非标准,只有个人好恶还是什么“侠”!但金庸的目的却正是要打破这武侠小说的固有的藩篱。金庸说:“武侠小说中的武侠,只是它的形式而已。……好的小说就是好的小说,和它是不是武侠小说没有关系。问题是一部作品是否能够动人,有没有意义,而不是在于它是不是用武侠的方法来表现” 。由此差异可以看出,在梁羽生依然恪守着武侠小说标准套路的时候,金庸已经超脱了武侠小说的形式,而关注于如何创造“好的小说”。如何写出人的情感和个性,进而写出更高层级的“智慧”。
金庸并未否定武侠小说中的正义性,在金庸作品集三联版序言中,金庸明确表示“武侠小说的主旨是要讲是非、讲道义”,但此时金庸心中的是非、道义标准,已经不是《书剑恩仇录》时期,与梁羽生观念一致的阶级论政治正义,而是形而上的个人情感与人性超越论。
中国传统思想体系中,在在先秦哲学中,缺乏有明确、自觉的形而上学。而补上这一缺漏的,便是外来的佛学思想。佛学通过与中国本土思想的不断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金庸在小说创作中,向传统文化中寻求西方文艺理论中的人性超越论的支持,与佛学的相遇便是理所必然。
《天龙八部》中的是非道义由基于社会认同的“正邪之分”变为了基于人性的“善恶之分”。而对于善与恶的区分,便采用了佛家的理论。所谓“恶”,便是因为人心中的 “贪、嗔、痴”三毒;所谓“善”,便是需具有的菩萨内具的四无量心——慈、悲、喜、舍。
佛教中贪、嗔、痴三毒又称三垢、三火。此三毒残害身心为恶之根源,故又称三不善根。引取之心名为贪;恚忿之心名为瞋;迷闇之心名为痴。
四无量心是菩萨普度无量众生的四种精神,即慈、悲、喜、舍。与乐谓之“慈”;拔苦谓之“悲”;见众生离苦得乐而欣悦,谓之“喜”;怨亲平等,谓之“舍”。《俱舍论》卷二十九载四无量对治四障之说,即以慈无量对治嗔,悲无量对治害,喜无量对治不欣慰,舍无量对治欲界之贪嗔。
既然是“世间一切无常,众生(包括天、人、阿修罗、畜生、恶鬼、地狱)除非修成‘阿罗汉’,否则心中都有‘贪、嗔、痴’三毒,难免无常之苦。 ” “苦”是佛陀观察和分析人生现象后得出的真理,也就是佛教的核心思想的“众生皆苦”、“苦海无边”。
既然是“众生皆苦”,《天龙八部》中的每个人物的生命中便都充满了悲苦,萧峰如是、段誉如是、虚竹如是、慕容复亦如是,每一个人皆如是。
著名学者陈世骧提出《天龙八部》应牢牢抓住“冤孽与超度”这一总纲,并用“无人不冤,有情皆孽”来概括《天龙八部》所要表达的主要思想,的确至为精当。
“冤孽”与“超度”均为佛教用语。冤孽指的是,因造恶业而招致的冤报。说的是佛家 “因果业报”的理论。所谓“无人不冤,有情皆孽”,是说所有人都在承受恶业的果报,而所有人的“有情”却也是在造“孽缘”。这也就是《天龙八部》中所有人物的行为逻辑和命运的归宿。至于具体人物如何体现因果、因缘,此处便从略,不进行罗列了。
《天龙八部》正是将这种种冤孽引发的非理性行为阐发的细致入微,因而显得格外的“离奇”。也使得小说中充满了浓重的悲剧气氛。悲剧不只是再现苦难和毁灭使人悲伤,而是要通过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来肯定作者、悲剧人物的悲剧意识,甚而激发读者的悲剧意识,激励大家勇敢的直面人生。这种直面痛苦的态度方能促使自我精神的向上转化,显出了崇高的悲剧意识。悲剧的崇高感即在其中产生。悲剧的冲突来源于命运的冲突,悲剧的感染力在于对命运的抗争。不仅是个人命运而是整个人类在面对强大的自然、社会、命运时的无力感、困惑、挫折和失败。倪匡说,“意外的遭遇,不是悲劇。明知會朝這條路去走,結果是悲劇,但仍然非朝這條路去走不可,這才是悲劇。《天龍八部》中喬峰的故事,是典型的悲劇。” 温瑞安认为天龙八部真正的主角是“命运”,“没有一部书像《天龙八部》那样,命运隐伏在每一个人、每一段情节、每一章回的背后。”  而命运,在佛家看来,便是“业报”、是“因果”、是“因缘”。《天龙八部》中所要表达的“无人不冤,有情皆孽”,对应的佛家思想便是,世间一切苦,皆因众生身陷业报的因果律之中不得解脱六道轮回。
金庸的悲剧意识显得浑厚深沉‚既有东方佛教思想的人生苦海寓意,又有西方悲剧的崇高与悲壮。两者浑然一体,具有独特的悲剧韵味。
我们一般世俗理解的佛家业报理论,是所谓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善恶报应观。但在佛学的理论体系中,善恶报应只是业报的一种表现,业报要表达的核心观点是“因果律”。佛陀认识到万事万物都在因果律的束缚当中,当你说了一句话,做了一件事,甚至仅仅动了一个念头,都是种下了一个因,将来必定导致某个果。 无论你造的是善业,还是恶业,都会有一个报。只要有业未报,便无法解脱六道轮回,不得涅槃成佛。这种因果律便是世俗所谓的“命运”,每个人既是命运的受害者,也是命运的创造者,这便是是众生皆苦的根源。
“超度”这个词在现代语境下的含义五花八门,各种宗教和民间仪式上都能用的上,但在佛教的概念中,意为帮助他人解脱苦难,使其得到救赎。按照通常理解的意思来看,“超度”是帮助他人解脱,应该是属于“大乘佛教”的范畴,但这个词我没有查到其原始典籍出处,不知道完整的词义中是否包含自我解脱的意思。先不论其词的本意如何。我理解王世襄先生所要表达的意思应该是包含“自度”与“度人”两层含义的。
《天龙八部》中的“度人”,主要体现在扫地僧点化萧远山与慕容博的情节。这段情节中体现了大乘佛法自利利人、自觉觉他的菩萨道和普渡众生的宏愿,其中又有两层含义。一是佛法可化解学武所造成的冤孽。当萧远山、萧峰父子与慕容博、慕容复、鸠摩智三人在藏经阁准备大战一场时,扫地僧突然出现,一语道破萧远山、慕容博和鸠摩智三人因强行修炼武学而导致的内伤和病痛,苦心劝诫:“修习任何武功之时,务须心存慈悲仁善之念。倘若不以佛学为基,则练武之时,必定伤及自身。功夫练得越深,自身受伤越重。”并认为:“只有佛法越高,慈悲之念越盛,武功绝技方能练得越多。”此处虽说的是武功,但指向的确是世间一切的贪嗔痴,唯有以佛法的慈悲仁慈才能阴阳调和。第二个层次,为化解萧远山与慕容博的仇怨,扫地僧用了禅宗“棒喝”之法,一掌使二人假死,令他们由生到死、由死到生走了一遭,既消除了二人盲目修炼所造成的内伤,又将二人的王图霸业和血海深仇都消于无形,并点化他们明白了万法皆空,唯有及时回头才能获得解脱的大智。萧远山与慕容博也因此幡然悔悟,遁入空门,拜扫地僧为师。
《天龙八部》中的“自度”,则可从鸠摩智身上体现。鸠摩智在练武走火入魔,数十年内力恰被段誉吸去才得以保住性命,由此方才突然顿悟,领悟了佛祖教导“去贪、去爱、去取、去缠,方有解脱之望”的真谛。从此他改邪归正,广弘佛法,终成为一代高僧。
以上便是《天龙八部》中所体现的佛法内容了,全书所体现的佛家思想也就到这个层次了,或者说是我的理解就到这里了。这些内容中,体现了一些“有漏皆苦”、“诸行无常”,但对于“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却基本上并无涉及;体现了贪嗔痴“三毒”,却未见“诸相无相”;体现了“慈悲喜舍”四无量,却未见“常乐我净”;体现了业报,却没有深入“般若”与“禅定”。一切皆在“有为法” 尚未进入“无为”。按照shaolinpai兄在《新武侠小说的独孤九剑》中的说法就是“金庸的作品最终达到的是大乘破相教的无相境界,而非最上乘的见性成佛、顿悟成佛的禅之境界”。
以上使用了一些佛学概念,没有佛学基础的人可能不知道在说什么。这里要表达的意思就是,《天龙八部》中对于佛学思想的采用,只是采用佛家对于宇宙和人生认知的部分,也就是世间的本质都是苦的,以及产生苦的原因,并采用了大乘佛教慈悲为怀、普渡众生的菩萨道的处世态度,但并没有深入到佛教的修行法门与涅槃成佛的最终目标。如果说佛学的核心思想在于“缘起性空”,那么《天龙八部》中的内容则是只涉及到了“缘起”,而未及“性空”。
我们可以看一下金庸在北京大学演讲回答现场回答北大同学提问《天龙八部》的思想主题是什么时的回答。
“《天龙八部》部分表达了佛家的哲学思想,就是人生大多数是不幸的。佛家对人生比较悲观,人生都要受苦,不管活得怎样好,最后总要死,当然没办法。佛家思想讲人生真谛有深刻的理解。
《天龙八部》表达一部分佛家思想:人生有很多痛苦,无可避免,但从另一角度看,遇到悲伤时要能平心静气地化解。对于世上的名利权力不要太过执著,对于人世间的种种不幸要持一种同情、慈悲、与人为善的态度。佛家哲学的精义不是消极悲观,而是要勉为好人,尽量减少不太好的欲望。”
金庸提到佛家对人生是比较悲观的,这也便是《天龙八部》为何只部分表达佛家的哲学思想。因为再深入一层的话,便会进入佛学中的空、无相、中观、无记业、涅槃这些很“佛系”的部分。既然这个世界的本质是苦,而这苦是源于业报的因果律的必然结果,所以对这种苦也不需抱怨,对这个世界也不值得留恋。如果小说中的人物都悟得“五蕴皆空”,也就没有了善恶与冲突,那么小说情节上便也就无以为继了。
金庸同时又提到,佛家哲学的精义不是消极悲观。这是深刻揭示了佛学的奥义。佛家主张的是“乐观厌世”。虽然世界是苦的,是不值得留恋的,但人处天地间,便需要积极地去追求解脱之道。由此可见,金庸是赞赏佛教的这种积极乐观探求解脱之道,以及大乘佛教中的帮助他人进行解脱的精神的,但《天龙八部》并没有将佛教的“涅槃”作为最终的解脱与超度的希望,毕竟“大慈大悲”不过是一种宗教的理想,一种信仰上的境界,并不一定真的可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而真正的解决人类现实问题的希望还是在于人类自身的理性与良知。
金庸曾明确表示:“佛经的境界与武侠小说相当冲突,要求人把欲望减到最低限度、要求人情感要澹泊,这对艺术创造有妨害,小说总是要情感愈强烈愈好,内心冲突愈鲜明愈好。” 由此可见,金庸对于佛教思想在小说中的应用,从艺术角度上也是有着清晰的认识的。
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金庸在新修版的释名中所表达的,“本书内容常涉及佛教,但不是宗教性小说,主旨也不在宣扬佛教。”因为《天龙八部》中,作者从思想上和艺术上都根本没有完整地表达佛教思想的打算。
《天龙八部》中对于佛学思想的引用,可以看作是金庸小说创作中对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释儒道三教思想体现的一个典型。有不少论者将金庸小说中的侠的形象分解为“儒家之侠”、“道家之侠”或“佛家之侠”。但实际上,“如果一部小说纯是传播佛学,那它的价值也就岌岌可危。” 从以上对《天龙八部》中佛学思想的分析便可以看出,金庸小说中对于中国传统释儒道思想的引用只是将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作为武侠叙事的框架,但其真正需要表达的内核则是现代人的个性情感与思考。而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作用,则是用具有深厚底蕴的传统思想的深刻理性内涵来平衡与制约现代社会高速发展下的个性情感的膨胀。

《天龙八部》是金庸小说中最为复杂深奥的一部作品,小说情节丰富、人物众多,在讨论中常有挂一漏万的感觉,也时有常读常新的感受。这部小说可以说是金庸武侠小说创作长期实践积累的一个集大成之作。所以本文也只能是尽力梳理小说的一些脉络,读者也尽可以有自己不同的思想和见解。
 楼主| 发表于 2024-9-6 15:41 | 显示全部楼层


《天龙八部》与金庸其他小说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天龙八部》是有三个主角。金庸在北大回答同学提问:《天龙八部》的三个主人公段誉、乔峰、虚竹的性格有何不同?时,是这样回答的,“他们代表不同个性。段誉虽然是大理人,不算是汉人,但也有中国文化传统,人很温和文雅,脾气很好,很容易交朋友;乔峰有阳刚的一面,都是中国文化传统中很好的品格。虚竹是出家人,个性与汉族文化有点距离,很固执,宗教思想很浓。”

萧峰不仅是《天龙八部》中的第一英雄好汉,也是是金庸小说中的第一条好汉,甚至在全部武侠小说中,也无法找出一人与其比肩。陈墨先生评其为“天生的伟岸、天生的武勇、天生的豪迈、天生的英雄气概。”
萧峰出场的时候还是乔峰,其一出场便是光芒万丈,通过段誉的眼光,我们看到了一位“身材魁伟,三十来岁年纪,身穿灰色旧布袍,已微有破烂,浓眉大眼,高鼻阔口,一张四方国字脸,颇有风霜之色,顾盼之际,极有威势”的大汉,段誉忍不住心底暗暗喝了声彩:“好一条大汉!这定是燕赵北国的悲歌慷慨之士。不论江南或大理,都不会有这等人物。包不同自吹自擂什么英气勃勃,似这条大汉,才称得上‘英气勃勃’四字!”而乔峰的饮食也是极具传统象征符号的“一盘熟牛肉、一大碗汤、两大壶酒”。由此自《水浒传》以来的标准的“绿林好汉”的形象便跃然纸上。此后乔峰与段誉斗酒、结拜,杏子林中对付胡搅的包不同、风波恶,处置丐帮内乱,无不展现了一位刚毅武勇、处事果断、头脑清晰、侠义心肠并具有领袖气度与魅力的绝顶英雄人物!
对于一位武侠小说作家来说,无不希望能够创作出一位完美地侠客人物。对于金庸来说自然也不意外。从其第一部作品开始,便一直在为此不懈努力。在《书剑恩仇录》中,金庸理想中的侠客形象是文武双全,英俊潇洒、风度翩翩,个人武功高强又具有领导力的世家公子型的大侠形象。但很快金庸就发现,世家公子型在武侠世界中,除了耍帅,没什么积极作用。于是在《碧血剑》中,袁承志的文化水平便大幅削弱,人物外形也不要求英俊风度,变成了黑小子。但在袁承志的人物刻画上还比较幼稚,特别是对于其领导能力的刻画,明显过于生硬。到了《射雕英雄传》,金庸意识到人物完美性的追求的不切实际,于是为了突出人物个性特征,设计了郭靖这个“傻小子”型的大侠,人物的优点与缺点都分外明显。同期的《雪山飞狐》中胡一刀的形象颇接近完美侠客形象,但这个人物却没有事功上的表现,也没有领导力上的表现,所以仍然是不完满的。《飞狐外传》中的胡斐则对于塑造完美人格的企图过于明显,反倒使人物缺乏深度。《神雕侠侣》时期,叛逆思想成为主导,这时的侠客形象在向着反传统的方向发展,完美侠客明显不是此时的追求。《倚天屠龙记》中,侠客形象重新向传统回归,张无忌原本是奔着完美侠客形象去设计的,但此时金庸正邪融合的中间路线思想却使得张无忌的性格最终演变成了左右摇摆缺乏主见的温和地普通人。而到了《天龙八部》金庸经过不断努力与尝试,终于为读者奉上了一个完美的侠客英雄的人物形象——萧峰。
萧峰的形象具有了传统英雄侠士的所有优秀品质,英雄气概、绝世武勇、豪迈任侠、领袖群雄,为大宋抵御侵略屡立战功……,绝对是传统侠客英雄的集大成式的人物。但这些并不是萧峰成为完美人物形象的关键,真正的关键点在于萧峰真正体现了“唯大英雄能真本色”。这是对萧峰形象的最好的概括。
这里的“英雄本色”不是说的英雄的种种英勇表现,而是作为一个英雄的本色行为,作为一个英雄的人的本色行为。
《天龙八部》中,对于萧峰英雄本色行为的细节描写是很多的。对我来说两处最为印象深刻,其一是马夫人指责萧峰在洛阳百花会上对自己视而不见,萧峰回想当时情景,“他与丐帮众兄弟同去赴会,猜拳喝酒,闹了个畅快,可是说什么也记不起在会上曾见过她。”“那日牡丹花旁,好像确有几个女子,那时我只管顾着喝酒,没功夫去瞧什么牡丹芍药、男人女人。”这里萧峰的不为美色所动,并不是什么道德高尚、守礼自律,而只是因为猜拳喝酒比什么鲜花美人更为重要,此大英雄之真本色也。其二是萧峰带重伤的阿紫去看医生,那医生王通治诊治阿紫时,萧峰“听得这王通治在旁啰里啰唆,冷言冷语,不由得怒从心起,反手便想挥掌击出”。此时的萧峰的第一反应,完全体现了英雄是人而不是神,有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这让人想到《水浒传》李逵抡起板斧逢人便杀的情节,武松血溅鸳鸯楼时的一人不留。正是这种体现了人性不光彩的一面,才使得人物真实而立体,从而使得“高大全”“伟光正”式的英雄人物复活为一个活生生的人。
在萧峰身上,金庸找到了塑造完美英雄人物的方法,所有的优良品质尽可以往一个人的身上加,只要注意把握“有一利必有一弊”、“欲戴皇冠必承其重”。要表现萧峰的豪迈的性格,就不可能同时具有谨慎精细的特征。虽然在小说中,作者几次强调乔峰的“为人精细”,但这种精细必然只是相对的,他永远也做不到全冠清这种人的精细算计,所以他也发现不了身边叛乱的苗头。乔峰处事果断,另一方面便是过于主观且出手不留情。乔峰嫉恶如仇、是非分明,另一方面便是“我生平最受不得给人冤枉”。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完美的英雄必然要承受各种非议与陷害。
乔峰统帅丐帮,靠的是“义”是“仁”是“勇”,唯独没有权谋和算计。他完全信任帮中的兄弟,所以在丐帮中并无自己的亲信与眼线,所以针对他的阴谋与叛乱在他眼皮底下发生,他作为帮主却毫无知觉。而在此前,对于能够影响自己权力地位的隐患,他也毫无觉察。对比《书剑恩仇录》中的乾隆,可以说与萧峰具有完全相同的处境。乾隆帝的做法绝对不是英雄的做法,但乔峰英雄的做法却造成了其悲剧的人生转折。由于萧峰的“最受不得给人冤枉”,所以在他无辜蒙冤的情况下,有着极迫切的揭露真相、蒙冤昭雪的愿望。在这种迫切的愿望之下,加上被“大恶人”牵着鼻子走的憋闷心情下,在见到一线曙光的情况下,原本便不大精细的性格下,加上出手果断而不留情的情况下,萧峰分辨不出马夫人嫁祸江东的诡计,与段正淳没有仔细、全面对证便出手,最终打死了阿朱酿成其人生最大的悲剧则完全是由其性格决定的必然的命运。这段情节其实完全具有人物性格逻辑上的合理性。只是作者在处理上未能对萧峰此刻的心里状态进行更深入地刻画,所以总有些读者对此段情节的合理性进行置疑。
《天龙八部》中正是由于着重表现的是皇冠之“重”而不是皇冠之美,因此使得萧峰高大全的形象才能立得住。萧峰形象中的“利”,成就了其“北乔峰”的威名,而其中的“弊”则也推动了其悲剧的宿命。可以说,萧峰的人物形象是金庸对英雄人物塑造上不断探索的成果,也是对“十七年文学”时期人物形象的一个发展和超越,既实现了“高大全”式的人物形象,又有血有肉、丰富饱满。正如陈墨先生所评价:“金腐小说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们中的英雄人物能够不失人之本性,进而自觉地以描写人性作为创作构思的艺术目标。萧峰这一大英雄而能不失人之本色,其原因就在于此。”
经过杏子林之变后,主旋律英雄人物乔峰转变为悲剧性人物萧峰,而这一切的起因却是萧峰这样的第一英雄好汉是契丹人。
萧峰的悲剧的起因在于其身份冲突,身份冲突是基于民族冲突,在小说中的历史环境中,民族冲突的本质实际上是国家冲突,而国家冲突的往往会上升到文化冲突,又可以异化为意识形态冲突。
由于萧峰在血统上是契丹人。因而不论其如何仁侠武勇,也不论其在江湖上有多大的名声、威望,更不论其在丐帮时为抗辽保宋立下多少功勋,单凭血统上是契丹人,便可以将其打成 “大奸大恶之徒”,必定会背叛汉人,于是就废去他的帮主之位。其杀父、杀母、杀师的行为便是理所应当,是他契丹民族本性的暴露。然后便是聚贤庄上的满含正义性的群起而围攻。
此种场景,使我联想到的却是“出身决定论”,是对“五类分子”背负的政治原罪,是红卫兵式的游街批斗的群众运动。所谓的“狭隘的民族主义”、“华夷之辨”、“尊夏贬夷”、“汉人正统观念”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还有什么讨论与批判的价值?那早已经在激烈的历史动荡中被扔进历史垃圾堆中的东西。而今,“出身决定论”也已被扔进了历史的垃圾堆,但即便到今天,阶层固化的现象依然存在,群体歧视和社会鄙视链现象依然大行其道,诸如“学历歧视”、“性别歧视”等比比皆是。对于这种“非理性”意识与行为的揭露与批判,对历史本身悲剧意味的发现,才是文学作品思想价值的体现。
萧峰的身份冲突的悲剧,一般论者均认为是对传统的狭隘民族观念的质疑与批判,胡汉之分真的就等于区分了正与邪、善与恶、敌与友吗? 这种看法其实并未深入狭隘民族观念的思想根源。在儒家传统的思想价值体系中,宗法观念是高于国家民族认同的,认祖归宗也是高于对国家民族的忠诚的。在汉人的思想观念中,不管个人经历如何,身处何方,数典忘祖是最不能被人原谅的。所以,陆文龙(《岳飞传》)的认祖归宗是被赞扬的,杨康的不认生父,拒绝回归大宋,便是数典忘祖,是要被唾弃的。儒家用一套等级分明、关系清楚的伦理道德规范,将宗族血缘与国家君臣有机结合,使得宗法观念表现为国家问题、民族问题。
儒家的风格向来是“只讲原则,不顾结果”,更不会关照个人感受,在“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下,个人的欲望与想法需要服从儒家的原则,一切按照儒家确立的思想行为标准去行事。如果大家思想统一,自然不会有什么冲突。对于乔峰来说,按照儒家的观念,就应该回归大辽,为大辽尽忠职守。从大宋群雄的心里观念中,天然地便认为,乔峰在宗法和国家利益冲突中会选择父母之邦契丹而损害大宋的利益。防人之心不可无,为避免更大的损失,只能将乔峰逐出丐帮。至于乔峰这样一个大英雄去到敌对方会对我方造成怎样的损失,这不是儒家关心的事情。至于乔峰个人的内心感受,更不是儒家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个人心里会产生犹豫、迷茫,原因只能是“不读圣贤书,未通教化”。
在《书剑恩仇录》中,乾隆的身世境况与萧峰如出一辙,所以红花会新老两代总舵主天然地认为乾隆应该“认祖归宗”,才有了说服乾隆恢复汉家江山的计划。《射雕英雄传》中的杨康,身世际遇也同样与萧峰一致。但在这两人的身上,并未产生悲剧效果,原因也很简单,这两人都是没有遵循宗法高于国家民族的原则,所以这两人都是明确的反派人物,是被谴责和批判的对象。郭靖的情况则有些不同,他虽然自小流落蒙古,但自小便很明确自己的汉人身份,受到的也是汉人传统文化教育,所以成年后才不会有身份认同的问题,这就要感叹江南七怪的了不起了。
到了《天龙八部》的写作时期,社会环境、社会舆论与作者个人的思想较之书剑和射雕时期,都有了较大地变化,所以相同的问题便有了不同的发展方向。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香港的殖民地地位形成的香港人的身份认同困惑以及海外华人旅居海外与当地的文化差异造成的身份认同的困惑普遍存在海外华人之中。《天龙八部》的创作更多关注人的状态的表达,萧峰的思想挣扎便也成为小说精细刻画的内容。
萧峰在身份上的冲突是一种自我内心的冲突。在辽宋对立的背景下,萧峰自小认同的是汉人身份,接受的是汉人文化教育,认同的是汉人的文化理念和意识形态,儒家的那一套伦理道德渐渐成为规范他行为的内在动力。他的身世使他无法继续生活在汉人世界;而他的文化心理又使他无法认同契丹人的生存逻辑。在杏子林后,乔峰在探寻身世之谜的过程中,传统的标准英雄形象开始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却并非常规的“黑化”,他的身份的变化,反而使其摆脱了固有的意识形态的束缚,形成了一种思想上的升华。在乔峰变为萧峰后,萧峰首先选择的是复仇,希望通过儒家所赞扬的复仇行动的合理性来模糊身份冲突。复仇失败后,又开始了流浪放逐,以逃避的方式来回避身份冲突。这一切经历使得萧峰增长了见识,也开阔了眼界,在见识了边境之上辽宋双方冲突给百姓带来的伤害后,认清了战争的残酷性和破坏性。萧峰在辽国成为了执掌朝柄的“南院大王”后,使其不仅具有了“江湖”的思维,更具有了庙堂的眼光。这种种的经历与磨难,最终形成了萧峰超越狭隘“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的反战思想,并希望以这种反战思想来弥合身份认同的冲突。
反战思想显然超越了国家民族冲突的范畴,是一种进步的思想,也是符合儒家仁者爱人、佛家慈悲的观念。正如扫地僧所说:“善哉,善哉!萧居士宅心仁厚,这般以天下苍生为念,当真是菩萨心肠。”由此,萧峰也从英雄进入了大英雄的境界。
在反战思想的指导下,萧峰阻止辽国皇帝攻打宋朝,救了万千生民,却成了国家的叛徒,违背了与耶律洪基的结义誓言,即所谓“不忠不义”。很大程度上反战思想、和平主义终究只能是一种理想,即便是在现代社会也无法以此来弥合国家冲突与民族冲突,也无法解决身份认同的问题。在《天龙八部》创作的六十年代前后,国际国内存在着各种思潮,如新自由主义、新儒家等等,却都未能妥善解决文化认同和民族归属的两难抉择问题,显然金庸也无法解决这样的问题,所以,萧峰只能用自己的生命来对这一切冲突进行一个终结。萧峰的悲剧让我们看到了人类尤其是移民遭遇的共通的、永恒的难题:在文化认同与民族归属的矛盾中怎样做出既符合民族情感又适合人性需要的合理选择?这个问题在现代社会依然存在。所以萧峰的形象在现代社会依旧会具有鲜活的感染力。
萧峰之死,深具孟子式的舍身成仁,慷慨赴义。萧峰的牺牲或许是一种英雄形象的升华,实质上更是英雄主义的无奈和绝望。金庸小说自萧峰开始,开启了英雄落幕的篇章。萧峰形象的成功在于其具有多重而复杂的文化意蕴,因而具有多种解读的可能,形成了其独特的文学审美价值。

黑格尔认为悲剧的根源和基础是两种实体性的伦理力量的冲突。冲突的双方所代表的伦理力量都是合理的,但同时又都有片面性。每一方都固执自己的片面性,而损伤另一方的合理性,这就必然导致悲剧冲突。
按照此理论,冲突的双方都具有正义性,同时又具有片面性的情况下,冲突才具有悲剧性。《天龙八部》中萧峰所面临的冲突是宋、辽两国之间的冲突。我们先不去讨论真实历史中宋辽之间的情况,只看小说中设定的宋辽局势,那便是辽强宋弱。辽国处于侵略进攻一方,宋国处于抵抗防守的一方。这就很容易让人抓住把柄,也就是佟硕之(梁羽生)所说的“契丹是侵略者,是侵略者即‘非’,是抵抗侵略者即‘是’。宋辽冲突既然在正义性、合理性方面是一边倒的,那就构不成悲剧冲突。萧峰因为身份问题所产生的冲突,其本质就只能是“不辨是非”了,这种冲突的文学价值便大大减少,其悲剧意味也便大大减弱。《天龙八部》设定上在这里是有个漏洞的,所以,在谈论萧峰身份冲突悲剧的问题上总是有些不顺,如果设定为宋、辽两国处在势均力敌、互有攻守的相持状态,这个问题就可以缓解很多。即便这种设定会与历史稍有出入,但也是属于符合文学创作规律的。

段誉是《天龙八部》中贯穿始终的人物,全书开篇以段誉无量山之行开始,结束以段誉遇见慕容复发疯后的情景结束。中间或有转换,但关键转换节点也都要由段誉来进行衔接。此点识者自明,不必多言。至于为何在刻画其他人物的时候,也需要用段誉来进行过度,则就涉及了段誉形象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段誉的形象可以和几乎所有人物进行对照,从而形成或对比,或映照、或衬托的效果。段誉与萧峰对照,一个是刚,一个是柔;段誉与虚竹对照,则一个是痴,一个是呆。段誉也是连接了萧峰与虚竹的人物,没有段誉,萧峰与虚竹能够结拜的可能性可以说是微乎其微。“没有段誉,虚竹的驯顺会显得昏庸,萧峰的高蹈也会有酷烈之嫌。有了段誉,两人才能纳入一个三缘互通的意义空间,成立底体的回互相入。” 段誉自小读诗书、学佛、学棋、学易,虽不学武却是武林世家,所以方方面面都可以与他人形成关联照映。金庸本人的评价是“温和文雅,脾气很好,很容易交朋友”。段誉的性格,如果暂时忽略掉他的“痴”,则是“中正平和”,“仁义礼智信”、“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任何人物都可以以其作为标杆。与段誉等齐的则为“常人”,与段誉差距较大的,则为“非人”。所以段誉在《天龙八部》这部人物繁多、结构复杂的大书中,实为关键人物、核心人物。
虽然段誉是在小说结构上的一个重要枢纽,但作为小说的主角之一,这个枢纽也并不是一个“工具人”。他也是有自己的性格特征与角色魅力的,其人物特征可以概括为:一个“非典型”的武侠小说主角形象。
如果说萧峰是武侠小说中典型的英雄侠客人物,那么段誉的形象便是武侠小说中的一个异类。段誉在《天龙八部》是个身份甚为复杂的人物,而这种非典型性便可以从段誉的不同身份上来理解。
首先,段誉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段誉的历史原型是大理国第十六代君主段正严,又名段和誉,他是大理国位时间最长、寿命最长的皇帝。《天龙八部》修订版中,段誉自报名号时,便是“我名叫段誉,字和誉” 。将真实的历史人物作为武侠小说的主角,在金庸的作品中是第一次,纵是遍览全部武侠小说,只怕也不多见。我们之前分析过,将历史传奇引入武侠小说是新武侠小说的贡献之一,但武侠小说毕竟不是历史小说。使用真实历史人物作为小说的主角会受到历史史实的限制,只有虚构的人物才能自由地游走于历史的缝隙之中。前文也曾论述过,从《天龙八部》开始,金庸创作不再需要历史背景的支撑,也不需要受到史实及史观的束缚,因此可以放手对历史人物进行变形。段誉形象便是这一类变形历史人物的典型。事实上《天龙八部》所达到的效果的确也超越了金庸之前的作品,达到了历史传奇与江湖传奇的浑然一体。
这里插入一些历史上段和誉的记载情况。《宋史·卷四百八十八》云:(政和)七年二月,至京师,贡马三百八十匹及麝香、牛黄、细毡、碧山诸物。制以其王段和誉为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云南节度使、上柱国、大理国王。宋徽宗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段和誉亲自来京师朝贡,宋徽宗封段誉为金紫光禄大夫等官职,并且赐他为大理国国王。这是史书上唯一记载段誉来宋朝的记录。其他史料主要散见于明代杨升庵《南诏野史》、佚名《白国因由》、明诸葛元声《滇史》、(清)高奣映所著《鸡足山志》以及二十世纪发现的李浩《三迤随笔》、李浩《无为寺传灯录》、李浩《滇史记》、张继白《叶榆稗史》和玉笛山人《淮城夜话》,但对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发现的这批资料真伪学界尚有争议。
段和誉生于公元1083年,7岁入学,老师是大理龙山苍屏无为寺(天龙八部中的天龙寺)出家的佛教天台宗的六铉大师以及妙澄大师。六铉与中原周侗齐名。周侗即后来的岳飞之师,也是民间传奇中的卢俊义、林冲与武松的师傅。妙澄传授段正严六门妙法,“皆异术奇门”。段和誉出生时,大理国皇帝是保定帝段正明,但实权却落在大理望族高智升、高升泰父子手中。1094年,段正明迫于高氏专权的压力禅位于高升泰,自己出家为僧,大理国灭。高升泰取而代之建立大中国。1096年,高升泰病逝,临终前迫于国内各部压力,嘱咐其子高泰明归政段氏,段正淳随之被拥立为帝,复建大理国。
大理段氏虽重掌政权,但高氏仍然世袭为相,实际执掌大理政权,段正淳不过傀儡而已。1108年(北宋大观二年),段正淳心灰意冷,无心治国,学哥哥避位为僧,传位于子。段和誉在25岁时即位为帝。他在位期间勤于政事,爱民用贤,思揽政权,远方慕之,但他励精图治、用尽手段仍然未能改变被高氏架空的局面。《滇云历年传》记载:励精图治且四十年之久,究亦不能挽回万一,盖势之所趋如水之就下,回狂障决不可得矣。段和誉统治后期诸子内争外叛,于是禅位于段正兴,出家为僧。段和誉在位39年,享年94岁,是大理在位时间最长、寿命最长的皇帝。
历史上段和誉母亲为段正淳皇后,高升泰的幼妹高升洁。高升洁自幼聪颖好学,跟着本慧国师学习,文采极佳,且精通奇门遁甲之术。如果按照史实,段誉应叫高升泰为舅舅。
段和誉的皇后是大理国公高泰明之女。这位高皇后史籍无载其名,金庸在《天龙八部》的连载版中,将其名为“湄(玫)”,并通过段正淳的口评价为“令爱幼失慈母,贤弟不免宠爱过度,闻说令爱的性子极是娇憨,任性得紧”。史籍记载中这位高皇后也的确不是善茬,《滇史记》中就提到过相关的事迹:“高后乃命褫其(王德妃)衣,杖之百,大理禁中杖人所用,乃以全竹为之,通其节而实以铅,王德妃受杖未及半,血流殷地,穆贵妃不忍,因跪求赐帛,钟贤妃以下亦环跪乞恩,誉闻,急赴之,乃许赦智昌,高后乃释之。而智昌已瘴疾而故。”这段记载中提到了段和誉后宫的情况除高皇后外,尚有王德妃、穆贵妃、钟贤妃。这大概就是《天龙八部》中的王语嫣、木婉清与钟灵的由来吧。这里的王德妃,后来因子段正兴继位而被尊为后。
其次,段誉是官宦贵族子弟。《天龙八部》中段誉的身份是大理镇南王世子,大理皇位的第二顺位继承人,是一位小王爷。按照典型的武侠小说模式,侠客是一些草莽英雄,并且是作为官府的对立面所存在的。所以官府中人、官宦子弟往往都是反面角色,而小王爷往往是纨绔子弟的代表。比如《射雕英雄传》中的小王爷杨康。但《天龙八部》中则彻底突破了这一模式,在这里不仅小王爷是正面角色,是主角,而且毫无纨绔习气;而且是整个大理朝廷都是一派的江湖气。“段氏祖先是凉州人氏,以中原武林世家在大理得国,数百年来不失祖宗遗风。段正明、正淳兄弟虽富贵无极,仍时时微服出游,遇到武林中人前来探访或寻仇,也必按照武林规矩对待,从不摆皇室架子。”这样一来便又抹除了庙堂与江湖的界限,使庙堂与江湖混而为一。
第三、段誉是一名书生,一个读书人。武侠小说是描写习武之人的通俗文学形式,描写文人墨客的通俗文学形式叫“才子佳人小说”。新武侠小说之前的武侠作品中,书生的形象往往是“白面青衫”、“不谙世事”、“手无缚鸡之力”,是属于被侠客搭救、保护的对象。新武侠时期,梁羽生将读书人与侠客的身份融合,开创了“名士之侠”,金庸在《书剑恩仇录》中也尝试塑造了陈家洛这一文武双全的书生侠客的形象,但显然其接下来的作品中便放弃了。在《天龙八部》中,段誉的形象在金庸最初的构思中是否也是如萧峰形象一样,准备塑造成一个完美地书生侠客形象,不得而知。但是目前的段誉的书生形象显然更加生动且讨人喜欢。段誉作为一个读书人,既有读书人明理、坚持原则的一面,也有其理想化的一面,也就是“书呆子”的一面。但是却没有读书人死板、僵化和高人一等的一面,却“时有小丑味”。 。在段誉身上,作者所要表达的是读书人的责任感与不忍人之心 ,虽然段誉经常因为“多管闲事”而闹的灰头土脸,但其却并不在意,依然热心帮助别人。段誉的形象虽然不是金庸理想中标准的“豁达潇洒,雍容自若,谦谦君子,湿润如玉” 的君子形象,但却是武侠世界中最为鲜活的书生形象。由此金庸在武侠小说中也打通了文人与侠客的界限。
第四,段誉不懂武功,或者说只是半吊子的武功。关于段誉不学武的原因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学打人杀人的法子不符儒家、佛家的仁人慈悲之道;二是对于强加于已的思想的反抗。归根结底,段誉内心深处是反对以武力来解决问题的。但在一个崇尚武力的江湖世界里,无武也是寸步难行的!段誉的不懂武功既是一个异类,也是对以武力论是非的江湖世界的一个反讽。
金庸在接受郭宇宽访谈时说道:“没有武功的人也要有一颗正义的心,街上有歹徒行凶欺负弱小,就算打不过,也应该站出来。我原来也是当记者的,我相信作一个记者要敢说真话,除非你不干这行,否则要替弱视群体说话,当有看不过的事发生要有责任心指出来。主持公道,打抱不平。” 这种即便没有武功也要有一颗正义的心,作为一个记着就要敢说真话,正是金庸心中的理想人格,也是通过段誉这样一个没有武功的人向读者传达的价值观。
通过以上的分析,充分说明了段誉这个人物的特点便在于“非典型”的武侠人物,亦即一个“外来闯入者”。“外来闯入者模式”是文学作品中经常用到的一个模式,采用本来与环境格格不入的人物形象的“闯入式叙事”,打破江湖固有的秩序,发生种种冲突和误会。故事的开始、发展、高潮、结尾都是围绕着外来“闯入者”层层推进,“闯入者”既成为故事的中心,又成为文学作品“意义生成”“价值导向”的核心。这种模式的作品在中国传统作品与西方经典作品中都有广泛应用。我们最熟悉的传统“外来闯入者模式”的作品就是《连升三级》的张好古。《天龙八部》中便是将段誉作为一个武侠世界的“闯入者”的叙事, 他以一介书生,因为一场凑热闹闯入的江湖世界,其价值观与以武称霸江湖世界产生了必然的冲突与质疑。随着对江湖世界的深入,段誉身上的仁与善不断冲击与涤荡这江湖世界的虚伪与不公。
由此可见,在段誉的身上我们同样可以发现身份认同的问题,但与萧峰的身份认同问题不同的是,金庸对段誉的身份认同问题给出了解决方案,那就是“葆有赤子之心”,或者“不忘初心”。
最后说一下段誉的“痴”。说到这个话题,首先会想到段誉的王语嫣的“痴情”。但实质上段誉不仅是对“情”痴,他对其喜爱的美好事物都有一种“痴”。他对“棋”痴,对“易”痴,当然对“情”痴是小说中重点表现的内容,也是最有代表性和最能吸引人的一种。
说到段誉的“情痴”,自然就不得不说到王语嫣。王语嫣的人物形象并无出色之处,性格上也没有什么让人喜欢的地方,甚至很多地方很是惹人讨厌。但这都不重要,重要的只有一点——她的无与伦比的美丽,只此一点便足以让其成为让人喜爱的女主角。每个人都有“知好色,则慕少艾”的阶段,这个阶段都是在人的少年时期,那是一种不含杂念单纯地,不含物欲与功利地,未被生活毒打过的纯粹地对“美”的向往与追求。而美的对象或许只是存在与想象之中,或许是偶像明星,或许是生活中存在的人。很多人也都有过苦追无果的经历。这当然是不理智、不客观也不现实的行为,但这才是青春该有的色彩。所以王语嫣便是这样一个“美”的载体,即便她有这样那样的小毛病,依然是少年人心目中的女神形象。而女神自然也不会是轻易便可触摸到的,以往武侠作品中那种所有女神都为男主角魅力所吸引而一往情深,等待男主翻牌子的桥段实在是太过虚幻。所以在段誉历经千难万难,承受了无数屈辱后的“枯井下、污泥中”终于抱得美人归后,是所有少年人,或者仍有少年之心的成年人,或者仍对少年时光充满怀念的成年人发自内心的一种感动与满足。
不过这种情感对女性读者恐怕是无法共情的,所以如果从女性读者的视角出发,王语嫣绝对不是个讨人喜欢的角色。以女性敏锐的眼光看来,王语嫣性子凉薄、矫揉造作、自我中心、多嘴多舌,是一个标准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也就是通称的“绿茶”。总之是处处让人讨厌,受慕容复冷淡简直是大快人心!
金庸在《天龙八部》新修版中对王语嫣与段誉感情线的修改,从一个思想成熟的成年人的角度看来,应该承认现实性更强,思想性更丰富。但却恰恰破坏了原本修订版中所营造的充满少年感的“知好色,则慕少艾”的意境。原本花费全书大部分篇幅所渲染的美好憧憬被破坏殆尽。特别是对于少年时期读金庸的我们,少年时期信念中所建立的彩色肥皂泡砰然破裂,确然难以接受。

有很多读者认为虚竹是一个“空降”的角色,作者原本的构思中是没有这个人物的,在写作过程中感到现有人物有些单薄和不足,于是增加了这样的一个人物。并且认为虚竹是抢了原本段誉的戏份。我当年的确曾经不止一次按照这种思路推演过剧情应该如何发展,如果段誉破了珍珑棋局,进入草屋见到无崖子,那么无崖子便不需要逆运北冥神功了,两个人便可以坐下来谈一谈无量山琅嬛玉洞这个伏笔的细节了,比如当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什么北冥神功的武功秘籍要放在蒲团里面?“入我门中,遇祸莫咎”究竟是在说什么?又为什么要杀尽逍遥派门人?玉像究竟是什么人?这个小妹子究竟有什么故事?段誉既然遇到“北冥神功”大宗师,只需稍加指点六脉神剑应该就可以应用自如了吧!出门应该就能将丁春秋干掉了吧!无崖子与王语嫣这一对外公、外孙女是不是也可以相认了?……终究这一切不过都是一种趣味游戏罢了。但这一切却都是依据修订版的伏笔来的。在我看了连载版后,却发现不仅虚竹是空降的人物,整个逍遥派也都是半路空降出来的情节。连载版中无量山洞中是“慕容家”的伏笔,那些关于逍遥派的伏笔都是修订版后来增加的。所以,逍遥派的伏笔也就不可能是对应段誉的情节。
虚竹实际上与袁承志一样,是个线索人物,通过其活动,引出逍遥派三老的故事并进行终结。但这段故事与之前的段誉、萧峰以及游坦之的故事的情节内核似乎有些脱节、有些联接不上。之前的故事还都是在讲述人间疾苦,而虚竹这一段则变成了神仙打架。逍遥派的故事似乎完全是一个脱离了世俗关联的故事,正如“逍遥派”这个名称一样,脱离了世事纷扰、脱离了时代背景,三个九十多岁的人在自己的小圈子内斗杀的昏天黑地,到头来不过是“红颜弹指老刹那芳华”,“同一笑到头万事俱空”。也许作者这里所要表达的是“逍遥派”的实质却是并不逍遥。
倪匡先生评价虚竹是“虛竹雖然是身不由己的典型” ;陈墨先生评价虚竹为:“有求不得、无求自得” 。虚竹从一个毫不起眼、恭谨持戒的小和尚,经过不可捉摸的命运推动下,继承了逍遥三老的武功和遗产,成为了逍遥派的掌门人和灵鹫宫主人,但他却只想到少林寺做一个小和尚的愿望却无法实现。这似乎依然是一个“求不得”苦与身份丧失的故事。但如果我们细看虚竹的成长过程的话,却发现这明显是一个人性解放的过程。
虚竹刚出场时,便表现出了对佛门戒律的亦步亦趋,喝水要念“饮水咒”,言必佛门戒律,动则少林门规,被阿紫所骗吃了块肉,便伤心欲绝,彷徨无计。童姥杀鹿练功,他也会为鹿悲哀。这时虚竹的表现完全是迂腐、固执、不通世事,完全是一个被“死教义”所深深束缚的僵化的灵魂。虚竹这种性格行为,作为一个自幼出家,对佛教教义深信不疑的小和尚来说,是理所当然,但在崇尚任性而为的“逍遥派”大师姐天山童姥看来,自然是无法忍受。于是在童姥的一顿操作之下,虚竹接连犯了杀戒、荤戒、酒戒、妄语戒和自残戒,最终倒在了淫戒之下。人性的本能终于突破了人为的戒律藩篱,使得虚竹从“佛门”回归了“人道”。
虚竹的身份认同问题,实质上是其自我认知与人性欲望和个人喜好之间的矛盾。虚竹从小在少林寺长大,从小接触和认同的只有出家人的身份。他没有接触过其他的思想与生活方式,事实上他也并不知道自己究竟喜欢何种生活方式。“虚竹下山之后的遭遇,看上去是不断受到命运的作弄,实际上却又在这种 ‘作弄’的同时向他展示了一种前所未知的生活方式,进而也给他提供了主动选择生活、重新认识自我的机会。虚竹的痛苦,只不过是来自对新生活的无知和恐惧,出自对新身份的本能的排斥和对旧身份习惯性的依恋”。 所以,金庸在虚竹的身份认同问题上给出的答案是“走出去”。
由虚竹的故事我们可以印证金庸所说的“本书内容常涉及佛教,但不是宗教性小说,主旨也不在宣扬佛教。”虚竹作为一个佛门沙弥,最终突破了佛门戒律,选择了向人性的回归。 “金庸让一批人出家为僧,并不是要所有的入要皈依我佛,更不是彻底地否定世俗入生及正常的人性,所谓 ‘有情皆孽,无入不冤’只是对 ‘人欲横流,辗转报复’而言。而对正常的人性与人生,作者依然抱着无比的同情和明确的肯定,虚竹从僧而还俗的经历便是证明。” 这也正是金庸对于天龙八部中的佛学思想只谈“缘起”却不讲“性空”的原因。至少在创作《天龙八部》的时期,金庸的思想还是认为解决“人非人”的问题,“当然是要依靠入类自身的理性与良知” 。 “(《天龙八部》)这部书的终点却不是佛家的‘彼岸’,而是人世间的现实世界;其通往终点的途径也不是佛家的‘空、 无’,而恰恰是人道的真情、义” 。

刘国重先生认为慕容父子影射的就是老蒋和小蒋,此说法有一定道理。但刘国重也说“蒋经国毕竟不等于慕容复,两人相同的仅在戮力复国一点。” 事实上,《天龙八部》中所有关于慕容氏两父子所作所为,从目的动机到现实逻辑及可行性上,全部都经不起推敲!首先,慕容氏所谓的大燕国,不过是南北朝“五胡乱华”时期的一个短暂的地方割据政权。立国也不过三十余年,灭国已经六百多年,如此漫长而执拗的复国野心,这都无法理解为遗老遗少重振家声的美梦了,与乡下懒汉做的皇帝梦几无区别,完全便是荒诞!其次,慕容博设计的雁门关血案,暗中滥杀武林人士;慕容复毫无作为的东游西荡,拜段延庆为义父等等行为,看起来都不过一场儿戏。很难想象金庸为何会设置这样幼稚的情节,如果说金庸对于庙堂政治、权谋天下方面并不擅长,可《鹿鼎记》却又刻画的入木三分。对此我们也许可以理解为作者的这一设计是一种反讽,作者所要表达的便是这父子二人毫无政治才能与政治眼光,即对自己没有正确认识,对天下形势更是缺乏认知,更没有实施复国的切实可行的计划与能力,军事、外交及群众基础上更是毫无建树。慕容博的复国方略是四处制造混乱,闹的天下大乱,然后浑水摸鱼。但只一个雁门关计划,不仅没对宋辽两国造成任何影响,闹的自己却不得不假死埋名。慕容复的计划是四处游荡碰机会,借助他国之力实现自己的目标。但最终却不过是痴人说梦,只能在荒野之中与乡野小儿做一场“扮皇帝”的滑稽戏。事实上慕容复与伪满皇帝溥仪倒是更为相似一些。这所有的荒诞、滑稽,也许正是作者所希望表达出的效果,通过慕容父子的不留情面的批判,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金庸对于权力欲的极度厌恶,对于为满足个人权力野心而不择手段、不顾苍生的强烈愤慨。
慕容复所面临的问题依然是身份认同的问题,而且与萧峰所面临的身份认同问题一样,也是一种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的问题。慕容复作为没落的王孙贵族,不学中国字,但是也不懂祖宗的鲜卑文,就那么固执地为自己的复国梦去追求。这看似是一个荒谬的身份认同,但是如果我们联想一下当今世界上的“犹太复国主义”,以及打着复国旗号的恐怖组织。还会认为这只是荒谬吗?慕容复的身份认同问题,金庸依然无法给出切实有效地解决方案。但金庸却用慕容父子的行为及结果的荒谬,来凸显此类身份认同问题的荒谬。慕容复最终的结局便是所有愿望在现实中都破灭了,自己也疯了,却仍然执迷与这不切实际的幻梦。
慕容复容貌俊秀,气度优雅,谈吐有礼,武功高强,与乔峰齐名南北对峙,标准的江湖少侠的配置。但是其缺点也同样明显,骄傲自负和心胸狭窄。这也是贵族子弟的通病,因此这个人物便具有了典型性。慕容复具有贵族子弟常有的好高骛远和急于求成,缺乏隐忍和抗挫折能力,加之对于不切实际的“神圣使命”的迷醉与异化,原本具有“少侠”潜质的慕容复行事便成为了不择手段。“除了中兴大燕,天下更无别般大事,若是为了兴复大业,父兄可弑,子弟可杀,至于男女情爱,越加不必放在心上。”因此才有了“草海木屋”中杀红了眼的疯狂举动。金庸在《天龙八部》中前期尽力表现了慕容复的风度与能力,正是要与后期的疯狂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以表现这样优秀人物被权力欲吞噬而下场凄惨,从而更具有悲剧意味。

游坦之原本也是小说的主要角色之一,在连载版中游坦之大量的情节在修订版中被全部删除改写了。所以目前我们熟悉的修订版中的游坦之的故事虽然也曲折离奇、奇遇迭逢,但人物形象已经大打折扣,与连载版相比几乎十不存一。游坦之的经历在连载版中只能用一个“惨”字来形容。在这些删除的情节中,游坦之不断受到各种人物的欺凌、侮辱,而其本人却也已经习惯了被欺凌、侮辱,变的麻木而放弃挣扎。游坦之所承受的不仅是肉体上的痛苦,更是在精神上的麻木,即使身负神功,却也只知道低头忍受。在修订版中读者还会感慨其毫无骨气,没有出息,可看连载版时却只有哀叹人怎么能惨到这个地步,不但没有半点人的样子,简直连狗都不如。连载版中游坦之在少林寺中的情节,冒名王星天的情节,在修订版中全部都予以删除。也许游坦之的情节实在太过压抑,只有惨而没有希望,不符合“哀而不伤”的文学要求,因此金庸在修订版中将之全部删除。游坦之也只成为一个串联情节的过渡性人物。

对于马夫人康敏,我原本并不重视,认为这就是一个类型化的坏女人形象。直到看到金庸在访谈中谈到张纪中制作的电视剧版《天龙八部》时,表达了制作方对马夫人形象处理的不满。他说:“他们把马夫人这个形象改成潘金莲那样,我觉得(小说)《天龙八部》的人物创造是比较有特色的,特别有点文学意味的就是马夫人,结果改成那潘金莲样的!(面容有点生气)编剧不动脑筋,走最简单最容易的路子,其实照原来的人物就行了。”
看到这样的评论,我的第一感觉是懵了一下。马夫人康敏难道不是潘金莲这样类型的女性角色吗?改成潘金莲那样错在哪里呢?如果这种认识是错的,那么她是一个什么类型的人物呢?她的文学意味又体现在哪里呢?
金庸在北大演讲后与北大同学交流中说起,“我尽可能写各种各样人物,有些女性很坏的也写,像《天龙八部》的马夫人。”这里金庸将马夫人定性为很坏的女性。这是一个对于马夫人的基本评价,对于这一点无可辩驳。完全从女权主义角度为康敏辨白,那至少不是作者的初衷。 如果分析马夫人疯癫、变态行为的成因,也无非是家庭影响、贫困原因、性别歧视、感情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在普通人的人生中或多或少总会遇到,与康敏有相同经历的人不在少数,大多数人都是既有正向的善的方面影响,也有负面的恶的方面的影响。但康敏形象的特殊之处在于所有种种经历在康敏身上所激发出来的完全是人性中的恶的一面,而且是一种走向极端的邪恶!可以说康敏的角色,便是人性中恶的一面的极端体现。《天龙八部》中有两个塑造极具特色的人物,一个便是马夫人康敏,另一个则是少林寺菜头和尚缘根。在马夫人身上体现了人性中邪恶的极端,体现了人性中的自私、自恋和毁灭性;而在缘根身上则体现了市井小民的小坏小恶、欺软怕硬,体现了人性中的劣根性。
马夫人的形象与潘金莲形象自然差距很大,如果说潘金莲是一个受害者转化成被动的加害者,她所做的加害行为的目的在于保护自己。康敏则是主动的加害者,她所做的加害行为都是有目的、有计划,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为达目的甚至不惜一切代价,比如出卖色相。康敏身上的复杂性的确要高出潘金莲很多。许多评论认为康敏形象渊源自古希腊悲剧《美狄亚》,并且与《雷雨》中的蘩漪具有相似性。《美狄亚》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角色,究竟是挣脱一切道德世俗束缚的绝对自由,还是破碎的妇女心灵的悲剧,千年以来争论不断。这种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体现在美狄亚身上,也体现在蘩漪身上,也体现在康敏身上。这就是康敏人物所具有的强烈的文学意味。
 楼主| 发表于 2024-9-6 15: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明哲 于 2024-9-20 12:12 编辑



《天龙八部》自1963年9月3日开始在《明报》与新加波《南洋商报》同时开始连载,在1966年5月27日连载完毕,共连载971期。之所以在《南阳商报》上同时连载,是金庸受《南洋商报》总编辑兼总经理施祖贤的要求开展的合作。
《天龙八部》连载期间,同样在金庸创办的《武侠与历史》杂志上进行转载。连载日期为1963年9月20日至1966年6月3日。从第150期开始到第290期结束,与《明报》连载基本同步。
《天龙八部》连载期间,发生了一起著名的文坛佳话,那就是倪匡代笔天龙八部的故事。故事起因是因为1965年的时候,《明报》的影响力日益增大,陆续接到了许多新闻界国际会议的邀请,金庸作为《明报》社长,也先后去过埃及、土耳其、印度、马来西亚等地进行国际上的行业交流。1965年5月,金庸应邀赴伦敦参加国际新闻协会会议并计划顺便在欧洲进行旅行访问。此时,《天龙八部》正在《明报》连载,每天一段不能停,于是金庸想到请人代笔。这个人选便是倪匡。按照当事人倪匡本人的说法,金庸找到倪匡代寫《天龙八部》三四十天,當時在場的還有名作家董千里(項莊)先生。“金庸說得很技巧:倪匡,請你代寫三四十天,不必照原來的情節,你可以去自由發展。”“金庸又說:「老董的文字,較洗練,簡深而有力。文字的組織能力又高,你的稿寫好之後,我想請老董看一遍,改過之後再見報!」”“商議定當之後,就開始撰寫,……寫了大約六萬字左右,到金庸歐遊回來,才算鬆了一口氣。”“當他回來之後,見面第一句話,我就說:「對不起,我將阿紫的眼睛弄瞎了!」阿紫是《天龍八部》中一個相當重要的人物,我討厭這個人,所以令她瞎了眼。金庸聽了,也唯有苦笑,是否有「所託非人」之感,不得而知。常言道「生米已成炊」,阿紫雙眼,既被弄瞎了,自然也唯有認命了。”
金庸本人的说法是:“《天龙八部》于1963年开始在《明报》及新加坡《南洋商报》同时连载,前后写了四年。中间在离港外游期间,曾请倪匡兄代写了四万多字。倪匡兄代写那一段是一个独立的故事,和全书并无必要联系,这次改写修订,征得倪匡兄的同意而删去了。所以要请他代写,是为了报上连载不便长期断稿。但出版单行本,没有理由将别人的作品长期据为己有。在这里附带说明,并对倪匡兄当年代笔的盛情表示谢意。”
两人说法的差异在于倪匡说写了六万多字,金庸说写了四万多字。倪匡代写的部分按照倪匡的说法,“我所寫的那一段,在舊版書出版時,收進單行本中。”在现在可见的连载版单行本中,从第八十九章弟子遭殃开始直到第九十六章招亲榜文这一段应为倪匡代写部分。这一段故事約略統計,是四萬五千字至五萬字之間。看来两人的说法都只是个大概数,金庸的記憶力稍强于倪匡。
倪匡代笔的部分在修订版中全部删除掉了,只保留了阿紫瞎眼的情节。这属于实在删不了的。倪匡在代笔的过程中十分谨慎地进行着情节安排,没有继续推进故事发展,在人物形象上也尽量向前文靠拢,基本上属于“「用不同的情節重複金庸塑造過的情境」 ”。整体删除对全书影响不大。
故事在流传过程中总会发生这样那样的偏差,倪匡代写的故事在流传中,偏差到说阿朱是倪匡写死的,害的倪匡在微博上喊冤:“六月下雪了!阿朱的死和我一點關係都沒有!!!人真不能做壞事,做了一樁,全世界壞事就都是你做的了!”
《天龙八部》连载版的单行本(厚本)依旧是授权邝拾记报局,《天龙八部》也是采取的武史出版社出版,授权邝拾记报局发行。全书35本,一百四十章,每册四章。邝拾记的《天龙八部》的薄本则有有插图的薄本和无插图的薄本两种区别。也依然有4册单行本合订为一册的合订本,合订本一套是9册。
《天龙八部》的晚报连载版自1976年5月1日开始在《明报晚报》连载。连载时金庸曾写了一个修订前言,主要是说明“代写”的情况及修订删除情况。另外说明《天龙八部》由于篇幅大所以修订时间也长,以至于在《侠客行》之后才刊出。
《天龙八部》修订版于1978年11月由明河社出版。全书共五册,每册十回。回目从连载版及晚报连载版的四字一句改成了极具特色的每十回为一首词,每回一句的形式。五首词的词牌分别为:《少年游》、《苏幕遮》、《破阵子》、《洞仙歌》、《水龙吟》。《天龙八部》新修版则出版于2005年11月。两岸三地分别由远流出版公司、明河社和广州出版社出版。

《天龙八部》从连载版看来,其故事情节前后差异甚为明显,给人的感觉就是全篇根本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划,完全是信笔由缰,前后接不上榫。修订版对连载版的修改则属于是脱胎换骨式的修改。金庸在修订版时对全书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梳理,进行了大面积的删除改写,使得全书质量有了本质上的提升,才有了如今《天龙八部》的武侠小说经典地位。
对于如何介绍《天龙八部》修订版对连载版修订情况,颇为让人踌躇,两版有很大篇幅属于只保留了主线情节,具体过程则完全不同,这已经不是修订,而是重写了。两相对照相当于对同一事件讲了两个不同版本的故事。金庸在《天龙八部》新修版中新增加的一段故事中,有这样一个情节,王语嫣因容颜衰老而烦恼,段誉向晓蕾(银川公主的侍女)问起“不老长春功”的事情,晓蕾向段誉说起““公主娘娘跟驸马爷谈到他们先辈时,我在旁也听到一些。公主的祖母叫李秋水,天山童姥是她的大师姊,她二师哥叫无崖子。童姥会得‘天长地久不老长春功’,传了一些给师弟,却不肯传给师妹。师姊妹二人因此结成大仇,打了一场大架……”听到此说,梅兰竹菊四女坐不住了,梅剑抢着道:“错了,错了!”兰剑道:“师姊妹结了大仇,那是对的。”竹剑道:“却不是因为童姥不肯传功。”菊剑道:“而是因为师姊妹两人都爱上了无崖子,争风喝醋,岂有不打一场大架的?”而《天龙八部》的连载版与修订版基本就如同晓蕾与四剑分别讲述的童姥与李秋水的故事一般。
困难归困难,该讲的还是要讲,也只能尽最大努力将两版不同的故事都梳理清楚吧。我们先看一下从连载版到修订版经历了怎样一番天翻地覆式地修改吧。
1、对于释名的修订。这部分内容由于涉及的作者的创作思路,所以是一处比较重要的内容,连载版释名中重要的信息一是全书分为八部,由八个小故事组成一个大故事,各个故事之间互相独立又互有联系;二是天龙八部都将成为小说中的主要角色;三是小说写的是宋时云南大理国的故事。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最初的设计是发生在大理的八个互相关联的人物之间的八段故事,这八个人物应该是各自有一个绰号来对应天龙八部众。却不想故事的发展完全脱离了原本的轨道,最终变成了一部气势恢弘的大长篇。在修订版时,便需要将释名一章中关于原始构思的内容进行修订,但这修订的却很不彻底,这次修改只是将故事发生的时间从宋时明确为北宋哲宗元祐、绍圣年间,将原本天龙八部是书中人物绰号的说法改为希望通过天龙八部个佛教名字来象征一些现世人物。删去了包括八个故事的说法。但还留了一个发生在云南大理国的故事的尾巴,可能是修订版修订时没有太重视,所以成了漏网之鱼。造成了该部分内容与正文部分的矛盾。新修版中则进行更为认真的修订,才将矛盾之处全部捋顺了。
2、摩呼罗迦之部。《天龙八部》在明报连载的时候,第一天登的是“释名”一章,第二天开始登出正文,首先便是一个大标题“第一部 摩呼罗迦之部”,然后才是小标题“一、无量玉璧”。第一部共包含八回。为:「一、無量玉璧」、「二、神馳目炫」、「三、黑衣女子」、「四、群雄圍攻」、「五、南海鱷神」、「六、望穿秋水」、「七、夜襲王府」、「八、兩代孽緣」。自第二部至第八部,则只有部次而無名稱,但每部仍包含八小回。现在能见到的《天龙八部》的连载版单行本中已经没有这个大标题了,可以想见这个大标题应该是连载不久就已经放弃了。
3、无量山剧情。无量山剧情两版只有主线框架是一致的,具体情节完全不同。两版一致的部分是段誉随马五德上无量山看无量派东西二宗比剑,由于不礼貌地发笑与无量派起了冲突,钟灵出现解围,无量派遇上神农帮挑战,段誉和钟灵多管闲事伤了神农帮的人,被神农帮捉住扣留下钟灵,让段誉去拿解药,段誉跌下山崖发现无量山洞,出去后进入万仇谷见钟灵父母,钟灵父母两人都不能去,钟夫人让段誉去找自己父亲救人并安排向木婉清借马,段誉路上发现有人要找马主人的麻烦,于是回去报信遇到木婉清,两人冲突不断,最后回到神农帮靠蒙事儿救出钟灵。先说这一段儿吧,也许会有人觉得这没什么问题,这段儿不就是这剧情吗?我们还是看一下两版的不同之处吧。由于修订版中基本属于改写,无法对每处不同均予以介绍,还是只挑比较重要或比较有意思的改动进行介绍吧。
段誉在连载中出场的形象是“白衣男子”,修订版为了配合回目“青衫磊落险峰行”,换成了青色长衫,连载版中段誉到无量山是凑热闹看比武来的,不是修订版中的游山玩水。
修订版中删除了连载版中关于无量剑门派渊源及比剑缘由的大段情节,也删除了无量剑邀请来做公正的点苍派大弟子柳之虚、哀牢山玉真观道人凌霄子、大觉寺迦叶禅师等等一众无关紧要人物的名号。
连载版中钟灵的宠物是金灵子与青灵子两种蛇,金灵子来去如电,青灵子身硬如铁。后来戏弄无量剑弟子以及咬伤神农帮帮众的都是金灵子。钟灵将段誉拉倒梁上的则是用的青灵子。修订版中锺灵的宠物改为闪电貂。这里的修改看似只是换了一个宠物,实际上确实牵连甚广。旧版中的金灵子与青灵子号称「禹穴四灵」。显然这只是其中的两“灵”,应该还有其他两“灵”。而这「禹穴四灵」显然是来头极大,以至于被邀请来做比剑公正的哀牢山玉真观道人凌霄子一时不小心冲口叫出「禹穴四灵」的名号后,深为恐惧,转头就走,事后又极力抵赖。神农帮司空玄见到金灵子,将「禹穴四灵」和一个人的名字联了起来,并深为恐惧。按照钟灵自己的话说,这青灵子“那是我叔叔的,我偷了出来玩,回去便得还他。”这「禹穴四灵」的神秘氛围已经造出来了。凌霄子与司空玄恐惧的「钟灵靠山」,很可能是自称身死,住在坟墓中的钟万仇。不过钟灵的叔叔是谁,无论哪版都从来没出现过,后续也没了照应,因此修订版中删了「禹穴四灵」改为闪电貂。
连载版中神农帮要将无量剑灭派是因神农帮要采无量山后山中的「百草克星都拉草」,并要将都拉草斩草除根,一株不留。修订版则是神农帮要采的是「通天草」,司空玄采通天草的目的是要缓解天山童姥的生死符。这天山童姥与生死符在连载版中,此时还是完全没有影儿的事儿呢,修订版这里已经开始为逍遥派剧情做伏笔了。并且神农帮是奉灵鹫宫之命收服无量剑也比连载版的江湖仇杀故事更有厚度了。
司空玄命段誉服下「断肠散」,在毒发前的七日内,以钟灵为人质,令段誉前去向钟灵父亲钟万仇求解药。段誉向钟灵拿信物,连载版钟灵要段誉解下她腰间的青灵子,并将衣袋里的一只小玉匣一并交给段誉。玉匣中藏得有金灵子和青灵子的克星。玉匣中的宝贝,便是一对儿「莽牯朱蛤」,段誉后来以之练成了「朱蛤神功」。二版钟灵托给段誉的信物改为鞋子。
段誉离开神农帮后发现无量山洞的情节,连载版与修订版则完全不同。连载版段誉走到无量山后溪边,无量剑的甘人豪用剑指住了他胸口,这小子一直在旁偷看,知道神农帮都中了蛇毒,便要捉住段誉阻止其去求解药,段誉用青灵子攻击甘人豪,但是毕竟不会驱蛇,但也趁机逃入无量山禁地,坠入山崖。靠着青灵子的神异缠住古松,然后慢慢找到立足之地攀爬而下。在谷底见到了大瀑布倾泄入大湖。然后见到无量玉璧,发现无量玉璧的秘密是峭壁之中嵌有一剑,更有一件彩虹般的宝石,月光将宝石的颜色映到玉壁之上。后来段誉是发现湖中漩涡,心念一动便跳了下去,被水流带到了洞中。经过六道石门才进入洞中石室,发现了神仙姊姊的玉像。段誉端祥神仙姊姊,见到西边壁上有细粒钻石镶嵌而成的八个大字,写道:「无量秘奥,解衣乃见。」段誉不想亵渎神仙姊姊,所有没有去解衣,反而将这个八个字全部铲掉了。连载版后文也没有交代解衣后究竟有什么秘奥。这个伏笔就一直也没有解开。而后段誉在玉像前开始磕头,一个头磕下去,只见玉像双脚的鞋子内侧,左足鞋上绣的是「叩首千遍,供我驱策」八字,右足鞋上绣的是「必遭奇祸,身败名裂」八个字。段誉磕了几十个头,显出毒箭机关。磕足一千个头后蒲团下有一铜绿斑斓的铜片,上面写道:「汝既磕足千头,便已为我弟子,此后遭遇,惨不堪言,汝其无悔。本门盖世武功,尽在各处石室之中,望静心参悟。」段誉好生失望,他不想学武,因为还要去救人,就此离开石室从另一边找到出口,出去后便是澜沧江边的善人渡。
这一大段情节与我们所熟悉的修订版情节差别极大,由此一段也应该可以理解修订版的修改幅度有多大了。明明说的是一件事儿,但过程却完全不同。修订版段誉离开神农帮后是发现了干光豪、葛光佩的私奔,然后通过这两人的口介绍了无量玉璧的秘密。段誉听二人情话忍不住笑出声而被发现,逃跑中落入山崖。修订版中没有了青灵子,段誉只是被一颗松树接住才没摔死。段誉在谷底发现了无量玉璧的秘密是月光通过石壁中镶嵌宝石的宝剑将人影子映在了石壁之上,才有仙人舞剑的影响。段誉发现石洞也不用像杨过一样跳进湖里了,而是石壁中宝剑剑尖所指的方向就是石门。神仙姊姊玉像所在石室墙上刻着「庄子」中的句子。文末题着一行字云:「逍遥子为秋水妹书。洞中无日月,人间至乐也。」这段是修订版新加的,连载版中与逍遥子及逍遥派都没什么关联。这里写的是“逍遥子”而不是后文出现的“无崖子”。秋水妹倒是可以对应上“李秋水”。段誉在玉像前叩首千遍后,得到了记载“北冥神功”和“凌波微步”的卷轴。修订版中玉像鞋子上绣的字是「磕首千遍,供我驱策」和「遵行我命,百死无悔」。没有连载版中那么邪乎了。卷轴的绸包上有一大段话,最后一句是“学成下山,为余杀尽逍遥派弟子,有一遗漏,余于天上地下耿耿长恨也。”这段话是修订版增加的,这时全书故事已经成形了,不是没有构思成熟的连载版,李秋水留下这段话又有什么目的呢?后续剧情中李秋水对童姥是仇深似海,可也没到对整个逍遥派都恨之欲其死的地步啊。后来段誉又至琅嬛福地,但书架上已一书也无。随后就离开了石室,从另一半出口出去到了善人渡。
4、万劫谷剧情。接下来段誉到万劫谷找钟万仇的剧情,两版也基本上没有什么相同之处。连载版「万劫谷」入口处是一座坟墓,段誉依钟灵指点,左数第七座大坟,墓碑上写「万仇段之墓」。段誉将墓碑左扳右扳重要的是在碑上「段」字踢了三脚。坟旁两块大石翻倒露出入口之,段誉走进坟去,里面一盏灯,灯旁放着一口棺材。他吹熄了灯,过了好一会棺材盖开了钟家丫鬟来迎段誉。这是钟氏版的活死人墓吗?修订版中进入万劫谷的入口也是稀奇古怪,但比连载版已经简化了不少了。两版相同的只是要在“段”字上或踢或敲。
进钟家后,段誉先见了钟夫人,钟夫人见到段誉的容貌,不禁脸上变色。显然在连载版中段誉的相貌与其父是十分相像的,显然并不是段延庆的儿子。而后钟万仇出现,钟夫人将段誉藏入东边厢房中。连载版接下来的故事是,华山派女弟子范霞抱着被金灵子咬伤的师姊施云至万仇谷来求钟万仇,钟万仇则是拿腔拿调最后不仅没给治蛇毒,还将范霞双手割断,又将其舌头割了,而后再对地上昏迷不醒的施云照样施为一次。段誉见状,愤而挺身而出。这一段修订版全删了。改为钟万仇夫妻二人听人汇报进喜儿被南海鳄神杀死之事。
而后钟夫人随段誉准备去救钟灵,钟万仇追阻,并受了钟夫人一剑,连载版钟万仇道:「婉清,你………终于要离我而去了?」可知连载版与修订版钟夫人的名字是不一样的。钟夫人决意与钟万仇留在万仇谷,段誉只得自行前往救钟灵。一版段誉谨遵钟灵之叮嘱,在万仇谷从未透露自己的家世,但临去前,钟夫人将装有钟灵生辰八字的黄金钿盒塞在段誉手中,低声道:「你将这东西赶去交给段正明……」,段誉听到「段正明」三字,脸上忍不住变色。钟夫人又道:「你还想瞒我吗?」。看来连载版中段誉的相貌是与伯父段正明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而与钟夫人有私情的也是段正明。王怡仁先生认为连载版最初的构思段誉的生父是段正明,如果设定是这样,那么……,这个……,我只能说这个事情可就有些凌乱了!所以我更倾向于这里是作者笔误,或者是排版的误植。
5、木婉清的情节。木婉清的故事从段誉向木婉清借得黑玫瑰,却遭两大汉拦路,段誉遂又回头向木婉清报讯开始。连载版中,“香药叉”木婉清是被名门正派围攻的女魔头。连载版这段情节中刻画了好些云南武林中的人物,如“怒江王、三掌绝命”秦元尊、少林寺慧禅大师、青松道人。这些人都是围攻木婉清的正派人士,青松道人还是钟夫人的师兄。而且这一段中,首次出现了武林中被尊为泰山北斗的「三善四恶」的说法。而后,木婉清在围剿中大射毒箭,并带着段誉突围,再将段誉以马横拖,颇加折磨。段誉怒而不与木婉清说话。此时,连载版中又出现了一个看起来很牛的角色——名满天下的“一飞冲天”金大鹏。金大鹏与木婉清互相奈何不了对方,金大鹏要木婉清保证段誉安全后离开。木婉清而后与段誉来到万劫谷,找钟夫人追究冒用名号和与青松道人勾结借走黑玫瑰害木婉清无法逃生之事。钟夫人非常忌惮木婉清,一直小心赔不是。之后段誉要偷黑玫瑰逃走,木婉清与段誉一番拉扯后,放了段誉。段誉于是独自回无量山救钟灵。段誉想的救人办法是冒充木婉清去吓唬司空玄。于是段誉自己买了一块黑布,胡乱裁剪缝缀起来裹在身上,拿了些鱼肉饭粒捣烂了冒充解药便去找司空玄。神农帮还真把他当成了“香药叉”,而这个名头也的确有效,神农帮已经准备放人了,但还是露了破绽,好在木婉清暗中相助,才救出了钟灵,也拿到了断肠草十天的解药。而后怒江王秦元尊、申四婆婆、少林寺慧禅大师、黑白剑史安等一干木婉清的对头出现四面围住了木婉清。钟灵要段誉和她一起逃跑,段誉义气为重不肯逃走,木婉清发怒赶走了钟灵。木婉清和段誉二人横闯剑湖宫,直达无量山后山,最终逼上了绝壁山崖。
修订版这一大段依旧是全部重写了的。修订版围攻木婉清的是江苏王家的平婆婆、瑞婆婆等一干人,原因也是段正淳这两个旧情人之间的争风吃醋。大理的一干武林群雄也都删除掉了,这一票人物后续还有一些龙套剧情,也跟着一并都删掉了。木婉清也就不是连载版中杀人如麻的女魔头了。木婉清和段誉一同杀出重围后,也是互相置气。这里插入了先前的无量剑干光豪、葛光佩的结局,两人要杀段誉灭口,却双双死于木婉清的短箭之下。而后遇见四位灵鹫宫圣使,两人合力杀了四圣使,并穿上灵鹫宫圣使的斗蓬。二人一同去往神农帮,神农帮见二人穿着灵鹫宫的斗篷,慌忙伏地迎接。段誉这才明白神农帮的上司是灵鹫宫,神农帮攻打无量剑也是灵鹫宫的命令。于是段誉命令司空玄放了钟灵并交出断肠草的解药,而后三人一同离开。木婉清又被平婆婆、瑞婆婆一干人追杀围攻,钟灵要段誉一起逃跑,段誉不肯,木婉清赶走了钟灵。木婉清和段誉二人被一干仇家逼上了绝壁山崖。修订版的修订明显简洁顺畅了很多,也删除了后续没用上的冗余人物和情节,提前预设了灵鹫宫的伏笔。修订版此处修订很明显提高了不止一个档次。
6、南海鳄神。山崖上的情节,连载版与修订版差别不是很大。都是南海鳄神上了山崖的一段故事,最终南海鳄神为逼段誉拜师捉了木婉清而去。连载版的南海鳄神有名有姓,名唤「岳苍龙」,修订版删去了他的名字。修订版为南海鳄神设计了扭断别人的脖子的独具特色的杀人手段和颇有个人风格的口头禅:「这话倒也有理」。
7、三善四恶。连载版中“三善四恶”是被尊为武林中的泰山北斗的存在。作者显然是想把“三善四恶”塑造成又一个“五绝”或者是“南四奇”。但后续中“四恶”变成了“四大恶人”,“三善”却完全没有出现,而“四恶”也沦为了江湖二流。修订版中,“三善四恶”一说就变成了“四大恶人”,未及登场的“三善”自然就被删去了。
8、叶二娘。连载版中叶二娘每天要吸吮一个婴儿的鲜血,修订版改为木婉清瞧六个死婴儿身上都无伤痕血渍,也不知那恶婆叶二娘是用什么法子弄死的。修订版也删去了连载版中叶二娘施展摄魂的情节。
9、段誉学武。段誉习练「北冥神功」与「凌波微步」及“莽牯朱蛤”的情节,修订版比连载版增加了大篇幅的内容。连载版中南海鳄神掳走木婉清后,段誉急忙去追,却不小心踩在大蟒蛇身上滑落悬崖,却发现这里正是无量山洞的入口,于是重新进入无量山洞。这次在铜镜上发现了“凌波微步”的功法,依法修炼,练成了这一保命神功。这一段问题很明显,段誉是要去救人的,怎么一见了神仙姊姊玉像便置木婉清于不顾练起武来了。修订版对此进行了大幅地修改。南海恶神走后,灵鹫宫使者带同无量剑、神农帮众人上了山崖,无量剑已经臣服灵鹫宫。无量剑辛双清由于会错了灵鹫宫使者之意,将段誉押回了无量山并关在小屋中。段誉在被关押期间,从卷轴上学了“北冥神功”与“凌波微步”。并从无量剑弟子口中听到了“莽牯朱蛤”的由来。而后,段誉用“北冥神功”吸了无量剑七名弟子的内力逃出了小屋。逃出不久看到了钟灵的闪电貂,被闪电貂咬了一口后中毒倒地无法动弹。然后莽枯朱蛤出现毒死了闪电貂,莽枯朱蛤捉蜈蚣进了段誉的肚子里,被段誉消化了,从此段誉变成百毒不侵。这就是我们都很熟悉的情节了。
10、大理群臣。连载版高升泰出场时气场很足,并且通过左子慕的反应,侧面表现了高君侯在大理的分量。结合高升泰在历史上的真实身份,可知在金庸的原始构思中,高升泰应该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但后来全弃而不用了。修订版中的“四大家臣”在连载版中叫做「渔樵耕读」,分别是「抚仙钓徒」凌千里、「采薪客」萧笃诚、「点苍山农」董思归、「笔墨生」朱丹臣。修订版删去了「渔樵耕读」之说,由于与《射雕》中的“渔樵耕读”重复了。四大护卫名字也修改成:褚万里、古笃诚、傅思归、朱丹臣。此外,连载版凌千里的兵器是「竹杆」,修订版改为褚万里的兵器是「铁杆」,连载版董思归的兵器是「五齿钉耙」,修订版改为傅思归的兵器是「铜棍」,连载版朱丹臣的兵器是「钢扇」,修订版则改为「判官笔」。连载版的段誉目前是「清华观」的女道士,外号「瑶端仙子」,名为「舒白凤」。修订版改为「玉虚观」女道士,外号「玉虚散人」的「刀白凤」。连载版中段正淳的元配夫人舒白鳳出身大理當地的貴族世家,偏偏是妒念極盛,不許段正淳去娶二房。修订版改為刀白風,是雲南擺夷大酋長的女兒,段家與之結親,原有攏絡擺夷、以固皇位之意。其時雲南漢人為數不多,倘若不得擺夷人擁戴,段氏這皇位就說什麼也坐不穩。擺夷人自來一夫一妻,刀白風更自幼尊貴,便也不許段正淳娶二房。
11、康敏的伏笔。连载版中木婉清说她师父叫她杀两个人,一个是舒白凤(刀白凤)另一个个也是个美貌女子,右手缺了三根手指,姓康。此人应该即是「康敏」,但金庸此时构想的「康敏」应还不是马夫人的形象。以马夫人的个性,缺了三根手指估计就活不下去了。修订版改为另一个女子姓王,住在苏州。
12、朱蛤神功。连载版中段誉能够吸人内力的武功并非修订版中的“北冥神功”,也不是来自山洞中的武功,甚至也不是自己修炼来的,而是完全来自于吃了“莽枯朱蛤”的缘故。连载版中,段誉受不了「阴阳和合散」之苦,用力搥自己的胸膛肚腹,搥在一件硬物之上,正是怀中钟灵给的装有“莽枯朱蛤”的玉盒。他想用莽牯朱蛤招来毒蛇,让毒蛇咬死自己。但由于万劫谷中,因钟灵玩弄金灵子、青灵子,其余毒蛇早就远避。良久也无毒蛇到来,段誉焦急之中便将两只朱蛤都吃到肚子里去了。 这一吃克制了毒性,更重要的是使段誉获得了吸人内力的超能力。修订版此处修改为段誉靠练「凌波微步」来缓解痛苦。
13、段誉的原配皇后。金庸最初的构思之中,是按照历史史实为段誉安排了高氏之女为皇后的,但后来这个想法显然是放弃了。在连载版中还是保留了为段誉纳王子妃的情节。连载版中大理君臣从万劫谷退回皇宫后,共同商议对策,保定帝为对冲段延庆对段誉及皇室名誉的破坏,为段誉聘了善阐侯的千金为媳。这位善阐侯的千金,金庸命名为“高湄”。段正淳因为听说这位小姐性子极是娇憨,任性得紧而不大愿意。众百姓听到高段两家结亲的讯息,大理全城腾欢。连载版中的「段誉娶妃」的故事,修订版全删了。真实历史上,这位高氏皇后也的确不是什么善茬儿。
14、“阴阳和合散”的解药。大理君臣救回段誉后,段誉与木婉清均是中毒未解。连载版中甘宝宝派人送信告知“多服人乳可解”。修订版则改为:那『阴阳和合散』药性虽然猛烈,却非毒药,段誉和木婉清服了些清泻之剂,又饮了几大碗冷水,便即消解。
15、玄悲大师之死与姑苏慕容。连载版的玄悲大师是死在嵩山脚下,少林方丈派遣弟子远赴大理求援,报信的僧人慧真对保定帝哭道:「家师命丧姑苏慕容氏之手,少林派独力难报此仇,请皇爷出马,主持大局。」由此推测,连载版中大理段氏的江湖地位是非常之高,连少林寺方丈都要请段皇爷支持大局。少林僧请段氏参加少林寺举办的英雄大会,保定帝还以祖宗规矩推三阻四,少林僧几番求肯才答应段正淳前去。修订版对此改得非常周延,改为玄悲是因为少林寺方丈听说“四大恶人”要去大理与段氏为难,因而派玄悲赴大理报讯兼助拳,结果人没到却死在大理境内,慧真因而势必要至大理皇宫报讯。而大理段家基于江湖道义,自然也不能置身事外。后续段正淳离开大理都城赴身戒寺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了。玄悲是中自己的成名绝技「大韦陀杵」而死,因而身戒寺五叶方丈分析是死于「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姑苏慕容手下。
话题说到姑苏慕容,黄眉僧回忆起四十三年遇到的一对母子,连载版说这对母子母亲是三十二三岁的美貌少妇,儿子则是十二三岁的孩子,儿子有较黄眉僧更强的金刚指力。二版改为黄眉僧所遇习练金刚指的母子,母亲是三十六七岁的妇人,儿子是十五六岁的少年。按照黄眉僧的年龄看来,这个儿子应该便是慕容博。接着是崔百泉回想起十八年前于蔡庆图家所遇一对研究「凌波微步」的男女之事,连载版的男子约莫二十八岁,修订版改为男子约莫四十岁上下。而善以「金算盘」为武器的崔百泉竟被那男子以三颗算盘珠钉在胸口。
这里出现了一个有趣的情况。连载版的段誉听过黄眉僧与崔百计所说之事,心下暗自计算,黄眉僧说遇到那个十二三岁的孩童之时,乃是在四十三年之前。崔百计遇到那个二十七八岁的高手,是在十八年之前。如此算来,这青年男子和那孩童年纪不对,并非一人。而修订版经过对时间线的调整,崔百泉却做出了不同的结论:「他这家出名的人就只一个慕容博,四十三年前,用金刚指力伤了这位大师的少年十五六岁,十八年前,给我身上装算盘珠的家伙当时四十来岁,算来就是这慕容博了。」由此可见,在金庸最初的设定中,这两个人并非是作者年龄计算的疏忽,可能还真就不是一个人。那么慕容家也就不止慕容博一个有实力的人物。
另外还有一点,崔百泉遇到的一对男女是在研究“凌波微步”,由此可见无量山洞是与慕容家相关的伏笔。
连载版中还有一段情节是关于姑苏慕容的,是聪辩先生的门人来向大理段氏报讯,由于两人是聋哑人,于是便表演了一出戏。有一男子调戏少女,那少女打了男子一巴掌,男子使出一阳指攻击少女,少女用六种不同的手法将男子六根手指一一折断,然后留下一句话“大理段氏不及姑苏慕容”。这个事情不是发生在多年前,而是发生在当下的事情,由此可见姑苏慕容当下也不是只有一个慕容复,至少还有一个红衣女子颇为了得,而且是可以破“一阳指”的。这一男一女后续也没有交代究竟是何人,显然也是写废了的伏笔。修订版中此段都删掉了。
16、石青子。连载版中保定帝等人处理了少林玄悲死亡之事后,接报大门外有一位道长求见。这位道长名为石青子,与在座的大理君臣均为多年好友,且此人是位颇能活跃气氛的人物,大理群臣都喜欢和他开玩笑。但此人却与黄眉僧互相看不对眼,一见面便要互怼。段誉拜见石青子,石青子要试段誉武功,不料内力被段誉吸去,石青子认为这是“化功”。黄眉僧验视后,与石青子看法相同。保定帝顺势让这一僧一道想办法医治段誉。两人出于互相较劲的想法,答应一人医治段誉一半身子,先治好为胜。然后两人一顿鼓捣,人没医好,大半内力倒是送给了段誉。
石青子出场倒并非专为段誉送内力的,他此来原本引出另一件事情。据石青子所说,此来是为大理段家报讯,大理段家的子弟在扬州城里闹得太不成话,扬州三雄的夏侯肃、金中、王叔干三家男丁二十八口,一夜之间,全都死在一阳指之下。众人讨论后认为是段延庆的弟子做的。
修订版中这上面的一大段情节全部删除了,换成了段正淳地道偷会甘宝宝,崔百泉要报恩帮忙去救钟灵,云中鹤要抓钟灵,钟万仇要阻止云中鹤,南海鳄神要杀了“大他两辈”的钟万仇,叶二娘要拉回南海鳄神,而南海鳄神又把段誉抓到万仇谷,黄眉僧也回到万仇谷复盘。于是这一长串人一个拉一个都钻进了地道,最后都被段誉吸取了部分的内力。
17、天龙寺。连载版说天龙寺是在大理西北的天龙峰上。这天龙峰是天龙山的主峰,那山脉自西北蜿蜒而来,至大理而止,宛然是一条巨龙,段氏的祖先便葬在这山中。那主峰是全山的龙头,天龙寺便建于龙头之上,统领群山,形势极是雄伟。连载版的「天龙寺」与「天龙山」显然是金庸臆造出来的,为了配合《天龙八部》书名。二版则改为天龙寺在大理城外点苍山中岳峰之北,正式寺名叫作祟圣寺,但大理百姓叫惯了,都称之为天龙寺,背负苍山,面临洱水,极占形胜。寺有三塔,建于唐初,大者高二百余尺,十六级,塔顶有铁铸记云:「大唐贞观尉迟敬德造。」相传天龙寺有五宝,三塔为五宝之首。如此一改,将天龙寺与大理有名的风景名胜“崇圣寺三塔”进行了关联,「天龙寺」就变货真价实的皇家寺院了。
18、阿碧。连载版中,阿碧是函谷八友中康广陵的女弟子,因此能以软鞭当乐器,以琴音催眠崔百计与过彦之,又能以之打通段誉被鸠摩智点封的穴道,更能以之抗衡鸠摩智。修订版的朱碧双姝没有如此功夫了,只不过稍具武功只能借助「机关」逃跑。连载版中阿碧后来与康广陵重逢,并随康广陵而去。
另有一段趣事,倪匡在《再看金庸小说》中提到,“在金庸着手修订他所有作品之际,曾提了一个建议:阿朱、阿碧,小女态如此可人,她们从小在苏州长大,如果让她们的对话之中,加一点吴侬软语,岂不是信添妩媚,更增娇憨?金庸考虑片刻,连声说好。于是,经过修订的《天龙八部》之中,就可以看到阿朱、阿碧的对话,是吴语对白。”
19、曼陀山庄。连载版的曼陀山庄神秘诡异,阿碧阿朱由于划船划得急了,误入曼陀山庄水域,开始鬼打墙划不出去了,后来来了一直引路的全身雪白的大鸟。朱碧对于上曼陀山庄吓的要死。修订版剔除了这些描写,朱碧二人虽然也害怕去,但也不大在乎。
在连载版中,王语嫣有一个稍显俗气的名字——王玉燕,她的名字和慕容复恰好组成了“复燕”的志向。王玉燕在初出场的时候,似乎是一位武林高手,阿朱阿碧说慕容复打狗棒使得十分熟练,如行云流水一般,王玉燕担心道:打狗棒法的‘缠’字诀是越慢越好。‘挑’字诀却又要忽快忽慢。一味抢快,就发挥不出这路棒法的精微奥妙之处。还说慕容复要是学会凌波微步就好了。后面王夫人也提到慕容复的武功还不如王玉燕的说法。
连载版中的王夫人可比修订版中要气派多了。连载版中王夫人是姓“慕容”的!是慕容博的姊妹,姑苏慕容家的“姑奶奶”。王夫人登场之前先是从远处传来“一声清啸,声若龙吟,浩浩而来”,吓得阿朱阿碧齐齐变色,待得王夫人坐着龙船出现了,船上的两个囚犯之一就是怒江王秦元尊,这一位在开头几章中作为架子极大的武林好手出现的人物被王夫人擒来杀了做花肥。可见王夫人武功之高、势力之大。连载版中这位秦元尊后来在聚贤庄大战中又跑了一回龙套,显然是金庸忘记了此处这位怒江王已经领过盒饭了。
更为重要的是王夫人这位慕容家姑奶奶的相貌与无量上玉洞中的“神仙姊姊”的雕像一模一样。看到这里应该很明显了,无量山洞的玉像不是逍遥派的“小妹子”,而是姑苏慕容家的某位先人,很可能是慕容博和王夫人的母亲。无量山洞中的武功秘籍便是慕容家“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基础。而王语嫣也是懂得“凌波微步”的。
连载版中,王夫人禁止王玉燕和慕容复来往的原因是王夫人恨慕容家一心恢复燕国,无心学武;恨慕容复痴长年纪不学武功去搞复国,武功还比不上王玉燕,丢光了慕容家的脸,配不上“姑苏慕容”的称号。而王夫人的愿望是创立武林中的“慕容宗”,只是恨自己是女儿身,无法开宗立派。
在修订版中,王夫人的身份被改成了李秋水和无崖子的女儿,后来嫁给了慕容复的舅舅。因此成为慕容复的“舅妈”,这与姑苏慕容家的关系就远了。无量玉洞中的玉像这才变成了李秋水的妹妹。王家、慕容家结怨的原因也变成两家互相看不上眼,特别是嫂子(弟妹)与小姑子(大姑子)更是处不来,到了直接开撕的地步。
王怡仁先生认为,从连载版中王夫人的设定来看。可能原本构思中,姑苏慕容家应该是存在两股势力,一股是以慕容博、慕容复为代表的复国主义分子;另一股是以王夫人为首的建立慕容宗的称霸分子。这样或许可以解释修订版中慕容父子二人为何心怀复国大计,做事却南辕北辙、颠三倒四的原因了。因为这原本就是两拨人干的事儿,只是在后来剧情发展和修订版的修订中合为一拨人了,所以就显得这拨人都是精神分裂。
20、慕容复的行踪。连载版中,阿朱阿紫告诉王玉燕,慕容复是去了少林寺,而后包不同收到公冶干飞鸽传书,说慕容复和冀晋鲁豫的七门派订下约三月廿四日在济南城中比武论剑。包不同又从邓百川夫人那里听说了丐帮大批好手到了江南,不利于慕容氏,所以包不同和风波恶要去查查。不知道连载版中的这个比剑原本是个什么节目。修订版中,阿朱阿碧也是认为慕容复去少林寺了,包不同是被慕容复派去福建路暗中帮少林派一个忙。包不同接到的飞鸽传书,则是说西夏国‘一品堂’有大批好手突然来到江南,要包不同带同阿朱、阿碧去查查。丐帮到江南的讯息则是一样的。这里增加“一品堂”的讯息,显然是为后文的李延宗进行的铺垫。
21、一品堂的由来。杏子林中一大段情节,连载版与修订版差别不大,多是一些技术性的调整。有较大差别的在于连载版中详细说明了一品堂的来由。连载版通过白世镜的口,介绍了一品堂的情况和与丐帮约会的原有。这个事情说起来比修订版可要曲折,原来赫连铁树带领一品堂勇士出使汴梁,朝见太皇太后和皇上。名为朝聘实为窥探虚实。赫连铁树要手下的随从与大宋御林军的军官比试武艺。由于御林军中没有武功好手?眼看便要出丑,幸得苏学士想出了一条缓兵之计,约在明年春天比武。这里徐长老还特意问了一下是大苏学士还是小苏学士?白世镜回答是大苏学士苏东坡。西夏人知晓丐帮是大宋武林中一大支柱,便打算一举摧毁丐帮以树声威。修订版中删除了苏东波献缓兵之计的情节。
22、阿朱的姓名。连载版中,阿朱在聚贤庄之战中,曾自报姓名道:「我姓阮,单名一个『诗』。只因我性喜穿红色衣衫,所以公子叫我阿朱。」一版的阿朱身上用来证明身份的金锁片上面的字是“诗儿满十岁,越来越顽皮” 。阿朱也明确说这是爹爹给的。说明阿朱至少十岁以前是与与父母共同生活的。十岁的小孩子当然不会连自己的名字都记错,所以她自称名叫「阮诗」,自然就是真名。阿朱说起到慕容家的原因是“只因我家中有难,有个极厉害的对头来找我爹爹寻仇。我爹爹自忖对付不了,便将我寄托给慕容公子的父亲,说是做他丫鬟,实则是去姑苏燕子坞避难。”可见在最初的构思中,阿朱的全名是叫阮诗,十来岁的时候,其父由于仇家寻仇,自知不敌将其送入慕容家避难,做了慕容复的丫鬟。后来构思改变,阿朱才变成了段正淳与阮星竹的私生女儿。但在聚贤庄情节和小镜湖情节有很多处是接不上榫的。比如金锁上的字,连载版解释是阮星竹父亲给她打的,她放在了要送人的孩子身上。但阮星竹名字中又没有“诗”字,“诗儿”之名明显说不通。另,为呼应雁门关这个关键节点,安排段正淳与阮星竹在雁门关外将孩子送人,这又与仇家寻仇避难的说法矛盾了。所以修订版对此进行了修改,阿朱自述自己身世是从小没了爹娘,流落在外,有一日受人欺凌被慕容博救回做了丫鬟。锁片上的字也改成了“天上星,亮晶晶,永灿烂,长安宁。”这才与阮星竹的名字相符。
23、马夫人的故事。马夫人说的自己小时候的故事连载版与修订版也是完全不同。连载版是:我七岁那年过年是爹爹赶了家养的猪到市集上去卖,答应买块花布做套新衣服。爹爹回啦时候被人打伤,卖了猪的钱,给财主抢去还债了,我坐在地下大哭想穿花衣衫的梦想落空了。修订版改为马夫人说的故事是:我七岁那一年,爹爹答应把我家养的羊和鸡拿到市集上去卖了过年,再剪块花布给我缝套新衣。到了腊月我天天催爹爹去卖羊、卖鸡。爹爹却想到年底买个好价钱。结果因为下大雪羊和鸡给狼吃了大半。爹地去追,跌倒受了伤。穿花衣的梦想也泡汤了。连载版的写法是标准的阶级性的写法,地主老财欺压穷人的桥段。修订版的修改将阶级性抹杀掉了,变成了自然灾害的影响。
24、阿紫与摘星子。连载版中,摘星子逼阿紫交出星宿派宝物的情节。一版的宝物叫「碧玉王鼎」,是一只五寸来高的小玉鼎,通体绿色的;二版改变质材,成了「神木王鼎」,是一只六寸来高的小小木鼎,深黄颜色。因为阿紫盗了师门宝物,摘星子决定痛惩阿紫,阿紫此时却对摘星子说出了“我心中欢喜你。”的话来,而摘星子则表示已经有了妻室,如果不是阿紫犯了大错,倒是可以收她做小妾。萧峰以内力暗助阿紫大胜摘星子。摘星子求饶,并要回去杀了家里的婆娘,即刻娶阿紫为妻。此时阿紫又说只是小时候是喜欢过你的,后来却瞧着你越看越讨厌了。也不知道这里阿紫是说的真话呢,还是为脱身在骗人。修订版这部分全删了。
25、游坦之捕蛇。连载版中,游坦之文既不识,武又不会,由于在聚贤庄时跟一个庄客学到了些捉蛇的法门,每日在山野里乱窜。聚贤庄大战后只想找萧峰报仇,捉到了一条剧毒的小黑蛇。契丹人打草谷时捉到游坦之,他丢出黑色毒蛇来暗杀萧峰。修订版中删去了游坦之这一特长,也改成丢的是生石灰包。
26、神木王鼎。修订版本中的“神木王鼎”在连载版中叫「碧玉王鼎」,是一只五寸来高的小玉鼎,通体绿色的;修订版改变另外质材,成了「神木王鼎」,是一只六寸来高的小小木鼎,深黄颜色。连载版与修订版的「神木王鼎」操作上也并不一样。连载版的碧玉王鼎是一次吸引五毒,互斗后剩下毒性最强的一只。与《碧血中》五毒教的「五圣」互斗一样。修订版去掉这个五毒互斗的情节,改为能被神木王鼎吸引来的,毒性都不会太差。连载版中碧玉王鼎还需要配合另一宝物,幻彩锦缎来使用,这幻彩锦缎上闪动着各样的色彩,便似流动不定一般,在手上一动,缎上的彩色便生变幻。装了毒物的玉鼎需要用锦缎包起才能拿走。修订版中这锦缎就删除掉了。连载版中阿紫练功需要将捉到的毒物用鸡血再养十日,然后再让五只相斗剩余一只,这才可以使用。修订版没有这么麻烦了,直接捉住便可以使用了。
27、冰蚕与胖和尚。饲养冰蚕的胖和尚,连载版法号「三净」,修订版改为「慧净」。此外,一版说三净极矮而肥胖,便似是个圆球,和尚本来头发剃得极光,他却长发不剃,脸上、手上,茸茸的长满长毛。但长若未剃发,游坦之怎能知他是和尚呢?二版改为只说慧净肥胖已极,身材却又极矮,宛然是个大肉球。冰蚕在连载版中叫“寒玉虫”,容易让人联想到《神雕》中的寒玉床,修订版中删去了。
连载版中胖和尚找冰蚕,遇到阿紫和萧峰出啦打猎,阿紫骗和尚说冰蚕被自己踩死了,和尚大怒出手,由于有萧峰在,自然没伤到人自己腿却断了。萧峰要给他治伤,胖和尚不领情说自己会治。萧峰便留他自己在此,带着阿紫回去了。
游坦之见三净断腿可怜,自愿负他回悯忠寺。不料这和尚却是个恶和尚,不但抓了游坦之来当苦力,一路还不断欺负、恐吓。行了数日后,八名少林僧人捉住三净,仍叫游坦之背着三净一并南回少林寺。回少林寺后,三净和尚受戒律三百法棍,而后整个胖大身子被塞入一个小小的面壁室中思过,肋骨都被挤断了。而游坦之却因为相助三净逃走也要先吃一百法棍,然后罚入菜园挑粪。这就有些莫名其妙,游坦之只是一个无辜被捉的人,又不是少林弟子,你少林寺凭什么用戒律惩治。上述情节修订版中全部删除掉了。
28、波罗星盗经。游坦之而后来到菜园之中挑粪浇菜,这里管理菜园的僧人缘根第一次登场了,自然不免对游坦之各种欺侮。菜园中的其他人也都将他来欺骗取笑,最肮脏粗笨的功夫都推给他做。这日缘根安排游坦之去竹林小屋给一位师父送饭,屋内人去拒绝吃饭,叫他拿回去。游坦之此时已被人欺负的麻木了,既然说不吃,他便拿了回去。一连四天都是如此。第四天那人却抓住游坦之骂他全无心肝,我连续四天不吃饭,你置之不理。游坦之这才看见拿人是一名胡僧。那胡僧抓住游坦之肩头,游坦之却只知忍痛不挣扎也不呻吟。后来游坦之被专门安排服侍这胡僧波罗星。波罗星每日里终是面壁而卧,但一天晚上游坦之却发现波罗星由地底下钻出来,跃上竹子远弹而去,而后游坦之发现了地道和波罗星偷看藏经阁中的经书的秘密。半月之后,这个秘密被少林寺发现,少林寺将波罗星软禁在寺中。既无法出寺,波罗星再生一计,即教游坦之背书,并且还要每天毒打游坦之一顿,以作苦肉计。对此游坦之只略为踌躇,便在威胁之下答应了。波罗星于是开始教游坦之梵文,但游坦之资质本就不高,再加上波罗星欲求速成,弄得一塌糊涂。搞了半月有余,游坦之日困愁城,肉体上苦痛之外,再加上精神折磨,脑子中给波罗星塞满了什么「摩诃钵罗若」,什么「般若波罗谛」,比之身体上的苦刑,更有过之。晚上解衣就寝时,游坦之就自练《易筋经》。一天傍晚,远远一缕萧声送入了与波罗星临房的游坦之耳中,而后,波罗星的房中,也传出了三下尖锐的笛声。又过了半月有余,游坦之见到波罗星屋中爬满了毒蛇,其中两条金蛇被波罗星剖开肚子取出里面所藏纸片,用一段短炭在纸上草草写了几行字,又藏入蛇腹,然后将蛇放出去以此与同伙传递信息,但却被少林僧劫去了。波罗星因游坦之发现了自己的秘密欲杀人灭口,游坦之便逃出了少林寺。在寺外又见到了十六名天竺胡僧与人争斗,游坦之原以为是和少林寺争斗,结果却是星宿老怪丁春秋和一众星宿派弟子。一番激斗的结果是丁春秋被大蟒蛇缠住动弹不得。
这一大段游坦之的经历,修订版中全部删除了,修订版与连载版衔接上的是丁春秋巨蟒缠身之事,但巨蟒却成了丐帮之物。
修订版中游坦之吸收了冰蚕寒毒后,不断的向南而行,到了中州河南地界,在路边一座小破庙遇到了丐帮弟子。他跟着丐帮弟子进入了丐帮大智分舵的帮众聚会商议推选何人出任帮主。准备为全冠清办归帮的事并推举其为帮主。而后段誉做段正淳的信使送信而来,苏星河也恰于此时谴两名哑巴送信来邀段誉。段誉与苏星河使者离去后,丐帮与星宿派发生冲突,然后丁春秋被丐帮的巨蟒缠住动弹不得。
28、游坦之拜师丁春秋。连载版丁春秋为巨蟒所缠后,甩出头发将九名胡僧全部解决。修订版是甩出头发用毒干掉了六七名丐帮弟子,全冠清手中驱蛇的短笛被丁春秋头发卷住的钢镖集中,要吹笛驱蛇的时候,中毒摔倒,群丐将其扶起逃走。而后游坦之现身放火烧蛇,救下星宿派众人。丁春秋脱困后欲不懂声色除掉游坦之而未果,发现游坦之的冰蚕神功颇为奇特,便决定将游坦之收入门下,好好利用。连载版这里丁春秋是先试探游坦之,游坦之全无机心,一句话就把碧玉王鼎、阿紫、冰蚕等情况全说出来了,然后丁春秋答应受其为弟子,上少林子去找胖和尚三净,重新再捉一条冰蚕。修订版则是丁春秋与游坦之对掌后,游坦之磕头求饶,丁春秋要游坦之拜师才能绕他。游坦之逆来顺受惯了,毫无抵抗便拜了师。然后才将自己的经历告诉丁春秋,说起冰蚕乃少林寺的慧净和尚得自昆仑山,丁春秋遂起意掳人带路。连载版由于胖和尚是被关在少林寺的戒律院,因此丁春秋等人要少林寺抢人,游坦之对前往少林寺感到畏惧,丁春秋便忽悠他说,教他一句咒语,心中默念『星宿老仙,星宿老仙,护佑弟子,克敌制胜,一三五七九!』跟着便在敌人左肩之后用掌心拍上一记,不论师父离你多远,都会心灵感应,遥施法力助你。
29、星宿派大闹少林寺。这一大段情节也是修订版完全删除了的。丁春秋让游坦之带路上少林寺捉三净和尚,在少林寺半山的知客厅与慕容家的四家将正好碰上。慕容家是因为阿朱去少林寺捣乱盗经久久不回,认为是盗经不成人被少林寺扣住了。阿碧担心之极,日日催请慕容复到少林寺探询。但慕容复身有要务,不愿为了一个侍婢而兴师动众。这时一来他自己确也挂念阿朱的安危,二来被阿碧缠得再难以交代,只得率同部属前来拜山。少林寺听说慕容复及四大家将拜山,名达摩院首座玄难下山迎接。众人在凉亭相会,包不同与风波恶两个惹事精看游坦之的铁头好奇,一定要帮忙把铁头除下来。游坦之被俩人吓到了,念起丁春秋教的咒语在风波恶左肩后拍了一掌,风波恶便浑身发抖。双方于是开始互斗,丁春秋洒出毒粉,乘乱离去,邓百川打断了凉亭柱子与包不同追了下去。等到玄难到来时,凉亭已经是狼藉一片,公冶干照看受伤的风波恶。玄难问起缘由,说是被铁头小子毒掌打伤。玄难倒还知道有个铁头小子是在菜园中浇菜的,以为是少林寺的人伤了慕容家的人。混乱间,阿碧来到凉亭,说慕容复路遇而僧欺负一个女子,似乎是鸠摩智与木婉清(这段故事后来也没了后文),便去打抱不平了,让阿碧先来少林寺。这时少林寺内钟声大鸣,有僧人来报讯,后山到了敌人,玄痛和包不同都身中寒毒。众人进入寺中,少林寺要找三净和尚来盘问,却发现三净给人救走,玄痛发现丁春秋背着三清出逃,出手阻拦,正与丁春秋化功交手,背后却中了一记寒毒掌。阿碧入寺后,向少林方丈恳请放了阿朱,少林寺众人却时一头雾水,最后玄慈方丈安排乐善堂的人手帮助查找阿朱的讯息。少林寺帮忙为受伤的三人疗伤却无甚效果。少林寺认为只能去找“阎王敌”薛神医救治。于是寺中备下三辆大车,由玄难亲率六名慧字辈的弟子,随行护送包不同一行前往薛神医处。
修订版中这段故事改为丁春秋带着游坦之去找慧净和尚,在路边的凉亭上碰到了慕容家的四大家将,这时少林寺小和尚虚竹也正好到凉亭喝水歇脚。虚竹是因为少林寺九月初九重阳佳节召开针对慕容氏的英雄大会发英雄帖的。风波恶缠着虚竹一定要比武,这时玄难、玄痛一行少林僧人抬着受伤的慧净和尚也到了凉亭。丁春秋要抢慧净便与少林派众人交上了手。包不同、风波恶与玄痛分别与游坦之对了一掌而中寒毒受伤,玄难打断了凉亭之柱,屋瓦泥沙倾泻了下来。众人待得睁眼,丁春秋和游坦之已不知去向,同时也掳走了断腿的慧净和尚。众人为受伤三人疗伤却无效果,于是玄难提出找薛神医救治。
30、康广陵与阿碧的师徒关系。连载版中,函谷八友力战慕容家臣与少林高僧时,康广陵最后出场以琴音扰乱众人心神。只有阿碧不为所动,反而弹琴相和。原来阿碧确实康广陵的女弟子。二人相认后,康广陵让阿碧去外面树上把自己的琴取回了,阿碧在取琴的过程中中了丁春秋的毒。薛慕华看了阿碧中毒的情况后,认为丁春秋已经到了。而后丁春秋出现将众人全部掳上驴车押走,连载版说阿碧中毒最深,丁春秋却一时不想她便死,给她服了一点解药,令她身上的毒性略减,不死不活。修订版中此段剧情中阿碧就没有出现,因此相关情节全部删除了。但阿碧与康广陵的师徒关系并未抹除,后来灵鹫宫诸女向段誉报信有仇家要埋伏段正淳的信息,灵鹫宫诸女便说是来源于康广陵的女弟子阿碧。
31、珍珑棋局。玄难一行被丁春秋带到苏星河摆下的「珍珑」棋局之处,见到苏星河与段誉对奕。连载版中段誉是与王玉燕一起的。这两人如何混在一起的,书中却没有交代。修订版则修订为站在段誉身后的是朱丹臣等三名护卫。而王语嫣则改在稍后与慕容复一同出场。
在棋局中,连载版是段誉下的是黑子,修订版改为白子。这是由于古时围棋规则与现代围棋不同。古代是“白先黑后”,现代则变成了“黑先白后”。金庸本人即是围棋高手,不明白什么原因会在连载版时期会按照现代围棋的规则来描写古时的棋局,好在在修订改版时,金庸及时发现了这个漏洞,将全部作品中只要有围棋的情节一律进行了修正。
随后四大恶人也来到了棋局。连载版中叶二娘见到丁春秋便开始发嗲,叫丁春秋为“春秋哥哥”。而且根据叶二娘与岳老三的对话,显然四大恶人与丁春秋颇为熟悉。但这两伙人之间的关系后续也没有进行交代。连载版的虚竹此时才刚出场,是被四大恶人捉了来的。虚竹是奉命去五台山清凉寺送信途中,遇到叶二娘残害婴儿,便劝叶二娘放了小儿,段延庆看出其是少林和尚,才没杀他,只是将他打了一顿,带在身边。虚竹见到玄难,请玄难出手惩治叶二娘,可玄难已被化功化去了内力。这是慕容复见玄难迟迟不肯动手,便果断出手欲挖出叶二娘的心肝,被丁春秋出手拦下,未能得手,只是撕破了叶二娘胸前衣衫,露出雪白的胸脯。连载版中的慕容复有些正义感爆棚,颇爱打抱不平,鸠摩智欺负木婉清他会去打抱不平,听闻叶二娘残害小儿,他也会出手打抱不平。
32、虚竹。连载版中,虚竹最初的设定是「武功平庸,天资却是聪明之极。」这「聪明之极」的说法,修订版删掉了。联想到射雕中郭靖最初的设定也是「筋骨强壮、聪明伶俐」。看来金书中的淳朴之人都不是金庸最初的构思,在金庸的想法中,还是希望塑造聪明伶俐的人物形象,只是好像都没成功,最后发现还是笨些的人物写起来更顺手一些。连载版中无崖子化去虚竹内力用的是『化功』,修订版中改为了「北冥神功」。连载版中无崖子给虚竹的图画,说是在西域天山之中,让虚竹寻到其所藏武学典籍。此处又是一个证据,说明无量山的琅嬛玉洞与逍遥派原本并没有什么关联。修订版中才改成了大理无量山。连载版中无崖子给虚竹的貌似王语嫣的美女画像,康广陵说画中人是“天山童姥”。而且童姥的意思是姓“童”,而不是形如儿童。所以,此时关于逍遥派的故事,金庸构思中依然还没有成形。
33、苏星河向大理段氏报信的真相。前文我们曾说过,连载版中有一段聪辩老人派弟子向大理段氏传讯的事情,这里对这个伏笔做了个解释,苏星河向虚竹解释说起段正淳是无崖子传人的上佳人选,「我化了老大心思,派弟子去激他出来,说什么姑苏慕容氏要破他段家一阳指。那知他自己没到,来的却是他一个呆头呆脑的宝贝儿子。」这就属于是想起来之前还有这么一个伏笔,所以也就草草做了个了断吧。
34、阿紫和“极乐派“掌门人王星天。这一段便是著名的倪匡代笔的部分。代笔部分从慕容复与丁春秋在小酒馆中交手,丁春秋拿住了慕容复使用化功,慕容复使用斗转星移全部转到星宿派弟子身上,将星宿派弟子穿成一串。丁春秋要阿紫说颂扬自己的话,阿紫说不上来。人串要带到阿紫的时候,慕容复见阿紫是个小姑娘便打横错过去了。丁春秋很生气加上起来疑心,便将阿紫眼睛毒瞎了。游坦之疾跃而起,救走了阿紫。丁春秋与慕容复大战将段誉牵连了进来,段誉使出了六脉神剑和慕容复双战丁春秋,这是段延庆又出现拦下丁春秋,段誉与慕容复趁机离去。段誉和慕容复在路上碰到包不同和风波恶,说看见铁头小子带着一个小姑娘跑过去,他们两个要去追铁头小子。段誉由于自惭形秽,自怜自伤独自离去,慕容复叫他也没理会。
游坦之救下阿紫,阿紫眼盲看不到了,游坦之却也不敢向阿紫说真话,怕阿紫看不起自己便会里看自己,于是谎称自己叫王星天,武功是达摩老祖亲传,自称是极乐派的掌门人。阿紫误认为游坦之是与慕容复一样的翩翩公子,武功高强有对自己百依百顺,颇为倾心。游坦之知道要和阿紫在一起的话,首先便要将铁头除去。于是让阿紫在河边等他,他自己出去想办法除去铁头。路上碰上了叶二娘和丁春秋,丁春秋逼问阿紫下落,游坦之宁死不说,两人对了一掌,丁春秋吃了些亏于是和叶二娘二人离去。游坦之遇到追来的包不同与风波恶二人,三人化敌为友,风波恶将自己的一把锋利的匕首送给了游坦之。游坦之用这个匕首自行去掉了铁面具。
游坦之回去找阿紫,受到叶二娘的伏击,游坦之的冰蚕掌将叶二娘击败。阿紫见游坦之武功如此厉害,便开始了作妖模式。要游坦之帮助她击败丁春秋做星宿派的掌门。游坦之虽说功力已深,但由于长期受欺侮,心理上根本不敢与丁春秋动手,于是说不知丁春秋在什么地方。阿紫说这好办,拿出星宿派的信号箭就放了出来,游坦之一见吓的拉着阿紫就跑。阿紫问他为何要跑,更要他从丐帮手中抢回打狗棒给她姐夫萧峰。游坦之只好告诉她走回头路寻找丁春秋,却拉着她向相反的方向走。此时阿紫却又放出一枝信号箭。游坦之急得不知如何是好,丁春秋就已来到他们面前。由于游坦之铁面具已经除去,丁春秋并未认出他。阿紫向丁春秋说他就是极乐派掌门人王星天,并说自己要当星宿派掌门人。丁春秋大怒,一番激战由于敌不过游坦之的毒掌,落败而去。
以上部分是倪匡所代写的部分,此部分故事还有一部分后续,那应该是金庸回来后做的收束。但这一大部分在修订版是也是随着倪匡代笔的故事一并删除了的。
打败了丁春秋,阿紫便要继续去找丐帮的麻烦。游坦之无法,只好哄着她在荒山野岭中走,却碰上了由天竺脚踩两条大蟒蛇游走而来的波罗星的师兄哲罗星。两方发生冲突,游坦之说出波罗星的名字,哲罗星用华语问游坦之是否受波罗星所托而来,并要游坦之交出梵文易筋经。游坦之不知身怀易筋经,就摊开双手让哲罗星看,易筋经赫然在他手中。哲罗星夺了易筋经。阿紫问游坦之为何武功高,却任人欺负。游坦之暗中央求求哲罗星帮他,让阿紫以为他打胜了;哲罗星要游坦之带他到少林寺见波罗星作为条件。于是哲罗星让阿紫坐在蛇尾上三人前往少林寺。
在去少林寺的途中又遇见大轮明王鸠摩智,游坦之见他宝相庄严,心生钦仰之意。鸠摩智从哲罗星哪儿抢走了易筋经,并且帮游坦之向阿紫圆谎。游坦之想拜鸠摩智为师,鸠摩智顺势忽悠他去对付在杏林中的大恶人段誉。鸠摩智在游坦之身上拍了几下,说已将功力度入了他体内,只需握紧段誉手掌,就可制住他。游坦之在杏林中见到独自发痴思念王玉燕的段誉,两人乱七八糟的一阵互动,最后两人手掌黏在一起,冰蚕神功对决“朱蛤神功”,一阴一阳斗了个旗鼓相当、相持不下。鸠摩智抓住段誉的肩头,反被他吸去内力,连忙退开。慕容复欲冒死将二人分开,这时一名黑衣大汉及白衣僧人分别扑出,两人蒙着面,震开慕容复并分开了游坦之及段誉,余力未尽,把一株大树齐中劈开。两人则一闪不见。慕容复帮游坦之圆谎忽悠了一阵阿紫后离开了,阿紫要游坦之将功夫交给自己,游坦之说要先看阿紫都会什么功夫,才好教给她适合她的功夫,于是阿紫便将星宿派的功夫说给游坦之,游坦之则暗中习练。
游坦之和阿紫练功时碰上两个丐帮弟子,游坦之由于武功练得半吊子,不懂控制,一出手将两个乞丐打的一死一伤。游坦之一害怕拉着阿紫就跑。奔跑中似乎听见包不同叫他,却也顾不上了。慕容氏一伙人见游坦之跑远,过来见两名丐帮弟子一死一伤。而这个受伤的丐帮弟子却是身上带有西夏文仪公主招亲榜文的易一清。这里可见西夏招驸马的情节最初是在虚竹故事展开之前便已经有了的。这也就说明在原本构思中,西夏招驸马的目的,显然并不是公主为了寻找虚竹专门举办的。这段情节修订版改在了慕容复一伙下了缥缈峰回中原的途中,身怀榜文的老丐也改名为易大彪,西夏公主的名号由文仪公主改成了银川公主。易大彪等人则是死于丐帮内讧,因不满游坦之做帮主,被全冠清杀害。慕容复等人掩埋了易一清。商量了要慕容复争取西夏驸马的策略,继续上路后却误入了万仙大会。至此情节才重新回到修订版我们所熟悉的故事线上来。
35、天山童姥。连载版天山童姥自布袋中出來的形象是身穿幼童衣衫,頭梳雙髻,頸中還掛了一個白銀鎖片,但雙目如電,炯炯有神。童姥返老还童应该没必要将自己打扮成小女孩的装扮吧,所以修订版中删除了“身穿幼童衣衫,頭梳雙髻,頸中還掛了一個白銀鎖片”的说法。连载版中童姥察看虚竹的掌门指環的时候,说虚竹见那女童的手掌甚大,和他身形全然不稱,而且手背乾枯,青筋暴起,滿是皺紋,倒如是個八九十歲的老婦人一般。修订版此處改為虛竹忽覺她抓著自己的小手不住發顫。连载版天山童姥練的是「天上地下唯我獨尊功」,修订版版改為「八荒六合唯我獨尊功」。
36、童姥与李秋水临终传功。连载版中李秋水和天山童姥两人斗的筋疲力尽之际,李秋水说她修成了三百六十面镜子上的天鉴神功,这其中就包括凌波微步。这里解释了段誉在无量山玉洞中见到很多铜镜,段誉在其中一面铜镜上学会了“凌波微步”,剩下还有很多铜镜段誉都没有时间看。按照此处说法,那么山洞中的铜镜一共有三百六十面,这套功夫是叫“天鉴神功”。因为两人都已力竭,为了争出高下,就一人教虚竹一招另一人教虚竹如何破解,最终虚竹将两人武功融会贯通集于一身。这个段落洪七公、欧阳锋二人互动力竭,通过杨过演示“打狗棒法”与“蛇杖”的情节完全一致。修订版中金庸最终将这段故事留给了《神雕侠侣》,而在《天龙八部》删除了此段情节。
37、游坦之当上丐帮帮主的过程。连载版中交代阿紫与游坦之在一所古廟之中,聽到兩個丐幫弟子的對話,說道丐幫定期在伏牛山畔選立幫主。阿紫聞訊大喜,立即出手,將那兩個丐幫弟子制住,迫問詳情,并強迫那兩名丐幫的五袋弟子,收她與游坦之入幫。两名弟子吃不过阿紫的星宿派歹毒手段,只得照办。阿紫和游坦之依期到伏牛山盼,數仗接戰,游坦之輕而易舉的打敗群雄,接掌了丐幫幫主。群丐見他武功高強,真是深不可測,人人心悅辗c得主,都道丐幫光大可期。全冠清抓到機會巴結上了阿紫,替他想出種種法門來消遣解悶,後來更獻議與少林派爭奪中原武林盟主的名位,使「王星天」成為天下武林的第一人。修订版中改为游坦之完全是全冠清的傀儡,游坦之化名庄聚贤当上丐帮帮主完全是全冠清在幕后策划和操纵。连载版中丐帮选帮主实在有些太过儿戏,修订版中合理多了。
38、萧峰上少林寺的原因。萧峰之所以率燕云十八飞骑上上少室山,连载版中交代的原因一是有事要向少林寺請問;二是寻找久出不归的阿紫。至於蕭峰究竟有何要事請問少林,後來也不了了之了。修订版中也就删除了这一说法。
39、玄苦与柯百岁之死的原因。少林寺玄悲大师与金算盘崔百泉师兄柯百岁的死是一个很早的线索伏笔。但连载版最终也没有对这两起杀人案进行破案。修订版中补充了杀玄悲是因为玄悲曾受玄慈方丈委派拜访过燕子坞,询问报讯的事情,慕容博不敢见面,只能炸死,同时担心玄悲发现他图谋造反的秘密,于是在玄悲赴大理的时候,下毒手灭口。原本慕容博的计划是用大理段氏功夫,以便嫁祸大理段氏,但由于轻敌险些落败,不得已只能用“斗转星移”杀死玄悲,造成玄悲死在自己成名的大金刚杵之下,使得慕容氏成为最大的嫌疑人。柯百岁则是由于慕容博招兵买马,积财贮粮,看中了柯百岁的家产,想将他收为己用,柯百岁不允,说不定还想禀报官府。

以上只是修订版修订过程中的主要修订内容,一些细节修订及技术性修订无需一一罗列。《天龙八部》可以说是金庸所有作品修订篇幅最大的了。由此可见金庸在修订上所花费的心力。到了新修版,《天龙八部》依然是所有作品中修订最多的,新修版《天龙八部》后记中,金庸提到第三版的改写是「前后共历三年,改动了六次」,是十五部作品中修改最多的。
《天龙八部》的新修版主要是对修订版中仍然存在的漏洞进行修补,对不够严谨之处进行调整,对时间线的问题进行理顺以及将疏漏之处补写完整。《天龙八部》的修订与《倚天屠龙记》的修订也相似,修订版对连载版的修订偏重前半段,新修版对修订版的修订则偏重于后半段。新修版由于更是用八十岁时的心态对作品的主线思想进行了颠覆性的修改。由于新修版对于修订版中漏洞的修复较为侧重,我们对于新修版的梳理也从漏洞修补的角度来展开。

1、释名的修订。新修版首先是将修订版中遗漏的“写的是北宋时云南大理的故事”修改为“北宋时宋、辽、大理等国的故事”。其次是增加了三个自然段的对于佛教思想方面的说明。
2、钟灵的年纪问题。修订版中甘宝宝给段誉的黄金钿盒,里面装的钟灵的生辰八字是“庚申年二月初五丑时女”;后来木婉清将其交给段正淳,段正淳看到的却变成了“乙未年十二月初五丑时”。前后两次竟然不一样!而且按照历史上的纪年,段誉离家出走结识钟灵、木婉清的时间是宋哲宗元祐六年(公元1091年),“庚申年”是宋神宗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乙未年”则是宋仁宗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到故事发生年份(公元1091年),钟灵按前者是11岁,按后者是36岁。显然都不靠谱!新修版中将钟灵的八字统一改为“乙卯年十二月初五丑时女”,乙卯年为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到元祐六年(公元1091年)钟灵正好是16岁。甘宝宝嫁给钟万仇的时间也从“乙未年五月”改成了“乙卯年六月”。
这个问题扩展开来,就是段正淳的女儿们竟然都是集中在这一两年内出生。特别是阿朱、阿紫和钟灵这三个女儿的出生时间重叠。阿朱在临死时告诉萧峰:“他(段正淳)和妈妈不是夫妻,先生下了我,第二年又生下了我妹妹,后来我爸爸要回大理,我妈妈不放他去,两人大吵一场。”可见段正淳和阮星竹在一起生活了约三年光景。这就和钟灵的出生时间冲突了。钟灵的年龄应在阿朱和阿紫之间,而且阮星竹是在河南,甘宝宝远在大理。合理的解释可能就是段正淳与甘宝宝好上的时间是阮星竹怀着阿朱的日子。
新修版中涉及多处纪年的修改,修改后时间线通顺多了,这里就以此为例子,其他的就不一一罗列了。
3、姑苏慕容愚蠢的复国行动。修订版中的慕容父子为光复大燕国可谓不遗余力,但看这父子二人的所作所为,实在是搞不懂他们在搞什么。所以致使整个故事的逻辑上有较大的空白和漏洞。我们看一下新修版是如何进行修补的。
首先是用燕字旗网络江湖势力。在“水榭听香”里包不同制服了来寻仇的青城派与秦家寨人马,修订版版里包不同是一顿屁股把敌人踢得一个个滚了出去,一点面子没留。在新修版中,包三先生则是取出一面慕容家的“燕字旗”,强塞给了姚伯当寨主作为信物,要求对方效忠慕容氏,作为日后起事之用。而慕容博也在炸死期间,不是只呆在少林寺偷经书了,而是化身燕龍淵,在兩淮一帶營商出沒,自稱是「姑蘇慕容」氏部屬,傳出黑色燕字旗,以高明武功懾服歸順的江湖豪傑,廣擴勢力,卻不露絲毫風聲。
金庸如此修改是要修补慕容氏上下恃才傲物、慢怠豪傑,不懂得拉拢人心、培植势力,反而到处惹是生非得罪人、帮倒忙的形象,增强他们在复国大业上的作为。但是这个“燕字旗”的方案实在是与“假传讯息挑动宋辽武林纷争”的计划一样幼稚。就凭包三爷这么三言两语就能收服两个帮派,天山童姥还用生死符干嘛?他们也不怕有人拿着这个“燕字旗”去大宋官家告发吗?还是他们认为在大宋搞夺权活动是合法的?
其次是为何用“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来为祸武林。修订版中,对于慕容氏既心图大志,还以“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到处结仇。这其中原因长期困扰读者,修订版中对此做了解释,原来是慕容氏到处收服武林势力,有时免不了遇到硬茬,只能杀人灭口。有时则是为了挑起江湖两方势力之间的争斗,好从中取利。这就需要用张三家的武功杀李四家人等等,最后就留下个这么个烂摊子。
第三雁门关血案的起因。修订版中慕容博假传讯息,让中原武林和萧远山死战,意图使宋辽生隙开战。事实证明,雁门关一战之后,宋辽之间啥事没有,慕容博什么也没捞着不说,还失去了玄慈这个好友,自己也不得不装死。修订版中给出的原因是由于萧远山在太后身边很有影响,而萧远山反对两国开战。所以慕容博故意挑动中原武林除掉萧远山。新修版还特意写明萧远山岳父住在武州,从辽国国都去往武州,经雁门关的路比较好走,所以萧远山一家会出现在雁门关外。恐怕是为了回答一些读者提出的质疑“萧远山老婆又不是汉人,回娘家为何要绕到雁门关国界上去送死”。
4、慕容博的“往事依稀”。新修版在慕容博的往事依稀中写了几件事,一是慕容博为何要坑害萧远山还交代了慕容博与萧远山切磋三次,二是在这三十年中慕容博化身燕龙渊做的一系列兴复燕国的事情,三是讲述了慕容博与鸠摩智的交往过程。可以说慕容博用回忆填补了修订版中的一些空白。但也带来了更多的疑问,如:雁门关血案慕容博既然完成了他计划的第一步,为什么不把萧远山遇害的消息传递出去将冲突扩大。他不光没有这样做还吓得躲回参合庄中瑟瑟发抖整整七天;慕容博在策划雁门关惨案之后才开始着手培养自己的势力,假消息递给玄慈后才觉得从少林寺偷秘籍出来培养部队是个不错的想法,虽然经过新修版的修订,慕容博依然是毫无政治能力、毫无远见的政治白痴。看来金庸对于“武林世家”始终是没有概念,以为一个主子加上几个家将就能成为一个世家。如果说连载版时期缺少参考还说的过去,修订版时古龙作品已经进入成熟期,新修版的时候,依然不去参考古龙对于“武林世家”架构设计,则有些遗憾了。
5、萧远山的复仇。 新修版中增加不少篇幅对萧远山生平进行介绍。萧远山原是大辽国第一高手,出身辽国后族,任周皇后大帐前的亲军总教头,很得太后的赏识与信任。 萧远山师承汉人高手,多来往于辽宋之间,因此对于多元文化的接受度很高,而且还娶了一位宋人姑娘作为夫人。他武功练到极高,但却是位和平主义者,每次有辽国大员主张对宋用兵,萧远山都会通过太后进言极力反对。之所以将萧远山的生平交代清楚,一是为慕容博加害萧远山制造动机,二是为中原群雄错杀萧远山增加负罪感。
新修版中慕容博的复国策略便是四处挑起冲突,以便从中得利。为此也曾为此进入辽国活动,但却屡为萧远山阻止,于是欲除之而后快。后来打听到萧远山将于重阳节前后回中原探亲,于是立即假传音讯,既可除掉萧远山这个障碍,又可以引起宋辽之间的冲突。而中原群雄不过是误杀了一个辽国武士,抚养其遗孤长大,衣食供养无缺也就是了,不至于苦苦传授绝顶武功,培养其成才。但如果是误害了这么一位为两国和平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物,这内疚感也就周延了。
关于雁门关血案的前因后果,修订版中是没有交代清楚的,所以留下很大的空间可供读者想象。当年我的想象中,是认为萧远山纯粹是个意外。当年在雁门关可能确实是有辽国武士或者是辽国军方的军事活动,当然不会是什么要去少林寺抢武功秘籍。这就是慕容博的谎话,至于具体是什么?这个不重要。而慕容博的目的就是因势利导让中原群雄与辽国军方放生武装冲突,双方互有伤亡的情况下,使冲突不断升级,直至爆发全面战争。中原群雄果然上当,组织人手奔了雁门关,与辽国武士也有了初步冲突。但这时候萧远山却恰巧探亲路过,一脸莫名其妙地进入了伏击圈中,在双方都不明就理的情况下打了起来。原本这也不过是个小插曲儿,一般情况下,一对探亲的小夫妻在群雄手下走不了几个回合便会被清理掉,然后群雄继续伏击大股的辽国武士,辽国武士也会继续增兵,双方的局部冲突就会越来越大,直至一发而不可收拾。岂料萧远山太过生猛,一个人将伏击的群雄全部解决掉了。中原群雄后继无力也明白过来是被忽悠了,而辽国一方不过也就死了几个人,一场冲突便被控制在了一个很小的范围内没有升级,对两国都没造成什么大影响,自然也就没了战争。正是由于萧远山这个意外的出现,打破了慕容博的全盘计划,这也体现了世事的“无常”。新修版中把萧远山改成一位深受辽国太后、皇上器重,能够影响大辽政局的大人物,这样的大人物死了或失踪了,居然没有任何水花,这则又是新修版修改出来的新问题了。
修订版中萧远山三十年來處心積慮要報殺妻之仇、奪子之恨。直至這一年中真相才随着萧峰身世的揭露慢慢顯現,他將當年參與雁門關之役的中原豪傑一個個打死,連玄苦大師與喬三槐夫婦也死在他手中。其後更在天下英雄之前揭破玄慈與葉二娘的姦情,令他身敗名裂,這才逼他自殺,這仇可算報得到家之至。但这里面的问题在于如果蕭遠山是這一年才知道的真相,他又怎會在二十多年前就将玄慈的私生子偷走送到少林寺呢?如果他早就知道真相,三十年来为何什么都不做,也不接回儿子,反而坐視他長大成為丐幫幫主,認僮鞲浮F谙舴遄凡檎嫦嗟氖焙颍显诙忧懊姘严咚鞫计稀
 楼主| 发表于 2024-9-6 15: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明哲 于 2024-9-27 12:26 编辑



《天龙八部》的影视化与金庸之前的作品不同,并不是从粤语残片开始的。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粤语残片已经开始进入衰落期,并随着国语片的兴起,很快便走入“绝谷”。另一方面《天龙八部》从1963年开始连载了四年的时间,因格局过于宏大、人物关系过于复杂,因此在对《天龙八部》的影像化改编上迟迟未见进展。直至70年代中期邵逸夫买下金庸的小说版权后,关乎《天龙八部》的武侠世界方得以在电影中呈现。
1977年邵氏推出了第一部真正冠以金庸名义的电影--《天龙八部》。本片是由鲍学礼执导,倪匡担任编剧,李修贤饰演段誉、恬妮饰演木婉清、林珍奇饰演钟灵。
电影版《天龙八部》只采用了原作中的第一册的内容,重点讲述段誉的故事,并且省去了旁枝末节,聚焦在了段誉不断升级的故事,冲突也简单明了,属于胡乱折腾的一部商业电影。原著的思想精髓更是一点也无。李修贤的形象气质显然与段誉的充满灵气不沾边,呈现了一个粗旷憨厚的段誉。

1982年,邵氏还出品了一部电影《帮规》。该片是改编自《天龙八部》中乔峰在丐帮的情节。但却放弃了使用原著的名字,并将角色和时代背景完全改掉,仅以小说中乔峰从帮主到被指认为敌国后裔的情节为主线,将时代背景改为元朝初年,拍了一部武侠版的江湖黑帮片。影片由徐小明编剧导演,惠天赐、戴良纯、梁小龙、陈观泰、谷峰、白彪等一众邵氏实力派出演。这片子不知道是不是成品后临时改了时代背景,导致在元朝的时代背景下却出现了洪门、陈近南、万云龙等天地会因素。由于只是采用了《天龙八部》的故事框架,也就没有受原著的束缚,全片整体质量还不错,情节流畅,动作戏精彩,道具运用巧妙。全片表现的重点落在了洪门的规矩、帮会仪式、江湖切口与龙头棍之上。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楚留香》与《天蚕变》为标志,TVB和丽的电视展开了第一轮收视竞争大战。进入八十年代后,香港电视剧开始进入了黄金时期,而TVB和丽的电视在收视方面的竞争也是愈发激烈。
1982年9月,丽的电视台改名为亚洲电视台,八十年代初的亚视台前幕后实力雄厚,一点不逊于TVB,先后制作了《大内群英》、《太极张三丰》、《武侠帝女花》、《大侠霍元甲》、《陈真》等收视率既高,口碑又好的经典剧集。面对亚视的电视剧攻势,TVB也拿出了自己的杀手锏——金庸剧。
1982年3月22日TVB版《天龙八部》在香港翡翠台首播。该局由萧笙导演,梁家仁饰演萧峰、汤镇业饰演段誉、黄日华饰演虚竹、陈玉莲饰演王语嫣、杨佩佩饰演木婉清、黄杏秀饰演阿朱和钟灵、陈复生饰演阿紫、石修饰演慕容复、谢贤饰演段正淳。全剧共有50集,采用中篇形式将长篇剧分为两部分,上部是《天龙八部之六脉神剑》(30集),下部是《天龙八部之虚竹传奇》(20集)。 此版前期《六脉神剑》部分基本遵循了原著的人设和剧情,段誉与乔峰的剧情,都是按照原著的情节架构来展开,并没有因萧峰是头号英雄而加戏。但对慕容复却大量加戏。82版编剧将慕容世家变成一个暗杀组织;同时慕容复本人也颇有人脉和手段,辽国楚王涅鲁古是慕容复的盟友,慕容复更是少林大会的幕后黑手。但是到了《虚竹传奇》后,原创剧情增多且逻辑混乱。82版的慕容博没有被点化,而是隐藏在扫地僧旁边,与鸠摩智联手打死了扫地僧,先后控制住了少林寺和丐帮,并说服耶律洪基联手侵宋。萧峰自尽后,段誉、虚竹到处找帮手,群殴慕容博。除叶二娘外,改过自新、隐居山林的三位恶人,都被改成死在了慕容博之手;梅兰竹菊四剑也是如此。最后一战,集萧远山、段誉、虚竹三人合力才打败了萧远山。
在82版的编剧的名单中,我们见到了关展博,这可能是其魔改金庸剧的开始吧。
作为第一部《天龙八部》电视剧,在选角和布景上已做到当年之极致。梁家仁之乔峰高大威猛,加上本身的异域长相,为乔峰添了三分神韵。汤镇业版的段誉书卷气十足,涉世不深;黄日华版的虚竹憨厚呆萌,慈悲为怀。陈玉莲的王语嫣深具古典气息,几年后她出演了小龙女,开始了同一人饰演小龙女与王语嫣的传统。慕容复这个角色被石修出演得风度翩翩、气宇轩昂却又阴险毒辣,神似原作,成为各版中最为出色的慕容复。

TVB剧版《天龙八部》在香港大火,并于次年被台湾中视引进播出,结果创下了百分之七十的惊人收视率,掀起台湾在八十年代的港剧热潮,由此导致台湾电视届开始跟风拍摄金庸武侠剧。眼见TVB剧版《天龙八部》的热播,为了蹭一波热度,一家台湾片商新世纪影业赶紧找来剧版的导演萧笙和剧中几位主演,跟风拍摄了一部电影版的《新天龙八部》。这部《新天龙八部》由TVB剧版的原班人马出演,陈玉莲、汤镇业、黄日华在电影中回归出演各自角色,只是片中乔峰的扮演者换成了徐少强,慕容复的扮演者换成了惠天赐,甚至角色在片中的造型都基本上照搬了剧版。因此在当时宣传时就直接将卖点宣传为:电视原班人马+电视看不到的画面。惠天赐刚在邵氏电影《帮规》演完帮主乔峰,转头就在《新天龙八部》中饰演了慕容复,多年后他又在1990台湾剧版《天龙八部》中饰演乔峰。虽然此版阵容强大,但奈何毕竟只是一部蹭热度的跟风之作,比起剧集版,电影版显得走马观花、狗尾续貂,在用心程度上早已相差千里。

台湾中视于1990年将《天龙八部》制作成了电视剧,由台湾著名制作人周游、李朝永联合制作,并特意在香港请来了惠天赐、关礼杰两位演员担任主演。该版导演刘俊杰,编剧梁立人。惠天赐饰演乔峰、关礼杰饰演段誉、张咏咏饰演阿朱、宋岗陵饰演王语嫣与李秋水、崔浩然饰演慕容复。饰演钟灵的女演员是后来凭借《家有仙妻》红遍两岸三地的戈伟如。这版的几个主要角色,本身形象气质上还都比较接近原著。只是港台演员的在表演风格上的差异,在此剧中表现的甚为突出。
制作人周游是台湾武侠剧的金牌制作人,她和杨佩佩几乎承包了八九十年代台湾古装武侠剧的半壁江山。周游曾参与出品了不少经典台剧,如:《一代女皇武则天》、1991版《雪山飞狐》、《怀玉公主》、1984版《神雕侠侣》等等。
八九十年代,台湾翻拍金庸武侠剧的特点之一就是大幅度扩写感情戏,基本可以归类为言情武侠剧,90版《天龙八部》也不例外,各方面都能体现出当年的台湾武侠剧的风格趣味。
该剧对于金庸的原著改编之大,简直让人瞠目结舌。全剧一开始便是李秋水捕捉神兽玉麒麟,将要成功时,被天山童姥驱使莽枯朱蛤破坏,玉麒麟唾液可以解莽牯朱蛤的毒,日常只是一只玉石材质的麒麟,被存放在大理段正淳的藏宝库里。而每当月圆之夜,玉麒麟会活过来到处活动。李秋水与天山童姥两人相斗,由于李秋水要躲避莽牯朱蛤喷射毒液而落了下风。路过的乔峰拔刀相助,帮助李秋水打退了天山童姥……。由此开头便可见此剧改编的风格之一斑了。
此版改编中的最大创新是将段誉、虚竹直接合并成了一个人,王语嫣、梦姑也因此合体,但这也不过只是冰山的一角。编剧更加了很多原创情节,各种怪力乱神元素满天飞,各种巫术、邪法、扎小人、盗梦空间、离魂失忆等等不一而足。编剧天马行空,将原著的人物关系尽数打乱重组,不过却居然还能一次次巧妙构思,起承转合,令故事主线并不偏移原著小说的主脉,可以依次向下推演。
王语嫣角色据说当时制作人周游本打算是找潘迎紫,因为她是当时台湾最红的古装剧女星,但潘迎紫的档期太满,最后周游选定了当时台湾可以和潘迎紫一战的当红花旦宋冈陵。宋冈陵是这部片子的头号明星,所以原著里的木头王语嫣显然是不行的,必须进行大幅度修改。此版中的王语嫣完全是按“圣母大女主”模板塑造的,美貌动人,善良温柔,临危不乱,还添加了医术技能,除了慕容复外,所有敌人到后期都一个个被她感化了,拍完这部剧之后,她就逐渐淡出演艺圈。
此版中比较大的人设改动是慕容复,作为全剧头号反派,从一出场开始,就不断的在筹谋坏事、陷害好人,剧中所有的阴谋都有慕容复的影子。最为颠覆的改编,则是慕容复的身世。本剧中的段誉和虚竹的身份合二为一,作为主角的段誉得到了虚竹的那些奇遇,而虚竹的悲惨身世,就落到了作为反派的慕容复身上。本剧中萧远山为了复仇,将慕容博刚出世的婴儿与叶二娘的私生子调了包,导致原本应该从小在少林寺长大的僧人,长大后成了慕容复。而真正的慕容复则是少林寺中的菜头和尚缘根!此版中的慕容世家也参考了82版,不是几个人乱窜的小团体,而是比较严密的组织。而慕容复也布局精妙、手段毒辣,比起原著的无脑乱窜,要有反派魅力得多。
阿紫初登场还算有原著的邪戾,越到后面越像只是刁蛮任性而已。而这版游坦之则比原著要有主见,故事后半段还和乔峰和解,成为主角们的好朋友,并且一直当着丐帮帮主。
然而这版《天龙八部》在当年拍摄过程就不顺利,因演员惠天赐遭遇车祸,导致前后拍摄周期长达半年之久,而播出后收视率更不理想,还因魔改剧情而被观众诟病。
据当年台湾媒体采访制作人周游,曾经问过编剧如此魔改的原因。周游本人曾做过回应,声称是编剧梁立人的建议:他认为拿了编剧费,如果只照原著抄会很过意不去。

1994年3月5日由香港永盛电影制作有限公司、上海电影制片厂联合出品的《新天龙八部之天山童姥》在香港上映。此片由钱永强执导,林青霞饰李秋水、巩俐饰天山童姥、张敏饰阿紫、林文龙饰虚竹。该片是九十年代武侠新浪潮高峰时期的作品。永盛原计划将《天龙八部》拍成三部,分别以虚竹、段誉、和乔峰为主角,并且几部影片的主演均已敲定。其中第二集“乔峰篇”将找来成龙饰演乔峰,而终结篇“段誉篇”的男主角段誉则由周星驰饰演,女主角王语嫣的扮演者是关之琳。“虚竹篇”片名为《天龙八部之天山童姥》,女主角找来林青霞和巩俐两位超级巨星,其中巩俐饰演“天山童姥”,而林青霞则一人分饰两角,出演“李秋水”和“李沧海”两姊妹;此外,永盛又不忘捧自家当家花旦张敏,于是张敏饰演的“阿紫”也由原本的配角改成了主角。男主虚竹原定由郭富城饰演,但影片因女主戏太过突出,使得虚竹的戏份黯然失色,也就让正在犹豫要不要剃头的郭富城毅然退出了该片,永盛随即找来了当时名不经传的林文龙替补该角。
影片中对于原著进行了极大的改编,原著中无崖子恋上的“小妹子”在片中取名为“李沧海”,她是“李秋水”的孪生妹妹,再加上“天山童姥”的姓名“巫行云”,三人名字来自于“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去巫山不是云”。这两个新名字起的极好,可以说是此片最大的贡献。片中的“巫行云”不再只爱无崖子,反而对“李沧海”更加有情。这种改编后的百合恋,在当时可谓超前。
《天龙八部之天山童姥》由于剧情的魔改加上动作戏和视觉效果被搞成了满天乱飞,激光纵横,因此上映后票房惨淡。续集便也与同为永盛制作的《倚天屠龙记之魔教教主》一样胎死腹中。

1997年,在时隔14年后 TVB再度将《天龙八部》推上荧幕。这部剧由李添胜监制,黄日华饰演萧峰、陈浩民饰演段誉、樊少皇饰演虚竹、李若彤饰演王语嫣。
1997年7月28日《天龙八部》在TVB翡翠台首播,创下了排名第六6的年收视率,可算中规中矩。此时内地省级卫视台刚刚崛起。《天龙八部》成为众多卫视台相互争夺收视的试金石,曾经创下同时5个卫视台联播《天龙》的景象,34家省级电视台(其中19家是卫星电视台)几乎同一时间播放《天龙八部》,创中国电视史先河,并且收视连续第一。当时的火爆程度影响到了当年的春晚收视率,所以引起了相关部门重视,出台了限制引进香港剧,黄金时段不能播放港剧的措施。
TVB第二轮金庸武侠剧改编浪潮中,1997 版《天龙八部》电视剧可以称得上是当时的封顶之作。该版依然没有改变TVB金庸剧的服装、置景和特效上的粗糙简陋,但在剧情设置方面,有意突出主角的个人魅力,从而减少了剧集制作粗陋上的一些硬伤。尤其是由黄日华扮演的乔峰,义薄云天,豪迈正直,成为当时无数观众心目中的真英雄,无论是在港台还是在内地,都人气颇高。陈浩民扮演的段誉一身白衣,书生的气质又不失风度之潇洒,特别是没有过度“小丑化”,段誉每次笑嘻嘻地跟住王语嫣身后时却也不失风度,也不让人讨厌;樊少皇所演的虚竹朴实憨厚又不失出家人慈悲……
此剧对小说的改编,采取的基本忠实原著的原则,同时也贯彻了港剧侧重观众观感的原则,删繁就简,节奏明快,运镜、音乐、演员表演都属上乘。97版《天龙八部》的每个细节都处理得很好,尤其是重要剧情方面,该表现出人物性格与气氛的地方从不含糊。少林寺乔峰、段誉、虚竹结拜的场景,众英雄在辽国救乔峰恶场面,以及段誉与王语嫣在枯井下的海誓山盟等等。

2000年时候,当时的江苏有线电视台有意将《天龙八部》在大陆改编拍摄为长篇电视连续剧。于是便与金庸在大陆的版权公司进行了联系,不巧的是几年前金庸已将《天龙八部》大陆的改编拍摄版权授予了张纪中,现在虽然过了授权期限,版权公司不敢擅自作主,必须征得金庸先生本人的同意。2001年江苏广电成立后,专门邀请了金庸到南京担当“新世纪江苏人新形象电视辩论大赛总决赛”的特约评委。期间江苏广电方面专门与金庸谈起了《天龙八部》的电视剧改编问题,金庸认为《天龙八部》里很多故事是以江苏为背景的。况且,其祖父曾在江苏丹阳做过知县,而其祖母又是苏州人,《天龙八部》选择在江苏拍摄在情理之中。金庸也提出推荐张纪中和他的团队担当拍摄制作任务。江苏广电随即与金庸助手及张纪中团队进行了协商,达成了投资合作的计划。
张纪中在经历了《笑傲江湖》与《射雕英雄传》后,显然对制作金庸剧更有信心。决心将《天龙八部》拍成经典。在选角上,最初萧峰的人选是《水浒传》中武松的饰演者丁海峰。但无奈丁海峰因老婆生病家务缠身只能放弃,而后张纪中又想起了李亚鹏。关键时刻制片人建议,李亚鹏“令狐冲”的余味怕是还没散尽,怕大家会不自觉串戏。张纪中经过反复思量最后放弃了李亚鹏,选择了胡军出演萧峰。我们不得不感谢这位制片人关键的建议,否则一部经典便又要被毁的稀烂了!
胡军在当年《笑傲江湖》更换主角时也是候选之一,只可惜胡军是“左撇子”,只能左手拿剑,个子又比较高,与令狐冲气质有些不符。当时张纪中让胡军试了下萧峰的妆,结果果然是形神兼备,此次《天龙八部》正式开拍,便定下了胡军饰演萧峰。
阿紫的人选,最初章子怡是首选,但考虑当时章子怡咖位大、档期满,也就不用费这个劲了,于是便选择了陈好。阿朱的人选最初有三个呼声最高的备选:蒋勤勤、马伊琍和黄奕。但最终一个都没通过。最终是执行导演在书报摊上看到一本杂志封面上的女孩完全符合阿朱的形象。于是剧组上下颇费了一番周折才联系到了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刘涛。
段誉的选角更是一波三折,先后经历了林志颖、周渝民、任泉、陆毅这种大咖,以及新人张超、马浴柯。兜兜转转最后又回到了最初的林志颖。神仙姐姐王语嫣的人选则是张纪中在北京某经纪公司的开业庆典上,著名制片人游建鸣向剧组推荐了“外籍北方佳人”刘亦菲。
2003年12月11日新版《天龙八部》重磅上线,制片人张纪中,总导演周晓文,由胡军、林志颖、高虎、休庆、汤镇宗、刘亦菲、刘涛、陈好、王璐瑶、谢雨欣等主演。
03版一如既往发挥了张纪中制作金庸剧的优势,多处实景拍摄,精心设置的场景布置,服饰造型、炫酷的武打设计与特技。角色方面,胡军的萧峰身形高大、粗犷、豪放,是真实的“燕赵慷慨悲歌之士”。刘涛也演出了阿朱的温婉柔情,以至于此后多年都坐稳了“贤妻”人设。陈好的阿紫狠毒又深情,对姐夫的痴迷看得人又爱又恨,扮相也美得很。刘亦菲的王语嫣果然没有让人失望,一亮相便惊艳众人,“神仙姐姐”从此成为了她的标签。
03版对原著的还原度非常的高,服装、造型,每个角色的刻画也非常的到位。是张纪中制作金庸剧中最受好评的一部,也是金庸武侠剧中整体质量最高的一部。连金庸本人也给出了非常高的评价:“张纪中导演的《天龙八部》我很喜欢。他拍电视剧时征求我的意见,我就说,最好不要和小说相差太多,这并不是说我的小说更好,而是现在的一些编剧非常喜欢走一条容易的道路,不去花心思搞创作。” 但该版在一些细节上仍然还有些不足,剧本处理和戏剧表现上还有些简陋。比较大一点的问题是在于对原著主题的表现过于简单化和表面化。便如金庸批评该版中将马夫人处理成潘金莲,编剧不动脑筋,只知道“走最简单最容易的路子” 。

2013 年,由华策影视出品,赖水清执导的《天龙八部》在湖南卫视金鹰电视台开播。该版由浙江华策影视和海宁长宏影视共同出品,赖水清担任总导演,钟汉良饰演乔峰、金起范饰演段誉、张檬饰演王语嫣、韩栋饰演虚竹、贾青饰演阿朱和阿紫、宗峰岩饰演慕容复、张馨予饰演马夫人。这部剧属于第二轮的大陆金庸剧,但此时的金庸剧与大陆金庸武侠剧第一轮改编的初衷已大不相同,此时改编的主要准则不再是忠于原著,市场需求成为了唯一的参照目标。
此版的导演赖水清,是03版《倚天屠龙记》的导演,也是将金庸武侠剧偶像剧化的开创者。赖水清导演在采访中表示,现在对金庸剧的翻拍越来越多,导演接到项目以后本能的反应就是“怎么能拍的不一样”,因此大家越来越重视视觉上的创新、快感,对武侠精神和人物的灵魂探索越来越少了。对如何创新,他认为新技术的创新、演员的选择、制作概念的现代意识、符合“90 后”的思维方法、为人物赋予其新的生命力等,这些都是创新。他努力摒弃以往武侠片的沉重感,注重打造时尚靓丽感,从演员的服装,摄影、灯光的方向,带给观众炫目感与赏心悦目之感。
由于金庸本人曾经提倡拍摄他的小说改编作品最好按照新修版,13版的故事线大部分都是依据新修版进行的改编。客观上说对原著故事情节的改编并不是很大,但与赖导的03版《倚天屠龙记》一样,关注的重点依然放在了“言情”之上,原著的精神内蕴都已经受到了瓦解与弱化,成为了一部披着武侠外衣的现代言情剧。
13版应该说情节上的雷点并不多,但却槽点不断。正如导演所设想的,为了迎合“90后”观众的审美,乔峰弄成杀马特造型的滑板少年、绿油油的段誉、蕾丝内衣面罩的木婉清、勒了一脸绳子的叶二娘、东方不败造型的慕容复以及五颜六色的姐姐妹妹……,这确定是正常人类的审美吗?,“90后”恐怕不肯背这个锅吧!
此版中的一个亮点是导演请来了03版《倚天屠龙记》中的三位主演,穿越成了逍遥派三老。苏有朋饰演的无崖子、贾静雯饰演的李秋水、高圆圆饰演李秋水的小妹子李碧云。片中虽只惊鸿一瞥,却是足够惊艳。

2021 年,由新丽传媒出品、于荣光执导的《天龙八部》在央视上映。该版由于荣光执导,杨祐宁饰演萧峰、文咏珊饰演王语嫣、白澍饰演段誉、张天阳饰演虚竹、苏青饰演阿朱、何泓姗饰演阿紫。21版的导演于荣光是功夫明星出身,其在采访中也强调,自己非常注重对中国传统武侠文化中武功的展示,他认为武功的展现应基于人体自身潜能的无限想象,飞花摘叶皆可伤人,他将在《天龙八部》中为大家呈现出具有中华文化内涵、彰显中华审美的武功。但剧中实际的效果,却依然是吊威亚、慢动作这样备受诟病的武戏表现方式。武侠剧是一个视觉艺术,其与小说不同。武侠小说可以“宁可无武而不能无侠” ,但武侠剧却是需要以“武”为先,后面才是“侠”,对于武戏的编排应该成为武侠剧中最大的看点。
此版最为人诟病的是选角和造型的失败,杨祐宁的萧峰外形看着高高大大浓眉大眼,但其身上现代暖男气息过浓,与萧峰刚猛霸气的气质相去甚远。白澍的段誉则属于形象气质完全撑不起来角色,既没有王子的贵族气,也没有读书人的书生气。文咏珊的王语嫣则毫无神仙姐姐的仙气儿,恐怕造型要承担大部分责任。此版的人物造型虽没有13版的夸张,但依然是槽点多多,要么简陋到撑不起角色,如王语嫣;要么华丽的像在走秀,如段誉和段正明及皇后,要么怪诞的不知所云,如丁春秋。21版与13版一样,也是新时期金庸剧中普遍存在的愈发卡通化的趋势,使得金庸剧越来越夸张、怪诞。
此版改编上整体思路是基本上按照原著走的,大的变化是将原著的缀连式结构变成了三条故事线齐头并进的POV模式,为此也增加了一些原创情节来充实结构变化形成的空白。这种做法应该说还是有想法的,但金庸剧改编的灾难往往是加情节造成的。不过此版的加戏还没到毁剧的级别,只是显得有些蛇足而已。

2023年,由甄子丹任总导演《天龙八部之乔峰传》上映,甄子丹饰演乔峰、陈钰琪饰演阿朱、刘雅瑟饰演阿紫、吴樾饰演慕容复。该片将在港台及马来西亚、韩国是院线上映的大电影,但在中国内地则只是在视频平台上线的网络大电影。该片整体表现只能说是平平无奇,说不上有什么亮点,但也不至于一无是处;虽不至于太差,但也漏洞百出。全片可以一提就是甄子丹的动作戏,利落凌厉,流畅丝滑。不过动作戏设计偏向于综合格斗,缺乏武侠片该有的飘逸与灵动。至于剧情突兀、角色不贴合、演技不到位等问题也是所在多有。
 楼主| 发表于 2024-9-6 15: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明哲 于 2024-10-6 16:16 编辑





《天龙八部》由于格局过于宏大、人物关系过于复杂,在对《天龙八部》的影像化改编上一直都比较慎重。
1977年邵氏电影版是邵氏获得金庸影视改编权后的第一部金庸武侠电影。由于电影时长的限制,编剧倪匡只选择了段誉的一段情节进行改编。但显然此时邵氏和倪匡只是将改编金庸作品当作一次标准化的商业操作。因此电影版只是按照类型片的格式套路将金庸小说的一些人物、情节塞进去,而且还加入了邵氏独有的恶趣味,段誉杀巨猿、除蟒蛇,吞蟾蜍等特效场面让人忍俊不禁。因此电影版并未呈现出原著的宏大格局,在思想性上更是趋近于无。

1982年TVB电视剧版《天龙八部》前40集,高度还原了原著,从段誉的离奇经历开始,随着他的经历,钟灵、木婉清、王语嫣、乔峰、虚竹等人物悉数登场,而非此后的很多版本,乔峰第一集就强行出场做主角。此剧后10集则进行了大幅度的改编,编剧针对的是原著中慕容复父子低智的复国行为进行补充。慕容复不再是四处漫无目的的乱逛,而是有计划地结交各方势力,并挑动各方势力冲突。慕容博更是在杀死扫地僧后,控制了丐帮和少林寺,而后说服耶律洪基联合进攻大宋。这部分的确是原著的缺陷和不足,影视改编上在此方面进行补充完善方向是对的。但是82版改编方向却并不是对原著打补丁,而是用娱乐片中俗套的、程式化的“大BOS”模式来替代原著。这可就属于是狗尾续貂了,观众对此也均不买账,但这却成为了关展博魔改金庸剧的标准套路。

台视1990版则是有意识地对原著进行变形,因此无论其改编的好与不好,与金庸小说也都关系不大了,其是非成败这里也就不做讨论了。
1997年TVB版的《天龙八部》是TVB金庸剧的巅峰之作,同样在原著改编上也是TVB金庸剧最好的。此版百分之八十以上都遵循原著,百分之二十的差异则体现了编剧的用心。
《天龙八部》原著是以段誉开头,97电视剧则是选择萧峰作为整个故事的起点。编剧显然是认为萧峰是全剧中最有人气的主角,出场太迟会影响收视效果。由此开始,以萧峰开篇的模式被之后的各版《天龙八部》电视剧所普遍继承,并形成了惯例。但为什么主角就一定要早出场,而不能按照剧情逻辑在其该出场的时候出场,对此我和金庸一样的不理解。
97版中同样关注到了慕容复父子的问题,但97版却未像82版和90版那样,增加慕容世家的规模和实力的方式进行修补,而是突出了慕容复的志大才疏、实力与愿景的严重不相称。而且将慕容复在开篇第一场戏中就安排出场,并且在开场戏中便安排慕容复化身李延宗与四大恶人为伍,帮助西夏一品堂与丐帮为敌,用偷袭手段袭击乔峰。一出场便明确交代了其人品低下。
97版之所以获得广泛好评,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很好地把握住了原著的关键段落,也即原著中的高光点并进行强化,对原著中的枝蔓部分则进行弱化。并根据电视剧的特点合理分配和调整了原著故事的节奏,充分发挥出了原著中的精华,使得整部剧集精彩纷呈、高潮不断。这一点应该是所有从事编剧工作的都知道的准则,但是否真能把握好这个度,就是考验编剧人员的能力了。

03版的《天龙八部》,可以说是众多剧集版本里面,最遵从原著的一版。不过该版也对原著的故事架构进行了一些调整。03版将雁门关大战作为开场,并将乔峰的出场提前到第一集,全剧结尾以萧峰自杀身死为结局。删除了原著慕容复发疯的结尾。这样做的原因是将萧峰作为全剧的灵魂人物、精神内核来贯穿始终,并首尾呼应凸显“世事无常”的主题。对此张纪中表示:“以前几版《天龙八部》,把乔峰、段誉、虚竹等分成三大版块的做法我们不会考虑。我们的重点在乔峰身上,决定拍《天龙八部》时我就跟金庸先生说过,我们肯定得把乔峰设置成绝对的第一男主角,重新调整故事主线,给他加戏,金庸先生也同意了。我们把段誉、虚竹的事情,都和乔峰联系在一起,然后我们把书里原来隐蔽着的,或者是通过别人的嘴转述的内容也还原了出来,这样故事和人物就更加丰满了。” 可以说这个结构上的调整很规整。
03版没有刻意摆弄自己的解读以凸显再创作者的存在,也没有为了一些商业因素去改戏、加戏,而是老老实实地将小说的原貌呈现给观众。这不但是很正确的选择,也是很难得的做法。03版的制作方能够做到这点,并广受好评,可谓是殊为不易!
03版《天龙八部》在天时地利人和具备的时期成就了一部不可复制的经典,再早一点可能因为理念不足而崩掉,再晚一些便会受资本的控制与影响。
如果说03版有什么缺点的话,我们先看一下张纪中在《说剧实话》采访中的观点。他认为 03 版《天龙八部》改编满意的地方正是在于对民族大义精神的还原上,为突出民族大义与英雄主义精神,03 版以乔峰为主线,将乔峰自杀作为电视剧结局。由此可以看出,制作方对于《天龙八部》的理解还是流于表面的政治正确的主旋律思想,或者作为大众传播文化,只想表现到大众最易于接受的层次。金庸本人表示“编剧不动脑筋,走最简单最容易的路子”,将马夫人改成潘金莲那样的女人,表达的也是这种观点。

赖水清导演的13版《天龙八部》,与其03版《倚天屠龙记》的改编思路是完全相同的。首先是没有什么野心,不会考虑对原著修补、完善;其次,不需要深刻的表达,追求简单轻松的风格;第三,向偶像剧靠拢,注重言情戏份。
此版也是完全按照新修版进行改编的,应该说还是忠实于原著的,此版的原创修改之处,如段誉出走是因为“逃婚”、将阿朱与阿紫修改为双胞胎姐妹、段延庆为了救段誉被慕容复所杀、康敏挑逗乔峰等也同03版《倚天屠龙记》一般,大多是从其他版本中借鉴来的。
13版属于“泛娱乐化”下影视制作的一个具体体现。在“泛娱乐化”下,电视剧被作为一种娱乐产品,满足观众消遣、解压的需求,要轻松、欢乐、简单。这样一来,原本作为艺术作品的影视剧,其思想与深度便被大幅度的消解,娱乐本身具有的审美价值也遭到了削弱。

21版导演于荣光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天龙八部》写透了命运,写尽了人性中的真善美。这种慷慨悲歌和至美人性,是我们表现的重点。整部剧没有局限于江湖恩怨情仇,而是立足于家国大义,更多倾向于和平主义和民族的和睦与团结,对战争、对和平、对人性有了更新的思考。” 21 版《天龙八部》在改编上极其重视对家国情怀的演绎,通过对萧峰担任帮主之前情节的补充,充分展示宋辽冲突的家国情怀。但全剧中对家国情怀的刻画,显然也没能脱出多数大陆金庸剧的通病,显得用力过猛。这集中体现在虚竹的剧情上,21版对虚竹的故事线进行了较大的改编。21版安排虚竹在第一集出场且过早与乔峰会面,为了填补过早出场造成的情节空白,于是又增添了虚竹作为小和尚受同门的欺负、虚竹对武学感兴趣、虚竹得知辽人打到雁门关时,主动请缨帮助朝廷等等。最终虚竹放弃一切,成为一名游行天下的苦行僧,并立志为匡扶世间正道贡献自己的力量。这其实是对原著思想主题的完全颠覆!这种种情节显然与虚竹的人物形象是对立的。在原著中,虚竹不过是少林寺里边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和尚,由于命运的安排,他从少林寺弟子变为逍遥派掌门人和灵鹫宫的主人,迎娶了西夏公主,体现的是一种得非所求的人生。由此可见,21版的《天龙八部》也是一部强行加入价值观的产品。
21版在侧重家国情怀的同时,同样也对言情戏份进行了丰富和延伸。主要在于增加了乔峰与阿朱的感情发展过程和慕容复与王语嫣的矛盾爱情。乔峰与阿朱的感情线上增添许多细节,使他们的爱情发生得更加贴合实际,有迹可循。在慕容复与王语嫣之间的感情戏份上则将原著中慕容复对王语嫣本来较为隐晦的感情表达得更加直白。

13版与21版这两版的评价非常底,但仅从原著改编的问题上其实并无太大的槽点。这两版的不成功在于电视剧制作上的不足,两版制作上的最主要的问题出奇地一致,都是因为选角的不到位与人物造型的雷人。而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居然也是出奇地一致,都是为了要进行创新。13版的导演赖水清在采访中表示,新技术的创新、演员的选择、制作概念的现代意识、符合“90后”的思维方法、为人物赋予其新的生命力等,这些都是创新。他努力摒弃以往武侠片的沉重感,注重打造时尚靓丽感,从演员的服装,摄影、灯光的方向,带给观众炫目感与赏心悦目之感 。
影视圈中对于经典IP的改编向来都是一道难题。一方面,原著的粉丝群体庞大,对于改编作品的期待值极高;另一方面,如何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也是摆在导演和编剧面前的一大挑战。像《天龙八部》这样的经典武侠作品,影视改编十分密集,后来的影视创作者再次改编时,不仅要面对原著小说,而且要面对之前的多个影视版本。
对于翻拍金庸剧的创新,应该是以改编出高质量的金庸剧为目标,从作品的思想内涵到视觉表现两方面上来对前作进行超越。为使自己的改编在思想内涵方面有新意,一般情况下会更加大对原著的挖掘和改动。但对于金庸剧的过度改动已经有太多的失败教训,因而13版和21版的制作方放弃了以魔改原著来吸引观众,反而都在强调尊重原著。于是制作方便又不约而同地在视觉表现上打上了主意,特别是在人物造型上追新求异。而造型团队错误认为“90后”对于“卡通化”的造型更为认可,便以夸张、怪诞地造型来制造“噱头”、“卖点”。13 版导演赖水清承认很多武侠作品已经被翻拍多次,自己接到项目时的本能反应就是怎么能拍得不一样,因此越来越注重视觉快感,对武侠精神的探索和人物灵魂的挖掘却越来越少。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观众,不同时代的观众的审美品位受社会环境、文化背景的影响而与众不同。影视剧的改编,也应结合当下时代特点创作出符合时代特点的作品。但从13版和21版《天龙八部》播出后的舆论方向便可以看出,新时期下,在将金庸小说文本转化为影视创作的过程中,出于对受众群体期待的“误读”下所形成的所谓“创新”,只能将作品的质量不断拉低。
在当前电视剧强调娱乐化和市场利益最大化的情况下,显然13版与21版的制作方都不肯在思想内涵的挖掘和表现上下功夫,——这是一个风险极大又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在视觉表现上的“创新”又显然走错了方向,失败也就是必然的结果了。

《天龙八部》的影视改编,从90年台视版开始,其后的97年TVB版、03年张纪中版、13年赖水清版和21年于荣光版,都采用了打破原著故事结构,将主要人物提前到第一集出场的做法。这种主角一定要在开篇出场的方式在张纪中制作央视版《笑傲江湖》时,曾引起了大规模地口诛笔伐,连金庸本人也为此质问过张纪中。但此种模式似乎成为了电视剧制作的金科玉律一般被不断重复、不断扩展。到了21 版《天龙八部》更是将时间线在以往版本的基础上大幅度地进行调整,让更多角色得以提前登场,仅仅在第一集,乔峰、段誉、虚竹、慕容复、王语嫣、阿朱等重要人物便纷纷亮相。
虽然将主角及主要矛盾的提前有一定的好处,但在电视剧改编中这种观念其实是落后且陈旧的,并且严重破坏了原著对人物的铺垫、渲染。以王语嫣为例,原著中为了铺垫神仙姐姐,从玉像、声音、背影、容貌等再到最后的出场,可谓是吊足了观众胃口。原本应该充满神秘感的神仙姐姐出场太快,原有的神秘感荡然无存。这种刻意地、生硬调整人物与故事,一方面体现出保守、僵化的改编观念,另一方面也是当前影视剧受戏外因素影响的大环境下的创作趋势。
发表于 2024-9-7 09:3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明哲兄第二部分把天龙这部大书以慈悲喜舍四大版块来珠串之,手笔可谓大也。二。跳出对天龙认识最高妙的陈世骧的八字真言而以“人非人”来概括其主题,可谓慧眼,人非人,人的异化,人对自性的背离也,诺瓦利艾曰,哲学就是归家的冲动,归家即寻找真实的自己,所谓哲学三大终极问题说白了就是一个问题即我的本性是什么的问题。三。佛法不是消极之学,正见!不仅佛法,道学也不是消极之学,应该说它们都是超越低维世界的高维之学,是向上突破与向下兼容贯为一体的大学问,上求无上菩提是为向上突破,下化无量众生可谓向下兼容,两者彻底贯为一体即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也,即儒家上学下学互达,彻上彻下也。
发表于 2024-9-7 09:3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天龙八部境界太高,不好评价,明哲兄胆子不小哈哈。
发表于 2024-9-7 09:3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天龙八部的确是  人间道,从江湖众生相揭示出来的人间道。
发表于 2024-9-7 09:4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苦情第一,非游坦之莫属。
发表于 2024-9-7 09:4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慕容复问题:不是金庸手笔和认识幼稚,而是慕容氏幼稚,政治这玩意太复杂,武林高手的谋略在真玩政治的人物眼中,都是儿戏,鹿鼎记把这种思想发挥到极致,第一部书剑中,红花会的计谋在康熙面前可谓相形见绌多了,不过那时金庸整体还是站在江湖人士一边,没有很大贬抑,这一点还不明显,自古以来江湖人士这帮草莽英雄就没玩过朝堂那帮政治人物的,像水浒上梁山好汉的所有计谋,朝廷只用招安一术即把他们轻松分化瓦解即明证也。
发表于 2024-9-7 09:5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过也都是过眼云烟罢了,是非成败转头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发表于 2024-9-7 09:5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大名著的开篇都是最重要的,如红楼梦女娲补天,水浒开篇的遇洪而开,更广的,岳飞传开篇的因果故事,等等,其实岳飞是来还债的,秦桧只是皇帝的枪而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江湖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Sitemap| 金庸江湖

hanxueqianhunxiao@qq.com

Copyright © 2004-2024 www.jyjh.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GMT+8, 2024-11-24 20:01 , Processed in 0.050711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