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江湖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江湖
查看: 5667|回复: 8

[转帖]千古文人侠客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9-30 12: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千古文人侠客梦
——北大著名教授陈平原谈金庸
本报记者刘雨虹
  
    2007年,金庸武侠小说出版50周年。相信今年有关金庸的话题会成为各类媒体聚焦的热点,可以想象文化圈的人物们,或者只是散落在民间的“金迷”们,将会以怎样的方式纪念这些影响了中国几代人的作品面世,那方式一定是武侠特有的飞扬倜傥。作为当代中国第一个以北大中文系教授的身份研究武侠小说,把中国武侠文学引入学术殿堂,给予以金庸为代表的武侠小说家以有力支撑的著名教授陈平原倒是显得十分平和。当记者向这位以严谨著称的教授讲述了采访的意图时,陈平原先是婉拒了记者的采访,他的理由是,今年的确是金庸值得纪念的一年,鉴于学术研究的严肃性和与金庸先生的私人关系,他需要进行缜密的思考,不希望匆匆地在媒体上随口发表不成熟的意见,不希望借助媒体的方便进行喧嚣的炒作,以图达到“秀”的目的。尔后,他向记者建议,目前他的成熟意见见于他的《千古文人侠客梦》等书稿及讲演中,可从中汲取。金庸的成功,对于世纪末中国的文坛和学界,都是个极大的刺激陈平原在各种场合一再强调自己并非合格的武侠迷,虽然他已经读过许多武侠小说。他在《我与武侠小说》一文中说道:他读武侠小说起步很晚,虽然在上世纪80年代,小书摊上已随处可见金庸等人作品,武侠小说已然成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重要的文化现象,但他一直未曾读出门道来。直到1989年夏秋季节,他随意翻看几部金庸等人作品,竟“品出点味道来”。

    他在解释武侠小说的流传时这样说道:“武侠小说之所以能在各文化层次的读者中广泛流传,除了其自身力图融会(或称迎合)各种文化心理,因而具有多种解读的可能性外,很大程度上应归因于读者的期待视野。有人读出了刀光剑影,有人读出了谋篇布局,有人读出了人生感悟,有人读出了哲学意蕴。”具体到金庸,陈平原认为,金庸武侠小说“章回小说的结构方式、简洁高雅的文学语言、再加上描写的是传统中国的社会生活、小说中体现的又是国人乐于接受的价值观念,金庸的武侠小说于是不胫而走。”

    对于盛行于上世纪80年代的武侠小说家,陈平原对金庸无疑是青睐有加。他在1998年撰写了一篇《超越雅俗——金庸的成功与武侠小说的出路》,特别地将金庸提到了聚光的前台,以金庸为例谈论武侠小说的出路。他坦然地指出:“金庸的成功,对于世纪末中国的文坛和学界,都是个极大的刺激。”其实,在他撰写那部划时代意义的《千古文人侠客梦》时,已有很多师长、朋友都奉劝过他要适可而止,因为当时并没有学术界的人把武侠小说当做一回事儿,陈平原是吃螃蟹的第一人。蓦然回首,那已经是近20年前的事了,但是现在的人们依然记得陈平原有关武侠的几部书,称之为经典之作;依然记得当年他力排众议,首先对武侠对金庸作出了他的鉴赏。左手政论,右手小说,某种程度上介入了现实政治与思想文化进程

    虽然和金庸是老友,可陈平原对金庸的贡献却有着学者的理性、客观的认知。通过他的深度探究,他认为金庸是上世纪最为成功的武侠小说家。理由呢?陈平原这样解释:“在我眼中,查先生是个有政治抱负的小说家。也正是这一点,使其在本世纪无数武侠小说家中显得卓尔不群。”正是对金庸作品的认真探究,使得他很能理解金庸的所作所为。陈平原在回答金庸为何会自贬身价的同时依然乐此不疲地写武侠小说时说,这是因金庸“另有崇高志向。”他指的是《明报》,陈平原认为金庸为了《明报》,与其他武侠小说家拉开了距离,不仅仅娱乐了大众,而且引导了社会舆论。陈平原热情地说“在金庸奇迹出现以前,实在不可想象”。对于在金庸创作高峰期时,左手政论,右手小说的工作方式,陈平原是这样评价的“这种写作策略,使武侠小说家金庸一改‘边缘姿态’,在某种程度上介入了现实政治与思想文化进程。”欣赏的心情溢于言表。不只是具体的学识,甚至包括气质、教养与趣味,都比许多新文学家更像传统的“读书人”

    不仅仅对于金庸的武侠小说,对金庸的个人学养,陈平原都抱以欣赏的态度。他曾这样评价金庸,“不只是具体的学识,甚至包括气质、教养与趣味,金庸都比许多新文学家显得更像传统中国的‘读书人’。”

    陈平原之所以如此赞誉金庸的个人学养,是源于他对“五四”新文化思潮以后,中国的后生们往往以西方文化为裁剪标准,对传统中国文化没有信心与兴趣,低估了自己祖先的智慧和才华的现象十分担心。他说“在这新文学家主动放弃的大片沃土上,金庸努力耕耘,并得到丰厚的回报。”与之对照,金庸曾在《文人论武——香港学术界与金庸讨论武侠小说》中回答有人提问为什么如此众多的读者喜看金庸的小说时说,“我觉得最主要的大概是武侠小说比较根据中国的传统来着手。”可见,两人在艺术观点上的不谋而合。

    【金庸大事记】

    金庸,原名查良镛,1924年出生于浙江海宁。24岁那年,他在数千人参加的考试中脱颖而出,进入《大公报》工作,不久南下香港。新中国成立不久,金庸曾满怀热情,为实现外交家理想来到北京,但由于种种原因失望而归,之后开始从事武侠小说的创作。有媒体评论:“从此汉语世界少了个外交官,多了个金大侠——这是金庸以及金庸迷们都值得庆幸的事。”

    一手写武侠,一手写社评

    金庸和著名的武侠小说家梁羽生曾经坐过一个办公桌,同在《新晚报》编辑部任职。1955年,金庸根据家乡有关乾隆的传说,写出了他的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引起轰动的这年他才31岁。35岁时,他创办自己的报纸《明报》,“一手写武侠,一手写社评”一度被传为美谈。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从1955年初试身手,到1972年以《鹿鼎记》封笔,金庸完成了“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的辉煌经历,加上另一本《越女剑》,共计创作15本武侠小说。1980年,广州《武林》杂志连载《射雕英雄传》,金庸武侠小说正式进入内地,各出版社相继出版其武侠小说。

    金庸只收央视一元版权费

    2001年,曾经是金庸作品年。当年上半年央视改编的《笑傲江湖》是整个娱乐圈的话题,下半年的《射雕英雄传》也是未拍先红。而把原著交给央视改编拍摄,金庸只是象征性地收了央视“1元钱的版权费”。从此,电视屏幕上又多了内地版的令狐冲、黄蓉、小龙女等形象。

    重出江湖修订武侠小说

    2002年,封笔20年的金庸“重出江湖”,着手修订15部武侠小说。经过大规模修订,许多广为人知的小说情节有所改变,比如《射雕英雄传》中的黄蓉在桃花岛的经历有不同,《神雕侠侣》中小龙女在绝情谷的遭遇也补充新情节,改动最大的是《碧血剑》。金庸小说新一轮修订本的推出,在读者中褒贬不一,不少金庸迷痛心疾首,认为金大侠是自废武功,但也有金迷力挺金庸修订小说。

    风波连连金大侠难隐山林

    1999年起他被聘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一事,开始使他陷入纷纷扰扰,社会各界争论不休。时隔6年之后,金庸先生表示,自己身体不太好,年纪大了,不希望虚占其位,请辞院长一职务。2004年12月21日,该说法得到浙江大学校方证实。而随后不久,金庸竟又走上求学路。远渡英伦攻读剑桥大学的硕士与博士学位,一时间江湖潮声再起。近日“80后”武侠作家步非烟又向金大侠发出挑战,而金庸也发表了“步非烟是个唐代歌妓之名”言论作了回应,又引发一场文坛论剑。

    东南亚海啸死里逃生感慨人生

    2004年底泰国发生海啸时,金庸正跟太太还有女儿、女婿一起在普吉岛度假。本来预订的Trisara酒店客满,他们只好临时改订苏菲特酒店。就在出发前两天,金庸突然接到Trisara酒店电话,说有人退房,金庸决定还是入住Trisara酒店。没想到,此举反而救了一家人的生命。因为苏菲特酒店在海啸中几乎被夷为平地。经历这场危难,金庸说:“江湖有句话,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这件事让我对一切事情更加平淡对待。”(本报记者李福莹整理)



[ 本帖最后由 魔媚金凤 于 2009-7-29 10:52 编辑 ]
发表于 2006-9-30 12:2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应该是放话说金庸吧。
发表于 2006-9-30 12:26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庸有这么厉害吗???
发表于 2009-7-29 10:55 | 显示全部楼层
由于本帖作者的内容过于简略,我找了一篇相似的文章进行了修改。


而后我无意之间找到了一片驳文,弄过来,让大家看看。
发表于 2009-7-29 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新派武侠文艺岂可传扬传统文学菁华? ——驳陈平原「金庸的成功及武侠小说的出路」部分观点.



陈平原、钱理群都是我比较崇敬的文科教授,我也收藏了不少他们的论著和文集。二位教授其实都挺推崇金庸这位新派武侠小说大师。港台武侠文艺是否值得长篇评论或大加赞赏,暂且不论。对陈平原教授《超越“雅俗”——金庸的成功及武侠小说的出路的一些观点是否完善,不得不有些质疑。古希腊哲学家和思想家亚里斯多德曾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对陈教授的文章观点提出异议,也纯属对事不对人,希望见谅。各位师生、版主、读者等朋友,也许对我文章一些内容会有不同意见甚至可能强烈不满,可以提出批评或讨论。我觉得人云亦云或为了讨好而作文就没意义了。直抒胸臆,对自己观点不加以隐讳,切莫因文失友。

金庸武侠作品真有特别方式超越“雅俗”与“古今”么
我认为金庸等人是否成功,并不能主导武侠小说的走向和前途。金庸武侠小说也不能简单地以超越了“雅俗”来定位,这牵涉到近代、现代和当代文学史上的很多问题,不是寥寥几篇文章能阐述完全的,这里姑且不论。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的作品不是“古”,而是“今”。也就是说,迄今为止,金庸从未有一部传统文学意义上的武侠文艺正式出现过。*
{* 有必要梳理一下古代传统侠义、民国旧武侠、当代新武侠小说的不同含义传统武侠小说主要指古典侠义公案,譬如石玉昆《三侠五义》、文康《儿女英雄传评话》、《施公案》、《彭公案》、《海公大小红袍传》、《永庆升平全传》、《绿牡丹》、《圣朝鼎盛万年青》、《刘公案》、《狄公案》、《林公案》、《热血痕》、唐芸洲《七剑十三侠》、《白牡丹》、《正德下江南》、《英雄大八义》、《梁山后代小八义》等。还有民国以后出现的《明清八义》、《三侠剑》、《雍正剑侠图》(童林传)、《五女七贞》等等,尽管从年代划分不属于“古典文学”,但也都属于传统侠义小说,多以曲艺说书形式流行.到了当代.由于小说、影视、戏曲、曲艺的发展,传统武侠文学被改编为评书、评话、弹词等各种形式的作品,不断丰富发展,续书也很多,如《白眉大侠》等.

旧派武侠小说属现代武侠小说。向恺然(平江不肖生)、顾明道 及“北派五家”宫白羽、还珠楼主(李寿民)、郑澄因、朱贞木、王度庐等作家的通俗武侠小说 。如向恺然《近代侠义英雄传》、《江湖奇侠传》等.金庸、古龙等人的武侠小说不属于传统武侠,属于新派武侠小说}

自从新武侠小说的鼻祖梁羽生先生《龙虎斗京华》问世后,当代新派武侠小说风起云涌、陆续出现。港台新武侠小说被称为:成人的童话。祖国内地也出现了一些知名的新武侠作家。(后来武侠玄幻等派生文学也逐步流行.其中很多人物和故事素材通过影视、动漫、游戏等形式加以改编和普及)这些小说既不同于古典小说(或者与之相关的其他传统文艺),也不同于民国时期的旧派武侠小说。与传统文学的不同尤其明显。这不仅是表现在侠客义士们的角色定位和依附关系。反王权的意识很明显,譬如对诡计多端的乾隆帝等封建统治者的蔑视,对贪官污吏奸佞叛贼无能之辈的愤恨等。陈家洛可以率民间豪侠与统治者顽强对抗还说自己是皇帝的亲兄弟,郭大侠与红颜知己在面对蒙古贵族强盗的进逼的危难时刻,毅然不顾个人安危,痛斥花天酒地祸国殃民的守城官僚,并且自己组织官兵、百姓抗番,以寡抗众。有现代人的意识渗透在小说中,这与当代影视中方世玉等清代英雄对皇权的反抗意识如出一辙。写方世玉故事的古典通俗小说《乾隆游江南》(《圣朝鼎盛万年青》),尽管作者也赞许方世玉和洪熙官等南少林弟子的侠义行为,可由于时代的局限,不得不故意把方世玉等人当反面人物表现,甚至造成了全书方世玉的性格特徵前后大相径庭。

新派武侠小说及相关影视文艺没有那么多窠臼和俗套,侠士们可以天马行空逍遥自在,惩奸除恶仗义天下,不是哪个主子的奴才,见义忘利、舍生取义,对美人的喜爱也不显得那么伪君子,对一切事物敢爱敢恨,自由的思想和独立的人格。这在古代的英雄侠义小说中是很难见到的(尤其是晚清侠义公案说部),即使是《水浒》这部侠义小说的榜首,塑造了武二郎等一大批英雄好汉的典型,行侠仗义之余,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不受皇帝老儿约束,可最终还是跟着水浒寨宋公明全伙投靠了朝廷。《兴唐全传》的反隋群英,为何后来大动干戈?还不是各自的主子不同罢了。当然,传统侠义小说也不乏特立独行的豪杰。《七侠五义》、《小五义》的白玉堂,江湖人称锦毛鼠,陷空岛大五义排行老五,嫉恶如仇,文武全才,写的好诗文,字体秀美,身怀绝技。却又负能使性,目空一切。白五爷也是罕见的皈依了皇权却又桀骜不驯、不受官家过分约束的侠客。白玉堂为了消灭欺压百姓的襄阳王赵钰集团,最后充当孤胆英雄、为国捐躯,其结局也令人感慨万千。其子玉面小达摩白芸瑞,也是美如冠玉,有勇有谋,却更多了几分沉稳和识大体顾大局,在《后续小五义》和单田芳《白眉大侠》得以深刻表现。清人唐芸洲《七剑十三侠》的强贼李彪的妻子、善使双戟的鲍三娘,可以冲破传统观念而嫁给山东英雄赛元庆伍天熊。出现于满清光绪年间的《热血痕》吴越义士们的忠贞不渝、抑强扶弱和爱国精神,即使是一些后世的历史小说人物对此也难以超越的。《热血痕》应属于古典传统小说(清末出现的讲史说部《洪秀全演义》也属于古典文学),记得有人将其归为晚清民国小说的旧派武侠小说,这是不确切的。

港台新武侠小说并不是古典小说,可能会有些传统文化的影子,但主要是具备现代意识、西方元素等文化特徵的小说,行文结构、语言风格、故事情节、主题思想与古代传统小说、民国旧武侠小说都不相同,可以说自成一派。从思想主题上可以说融合古今一些元素,但从文体上并未超越“古今”。

金庸等人传承“宋人话本正脉”之“平民文学”传统了吗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清之侠义小说及公案”谈到,《三侠五义》、《永庆升平》等作品,“是侠义小说之在清,正接宋人话本正脉,固平民文学之历七百余年而再兴者也。惟后来仅有拟作及续书,且多滥恶,而此道又衰落” .《儿女英雄传》、《三侠五义》及其续部《小五义》等,“绘声状物,甚有评话习气”, “草野豪杰,辄奕奕有神,间或衬以世态,杂以诙谐,亦每令莽夫分外生色”.清末改《三侠五义》为《七侠五义》的俞樾先生,赞道:“如此笔墨,方许作平话小说;如此平话小说,方算得天地间另是一种笔墨”.以酣畅淋漓而富有神韵的笔法表现义薄云天而性格各异的英雄豪杰,英豪们的形象仿似跃然纸上。《儿女英雄传》欣赏起来简直就感到是有人用极其纯熟的北京土语口语在说书,充满诙谐洒脱、实实在在的意趣。《施公案》讲客官进店点菜,店家言道:“你老人家要吃鱼呢,是糟鱼、是酥鱼、锅贴鲇鱼,溜鱼片、烩甲鱼、烩白鱼;要吃肉呢,烧紫姜盐煎肉、排骨、丸子、炸肉骨碌儿”.这滚瓜烂熟的口头报菜,让人听着也不禁流口水。《彭公案》对城府颇深的黄三太、机敏爽快的杨香武等不同英雄形象的塑造,对真正仗义为民的绿林豪杰窦二墩及占山为王无恶不作的江湖盗贼吴太山的形象塑造等,通俗明快。明清之际的爱国艺人柳敬亭,讲《隋唐》、《水浒》等书,那真是听着痛快百听不厌,譬如对《武松打店》的场景和人物的表现等。清代侠义公案说部延续了柳敬亭说书的平民和传统风格,其实也继承了宋元以来白话文学的传统。

而“宋人话本正脉”的接续和发展,并非金庸等人的武侠作品的崛起。应当是那些流传于世,尤其在书场上传扬的那些传统曲艺(评话、评书、鼓书、快书、弹词等),这其中就包含不少根据古典小说改编或续作、新编的传统侠义公案讲唱文学。还有一些新编的与古籍人物故事有关的通俗小说等。记得学生时代欣赏单田芳《五鼠闹东京》、《大破冲霄楼》,艺高而谨慎的北侠紫髯伯欧阳春,心高气傲又精于文墨的白玉堂,耳中听着其言谈和事迹,在脑海里就像过电影,仿佛身临其境。金庸等人的武侠小说自成一脉,不属于传统文学,并没有传承“宋人话本正脉”之“平民文学”。武侠小说走向成熟并非当代文坛的事情,早在古时候就已经有武侠名著出现了,而且流传广泛。

武侠小说“名门正派”难道非金庸莫属20世纪最成功的武侠小说家是金庸么
传统侠义小说、旧武侠小说、港台新武侠小说的作者,名家辈出。不谈清朝“侠义小说先导”《施公案》,也不说讲侠女十三妹故事的《儿女英雄传》、《七侠五义》等很有评话风气的古典说部,就说民国时期武侠小说,向恺然《近代侠义英雄传》,歌颂了津门武术家霍元甲和大刀王五等民族英豪的英雄事迹,以白话文形式和传统小说的结构来表现故事,扬眉吐气,颇为精彩。梁羽生《萍踪侠影录》、《大唐游侠传》等作品,把古代侠客英雄与悲壮的民族英雄抗争史结合起来,个人侠义情怀与大历史背景有机结合,令人顿觉荡气回肠。梁先生深谙传统文化之道,精通古典诗词,历史知识丰富。也许是金大侠的社会身份和政治、文化地位,以及影视剧的普及等因素,其人其书广为人知。而从古至今,无论传统或新编,武侠小说之“名门正派”地位的确定,可要谨慎啊。

不少作家局限于有限的生活积累而导致名作家“没文化”也是事实,可是,各种书籍浩如烟海,为何偏要通过较好的武侠小说来了解历史与文化呢?以金庸为例,他的书中有关古时候的各种民俗、文化等的表现,其实并不正统,但往往会让人觉得那是真的。书中一些古人的价值观、爱情观其实也大多融入了现代人的想法。《射雕英雄传》书后附有成吉思汗家族传记,《倚天屠龙记》有明教和元末历史,《碧血剑》附人物论《袁崇焕》,但这不是说相关武侠小说就有多么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了。古典历史小说也早已对那些历史故事进行了演绎,譬如《青史演义》、《皇明英烈传》、《辽海丹忠录》、《吴三桂演义》等。郭靖自称梁山泊“赛仁贵”郭盛后裔,这纯属子虚乌有的说法,可郭大侠年幼时在蒙古草原的师父哲别,就是天之骄子铁木真的五虎上将之一(成吉思汗五虎将:木华黎、哲别、博尔术、博尔忽、赤),却是在很多文史作品中的确存在的。记得在20世纪末,张导演试图以传统古典方式展现由新武侠小说改编的电视剧,还曾有戏曲、说书艺术家试图挑选较为精彩的港台武侠小说加以改编和演绎,但那电视剧看了似乎总离不开教门之争和打情骂俏,相关京剧似乎雕迷和戏迷都难以认可,对相关评书评话的争论还在继续。

港台武侠文艺并非章回小说的结构方式,刘兰芳等书曲说唱艺术家,曾经谈过为何很多当代武侠小说难以改编为评书形式来传播。一个侠客会突然出现,又神不知鬼不觉地不见了,这与传统说书的路子格格不入,总得对事情发生的来龙去脉有个交代,否则书迷们也会感到莫名其妙.

无论现代学人是否有对游侠情有独锺的,也不论新文艺家是否舍弃对游侠的追怀,鲁迅、郑振铎、阿英等富有深厚传统文化积淀的学者、文学家,不仅写书而且论书(写作和对文学史的研究及文艺批评的造诣都很精深),传统武侠小说也被著文加以研究和评价,并有独到的见解和显著的成绩,这是不可否认的。否则“中国文学史”“小说史”会显得不全面。
发表于 2009-7-29 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书《千古文人侠客梦》在网上未找到地址,谁知道的,请发过个来。谢谢!
发表于 2009-8-3 12:0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本书,偶在学校图书馆看过。

个人观点:严加炎、钱理群、陈平原、孔庆东几位北大中文系教授,对金庸小说评价过高。

(孔庆东:钱理群开山硕士,严加炎的开山博士)

[ 本帖最后由 血刀 于 2009-8-3 12:10 编辑 ]
发表于 2009-12-28 19:1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魔媚金凤 于 2009-7-29 11:00 发表
原书《千古文人侠客梦》在网上未找到地址,谁知道的,请发过个来。谢谢!


这本书,我有纸质版也有电子版。
pdf,6.36兆,里面有很多水浒叶子。就是戴敦邦先生推崇的陈老莲的作品。
如果需要,请站内短信息联系我。

如果不需要图片的,可以在网上找txt格式的,很好找。

其实很多人认为此本书是讲金庸的,其实不是的,金庸在这本书里面分量很少很少。
其实是讲武侠小说的类型和历史演变的。
比方说唐宋的传奇,明清的演义等等。
当然你仔细认真再看几遍,会发现一点更深刻的东西,或者作者想要表达的不仅仅是文学史。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读者自己去体会吧,不多说自己看法了。

最后谈了一些武侠小说是小说发展的一种流派和现象,提出一些作者自己看法等等。

[ 本帖最后由 王靖 于 2009-12-28 19:33 编辑 ]
发表于 2009-12-28 19:13 | 显示全部楼层
12月24日在六教C300阶梯教室听了孔庆东老师讲“钱钟书和围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江湖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Sitemap| 金庸江湖

hanxueqianhunxiao@qq.com

Copyright © 2004-2024 www.jyjh.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GMT+8, 2024-12-27 03:01 , Processed in 0.032819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返回顶部